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精选12篇)由网友“力艾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5月21日至22日,xx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桐乡市会展中心举行。参赛教师是11个市的教坛骄子,代表了我省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最后,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给大会做了总评及专题讲座《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讲座内容记录如下:
一、本次活动的特点:
1、教材集中在中高年级,课型有精读和略读,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
2、参赛教师理念正确,个人素质好,参赛课经过精心打磨,反复实践,各地教学水平更加接近,差距进一步缩小。
3、文本解读比较深入,普遍关注语言,有比较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点,安排书面作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真实、朴实、扎实、厚实正在成为我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风格。
(一)xx:《怀念母亲》。
教材处理详略分明,以怀念生身母亲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深厚情感,使学生的认识渐次推进。抓住课文中日记“触景生情”的特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练习写作,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清晰。
(二)xx:《普罗米修斯》。
从理清人物关系入手,落实“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年段目标,同时理解和积累词语。通过画面再现和回环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造福人类的博大爱心和坚忍精神。
(三)xx:《临死前的严监生》。
目标指向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见文――见形――见心”几个阶段,品味名著的精妙。根据文学作品特点,注重再现形象,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xx:《遨游汉字王国》。
在一系列好玩的游戏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大胆想象,激发了探索汉字奥秘的兴趣。学生研究意向的选择和交流具有很大空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
(五)xx:《临死前的严监生》。
呈现学习的真实状态,尊重学生的阅读起点,从字词疏通开始,在细读人物的动作变化中逐步感悟人物特点。课末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观点,课堂教学增量明显。
(六)xx:《巨人的花园》。
体现童话特点,把课外阅读的方法辐射到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借助“概念圈”认识花园和巨人的发展变化,利用几何图形讲述课文主要内容,给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引入了新的元素。
(七)xx:《古诗两首》。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读出画面,读出画面后的情感,根据儿童认知特点进行“借景抒情”的启蒙教育。两首古诗的比较阅读,在疏通字词中渗透着学习方法和文化因素。
(八)xx:《七律・长征》。
基于学生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学习难点,从正音和理解词语开始,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缩短诗歌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章法,感受伟人的胸怀。
(九)xx:《鱼游到了纸上》。
从标点入手,通过词语理解、形象再现、前后对比、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细读一个语段,感受青年的画技高超。通过想象写话,迁移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
(十)xx:《刷子李》。
为略读课文设计别出心裁又富有张力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课文阅读抓大放小,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小说的写作特色。
(十一)xx:《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针对学生和课文背景距离遥远的实际,引领学生品味词句,反复朗读,逐步走进伽利略面临的责难境地,通过练笔感受他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十二)xx:《大瀑布的葬礼》。
以三个画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品味词句、感情朗读、前后对比,体验忽视环境保护的沉痛教训。在多角度的写话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认识和语言的同步发展。
二、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学好学习内容。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一)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小学语文是打基础,不提倡“深度语文”。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会跟老师心中的答案完全一致,可能会有多种情况。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过早地让他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之类的道理并不一定是好事。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语言 + 文字=语文。
(三)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学。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策略,努力达成目标,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
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4、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
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评价语言,先求正确、规范,通俗明白,让小学生听得懂。在此基础上,再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内涵。
篇2: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合肥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一、本次活动的开展及意义1.组织及开展过程:本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比得到各县区和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承办单位科大附中、合肥三中和合肥六中;有的学校认真组织评选,校级领导亲自过问指导,比如合肥一中,八中等。2.本次活动分三轮进行,第一轮笔试31人,选18人进入无生上课环节,在第二轮基础上选10人参加有生上课环节,加上三县和一中、六中、八中直推的六位选手共16位选手参加借班上课评比。虽获奖人数不多,但参与的学校和老师面比较广,年龄结构从60后到80后都有。3.宗旨和意义:①为中学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推广教学新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平台。②为建设研究型中学物理教师队伍,发现和培养优秀物理教师创造有利条件。③充分发挥物理学会的作用,密切学会与全市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联系。④促进全社会对物理教学、物理教师和物理学的关注,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此次活动,展示了我市物理青年教师的风采,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检阅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取到了推进的作用;看到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人参赛多人协助,体现了物理组和谐的关系和集体荣誉感,对此,我由衷的高兴(倘若老师缺少协作精神,谈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此次活动,促进了对教学研究的开展,教学得失的反思,使有关老师对优化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今后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深远的意义;对其他没参赛的年青老师取到了示范作用和鼓舞的效果,他们也跃跃欲试,有机也会一展身手,他们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二、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标准:过去,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教”的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评价一堂课往往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充分而详尽的讲授和分析,学生是否搞清楚了教师重点讲解的这些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往往重视的只是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技巧和教学结构安排以及课本内容处理的详略得当与否,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新课程理念要求用三维课程目标是用来分析教学活动的目的、评价教学活动的情况和制订教学活动计划的标准,三个维度是分析维度,不是分步实施的步骤。教学时,三维目标是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这一价值取向。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对象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关系及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下面,根据新课程理念从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本此大赛作一简略分析。这次大奖赛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借班授课。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有四个层次:①根据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③运用刚学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④比较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中的平衡力的异同,侧重于异。纵观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委一致认为特别值得肯定的有如下几点:第一、课改意识强,把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的融在课堂教学之中。(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学生间协作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实验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无不体现出教师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参赛教师认真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以探索创新的精神,立足于三维课程目标,认真分析、钻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精心制作课件,在16节优质课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成为主流,而且自然流畅,没有给人生硬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映出教师的角色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转变,即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的理念在优质课上都有很好的体现。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有问题启发、动画演示、视频显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安排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中大胆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不仅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注重过程的本质(3)体现“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由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到生活。比如有的老师开始根据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到后来又反过来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如使汽车前进的力,火箭升空的'力等,前后呼应,一点都不马虎,下足了功夫。第二,教学设计周密、准备充分,对教材的处理有特色,精细。这次参赛备课准备时间只有1天半,但不少老师组织和创造了教多的课件、演示实验等教学资源;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逐条安排设计了相关实验,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创新,小实验效果明显,具有感官刺激性,印象深刻。比如,两橡皮筋相拉和两个小磁针相吸说明两力在一条直线上,挤压气球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谁对谁的作用力也做到了分析到位。第三,课堂实施过程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指导作用。(1)能根据学习进程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并且始终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概括,指导学生阅读等。其中设置问题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阶梯性、灵活性、扩展性。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各种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参赛的老师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或过渡转向新的教学内容,或促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相对来说,合肥34中金玲老师运用的较为突出和灵活: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组成问题的阶梯,激起一个接一个思维的浪花,满足一个个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而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思维,也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缓缓展开。(2)较多的老师能在指导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如给予学生活动、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在讨论中启发帮助学生发展较为灵活的意见和态度,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从效果上看,不少老师的课效果很好,深得学生欢迎。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探究欲望强烈,学生调动到兴奋状态。如一中的吴晓明老师,吴山中学沈浩军老师等下课时,学生自发的长时间热烈鼓掌其满意程度就可见一班。三、存在的问题这次高中物理教学评比展现了我市高中物理青年老师的风采,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新的优秀的老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1.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在这次教学评比中,可以看出,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尚处在浅表层次,课堂教学常给人的感觉是有形少神,没有正确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说: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但有少数几堂课,老师在课堂上是平铺直叙,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上,教师上课的焦点还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的讲述太多,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合作的空间太少,使学生失去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一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法得到展现和养成。有的传统教育痕迹明显,偏重于叙述式的知识讲解,虽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知识讲解正确,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意识还不强;2.不能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根据反应出的学生问题灵活应对,不能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把握教学节奏,不能有效的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加强;3.教学现代化的手段代替实验和黑板多媒体重在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丢弃,教学现代化的手段完全代替实验和黑板的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也有的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重视,网上下载痕迹明显,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同,教学设计中也有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类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中都只写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同样一句话。也有的老师把三维教学目标写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还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上写的太简单,不能反映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施过程和方法,就更谈不上预设和生成了。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大部老师的课都能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显得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当然这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有学生分组实验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更多的是关注那些能顺利地完成实验的同学,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节奏进入预设的轨道。而很少关心那些实验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我认为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能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从语言上看,有些老师语言不够生动,感染力不强,甚至有些老师上课还有一些口头禅,诙谐幽默的场面更是少而又少。再就是驾驭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较弱,重点不能突出,无关紧要的语言太多,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有少数老师在打下课铃时,课才完成了三分之二多。4.表述或分析存在不恰当、不准确、似是而非的地方。这里,我举一个较普遍的“拔河比赛”的例子作些分析。有的老师用“拔河比赛为什么有胜负”引入课题,有的老师是在后来发问:拔河比赛胜的一方是不是拉绳的力大?学生一般回答,不是的,拉绳的力一样大。老师很满意,不作任和说明就接着分析“输”的一方为什么“输”。这里就存在问题!学生为什么回答“拉绳的力一样大”?学生的依据是刚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这就错了!两学生拉绳的力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用“拔河比赛”设问,问学生:两学生拉绳的力是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它们有什么关系?这倒是一个好题,因为如果不考虑绳的加速度,对绳而言,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正好用该现象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有的老师考虑到了这一点,改为在课堂上手拉手的“拔河”,解释为什么“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了,但解释为什么“输”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说是摩擦力小,错了!应是最大静摩擦力小!有的老师为说明是摩擦力大小的原因,进一步设置实验,让胜的一方站在平板车上,学生立即哄堂大笑,因为结果显而易见。这种设置欠妥在:这是滚动摩擦与静摩擦的较量!改变了问题情景,不能解释拔河比赛胜负原因之一是最大静摩擦力不同。改为让胜的一方套上光滑的鞋套是否恰当一些?其实,再仔细观察课堂上的手拉手“拔河”的比赛,连上述解释都是似是而非!因为我们看到双方身体几乎直立,“输”的一方,脚在地上没有滑动,“输”的一方为防止因转动跌倒,是抬起脚朝前走一步,“输”的原因是因为上半身前倾而输的,是转动原因。最后,我还要提醒的一点是:学生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它们互相平行,但不在一条直线上。再举一个应该交待精细而不精细的例子。本节课有一个拉测力计的实验,要观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三个问题要先分析清楚:首先是“这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哪里?”--两钩之间;第二,怎样知道它们的大小?--看示数。再问: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说明谁对谁的作用力?--A的示数说明B钩对A钩的作用力大小,B的示数说明A钩对B钩的作用力大小;第三,力的方向不能直接看出,是怎样间接确定的?--看弹簧是拉伸还是压缩。有的老师对此都没有作出交待就让学生拉测力计,由读数相同直接就说出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探究过程不严谨。或许有老师说,课本上就是说“测力计A或测力计B”受到的拉力,没有说作用在“钩”,课本上这么说是可以的,但在研究的时候应定位到“钩”。比如:“求人受到的摩擦力”的说法是可以的,但若要分析该摩擦力产生原因及方向,则一定要指出研究对象是脚。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说明使汽车前进的力是驱动轮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时,把驱动轮垫起来,看到轮子转,但车不动。这似乎有点太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不行的。若改为车轮在冰面上打滑,不能前进,垫上碎石子后就能前进是否更好一些。四、建议1.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做考题分数低的情况谈)要会做并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具体了解高考要求,从而才能较准确的定位平时的教学要求,也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2.了解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努力实践。新课程优质课对教学的要求是:(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满足:①知识要求要与《课程标准》吻合,对知识结构及重难点的处理是否科学。②是否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教学,是否体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是否注意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习惯和科学价值观的意识。(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①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科学。②教学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实现相关的课程目标。③重视学生的体验,能恰当地通过渗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方法。④能合理并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教学媒体、技术、实验来优化教学过程。3.协调好高考与课改的矛盾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高考要的是能立杆见影的解题技能。社会对学校、领导对老师都有一个短期的功利性标准: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多,就说学校好,学生分数高就说老师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应试教育对付高考确有一定的效果,高考需要的“解题技能”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是可达到的。以本节课为例,若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上,十分钟就可敲定!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进行习题训练了,考起来学生分数绝对不低。怎么办?我希望老师们能协调好高考与课改的不同需求,不要只满足于是一个会指导高考的好老师,而要目标高远,做坚持课改的勇士,努力成为研究并实践课程改革的科研型人材!4.要借鉴,更要创新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少不了借鉴,有时的借鉴是“照搬”,有时的借鉴是为创新,而后者才更为重要。创新,给被借鉴的对象赋予了新的生命,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才有发展。老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自己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奖赛中我们非常注重创新,也发现了参赛老师的很多创新事例。但也看出有创新意识不强的事例。比如,有近十位老师请学生用鼓掌对“评委”表示欢迎,然后说到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导入课题。说明都直接借鉴“照搬”了同一课件的引入方式。作为参赛,如果创新意识强一点,应能考虑到其他老师会这么做而至少作些变化,比如改为与邻座同学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两人的手都疼,说服力甚至更强。希望老师们时刻都要有创新意识。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4月15日和16日,我有幸参加在凌云县举行的,百色市20xx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在这短短的两天听课中,共听了来自十二个县的十二位参赛的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我受益匪浅,县把本次的听课体会谈谈。
本次的教学观摩评比主要是以复习与整理为主。全市12位老师参赛教学内容都是江苏版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高年级的教学也有低年级的教学,选手们个个教学艺术高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他们所用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四年级第三单元的《三角形》就有四个选手参赛,每一节课都是精彩的。在这些复习课的教学当中我学会了。复习课该复习什么?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不需要学生学习全新的的知识,复习课不是练习课,不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复习课不是新课的再循环,不需要学生“重复昨天的故事”。那复习课该怎么上?一是注重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将无序的知识有序化,将部分的的知识整体化,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二是注重在认知整合重建的过程中,有效抓好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生成教学,使得就知识在复习课中有新生长,旧内容在复习课中有新突破。每节复习课中,让学生明白整理与复习的基本意义,了解整理与复习的基本价值,掌握整理与复习基本方法,始终穿惯了回顾——整理——运用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经历这样的整理与复习过程后,学生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已有认知,而且大幅提升了学习技能,积累了宝贵的整理与复习的活动经验,掌握了基本的整理与复习的学习方法,这些将会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甚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教法无定,贵在得法。复习课如果有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必定会复习得积极主动,复习得收获满满。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凌云的学生素质,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强,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井然有序,没有乱杂的现象,在课堂中各个有事做。老师放手让把课堂教给学生,最后老师收回检查效果。还让我感到最好的一面就是凌云采用的课前三分钟准备,做得也是很好的,最然说短短的三分钟,可是学生在当中也学会了不少的知识,这个环节我应该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应该也会有好效果的。
本次的听课学习时间很短,就是收获很大,我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学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但收获的同时,仍有着不解之处或者说是困惑。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在内容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有时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学生不知怎样进行学习。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间的和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得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收获的同时,我也存在着困惑,针对有些课来说,整堂课教学顺顺畅畅,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思维碰撞之处,教师讲得的确是少多了,但这样是不是少得可怜。语文教学,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之间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重点之处时,学生有时谈得比较肤浅,这里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有时做得不是很好。比如说有的孩子汇报课文某个内容给我们组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时,教师有必要再次追问学生,哪些词语更能体现作者的真情,你能再次把这种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之中吗?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别人高效课堂的精华,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教有所获。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5月5日—7日,保山市20xx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竞赛在保山实验小学举行。本次课赛共有10位教学高手参加,他们分别是来自保山市四县一区的一线教师。他们从3-6年级科学教材中自由选题,参加此次竞赛。首届课堂教学竞赛、专题研讨,这一个个醒目的字眼,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当然让能亲临现场观摩的我无比兴奋。
一、电子白板投影仪——不能不学的绝技
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昌宁的一个老师登台,他一出手就让所有的观众眼前一亮。在教学中,他借助白板将课件运用自如,另外,她还率先使用了投影仪,将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投影出来,让所有师生都能一目了然的看清学生的记录表,让全体看课老师深刻感受到了投影仪的魅力。虽然,最后没有拿下一等奖的荣誉证书,但是她的教学技能让我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我脸红了。这个学期,我校也有一个小学科学专用实验室——新课程探究实验室,其中就有电子白板。而我,一直把它作为普通的投影使用,没有真正去学习和开发其强大的功能,实在暴殄天物。前段时间听一朋友说她已经通过自学掌握了不少白板技术,看来我也该好好地琢磨琢磨了。
二、实验操作——规范离我有多远
这次课赛看到了很多老师的实验设计,精心准备,设计巧妙,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了实验结论,回想起自己的平时教学,因为材料准备的困难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许多课堂实验操作被省略或偷工减料,从而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做的实验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做,而且是规范的操作,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心中有数,而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一软肋。
另外张木兴老师本次还对实验器材的操作、运用及制作,做相关专题的讲解,更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以后要向他们多学习!
三、专家点评——被说出来的秘密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师:“刚才大家说的是不是正确?我们要怎样来证明?”学生齐声回答:“做实验。这样的问答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啊!肯定有许多老师会这样认为。是的,科学实验是检验猜测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也要求让学生动手探究。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做?最后各位专家评委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做,有些不做没有关系。用实验方法得出的观点与严谨的科学现象不一样的时候,可以不做。”
这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在自己和别人的课堂里,发现许多时候学生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非常不靠谱的,老师花很多的口舌也无法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导致学生很难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这让我很是苦恼和困惑,而现在,我对实验进行取舍的时候终于有靠山了。
百度了一下,科学实验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制订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地选择仪器和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使某种事件或现象在有利于观察的条件下发生或重演,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测量,严密地整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定性结论或精确的`定量的结论。并不是获得正确的东西非要科学实验,而且科学实验也不一定确保能获得真理,但有科学实验在内的探索活动往往比仅凭一般实践、亲眼目睹、经验证明等等获得真理的可靠性高许多。看来,在条件允许下,多做实验还是很需要的。
10节观摩课,还有专家精彩感言,各种实验器材的运用操作,我一定会抽空好好地品尝,弥补心中的遗憾。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5月19-22日,有幸来到陵水人民大会堂聆听20xx年海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活动我共观看了21节课,其中习作课9节,阅读教学12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多才多艺的表演,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以一节阅读课,邓爱香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这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价值。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看了邓爱香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看后颇有收获。邓爱香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本节课教学中邓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在课文的最后刘老师带我们解读了一篇小诗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整堂课下来,刘老师课堂气氛紧凑,图文结合,同学们兴趣盎然,带着愉快的心情学完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知道高年级的语文课页可以拼读的这样有滋有味,让我对语文种满了信心。
篇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9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的阅读课,小语会专家崔峦老师的现场评课,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两位老师的作文课和作文专题报告,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本次听课的一点体会:
一、带给学生“爱”的真情
上课的几位教师都是知名教师,但他们放下权威,带着激情,带着爱心,带着尊重走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可信的微笑来吸引和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李芳老师课前的一句“孩子们,你们好”的亲切问候,徐世赟老师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怎么样的老师?请你们说说我的优点,好不好?”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学生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以读带情,以读悟情。可见,“读”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对于朗读指导总感觉有些困难。这次,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受益非浅。他们采用的方法虽然也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自由读、老师范读、学生感悟自读等,但是怎么就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几位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快慢急缓的语速,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吸引学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芳老师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串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小柳树是什么样的?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小柳树是绿绿的。细细的,小枣树是弯弯曲曲的,光秃秃的。”教师相机指导叠词的读法,并美美的范读,令孩子们陶醉。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地,入情入境地美读,读出了词的韵味。如徐世赟老师在上《白鹅》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鹅样子的词语“历声呵斥”“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然后又让学生找出三种描写白鹅样子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教师范读突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再读,学生越读越好,通过多层次的读,学生读出了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和有趣,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情境。
三、还给学生“讲”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通过发言。让学生在对话中相互启发,促进,形成清楚有序的表达能力。如: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童话?谈一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兴趣高涨,接着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想一想,图上有什么?并发挥想象编故事,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激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意识,使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融入作文教学,画面上的面包时而是一朵白云,时而是一朵雪花,时而是一团棉花,孩子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丰富故事的内涵。此时,孩子们不再觉得说话是一种负担,他们争相发言,急于表达,达到了“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境地。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对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今天所学,将各位老师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博采众长,大胆求新,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篇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5月21日至22日,xx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桐乡市会展中心举行。参赛教师是11个市的教坛骄子,代表了我省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最后,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给大会做了总评及专题讲座《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讲座内容记录如下:
一、本次活动的特点:
1、教材集中在中高年级,课型有精读和略读,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
2、参赛教师理念正确,个人素质好,参赛课经过精心打磨,反复实践,各地教学水平更加接近,差距进一步缩小。
3、文本解读比较深入,普遍关注语言,有比较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点,安排书面作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真实、朴实、扎实、厚实正在成为我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风格。
二、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学好学习内容。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一)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小学语文是打基础,不提倡“深度语文”。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会跟老师心中的答案完全一致,可能会有多种情况。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过早地让他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之类的道理并不一定是好事。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语言+文字=语文。
(三)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学。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策略,努力达成目标,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
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4、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
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评价语言,先求正确、规范,通俗明白,让小学生听得懂。在此基础上,再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内涵。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篇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一、比较成功的提问策略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许多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里设问,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内涵,也可促使学生体会悟情,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如《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一词,分别表现老舍先生不同情境下的感受。教学中,我预想紧扣反复处发问,既可突出重难点,又能进一步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三、语文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的不足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量。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
四、今后的设想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篇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研究知识与本事、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进取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本事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思维本事、想象本事和创造本事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本事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我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篇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孩子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基地,其质量将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标志。为使素质教育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成为其强劲的动力。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与探讨,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本人的思考:
一、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教学高度适应,师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可行的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而对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
2、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促使其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不断进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学生颜回,才智不算太高,但非常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地加以鼓励,终于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5、运用问答教学,灵活回答提问。问答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因材施教呢?通过实践,有以下四种方式:(1)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回答。(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总是直接作答,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建议,然后再作讨论。(3)对于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积极引导,从不厌烦。(4)采用追问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一系列追问,不作任何回答,迫使学生各尽其力,自己找到答案。
三、巧妙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著名教育家托兰斯也曾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创造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和”氛围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助的氛围。
其次,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端限制,使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我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所创新。
★ 教科室总结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总结(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参评小学高级教师业务总结2022-10-28
第二学期科研工作总结2022-04-30
第一学期沙口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2023-12-18
第一学期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2024-03-20
高中化学教研员工作总结2023-06-03
教研员的年度工作总结2023-08-19
春学期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2022-06-03
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07-29
音乐市级学科带头人述职报告2023-06-01
中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