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合集16篇)由网友“无事生:D”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_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篇2: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篇3: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篇4: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
【一】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二】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季氏将伐颛臾》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篇5: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总结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总结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三、古今异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2、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3、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5、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7、传以示美人(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8、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10、窃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11、不如因而厚遇之 (厚遇:古义好好招待。 今义优厚的待遇)
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⑧赵王鼓瑟(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⑥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以绝秦望(绝,使断绝)⑥归璧与赵(归:使归)⑦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使听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②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8、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秦王会(于)渑池。4、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5、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6宁许(之)以负秦曲。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渑池之会:形容一次危险的赴会。 怒发冲冠(guān):形容极端愤怒。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篇6: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推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 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 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3. 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4.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篇7: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 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 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3. 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4.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篇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二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直不百步耳
(4)数罟不入洿池
3.一词多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然而不王者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弃甲曳兵而走
(2) 或百步而后止
(3)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移其粟于河内/ 无失其时
3.之
(1)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4.焉
(1) 尽心焉耳矣
(2) 斯天下之民至焉
5.然
(1)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填然鼓之
6.于
(1) 寡人之于国也
(2)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3、非我也,岁也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7、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3)写作启示:
篇9: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一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2.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
3.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押
(3)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4、是谁之过与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7、既来之,则安之
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9、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1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篇10: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篇11: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2.词类活用
(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文言虚词
1.而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
3.且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2) 且尔言过矣
4.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5.也
(1) 是社稷之臣也
(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何以伐为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虎兕出于押
(3) 龟玉毁于椟中
篇12: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三、文言句式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4、是谁之过与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7、既来之,则安之
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9、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1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篇13: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4、表揭发的:劾、讦、揭
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7、表暗中的:阴、间、密
8、表诬陷的:中、谮、诬
9、表朝见的:朝、觐
11、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12、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1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1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1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1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19、表监狱的:囹圄、狱
2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语文考试资料
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语文怎么复习最佳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篇14: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论语》六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
其不善者而改之。”
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
“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
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有回。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
“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
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
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
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
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
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
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岁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
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
砚这些)书写工具,(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
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的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
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
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丐之。
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邀他父亲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
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州,
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 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又到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唧唧又唧唧,木兰地着大门纺织。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问木兰想什么,问木兰怀念什么。木兰也没有什么想的,木兰也没有什么怀念的。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
昨天下午见到军中的文告,可汗正大规模地征兵。好多好多卷的文告啊,上面都有父亲
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无买鞍买马,从此替父出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去东市买骏马,去西市买鞍鞯。去南市买笼头,去北市买长鞭。早上辞别爹娘,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傍晚到了黄河边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在溅溅作响。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早上离开黄河边,傍晚到了黑山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在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
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用刁斗报更
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很多很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很多很多年后将士回到故乡。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回来后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大殿上。记了许多许多次功勋,颁发了许多许多的奖赏。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驰骏马,送我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迎出外城;姐姐听到妹妹回来了,对着大门整理妆饰;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弟弟听到姐姐回来了,霍霍磨刀宰杀猪羊。打开东屋的门,坐在西屋的床,脱掉战时的长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穿上过去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黑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走出门看望战友,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战友们都惊慌:在一起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
.诗五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是从哪里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太内涯也好像近在咫尺。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己家的菜园
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技术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头儿说:
“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浮熟练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
卖油的老头儿说:“怎么敢呢,我是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说完,于是就拿出一个
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
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油从钱孔中穿过
入, 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
去进入葫芦,但是钱没有打湿。卖油的老头儿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的老头儿走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日月的。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
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
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
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所以,打鱼的人往往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的叫哦,不禁泪湿衣裳。”
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嶙,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 敦风义。 有友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
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
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
子至, 归之, 愕然不受, 曰:“嘻!
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
无此事也,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蔡笑曰: “券在心, 不在纸。 而翁知我, 故不语 郎 君。”
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卒辇而致之。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
戴震这一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
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
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先生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先
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
生“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曾子记述的?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弟子记
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
录的?”先生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宋朝人。”戴震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
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周朝人。”戴震问:“周朝、宋朝相距多少
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时间了?”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知悉凭什么知道是这样
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的?”先生没法回答,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好的女孩,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常常采桑在城南角;篮子是系着青丝带,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耳上佩着明珠宝饰。下身穿着缃绮的裙,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年少的人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耕田的忘记了把犁耕田,锄地的忘记了握锄锄地;来往的人相互埋怨,只是为了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谴吏往, 问是谁家殊。
从南面来了一个太守,乘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命令手下去问,是谁家美丽的女子。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那人)说:“她是秦家的女孩,名字叫罗敷。”(太守问)“罗敷现年几岁了?”“不够二十岁,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你)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罗敷走上前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的家室,我有我的丈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多,他在最前列。怎样认识我丈夫,白马后跟着黑色的小马。
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
青丝系在马尾巴上,黄金点缀马头。腰上佩着鹿卢剑,高贵可值千千万万。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时做了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一城的长官。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丈夫长得皮肤洁白,胡须疏朗得体,从从容容踱着方步,落落大方有大官气派。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座的众人,都说我的夫婿不一般。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蹄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无论是傍水的村落,还是依山的城镇,都酒旗飘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南朝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楼台,在烟雨蒙闷中时隐时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苍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东岳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挥师向东到了碣石,正好在此观望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秋风萧瑟,一片凄凉;海中翻滚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幸运了,用诗歌来唱出自己的志向!
《论语》十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
其不善者而改之。”
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
“君与 家 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
“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
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有回。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
“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
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
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
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
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
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
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岁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
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
砚这些)书写工具,(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
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的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
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
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丐之。
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邀他父亲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
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州,
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 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又到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唧唧又唧唧,木兰地着大门纺织。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问木兰想什么,问木兰怀念什么。木兰也没有什么想的,木兰也没有什么怀念的。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
昨天下午见到军中的文告,可汗正大规模地征兵。好多好多卷的文告啊,上面都有父亲
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无买鞍买马,从此替父出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去东市买骏马,去西市买鞍鞯。去南市买笼头,去北市买长鞭。早上辞别爹娘,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傍晚到了黄河边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在溅溅作响。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早上离开黄河边,傍晚到了黑山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在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
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用刁斗报更
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很多很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很多很多年后将士回到故乡。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回来后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大殿上。记了许多许多次功勋,颁发了许多许多的奖赏。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驰骏马,送我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迎出外城;姐姐听到妹妹回来了,对着大门整理妆饰;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弟弟听到姐姐回来了,霍霍磨刀宰杀猪羊。打开东屋的门,坐在西屋的床,脱掉战时的长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穿上过去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黑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走出门看望战友,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战友们都惊慌:在一起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
.诗五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是从哪里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太内涯也好像近在咫尺。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己家的菜园
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技术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头儿说:
“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浮熟练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
卖油的老头儿说:“怎么敢呢,我是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说完,于是就拿出一个
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
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油从钱孔中穿过
入, 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
去进入葫芦,但是钱没有打湿。卖油的老头儿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的老头儿走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日月的。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
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
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
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所以,打鱼的人往往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的叫哦,不禁泪湿衣裳。”
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戴震难师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嶙,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 敦风义。 有友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
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
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
子至, 归之, 愕然不受, 曰:“嘻!
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
无此事也,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蔡笑曰: “券在心, 不在纸。 而翁知我, 故不语 郎 君。”
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卒辇而致之。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
戴震这一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
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
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先生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先
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
生“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曾子记述的?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弟子记
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
录的?”先生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宋朝人。”戴震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
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周朝人。”戴震问:“周朝、宋朝相距多少
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时间了?”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知悉凭什么知道是这样
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的?”先生没法回答,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好的女孩,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常常采桑在城南角;篮子是系着青丝带,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耳上佩着明珠宝饰。下身穿着缃绮的裙,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年少的人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耕田的忘记了把犁耕田,锄地的忘记了握锄锄地;来往的人相互埋怨,只是为了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谴吏往, 问是谁家殊。
从南面来了一个太守,乘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命令手下去问,是谁家美丽的女子。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那人)说:“她是秦家的女孩,名字叫罗敷。”(太守问)“罗敷现年几岁了?”“不够二十岁,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你)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罗敷走上前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的家室,我有我的丈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多,他在最前列。怎样认识我丈夫,白马后跟着黑色的小马。
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
青丝系在马尾巴上,黄金点缀马头。腰上佩着鹿卢剑,高贵可值千千万万。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时做了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一城的长官。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丈夫长得皮肤洁白,胡须疏朗得体,从从容容踱着方步,落落大方有大官气派。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座的众人,都说我的夫婿不一般。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蹄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无论是傍水的村落,还是依山的城镇,都酒旗飘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南朝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楼台,在烟雨蒙闷中时隐时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苍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东岳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挥师向东到了碣石,正好在此观望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秋风萧瑟,一片凄凉;海中翻滚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幸运了,用诗歌来唱出自己的志向!
篇15:必修四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二】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
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
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
⑤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的时候)
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
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篇16:高三必修四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__中学的__。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生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说课的标题就是《__》。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_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
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说明文顺序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因为给课文分段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段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最后要明确,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所以是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并给出答案,作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指导和给予建议。及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中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达到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一、写作活动设计。
1、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
2、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
高三必修四语文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 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 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 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 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 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 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 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 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 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 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 小说写了什么?
2. 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 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 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意人的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b.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c. 第二自然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
讨论后明确:翠翠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火花,心中有了朦胧的爱情,又有因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学生结合课文其他部分,概括翠翠形象。此处设计以下问题:
a. 翠翠的梦,有什么含义?
b. 爷爷问翠翠选择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讨论后明确:翠翠的梦暗示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她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了起来,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翠翠的闪烁其辞又表现了她的腼腆、羞涩。
翠翠形象:聪明乖巧 清纯质朴 腼腆多情
4. 让学生找出表现祖孙亲情、天保和傩送手足情的文段,让他们再次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与风情美。
5.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主题。
总结发言。明确: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痛心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朽堕落的现实,在作品中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
(四) 总结
通过边城,通过翠翠,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了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敞亮开来……让我们把这样一份美好的柔情从古老的湘西,从遥远的边城带过来,储存在每个人的心底。
(五)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有人说“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程度的。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细密而熨帖的针法,才能让这件衣衫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
请以“爱的针法”为话题,写一篇亲情文章。
上述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高三必修四语文说课稿(精选篇3)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第二单元的收录的第二篇古代散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特点。《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在对偶音韵和谐,用典凝练典雅,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同时他的文简典奥也给这篇文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结合本文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目标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
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语言
3、教学难点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
1、朗诵法:本文属于骈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对,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现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A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导入新课: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2、背景介绍(关于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
B诵读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听录音,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3、将划分层次,明晰文章思路。
本位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C赏析重点段落
第一部分:1、作者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突出了那些特点?
2、对人物的描写用了那些词,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个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和宴会,先写地势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环境)
第二部分:(的写景段落)
1、本部分是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写出来。(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扩展成百字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写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一反悲秋、注入超逸豪迈)
4、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赏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用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D课文总结
《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辞藻,撑到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壮美的山川美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感。
★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高三)
★ 高考计划
★ 备考期中计划
【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合集1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4-01-01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锦集2022-08-11
高三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07-13
高三语文三月份的教学反思2022-11-03
高考语文复习计划制定2023-07-21
高三试卷分析总结报告2023-05-06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0-26
高三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2-09-16
高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精选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