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粽香作文

时间:2023-08-31 08:38:24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又闻粽香作文(共23篇)由网友“冰雪王子”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又闻粽香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又闻粽香作文

篇1:又闻粽香作文

又闻粽香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吟唱这首民谣的时候,就到了喜气洋洋的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我家也不例外。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而死,百姓很同情他,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逐渐就发展成粽子。

每年端午的前几天,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打好狭长、光滑、薄厚适中的粽叶,将它们洗净放入一个大木盆中,再在另一个小盆里放上泡好的糯米、红豆和蜜枣,开始包起粽子。只见奶奶拿起两片碧绿的粽叶卷成锥形,放入馅料和糯米,包裹好,用绳子捆扎。奶奶的动作行如流水,包好的粽子一个个玲珑可爱。我也手痒痒跟着学,可那米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总是从四周“溜”出来,我用了好几片粽叶才包好。

妈妈将粽子五个五个的系在一起,放入锅中煮,不一会儿,粽香飘满整个屋子,馋得我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想一饱口福。终于煮好了!一掀锅盖,扑鼻而来的是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爸爸拿起一个最大的粽子,给奶奶吃。奶奶笑眯眯地接过来剪开线,剥开层层粽叶,一个大大的、粘粘的夹着红豆的“白胖子”出现在眼前,奶奶用一根筷子一插,递给了我这个小馋猫。我可忍不住了,蘸上白糖,咬一口,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端午节还要插艾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或屋后插上几株艾蒿。奶奶说:“插艾蒿可以避邪,驱蚊。”

临近中午,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节目也要登场了,就是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我家附近就有一条河,吃过粽子,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去看。只见河面上一条条气势磅礴的龙舟已经蓄势待发,一声令下,全速进发。龙头处有一人击鼓,鼓声高亢激昂,令人心潮澎湃,其余的队员都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岸上的人都在呐喊助威,现场鼓声、水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我喜欢端午节,喜欢吃粽子,喜欢赛龙舟,但是我最喜欢一家人团圆过端午,这样的端午才格外幸福。

篇2: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

端午又闻粽叶香散文

在如织的岁月里,有许多往事宛若浮萍,轻轻的浮在脑海,似一帘春雨,莹莹地落在了我的眉湾,润泽在我的心海,弥漫在我那远在故乡岁月的年华,每当站在风尘岁月,总有一丝故乡的微风,吹开我人生的门扇,那微风参杂着故乡泥土的清香,让我仿佛从泥土的清香闻到了山花的烂漫,故乡,让我久违的思绪,似一卷闸门,冲开了我的岁月,燃起了我的思念,如一帘幽梦,乘着思绪,仿若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故乡,如一湾清澈的水秀,虽说不及江南的烟雨,却也四季如画,阳光明媚,青山延绵,河水潺潺,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镶嵌在我那清浅如织的岁月里。

故乡,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那里都会有你绚烂的多姿,故乡,你就是我的向往,你是我永久的期盼。

多少回岁月流转,光阴轮回,故乡,那一抹清馨,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晕染在我生命的年华里,每当夕阳西沉,暮色黯淡,仿若我又看见了母亲,晚归在迟暮晚霞映红的乡间里,挑着一付陈旧的担子,袖子挽在臂弯,脚穿一双平绒平口的布鞋,步履沧桑,踏碎在牧童一串串的玲珑里。

母亲的担子很沉,但香味却十分浓郁,那一枚枚的粽香,飘然在故乡的小路,侵染在故乡的晚霞里,多少回伴着星月,静候在母亲晚归的小路,也记不清有多少回雨水淋落了夕阳,暮风吹散了粽香,那一段崎岖不平,延绵的乡间小路,却留下了母亲永远不变的足迹。

端午,一种莫名的思念,如一缕烟雨,扩散在心里,淋湿在岁月的路口,每当端午节的来临,总能回想起故乡暮色黯淡的小路,仿若母亲又挑着盛满粽子的担子,健步在乡间熟知的小路,粽香溢出,飘进山林,侵染着我那斑驳如水的年华。

如今,远离了故乡,告别了朝夕相伴的母亲,踏上了南去的列车,让我安读于一所知名的大学,虽说我如愿以偿,但我却永远无法忘记,母亲那一轮陈旧而又沧桑的岁月,奔走在故乡的小路,和那一缕缕粽香的飘逸,多少回,岁月流转,时光渐逝,但那母亲包着的粽子,始终缭绕在我的心海。

端午,粽香的季节,如故乡一抹山花,清香,浓郁,芳馨。似风,淡泊在我的记忆里,轻潋在我的心扉里。

只记得很多年以前,由于家里经济结据,开学迫在眉睫,最后,母亲用卖粽子仅有的一百多元钱为我交了学费,我拿着母亲卖粽子的'钱,用手小心翼翼的放在了衣内的口袋,生怕这一百多元钱飞了似的,我用这钱交了学费,我知道,这一百多元钱,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是多么沉重,就是这一百多元钱,让我体会了母亲的辛苦,更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那钱沾满了粽子的清香,沾满了母亲岁月的芳华。

如今,粽香染满了母亲的霜鬓,双手仿若刚从一轮陈旧的岁月中捞出,肌肤己失去了光泽,如年久沉沦在光阴中的树皮,写下一轮轮岁月的沧桑。

望着天边的晚霞,仿若又看到了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挑着还是那一付陈旧,而又失去光泽的担子,但,框子里的粽香却更加的浓郁了,而那一轮暮色里的夕阳,己开始渐渐的失去了霞光,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婉约在夕下的乡间小路,闻着粽香,踏着夕阳归来。

篇3:又闻粽香飘随笔

又闻粽香飘随笔

星期天,妻子一早就吩咐我,上午去菜市场买菜,买点芦苇粽叶回来,她说,下午她下班回家就包粽子。本来打算买二斤粽叶,并且粽叶要宽边的。可是我在菜市场转了几圈也没有见到宽边的粽叶,只有一位乡下上来的老人用脸盆水养了一些粽叶,窄边的,也只有八两。我最后只好买下了。估计这点粽叶也能包一些了。

晚上不在家吃饭,所以下班后也就没有回去,否则我也会包上几个粽子露一小手的。当我深夜晚自习放学下班回家时,妻子已将粽子包好烧熟了。尝个鲜,吃了一个。新鲜的芦苇叶,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妻子说,明早餐就只吃粽子了。够了,吃棕子,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

今早起来,我一口气吃了四五个,觉得还不过瘾,想再吃几个,可肚子实在装不下了。

芦苇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蒿草缠绕情意蜜,端午未到味先滋。每年,当端午节来临之前,妻子总是要提前包些粽子,吃着粽子,想着即将到来的节日,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在心头。

可是,今年,儿子已吃不到她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了,他只能通过网络,在遥远的海南读着我写的这些个文字,以及我拍的几张粽子照片,想像着他曾在家时和我一道品尝他妈妈包的粽子的美味了。

呵呵。估计儿子看了这些照片,会留口水的啦。

篇4:又闻腊梅香作文

又闻腊梅香作文

学校知慧楼前,有一株腊梅。

一次放学,漫步园圃,我闻到一阵很淡很轻的香气,随风而至,一点也不缠人,却香了整个校园。什么香呢?一回头,一朵朵一簇簇,金黄的梅花开得热烈,暗暗在枝上匿笑。一瞬间,我被这样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我在开花!我在开花!”它们笑着,哄着,闹着。

“我在开花!我在开花!”每一朵都兴奋地颤栗,奉献出自己的芬芳。

从此,我天天去看花,看它们从一个个小花苞变成一朵又一朵暗香的梅。一批枯萎,又有一批新的绽放,整个冬天,它们傲霜斗雪,毫无保留,献给这个世界色彩与香气。

这使我想起我的高老师。

高老师是我小学六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足以当我们爷爷的年纪,却依然耕耘在语文园地中,积极投身于新教育实验,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来开展创意写作课程。他主张让孩子们多阅读,多写有意思的事,并身体力行,坚持每年出一本书,令同学们十分敬佩。

高老师讲课不用课本。他将书一合,课文像印在他心里,字词源源不断吐落,令我们惊叹又好奇,不知不觉置身于这样那样的'情景中。记得一次讲宋代诗人陆游,高老师将粉笔擦一拍,道:“陆游的一生,自言写了过万首诗,现存九千三百余首,相当于每天都写。《冬夜读书示子聿》,他原题就有八首。不仅是陆放翁的爱国热情,这种勤苦写作、笔耕不辍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高老师给我们上创意课。他坚持一年给我们读完了数十本绘本,每次下课都会要求我们也写一写感受,或是换个结局,使大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声音轻轻,如潮汐般高低起伏,整个班级都落入了故事的魔力中……

这样的高老师,他像一朵梅花,暗香浮动,不遗余力地奉献芳华,在我们心中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那扑鼻的书卷香气,伴随我们,一年年,一代代,延续下去。

篇5:又闻端午粽飘香散文随笔

又闻端午粽飘香散文随笔

天刚蒙蒙亮,赶紧起床,准备过端阳。

到西门的农贸市场,买一把新鲜的粽叶,称半斤绿豆白糖。回到家,把艾草和菖蒲挂上门窗,薰两根黄烟,把雄黄酒涂在额头和脸庞。

淘米,配料,洗叶子,一边包粽子,一边想起儿时的往事,还有遥远的故乡。那边的亲人,风俗习惯有些不大一样。

每年的端午,与母亲一起包粽子的时光,便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的那张小板凳,总是依偎在外婆和妈妈的身旁。

一层两层,紧紧的,严严实实,把糯米裹进粽叶,把做人的道理包进去,使劲儿的,把祝福也往里面塞,里面装。

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颇有文采,还会拉手风琴,可她包粽子的手艺,酿的醪糟,做的针线活和胡豆酱,我更是要学很久很长。

一挂两挂,尖尖的粽子,开始在锅里翻滚,慢慢的变软变胖,绿油油的皮叶开始泛黄,满屋子弥漫的味道,那是端午特有的清香。

一个节不能瞎过瞎忙,找个有水的地方,剥两盘粽子,把《九歌》《离骚》浅浅吟唱。还要向天叩问,屈原为何忧伤,为何投江?

篇6:又闻故乡粽子香作文

又闻故乡粽子香作文

端午节快到了,我又闻到了故乡粽子的清香。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不远处的江边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四五月间,一望无际的苇叶犹如绿色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牛乳般的晨岚暮霭氤氲在芦苇丛中,仙境一般。端午前的两三天,村里的人便扎着头巾,提篮背篓的钻进芦苇丛采苇叶,他们活象抗战时青纱帐中的武工队员。但个个都洋溢着喜悦的笑脸。约摸一两个小时,一篮一篓的苇叶就采回来了。

苇叶采回来,还要用沸水烫一会儿,洗净上面的灰尘,这样,苇叶才变成了粽叶。

接下去就是包粽子了。在我的眼里,母亲是个包粽子的高手:只见她信手拿来一张粽叶,左手捏紧粽叶的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在这空心的圆锥形里插上一根筷子,舀些糯米放在里面,均匀的摇动筷子,使粽叶把糯米裹得紧紧的,再两手捏紧粽叶,用麻绳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上两圈,结上麻绳,这样一个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五个一串,五个一串的编在一起,放入大锅里蒸煮。等粽子煮熟的.过程是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个垂涎欲滴的过程。记得小时候一闻到粽子的清香,我就馋得在灶前灶后直打转。粽子煮熟了,我便迫不及待的拨开粽叶,用两根筷子戳入熟透的粽子上,蘸着白糖有滋有味的慢慢吃个够。

这时候,满村人都吃粽子。他仍不仅自己吃还请左邻右舍品尝,还把包得最好的粽子送亲戚,送长辈。

一天,听说村头王老先生还把几个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说是给一个沉睡在江中的名叫屈原的人吃。我当时糊涂了:人死在江中还能吃粽子,这是什么人呀?我回家问了母亲,一字不识的母亲不能给我准确的答案,只是说:“屈原是个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神仙。”但这朴素这话语启迪了我——一心为老百姓、为国家人,老百姓永远记住他。

长大后,我东奔西走,听过许多关于粽子的故事,可总觉得那些故事没有儿时听的故事感人;吃过许多种粽子,什么艾香粽子,薄荷香粽子,豆沙粽子,莲子粽子,松仁粽子,火腿粽子……总觉得没有妈妈包的粽子好吃!

端午节——端午节就要到了,我更加思念故乡,怀念母亲。依稀间,那粽子的清香又在我的心头弥漫……

篇7:又闻山芋香优美散文

又闻山芋香优美散文

深秋季节,大街小巷飘着阵阵烤山芋的香味。每天上班,下班走过那路边,总能见到一辆三轮车上安着一只自制的铁桶炉,烤着香甜的山芋。无数次经过烤炉前,总难以抵挡那香味,每每要驻足,买上一个。

刚出炉的'烤山芋,热乎乎的,拿着烫手,下不了嘴,但丢下又舍不得,于是两手来回倒腾,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山芋温了,能吃了,拨开山芋皮,出现香甜的山芋芯,忍不住的口水从嘴角挂下来……

小的时候,住在农村,秋令时节姐姐带着我一道去挖山芋,一看见垅上有裂缝的,就用钉耙翻,用手刨,尽量让它完好无损。见着一个又一个大山芋出土,我就迫不及待,坐在地上用手剥着吃,嚼着水汪汪的生山芋,嘎吱嘎吱,甜!待姐姐扒好,我已两个下肚,然后两人抬着竹篮,一路小唱回家。

中午,用大锅灶煮饭,把山芋切成薄片,放在锅边上,待饭熟后,揭开锅盖,那个香,便是我们姐弟俩的一顿美餐。姐姐钟爱黄芯山芋,她说:“黄芯山芋软兮兮的,汁甜,像蜜一样。”而我却对白芯情有独钟,它有嚼劲,香甜可口。

利用坐灶堂的时候,在灶堂里扔几个山芋,半小时后,将山芋扒出,此时,山芋穿上了一层厚厚的圆黑色外套,\糊糊像炭一样,冒着热气,诱人。我扒开它的外衣,里面金黄一片,虽然烫,就是不忍心放手。下嘴一大口,任山芋在嘴里翻滚,还用手不停地扇风,快速咽下,尽管心被烫得生疼,手、嘴甚至牙齿上全都乌黑,但是那个劲,那个香,那个味,就是爽!每每回忆忍俊不禁…….

篇8:又闻新麦香散文

又闻新麦香散文

俗话说,人老一年,麦熟一夜。立夏后还是青青绿绿的麦子,经夏季热风一夜吹拂,就泛枇杷黄了。童年时,我总是恨麦子黄得太慢太慢了。天天吃山芋、胡萝卜,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儿,吃得浑身乏力,村子里孩子便编起了“土儿歌”:“麦儿香,麦儿黄,嘴里馋,吃不上,心里慌……”传唱到妈妈耳朵里,她就追着我和妹妹骂:“小东西呀,饿死鬼变的`,哪一顿少你们吃的了。”于是,我们时时都盼着吃新麦。

终于小麦泛黄了,连夜割下,放在场里垫块石板打麦脱粒。“噼噼啪,噼噼啪,男女老少来打麦。麦子多,麦子好,磨面做馍馍。馍馍香,馍馍甜,送给爷爷奶奶尝一尝……”我们一群孩子又笑咪咪地唱开了村校王老师新编的时令儿歌,边唱边打麦子,巴望着早一点吃上新麦做的馍馍,那么白、那么暄,真香甜,不用菜也能吃五六个。当时,我只有一个心愿,若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白面馒,就是死了也心甘!

天气很热,就赤膊打麦,怕麦芒刺人,浑身奇痒,反正麦子打完后可以跳进门口池塘里洗个澡。只是麦子没有全熟,很劲地掼了几十下,也打不干净,妈妈就在一旁用手搓着未打下的青麦粒。碰巧天又阴雨,只能把麦子放在锅里炒。炒半干了,放在石磨里磨,实际上只能压扁,压碎,筛不出粉来,就连皮带粉一起倒进锅里煮,熬成了小麦粥,也真香呀,一次能喝三大碗!吃了麦粥后,天才放晴,麦子晒干扬净了。心想这下能美美地吃一顿白面条,白馒头了,谁知妈妈不仅不筛去麦皮,还掺进不少山芋粉和荞麦面,蒸出来的馍馍不是黑黑的,就是黄黄的。下面条时,妈妈尽放些瓠子和南瓜稠汤,我和妹妹碗里还有些面条,爸爸妈妈碗里尽是青青绿禄的瓜菜。有什么办法呢?就那么几粒麦子,要数着吃到新米下市,两个来月,青黄不接,不“瓜菜代”能够吗?

吃饱白面馍的梦,直到农村实行“大包干”后,爸爸妈妈不仅把田头地角都种上小麦,甚至连院前屋后巴掌大的地落也不放过,头一年就获得大丰收。我参军后,妹妹来信说,咱家夏秋两季大囤满小囤流,再不用为吃白馒头、香米饭犯愁了,家里还自购了一架电动脱粒机呢,开关一按,呼隆隆个把小时就解决问题了。表弟来信也告诉我,他家不仅圆了吃饱白面馍头的梦,家里还时常吃上糖包子、肉包子、春卷呢。

,我携妻儿转业回故乡,农村确实大变样了,没有哪家再为吃喝犯愁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流灌溉,机械耕种再也不是农民朋友梦中的期盼。爸爸妈妈老了,已不再种田,我把二老接进城里,自己则在办公室、家里两点一线来回跑,很少出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麦子又由青变黄,新麦香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我对它的思念却越来越近、越来越浓了。

但,有桩事,我心里挺添堵,我儿子都十七、八岁了,吃包子常常只掏馅子,包子皮被丢在一旁,再看看妹妹还有同事们家的孩子也是一个德性,每看到这情景,心里就堵得慌,自然而然就想起小时候传唱的土儿歌,还有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新麦香!

篇9:优秀散文:又闻红薯香

优秀散文:又闻红薯香

我出生在“瓜菜代”的年代,自然跟红薯结下了不解之缘。要知道,那年月红薯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主要副食。

穷人家的孩子要吃水果简直是一种奢望,精打细算的外婆会在红薯大量上市,贱得一毛钱能买五、六斤时不失时机的买上一堆,除了拌在饭里蒸着吃外,还会挑出一些放到竹篮里,挂在不起眼的通风处,让它慢慢脱水。入冬了,红薯竟甜得象苹果脆得象梨。

童趣中最有意思的算偷地瓜,孩子们的暗号叫“偷地雷”。第一次“偷地雷”是那年初春。刚进校门就遇上了大饥荒,俗话说,“饥寒起盗心”,饥肠辘辘的我经过一块薯苗地,见暗红色的薯苗煞是爱人,心想地下的薯种一定更可爱。顾不得瓜田李下,佯装系鞋带蹲下,飞快的刨出一只,不待洗净就啃起来。又苦又硬又涩的薯种,竟让我不敢再偷“春雷”了。后来才知道出苗的种薯是不能吃的,有毒。

入秋后,早薯成熟了。薯垄被胀得裂开一条条缝,分明告诉孩子们,地瓜长大了!赤条条的孩子泡到小河里,摘下柳条做成伪装圈戴在头上,把自己掩蔽起来,游到河对岸,潜到红薯地里,象鬼子偷雷般的小心翼翼扒开土,摘下大个的红薯,滚下河去。可不能动了地雷的“弦”,不然太阳一晒,苗蔫了,准会被人发现,说不定过两天我们还会光顾的。

三年“自然灾害”,国营粮店也会搭售红薯,为主粮的百分之十,一斤指标能买十斤红薯。我会跟着外婆一老一少挑回一大一小两担喜悦。红薯能把肚子撑得个浑圆,总比空着半节肠子的弟弟要好受,因为他不爱吃红薯。不过上课可遭罪了,红薯制造的氨气在教室里此起彼伏,炮声会不时响起。

下乡后更是与薯为邻了,稻谷要交足公粮,红薯便成了农民的半年口粮。山区地多人少,广种薄收,旱地到处都插满了红薯,碰上旱年,稻田种不上晚稻,也只好插上薯苗,收获的红薯堆成了山,会吃得你眼珠都发绿的`。吃过饭,扒开灶膛里的红灰,埋上几只红薯,收工回来,你就能吃上香喷喷、热腾腾的煨红薯。农家自然是煮红薯汤当早点,蒸红薯作晚餐,连大米饭也要掺上一半的红薯干。一到深秋,收完茶籽,家家都忙着挖薯窖藏过冬的薯,还有的刨薯丝、洗粉、做粉条。晾在竹篙上的粉丝,在阳光下竟象一排排晶亮的瀑布。

走在大街上,远远传来烤红薯特有的焦香,推着烤薯炉的小贩的吆喝里加入了那些“抗癌、美容、养颜、祛病”的现代元素,使你不得不驻足瞧瞧。你怎么也不能把穿着入时的女郎和土得掉渣的红薯联系起来,顾不得仪容端庄,剥开皮竟当街啃起来。

挡不住诱惑,我也会买上一只掰开。我从扑鼻而来的焦香里,嗅出了田园的谧静,泥土的芬芳,钩起我对往事的回想……

篇10:又闻栀子香优秀散文

又闻栀子香800字优秀散文

不知何时来到这个世界,选择从无知走向睿智,看风起云涌,瞧花开花谢,日子像略过头顶的飞雁,难忘,已不回,近二十年的春秋,世界多变,有似永恒。快乐、烦恼,像雨打在沙滩留下的痕,平凡,无穷。

那时的墙好高,两个我也爬不上,墙的那头是栀子花,我闻得见它,却不相会。那时母亲,好年轻,从来没有白发,我说我要月亮,妈妈说那是明灯,爸爸看着它,一定会回家。那时,整个世界都好大,我会做在星空下,听故事,数星辰。那年,我五岁,世界也五岁。

慢慢地,墙似乎矮了。一天,墙那头有了枝条,原来,栀子是白花,花好香,似乎从来没有不香过。开始听风声,又在听鸟鸣,墙的另一头,是否还会有草莓。喜欢游泳,爱好爬墙,母亲的脸不再那样慈祥,收起我的玩具,关上我的电视,总是甩下两个字——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幸好还有花香。那年我十岁,世界七十岁。

离开旧房,住入新家,烦恼是铁门锁住了花香,花香在敲门,真的,我听见,但是门不会开。开始看日出,看红霞浸染天际,血红的,像涌动的热情,慢慢地,会有紫色,深蓝,不懂那是什么,只是好喜欢,后来,我管那个叫浪漫,没有谁,一个人的孤单。开始担心学业,开始胡思乱想,为什么书中的男孩每天闲逛能上清华,为什么那个“她”,不是她。云它不肯说,风也很沉默。那一年,我十五岁,世界比我大一岁。

走过中考,跨进高中,一次次跌倒后不怕,自以为自己已长大,柳枝轻舞多美丽,流星划过多潇洒,向往庄周的.哲学,也想梦蝶飞仙;羡慕李杜的诗意,光焰万年长;怀想聊斋的怪异,奇思还妙想。太浮华,睁眼闭眼间都如梦境变化;不真实,一起一落后连谎言都很贫乏。

回到小屋,又见栀子花,好香,像爱来的味道,又似成长中刻录的信号。忽然,好象明白了什么,墙还是那么高,只是我不再那么看它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知谁告诉过我,又或者没有谁吧!

机会不多,成长也只有一次,折与留间,本是一种抉择。

今年,我高三,世界和我一样大……

篇11:又闻香椿香优美散文

又闻香椿香优美散文

春风的手指一点,万木开始吐露新芽。母亲的小院里那株粗粗壮壮的香椿树,也把积蓄久了的热情,全部绽放在新芽上。千万朵新芽,像探头探脑的小娃娃,新鲜娇嫩,绿绿地摇曳在春风暖阳中。

母亲登上房顶,把香椿的新叶采下来,细细摘拣,码成小捆,让我捎上,说给城里的邻居朋友们尝尝鲜。我先揪下一枚香椿叶,放在嘴巴里,慢慢嚼。香椿的味道一点点滑上舌尖,久违了,春天的第一口美味!生吃的香椿,有淡淡的青涩和香气,还有微微的苦味,吃过后,唇齿间的余香久久。

俗话说:“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香椿是春季里最常登上农家餐桌的菜。小时候,母亲总会像变戏法一样,把这些其貌不扬的香椿,变出很多花样来吃。比如凉拌香椿、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等。当然,最好吃的还是香椿炒鸡蛋。母亲把把香椿切碎,拌在鸡蛋里面煎炒。绿生生的香椿,裹在黄灿灿的鸡蛋里,在油锅里“滋啦啦”滚上一滚,还没出锅,我们的口水先下来了。这道菜,味道香浓,色泽诱人,可以一饱口福。不过小时候,鸡蛋算是“高级营养品”,很少吃得上。

最常吃的,还是凉拌香椿。别小看这凉拌香椿,味道全在调料的搭配上。每种调料的量要恰到好处,多一分太浓,少一分太淡。油盐酱醋一一放上之后,母亲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里蘸一下,滴两滴香油在上面,顿时,香味像被催化一般,四溢开来,惹得我们口水横流。后来,我向母亲请教过,放多少调料合适。母亲也说不确切,可能就是凭着一种感觉。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每个人文字的味道都不同,不容易模仿,只能做出自己的味道。那种香椿的味道,只属于母亲的。

现如今,各种调料更为齐全,香油也不用因为要节省用筷子滴了,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我缠着母亲再做凉拌香椿,母亲应了。她三下两下就把拌好的香椿给我端上餐桌。

不错的,还是母亲做的那种味道。鲜鲜的,淡淡的',香香的,如同记忆里一直萦绕不绝的曲子,那么熟悉和亲切。重新响起来的时候,记忆的画屏悄然展开,时光仿佛倒流一般,我还是那个在母亲跟前的小丫头。那时候,春天一到,香椿的气息弥漫了满满一院子,母亲站在香椿树下,笑眯眯地看着我。她乌黑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亮亮的光泽。有一种滋味,像回忆一样,温暖贴心。

母亲的巧手,点亮了一个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香椿树,还是那棵香椿树。岁月倥偬,人世迷离,光阴在悄无声息游走着,母亲的鬓角,依稀有了白发。母亲留给我的,是温暖一生的母爱馨香。只要心中有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清香,便永远不会淡去。

篇12:又闻榆钱儿香散文

又闻榆钱儿香散文

家住干旱少雨的西北黄土高原,绿色较为稀缺,尤其是在尚有一丝料峭的春天,花就更加珍贵。桃、杏、梨虽是春天的尖兵,可在这里,除了农家院落、有水的田间地头外,大片的山野里却极为罕见,能见到的,则是单调而迟缓的榆树和刺槐树。那顽强的性格,鲜明的绿色,给荒寂的原野平添些许生命的活力和灵动。

山野里春天靓丽身影的最早展现,除了那些细嫩柔软的小草稍早些零乱摇摆外,就要数榆树了,而刺槐则更靠后一些。你瞧,在微凉而柔软的春风多次吹拂抚摸下,迟钝懒散的榆树终于睡醒了,山崖下,沟壑间,坡埂边,那些大大小小屹立的榆树,在散乱沧桑、虬曲斑驳的枝干上,最先鼓满了褐红色的小点点,像生了许多的痱子,小点渐渐变大,成了一串串排列有序的斑点,随后,这些斑点又裂开了,枝条上爬满了密密麻麻嫩黄的小豆子,接着,小豆子出芽了,开花了,变成了一串串、一层层,重叠着、拥挤着笑脸的金黄的榆钱儿。那寂寞羞涩、孤傲盛开又美而不妖的圆圆的榆钱儿,金黄耀眼,清香醉人,顿使沉寂的荒原生机勃勃,叫人为之一颤,进而垂涎欲滴。

榆钱儿,其实就是榆树的花。因其形似清朝时期广泛使用的铜钱,只是略小而已,故名榆钱。我对榆钱儿的钟情,不是缘于它是原野上最早最好看的花,也不是因为它金黄耀眼的颜色和圆润漂亮的形状,更不是由于它“余钱”的谐音而喜庆的寓意,而是那平凡且不起眼的小小身体,在我孩提时代却扮演了一个伟大的角色,勾起我太多太多的回忆。

每看到榆钱儿,就会哼起程琳的《采榆钱》:“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奶奶要做饭,让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也把我带回了蹉跎的童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吃不饱饭几乎是常事,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饿肚子就更突出一些,一年中,粮食总是不够,只能靠像苦苦菜、灰条籽、榆钱儿、槐花等杂物来添加补充,而榆钱是味道最鲜美,颜色最漂亮,又几乎没有副作用的首选。每到春天,放学回家的我,便约上几个小伙伴,提上篮子,去采摘榆钱儿。到了榆树下,那缀满榆树枝丫的榆钱儿,早就勾着心中的魂,不仅榆钱儿好吃,还因为肚肠里的饥饿,榆钱把肚子里所有的饿虫馋虫全吸引出来了。我拴根绳子把篮子挂在脖子上,踩着肩膀,和小伙伴们轮流攀爬上树,仔细采摘。我只要一上到树上,便猴急猴急的先捋一把塞进嘴里,一边吃一边再往篮子里摘,就这样边吃边摘,篮子摘满了,我也吃差不多了。尽管我们都想摘多些,摘快些,但我们都很注意不伤到树也不折断枝,因为我们记得大人们的话,长成一棵树不容易,何况是救人命的榆树啊!榆树,在农人心里,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享受并保护树,便成了一个谁都遵守的不成文的底线。

榆钱儿采摘回来就交给妈妈。榆钱儿除了生吃,还有许多种吃法,做起来也十分简单。妈妈先把榆钱儿洗净捏干,然后再与其他杂粮搅和到一起,加上别的野菜,做出各种好看又好吃的食品来。今天加些面粉做一锅蒸饭,明天和在面团里烙一张榆钱儿饼,后天熬一锅榆钱儿粥……总是变着法儿做出各种食物各种味道,每一种都让我感到喷香无比,久久难忘。

岁月把榆树的年轮加了一层又一层,时光把榆钱儿的金黄洗了一遍又一遍,日子早把过去的苦难拋了个一干二净,光阴也把榆钱儿变成了一种现在的生态品,只是偶尔尝个新,我也由孩子变成了老人,但榆钱儿印在脑海的形象却越来越鲜亮,留在心里的味道越来越甘醇,妈妈的音容笑貌也越来越清晰。看着眼前越来越富裕的生活,对过去苦难日子的记忆,对妈妈深沉的思念,就像那榆树,坚韧,倔强,风雨不惧,冰雪屹立;也像那榆钱儿,一串又一串,一层又一层,金黄金黄,逢春即开,如柳絮在风中飘,如蝴蝶在空中飞,向云烟,向大地,倾诉衷肠,灵魂,在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记忆太多太深,思念太远太浓。榆树,榆钱儿,妈妈,是我心里一道永恒的风景。

明年的春天,榆钱儿该是怎样?

.4.22

篇13:阳春三月又闻野菜香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春风渐暖,一场春雨过后,野菜有些害羞的悄悄拱出了地面,枯草下绿绿的芽儿,晶晶点点若有若无。暖阳普照,春风吹拂,野菜伸展腰肢,疯狂的生长,三月中旬,正是挖野菜的好时节。恰逢周末,天气晴朗,和妹妹相约一起领孩子们去野外挖野菜。早早的换上了行装,准备了水壶、吃的,一应俱全,当然不会忘了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挖野菜的小铲子,装野菜的布兜子。领队的妈妈戏谑我们:这哪像是挖野菜呀,整个像是组团去春游。大家一路嘻嘻哈哈浩浩荡荡到了郊外,看着郊外的无限风光,我才惊觉有多久没出门了,麦苗都有十几公分高了,偶尔还夹杂着几朵无名的小花。站在宽阔的田野上,沐浴着明媚阳光,吸吮着泥土芬香,满目的野菜葱茏碧翠,水灵灵的蒲公英,鲜嫩嫩的芨芨菜。我的心也跟着温暖的阳光沸腾起来,用手半遮着眼,眯着眼睛望向太阳,眼前一片五彩霞光,思绪也好似越飘越远。

对野菜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处处可见的踪迹,垂涎欲滴的美味。虽然从渭南老家搬到了澄县,还是处处可见野菜的踪影,田野里,山坡上,房前屋后,不管多么贫瘠的地方,只要有泥土,野菜都能默默地生长。无人撒子,无人养植,今年春天挖了,明天春天还长,生生息息,淳朴坚韧;无人浇水,无人施肥,却有着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是这几天刚挖过,过几天又会长很多,一场春雨就能让它长得根肥叶旺,真所谓:野菜挖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的时候,野菜不是餐桌上的点缀,而是赖以果腹的食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野菜,是老天赐予我们莫大的恩情,让我们免于挨饿。但凡地上长的,树上结的,名目繁多,芨芨菜、灰灰菜、油旋旋、蒲公英、白蒿、榆钱、槐花、沟桃絮……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记不起名字的野菜。各种各样的野菜,吃法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的野菜或蒸、或煮、或淖后凉拌,都可以。唯独槐花和榆钱,吃法比较特别单一,槐花需一个个择洗干净,用面粉一拌,上锅蒸,不能蒸的太久,会破坏槐花的鲜味,一般冒气后五分钟就刚刚好。蒸熟了取出来放在盘中,撒上葱花,调料,再用热油一泼,满鼻扑香,尝一口,有点甜丝丝的,甚是美味。榆钱与槐花相反,凉拌着最好吃,嫩嫩的榆钱挑去碎叶,清洗的干干净净,控干水分,放上蒜泥辣油,拌上酱油醋,再滴上几滴芝麻香油,酸酸的,辣辣的,混着榆钱的鲜味,那真是人间美味。每每想起都觉得口舌生津,直流口水。

现在生活富裕,各种菜肴齐备,鸡鸭鱼肉满桌,野菜已不是生活必需品,但这种绿色的天然食品,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身价培增,备受青睐,如今的野菜已然成为一种时尚,跻身与农家乐,摆放在菜市场,摇身一变成为了餐桌上的香饽饽。因为野菜不仅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的可清热解毒,有的可消炎止血,有的可抗菌杀毒,有的可补虚止咳……

正天马行空的想着,突然听到不远处孩子的欢笑声,打断了我飘渺的沉思,低头看看今天的劳动成果,大半兜的野菜可以吃好几顿了,看看时间也不早了,赶快回家吃野菜了,我美味的野菜,真是吃在口中,回味在心中,美味悠长。

篇14:粽香端午作文

众所周知,六月是考试日,众所周知,六月是放假日,众所周知,六月是端午节如约而至的月份。这个六月,她也来了,带着一身飘香四溢的粽味,坐在龙舟上,提着一箱的粽子和作业,悄然而至。

端午的早晨总是被饿醒的,你还在被窝里就能闻到从厨房里飘在的粽香,它们在你的鼻尖跳舞,誓要把你馋死,待你终于和被子恋恋不舍地告别,它们还会变本加厉的引你去餐桌旁坐下,使你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早饭,今天,可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有肉的早饭啊!父亲笑着端出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粽子,“起得真早啊!”,我看着那一盘的粽子,垂涎三尺,不住地点着头。

用勺子拨拉半个粽子到自己盘子里,我仔细地端详它,糯米在蒸煮后染上荷叶的淡绿,又被内部的肉汁渗入,呈现出淡淡的粽色,泛着油光。热气盘旋在其上,用筷子轻轻一戳,又露出红色的咸蛋黄,那蛋黄的香漫出,与肉香、米香,一同游荡在空气中,刺激我的味觉。我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夹起一坨粽子,放入口中。每一粒米看似粘糊糊的,但实际上,每粒米都由那倍儿香的酱汁连在一起,入口后便分开,每粒都圆滚滚,香喷喷,与扬州炒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吃的是一个咸粽,猪肉的油都被糯米化解,融在蛋黄中,肉虽偏咸,黄虽偏涩,但两者与糯米的完美融合,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吃粽子是不会有闲工夫停下感叹其味美的,人人都沉浸在粽香之中,唯有当你抬起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时,你才明白,粽子的独道之处。

粽子,有甜、有咸、有的腻、有的滑、有的多油。中华民族根据各地的喜好,创作、改良粽子的味道,并造就了现在的端午。

放筷,合掌,一个咸粽吃完了,一个端午也开始了,这次的端午是在浓浓的粽香和满满的精神之中开始的。

现在虽然随时都可吃到粽子,但唯有端午节吃的粽子是最香甜的,最独特的。

篇15:粽香端午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正是端午节。端午节作为我国纪念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于20xx年5月20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于20xx年9月30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不知在多少年前,汨罗江平静的水面旁,一位爱国诗人怀着无比的悲愤,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江而死,那位爱国诗人就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当地百姓闻得屈原投江后,立即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但始终不见屈原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楚国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洞庭湖,可还是没有寻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人们又恐江里的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纷纷从家里取来米饭,用叶子包着,用丝线扎着,以免松散,然后把米团撒入江中,口中唤着“鱼儿,鱼儿,莫伤亲人”,后来渐渐地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有唐代文秀《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风俗大同小异,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习俗。如有些地方在小儿头上用雄黄画“王”字,驱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饮雄黄酒,吃“五黄”等。

端午节有许多不同的别称,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又如解粽节、菖蒲节、浴兰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让我们品着粽子,闻着艾草菖蒲的清香,听着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收获知识,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篇16:粽香端午作文

缓缓的水流声将我从梦中拉出,优美、缓慢,仿佛处身于山间小河边。惺松中望见母亲忙碌的背影,空气中迷漫着艾叶的清香。

母亲的细碎的步伐,在厨房中穿梭,满是裂痕的手掌清洗着水中的艾草,我想在这仙境中再赖会儿床,可艾草的清香不断钻进我的鼻子,使我睡意全消。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香,偏黄的叶子仿佛是大版的竹叶,还带有艾草的清爽气味,母亲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铁盆中,再烧一壶滚烫的炎,水汽渐渐升起,袅袅清香似乎被裹在里面,如同茉莉花开,将花苞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清香四溢,不由令人陶醉。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个个饱满,相互倚着,似是喝了一夜的琼浆。母亲没做过粽子,这是第一次,虽然包的粽子简单至极,但那种味道令我深深迷恋,永不得忘。

母亲将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笨拙地一弯,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取一小撮米添在尖尖的角内,将一颗蜜枣放置中央,周围再填上几撮米。母亲尽量不让枣露出来,那汁也不会流出,使所接触的糯米更加香甜。母亲捍着盛满馅的粽叶,却好像举着十几斤重的石头,手不停颤抖,生怕缠线的时候系错一步。最后,粽子只是三个角的平面,母亲笑道:“我做的不好,这么丑!”端午耀眼的阳光照在母亲的背上,我坐在母亲身旁,要是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该多好啊!

粽子在锅里不停地响着,这是端午的伴奏。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房间上空,我不住地往锅内望,怎么还没好!母亲踢踏舞着从锅内取了一个粽子,解开绳子,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第三口,是蜜枣的甜蜜。

我在母亲的抚养中成长,田里的小树隔年盈尺,母亲却随着光阴逝去逐渐白头。我现在吃过许多地方很有名气的各种各样的粽子,却都不及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母亲所做的粽子,是世上最甜的!

篇17:粽香端午作文

说起端午,你肯定会说不就是五月初五的日子,大家一起吃吃粽子赛赛龙舟?这样说固然没错,只是将端午狭义化成了一个“娱乐性”节日。

端午那天,不论是在哪里,不论是遇见了哪一位长辈、老师或是朋友,开口必定是要说祝福语的。只不过,这话可得好好说,切忌张嘴就来一句“端午快乐”,而应说“端午安康”。

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所处时间不够吉利。众所周知,端午是在五月初五,古人认为“九”为阳数,因此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同理,“五”为阴数,五月初五为至阴之日,在这一天里,“五毒”会齐齐出没。所以人们会通过在门上插艾叶,戴香囊、喝雄黄酒等方式来“辟邪”。在这样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中,又如何能对他人道一句“快乐”呢。

第二,人文历史原因。在我国,端午作为传统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在经历国破之痛后,于五月初五只身来到汨罗江边,写下绝笔《怀沙》后便投江自尽。当地居民得知后都想将屈原尸体打捞上来好让他入土为安。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遗体,便用一种带着清香的叶子包住饭团投入江中。更有甚者,自发地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游动,以威慑江中鱼虾。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在这样一个日子里,道“端午快乐”或“端午吉祥”肯定不妥当的。

现在你是否也觉得端午说“端午快乐”是不妥当的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对这样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我们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能更好地传承。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篇18:粽香端午作文

夏季的节日丰富多彩,而我对端午节情有独钟。在这个节日里,空气中弥漫着艾叶的淡雅清香与粽子的扑鼻香味,时不时传来锣鼓声和划桨声。再仔细聆听,远处传来汨罗江潺潺的流水声……

时间后退到公元前278年。

汨罗江边,矗立着一个人,他就是屈原。他的脸上满是悲愤,几天前,秦将白起攻破楚都,他却无能为力。他的选择是,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善良的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成粽子,用线捆好,扔到汨罗江里,说,鱼啊,来吃粽子吧,别吃屈大夫的遗体啊……

现在,端午节吃粽子成了一个重要的习俗。剥开那层墨绿色的外衣,露出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这就是端午节的味道。

“艾叶香,香满堂……”儿时的童谣仍在耳旁萦绕。艾叶清雅淡雅,是一味著名的中药;。端午节这天,一棵棵艾草被用象征吉祥的红绳捆成一小扎一小扎。挂在门上。据说,将艾叶挂在门上,既可以辟邪,又可以驱虫。

走进厨房,沸腾的锅中煮着几颗青鸭蛋。拿起鸭蛋,阵阵艾叶香扑鼻而来。艾叶不愧是端午的主角,处处都弥漫着清香。家乡有个有趣的习俗,端午那天,编织五彩袋,并在里面装个青鸭蛋,挂在脖子上。据说,在中午12点时,谁能将蛋不借助外力立起来,谁就会拥有一年的好运气。

点雄黄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传说,端午是蚊虫出行的时候。在端午时,将雄黄点在额头和耳根后,就能驱逐蚊虫。

“咚、咚、咚”“加油!加油!”远处的江面上隐约传来声音,走近一看,江面上正在举行划龙舟比赛。两条龙舟在起点上就位。随着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龙头的鼓手负责助威,随着有力而有节奏的鼓声,一位位龙舟运动员迅速进入状态。“一二!一二!”他们大声喊着,给自己助威。手上的桨有节奏地划动,让龙舟往前驶去。“加油!”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加油声。这似乎是运动员前进的动力,只见他们更加使劲了,龙舟在水面上飞快地前行,啊!近了!离终点近了!冲刺!在到达终点的一瞬间,观众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划龙舟——端午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空气中弥漫的粽香,清新的艾叶香,划龙舟时的鼓声与观众的加油声,这些都是端午节的味道啊。

篇19:粽香端午作文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早上9点,参与人员已到达参赛地点(公司后花园),这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比赛包粽子,在30分钟内最快包完20个粽子的家庭获胜。第二个,知识抢答,这是关于端午节的问题,每答对一题获得2个粽子,答错一题则扣掉1个粽子,最后获得粽子最多的家庭获胜。第三个,玩“曲水流觞”游戏,每个家庭坐在旋转的圆桌边,用一个杯子盛半杯醋(因为小孩子要参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当桌面停止转动时,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喝下醋并表演一个节目。

活动中最激烈的是第二个知识抢答,由杨爷爷主持,他念完题目就说“抢答开始”,每个人就立马开动脑筋,积极地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游戏中,拍桌子声、抢答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通过激烈的竞争,我家取得了胜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个游戏,每当桌面转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很紧张,心里默默祈祷,醋杯千万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谁叫了一声,紧接着又是一阵欢呼声,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叹了一口气,之后只见他皱了皱眉头,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饮而下,“好酸啊!”大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可就在这时,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厕所把刚才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来,大家这时笑得更开心了。

活动结束了,杨爷爷说,这次活动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粽子,玩了游戏,拉近了同事之间的友谊,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们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大家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端午节!

篇20:粽香端午作文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已至,榴花正盛,粽叶盈香。每到端午,我们一家都会包粽子,挂艾草,今年也不例外。

我们一早就来到了乡下奶奶家。来过端午节。按照习俗。我们端午节要先在门口放上艾草,用来辟邪。然后就准备包粽子。

只见奶奶娴熟地把煮好的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状,然后,用调羹放一点糯米,糯米上放一颗甜枣,最后再放一点糯米,这样粽子就可以包起来了,最后奶奶用白线把它们捆起来,一个精致小巧的粽子就完成了。看着奶奶包粽子挺简单的,我就心里痒痒的.,也想学着包粽子。

我拿了两张大小差不多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把它围成一个漏斗形状。然后再用勺子把米装进粽叶里面。可我刚把米装进去,糯米就从粽叶的底部漏了下来。看着奶奶包很简单的样子。可我学起来却这么的吃力。就这样,我一遍又一遍地失败了。奶奶见状跟我说,那你用一张粽叶包,这样的话你会好包一点。好吧,听奶奶的话,我拿着一张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又开始包了起来。可是,当我把米放进去的时候。底部又开始漏米了。我顿时感到很疑惑,为什么看着奶奶包很简单,为什么轮到我包就这么难呢?实在没办法了,然后奶奶跟我讲。你就把粽叶底部折过去一点,这样就不会露了。

我照着奶奶的方法去做。的确,这样一点米也没有漏出来。然后我按照奶奶教我的方法,把粽子包了起来。可粽子就是不听我使唤。米粒居然从边上漏了出来。奶奶说我粽子抓的太紧了,所以才会这样子的。最后在我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我的粽子终于包好了。

全部包完之后,奶奶往锅里加点水,然后把粽子放进去。大概半个小时粽子熟了。奶奶一掀开锅盖,哇!一股粽叶和糯米的清甜香气扑鼻而来。我一眼就从里面找出了那只我包的最小的粽子。尝了一下,甜而不腻,好吃极了。

这天,粽叶的清香浸润了燥热的炎夏,连晚风都变得清凉,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佳肴,闲聊家常,静谧而美好……

篇21:粽香端午作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传说,较为普遍的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

流传千年下来的传统节日,终于在今年被定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了!这不,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粽子、吃咸鸭蛋。被墨绿的竹叶或芦叶包起来的粽子,我觉得像极了寿司——里面都有糯糯的米饭,掺合着美味的馅儿,可粽子一点儿也不比寿司差哦!

本来我是不喜欢吃粽子的,光叶子上就黏黏的,而且馅儿也不好吃,即使是吃我比较喜欢的豆沙棕也吃得无精打采。可今年粽子经过加工改进后,我一吃鲜肉粽就爱上它了。

粽子的种类五花八门,有:肉粽、豆沙棕、红豆粽、玉米粽……只要是能做馅儿的几乎都用上了。肉粽还分鲜肉粽、腊肉粽等等。当然,粽子还分甜味和咸味。

这不,好吃的我一听是肉粽,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来就吃。结果吃着吃着,怎么外层全是白白的糯米呢?我都快要急哭了,着急又疑惑地问奶奶:“这到底是什么粽哦?”“这是腊肉粽啊!”“啊?”果然,我吃到最后终于吃到了腊肉,和鲜肉粽一样,好吃极了。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红豆粽,咸咸的,可能是生产厂家不一样吧!我这样安慰自己。由于刚才那个腊肉粽太大了,我的肚子还有最后一点空间,只好又拿起半个咸鸭蛋吃起来。

果然是名不虚传,咸鸭蛋很咸,比红豆粽咸多了。我用一种乞求德眼神看着爸爸,不想他却说:“只剩下最后一点了,吃了吧!”

我只好一口一口地把它吞下去。

端午粽子香,我希望粽子会越来越好吃!

篇22:粽香端午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终于又到了,这个令我们小孩子欢乐无比的节日。我们又可以品尝到诱人的粽子了。

与多数北方人不同,我更偏爱甜粽子。其中,我最喜欢蜜粽。剥开粽叶,一阵阵香气飘来——那是粽子的糯香夹杂着蜜枣的甜香。这种香味让你陶醉其中,迫不及待的想要咬下一口。第一口下去,往往是吃到的都是一嘴富有黏性的糯米,它们好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孩子,久久地占据着你的口腔不肯离去。虽说没有吃到精华,但依然享受到糯米质朴的口感。再吃第二口,味蕾往往一阵惊喜——半个蜜枣已进入口中,细细品味,蜜枣的蜜又好像甜掉牙,不过经过糯米的中和,这种甜便恰到好处。糯甜仿佛使你麻木,又好像钻进你的脑子里,让人有股醉意。怀着这种醉意品尝完整个粽子,仿佛一切忧愁和烦恼都消失了。

说道粽子,就不能忘记他的纪念对象——屈原。

两千多年前,由于当时楚国的黑暗以及他人的迫害,屈原被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但是他还是不忘楚国的前途,楚王的安危。不过,受那些“忠臣”的迫害,屈原被逼上了绝路,他便抱石投入汨罗江自杀了。楚国百姓听闻,痛哭流涕去汨罗江祭奠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节。粽子就是为了不让鱼儿吃他的尸体,端午节时投入江中供鱼食用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仍忘不了他那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洁身自好。有人问他:“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离?何故怀瑾握瑜而令见放为?”他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有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守赴常流而葬乎于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唉,伯乐已死,有谁能识别屈原这批千里马呢,当时世上已经没有人能了解屈原,屈原对世人也无话可说。

今天,当我们欢乐的与家人品尝香甜的粽子时,谁又会想那位投入汨罗江的爱国人士呢?

篇23:粽香端午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大家都乐呵呵的,粽子成了大家的“焦点”。

一早起,我被窗外的声声鸡鸣“叫”醒了,我忙穿上衣服去西屋叫妈妈起床。我边边说:“啊,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空气真清新!”我还伸了一个懒腰呢。妈妈被我叫醒了,我们吃过饭后,去了裕隆超市。我拉着妈妈快步跑,想及时到达“粽子小家园”那里去。可是越慌越是不行,原来很熟悉的“老朋友”好像一下了变成了不认识的“陌生人”,花了十秒才达到“粽子小家园”!那里有粽子爸爸——猪肉粽;还有粽子妈妈——八宝粽;它们有一群可爱的小宝宝——小小粽:有绿豆蓉姐姐,有菠萝小妹妹,有薏米果仁大哥哥,还有蜜枣绿茶小弟弟等等……像这样的粽子家族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样子。人们争相购买,“粽子小家园”的粽子们,它们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小粽子了!好热闹呀,我和妈妈也购买了几家粽子家庭。于是,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姥姥家。我准备把所有的八宝粽妈妈送给这里的三位母亲——姥姥、姨姨和妈妈。我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姥姥又把菜角和糖糕端了出来。顿时,所有的香气浓缩在了一起,在空中形成了一朵花,还散发着阵阵醉人的香气。可是这也挡不住菠萝小妹妹的“诱惑”,我便又吃了起来。屋里弥漫着的香味和我们的好心情似乎溶到了一起,怎么也分不开。这使我们胃口大开,心情也是越来越好。我把这一景象“拍”了下来,把“照片”“存”进了我的“相册”。

这个端午节真是有趣,下一个端午节我一定会更加开心的!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

端午节同学祝福语

幼儿端午节活动教案主题班会

送家人的经典端午节祝福语

端午节送家人的祝福短信

端午节庆祝短信息

端午节粽子发朋友圈

端午节微信朋友圈走心文案句子

给密友的端午节祝福语

端午节送给学生的祝福语

又闻粽香作文
《又闻粽香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又闻粽香作文(共23篇)】相关文章:

端午祝福语短信2022-07-29

传统节日端午作文300字2022-10-28

端午节的祝福语言短句2022-12-23

端午佳节祝福2022-12-03

五月初五端午节微信祝福语2024-02-07

端午短信2023-01-14

端午节公司给员工的祝福语短信2022-05-04

端午节幽默短信2023-06-10

端午节快乐贺词2022-10-09

给老朋友的端午节祝福语短信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