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数学知识点总结(共16篇)由网友“D00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师资格证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①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
② 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③ 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④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⑤ 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⑥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
⑦ 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
1.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3.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 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 “万物有灵论”。
②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 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
④ 没有守恒概念。 ⑤ 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②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③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③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 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
③ 内化学说
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
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
学前期(3-6、7岁):主动--内疚
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篇2: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教师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5)身体素养。
10.简述教师所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文化知识
11.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14.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7.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指导的认识
1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9.教学过程的结构(或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20.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篇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1.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2.实质: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 “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
③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
④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
⑤ “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系。
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 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 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
④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
①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6.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7.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二、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能力差异:① 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2.方式差异:
① 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 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④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 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篇4: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科目一(中小学通用)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职业道德
(一)爱国守法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1)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1)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3)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1)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4)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2)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篇5: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科目二(中学)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篇6: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
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四种气质类型特征
(一)胆汁质:
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
工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二)多血质:
(1)外表上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
(3)情绪和情感易产生也易改变,体验不深但明显表露在外。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环境。
(三)黏液质:
(1)安静稳重、交往适度;
(2)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3)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
(4)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5)善于忍耐,沉着坚定;
(6)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四)抑郁质:
(1)行为孤僻、动作迟缓;
(2)多愁善感、体验深刻;
(3)情绪不易外露、敏感多疑;
(4)情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
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
(3)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
(2)行为塑造法
(3)系统脱敏法
(4)理性一情绪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篇7: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骈文的特点。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 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A项,《游褒禅山记》 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不是骈文。B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C项,《论积贮疏》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不是骈文。D项的《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故本题选D。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A.勾心斗角
B.飞鸾走风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不是形容建筑的成语。A、B、C三项均可用来形容建筑。D项,“ 筑室道谋”不是形容建筑,而是指造房子请教路人,不能成功。比喻人多口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故本题选D。
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 》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错误的一-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 》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1个运用的新特点。因此B项中的“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任务群”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王朔《动物凶猛》
B.萧红《呼兰河传》
C.刘恒《窝头会馆》
D.曹禺《日出》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题干要求选择具有“京味儿”语言特色的剧本,A、B两项是小说,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中,C项的《窝头会馆》是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窝头会馆》将视角集中在北平解放前一年,写了在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好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家,他们是有着形形色色缺点的小人物。话剧讲的是老北京的故事,台上说的是地道的老北京话,编剧刘恒生在北京长在南城,对于老北京话颇有研究,剧本中设计的北京话之地道,直可以媲美老舍的作品。故本题选C。
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
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A项,“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玉生香”形容人的容貌,适用于化妆品店,不适用于水果店。B项,由对联中的“竹绿”和“芝兰香”可知此对联适用于茶叶店。竹在中国文化中是清雅脱俗的象征,它的刚劲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誉。清代被人称为“茶竹双痴”的文人郑板桥,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风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汉族的文人看到了竹与茶的妙趣,傣族更将竹与茶融为一体,创制了“竹筒茶”,为中国茶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蕴。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为普洱茶中一种独特的品饮方式。因此“竹”和“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B项正确。C项,由对联中的“奇花异草”和“雅菊幽兰”可知,此对联适用于花店。C项正确。D项,“锦绣成衣非我有,琳琅满架待人求”可理解为:虽然锦绣的文章原本不是我作,但我书阁琳琅满架只待你来求取。此对联既夸了书店书品锦绣,繁多,又表示希望顾客来购买的心情。适用于书店,因此D项正确。故本题选A。
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C项,“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出自清代黄景仁《都门秋思》。诗句可理解为:美好的夕阳景象劝诱旅客登楼去观赏;山色萧条,悄悄地把一片秋意绕着城郭送过来。诗句“山色将秋绕郭来”把静态的秋季晚景给写活了。故本题选C。
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探究“小说的抒情性特征”。A项,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不是小说。B、C、D三项都是小说,但是只有B项的《荷花淀》具有“小说的抒情性特征”。《荷花淀 》揭示了人物和生活的美,揭示了劳动和战斗的诗意。全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朴素无华,真实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清新隽永,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 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的独特风格。小说中抒情的笔调,乐观的画面,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故本题选B。
8.在名著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
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鲁迅 《药》)
B.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
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翻了一阵都进不去了(鲁迅社戏<》)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点的两条金龙-般(曹雪芹《红楼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和节日无关的一项。A项,写出了上坟的人失去亲人的悲伤心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和节日无 关。B项,由“雄黄酒”可知此段内容和端午节有关。C项,写的是社戏,社戏是社日节的一种活动。D项,“两府中 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和春节有关。故本题选A。
9.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拌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其”作为连词的-项。A项,“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其”字是语气词,无意义。B项,句子可理解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句子中的“其”是副词,表示疑问、测度的语气,可理解为“大概”。C项,句子可理解为: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句子中的“其”表近指,所指代的是赵太后对他儿子长安君疼爱这件事,可译为“你对他的”。D项,句子可理解为: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句子中的“其”可理解为“还是”,表示选择关系,是连词。故本题选D。
10.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A.通读《红岩》,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的主题故事会
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C.参与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
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A项,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主题故事会有利于学生把握《红岩》中人物的英雄形象,符合题意。B项,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有利于学生把握《红岩》主题,而不是人物形象。C项,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跟《红岩》人物形象鉴赏无关。D项,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体会和感想,和《红岩》人物形象鉴赏无关。故本题选A。
11.阅读某学校有关“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
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
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
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A项,“调查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在题目中的调查结果中没有体现。B项,调查结果
中,认为课堂提问重要的百分比是95. 52%,重视问题设计的百分比是94. 42%,由这些数据可知,“ 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分析正确。C项,“ 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在题目中的调查结果中没有体现。D项,“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在题目中的调查结果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
12.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木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
B.写作策咯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教学论文中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中国“写作策略”的指导。由此可知,C项,“写作教学终点在 ‘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分析正确。故本题选C。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题目中的会考试题要求考生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选出与阿Q形象更为接近的一幅图。此会考试题要求学生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考查对学生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故本题选C
14.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
B.语感的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题中的研究论文指出: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 觉。因此C项的“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正确。故本题选C。
15.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 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作者朱光潜列举了一些例子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学生找出了文中的四个典型例子。
接着教师提出了问题: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教师没有追问,这就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所以项的“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分析错误。故本题选D。
篇8: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案例分析题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16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参考解析:
(1) [答案要点]
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案例中教师引用学生的发言,正是教师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做,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5分)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版) 》强调:应积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案例中教师通过引用学生的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发言高潮迭起,为下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奠定基础。(5分)
(2) [答案要点]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案例中教师先讲解“化用”的概念,接下来示范讲解,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引导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鉴赏步骤提示明确,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应该完成哪些任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5分)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强调: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案例中教师示范分析之后,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研讨,学生不仅发现了“杜鹃、白鹭、鹧鸪”等意象,并且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乡愁。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发展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5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17.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解析:
17. [答案要点]
错别字:第①段“满堂采”改为“满堂彩”;第③段“调察”改为“调查”或“贴子”改为“帖子”。
第④段病句: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
病因:缺少宾语。
修改为: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的困境。
18. [答案要点]
(1)立意深刻,观点明确。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本文作者围绕“扶不扶”这一社会现象,探讨社会保障机制的问题,立意深刻。同时,点明了想要善良长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需要法律机制等的保驾护航,观点明确。
(2)论证结构层次鲜明。
文章前两段提出问题“扶不扶”这一现象,三、四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第五段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3)论证手法多样。
本文在分析“扶不扶”而今成为两难选择的原因时,提供了网上的投票显示,列举了“彭宇案”“农夫与蛇”的故事,呈现了有关“奔驰大叔”的新闻,这些举例论证非常具有典型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呈现人们困惑的现状,让人印象深刻。
(答出两点即可。)
篇9: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解析:
19. [答案要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认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设置情境、小组合作,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激发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会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确立依据:
(1)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版) 》提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故设定了目标1和目标2。
(2)教材。本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不仅要把握作品意境,还需要在景中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李白在“游仙”经历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故弓|导学生在意境中联系李白的生平及其他作品风格,正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故设定了目标3。
(8)学情。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强。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但容易理解偏差,忽视“知入论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作品的情境,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制定了以上三维融合的教学目标。
20. [答案要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会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教学片断: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以诗而被称为“仙”的只有李白,而最具仙风道骨的是他的山水风光大写意。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他好像要登涉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与天仙神灵共往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
二、新授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本诗,疏通文意。
2.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提问:本文的写作脉络是什么?
明确:先写梦因,接着写梦境,最后写梦悟。
(1)把握“梦因”
①提问:李白为何要去“梦游”?
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提问:天姥山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天姥山?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神秘、高大、仙气飘飘,使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③师生齐诵第一-自然段,感受天姥山的高耸与神秘,教师强调:重音和停顿。
(2)体会“梦境”
①提问:梦境分为几个画面?
明确:月夜渡湖、山之日景、山之夜景、仙人登场
②提问:选择一个画面,概括特点,感悟画面。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
明确: A. 月夜渡湖一一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飞” “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B.山之日景一一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C.山之夜景一一山中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景象神奇迷离,气氛略微恐怖。
D.仙人登场一-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画面富丽多彩,生动美丽。
③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境? 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④提问:李白为何将梦境写的如此盛大奇幻?
要求: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感受,畅所欲言。
明确: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 月夜渡湖”是李白被召入宫时的心情。“山之日景”是他初入官场短暂的成功体验。“山之夜景” 象征着官场变幻莫测,让人心惊胆战。
“云之君、仙之人”是达官贵人。梦游过程其
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正是现实的丑恶激起了李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李白从梦中醒来时“恍惊起而长嗟”,内心满是失望、无奈。
⑤学生总结李白复杂的感情变化,教师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及断句,注意气势。
(3)感受“梦悟”
①提问:作者从梦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要求: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世间行 乐亦如此-..须行即骑访名山”,可见李白此时想要寄情山水,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②带着洒脱、崇敬之情齐诵最后- 段。
三、巩固小结,提升认知
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教师总结: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四、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尝试背诵全诗。
2.发挥想象,以李白的身份描绘自己梦中所见,分享梦中感悟。
21. [答案要点]
活动方式:设置情境,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过程:
(一)读题引入
教师ppt出示研讨练习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二)课堂活动
1.提间:“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颓废放纵的行为吗?
明确:不是,李白对现实失望,无法实现自己的包袱,但他又不愿随波追流,因此只能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乐,保持独立的人格理想。
2.提问: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明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本句直抒胸臆,表明了李白藐视权贵,讽刺现实,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如果你是李白,多次遭遇仕途的挫折,你会如何做?要求:学生根据理解畅所欲言,深入体会李白的内心世界。4.提问:通过最后一句,你读出了怎样的李白?明确: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三)拓展巩固1.提问:你知道哪些像李白一样的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享,教师及时引导总结。明确:陶渊明、谢灵运、刘禹锡、苏轼等等,相关事迹言之有理即可。2.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的?你有哪些话想对李白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不少于200字想说的话,小组代表分享,教师引导反馈。(四)活动小结李白一生经历坎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篇10: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一、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从考试科目上看,幼儿园两科分别是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笔试两科,分别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资格笔试三科,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的考试内容更加广泛,尤其对于非师范类考生而言,更增加了考试负担。以中学科目二为例,我们总结往年试题会发现,这些知识点出题的概率是不同的,有些知识点几乎每年都会以不同的考题形式出现,有些知识点则较偏,不容易出题考察。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抓重点,做到有详有略,把主要精力分配在重点内容上,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解难点,灵活运用
就科目来看,最难理解的当属科目二。综合素质对考生记忆的要求较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本身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科目二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考察的重点不是记忆,而是侧重理解。回顾往年试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很多案例也都是来源于教学实践,这些都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仅仅停留于记忆的层面,要对这些难点进行理解,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三、形成系统,便于提取
在复习阶段,很多考生反映记不住,记不全。在复习阶段,怎么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帮助我们更好更迅速的提取知识呢?在复习的过程中,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编制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图,这对于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尤其是对论述、案例分析题目有帮助。在这里,建议大家采取思维导图,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取知识。如果学生基础掌握比较好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章节默写列出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再进行强化复习。
篇11:教师资格证题型及知识点
一、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分值:29道单项选择题,每道2分,共58分;材料分析3题,共42分;写作问题1,共50分。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分布:职业观,占15%,教师资格证题型分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育法律法规,占10%,题型分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师职业道德,占15%,题型分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文化素养,占12%,题型分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基础能力,占48%,题型分布: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二、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分值:选20题,共40分;简单3题,共30分;材料分析2题,共40分;教学1题,共40分。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分布:基础教育,占20%,教师资格证题型分布:选择题和简答题;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占30%,题型分布: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占50%。
在校生大几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
在读大学生,大三年级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其中:
大专(含五年一贯制、“3+2”、普通类两年制、三年制)毕业班学生可报考。
普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专升本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
在读研究生不受年级限制。
报考教师资格证如何做准备
先去报名,想要顺利地去考教师资格证,首先第一步就要去报名,在报名之前,学生应该去查询当地相应的考试公告,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报名的条件。等自己符合条件之后,再去根据考试的时间和规则,来进行网上报名,一般考试机构会对考生的资料来进行审核。
提前准备好考试用品,考取教师资格证,一定要去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考试用品,比如说在现场确认是否需要提交资料,那么就需要把自身的资料提前准备好。
接下来再根据现场的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内去前往考试地点,要携带身份证,以及学历证明和体检报告。或者是普通话证书,具体的要求,也要根据当地的考试要求为主。
报考教师资格证要注册吗
所有考生(含以前参加过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生)报名前都需要重新注册教师资格报名账号,重新注册操作不影响考生已获得的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成绩。
所有考生(含以前参加过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生)报名前需要重新进行注册,重新注册操作不影响考生已获得的笔试和面试成绩。考生网上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是重新获取报名登录密码的重要途径,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期间,请考生谨慎更换手机号码。
篇12: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
1.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高频考点速记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第一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篇13: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点
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心理学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记住是不可能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不能及时复习的人,比喻成一个醉车夫,只一个劲地往前赶,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去的仅是一辆空车。中国的“熊瞎子辦爸米”的故事妇孺皆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温故知新定期复习的习惯。复习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好一个中心内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其次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复习最好在遗忘之前,倘在遗忘之后,效率就低了。语文学习中的背诵尤其如此。
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复习中一旦发现知识的缺漏及薄弱环节,要及时弥补,不可欠“债”。
3.先回忆,后看书,增强复习效果。
4,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
语文课后还可看一看参考书,看一下原著,拓展一下知识面,加深理解。
如学习《范进中举》后,可在课外读《儒林外史》;学习《背影》,不妨读一下《朱自清全集》。当然,原著参考书要精选,不宜多。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可取其精华,随手摘记。
篇14: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重视教育是古今中外历来所为,我国古代认为“育才造土,为国之本”强调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既然国家兴之于教育,教育兴之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七月流火时节,我带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参加了短暂而紧张的“四川省第22届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班”。
培训的课程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给每个班级安排了优秀教育专家,并且每天下午都安排了班导师课程和微格训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加深了我对“师德”的认识,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古人云:“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所以,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这份职业产生责任感和光荣感,忠于职守、矢志不渝,这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我们应以和善宁静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导之以行,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高等教育心理学》这门课让我学会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虽然大学一般都有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而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另外,我们特别要注意加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学习心理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渴望,帮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适应环境和职业变化的能力。
《高等教育学》使我认识到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我们民政学院在这方面更是大有所为。我们学院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开放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民政行业和区域现代服务业工作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让我对教育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教育法是调整国家在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作用以及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培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仅仅靠热情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大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及不加思考的沿袭老教师的一套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行为。从更客观的角度、更理性的思考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了解了高等教育的缘起、性质、作用、规律等基本常识,把握了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了高等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增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自觉性,增加了工作的责任感,提升了教育的工作水平。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再者,也认识到了当一名高校教师的荣幸和骄傲,就像谭晶歌里面唱的:“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把山乡送往希望的彼岸,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摇篮,日出摇来满河的童话,日落时摇走彩色的梦幻。啊,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把文明渡往山民的心田”。我就愿做一名这样的渡船,在人生的渡口帮助同学渡到知识的彼岸。
总之,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一切,持之以恒,求是求真。我相信短暂的学习之后,每一个教师都会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追求和信念去营造教育美好的明天!
篇15: 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我是xx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从小我就十分崇拜教师这个职业。随着时间的增长,渐渐的对幼儿园老师有着崇敬之情,更萌发了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念头,所以选择了幼儿园老师这份职业。
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不断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每个学期都以较好的成绩完成规定学科的学习,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良好的教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语音面貌,自然、大方、的教态,并在教学中善于创新。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对专业课的一些练习。我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也注重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广泛的涉猎了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
篇16: 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截止到今天下午,全校19名老师的教师资格证注册工作终于签字完毕。回忆整个注册工作,有很多地方提醒了自己。
一开始的时候,老师的信息不全,遇到哪个地方需要什么信息,就需要向老师询问,如果一时不能得到结果,这个老师的注册就要停止,下一次再进入的时候,就需要重新输入身份证号和教师资格证号,这样重复的事情大约做了三次,才记住必须把老师们的信息要全了才能去注册这个老师信息的做法。
接着,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当我注册完一个老师的信息之后,想接着把这个老师的信息打印出来,但下载之后发现下载页显示的是前一个老师的信息。我想肯定是系统的原因,是不是输入的信息隔一段时间才能打印呢?试了一个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后来又尝试了一个办法,退出系统,重新进入中国教师资格网,发现这次终于可以打印了。
打印了几位老师的信息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注册时要输入身份证号和教师资格证号,注册之后要重新登录系统,再一次输入身份证号和教师资格证号,才能获取报名号,下一次登录时还要输入这些信息,连续多次的输入相同的信息,有没有好的办法呢?于是自己又设计了一个表格,将每个老师的身份证号和资格证号放在这个表格里,用的时候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
终于将所有老师的信息都打印好了,剩下的是老师核对和签字。于是我楼上楼下的找人核对信息,没有问题的就签字,有问题的修改后我再去打印,然后再找本人签字。这花费了我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其实我想,如果利用开会时所有人都在场的时间干这个事(像今天就有一个语文和综合集体研讨会),时间会大大的压缩。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项工作,我有了一个预留相关信息的想法,有了干完一项活动马上处理一项活动的做法,更有了事前想一想怎样才能节省时间高效率完成工作的思路。这应该是这项工作给我的最大收获。
★ 教师考试
★ 特岗体育试讲范文
【教师资格证数学知识点总结(共16篇)】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大全2022-08-12
特岗个人简历范文300字2022-09-17
陕西特岗教师计划2022-08-22
安徽省特岗计划教师系统2023-01-25
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4-03-13
特岗教师计划这十年2023-05-15
应聘教师的自我介绍2022-09-23
特岗教师简历2023-08-16
特岗教师征文题目2024-02-18
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总结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