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杂诗》赏析(通用10篇)由网友“睿睿睿纸”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维的《杂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杂诗 王维赏析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词语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选自《王右丞集》
作品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
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
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以上这篇杂诗 王维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诗词,诗歌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篇2:王维《杂诗》全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全文及赏析
【内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篇3:王维《杂诗》赏析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
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
[1]孟津:亦称盟津,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县。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3]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篇4:王维《杂诗》赏析
王维《杂诗》赏析
《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一: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赏析二: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篇5: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
赏析:
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
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
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篇6:王维--《杂诗》
【内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作者】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
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
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
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
而诗味浓郁。
篇7: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王维《杂诗》翻译赏析
2.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3.王维古诗《杂诗三首(选一)》
4.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5.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6.王维杂诗翻译
7.王维杂诗教案
8.《杂诗》王维
9.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10.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赏析
篇8:王维 杂诗
王维 杂诗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鉴赏】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写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篇9:杂诗 王维
杂诗三首 王维
杂诗三首 王维,王维一向以写山水诗造诣极高,但这首诗却是写相思,可说是别具一格,极其少见。
导读:
这组诗一共三首,都是五言绝句,内容都和相思有关。其原文如下:
杂诗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字词解释:
[1]孟津:亦称盟津,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县。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3]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杂诗三首 王维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10: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拓展
杂诗王维古诗意思解释
《杂诗》的译文:
您从我们的故乡来,一定知道我们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着花纹的窗户前的腊梅开花了没有全诗即事抒情,抒写了诗人遇到故乡来人之事,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 王维--《杂诗》
★ 王维的著名古诗
【王维的《杂诗》赏析(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2023-08-05
王维名言名句2022-12-15
王维《早秋山中作》注释与赏析2023-06-09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2022-09-02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2023-07-18
古诗《己亥杂诗》鉴赏2023-06-10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022-05-07
唐诗《池上》赏析2022-05-22
王维中秋节的诗歌2023-09-10
初中语文诗词名句分类赏析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