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时间:2023-07-18 08:08:18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推荐9篇)由网友“MADA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篇1: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秦州杂诗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

恨解邺城围。

赏析

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篇2: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秦州杂诗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

恨解邺城围。

【赏析】

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篇3:杜甫《秦州杂诗》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全诗赏析

秦州杂诗

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赏析:

《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 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前四句写汉代的历史。寻源使:汉武帝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因此后人称张骞等人为“寻源使”。牵牛:晋朝人张华著《博物志》中记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他登了上去。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这是何处,那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严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古人认为海与天相通,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认识。后来,人们又把这个传说同张骞寻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这首诗中第二句说“从天此路回”。正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地。作者借用了传说,讴歌了张骞与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的伟大功绩,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第二句中的“此路回”,还透露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诗中屡用“寻河源”故事的原因。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军队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篇4:《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全诗赏析

关于《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九》写了一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深得诗人留连忘返,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如下:

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

赏析一:

诗人在首联写道:“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明人”指心地光明的人。“驿亭”即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临”即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他”是虚指,没有实际意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现在的明人(此指诗人)眼中,看到了一座好驿亭。虽然“好”字在表意上极为抽象、模糊,但表明了诗人对驿亭的喜爱,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具体描写“好亭”奠定了基础。

接着颔联承“好”而来,诗人写道:“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这两句说明了驿亭的具体之“好”。“篁”即竹林,泛指竹子。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即幽深的竹林。“丛”即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上句意思是说,碧绿的竹林在山的低洼处。下句写“柳”说“高”,不但突出了位置之高,而且也暗示了这是千年古柳。意思是说,青青的古柳生长在高出。诗人用“碧”和“青”两个表示色彩的'词语收束,突出了竹柳长得茂盛的景象。特别是诗人在这一“高”一“低”的描写中,不但使表意层次清晰,错落有致,而且把描写小小驿亭周围的美不胜收的景致,透露出诗人对驿亭的喜爱之情。

颈联写道:“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稠叠”即稠密重迭,或者密密层层。“幽事”即幽景,胜景。明代高启在《咏轩》中写道:“临楹一流睇,幽事忽满前。池草方依微,庭柯正葱芊。”“使星”即使者。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称帝王的使者为“使星”或“星使”。上句中,“幽事”以“稠叠”修饰,表明了“幽事”多。下句“使星”又“喧呼”又“阅”。这里,诗人通过倒装句,在声音和动作的描写中,不但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来了,而且了诗歌的语言的审美效果。

尾联写道:“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如有此”就是指上面对驿亭的描写内容,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驿亭之好的羡慕。“不异”即没有差别。“埛”即遥远的郊野。意思是说,我如果有这样好的一个驿亭,在遥远的郊野也是同样喜爱。诗人在对驿亭的羡慕之中,表明了对驿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多年来漂泊异乡之疲乏,希望有一个安居之地,过过清闲日子的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实景与虚境的结合,如,“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是虚写,而“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是实写。其次,情景交融。如,“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在描写中渗入了诗人对驿亭的喜爱之情。再次,色彩词的运用,提高了描写审美效果。第四,倒装句的运用,提高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赏析二:

杜甫初到秦州,尽管旅居凄凉,但也就近寻访过名刹南郭寺,游览过胜迹隗嚣宫..但那些地方,赏心悦目的少,献愁供恨者多。而这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独独使得诗人留连忘返,足见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诗分前后两段。前四句写亭景,后四句叙事。写景又以一、二句虚写,三、四句实描。前两句说出驿亭之“好”,后两句则说明出驿亭“好”在哪里。再进一步看,第一句从人的方面写,第二句从亭的方面写,但是所以“明人眼”者是亭,能够欣赏“好驿亭”的是人,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三句写“篁”说“丛”,那是矮竹子,所以配“低地”,用“碧”字;四句写“柳”说“高”,那是千年古柳,因此配“半天”,用“青”字。这两句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十个字含盖了一座小小驿亭周围的全部景致。

后四句中以五、六句写他人,七、八句写自己。

五、六句中,又以五句写历史传闻,六句写现实。幽事以“稠迭”修饰,把无形的“事”写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得出幽事之多来。使星又“喧呼”又“阅”,有声音有动作,把那些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状态都生动传神地刻划出来了。杜甫来到秦州的公元759年,在西方作乱的吐蕃已经逼近了洮州(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岷州(今甘肃岷县)一带,威胁着秦州,唐王朝不得不经常派遣使者经过秦州西入吐蕃。这五、六句“幽事”和“喧呼”两种不同气氛的对比中,也真实地再现了边界局势紧张这一现实。

最后两句关于“老夫如有此”的感叹,一方面回顾前一段,以诗人的羡慕加深了驿亭“好”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杜甫旅泊异乡,想择土而居,过几天清闲日子的思想。

篇5: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篇6:《秦州杂诗》其一杜甫

杜甫

其一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

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杜甫诗鉴赏:

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独独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宋朝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南宋刘克庄则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首联大致介绍到秦州的原因:公元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李唐王朝的`国势,因为战乱,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所谓“满目悲生事”,到秦州则是为了投奔在秦州的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此即“因人作远游”。次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

篇7:《秦州杂诗》其六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其六杜甫唐诗鉴赏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

恨解邺城

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篇8:《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唐诗赏析

《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唐诗赏析

秦州杂诗

其九

今日明人眼,

临他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

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

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

不异在郊埛。

杜甫初到秦州,尽管旅居凄凉,但也就近寻访过名刹南郭寺,游览过胜迹隗嚣宫..但那些地方,赏心悦目的少,献愁供恨者多。而这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独独使得诗人留连忘返,足见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诗分前后两段。前四句写亭景,后四句叙事。写景又以一、二句虚写,三、四句实描。前两句说出驿亭之“好”,后两句则说明出驿亭“好”在哪里。再进一步看,第一句从人的方面写,第二句从亭的方面写,但是所以“明人眼”者是亭,能够欣赏“好驿亭”

的是人,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三句写“篁”说“ 丛”,那是矮竹子,所以配“低地”,用“碧”字;四句写“柳”说“高”,那是千年古柳,因此配“半天”,用“青”字。这两句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十个字含盖了一座小小驿亭周围的全部景致。

后四句中以五、六句写他人,七、八句写自己。

五、六句中,又以五句写历史传闻,六句写现实。幽事以“稠迭”修饰,把无形的“事”写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得出幽事之多来。使星又“喧呼”又“阅”,有声音有动作,把那些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状态都生动传神地刻划出来了。杜甫来到秦州的公元759年,在西方作乱的'吐蕃已经逼近了洮州(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岷州(今甘肃岷县)一带,威胁着秦州,唐王朝不得不经常派遣使者经过秦州西入吐蕃。这五、六句“幽事”和“喧呼”两种不同气氛的对比中,也真实地再现了边界局势紧张这一现实。

最后两句关于“老夫如有此”的感叹,一方面回顾前一段,以诗人的羡慕加深了驿亭“好”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杜甫旅泊异乡,想择土而居,过几天清闲日子的思想。

篇9:秦州杂诗其五

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L。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秦州杂诗之五背景:

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发动叛乱,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逃难奔蜀,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继位,名号肃宗,自此,拉开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了扎稳脚根,把住权位,肃宗极力排斥玄宗旧臣,宰相房玄龄成为首革之人,被罢去相位,同党受株连,京师大云寺主持赞公和杜甫均为房玄龄至交,因而皆受牵连。赞公被贬,只身西去秦州,杜甫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任。

东边仍有战事不能去,北上则不言谈,南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唯有西边的秦州暂时相安无事,且有自己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自然成为杜甫远游的目的地。

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起初杜甫全家住在秦州城里。在秦州的日子里,杜甫游历古刹名寺,走亲串友,访谈作诗。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寺……无一不成为其踏访之处,且留下了千古绝唱。

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在秦州的前后共三个月中,诗人共写出了近百首诗作,这些诗与杜圣杜甫都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秦州杂诗之五赏析: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后四句单写L。L传说中的神马。L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

“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L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杜甫笔下的老L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立功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愁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L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秦州杂诗其五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诗词鉴赏

《有木诗·其五》作品介绍

《送李端》的全诗翻译赏析

南园原文、注释及赏析

南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马诗》译文及赏析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天末怀李白 阅读答案-天末怀李白 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推荐9篇)】相关文章:

天末怀李白原文,注释,赏析2023-04-28

碧涧寺见元九,碧涧寺见元九刘禹锡,碧涧寺见元九的意思,碧涧寺见元九赏析2022-09-04

杜甫的代表作2023-01-28

国庆节诗词佳句全诗2023-10-06

唐代诗人杜甫2023-02-01

诗歌的特点2022-05-04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2023-03-09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2022-05-06

杜甫《佳人》赏析2023-05-15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