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3-07-04 07:38:29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共9篇)由网友“linyihong669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山》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篇1:《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篇2:《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作者简介

王维(693或694或7—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篇3:游终南山诗词鉴赏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而言,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视,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根本看不到山外的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 石上生 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委婉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异曲同工。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

(《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属 奇险一路。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 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同时存在,作者硬是把二者捏在一起,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 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时候,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

实际上奇而入理、奇而实确。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前面八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 清幽宜人。插在其中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格外明显了。

篇4:王维《终南山》诗词鉴赏

王维《终南山》诗词鉴赏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篇5:唐诗鉴赏之终南山

唐诗三百首鉴赏之终南山

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篇6:王维《终南山》诗歌鉴赏

王维《终南山》诗歌鉴赏

《终南山》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终南山》原文

终南山

作者: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终南山》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的主峰之高峻和山势之连亘。从取景角度看是仰视与平眺。颌联写近景,身在山中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从取景角度看,是回望与入看。颈联描写登上山后在中峰纵目俯瞰,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干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免,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终南山之壮美,便不言而喻了。

《终南山》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终南山》繁体对照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雄质狻

篇7:《终南山》王维唐诗鉴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篇8:《终南山》王维唐诗鉴赏

《终南山》一诗约作于开元末至天宝初年,此时诗人王维曾在他的终南山别业过着纵情山水,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望山兴叹之篇。诗人以主峰太乙为轴心,以云霭阴晴之变幻为映衬,歌咏终南山的奇伟磅礴,画面清新,主次分明,与其后期寥落的心境迥异。前人“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的赞语,从《终南山》可见一斑。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二句,是说太乙山( 即终南山)距京都长安不远,山脉连绵延伸千余里,直达海边,从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纵横绵亘的长度。

终南山距海很远,这里说其峰峦叠连到海,是夸张其跨度之长远,有意将诗的画面拓展向无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意思是回望终南山的层峦叠嶂,白云缭绕,远看烟雾迷茫,云气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却又看不见了。这是渲染终南山的高峻。这一对句,天然浑成,不加藻饰,生动而含蓄地刻画了自然景色似有若无的姿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这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变幻,而且能想象出诗人观察动作和角度的变化。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说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两侧属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时间之内,各个山谷之间的阴晴也各不相同。这就托衬出了终南山地域之广大。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波,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浓、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两句虚拟、设想之语,并非诗人的实际行动。意思是说游山者如果面对终南山的雄奇,乐而忘返,想要找人打听宿处的话,深山之中能去问谁呢?只有隔水去询问打柴人了。这里明为写人,实则还是写山,重在渲染山里人烟之稀少,山路的崎曲。“隔水”二字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山势高峻,山涧危深,人们往往只可隔涧问答,“隔水”二字既侧面衬托出攀登终南山这崇山峻岭的不易,又含蓄地告诉读者:正因为登山太多艰险,所以诗人只好望山兴叹,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以终南山主峰太乙为观察对象,采用多种观察角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勾勒终南山的巍峨气势,从而使诗歌的艺术画面迭宕有致、疏密相间、重点突出、富有立体感。全诗八句,一、二句是从终南山的方位和长远跨度进行描绘;三、四句是从山的高度落笔描写;五、六句是从山的宽大程度方面来进行艺术构图;而七、八句则是从人烟之稀少方面来表现山的高峻、广袤和危耸。但是,由于诗人构思雄阔、画面清丽,因此,这首诗也就象一幅山水国画一般,无怪乎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画的大师了。

篇9: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五首

1.《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2.《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渭城即故都咸阳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自古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既遥远又荒凉。地是当友人即将在此启程之际,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

3.《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鉴赏: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 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4.《桃园忆故人》

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鉴赏:此首写困居高楼深院,与外界隔绝的妇女。长夜漫漫,谁与共处?而“枕衾鸳凤”,最易惹人愁思。和衣闷卧,刚入梦境,却又被城头角声惊醒。唯见窗外月华霜重,又断续传来梅花三弄,令人愁不忍听。这首词抒写了幽闺深锁,独居无聊的苦闷。情思缠绵,意境凄婉。

5.《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鉴赏:一川烟草,满期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迷茫、纷乱,飘忽不定,连绵不断,种种全是愁情,以烟草、同絮、梅雨连连作比,将另一种伤心说不出处数尽描摹,真是大家手笔。

归园田居(其三)诗词鉴赏

王维写的古诗

韩愈古诗词鉴赏

‘教案’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步虚诗词鉴赏

饮酒其五鉴赏

《凌虚台记》诗词鉴赏

古诗鉴赏之天净沙 湖上送别

古诗谢亭送别鉴赏

关于小寒最著名的古诗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共9篇)】相关文章:

关于清明节最著名的的古诗2023-07-08

关山月鉴赏试题及答案2022-11-14

《关山月》全文鉴赏2022-05-04

客中初夏诗歌鉴赏及答案2022-11-0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分析2023-09-08

感恩的古诗名句:《游子吟》诗词鉴赏2022-05-08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022-08-22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经典教案2022-04-29

苏轼的诗词及赏析2023-12-08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