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随笔

时间:2022-05-19 01:44:37 教育随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放飞蜻蜓教学随笔(精选20篇)由网友“嵇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放飞蜻蜓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放飞蜻蜓教学随笔

篇1: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并学会通过人物对话,了解有关科学知识,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教导。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板书课题:放飞蜻蜓)大家齐读一遍。2、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táo         cí              shé   qiǎng      yíng    wén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      苍蝇      蚊子è          gòu       fù          zhēn     gěng     jié jué饥饿        结构        复杂       翠贞     田埂       孑 孓  主    备    栏复 备 栏 juē           wò         héng撅          掌握       平衡⑴自由读;⑵开火车读;⑶在这些词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贞”、“蚊”是前鼻音;“埂”、“衡”、“蝇”、“抢”是后鼻音;“舌”是翘舌音;“孑”、“孓”的读音,前一个字的韵母是ie,后一个是üe)⑷指名读;⑸齐读。3、开火车读课文,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4、讨论交流。⑴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怜爱。⑵抚摸:抚摩。⑶田埂: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⑷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通称跟头虫。⑸平衡: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互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⑹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5、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6、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三、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具准备:挂图  主    备    栏复 备 栏 一、复习1、检查。出示:慈(cí chí)爱           七嘴八舌(sé shé)苍蝇(yìng yíng)        蚊(wén wéng)子平衡(hén héng)         田埂(gěng gèng)孑孓(jié  jué)          撅(juē jué)嘴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精读课文㈠精读第1~6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1~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你们知道陶行知吗?(简单介绍)3、出示句子。蜻蜓是不是我们的朋友。⑴指名读;⑵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⑶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带有句号的句子,使其意思不变?(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⑷比较,反问句与陈述句有什么不同。4、陶行知是怎样跟孩子们说的呢?读第2、第6节5、你觉得陶行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看出来?(和蔼可亲    从“慈祥、抚摸、拉着”)6、指导朗读第2、第6节自然段,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7、孩子们呢?指导朗坊第3~5自然段。体会孩子们的天真、活泼。㈡精读(7~10)自然段。1、自读7~10,思考: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哪些了解?2、讨论交流,完成下表。⑴蜻蜓的尾巴特点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据说被吃掉后“又会长出来”,功能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⑵蜻蜓眼睛的最大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  主    备    栏复 备 栏 睛构成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蜻 蜓特 点功 能 尾 巴   眼 睛  ⑶除了书上所说的这些,你还对蜻蜓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交流课前预习资料㈢精读第11自然段。1、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2、陶行知先生为什么用“商量的口吻”说话呢?(对晚辈的尊重和爱护)3、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自觉得化为了行动,不禁让我们为这群孩子们拍手叫好,同学们,如果当你也像陶行知那样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用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呢?三、总结全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哪些特殊的本领?蜻蜓极饿时会吃掉1寸自己的尾巴?……课后选取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收集。板书设计:19、放飞蜻蜓 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篇2: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正文:

放飞蜻蜓 山东省济宁市  山东兖矿集团济东新村小学 一年级一班  张颖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公园玩,公园里到处是鲜花。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话,忽然,有一只蜻蜓碰了我一下,掉在地上,爸爸一把抓住了它,我看着它可怜的样子,我连忙把它放回大自然,我看着它自由自在的飞翔,我心里很高兴。指导教师:朱静简评:你真是一个爱护益虫的小卫士!投稿:-12-2 8:21:49

篇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

______________。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4:《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1、遵循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2、立足文本价值,巧设问题,引发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这时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篇5:《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

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

篇6:《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走近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二、走近陶行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同时补充陶行知的故事,从而体会陶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篇7:《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读文本,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再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精讲结束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篇8:《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我将教学要点确定为两点: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书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其对孩子们的爱心和谆谆教导。

一、了解蜻蜓

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不困难,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了解到了蜻蜓的眼睛、尾巴、吃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补充了从课外搜集到的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来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蜻蜓点水”原来是蜻蜓妈妈在产卵・・・・・・孩子们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

二、走近陶行知

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让学生感受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并写写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慈爱、抚摸、拉着、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商量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对蜻蜓的爱护,对孩子们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篇9:《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的故事。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也让他们进一步受到人文教育。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紧接着的优美、生动的图片更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住了。

二、在第一课时中,识字写字、读书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主要目的,课堂上孩子们多种形式的读词语、说记生字的方法、用上生词说句子、读课文、书写练习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在读课文中,对于新出现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来学习,那就是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像田埂、孑孓、复眼就是这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整节课结束后,我也有一些遗憾:一是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有一点内容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展示、处理。二是孩子们在课堂发言时声音不够响亮,主动发言的不够多,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完整性。

总之,本节课既有让我高兴的一面,也有让我忧愁的一面;既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乘上课改大船,追求课堂高效。

篇10:《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篇11: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感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

孩子们放了蜻蜓。

3、过渡: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

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三)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5、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6、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2)小心地翻过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2、朗读感悟。

3、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4、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五)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四、作业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篇12:《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篇1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篇14:《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篇15:《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备课时,在认真读了好几遍课文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蜻蜓;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3、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在此目标的指引下,课上我与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着陶先生,在学生中倾听着、启发着……在谈学习收获时,学生或谈蜻蜓,或论保护动物,或讲陶先生的人格,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而我也从这节课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话: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从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篇16:《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17:《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教学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18: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篇19: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篇20: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平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平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平等亲切地相处。)

钓鱼的启示生活随笔

幼儿大班教育随笔短篇100

大班美工区折纸教育随笔

描写风筝的随笔作文

反思教育随笔大班

大班健康尊重长辈教育随笔

教育故随笔大班

大班教育随笔怎么写

大班乡美工活动教育随笔

大班教育随笔优秀教案

放飞蜻蜓教学随笔
《放飞蜻蜓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放飞蜻蜓教学随笔(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大班教育随笔打雪仗2023-11-22

教育随笔大班流感预防2024-04-29

教育随笔大班第一周2022-08-15

大班教育随笔爱面子2023-01-07

大班体育活动教育随笔2023-01-14

教育随笔大班逃避问题2022-12-02

大班教育随笔2023-08-26

大班教育随笔值日生2023-05-14

大班教育随笔区域材料2024-04-15

大班一月份教育随笔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