关于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精选(共13篇)由网友“我要跑路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精选,欢迎阅读分享。
篇1:关于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精选
1978年12月10日,伍淑清从深圳罗湖到成都,第一次踏上了内地的土地。12月23日,在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她从广播里听到了邓小平的声音。伍淑清回忆说:“我的普通话和四川话都不太好,具体内容记不住了,但关键的话却至今记得很清楚,邓小平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来自北京的这个声音非同一般,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
1979年,伍淑清便带了几个朋友和同事到内地具体考察。那个时候,没有从香港到四川的直达航线,这些“香港同胞”要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到罗湖后,从深圳坐火车到广州,再坐飞机经贵阳到成都,辗转几个地方,用了一整天的时间。10多天的考察后,由于内地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速度很慢,服务水平很低,他们反反复复转火车、换汽车、改乘轮船,多次折腾,最后终于返回香港,从那些天奔波辛劳的切身经历中,伍淑清体会到了内地交通条件和服务真是差到了非彻底改善不可的地步。到港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伍沾德讲述在内地的亲身感受,认为与当时的香港比较,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就连当时属于豪华交通工具的飞机上为乘客提供区区几种简单的食物都是冰冷的,交通设施、服务理念、技术设备等等都有差距。但同时,她也敏锐地看到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一旦发展起来,有着令人向往的潜力。
通过考察,伍淑清对民用航空领域产生了兴趣。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就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还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历史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引以自豪的历史。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每公里157万吨。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展开了飞翔的翅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十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才只有每公里3亿吨。
经过再三斟酌,最后伍淑清向家人建议,可以考虑到内地投资发展,既可以抓住商机,还可以用自己经商的实践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情。伍家一直是做食品行业的,考虑到在这个行业比较熟悉,也许可以把美心集团在做香港食品的经验和内地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和改善内地交通条件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香港和国外现代食品业的理念、技术形成的餐厅从地面搬到“空中”。
篇2:关于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精选
伍淑清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于教育,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伍淑清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于香港,后赴英美留学。
伍淑清上小学时,来自北京的中文老师教他们中国历史、古文,也常常讲起内地的情况、北京的故事。这样的教育不仅为伍淑清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也赋予了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谈到她创办的学校和香港其他学校的区别,伍淑清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学以英语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学校常常组织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讲她曾花2万多元钱从内地买地球仪空运到香港,她说因为内地买的地球仪不仅有中文名字,而且大陆跟台湾是一个国家。而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买的地球仪,台湾有可能和大陆是分开的。
因为担心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同时,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
篇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观后感心得
40年前,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小姐顶着各方压力,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001”号合资企业许可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她本人也被人们称为“001小姐”,伍淑清。”
在香港,富豪的女儿们会被叫做“太子女”。她们从小在蜜罐里泡大,要啥有啥。但伍淑清是个画风不同的“太子女”,这都得归功于她老爸伍沾德。
伍沾德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上世纪50年代,他和哥哥伍舜德从身无分文、没有背景的小餐馆打工仔开始干起,经过几十年打拼,成了拥有百亿资产的美心集团老总。
白手起家的富豪有钱之后,在教育子女方面一般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我吃过的苦不要让孩子再吃”;另一种就是“孩子要懂得赚钱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吃苦,不能养尊处优。
伍沾德属于后者。他给伍家制定了自己的家风,那就是“节俭”和“谦虚”。在这样的家教理念下,身为长女的伍淑清聪明懂事,毫无所谓富家千金的娇气与傲气,还是个学霸。
在香港读完中学,伍淑清便前往美国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只用2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4年的课程,所有的功课都是“A”,被评为学校的“杰出学生”,而且是第一个被评为这个称号的华人学生。
有家族、学霸光环双重加持的伍淑清完成学业后,没有到家族企业去当“大小姐”。1970年,伍沾德的餐厅到日本世博会上参展,她跑到展会上,做的却是服务员。每天营业结束后,她顾不上身体的疲倦,还要跑去其他国家的展台去交流、学习,比一般服务员还辛苦。
伍淑清认为,这些基层工作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什么能够做我就去做,多做一点也无所谓,因为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也拿不走。”
回到香港后,伍淑清开始协助父亲经营集团旗下的星光、翠园两家餐厅。她一接手,就成功将两家餐厅打造成城中美食名店,“翠园”更成为游客访港必去的餐厅之一。
初试身手成功后,伍淑清开始创业,一手建立了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更成为“香港50富豪榜”中榜上有名的女富豪。
1978年底,伍淑清获邀到内地考察。这次的内地行,给伍淑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个商机。坐飞机时,她从空姐手里拿到食品,没想到食品冰凉,让人很不适应,周围的乘客也是抱怨连连。伍淑清灵机一动:要不要成立一家航空食品公司?
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伍淑清还属于“外商”之列,内地也没有过此类先例。伍家父女想尽了办法,可两眼一摸黑,甚至找不到要从哪里入手……
那时,恰逢中美两国间的直飞航班即将开通,但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障碍:内地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能力提供合格的飞机配餐。当时,首都机场的配餐间连冰箱都没有,用放入大冰块的木柜代替,大白菜就堆放在地窖里。美方人员来考察后,觉得实在达不到标准,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在东京中途停站配餐。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小平同志,他坚持配餐必须在北京解决:“中途停站就不叫直航!”
一开始,民航部门联系的是日本、瑞士的合作方,但都没能谈成。这时候,香港美心集团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因为事关重大,民航总局又专门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只问了一个问题:“这个伍家会不会做面包?”
这一问,算是问着了,美心集团在香港有着“西饼大王”的称号,面包做得鼎鼎有名。邓小平当场拍板:“那就可以了。”伍家父女听后,信心大增。
那时,公司手续一直办不下来,中美通航时间又已经定好,民航局负责人跟伍沾德说:“老伍,我们都是中国人,您个人能不能帮忙先垫付费用?”伍家父女听后,马上将价值500万港币的机器设备运到北京。
1980年4月12日,伍淑清终于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许可证。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编号是“001”,人们风趣地称其为“天字第一号”。 伍淑清本人“001小姐”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篇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观后感心得
,伍淑清相信的那个理由帮助她获得了新进展:国家高层得知消息后高度关注合资兴办航空食品这件事。
国务院连续三次召集各有关部门专门会商此事,邓小平也在得知消息后对此给予了肯定,甚至还关心了美心做的面包是否掉渣。因为他在法国时,吃过法国的面包,并留下深刻印象,而是否掉渣则是他认为评价面包好坏的重要标志一。
后来,这个插曲也被改编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予以了不完全真实的反映。
得到邓小平“面包不掉渣,很好”的肯定后,伍淑清信心大增,开始双管齐下赶时间,抢进展:一边开始围绕建工厂进行实质性筹备,一边接着谈。甚至准备先把工厂建起来,然后再谈。很多人认为她太冒进了,但她义无反顾,谈判期间就耗资500万港币,将所需的食品机械从海外订好并启运到北京。
500万港币在1979年是一笔不少的投资,伍淑清的压力自然不小。最终,艰难的谈判在一个清晨取得了实际进展。198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了京港合资经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编号为001号。
因为事前已进行了建厂筹备而且主要设备都已基本到位,批文下达的第二个月,伍淑清运筹下的北京航空食品便正式开业投产了。
1980年5月3日下午,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诞生了。时任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莅临祝贺,为历史性的“001”号剪了彩。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伍淑清也因此成为标志性历史人物。
“频繁的公务和旅行拓展了我的事业,丰富了我的阅历,更赋予了我崭新的人生意义。”伍淑清告诉记者,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践行者之一,她参加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从此,为密切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间的经济联动而奔波成了她全部生活的基调。“这让我有幸见证了这几十年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变化。”伍淑清笃定的眼神中透着满满的坚毅与自豪。
作为香港“西饼大王”伍沾德的女儿,伍淑清出生豪门却朴素低调、兢业打拼—珠宝、八卦等“标签”都与她无缘;至今未婚,每天凌晨1点后睡觉,6点起床,她还总说工作时间不够用。在旁人看来,这位含着金汤匙出世的“太子女”牺牲太大,伍淑清本人却不这么看。“人生没有所谓的牺牲,只有选择。我可以选择每天穿金戴银,聊天打牌,悠闲地度过这一生,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下一页查看更多
篇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观后感心得
爱国的种子从小种在伍淑清心中,后来她有一个心愿,就是让香港的青少年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于是在初,她成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她创办了中华基金中学,为香港教育界提供正面示范。在学校顶层的图书馆内,还专门陈列了中国航天的火箭模型。伍淑清告诉记者,她在香港上学的时候,老师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生动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将爱国情怀一点一滴地播撒在学生心中,而那个时候的教育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一生。“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已经明白,国土需要自己保持,不能被人家占领,这也是一个正面的教材,引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情。到中学的时候,我们读很多古文,也读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所以我们在学校受的教育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怎样才是爱国。我觉得这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在香港办学校的原因。”
伍淑清对记者说,她的爱国情怀一步步发展而来,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也有家庭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培养自己,内心要明白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当我在外国读书的时候,妈妈说一定要写中文信,否则他们不会看,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篇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观后感心得
伍淑清,香港商界奇女子。她祖籍台山市四九镇塘虾村,出生于香港,是香港美心集团老板伍沾德之女,祖籍广东台山。她是最早“北上”的香港企业家,她是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并因拿到注册号为001的中外合资企业执照,被称为“001小姐”。为了事业,她放弃爱情和婚姻,却比别人更爱孩子,她是香港商界传奇......
的央视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曾有一段邓小平支持港商罗启民与民航合作成立食品公司的故事。香港企业家、美心食品创始人伍沾德正是故事中罗启明的原型,而现年69岁的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则是剧中被邓小平表扬的那个女生。
在第一次去内地的火车上,她从广播里听到了邓小平的重要讲话,“记得很清楚,邓小平先生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
当时伍淑清已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的16位理事之一,并参与着家族的食品生意。在之后的航班旅程中,她发现空姐送来的食品冰凉,而且味道很差,难以下咽。同机的香港人纷纷抱怨,伍淑清从中看到机会。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内地成立一家航空食品公司,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回到香港后,伍淑清马上找父亲商量,希望把家族在食品经营上的经验和中国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内地发展航空食品事业。
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因为在香港某著名西餐厅被歧视的经历,立志创办了一家自己的西餐厅:美心餐厅。到1960年代,美心餐厅已发展成香港头号餐饮企业,甚至邀请到当时风靡世界“披头士”进场演唱助兴。
在欧美学成归来的伍淑清则从那里开始加入到父亲的事业。到在火车上听到邓小平讲话时,她已是父亲最得力的助手,因而有了到内地发展航空食品的想法。
父亲欣然同意而且非常欣赏伍淑清能有这样的眼光和格局。此后,父女俩开始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配合下,和中国民航总局为代表的有关部门展开谈判。
因为完全无先例和没有相关条例可循,谈判过程异常艰难,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要如何结束。
“我们也不会讲普通话,只能用纸用笔沟通,用繁体字。有一个人懂一点点广东话,也帮我们沟通。”伍淑清在接受华商韬略专访时回忆。
到1979年6月,双方已谈了三次,但唯一的结果只是:双方都愿意合作,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合作。
1979年7月,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9月,伍家和民航总局在刚刚出台的法律框架下接着谈。“虽然有了法,但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所以很多事情还是很难达成共识。”伍淑清回忆说。
很多人劝伍淑清先停下来,等有例可循之后再来。但她不想放弃,相信自己终能成功:中国民航马上就要飞国际航班,国际航班上必须有合格的食品。
“我那时既不认识人,又不懂得找门路,常常是单枪匹马去谈判。当时人也年轻,有着一股傻劲,怀着一个理想,没想过困难。我相信,大家都是中国人,只要有诚意,可以开门见山地谈。”她回忆说。
不久,伍淑清相信的那个理由帮助她获得了新进展:国家高层得知消息后高度关注合资兴办航空食品这件事。
国务院连续三次召集各有关部门专门会商此事,邓小平也在得知消息后对此给予了肯定,甚至还关心了美心做的面包是否掉渣。因为他在法国时,吃过法国的面包,并留下深刻印象,而是否掉渣则是他认为评价面包好坏的重要标志一。
篇7:感动中国伍淑清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人连其他省都很少有机会去,更不要说境外了,对外部世界所知很少,一旦打开国门,大家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很精彩,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实际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是真正打开了与外部世界接触、学习的一扇窗,而境外投资者则打开了通往中国内地、了解内地市场的一扇门。
北京航食刚成立的时候,在首都机场附近,整个公司只有一栋十分简陋的二层小楼。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时创办第一家合资企业就如同那二层小楼,条件艰苦、举步维艰。
1980年,北京城里的绝大多数餐馆还在烧煤块或蜂窝煤,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厨房已经用上了洁净的管道煤气。案台、蒸锅、炒锅全部是不锈钢的,清洁时用高压水枪冲一冲就好。通电的煎炸锅外有个旋钮,可以随意控制油温……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厨具,在40年前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备。
那时,国内食品物资比较匮乏,香港市面上很容易见到的食品在北京的市面上极少见到或根本没有。比如孢子甘蓝、甜豆、青芦笋等蔬菜都是出口级的;大块的牛排、羊扒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从挪威进口的橘红色三文鱼上,有漂亮的白色油脂线;成箱空运来的大龙虾,到了北京还是活的……绝大多数北京航食的工人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装龙虾的箱子里还需要放保持低温的蓝色冰块加以保鲜。
当时内地的面粉筋制不够高,烤出来的面包没有嚼劲,当然,稍不留神,面包就会掉渣。为了制作口感筋道的各式西餐面包,北京航食还从国外采购了高筋面粉和其他原料。
曾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徐柏龄那时是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长。他说,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之前,国内飞机上的餐食都是由北京管理局之下机场的一个下属配餐间来做。30多名配餐人员,日均配餐600余份,仅供应三家外国航空公司。
徐柏龄回忆到,当年,配餐车间的工人们就骑着自行车,提着食盒,里面装点罐头、面包、苹果之类的。罐头是梅林牌的午餐肉、凤尾鱼一类。在一些老式的飞机上,中式炒菜等餐食盛放在一个个铝制的大饭盒里,统一加热后再分给旅客。那种感觉,和普通单位里的大食堂差别不大。为了提升国内航空餐食质量,徐柏龄曾到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专项考察,也考虑过与境外配餐公司合作。“但合作首先要有钱,要有外汇。而动用外汇,是需要外汇指标的,我们民航那时没有外汇或外汇指标。”徐柏龄说。
当时,美心集团提供的不仅仅是外汇、设备的购买渠道,还有在食品制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技术。“那个时候,伍家在香港的生意已经很大了,对各方面的行情非常熟悉。而且他们经常到外国旅游和商务考察,考察了国外的好多家公司,最后才决定在哪家买。”徐柏龄坦言,即使当时给中国民航相同的资金去国外买设备,也买不到像北京航食这么好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了解甚少。
时间走过40年,发展至今的北京航食,范围远不止首都机场路上那幢二层小楼。1995年,北京航食在原来的小楼旁边修建了一座3层的配餐楼;,又在顺义区南法信镇建起一座占地面积52791平方米的全新配餐楼。
北京航食创立之初,董事长、总经理由内地人员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由港方人员担任。很多公司事务,实际上都由伍淑清来负责打理。
篇8:感动中国伍淑清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开始,内地员工都有点怕这位香港来的“资本家”。不过,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位“资本家”并不可怕,后来好些人都跟伍淑清成了朋友。员工们都很爱护这个企业,生产出的每份食品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很多人30多年来一直跟着伍淑清共同打拼,相当一批女职工,从刚来时的一个小丫头,到现在都快退休了。但员工们都知道有个香港的老板“伍小姐”。
与其他老式的国营工厂有所不同,国营厂的工人们手头的“标配”常常是一个印有“抓革命促生产”或“工业学大庆”字样的、500毫升以上的搪瓷缸,而航食的工人们走出厨房车间时,公司里则为他们配备了可以供应热水的饮水机,旁边放着一摞锥形的一次性纸杯,员工可以随时取用,十分卫生,也很方便。那时候起,在航食上班就开始打考勤卡了。每个人几点来几点走,卡上都记着一清二楚。工人们觉得,过去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场景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点惊讶,也有不理解,但也慢慢培养了守时间、讲纪律的好习惯,再也不用靠班组长的吆喝去管理工人的考勤了。每逢遇到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等重大问题,伍淑青都会拿出详细的方案和充分的理由,一桩桩一件件都具有说服力,这让北京航食人印象比较深刻。
1988年、,京港双方又分别续签了的二期合同、的三期合同。从1980年到1987年,从1987年到20,再从年到2023年,美心和民航局分三个阶段的合作,合作期限和投资规模不断提升,而美心的股份份额却按照一开始的承诺不断减少,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讲诚信、讲规则是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北京航食副总经理汪峻峰认为,公司始终营利、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分歧,是合资双方持续合作的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底,中国共批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万余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合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的比例已呈下降趋势。中外双方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营管理理念的差异,逐渐凸显。但在北京航食,京港双方的合作一直顺畅稳定。
篇9:感动中国伍淑清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美心集团是香港最大的饮食集团,由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先生和伯父伍舜德先生创办于1956年。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香港餐饮业、旅游业名气颇大,经营中菜、西菜、日菜、东南亚菜、快餐、西饼、星巴克咖啡店、东海堂,以及为很多家香港当地的工商、教育等机构及医院提供机构餐饮服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心创办潮江春、北京楼、洞庭楼、锦江春、沪江春一系列外省菜馆,以及弁庆日本料理、桃山日本料理两间高级日本餐馆。
那时正值中美直航准备开通,当时从北京到旧金山需要长达30小时的飞行时间,现在说起来都是笑谈。只要是乘坐过长途飞机旅行的人就会明白,如果中途停航用餐就不是直航了,所以为这条航线乘客提供的服务应该用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航空食品,让乘客也能在空中享受到中国的美食。伍淑清最初的想法就是要为国家做件实事,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食品标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办一家中国人有话语权的企业,同时为国家培养紧缺的食品人才。
1979年6月,当时中国民航局的沈图局长等人开始与伍沾德和伍淑清父女进行协商和谈判,这次谈判持续了长达一年多。现在看来,当时搞合资企业有点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但那时国家刚刚表示要开放,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前途未知,当时这种小心翼翼的心理很普遍。
作为港方代表,伍淑清参与了与中国民航商谈合作事宜的全部谈判,刚开始谈得很费劲,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主要困难是伍淑清听不懂普通话,也看不太懂简体字,她就只好用笔和纸沟通,用繁体字交流。毕竟是第一次商谈合资企业,合同一次次修改,双方都要考虑各自的利益,但谈判始终在一种十分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但中美直航迫在眉睫,时任民航总局局长沈图请伍家的企业做开业前的准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在合资航空食品公司具体报批中,国务院甚至连续三次召集各有关部门,对合同上的21项条款逐一斟酌。有一次,从头天晚上10点一直谈到第二天早晨6点,真可谓通宵达旦。
篇10:感动中国人物伍淑清事迹观看心得精选
在一些人看来,商人和企业家其实是不一样的概念。就商人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赚钱,很少会从中拿出部分回馈社会或者是做一些实事。与之相比,企业家的概念则相对较广,虽说同样是赚钱,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是企业家的人其实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和奉献之心。就目前而言,其实排行榜上有很多富豪都是纯粹的商人,而不是企业家。自外资进入内地以来,其实第一位真正的意义上的企业家并不是李嘉诚,而是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做伍淑清。
搜索引擎上对伍淑清的介绍十分简单。伍淑清出生于1948年,毕业于香港嘉诺圣心书院、美国加州Armstrong学院,最为重要的是,她是美心集团老板伍沾德的女儿。1970年,22岁的伍淑清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便回到了香港,并出任香港WTC(俱乐部)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但事实上,伍淑清的传奇事迹并不只是如此简单。
1978年,伍淑清刚好30岁,也恰逢改革开放正式开始,但合资企业的条文尚未正式出台。不过尽管如此,伍淑清却下定决心开展内地投资。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普通话都讲不标准,伍淑清更是只会说粤语,听不懂内地人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为了方便交流,伍淑清特意学习了2个月的普通话之后才去到内地考察。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伍淑清从香港去内地只能是乘坐民航飞机。不过当时飞机上的食物却没有现在这般美味,当时飞机上的东西都是冷的,空姐还是到处提着暖水瓶走来走去为乘客冲茶。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缘由,伍淑清从那时开始便萌生了做航空食品的想法。不过在伍淑清下定决心做航空食品之前,其实是有一件历史事件发生的。
1979年1月份,中国与美国正式破冰,当时确定了中美通航的相关议程。不过在通航的谈判过程中,美国提出中美航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为了建交,当时中国答应了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当时的首都机场,其为航班所提供的配餐还只是一个仅仅只有30多个人的小配餐间,是根本无法达到美国所提出的国际标准的条件。
到了1980年3月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真正为其解决这一难题的,其实还是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伍沾德。同年4月12日,伍沾德拿到了许可证,并在5月1日的时候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家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注册号为001,一手促成这一伟大事件的伍淑清也被人誉为001号小姐。
篇11:感动中国人物伍淑清事迹观看心得精选
什么才叫“香港特色”?伍淑清虽出生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但祖国情却深扎在她心中。她在儿时读的意大利修女学校,墙上虽然挂着英国女王画像,还是会教学生中国历史、中国古文。“我的国文老师大多是从北京、上海过来的,他们也带来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时候读的孙中山、岳飞等书,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爱国教育应该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那些偏颇的、非理性的成分,都不是真正的爱国。”伍淑清认为,香港与内地实行的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培养的人才各有侧重,爱国教育也应有不同,要抛弃鸵鸟精神,也要抵制懒政思维。
个人的力量虽势单力薄,伍淑清却坚持“香港特色”的爱国教育。 年,她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如带学生回北京、西安等地,除了参观天安门、长城之外,更让他们全方位地体验当地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十几年来,组织的香港“交流团”已有100 多个,不少香港青少年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进了对祖国的归属感。 年,她先后自费组织香港专家学者,编辑了适合香港青少年阅读的历史简明读物《国史百闻》、《香港百闻》等书籍,目前已成为香港青年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篇12:感动中国候选人伍淑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伍淑清一直热心教育。,她通过自己创办的民间机构带领900多名香港学生到北京参访,时间早过官方组织的交流团。“香港长大的孩子,不给他到内地走一走,脑袋没有版图,这个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伍淑清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亲赴内地有助增进他们对国家的了解。
在香港特区政府允许非宗教等民间团体办学之后,伍淑清于创办中华基金中学。学校虽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但和中文有关的课程均使用广东话或者普通话授课。与香港其他中学不同的是,中华基金中学的图书馆内,有很多无法在香港书店买到的涉及中国历史、时政等领域的书籍。这是伍淑清近来从内地各个省市买回香港的书。
伍淑清希望学生明白,这间学校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她认为爱国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香港需要做国民教育,但要使用香港的方法来做。“培养孩子懂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已经等于培养他爱国;你不培养他是中国人,他就不懂中国,跟他再谈爱国教育,是白费。”伍淑清说。
对于香港发生一连串极端暴力事件,伍淑清和她的朋友们都感到非常痛心,并希望香港经历这一切后从中多汲取教训。她认为事件已经演变成一场,背后既折射香港深层次的矛盾,也有不同的政治势力想利用事件打击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利用香港打击整个中国。
篇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评选页面,伍淑清的简介中写道: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修例**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放言要声讨、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团。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倡港人从小培养身份认同
在那次发声后,美心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食肆,持续遭到黑衣大肆破坏,网上也掀起了对伍淑清的“攻击潮”。“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些网络的攻击,因为这些网络后面别有用心的操纵者,对谁说要发声,谁要说清楚香港这个事情,他们都要打击的。”伍淑清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许多香港青年走上街头并做出过激行为,伍淑清不止一次表示过痛心。在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的身份认同。她认为,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身份认同感,让他们认识国旗、国歌和中国人。“如果出现身份不认同,孩子就会说‘我不是中国的,我是香港的’。”她认为,香港教育界应着力培养青少年树立国民身份认同,认识到自己是在香港生活的中国人。
★ 人物素材摘抄
★ 感动中国人颁奖词
【关于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伍淑清观后感作文精选(共13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颁奖词钟杨2022-05-07
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颁奖词和事迹2022-05-07
杰出人物颁奖词2022-05-15
感动中国人的事迹材料2023-07-19
2022年感动中国颁奖词2022-11-10
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20222024-01-03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2022-12-15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2022-11-11
2感动中国颁奖词2024-05-18
星空作文900字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