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时间:2022-05-06 22:23:22 颁奖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推荐9篇))由网友“斜玉旁的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篇1: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人海中突出。莫言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不经意间找到具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却又超越这些进入一个国度,驴和猪的声音淹没人声,爱与邪恶都呈现超乎自然的比例。

莫言的幻想跳出人类生存现实。他善于描述自然;也彻底了解饥饿的含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尤其是坚强不屈的母亲们,令20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如此赤裸地呈现,向我们展示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怜悯的国度,以及那里鲁莽、无助和荒唐的人们。

中国历史上反覆出现的〝人吃人〞证实了这种苦难。莫言笔下〝吃人〞象征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那样跨越禁忌尝试去阐释。

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得以生存。这一讽刺指向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令天文数字的女婴被流产:重男轻女,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还就此话题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用神话和寓言做掩饰,将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在莫言笔下没有毛时代中国的〝标准人民〞,而是充满活力、不惜用不道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生活,打破被命运和政治划下的牢笼。

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报里的快乐历史。他用夸张、滑稽模仿加上变异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对50年来的宣传进行修正,并令人信服。

在他最著名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从女性视角描述了大跃进和1960年的大饥荒,用嘲笑的笔法写革命伪科学试图用兔子精液让母羊受孕,并把所有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斥为右派分子。小说结尾描述的90年代新资本主义,骗子们卖化妆品致富,仍在试图用异体受精孵出凤凰。

莫言作品将一个被遗忘的农民世界生动展现人前,甚至不惜用刺鼻的气息刺激感官,既冷酷无情得教人目瞪口呆,又掺合令人愉快的无私,他笔下没有一刻枯燥乏味。这个作家彷佛通晓并善于描述形形式式人类生活,各种手工艺、冶炼、建筑、挖渠开沟、畜牧和土匪的.花招诡计通过他的笔尖跃然纸上。

他比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以及当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多数作家更滑稽和震撼人心。他语言辛辣,在他描述的中国近1的画卷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仙女,但他描述的猪圈式的生活,令人亲历其境。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人的自我和贪婪恒在。而莫言为所有小人物抱打不平,无论是日本侵华期间、毛式恐怖之下、还是今天的生产狂潮中面对不公的个体。

莫言创作出的家乡是一个美德与卑鄙残酷交战之地,是一次踉跄的文学冒险。中国以及世界何曾被如此史诗般的春潮席卷?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的声音掩盖同侪。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

篇2: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

萧伯纳(1856-1950年):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2.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3.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5.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泰戈尔(1861—1941年):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6.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7.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8.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9.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10.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罗素 (1872—1970年):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

11.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12.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13.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14.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15.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丘吉尔(1874—1965年):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16.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17. 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

18.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19. 如果你对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20. 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多做一点什么,那么明天还有什么意义。

海明威 (1899—1961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社会、世界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2.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

23.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24.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5.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加缪(1913—1960年):

阿尔贝·加缪,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

26.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27.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8.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29.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30.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马尔克斯(1927——):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

31.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32.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3.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34.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35.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罗曼罗兰(1866—1944年):

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36.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37.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38.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39. 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40.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黑塞(1877—1962年):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41. 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42.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43. 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44.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45.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奥尼尔(1888—1953年)

尤金·奥尼尔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主 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46.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47. 如果你把谎言撕碎,那些碎片就是真理。

48. 你是不是因为太懦弱了,才这样以炫耀自己的痛苦来作为自己的骄傲?

49. 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0. 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艾略特(1888—1965):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51. 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52. 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以

53. 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时机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成废物的。

54. 为了最终理解你所不理解的,你必须经历一条愚昧无知的道路。为了占有你从未占有的东西,你必须经历被剥夺的道路。为了达到你现在所不在的名位,你必须经历那条你不在其中的道路。

55. 人生到世界上来,如果不能使别人过得好一些,反而使他们过得更坏的话,那就太糟糕了。

纪德(1869—1951年)

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等。

56.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栖息地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

57. 离你越远,我爱你越深。现在我不禁叩问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58. 对正在寻找真理的人,相信他们;对已经找到真理的人,怀疑他们。

59.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60.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善良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索尔仁尼琴(1918-)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61.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62.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63.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64.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65. 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

柏格森(1859—1941年):

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192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兴趣,尤其文学。其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66. 要像行动者那样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67.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68. 要生存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自我创新。

塞弗尔特 (1901 - 1986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塞弗尔特于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84年,因展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69.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匆忙中失去了自己,为的只是不停地向前,不停地自我延伸。为了不断求新,许多事情在被遗忘。

70. 此刻您若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请莫要理会。那是我在回首遥远的美好岁月时发出的叹息。我们当时很幸福,却浑然不知。

福克纳(1897-1962年):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71.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72. 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73. 不要伤脑筋去超越你的同辈或是前任,努力超越你自己。

74. 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所以我评价一个人就看他在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时,失败得有多精彩。

75. 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

显克维支(1846—19):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9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76. 我笑,是因为生活不值得用泪水去面对。

77. 大理石虽然是珍贵的,它本身却不成东西,只有当雕刻家把它变成一个杰作的时候,它才有真正的价值。

奈保尔(1932—)

维·苏·奈保尔,西印度作家、游记作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小说描写各种文化中那些疏离于社会、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8. 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 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79. 世界正是如此,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80. 在我命中注定要永远离开这里之后, 一切仍像以前一样, 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著有《广岛札记》、《作为同时代的人》和《小说方法》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1. 如果你感到哪本书实在是一本好书的话,那么就请隔一段时间重新读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上线,在空白处记下阅读时的杂感。这是一种有益的读书方法。

82. 你为什么读书呢?难道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吗?如果读完一页,接着就忘了的话,难道你仅仅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忘性吗?

普吕多姆 (1839年~19)

苏利·普吕多姆,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

83. 很少女人有足够的道德和思想让人忘记她们的美貌。

84. 你活着就谈不上不幸。

85. 爱情有一个可靠的标准,那就是人们所付出的时间。

聂鲁达(1904—1973):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86.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87. 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

88.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叶芝(1865—1939年)

89.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90. 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

川端康成(1899—1972年):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91.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92. 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当我失去你,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

93.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94.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95.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

莫言(1955 —):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96.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97.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98. 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99. 鹰对尸首也有兴趣,它们也是噬腐者,但它们不与乌鸦合流,保持着虚伪的高傲态度。

100.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石黑一雄(1954——):

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101. 当你相信你做的是对的时,你就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

102. 我不希望很多年后,我发现自己坐在父亲现在坐的地方,跟我的儿子讲算账和钱财。

103. 事情也许由不得你,没必要弓肩缩背啊。

104. 三角形有三条边,但每个人总是只看其中两条。

105. 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

篇3:诺贝尔文学奖怎么来评

诺贝尔文学奖怎么来评

诺贝尔(1844年-1896)在逝世前一年的1895年11月27日立下了遗嘱,将他的全部财产,即当时的3100万克朗(相等于现在的2亿3000万美元)设立基金,用每年的利息授予一年来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方面对人类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瑞典政府立即建立基金会,并决定在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的这一天举行颁奖仪式。

诺贝尔物理奖与化学奖由皇家科学院评定,医学和生物学奖由瑞典皇家卡洛琳学院评定。负责评定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并没有“皇家”二字挂在名称上,但和王宫一起坐落在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岛上。

文学院共十八名院士,从院士中又选出五名组成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审议世界各处提出的候选人的名单。这些名单是世界各地具有推荐资格的推荐人提出的,有的则是上一届留下来的名字。

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章程的规定,下列四种人具有推荐资格:(1)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2)各国科学院院士或相当于院士资格的人;(3)各国高等学府中的语言和文学的正教授;(4)各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不包括理事、会员);推荐必须提交正式推荐书并附被推荐者的原著或译本,由个人签署,不接受团体的推荐,推荐书必须在每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瑞典文学院,逾时则算作下一年度推荐。候选人名单每年少则几十名,多则一百多名。委员会先对名单进行筛选 ,减到15名,然后再继续讨论继续筛选,到了5月底,便减缩到只剩下5名。从6月开始,院士们便进入暑期阅读,审看最后五名候选人的作品,到了9月,假期结束,院士们便以书面形式报告自己选择的人选及其理由。这之后,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辩论、投票,直到人选中有一名候选人获得9票以上。如果一直无人达到9票以上,可考虑颁给两人或延期至下一年。

篇4: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及作品盘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授奖词:因为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作者简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 代表作:《世界末日之战》

作品简介:《世界末日之战》是略萨第一部写秘鲁之外国家的作品,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的文学虚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热情激荡的一八九〇年的巴西形象---一个从君主制向共和制过渡的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授奖辞: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作者简介: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1982年,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现常居柏林。赫塔·米勒曾多次获德国的文学奖项,20获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作:《低地》

作品简介:短篇小说集《低地》是赫塔·米勒的处女作,带有自传成分。小说集讲述了巴纳特施瓦本地区(主要居住着德裔罗马尼亚人)艰苦的农村生活。从孩子的视角反映了人们精神的狭隘和日常生活的残酷。小说经审查删节后,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从《低地》开始,作者就运用一种独白的声音,诉说她在这片灰暗乡间成长的经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居·勒克莱齐奥

授奖辞: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作者简介:勒克莱齐奥全名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 ),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当代法国文学的三颗明星。他作品中的最大特色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兼容并蓄,这与他七岁时与家人前往非洲尼日利亚度过童年时光,随后前往英国读大学,最后回到家乡法国尼斯文学院深造的经历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而成为作家后周游世界的经历,更是使他深入了解了各种文化冲突,以及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这也直接催生了勒克莱奇奥对遁世题材作品的热衷。1963年,勒克莱奇奥在进修硕士学位期间,他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出版,当年即入围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并成功获得法国重要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一举成名。1980年,他的小说《沙漠》获得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文学奖。1994年,勒克莱齐奥被法国著名文学月刊《读书》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作:《诉讼笔录》

作品简介:长篇小说《诉讼笔录》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该作品中,主人公亚当·波洛被塑造成探求人类原始真善美的形象。在当下的社会,道德缺失,存在黑暗,人们迷失了思想的方向、得不到心灵的归宿。因此,亚当·波洛想要改变社会现实,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也就是他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斗争。《诉讼笔录》通过对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控诉和诉讼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人类的生态本性和家园守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授奖辞: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作者简介: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 19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 代表作:《金色笔记》

作品简介: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获奖人:奥罕·帕慕克

代表作:《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授奖词: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获奖人: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授奖词: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获奖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代表作:《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授奖词: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获奖人: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代表作:《耻》

授奖词:“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获奖人:凯尔泰斯·伊姆雷

代表作:《无法选择的命运》

授奖词: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获奖人:维·苏·奈保尔

代表作:《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授奖词: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获奖人:高行健

代表作:《灵山》

授奖词: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获奖人:君特·格拉斯

代表作:《铁皮鼓》

授奖词: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获奖人:若泽·萨拉马戈

代表作:《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

授奖词: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获奖人:达里奥·福

代表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授奖词: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获奖人:希姆博尔斯卡

代表作:《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授奖词: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5年

获奖人:谢默斯·希尼

代表作:《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

授奖词: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4年

获奖人:大江健三郎

代表作:《个人的体验》

授奖词: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3年

获奖人:托尼·莫里森

代表作:《所罗门之歌》

授奖词: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2年

获奖人:德里克·沃尔科特

代表作:《西印度群岛》

授奖词: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1年

获奖人:内丁·戈迪默

代表作:《七月的人民》

授奖词: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0年

获奖人:奥克塔维奥·帕斯

代表作:《太阳石》

授奖词: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9年

获奖人:卡米洛·何塞·塞拉

代表作:《为亡灵弹奏》

授奖词: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88年

获奖人:纳吉布·马哈富兹

代表作:《街魂》

授奖词: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7年

获奖人:约瑟夫·布罗茨基

代表作:《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授奖词: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6年

获奖人:沃莱·索因卡

代表作:《雄狮与宝石》

授奖词: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5年

获奖人:克洛德·西蒙

代表作:《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授奖词: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4年

获奖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代表作:《紫罗兰》

授奖词: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3年

获奖人:威廉·戈尔丁

代表作:《蝇王·金字塔》

授奖词: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1982年

获奖人: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授奖词: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1年

获奖人:埃利亚斯·卡内蒂

代表作:《迷茫》

授奖词: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0年

获奖人:切斯拉夫·米沃什

代表作:《拆散的笔记簿》

授奖词: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79年

获奖人: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代表作:《英雄挽歌》

授奖词: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代人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78年

获奖人: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代表作:《魔术师·原野王》

授奖词: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7年

获奖人: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代表作:《天堂的影子》

授奖词: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今天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6年

获奖人:索尔·贝娄

代表作:《赫索格》

授奖词: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5年

获奖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代表作:《生活之恶》

授奖词: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4年

获奖人: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代表作:《露珠里的世界》

授奖词: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获奖人:埃温特·约翰逊

代表作:《乌洛夫的故事》

授奖词: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3年

获奖人:帕特里克·怀特

代表作:《风暴眼》

授奖词: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2年

获奖人:亨利希·伯尔

代表作:《女士及众生相》

授奖词: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1年

获奖人:巴勃鲁·聂鲁达

代表作:《情诗·哀诗·赞诗》

授奖词: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0年

获奖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代表作:《癌病房》

授奖词: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69年

获奖人:萨缪尔·贝克特

代表作:《等待戈多》

授奖词: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68年

获奖人:川端康成

代表作:《雪国·千只鹤·古都》

授奖词: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7年

获奖人: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代表作:《玉米人》

授奖词: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6年

获奖人:奈莉·萨克斯

代表作:《逃亡》

授奖词: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

1966年

获奖人: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代表作:《行为之书》

授奖词: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5年

获奖人: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授奖词: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4年

获奖人:让·保罗·萨特

代表作:《词语》

授奖词: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2年

获奖人:约翰·斯坦贝克

代表作:《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

授奖词: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1年

获奖人:伊沃·安德里奇

代表作:《桥·小姐》

授奖词: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0年

获奖人:圣琼·佩斯

代表作:《蓝色恋歌》

授奖词: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如今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及作品盘点>>>点击下一页!

篇5: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1959年

获奖人: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代表作:《水与土》

授奖词: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58年

获奖人: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授奖词: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7年

获奖人:阿尔贝·加缪

代表作:《局外人》《鼠疫》

授奖词: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6年

获奖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代表作:《悲哀的咏叹调》

授奖词: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5年

获奖人:赫尔多尔·奇里扬·拉斯克内斯

代表作:《渔家女》

授奖词: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4年

获奖人:欧内斯特·海明威

代表作:《老人与海》

授奖词: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于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3年

获奖人:温斯顿·丘吉尔

代表作:《不需要的战争》

授奖词: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2年

获奖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代表作:《爱的荒漠》

授奖词: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1年

获奖人: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

代表作:《大盗巴拉巴》

授奖词: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0年

获奖人: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代表作:《哲学—数学—文学》

授奖词: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49年

获奖人:威廉·福克纳

代表作:《我弥留之际》

授奖词: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8年

获奖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代表作:《四个四重奏》

授奖词: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7年

获奖人:安德烈·纪德

代表作:《田园交响曲》

授奖词: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6年

获奖人:赫尔曼·黑塞

代表作:《荒原狼》

授奖词: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5年

获奖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代表作:《柔情》

授奖词: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4年

获奖人: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代表作:《漫长的旅行》

授奖词: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39年

获奖人: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代表作:《少女西丽亚》

授奖词: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38年

获奖人:赛珍珠

代表作:《大地》三部曲

授奖词: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7年

获奖人:罗杰·马丁·杜·加尔

代表作:《蒂伯—家》

授奖词: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6年

获奖人:尤金·奥尼尔

代表作:《天边外》

授奖词: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4年

获奖人:路伊吉·皮兰德娄

代表作:《寻找自我》

授奖词: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3年

获奖人: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代表作:《米佳的爱》

授奖词: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2年

获奖人:约翰·高尔斯华绥

代表作:《有产者》

授奖词: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1年

获奖人: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代表作:《荒原和爱情》

授奖词: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0年

获奖人:辛克莱·刘易斯

代表作:《巴比特》

授奖词: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29年

获奖人:保尔·托马斯·曼

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授奖词: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8年

获奖人:西格里德·温塞特

代表作:《新娘—主人—十字架》

授奖词: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7年

获奖人:亨利·柏格森

代表作:《创造进化论》

授奖词: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6年

获奖人:格拉齐亚·黛莱达

代表作:《邪恶之路》

授奖词: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5年

获奖人:乔治·萧伯纳

代表作:《圣女贞德》

授奖词: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4年

获奖人: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代表作:《福地》

授奖词: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3年

获奖人:威廉·勃特勒·叶芝

代表作:《丽达与天鹅》

授奖词: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2年

获奖人: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代表作:《不吉利的姑娘》

授奖词: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

获奖人:阿纳托尔·法郎士

代表作:《苔依丝》

授奖词: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

获奖人:克努特·汉姆生

代表作:《大地硕果—畜牧曲》

授奖词: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19年

获奖人:卡尔·施皮特勒

代表作:《奥林比亚的春天》

授奖词: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

19

获奖人:亨利克·彭托皮丹

代表作:《天国》

授奖词: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获奖人:卡尔·耶勒鲁普

代表作:《磨坊血案》

授奖词: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

获奖人: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代表作:《朝圣年代》

授奖词: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

获奖人:罗曼·罗兰

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授奖词: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

获奖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代表作:《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授奖词: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

获奖人:盖哈特·霍普特曼

代表作:《群鼠》

授奖词: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

获奖人:莫里斯·梅特林克

代表作:《花的智慧》

授奖词: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

获奖人: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代表作:《特雷庇姑娘》

授奖词: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09年

获奖人:西尔玛·拉格洛夫

代表作:《骑鹅旅行记》

授奖词: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08年

获奖人:鲁道尔夫·欧肯

代表作:《精神生活漫笔》

授奖词: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

获奖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代表作:《老虎!老虎!》

授奖词: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

获奖人:乔祖埃·卡尔杜齐

代表作:《青春诗》

授奖词: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

获奖人:亨利克·显克维支

代表作:《第三个女人》

授奖词: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

获奖人:何塞·埃切加赖

代表作:《伟大的牵线人》

授奖词: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代表作:《金岛》

授奖词: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

获奖人:比昂斯滕·比昂松

代表作:《挑战的手套》

授奖词: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

获奖人:特奥多尔·蒙森

代表作:《罗马风云》

授奖词: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

获奖人:苏利·普吕多姆

代表作:《孤独与深思》

授奖词: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篇6: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一、爱丽丝·门罗

《逃离》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 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

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

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情绪,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

艾丽丝·门罗

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短篇小说家”。她笔下的故事大多以乡间 小镇及其邻里为背景,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

二、奈保尔

《大河湾》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大河湾》为V.S.奈保尔巅峰代表作,被媒体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纽约时报》这样评价:V.S.奈保尔是个精神坚韧的作家,不为当代历史的浅薄庸俗所惑。奈保尔在《大河湾》中表现出的强韧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后:黑暗就是黑暗,奈保尔从来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以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

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

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V.S.奈保尔

英国作家,生于一个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

三、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帕慕克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是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旁征博引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

不论在自己的国家还是海外,帕慕克都有能耐跨立于两个世界,也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语言。他的小说间接援引旧苏菲派的故事与伊斯兰传说,并结合了大众文化,使他成为了这一代土耳其小说家中能够置身欧洲文学主流的第一人。

奥尔罕·帕慕克

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获诺贝文学奖,作品囊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

四、格拉斯

《剥洋葱》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德国社会标志性人物君特·格拉斯在这部爆炸性回忆录中,自揭其隐瞒了六十年的秘密,从而引发震惊世界文坛的“格拉斯党卫军事件”。一时间,《剥洋葱》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标题新闻,年届八旬的格拉斯首次公开承认这一人生污点后,受到了文学界、政界、评论界等各方的猛烈批评,《剥洋葱》引发了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君特·格拉斯

作家、雕塑家、画家,生于但泽。他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随笔。

五、赫塔·缪勒

《呼吸钟摆》

“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赫塔·穆勒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人,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是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过去的人们。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例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改营中。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以及赫塔·穆勒的母亲也遭到了流放。由此,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穆勒有着相似的经历,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更在于他们对语言内部力量的信任,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达真理本身。正因如此,这两位作家决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开始的这部文学作品。

赫塔·穆勒

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被德国媒体称为“德国文学的圈外人”。

代表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呼吸钟摆》等。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

六、略萨

《绿房子》

“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

对于一切愿意深入了解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叙事作品的人来说,阅读《绿房子》这部拉美文学史上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

警长扫了帕特罗西纽嬷嬷一眼,肉蝇还停在她的额上。汽艇在混浊的河水上颠簸不已,两岸墙一般的树木散发出黏糊糊炙人的蒸气。警察们光着上身,被中午黄绿色的太阳照射着,蜷缩在船篷下呼呼大睡。小个子的头枕在讨厌鬼的肚子上;黄毛汗出如雨;黑鬼张着嘴在打鼾。一群蚊蚋紧跟着汽艇;蝴蝶、蜜蜂、肉蝇在人体之间飞来飞去;马达均匀地咕嘟着,打了哽噎,接着又咕嘟起来。领水员聂威斯左手掌舵,右手拿烟,脸上亮油油的,头戴草帽,毫无表情。这些森林地区的人跟常人不一样,不那么汗淋淋的。安赫利卡嬷嬷闭着眼,直挺挺地坐在船尾,脸上至少有一千条皱纹,她不时地伸出舌尖舔舔胡髭上的汗水,再吐出来。可怜的老太婆,怎么能禁得起这种颠簸呢。肉蝇扇起蓝色的翅翼,轻轻一震,离开帕特罗西纽嬷嬷发红的前额,在白光中绕了几圈就消失了。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作家、诗人,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文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其“无用之用”。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也许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七、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手时间》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对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

本书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1991年到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他们的真实讲述见证了历史转折时代整个社会的变动,为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历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在近两百年之后,他们依然与欧洲相隔。

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到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

“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на Алекс?ев?ч

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

八、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夜的草》

“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不可捉摸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这部作品是他在“半梦半醒之间”,用“记忆与遗忘、现实的残片与幻想的光芒”编织出的又一个色彩绚丽的“锦绣花饰”,是他“群岛式的写作”中浮现出的又一座迷人的小岛。

在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旧笔记本里,一位作家发现了一段往昔时光的踪迹。五十年过去了,笔记本里记录的文字将他带回到蒙帕纳斯、大学城、左岸以及那个“去殖民化”时代。那时他与一位名叫丹妮的年轻女子来往甚密,然而走在20的巴黎街道上,1966年发生的那些事变得可疑——她隐瞒了许多事实真相:她的真名,她的活动,还有一个令她着实烦恼的巨大秘密……警察局里留有她与几个熟人朋友的档案,但追寻真相的线索依然若隐若现。空间与时间的错位,现实与诗意的混淆,让这部小说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青春梦幻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及作品盘点>>>点击下一页!

篇7: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一九二七年春,瑞典学者赫定(Hedin )率领他的远征队再次来到北京,准备到蒙古、新疆一带进行考察。北京学术界对北洋政府无条件地应允这次考察表示强烈不满,组成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进行交涉,最后达成共同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协议。据黄烈先生在《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这项协议的内容包括中外团长共同负责考察团的工作;中国团员负有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不受损害的责任;中外团员的采集品均归中国所有;全部经费由赫定负责筹集等。负责此次交涉的刘半农戏称这是“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

西北科学考察团于五月八日中午离开了北京。几个月后,刘半农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说赫定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他们希望了解鲁迅本人的意向。台静农的信是九月十七日写的.。这时候,西北科学考察团正行进在北纬四十至四十二度与东经一百至一百零四度范围内的巴丹扎兰格沙漠里。而已经认为“南方没有希望”的鲁迅则正在广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着去上海的船票。他在九月二十五日致李霁野的信中,只是淡淡地提到“关于诺贝尔的事,详致静农函中,兹不赘”。

给台静农的回信是同一天写下的。鲁迅首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说“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这里因为有“为中国”之意,“他”似乎应该是指赫定。接着,鲁迅很肯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别人想提名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一事的态度,他说:“我不愿意如此。”然后,鲁迅很自信地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鲁迅清楚,别人之所以想提他的名,不过就因为他是中国人,他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他接下来很严肃地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然是困扰中国文坛的一种“情结”。当局者通常一边暗地里祈求自己的中奖(其用心当然可能不仅仅“为我”,也恐怕还“为中国”),一边公开地质疑此奖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因为至今居然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中过),或者明确地指出此奖不是什么东西(当然,它不过是一笔上百万的美金)。而局外人通常觉得,与诺贝尔奖无缘如果不是中国文学的不幸,也至少是中国文学的遗憾。事实上,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哪一年果然有哪一位中国人中了此奖,那又会怎么样呢?会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吗?会引发民族自豪感的上升吗?会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吗?我看不会。我看结果倒很可能是种种的抗议、种种的内哄、种种的攻讦,还有舆论的饶舌、读者的费解以及应运而生的花边新闻以及急不可耐的起诉和面不改色的“奉陪”。一笔冷漠的奖金很可能将中国文坛已所存不多的“说法”和“公道”一把卷走,无数激情的作家怎能不群起而追之讨之?!

因此,还是鲁迅七十年前的态度比较好,“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否则,真的“结果将很坏”。

篇8: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答案

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答案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一出,所有华人无不为之振奋,一扫中国文学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尴尬。与此同时,引发了中国民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因果倒置,应是“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能力。重点考查文中代词的作用。C项中在原文的叙述是:“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而这里的“此时”由文中可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所以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B选项中“原来的低层次”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类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9: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

感动中国莫言颁奖词

诺贝尔奖 颁奖词

诺贝尔医学奖颁奖词

感动中国人物莫言颁奖词

屠呦呦颁奖词

屠善澄颁奖词

莫言颁奖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获得诺贝尔奖莫言的颁奖词

诺贝尔奖莫言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推荐9篇)】相关文章:

为屠呦呦写的颁奖词2023-01-1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颁奖词2023-04-06

杰出人物颁奖词2022-05-15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2022-05-04

2022感动中国人物航天追梦人事迹心得2022-09-18

居里夫人颁奖词2022-12-13

莫言颁奖词全文2022-12-30

八年级消息的作文2022-10-04

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2022-07-21

2感动中国颁奖词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