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演讲

时间:2022-05-06 21:33:15 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学典礼演讲((精选10篇))由网友“只是吃瓜”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开学典礼演讲,希望大家喜欢!

开学典礼演讲

篇1:英文开学典礼演讲

Nimen Hao! and Good morning!

I am delighted to be welcoming you to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on behalf of the faculty. “Delighted?” Perhaps not the right word. No, I feelsomething more akin to what the ancient Greeks would label deinos, a feeling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gard for things too strange or divine or complex to comprehend, a word that connotes a great dealof respect, even reverence, and more than a little bit of awe or even fear. We see this word in the first half of dino-saur,literally a “deinos reptile.” In American slang, the adjective that leaps to mind is awesome,and so perhaps I should best say that I am both delighted and awed to welcome you on behalf of the DKUfaculty. This is an awesome undertaking, and yes, not so unlike a dinosaur, large and impressive, something to respect, even reverence, hard to wrap your mind about as a being —and a bit scary too.

My name is William Johnson, and I am a Professor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Duke. Classics or Classical Studies in the West means the study of ancient culture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term “Classics” implies in particular study of the ancient Greeks andRomans from roughly 800 BCE through to about 300 CE. I am, in particular, a scholar of ancientGreece -- its languag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two most common questions about DKU that I get asked —and I assume the same is true for my faculty colleagues— are: (1) why is Duke interested in starting a campus in China? (2)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it?

Why Duke in China? Answers of course will be many and multiform for such acomplex undertaking, but tend to center around issues like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on the world stage, China's burgeoning economy, its interest in further development in areas like management, science, health, together with Duke's strength in areas like business, science of all kinds, and global health. Inmore vague and general terms DKU can be described an extension of the global strategy that Duke now embraces. These are all important. But in my view, amore essential answer could well flow from what happened just now, in the simple act of me introducing myself. Think about what happened there. I could not assume, as I could in America or England or Italy or Germany, that even a highly educated audience would know what “Classics” or “Classical Studies” meant.

Moreover, I had to position this as what is classical in the West, since I am well aware of the factthat there is a very different classical in the East, with a very different notion ofthe ancient that one looks back to —and by implication the beginnings that one looks back to. Ancient philosophysuggests not Socrates and Plato, but Confucius; ancient empire brings to mind not the Persian and Athenian empires but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cient historiography begins not with Herodotus and Thucydides but Sima Qian; the birth of drama means not Greek tragedy but early Chinese opera. So, I have to specify what it means that I am called a Classicist, since I am not a student of what is classical or even ancient for many but a Western viewpoint.

Now that may seem a small thing, but it's a big thing, a very big thing, deinos as the Greeks would say. In the West, when we sketch out a rough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what we call the cosmopolitan perspective, that historyruns something like this: at first people identified with their family and kinshipgroup (a person might say, “I am one of the Alcmeonidae, a powerful Greek family”). As societies developed civic institutions, that identity could then embrace not just the family clanbut a tribe or a city (“I am an Athenian,one of the Alcmeonidae”). After the conquering of much of the Mediterranean and Near East by Alexander the Great, identity shifted to includeall those who spoke your language and had shared cultural traditions (“Iam a Greek, an Athenian, one of the descendants of the Alcmeonidae”).

Then as nations developed, identity could center on the national impulse,which is essentially cultural but also territorial (“I am an American, a Greek American, who speaks Greek and English, and whose parents came from Athens and claim to be from aprominent family”). Note how in each developmental turn, the perspective becomes wider: one can now be American, even if Greek in heritage and in language, and ultimately from Athens, which, however, like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a family of prominence, is at a remove. This is an increasingly cosmopolitan outlook, with all thatflows from that, but it is still very much rooted in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Duke's global initiative in general, and DKU in particular is, by this analysis, another turn of the screw. In order even so much as to introducemyself, I have to step away from my comfortable Western assumptions about who Iam (a “Classicist”) and come to grips with the fact that Classics should be a more embracing term, and thatonly from a blinkered or even half-blind vision can words like“classical” and “ancient” reasonably denote only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possibilities for global collaboration at DKU will be rooted in particulars, like management and science and health and archaeology and humanistic inquiry, but underneath all this is a much larger issue: the potential for working out shared vision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that lead, on both sides, not only to engaged interactions b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cosmopolitan viewpoint that, however,remains rooted in the particulars of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 (onemight say,“I am an educated person,a citizen of the world, though, yes, also an American, Greek by heritage whosefamily is said to have come from a once-powerful family in Athens”). TheDKU undertaking has potential, then, that is truly deinos, huge, dynamic, complex, something to respect, to nurture,to admire, an undertaking that in its sweeping possibilities truly inspires awe.

Now as to the second question, What is myinterest in DKU? that will be a more personal matter for each of the faculty.Part of my own answer I have already given: I am very excited by the possibilities of DKU, and I too want a share in this fresh cosmopolitan view.Moreover, like several of the faculty, I have close personal ties to China. Atcenter on the screen is what we used to call our “yoga baby,” apicture of my daughter, Benita Xiaogu on the very evening of her adoption in August , in Guangxi Province. (Benita is now twelve years of age, and you will see her around.) But we decided to adopt in China for good reasons, andhigh on the list was a deep interest in coming to know and be a part of this other ancient culture — that is, a culture of similar antiquity to the Greeks and Romans we had studied for our Yale doctorates (my wife Shirley Werner isalso a Classicist; you will see her around too).

That these two independently forming ancient civilizations — the Mediterranean peoples on the one hand, and “China” on the other — mayhave an interestingly larger story to tell than the individual histories theyoffer is easily seen. I hope that some of the details of that will come out inthe course I am teaching, but we can use a visual image to demonstrate quickly how interesting an exploration of parallel antiquities can be. On the screen atthe top left I show you an ancient Chinese pot that resides in a museum not farfrom us, in Shanghai, which comes from around BCE. I now show you anotherancient pot, this once from the Lerna in the Peloponnesus area of Greece, a pot imitating the so-called Minoan Culture, from roughly the same time. Below are two other neolithic pots, the left from China, the right from Gree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one can point to, but the similarities are striking,to say the least. What interests me, as a cultural historian, is what narrativeor narratives one might create from this parallel. The story that this goesback to an unknown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neolithic period has been proposed,but is widely rejected by scholars. More tenable, and considerably moreinteresting, might be to ask questions like, why is it that in ancientsocieties, advances in pottery techniques seem to go along in parallel withother advances lik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institutions, such as villages andcities and legal systems, or even more sophisticated formations such as empire.And why does this development include not only formal advances such as theability to make larger or lighter pots, but also refinement of artistictechnique and aesthetic beauty, which seems to move along a path from geometricto figured representation? Even this small example exposes at once, then, why I as a scholar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find ancient China so very intriguing, and why I find interesting the opportunity to bring to a class in China the narratives of how the Greeks are said to be the “originators” of culture in the West.

As you will have noticed both from the course catalogue and my remarkshere, I have a deep interest in beginnings, and I wish in closing to focus onthat aspect of the DKU undertaking. I have recently been reading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how road systems and the metaphor of journey influenced ideology and thought in China's classical era. All journeys, real or metaphorical, have a beginning, of course, and in the classical era in China it was usual to startone's journey with elaborate ritual and prayers. As it happens we have one splendid example of prayers for the road from that era. It runs,

In a felicitous year and a good month, anauspicious day and a fortunate hour, may you be very happy when you set out inthe light of dawn.... May you mount the chariot and have the road open beforeyou. May the Wind Monarch and the Rain Legions wet down the road [to reduce the dust]. ... May the Green Dragon travel at your side. May the White Tiger helpyou advance. May the Vermillion bird [the sun] lead you. May Xuanwu [god ofnight and darkness] be your companion. ... May you have joy without end.

Now for a student of ancient Greece, when onereads of the traveler's chariot and the divine companions, what springs to mindis another poem, by the early philosopher-poet Parmenides, a poem which seems almost naturally to follow the Chinese prayer. That runs:

It is the mares that bear me, as far as my heart desires, as the divine maidens place me upon the auspicious path of the Goddess, a path that can carry a man with understanding as far as the stars. Thereon am I borne, as the wise mares strain to pull thechariot ... with the maidens, Daughters of the Sun, hurrying to escort me,having left behind the House of Night for the light, pushing the veils from their heads with their hands. Ahead are the gates of the paths of Night and Day ... and straight through them did the maidens drive the chariot and mares, along a large and open road. The Goddess received me kindly, took my right hand in hers, and spoke to me: “Youth, attended by immortal charioteers, you who come to our House by these mares that carry you, welcome.For it was no bad fortune that sent you forth to travel this road (lying farindeed from the beaten path of humans), but Right (themis) and Justice (dikê).And it is right that you should learn all things....

An auspicious day, an auspicious path indeed. On behalf of the faculty, then,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say, ”let it now begin."

篇2:名校开学典礼演讲

美德、秩序与社会——南京大学开学典礼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在座的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荣幸被邀请为这届新进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开学典礼主题演讲,原以为白发苍苍才会获此殊荣,没想到黑发飘飘就来了,当然是染的。

面对18岁到30岁的新生,我这前毕业的老生该说点什么呢?这一阵各类校级开学典礼演讲辞在网上翻飞,大概流行最广的就是所谓“三个90%论”:“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在靠着本科学的数学和硕士博士阶段学的社会学吃饭;我目前的婚姻起源于大学的恋爱;现在交往最多的朋友并非来自大学。

当然也许我只是个案,其实我想说的是带着这样精致的功利主义来上学、来开启你新的旅程非常危险。你大概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需要在许多看似无用的书籍、知识和课堂中度过光阴,你需要在不一定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中找到共鸣,当然你也大可通过移动互联随时与世界勾连。

所以千万别考虑这个理论、这个方法、这个人是否有用,特别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其它如果不确定的话,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等你在这儿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一定仍无法回答社会学是干什么的。所以就一个和社会学的春天一起过来的人而言,想提前告诉你:你必须在所有看似的无用中找到美感,在可能面临的无良中选择从良。这也是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美德、秩序与社会。

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哲学命题: 美德即知识。之后虽然关于美德是否就是知识,如果是,美德是否可以传授等后续命题仍有许多争执,但至少你来到大学殿堂开始追求知识时考虑一下美德并非不靠谱。

我想和各位新同学上来就谈谈美德,不是说现在美德已沦丧,无良已普遍,而是想说在大学所有外在的器物:图书馆、教室、球场,甚至食堂、寝室,当然也包括浴室,都潜藏着美德,更不要说你阅读的书本,路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大学是最容易发现美和美德的地方,你已经来到,千万不能错过、不能漏选。你当然会问,什么是美德,我如何拥有美德,太过善良、美好是否会吃亏等。我们来看古希腊的五大传统美德:勇敢、节制、正义、虔诚、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亦如是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也就是说,有美德,即会有获得。美德是长期德行累积的品德,我想,对你未来的南大生活而言,每一言一行的初衷是善意的、行为中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那么结果就自然是美的、善的、正义的。最可怕的是你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见了很多人、考了各种证、实了各种习,却不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正义是什么,最后沦落为一个糊口的工具。我想南大社会学院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去寻找美德、建构美德,我们的院训“创造健康社会”、我们社工系“助人自助”的理念都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当然,仅仅有小圈子、小群体里的美德远远不够,美德之所以和正义、勇敢、智慧等相连,它显然有更大的舞台,特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学院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存在、表达和展示空间,你每天早晨如何鳞选进入你视线的信息、如何把瞬间对美的认知和对善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去传达、你选择何种方式与世界上何种人一起编织社会网,然后你们共同如何去推进社会整体的美德,这些你现在就要开始思考。

现在就要开始行动,等不及老师上课,等不及导师开书单,等不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现在或者说当下你不做就相当于放弃,放弃与美好、与理想的结合,就像亚当斯密所言“最聪明的头脑同最美好的心灵合二为一”才是美德,所以你即将开启的理性的求学过程,只有与美德同行,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一个人的美德,即便是一个群体都拥有高尚的美德,没有良好的秩序,仍然无法奢谈社会。美德是内在层面的,个体层面的,秩序是执行层面的,集体层面的。

老实说,我一整个暑假,脑子里都盘旋着“秩序”两个字。从日常起居、看书写作到外出旅行,无时无刻不想到“秩序”,至今每天想起这两个字时都会有新的解读和感悟。这缘起于微信群里的一个贴子,大致意思是:“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互问‘吃了吗?’德国人见面时却互问‘秩序还好吗?’”这事要向安娜老师(德籍)求证。如果是真实的,哪怕是有些夸张,仍然值得思考,为什么秩序那么重要,失序很可怕吗?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他著名的《正义论》中说道“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这其实在一个侧面上回答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清楚的“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有序不仅可以让社会本身良性运行,更主要是可以滋养每个人,让每个人自觉自愿地从内心、从一言一行中生发出美德。前两天我在微博中贴出一张清晨看书的图片,附上了一句德籍哲学家沃格林在他的《城邦的世界》一书中的一句话“存在的秩序,只有那些灵魂井然有序的人才看得见。”

有网友就问“人的'灵魂何以能井然有序?”是啊,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哪怕社会运行保持秩序还容易理解,灵魂有序的前提是,你必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夜深人静时能触摸到灵魂,然后我们再谈灵魂有序的问题,哈哈,扯远了。

和各位在座的新生需要谈的是在社会学院未来三、四年中如何保持有序,我想大概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无论课程学业多繁重、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初衷、忘了梦想,否则看似现在的有序,很难避免内心和未来的失序;所有的老师都会叮嘱你读书,除了必要的规定书目外,一定要读自己选择的书,坚守你自己的偏好,才会成就有序的、被自己欣赏的你;还有如果你是硕士生或博士生,千万不要一味牺牲自我来成就导师的需要,这就失序了。导师不是万能的,你自己的未来不可限量,前提是你自己掌舵。

就像刚刚去世的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走了30年弯路,后来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有同学可能会问,保持自我,如何让集体有序?一个良序的集体、组织或社会,是在遵从大家认同的规范下,保持个体的独特性,这样的组织和社会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保持有序地前行,南大社会学院从来都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其实每个精彩的个体才能让社会学院保持有序的竞争力、充满无限可能。

所以当你融入集体、参与社会的时候,别忘了多读书、多思考,想想如何建构自己;在你低头读书或看手机,沉湎于自己的时候,别忘了抬头望望远方,想想他人和社会,我想这就是所谓社会学院学生的有序。

最后和大家谈谈社会,我不能说现在的社会无良、无序,但确实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一起来解构和建构的东西太多。作为一个社会学院的学生,你在拥有美德、保持秩序的同时,无论如何要时时想起社会。你会说我们一个微弱的个体如何成就社会?或者说社会自然就在那,我们又能做什么?18世纪,人类还没有了解自然、摆脱无序时,康德就提出“自然如何可能?”,到了20世纪全球虽然发展不平衡,但陆续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齐美尔仍然要问“社会如何可能?”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大政府,小社会”,确实国家的深度卷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社会的生长,但其实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都有“小地方,大社会”之说。有时候当我们嵌入社会有无力感的时候,不妨从小处着手,从美德和秩序着手,从能观察到的,能触摸到的地方来着手参与社会,前一阵子我刚完成了一篇论文“社区的社会如何可能——基于中国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就是受两位社会学大师的启发,一位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驱吴文藻先生,他在1935年指出“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写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

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的。”;另一位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9世纪就提出“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功能。”现在的社区小到家园、大到全球,社会镶嵌其中,如果我们不感知谁来感知,如果我们不建构谁来建构?

借用上海交大陈映芳教授的话“社会学就是为了社会的社会学,如同人性之于文学、生命意义之于哲学那样”,而且我们有足够的权力和技术,例如社会调查、社会统计来体悟社会、测量社会,甚至可以说当你踏入社会学院,你就拥有了天赋的权利,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广阔天地就是你的田野,所有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格局、社会未来及社会中你的存在,你的功能都应是你的关怀和所思所想所行。这么说的话也许你们会觉得社会太过宏大,个人何其渺小。

最后和你们分享一个亲身经历,前几年我住在玄武湖附近,经常去湖边散步,有一阵子玄武湖在搞亮化,晚上散步时工程师带着许多电工在施工、试灯,我发现桥上的灯光倒影在湖面特别像蛇皮袋上的颜色组合,而且有夫子庙的俗艳,就和工程师商量能否调整一下亮灯的节奏,凭直觉和他商量了几组比较现代的颜色组合,没想到工程师真听进去了,第二天晚上散步时就采纳了我的方案,那个欢欣鼓舞啊,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一经参与就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可是没想到一星期后就恢复了原样,我想肯定是领导来视察过了,当然这工程师我再也没见过。

没有常规的参与通道,甚至不认为普通公民的参与是有利于社会保持良序的、拥有美感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之后我写了很多关于社会参与、公民参与、女性参与的文章,也把参与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写进了南京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南京幸福都市指标体系、建邺区民生工程指标体系,以及马上开始的栖霞区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我会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作为社会治理的行动纲要之一。其实你只要保有社会关怀,社会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无论路有多漫长、多艰险。

所以,最后如有什么可以和各位新同学分享或建议的话,那就请时常想着三个词:美德、秩序和社会,无论是面对个人、小群体还是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时常问问自己:美德、秩序和社会如何可能?

昆山杜克大学开学典礼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来到昆山杜克大学!我很荣幸今天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我很兴奋能够跟你们一起加入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员工和教师组成的国际化校园。经过几个月的期盼和准备,我非常高兴终于来到了这里。如果你跟我感觉一样的话,你的脑海里也一定有着很多的问号而且百感交集。也许加入昆山杜克大学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

就我个人而言,我收到了美国好几所大学研究生项目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昆山杜克大学却脱颖而出。加入昆山杜克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包括在中国就读、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批学生,而且能够和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很多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对杜克大学著名的全球健康硕士项目已经很熟悉了。

当我得知同样的项目也可以到中国来就读,我知道项目的质量一样很棒,而且再也没有比中国更适合学习全球健康的地方了,所以对我来说很明显昆山杜克大学是我攻读全球健康硕士学位的最佳选择。

我来DKU学习全球健康的兴趣来自于我过去的一些学习和国际经历。例如,当我在韩国生活的时候,我对那里的全球健康趋势及潜在的解决方法感到很好奇。我最早注意到的韩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差异之一就是饮食。

我当时在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让我很惊讶的是学校提供的午餐比起美国学校里的午餐要健康很多。尽管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韩国快餐业的增长给韩国的饮食和健康带来了威胁,对本国饮食传统的坚持似乎是其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类似于这些个人的观察加深了我对全球健康的兴趣。来到DKU之前,我还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工作,得以了深入了解到美国糖尿病的现状,更进一步加深我在DKU学习和研究期间探索糖尿病的全球发展趋势和流行病理学的愿望。我的兴趣还包括健康的社会和环境决定因素,在多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来解决医疗不公平的公共政策发展。

虽然大家来DKU学习的原因可能大同小异,但每个人关于自己的热情和为什么来到这里的故事都一定是与众不同的。让我们牢记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并且思考如何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学习体验。

我想你们很多人会一开始跟我一样觉得来DKU学习有点吓人。比如说,如果我说我对于来中国生活、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里学习没有感觉到一点紧张,那绝对不是实话。这是客观事实,尽管我曾经在韩国生活过两年,也有过一些跨文化互动的经历。你看得出来,从韩国返回之后,我很容易就回到我所熟悉“安逸区”放松下来了,所以对于来到中国自然而然地感到有些紧张。但是我决心不让害怕成为我学习和成长的阻碍。

有人曾经说过:“安逸区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不会生长出美丽的花朵。”电影《对话》通过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跨文化互动的复杂程度。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识,并且尊重大家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经历,我们能从对方那里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任何我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误解。

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多元化的学习群体贡献自己独特的价值。作为昆山杜克大学的首批先锋学生,我们能够有机会为其成长为一所伟大的学府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百年难遇的契机。但是首先你或许要问问自己,作为一名先锋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如何才能当好先锋?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团队。很多学生在自我介绍的视频里面都提到对昆山杜克大学的小班教学充满期待。

让我们充分利用昆山杜克大学的这个优势,在课上和课下积极地参与,形成自己的团队精神。让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创造最好的学习体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昆山杜克大学成为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作为先锋,也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想法、新的体验和新的方向。我非常期待跟大家一起拥抱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我们一定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期待着和你们一起成为先锋!祝我们大家好运!

谢谢!

篇3:北大开学典礼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时间匆匆,我们告别了七年级的学习,迎来了崭新的八年级。现在,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同学,新的教室,新的班主任,新的任课教师等等。所以,也希望我们所有同学,让自己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八年级这个全新的征程上,从头开始,树立新的目标,昂扬斗志,扬帆起航。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学期的开学典礼,目的是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斗志,共同进步。做为学生,在学习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与进步是我们最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必须有高度的配合意识。所以,下面要跟大家谈一谈习惯和纪律方面的内容。

一、激情早读,开启阳光的一天

我们可设想这样一个情景,清晨你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走出宿舍楼,深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初升的太阳,把温和的光芒撒满校园,空气干爽,呼吸顺畅,经过一夜的休息,精神抖擞,此时你走进教室,拿出课本,大声朗读,学生越来越多,于是整个校园书声朗朗,在这样的激情早读中,开启阳光的一天。

这样的情景美不美?你们向往吗?

其实,这不难做到,只要我们坚持进班就读书,并且声音洪亮(适中,适度),心态是积极的,乐观的,那么这一天的学习便是阳光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希望同学们,养成激情早读的习惯,让充满阳光的学习从清晨开始。

二、主动参与,成长从说第一句话开始

我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的课堂,它是这样的,上课铃声响过后,班长喊起立,师生互相问好,然后开始上课,老师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条罗列,学生做到心中明确。进入学习阶段,老师给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各个组长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本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研讨,组长组织有序,组员积极参与,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汇总观点,达成统一意见,安排部分组员组织语言准备展示。

展示时,负责讲解的同学,信心十足,从容不迫的站起来,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精准的表述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周密思考,快速理解,对展示的同学,抱着欣赏的态度,给予鼓励的眼神,如有意见不同,可以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争论的课堂才是精彩的,有参与的学习活动,才会让人记忆深刻。

当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正朝着这个理想状态去发展,部分班级或学科的课堂,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理想状态,但还是有一些班级的课堂需要继续努力,也请同学们对照自身,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时刻提醒自己,每节课都要有一点突破,哪怕是小组讨论时说一句话,或主动去为小组发一次言,那么这一天的学习,你就是有收获的。

其实,最大的困难,不是问题的不会,而是站起来说话的勇气不足,在这里我也倡议,每位同学要鼓起勇气,挑战自我,努力做到成长从说第一句话开始。

三、无声自习,安静也是一种力量

自习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考验每位同学的自控能力、自律意识,那些能够长时间精中注意力去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通过自习课的时间把别人抛在了后面,所以自习课相当重要。

自习,应该是安静的,即便没有教师在班,也应该是只听到翻书的声音,写字的声音,没有其他任何的说话声,自学中发现问题,应该是记录下来,课后再向同学请教。所以,上

正课时,积极主动的发言,代表着你的活力,而自习课上,安静代表的是另一种力量。

四、立即行动,没有等待的成功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惰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表现在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够立即动手去做,拖拖拉拉,寄希望于他人,心里想着等别人做完了,拿过来借鉴一下,长此以往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凡事不主动去做,长时间的积累导致思维迟缓,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成绩下降。懒惰是同学们学习路上,最大的障碍,成功人士,没有一个是等待出来的,都是主动出击,立即行动打拼出来的。

有人说,我已经懒惰很久了,现在行动是不是有些晚了,我告诉你,并不晚。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发奋学习,历经十年,学业大进。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中,他们家占了三位。

还有一位画家,叫齐白石,他24岁开始学习绘画,40岁时临摹他人画虾,63岁时画虾显得神似,长期不懈的坚持,终成大家。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青春的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所以说,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一点都不算晚。

五、文明用餐,修养隐藏在细微处

一个人的文明与修养往往在不经意的举止投足间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是靠长时间的培养积累得来,有的人第一眼看去,就会让人觉得他很有修养,而有的人看完后,却让人觉得他缺乏教养,一眼而已层次分明。这可能是从你的穿着,你站立的姿态,说话的口气等等细微处透露出来的。

文明与修养,体现在很多场合,我这里只以餐厅用餐为例说明一下。学校的餐厅,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人员较密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会损坏我们个人的形象,甚至班级的形象,走出校园有可能损坏学校的形象。

比如,坐在餐桌前东倒西歪不端正,打饭时不按秩序排队,吃饭过程中边吃边讲,所打的饭菜浪费太多,放餐盘和筷子时不弯腰轻放,上下楼梯时打闹等等,这些细节,都向别人讲述着你的修养。

另外,我们学校每次大休的时候,多数同学要乘坐校车回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等车时吃各种零食,上车时不谦让,和小学生一起挤,在校园里我们面对小学生尚且做不到礼让,走向社会怎么能做得好呢。

希望各位同学,对照自身,注意细节,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六、保持卫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的校园,有五千多名师生在这里生活学习,如果大家不讲究卫生,随手乱扔垃圾,那么校园将变得脏乱不堪,反之如果我们都加以注意,不乱丢乱扔,甚至看到地面有垃圾,主动捡起来,那么校园时刻都会是干净的,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自己做起,不制造垃圾,在班级中,以自己为中心半米范围内,都是自己的卫生区,发现垃圾要主动捡起。

七、及时就寝,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

休息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午的午休,要求吃完饭后,立即回宿舍,稍微调整一下,12:40必须躺在床上午休,午休期间,除了闭目休息之外,其他行为都算违规,希望同学严格遵守学校的要求,利用好中午的50分钟,好好休息。

第二是晚就寝,为了避免拥堵,八年级第一批8:55整队回宿舍,第二批再向后推迟5分钟。回到宿舍后,快速洗漱。在打水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尤其打热水时,避免被烫伤。

宿舍里除了水果、牛奶之外,严禁吃其他零食,爱护宿舍卫生,不随意向地面乱扔垃圾。9:20听到哨声,负责关灯的同学,及把灯关掉,熄灯后要快速入睡,宿舍长要管理好宿舍纪律,不得出现讲话等违纪行为。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希望全体同学以纪律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在

新的学期里,树立新的目标,走向新的高度。最后祝愿全体同学,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篇4:开学典礼即兴演讲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在今天这个欢乐的时刻,我们______一中专环境优雅的校园里迎来了一批新的主人——20______级的全体新同学。在这里,我代表一中的全体师生对新主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老师祝贺你们结束了初中生涯,跨进了新的学习征程,从今天起,我们将在这里一起生活、学习三年的时间。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三年生活呢?大家记住这句话:你开心你快乐,花儿努力的开,你伤心你郁闷,花儿努力的开,花儿不会因为你的心情改变自己,谁都不会因为你而改变自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每一天都快乐充实阳光的度过。聪明的人很多,精明的人更多,但是高明的人并不多!能把重复的事枯燥的事做出快乐的人就是高明的人!

要想做个高明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比如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上早操课间操,坚持不说脏话粗话,坚持打扫卫生并保持环境整洁,坚持不把手机带进课堂,坚持不吃小食品。

坚持读几本好书等,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容易,当你把这些简单的学生的本分坚持下去并做得很好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了。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出快乐就是不平凡。

借此机会老师建议咱们就业班的学生,在学好技能并做好学生本分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

建议所有升学班的学生,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以三年级升学班的学生为榜样,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并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一年后,二年后,三年后我们将再次为你们喝彩!

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的是: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不是指我一个人,而是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要让大家因你、因我、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当你见到老师问声好,老师就会因你的有礼貌而感到幸福;当你为班里做了好事,同学就会因你的热心助人而感到幸福;当你把好表现带到了家里,父母会因你的改变和成长而感到幸福;当你为学校争光,我们全体师生更会因为你的进步、你的成功、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学们,拿出你们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吧,让我们大家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孩子们,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保证:我们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做你们忠诚的朋友和领路人,我们将努力做到:在你灰心时激励你,糊涂时提醒你,错误时批评你,困难时帮助你,困惑时开导你,危险时救护你,得意时敲打你,成功时祝福你。我们全体师生要做到多力合一,形成合力。最终帮助大家实现梦想、超越自己!

最后希望大家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不简单的人,最终让我们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谢谢大家!

篇5:开学典礼演讲致辞

开学典礼演讲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工业大学!

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级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精心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从今天起,同学们将正式开始新的大学生活。那么大学是什么?大学能给予大家什么?我想到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当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个人非常同意这句话,因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仅仅依靠大学的训练是不够的。所以,大学之大,首先在于她是一个塑造“大写之人”的神圣殿堂,在这个地方,可以养成心怀天下的志向、革故鼎新的睿智和尊贤容众的胸怀。

那么,**工业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在**,你将读懂奉献与忠诚、理想与坚持。“古路坝灯火”的故事会告诉大家,什么是抗日硝烟和铁血忠魂淬炼成的“科技报国”志向;在校园里面,同学们可以看到,那些60年前由华东航空学院师生从南京带来并亲手栽植的梧桐树苗,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绿阴如盖,这些树苗到这些大树会告诉你们,什么是“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西迁精神;在《**故事》里,哈军工航空工程系全体师生,带着成批的实验器材、教学设备,历时八个月,从白山黑水之间迁到大**,这些故事会告诉大家,什么是“忠诚于党、科技强军、注重人才培养”的哈军工精神。78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民族、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他们以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防建设为己任,代代传承,初衷不改,忠诚不变,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新的人生高度。他们当中有的人大家很熟悉,有的人默默无闻。比如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先生,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先生,我国核材料专业创建者李恒德先生,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士橹先生,中国第一台机载军用计算机样机和第一台机载火控机的研制者康继昌先生,等等。这些老一辈**人以品德之高、学问之深,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后辈奉为楷模的大写之人。今天,我愿意成为各位新同学的第一任“向导”,带着你们领悟大学之大,体会大写之人。

我想,做大写的人,首先希望同学们心怀天下、追梦不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要心怀天下,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天下民众的福祉而努力。大家还记得前几天(8月21日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们**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研发的“50公斤级自主水下航行器”可以自主下潜到100米以下的水域,连续航行14个小时,军民两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它的研制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也使得我国在同类产品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年近80岁的徐德民院士就是这个“水下航行器团队”的第一代追梦人。在他的心中,我国拥有主权与管辖权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蓝色国土”,就是他奋斗终身的疆场。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带领团队开创了我国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领域的多个“第一”,以后,年过六旬的徐德民老师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虽然经历科研经费不足要自己贷款、实验现场排险危及生命等多种艰难险阻,却始终把“为国家海防事业坚守一线”作为奋斗目标,从未懈怠。拼搏奋斗半个多世纪,徐德民院士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自主式水下航行器从无到有、再到国际先进的飞跃。他的学生,被称为“五虎上将”的宋保维、严卫生、李俊、胡欲立、潘光等五位教授是这支团队的第二代追梦人。在徐院士的带领下,他们从懵懂青涩的学生迅速成长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知名学者,科研的志向从未更改,仍是把“为国家海防事业坚守一线”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今天,在“水下航行器团队”当中,作为第三代追梦人的80后青年教师正在成为主力,90后的学生们正在成长。我想未来,在座的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接过“海洋报国”的接力棒,成为这支团队的中坚力量!

刚才,ARJ21-700首任总设计吴兴世校友向我们讲述了**和中国大飞机事业之间的渊源。明天,ARJ21-700飞机总师团队还将向大家详细讲述,这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如何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历程。这个新支线飞机的核心成员当中,有一半以上是**校友。同学们,你们要向这些**追梦人一样,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本心: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最喜欢的、什么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只有坚持初心,不断前进,听从内心的召唤,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梦想。

做大写的人,更希望同学们修身养德、怀质抱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最高目标是“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立德指做人,被放在了首位。我给大家讲一个事情,今年四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校园,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中国航天科技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陈士橹院士。在我看来,他少年立志、坚持梦想值得我们学习,他潜心科研、无私育人值得我们学习,他胸襟坦荡、高山景行的为人之范,更值得我们学习。陈先生虽然生活非常简朴,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捐资支持家乡发展建设,还在今年的3月15日,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叮嘱儿女将多年的积蓄馈赠学校,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学和科研事业。我想,陈先生的脊梁是笔直的,他坚守梦想,不为任何艰难险阻而改变;坚持真理,不为权威所屈服。他的人格是闪亮的,不图名,无私地支持后辈和弟子脱颖而出;不图利,千金散尽只为学校事业发展。我想仅此两笔,陈先生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同学们,优秀的品德是梦想升华的力量源泉,是生命圆满的标志,在追求梦想的征程中,以德养性、以德修身,你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做大写的人,还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敏于创新。创新对于个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把这个“诀窍”应用在大家的生活和学习中同样有效。对同学们来讲,推陈出新就意味着不守旧,意味着在黄金年龄阶段要充满好奇心,勇于尝试,意味着大家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意味着珍惜一切的.机会提升能力,获取知识,吸取丰富的营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今年6月25日,**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条消息刷爆了:我校师生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我自己作为目击者,见证了**第一颗微小卫星完美升空的全过程。这个被称为“翱翔之星”的微小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在轨自然偏振光导航技术验证,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它的研制者是我们学校航天学院的周军教授带领下的12名年轻老师和20多名更加年轻的学生。大家可能还不知道12U立方星的概念,我给大家“科普”一下:立方星以字母“U”划分,1U就是体积10个立方厘米、重约1公斤的标准单位。目前,国际主流的微小卫星一般是2U、3U为主,但由于体积小,可开展的科研与应用非常有限。因此,从一开始,**的团队就瞄准了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把具有更多科研功能和应用前景的12U立方星作为奋斗目标。现在,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化的立方星及其组件产品,还制定了立方星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总装测试的研制规范。可以说,小小的立方星,不仅体现了**人面向学术前沿、为人类科学发展而拼搏创新的特征,也告诉我们:知识是梦想实现的根基,创新是梦想成真的阶梯,坚持勤于学习、敏于创新,你们就一定能插上梦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以后,美丽的**校园将是你们新的家园,你们的到来为**带来了新的气象,也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大家珍惜在**美好而短暂的大学生活,认真体悟“大学之道”,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面培养真性情、做真学问,为今后成为“大写之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校长秋季开学典礼致辞

2.春季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3.小学春季开学典礼致辞

4.幼儿园2017春季开学典礼致辞

5.校长春季开学典礼精彩致辞

6.大学2017春季开学典礼致辞

7.大学春季开学典礼致辞2017

8.2017春季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9.校长2017春季开学典礼致辞

10.20小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篇6:清华开学典礼演讲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没想好,也非常迷茫。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如果有同学感觉对所学领域没有兴趣的话,我想你比不过我。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可以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

那么,做研究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我相信这一点。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付出时间才是进步的阶梯

首先是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这样说一般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

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生物系前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是8小时一天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

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简单的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哪怕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我的导师为何不读前沿论文

其次是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

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

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到他的.实验室后,我觉得我的表现欲很强,想让导师知道我以后想做教授。

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当时我有点功利,想着我是不是白读这么仔细了?

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

等到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

我当时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去“套磁”?你还不去表现一把?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他说我不读文章。我想和大家说,大家在读博士时要读文章,但现在我已经不读那么多文章了。

当时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所以说好的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告诉你科学最前沿的内容。

我在普林斯顿期间,普林斯顿最有意思的课是“人和遗传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讲整个人和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一些关键的发现是怎么来的。最新的发现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和你的领域内直接相关,而和你方法论的养成确实没有关系。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

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他讲得很实在。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最后,要建立批判性思维。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开车时想象出Zinc Finger的结构,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的凭大脑想象出来的结构。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那时,我在上博士三年级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无穷。有一次我们超速离心机的盖子拧不开,他去直接把转轴给拧断了。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画了一个长方形,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到他画出来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过程。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可是,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当时我不太敢提啊,于是哆哆嗦嗦举起手说,我想说有第一处错误。这是,我对面的师兄说:“哪儿有错?啊!哪儿有错!”我哆哆嗦嗦说完,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

其实,我发现在我说出第一句话时,导师的脸就红了。在我们实验室争吵时,他说今天的组会到此为止。下午,导师找到我说,你学士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是清华大学。他说我不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我关心的是你学得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

我的本科老师的理论功底很深厚,所以讲得很透彻。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地有了自信。在我找到职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说“恭喜”。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错误,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在科学网的微博上面写了一些对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博文。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我认为的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篇7:开学典礼学生代表演讲

【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炎炎夏日已经落下了帷幕,丰硕的秋季已来到人间,新的学期又与我们如期相逢,新的征程又开始了。回首过去,或许令我们激动难忘,或许令我们苦涩难言。但那已成过往,展望未来,挑战重重,路程漫漫,让我们再次抖擞精神勇往直前,开始新的征程!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是徽商告诫子孙的话。自古至今,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而“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读书也是人类礼貌薪火相传的最重要途径。不可否认,要读好书确实是苦的,但是从事哪行哪业能够轻简单松、随随便便就能获得成功?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还比较紧缺,但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年安徽省高考的录取率已达76.7%,明年将超过80%;但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稀缺,蛋糕可能人人都会有,但是要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一块,就要靠我们的努力,去争取了。

我们中或许有人会因为开学了,又要回到紧张的学习而情绪烦躁;但我想我学习与成长,就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抓不住这两关键,心猿意马,想入非非,都是在浪费宝贵的青春。我们不必厌倦考试,厌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应对的教育形势好比电影院的散场,人人都摩肩接踵得挤出那个出口,这种状况下,顺着走人都可能掉队,都可能被踩到,更何况逆行。(励志一生)咱们的家长、老师也是如此,不期望我们是被踩到的那一个。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厚望,我们只能报以十二分的理解,再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谁不期望能快乐学习,谁不期望享受成功那一刻的幸福?但是终生不倦的学习,才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年少者心中谁不有一个梦?让我们全力以赴,相信有辛勤的耕耘与播种,就会有欢笑与丰收。

在奋斗和磨练中,有梦想为你指明方向,才能航向更远的彼岸。身为中学生,就应已经有了远大理想,作为永不熄灭的火焰。如果没有,请抓紧时间定位自己,掌握好人生的方向盘。梦想或许难以实现,但有了它,人才不枉为万物之灵。

同学们,一日之计在于晨,新学期的开头不可忽视,或许还有很多人沉浸在暑假的狂热中,无论如何,此刻就应提提神了。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或许你成绩优异,或许你还需努力,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自暴自弃,因为崭新的开始正在等着你。从来就不会有人输在起跑线上,应为每一次学习都是新的开始。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让我们朝着坚定的目标,展翅高飞。让我们不辜负老师的辛勤教诲,新学期,我们共勉。

【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九月的校园,金风送爽。满怀着喜悦的情绪,带着完美的憧憬,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又回到了我们熟悉而渴望的校园。

这天我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太安小学的同学们向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年级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即将开始新学期耕耘生活的全体老师表示最良好的祝愿!

过去的一学年,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用心努力下,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学校面貌、教学设施和师生的办公、学习环境不断改善。

过去的一学年,我们全体老师在“严谨、乐学、善思、好问”的校风引领下,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方面的工作稳步前进,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从头做起,从早做起。用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听从教诲,乐观向上,不断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同学们,我们走过了多年的读书生涯,回首望去,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向成长与成熟一步步迈进。作为一个太安小学的学生,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策马扬鞭,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为太安小学的完美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祝我们的老师在新的学年中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家庭幸福!祝同学们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谢谢大家。

【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假期匆匆而过,这天我们又相聚,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这天开学典礼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情绪十分激动。首先在那里我代表小学部全体同学和老师表示热烈地欢迎新同学们加入到我们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来!同时,我也向全体新生、老生表达我最完美的祝愿: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还有就是我要代表全体同学对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祝福。感谢所有老师们对我们的辛勤哺育,我们能够茁壮成长,与您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几年来,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学会了许多求异创新的本领,使我们的头脑日渐聪明,让我们的人格日趋完善。我们的点滴进步,无一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是的,这温馨的校园里有我们可敬的老师,有好学上进、知礼守纪的同学,能融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是我们每个学生的骄傲,这更是一种幸运。

我们承诺,新的学期,同学们正在对自己新学期计划付之行动了。新学期已经开始,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又长高了一些。新学期,新气象,我们要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在心中播下善良、友爱、职责的种子,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要热爱学习,做一个成绩优秀的人;要全方位的学习,做一个发展全面的人;要相互谦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做一个谈吐礼貌的人;要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一个尊师敬长的人。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去欣赏优秀的书籍,在书海中遨游,使自己更加优秀。

我们六年级的同学们即将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结束人生最完美的最纯真的童年时光,那里,留下了我们太多完美的回忆,同学情,师生情令我们是多么的留恋。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以新学期为起点,认真地学习,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个崭新的开始。期望大家与我们的学校共同成长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在母校度过的最后时光,我们必须会做得更好!我相信,在新的学年,在老师们精心指导下,在我们父母大人热切的关爱下,同学们必须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这天我们在那里学习,我们以学校为荣,明天,我们将成为21世纪的栋梁,学校将以我们为骄傲。这也是我们对老师们山一般的无私的师爱的报答

最后,再一次祝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家庭幸福!祝同学们快乐成长,学习进步!祝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新的环境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我们的学校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壮大,成为我们腾飞的乐园!

谢谢大家!

篇8:大学开学典礼演讲发言稿

大学开学典礼演讲发言稿

大学开学典礼演讲稿

亲爱的新同学,老师们、同志们:

上午好!今天的风雨真不小。此风此雨,给了我们不同寻常的体验。这仿佛是为同学们迈入大学、踏上人生的新高地,进行一次精神沐浴和心灵洗涤;也似乎在表明,不管任何风雨都抵挡不了同学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坚毅。我代表学校对来自15个省区的近6000名新同学加入湛师大家庭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风雨中坚持开会的同学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度。你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年,考上大学,来我校深造,真是值得庆贺。你们的加入,将给湛师带来新的活力、激情和智慧。

一、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高地

进入大学,首先要追问大学是什么样的地方?具体而言,大学是:

(一)责任高地。大学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高地,也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之前有博罗尼亚大学;英国先有牛津、剑桥,后才有其崛起;德国19世纪末21世纪初能够成为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跟柏林大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先有哈佛,后有国家。美国之所以有今天,我们表面上看到是它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实际上支撑它的是大学,是它强大的教育系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温总理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蔡元培则早就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

大学的主要责任,也是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培养最后超过老师的人才。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超越自己,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卓尔不群,长盛不衰,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建树新风。

大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就是努力成为超越老师的学生,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和民族伟大复兴。

(二)人才高地。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有不少雕塑,其中有一尊雕塑,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尊雕塑就是哥大赖文森广场(RevsonPlaza)的“钢丝上的行走者”(TightropeWalker)。这个雕塑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走在钢丝上,另一个人站在他肩上。我觉得,如果把下面那个人看作教师,上面那个人当作学生,那么这个雕塑便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理想:培养超越老师的学生。

培养超越老师的学生,其实也是中国大学的理想和传统。由鲁迅亲自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与哥大的上述雕塑有异曲同工之义。它主要由“北大”这两个字用篆书构成,下面一个“大”字,像一个人,表示教师;上面是“北”字,像两个人,表示学生。两个学生背靠背,表示他们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具有独立人格,只追求真理,不互相依附,不拉关系;他们站在教师肩膀上,表示学生在老师的无私教导和帮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有作为;这三个人还构成了一种多元对话的格局,体现了一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所以,北大校徽是最能体现大学理想和教育精神的。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发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感叹,认为年轻学子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老师呢?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陶行知则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都实际上寄托了培育超过教师的学生的教育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湛江师范学院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曾经涌现众多卓越人才,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代表。如学校前身――雷阳书院,曾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它的三位著名山长(古时称校长为山长):陈、陈昌齐、陈乔森。也就是我们说的“三陈”。陈、陈昌齐均为进士;陈乔森为咸丰年间举人,被誉为“岭南才子”。他们做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功勋卓著;做学问则勤谨笃实,以身垂范,学者楷模。还有谭平山,曾任雷州中学校长,是广东党组织最早创始人,时有“南谭北李(李大钊)中陈(陈独秀)”之誉。还有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导人黄学增、南路优秀女共产党员欧汝颖、粤桂边区纵队副司令员唐才猷等杰出代表。

湛师培育过不少超过老师的优秀学生。如今天坐在主席台的一些教授,就毕业于本校的前身雷州师专,当时学校一个教授也没有。不少毕业生考上北大、复旦、人大、南大、北师大、中大等名校的研究生。仅今年就有137名毕业生考上研究生。

(三)精神高地。梁英书记说过,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树,还要有大师、大气。从最高境界上来说,真正的大学,是无形的大学,是精神的大学,是能凝聚和产生大师的大学。有了高远的精神境界,有了一流的教师,哪怕没有高楼大厦,也可能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所以,大学首先要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成为精神高地。才能使大学不仅仅停留在“形”和“体”的层面,而进入“神”和“灵”的境界。在这一精神高地上,我们探索人类精神生产、传承和创新的秘密,与人类最杰出的大脑和最高尚动人的灵魂相遇,争取那熠熠光辉,照亮自己的人生,然后把这些秘密和光辉与他人分享,传承发扬下去。

同学们考上湛师,不必自卑。家庭经济贫困,也不必自卑。大学是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精神高地。在这里,不是比官大,也不是比钱多,而是比谁的志气大、用功多、学问高。在这里,过的需要艰苦付出的寂寞生活。洪堡说过,寂寞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之一。易卜生则认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在大学高地上,可以了望世界,展望未来,通过与高人接触,知彼而知己,确立自己的人生使命,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铺路。这是很幸运的。正如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站在这一高地上的.人们,可以让一切都变得意义非凡。甚至连贫穷都拥有珍贵的价值。与青春和智慧相比,金钱、地位、美酒、佳肴都微不足道。在这一高地上,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孕育希望!

二、立足大学高地,努力成为超过老师的学生

如何努力成为超过老师的学生?我以为,树立“责任以行,能力为重,创新是魂”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是关键所在。

(一)责任以行

社会学家戴维斯就曾说过,“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我站在这个讲台,最真切的感受,除了迎新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责任。面对众多渴望求知、立志成才的学生,我深感作为一名校长的责任之重。同学们上大学,要学的东西很多,首先应该学会负责,成为一名负责任的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亲朋负责、对工作和单位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责任以行,就是永不放弃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责任。

责任以行,也意味着宽容和担当。同学们从今天起就成为湛师大家庭的正式一员。对学校的平安和谐、创新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共同推动学校发展。我曾邀请全国劳模、韶钢首席技术专家罗东元给大学生作讲座,他说,“上苍安排每个人都有一次做人的机会,就要尽心地体验做人的责任,享受其过程。要热爱工作、享受工作。我在工作中遇到太多问题,有时逼得走投无路,但我认为,这时候离问题解决就不远了。什么叫成功?成功在于坚持,成功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责任,积累能量,然后集中释放出来。”

我校师生中也有很多“责任以行”的榜样。1935年,雷州省立师范学校时期的吴炳宋校长,就把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民族之兴亡,基于教育之盛衰”,希望“师范教育普及高雷,泽流所被,漫衍全粤”。我前天在新生接待现场,遇到送儿子来报到的一家人,爷爷、父母和儿子四人。爷爷、父母亲都是中小学的教师,父亲还是校长。爷爷、父亲都曾是湛师的学生,现在儿子也成为湛师的学生。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个家庭对湛师的一种情怀和对教育的一份责任。(励志演讲  励志人生)法政学院的庞天佑教授,大年三十也一如平日,坚持读书搞研究;化学院的高利军博士,来校工作以来,不曾回过家乡,不论寒暑假还是星期六日,几乎天天待在实验室搞研究,32岁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还有郑光华老教师、谭笑老教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校园里与学生交谈辅导的身影,无私地把自己的时间、生命智慧奉献给学生。还有今天作为校友代表发言的附中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梁哲同志,等等。正是有这些对事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老师,湛师才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子。

(二)能力为重

一个人要真正有所担当,真正能负起责任,就必须有能力,即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群”。包含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不同的行业所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专业培养的能力规格也有所不同。同学们进入大学,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松学习、不能放松思考、不能放松行动。能力的形成靠学习和实践积累。那应该如何学习呢?

1、要学会在“三个世界”里学习

一是书本世界。通过阅读书籍等增长知识,尤其要精读经典名著。二是经验世界。要培养能力,就要主动实践、积极锻炼。三是虚拟世界。现在是网络时代、E时代,网络上有海量的资讯,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很多材料。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来促进学习和研究。

2、要掌握三种学习方式

篇9:初中新生开学典礼演讲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踏着九月的金色阳光,我们完成了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一名初中生了,作为国际学校的初一新生,我们倍感自豪。今天,我有幸代表初一新生在这发言,心里更是无比激动。

我们的校园壮丽整洁,这里有最好的领导,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求实创新的学生。能融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是我们每一个初一学生的幸运。这里,绿色的校园是那么的吸引人,五彩缤纷的花坛,绿草如茵的操场,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在明亮的教室中,与可亲的同学一起学习,知识的大门向我们敞开。

我们进了最好的中学,就应该做最好的中学生。如何做最好的中学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中学声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执行规范,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不接触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东西,学做品德高尚的人。

三、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好各科文化,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多指导,多关心,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要自强自立,作为中学生我们不能象小学生那样,事事要父母操心,我们应当自己来管好自己的生活、学习。

六、要多读书,读好书,宽阔自己的知识面,去欣赏优秀的书籍,在书海中遨游。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三年后,我们一定会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中学生,给社会,给学校,给家庭一份合格的答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了一个平安、愉快的寒假,我们满怀着新的希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xx年春季。同学们,我们知道,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只有用辛勤的劳动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有满意的收获。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那么请问亲爱的同学,在这个春季里,你打算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呢?

回顾上个学期,我们播种过希望、我们曾有过收获,但是也有些遗憾、或有些失落。怎样发扬成绩,弥补过去的不足?这是摆在我们每位同学面前并且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的又一个问题。

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我代表学校给同学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在行为礼仪方面,要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向上的好学生。把尊师爱校、团结同学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2、在安全与纪律方面,一定要按学校的要求办,听从老师及管理人员指挥,上楼下楼、出操、课间活动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开展危险性游戏。

3、在学习方面,人人都要弄清一个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认真改掉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不浪费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发扬刻苦钻研精神,在同学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人人订出学习目标并为自己理想的目标奋斗。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我们那些在学习中有一定困难,在以前留下了遗憾的同学,你们更要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力争缩小与其为您编辑他同学在学习上的差距。

4、六年级的同学要高度注意,本期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在各个方面都要为其他年级的弟妹们做出表率,给学校留下好的印象。你们本期的任务特别重,要用最

短的时间完成新课的学习,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综合复习,因为你们不但要面临毕业考试,有些同学还要提前接受一些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考试。因此,你们更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成功一定属于勤奋的人们!

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学期里发扬互帮互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取得各自满意的成绩。

篇10: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演讲

亲爱的20XX级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迎各位新同学加入交通大学这个大家庭。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在今天的典礼现场,也有不少你们的家长和中学老师,在此,我提议大家首先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此时此刻,也许你们还在赞叹5000亩的霸气校园,但接下来你们可能就要为上课得早起、课间“拼车技”而苦恼了;也许你们还在赞叹“我是学长”“我是学姐”们的热情引导,但接下来你们需要接受的现实生活是“学长只能帮你到这儿了”;也许你觉得今天开启学霸模式尚早,但研一法硕的顾婷同学昨晚已经开始坐在教室自习了;也许你们还沉浸在“大一不军训”的暗暗窃喜中,但是我实在不忍心提醒你们,入学英语分级考试马上就要到来……

同学们,你们能够进入交大,已经证明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从今天起,大学的蓝图将在你们面前展开,这里有美丽的校园、知识的海洋、丰富的选择。因此,我相信你们会有精彩的生活,也相信你们会顺利毕业,更相信你们会找到体面的工作。但是,让我担忧的是,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下,你们能否在大学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转变:从“习惯被安排”到学会主动担当,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探究,从跟随别人到独立思考。因此,在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之前,我希望你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唤醒”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正如我在给你们的第一封信里与你们分享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1896年,因“兴学、储才、自强”之梦想,今日交大之前身南洋公学应运而生。从建校之初的“精英治国”梦,到三十年代的“实业救国”梦,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知识立国”梦,一百一十八年来,交通大学始终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交通”为名,“大学”为道。

“交通”二字出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阐释的是一种宇宙观和价值观,是对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认知,是对自然规律的独特感悟。跨越三个世纪的交通大学,因气交物通的清明泰然、上下心交的有志一同,为国家、社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卓著。在这里,每座大门、每幢楼宇、每处雕塑、每个路牌都留下了一代代交大人奋发图强的故事,凝结着交大独有的气质、视野与追求。

今天,这里就是你们成就梦想的起点。作为师长,我愿意成为你们的第一任“向导”,带着你们走进“百年交大之门”,领略大学之道、校园之美,和你们一起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以全球视野观世界,博闻通达

交大校园每天最先迎来旭日朝阳的是东大门。它传承了交通大学的血脉,见证了百年沧桑变迁。无论从南洋公学到交通大学,从徐汇到闵行,始终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交大精神,是始终瞄准世界之巅、国本之需的交大视野。南洋公学开办伊始,聘请美国人福开森为监院,开启中国近代引进西方高等教育新风。

二、三十年代,办学成效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MIT”。在徐汇校区工程馆有一根看似平常的铜柱,它是1933年诺奖获得者、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到访交大时竖立的,纪念无线电课程在中国的开始……这些都印证了交大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和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

同学们,你们的视野也将决定你们的未来。交通大学已经为你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你们有机会参加世界同步的研究,走在探求未知的最前沿;在这里,你们有机会师从国际顶尖的学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在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就会有海外游学的机会,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碰撞;在这里,你们甚至还可以作为主人与来访的各国元首面对面交流,展现你们的智慧和才华……穿过这座厚重的“历史之门”,愿你们秉承百年交大的独特传统,以全球视野观世界,博闻通达。

以家国情怀济天下,博雅厚德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位于东川路800号的“思源门”第一次迈入校园。这座校门与闵行校区建于同年,见证了今日交大的又一次创业腾飞。“思源”二字来自于我们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1930届毕业生集资在徐汇校区“执信西斋”门前竖立的“饮水思源碑”,诠释了其感恩的内涵。

“爱国荣校”源自唐文治老校长所言:“学生之对于学校,爱情而已矣,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钱学森学长回国时说过一句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朴素的话语蕴含着老一代交大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当今时代,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和全球化潮流中,不迷失自我、不被功利所诱惑、不被浮躁所鼓动,就必须要有独立不移的精神,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坚守,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走过这座令人感怀的“思源之门”,愿你们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以家国情怀济天下,博雅厚德。

融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博学明道

在宣怀大道之南,文治大道之端,矗立的是18.96米高的南大门,象征着百年交大诞生于1896年的厚重历史。校门正对南方,两边欧式柱廊呈合抱之势,体现了一流大学校园海纳百川、与日俱进的胸怀。致远学院蔡申瓯教授的办公室里挂着4块大黑板,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理符号和公式,永远有一道未解的难题和七、八个学生的手机号码。

他把时间都留给了教学和研究。学生们自发评了一个“废寝忘食奖”,颁给了他。没有奖金,只有一段颁奖词:“身教重于言传,他是披星戴月的科研人,用多年经验指导学生,但求学术薪火相传。他就是我们身边科学大师最好的诠释,也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2012年校长奖获得者李金金同学,你们的学姐,她始终持有一颗好奇心,在量子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进一步研究微观世界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演讲朗诵达人,公益活动的热心参与者。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就在你们的身边,从今天起,交通大学的师长们,愿做你们未来之路的人生导师,我迫切地要带领你们认识他们,加入他们的行列,携手共攀学术和人生的高峰。

同学们,你们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很快就会发现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生活。大学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开阔视野、健全人格,提升你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帮助你们完成从依附到独立、从遵循到创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北宋教育家胡瑷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通过这座无限精彩的“未来之门”,你们可以踏上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愿你们融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博学明道。

三座校门,道不尽交大百年华彩,述不尽做人之理、学问之道。“上院初,下院暮,仰思百年菁菁路,留园玉兰顾;东川渡,剑川宿,樱花蓁蓁怡情驻,饮水思源处。”宣怀有识,文治有道,愿你们以科学精神拓展全球视野,以人文之光激发家国情怀,博闻、博雅、博学,实现人生梦想。交通大学期待着你们的成长,民族复兴期待着你们的作为,人类社会期待着你们的担当!

开学典礼演讲稿作文初三

小学一年级开学典礼简短演讲稿

初一下开学典礼演讲稿

初三开学典礼演讲稿参考

五年级开学典礼演讲稿-

五年级开学典礼演讲稿多篇

高中开学典礼教师演讲稿

秋季开学典礼教师的演讲稿

高中开学典礼演讲稿400

高中开学典礼演讲稿2022

开学典礼演讲
《开学典礼演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开学典礼演讲(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商学院开学典礼策划2022-11-17

新学期开学典礼家长演讲稿2023-04-25

秋季开学典礼的教师演讲稿2022-04-30

高一开学典礼精选演讲稿2023-02-18

小学的开学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2023-06-11

初三秋季开学典礼演讲稿2023-10-12

2022开学典礼活动策划方案2023-06-26

开学典礼作文初三2023-06-11

开学典礼策划活动方案2022-10-08

小学生开学典礼励志演讲稿2022-08-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