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

时间:2023-09-19 07:57:57 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共6篇)由网友“岁月致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

篇1:广州资政大夫祠导游词

广州资政大夫祠导游词

新华镇三华村,有一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整个古建筑群为三座祠堂及衬祠、后楼组成,坐东向西。北起第一座为“资政大夫祠”,中间为“南山书院”,第三座为“亨之徐公祠”。三座祠堂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中间既有青云巷相隔,又有巷门相接。三座主祠均属三进两天井形式,总宽48.8米,深59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资政大夫祠”是清同治年间,三华籍人兵部郎中徐方正为其祖父徐德魁封赠资政大夫而建,与“亨之徐公祠”同是祖祠。“南山书院”则是同治年间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封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

祠堂的建筑工艺精细讲究,水磨青砖墙,打磨地板砖,上盖陶瓦,山墙起锅耳,屋脊嵌立体和浮雕陶塑,檐下有砖雕和木刻。有些砖雕石刻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仍可窥其昔日的宏大堂皇。三座祠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资政大夫祠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牌坊由优质连州青花岗石造成,为四柱三间式,面阔10.8米,明间高9.8米,宽4.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坊,上层为牌。牌额正背两面镌刻同治皇帝所颁诏书,封徐德魁为资政大夫的诰命,正背诰命之上分别刻有“圣旨”、“覃恩”竖牌。牌坊的石柱及梁均为削角方形柱,打磨平滑,柱脚均有石抱鼓。

广东省博物馆导游词 ・欢乐谷导游词 ・白云山导游词 ・光孝寺导游词

南山书院前院天井内亦建有直奉大夫牌坊。牌坊由砖雕绿瓦及花岗岩砌成,砖雕人物栩栩如生,花鸟虫鱼惟妙惟肖。

篇2: 广州资政大夫祠导游词

新华镇三华村,有一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建于清同治二年(863)。

整个古建筑群为三座祠堂及衬祠、后楼组成,坐东向西。北起第一座为“资政大夫祠”,中间为“南山书院”,第三座为“亨之徐公祠”。三座祠堂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中间既有青云巷相隔,又有巷门相接。三座主祠均属三进两天井形式,总宽48.8米,深59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

“资政大夫祠”是清同治年间,三华籍人兵部郎中徐方正为其祖父徐德魁封赠资政大夫而建,与“亨之徐公祠”同是祖祠。“南山书院”则是同治年间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封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

祠堂的建筑工艺精细讲究,水磨青砖墙,打磨地板砖,上盖陶瓦,山墙起锅耳,屋脊嵌立体和浮雕陶塑,檐下有砖雕和木刻。有些砖雕石刻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仍可窥其昔日的宏大堂皇。

三座祠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资政大夫祠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牌坊由优质连州青花岗石造成,为四柱三间式,面阔0.8米,明间高9.8米,宽4.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坊,上层为牌。牌额正背两面镌刻同治皇帝所颁诏书,封徐德魁为资政大夫的诰命,正背诰命之上分别刻有“圣旨”、“覃恩”竖牌。牌坊的石柱及梁均为削角方形柱,打磨平滑,柱脚均有石抱鼓。

篇3: 广州资政大夫祠导游词

新华镇三华村,有一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

整个古建筑群为三座祠堂及衬祠、后楼组成,坐东向西。北起第一座为“资政大夫祠”,中间为“南山书院”,第三座为“亨之徐公祠”。三座祠堂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中间既有青云巷相隔,又有巷门相接。三座主祠均属三进两天井形式,总宽48。8米,深59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

“资政大夫祠”是清同治年间,三华籍人兵部郎中徐方正为其祖父徐德魁封赠资政大夫而建,与“亨之徐公祠”同是祖祠。“南山书院”则是同治年间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封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

祠堂的建筑工艺精细讲究,水磨青砖墙,打磨地板砖,上盖陶瓦,山墙起锅耳,屋脊嵌立体和浮雕陶塑,檐下有砖雕和木刻。有些砖雕石刻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仍可窥其昔日的宏大堂皇。

三座祠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资政大夫祠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牌坊由优质连州青花岗石造成,为四柱三间式,面阔10。8米,明间高9。8米,宽4。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坊,上层为牌。牌额正背两面镌刻同治皇帝所颁诏书,封徐德魁为资政大夫的诰命,正背诰命之上分别刻有“圣旨”、“覃恩”竖牌。牌坊的石柱及梁均为削角方形柱,打磨平滑,柱脚均有石抱鼓。

南山书院前院天井内亦建有直奉大夫牌坊。牌坊由砖雕绿瓦及花岗岩砌成,砖雕人物栩栩如生,花鸟虫鱼惟妙惟肖。

篇4:资政大夫祠

资政大夫祠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南山书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被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则是徐姓的祠堂。

目录历史介绍建筑介绍规模大小与风景特色亨之徐公祠及国碧公祠收缩展开历史介绍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为先祖,清朝同治年间,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封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封为“奉直大夫”。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资政大夫祠建筑群,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南山书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被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则是徐姓的祠堂。

建筑介绍

这四组建筑先后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在头门内院建牌坊,祖堂之后隔横巷建二层后楼,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共5448平方米。 资政大夫祠,头门面宽三间15米、进深两间9.2米,分心墙前后用石柱,在前檐次间石柱后加花岗石栏栅,明间设石门框。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 牌坊建于同治二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打制的如意斗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 中堂面宽三间15.25米、进深三间11.8米,十五架梁用四柱前出四檩卷棚廊,前廊梁架、驼峰、雀替均雕人物、花鸟、鱼藻走兽等纹饰。金柱为梭形柱并带柱J,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饰。后进建筑风格、形式与中堂一致。

规模大小与风景特色

它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对研究清代的民间祠堂建筑有重要价值。1995年以来,花都区委、区政府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投资并发动社会筹资对资政大夫祠进行全面维修,拓展为文物旅游区,经五年修葺告竣。今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规模庞大,集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庙于一体,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一组“三列三进六廊”的艺术建筑群。建筑群组合之间有青云巷相隔,纵深49米,右侧有衬祠一列,后有古楼两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建筑气魄雄伟,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周边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它既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具有南方园林的特色。 资政大夫祠及南山书院的后楼相连,砖木结构,高二层13米,封山火墙,灰塑博古脊饰。首层门板、栏板均雕有纹饰。南山书院后楼部分构件和楼板已拆掉。资政大夫祠后楼楼板、楼梯尚保存,已维修复原。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坐南朝北,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陶塑瓦脊,五彩斑斓,两边采用线条优美的锅耳山墙,墙脊上盖陶瓦,两座造型各异的'牌坊,分别矗立在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体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宫殿和各式花卉纹样、文字记载均用镂雕、浮雕、圆雕和阴刻等,手法夸张,工艺精细。厅堂内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画,活灵活现,细致玲珑。上上下下,随处可见一些民间艺术大师的艺术杰作。有以各朝代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墙上壁画,如:竹林七贤、太白醉酒等;有民间神话传说的九老图、醉乐瑶池等;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报喜、松旨益寿、福白天来等,还有形色多样风格别致的各种图案花纹,花鸟书法等,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美不胜收。在水仙古庙,塑有真金镶身的木雕神像,被视作神灵,远近焚香求卦者络绎不绝,香火甚旺。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花都、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有的,可以说是我国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又一典型。因此已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这处岭南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光彩,今天,资政大夫祠的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搜集、收藏传世的历代文物和民间、民俗工艺精品。同时加以整理、研究,不断丰富充实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

亨之徐公祠及国碧公祠

亨之徐公祠及国碧公祠布局保存完整,亨之徐公祠在部分建筑内加建了水泥结构,一些建筑构件损坏严重。

篇5:广州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建于清朝已亥年(公元18)。黄大仙祠在清末民初是广州著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虽然黄大仙祠在其后被毁,但观其遗物,门前有雄伟的石牌坊、祠内花岗石柱、门拱上面都装饰有景致的雕刻等,可想到当年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复建后的黄大仙祠用地总面积有15600平方米,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孔圣堂、吕祖殿、图书馆、素食馆、陈列区、门楼、莲池、园艺等,大部分采用升高建筑,使外观更见宏伟。

目录简介广州黄大仙祠复建景观及建筑设计等特点交通信息收缩展开简介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代己亥年(1899年),19代遭受战乱破坏,但从遗迹可见,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匾额、门饰、石狮等,装饰以精致雕刻。19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到香港,于19建成香港黄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内外华人信仰和祀奉。 广州黄大仙祠于11月9日由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正式动土复建,并于2月6日开放给公众参观。至今已接待超过数百万人次。祠内存有原黄大仙祠珍贵的文物,另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吕祖殿、孔圣堂、财神殿、关帝殿、斗姥殿、陈列区、岭南式园林花圃、亿年奇石、素菜馆及商场和广场等设施提供游客用膳、购物和休憩。 广州黄大仙祠的复建对于广州市民来说除了增添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及旅游景点外,它亦负起保存原广州黄大仙祠历史文物的重任及宏扬黄大仙的“普济劝善”和“有求必应”精神。

广州黄大仙祠复建

复建后的黄大仙祠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广州芳村新荔枝湾实业发展公司合作,组成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经两年来的筹划和设计,于1911月9日动土兴建,并于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开放给各界人士参观。

景观及建筑设计等特点

世上最久远古木

现广州黄大仙祠内的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及吕祖殿的木匾是珍贵的文物,是出土自22前的汉木雕成。是世界上留存最久的古木之一。

过百年的芒果树

由原广州黄大仙祠道长亲手种植的芒果树已有超过一百多年, 现在仍然生机蓬勃, 每年六月还会结出芒果来。

建筑学上的.突破

黄大仙祠主殿顶的一颗龙珠重达1000公斤。黄大仙主殿以12条大柱支撑, 殿内全无柱位,是近代建筑学上的突破。平台提升了3.5米,殿高22米,平台可同时容纳3000人。

设计以环保为主

广州黄大仙祠的设计以环保为主,整个平台向南倾斜10度而建,下雨时屋顶及平台的水从龙头口流入鱼池,用作灌溉花草和储存作救火用途。

光绪年间石刻对联

广州黄大仙祠二期将原芳村黄大仙祠在光绪甲辰年重修时由番禺的进士卢维庆书的石刻对联重现于大家眼前,此对联为“洞中别有乾坤四围烟雨云山尤增胜概 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桔林橘井永着仙踪”,极具历史和文学价值。该对联将挂在正门两旁供游人欣赏。

百年前珍贵文物

原黄大仙祠百多年前留下的石狮子、石刻对联、浮雕石柱、匾额、门饰等拾多件珍贵文物,本祠独家珍藏并于二期完成后供入场人仕参观。

玉液池洁净身心

所有入场人仕要到黄大仙主殿,都必须要先经过“玉液池”让它替各人先洁净双足才向黄大仙参拜。

珍贵的挂绿荔枝

广州黄大仙祠种植了两棵由增城政府送赠的“挂绿荔枝”, 其珍贵之处是由原树移枝种植的,拍卖原树一粒荔枝为人民币55万元, 可见其珍贵之处。

交通信息

地铁一号线芳村站 D 出口 (东]北路入百花路) 公交车193 202 207 222 277 411 414 552 74 75 812 91 路车在大策站下车。公交车69 81 193 在黄大仙祠站下车。

篇6:广州陈大夫宗祠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在广州市白云区西郊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 嘉靖年间,清 道光丁末年 (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目录简介历史变迁结构特点宗祠的力量收缩展开简介

祠堂概况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在广州市白云区西郊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丁末年(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历史变迁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俗称世德堂。宗祠由十二世祖陈锡(天游)和陈鏊(雁泉)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落成。后经三次重修:第一次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十三世祖陈绍儒重修;第二次清道光十七年(1847年)重修;第三次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略有修葺。宗祠于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以来,以香港同胞捐资为主,对祠堂进行维修,并筹建了陈子壮纪念馆。

结构特点

宗祠为硬山顶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一口大水塘绿波涟游,环境秀丽。前座面阔3间,进深2间。琉璃花脊工艺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装上整鱼宝珠。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样恢复的木板门联是:“一间七进士;四代五乡贤”。7进士是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人)至陈子壮(明末人),乡贤则指乡间有才德者。塘头有琉璃人物亭阁。正面青砖墙磨砖对缝。后座称世德堂,面阔3间14.6、进深3间12.4米,13架纵4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栏板4块分别雕“万寿无疆”4字。瓦面与前座相类,唯瓦脊当中无宝珠而施陶塑罗马字时钟。世德堂左侧为忠烈祠,是祖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尧张家玉为“明末岭南三忠”。

宗祠的力量

陈子壮(1596-1647):南海沙贝村(今广州白云区金沙街沙贝社区)人。字集生,号秋涛,谥号文忠。出生于广州九曜坊。其父陈熙昌进士出身,在朝廷历任大官,伯父陈熙韶在广西思恩府当知府。陈子壮的成长与其所受的家族教育息息相关。 “广东三忠”之一。广东三忠 明末清初,广东出现了三位民族英雄,这就是被誉为“广东三忠”的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

广东三忠

主要事迹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军队的乘胜追击下,明思宗朱由检自尽于北京。吴三桂投降,清兵大举入关。接着,南明弘光、隆武政权相继瓦解,清兵由福建漳州、泉州进攻广东。这时,广东存在两个对立的南明政权:即广州的绍武帝和肇庆的永历帝,双方互争正统而打起内战,清兵乘虚而入。十二月,李成栋的.先头部队由东门轻取广州,南明君臣多人死难(至今仍有“绍武君臣冢”古迹存于越秀公园)。随后,清兵继续攻打梧州、桂林,追击遁逃至全州的永历帝。

主要事迹

南明危在旦夕之际,兼军御史张家玉起兵于东莞,兵部主事陈邦彦起兵于顺德,大学士陈子壮起兵于南海。紧接着,各地义军(包括农民军)风起云涌,小者百人、大者万人,甘竹滩的余龙、新会的黄公辅、恩平的王兴、高明的麦而炫、番禺的屈大均都是义军中的佼佼者。虽然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军的斗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三忠”先后坚持10个多月的联合军事行动牵制了清兵的在粤主力,从而使得南粤的最后一个政权得以延续十多年。清将李成栋后来也慑于广东抗清力量的强大而复师于明。

大夫个人总结

《宋史·王刚中传》“王刚中,字时亨”原文和翻译

江西千年古村群游览区导游词

介绍海南五公祠的导游词

王家大院详细导游词

大学生景区考察学习实践报告

武侯古祠作文

韩康柏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

古镇导游词

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
《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广州资政大夫祠的导游词(共6篇)】相关文章:

广东潮州景点导游词2023-08-26

戚继光故里旅游导游词2023-05-24

古隆中导游词怎么写2022-09-17

《宋史、洪皓传》阅读联系附答案2024-05-22

福建漳州古城导游词2022-11-06

小黄江源导游词2022-06-1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11-17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知识点2024-02-07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2022-07-02

《宋史·李彦颖传》原文阅读及译文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