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合集8篇)由网友“一只肥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弯形宝刀,此指剑。一种兵器。
⑦休说: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⑧求田: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⑨“可惜流年”三句:流逝的时光。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⑩倩:请托。
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⑿揾(wèn):擦试。别一文“揾”为“垧”意思都是为擦拭。
【译文】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译文二】
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评点】
词人一生自诩有报国济世之才略,并执著地追求人生理想,因此其词中时常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闷抑郁和悲愤。这首词便抒发了其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片写登楼后见到的景致,先写水后写山,并借景抒情。这大好秋光在满腔愁苦的词人眼里,只是愁山恨水、孤雁哀鸣而已。最后“把吴钩看了”几句,词人通过“看”、“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酣畅淋漓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原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吴钩”,现在却被闲置,词人以物比人,可见心境之苦。“阑干拍遍”是写借拍打栏杆来排遣心中的无限苦闷,展现了词人无处施展才略的急切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慨叹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中却没有知音可以理解。
词的下片直接言志,阐明了无人理解的“登临意”。词人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先说明自己不愿像季鹰那样因贪恋家乡美味而辞官返乡,又说明自己以许汜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只顾个人小家为耻辱,同时又不禁为国势不稳、自己报国无门而慨叹年华虚度。在此,全词的感情发展到最高点,并自然过渡至结尾,与上片末句相互呼应。
本词艺术手法圆熟,将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现实气息完美地结合起来,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不愧为词作中的经典。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篇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出自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篇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人生路漫漫,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备至呵护下茁壮成长的。几乎没有过让我们单独行动,更别提出国了。我,却与众不同了一次。
其实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就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一直待着。十一月初,学校发起了去新加坡研学的号召。我听了就和没有听见一样,因为以前学校也有过这样的活动,我都因为不想去而把它们拒之门外了,但是妈妈听到这个通知后两眼放光,问我要不要去,我当然是一口否决了,妈妈可不善罢甘休,经过她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暴风骤雨”之后,我只好举双手“投降”,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妈妈说:“你看看你也是老大不小了,到现在还是生活不能自理,怎么能行?去一趟新加坡,锻炼一下生活能力,也是‘当务之急’啊!”我暗暗抱怨:“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吗,我咋不知道?”到底是拗不过她,还是报上了名。
临行前的领队见面会上,我还是对这个活动抱着不在乎的心态,想着就是过去混一圈就行了,出发那天早上,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觉得这次的行程还是很有趣的,那会大家都说我还是个小孩,那时我还不服气。
我这个人单独行动的机会虽然很少,但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会经常尝试一些自己不熟悉却非常重要的事。比如看地图,买票之类的,在此行之中,这些技能给了我很多帮助。
坐上飞机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离开了父母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十分平静,不知是因为第一次离别的不适应还是因为有些思念和寂寞,反正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初来乍到,感觉热带不愧是热带,简直是太热了,每天都是汗如雨下,回到宾馆后也曾像回到家一样地往床上一躺,但是在这里,不会再有人来为我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只能自己靠自己,靠别人是永远都不行的。我甚至尝试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为自己整理仪容仪表,虽然还不能像父母那样老练娴熟,但是我依然坚信可以做到这些我不曾做到的事。
行程第三天,我们来到了环球影城,经过这么多天的锻炼,我已经不太把心情展现出来了,大家一路说个不停,而我却在查这那里的旅游攻略,一解散,我就带着组员们直奔查好的地点,并且我看地图的技能就被完全地发挥了出来,把组员们的一天全部安排好了,老师们都说我的自理能力特别强,我心里深知,我的自理能力其实比不过很多同学,于是我的脸泛起了红晕。
回程,我豪情万丈,带回的却并不是空空的行囊,带回的是最宝贵的东西---我长大了。
篇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
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篇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1]英雄泪!
【注释】:
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同时,作者表示,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篇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篇7: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特别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现在又是深秋了,我这个漂泊扛南的游子却不能像张翰那样飘然归去。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手里,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体。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楼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刘备,这里指有远大志向的人。这几句是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求田问舍的庸碌之辈的讽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沉痛之极。流年,即年华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日:‘术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技执条,泫然流涕。”意即自己正当年青有为之时,却空有安邦定国之计,经天纬地之才,无处施展。时光流转,年华浪掷,北伐无期·中原难复,怎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三句,是全词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倩,请。“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装束打扮柬,这里指歌女。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篇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 水龙吟赏析
★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合集8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2022-11-17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2023-10-06
水龙吟,水龙吟蒋捷,水龙吟的意思,水龙吟赏析2022-04-29
辛弃疾词集2022-09-20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鉴赏2022-05-17
青玉案·元夕的原文与赏析2023-10-08
辛弃疾的词集2023-10-12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022-10-27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2022-10-0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