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12篇)由网友“是ELF没错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
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
②漫画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
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尽管高二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已广泛接触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毕竟没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三,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疑难之点较多。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用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以实例为基本进行阐释。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由具体 (个别)到抽象 (一般),再由抽象 (一般)到具体 (个 别)的教学思路。“个别――一般――个别”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秩序。先从具体事例人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而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哲学概念不等于具体的事例,而老师讲概念时又总是用事例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概念不等于具体事物,概念又离不开具体事物,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把握这一思路和方法对于突破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对抽象的矛盾概念搞好分析。教材在引出矛盾的概念之后,着重从“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用一般为指导去理解个别,由个别理解一般的思路。搞好这一分析,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的关键。在对具体事物的矛盾进行分析时必须做到:A:要具体说明而不抽象套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才干。B:要科学不要肤浅,既通俗又深刻。C:要通俗不要艰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矛盾的概念,应尽可能的引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做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再次,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中去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时,要注意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例如,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第2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
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第4自然段并思考: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4自然段至第88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①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
(2)“统一”的基本含义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讲解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漫画讨论法”:
题目:《他敢剪吗?》(教材第88页)
组织过程:
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把漫画《他敢剪吗?》显示出来。注意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剪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指导学生读画: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读言――人物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指导学生想象:漫画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
第二步,设定拿剪刀的人为某甲,另一个人为某乙。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某甲、某乙所处位置与神态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第三步,某甲想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请问他敢剪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这一步旨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四步,某甲,某乙分处在球的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如此,某甲、某乙才能够维持平衡状态,保证其各自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假设某甲或某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以上每一步问题提出之后,都要指导学生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提问――看书――回答――讨论”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以学生主体思维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各抒己见,如:假设把那球理解为地球,结论将是怎样?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点评。对学生的读、想、议、答等活动过程做出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同时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弥补和完善意见。
第六步,播放一些电视电影中与漫画相一致的这种互相不能离开且又是对手的画面片段,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并加强趣味性和形象性。
活动目的:
①锻炼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
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树立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意识。
③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井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材料二: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材料三: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
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正像同学们所说,需要的国内条件有很多,比如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政治要稳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需要的国际条件,最重要的则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能握得拢,才能劳动。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要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9页第 l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教师设疑:为什么说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教材只是通过举例(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要求学生知道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上”与“下”、“大”与“小”互相规定呢?因为上是与下对立的,大是与小对立的。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 “重”转化了,那肯定是指“重”转化成“轻”。只有轻重之间的转化,绝无重与高或低的转化。 因为重与轻是对立面,重与高或低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离不开统一。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个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这也说明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以学校为例,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由于事物范围大小的变化,原来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变小了,就变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原来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扩大了,就变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三点。
课堂练习
非选择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也为易;不为,则易者也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用矛盾概念的相关知识回答: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
①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
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篇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①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②理解:矛盾的概念。③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2、能力方面: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看P86第1段,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统一。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呢?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板书)
⑴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
如书中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这些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⑵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板书)
设问:统一的两种情形是什么?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板书)
请同学们看P88漫画《他敢剪吗》,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板书)
P88“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你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呢?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①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
引进负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提示:汗水指的是什么?凡人和天才之间的转化条件又是什么?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呢,美国也需要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这种依存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荒谬的。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板书)
①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比如,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同理,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的转化。
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论:“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就没有自由”
这一观点扩大了自由与纪律的对立,否认了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殊不知,离开纪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只能是一盘散沙。反过来,只有纪律,否定自由,集体也会失去活力,影响个性的发展。总之,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⑷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看P89第4段,在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学校与附近的企事来单位、街道或村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关系。
⑸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板书)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小结】:
请看知识结构。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概念――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 方法论意义:
1,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课堂练习】: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A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 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 ② ③ ⑥ B ① ② ④ ⑥
C ② ③ ④ ⑥ D ③ ④ ⑤ ⑥
2、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
A、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事物是发展的
D、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作业】:
1.中国加入WTO后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和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外国商品和服务业的大量涌入,可能会对中国的农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上述论断蕴涵的哲理是( b )
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B.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失败是成功之母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下列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
A.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B.转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
D.转化即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
4、分析说明题:
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教学反馈: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对立指------矛盾的统一指------
(2)十一长假------体现了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好事不一定完美”,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篇3: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作为高中的政治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一篇关于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 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 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 ”你敢剪吗 “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 多少人 神态,动作怎样 (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 为什么 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 ,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 ”盲人为什么会领路“ (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 (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 (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A,借助刚才的漫画”你敢剪吗“ 设问:如果某甲离开自己这一边,跳到对方一边跟对方在一块,行吗 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否发生变化 向什么方向变化) 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 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 (同一性——相对的) 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篇4:高二作文,有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
高二作文,有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英语•大禹
当“倒装句语法”的幻灯片熄灭,充满花香鸟语的下课音乐响起时,英语老师立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同桌抓紧了老师劈劈啪啪一连串问题拿下:“老师!条件从句中有should、were、had三个助动词时,if就要省略掉让这三个词提前吗?”老师答:“对!从句的任务很重,为了更好地为整个句子工作,它舍弃掉了自己的一个零件‘if ’,但它能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简洁与完美!”
快要沉睡的细胞在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中忽然振作起来了!
――感叹苍天五千年,英雄无数,前仆后继。
我突然想到了大禹。
为什么大禹的名字能流传千古?为了帮百姓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社稷着想,为天下献计,为苍生拼斗!不但功成名就,也终让身名永载史册!
物理•布鲁诺
那天抬水经过隔壁理科班门口,听见物理老师慷慨激昂地在讲台上演说:“有的光――为什么――放着大空间不呆,宁愿去为那两个缝填补空缺,做别的光都不喜欢的工作呢?下岗了没事找事吗?当然不是!大家看屏幕――经过双缝干涉后,它变成了更加漂亮的七彩光!变得更完美了啊!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双缝干涉?一道彩光突然打开了眼前世界,古罗马与古希腊的绚烂文化划开天际――那是文艺复兴在工业世纪开始了!无数宣扬人文主义的.仁人志士被教会陷害。当时天文学正处于萌芽时期,科学的星星之火被黑暗势力驱赶着,因此当哥白尼的“日心说”引起大动荡时,支持他的席位很需要有人来填补,但是惧怕恶势力的人畏畏缩缩,天文界陷入一片黑暗。
此时此刻,布鲁诺毅然填补了这个空缺。为真理工作,他不顾一切!为整个天文界的努力使他被燃烧的灵魂熠熠生辉!
地理•五人
这回的期末考又败在了“坎儿井”问题上,可谓屡战屡败啊!苍天无眼妒英才!――我哪料得到这冰川水放着安逸的高位不做,跑下来为土地打工呢!“嘿嘿,这你就不懂了。”地理老师得意地笑着说,“浇灌土地本来就是水的天职,如果它们占着高位永远做冰川而不做水,到头来被太阳一晒,化为气体,就活不出任何水的意义了!为土地舍身工作,换来了啥?水的生命达到了最高价值啊!”
不知怎么的,听了之后,突然想到了那五个人。这冰川水正如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杨涟、周文元五个人啊!他们宁死不屈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虽死犹生的伟大情操正是拯救了百姓后所体现的!他们只是农民,但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的确是百年难逢的际遇。假使这五个人贪生怕死,那么,他们固然能享尽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这五人正是为了人类牺牲,从而达到自己人生的完美啊!
政治•劳卫委员
我向来看不惯以貌取人的行为。
每当有人问我:“你在班里是什么职位。”我总是很从容地回答“劳卫委员”。有人惊讶,有人冷笑,也有人将信将疑。
惊讶的人问:“扫地的活也愿意揽?”
冷笑的人说:“小官也好当?”
而将信将疑的人则淡淡一笑,不露声色。
谁说劳卫委员是扫地工人呢?那是肤浅!
踏踏实实的课余工作才是我真正所希望的。走过十几年,我终于还是遇到了。为班级的“卫生事业”工作本来就不是丢脸的事。我也不在乎在别人不屑一顾的眼光里为劳动付出激情。每一次的月卫生检查中,我变得更加仔细了,这仔细让我在数学上更加严谨;每一次的查后反思与总结中,我的思想更成熟了,这成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周密;每一次的学校义务劳动让我的责任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责任心让我在作业中更加一丝不苟!
谁说劳卫委员是扫地工人呢?那是浮华!
非要贪图巧言令色,文质彬彬的职位才高尚?可悲的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要是真实的踏实的坚实的,能让自己不断完善的都是好工作。思想的富足与学习上的上进都是一学期的工作所得,我明白了有时少说多做才不会活得空虚。为班级工作我得到了什么?是更好的心态与更健康的人格啊!忽然想起政治老师曾经曰过:“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两方面是普遍存在的。”
后记:学以致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篇5:写有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作文
英语大禹
当“倒装句语法”的幻灯片熄灭,充满花香鸟语的下课音乐响起时,英语老师立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同桌抓紧了老师劈劈啪啪一连串问题拿下:“老师!条件从句中有should、were、had三个助动词时,if就要省略掉让这三个词提前吗?”老师答:“对!从句的任务很重,为了更好地为整个句子工作,它舍弃掉了自己的一个零件‘if ’,但它能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简洁与完美!”
快要沉睡的细胞在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中忽然振作起来了!
――感叹苍天五千年,英雄无数,前仆后继。
我突然想到了大禹。
为什么大禹的.名字能流传千古?为了帮百姓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社稷着想,为天下献计,为苍生拼斗!不但功成名就,也终让身名永载史册!
物理布鲁诺
那天抬水经过隔壁理科班门口,听见物理老师慷慨激昂地在讲台上演说:“有的光――为什么――放着大空间不呆,宁愿去为那两个缝填补空缺,做别的光都不喜欢的工作呢?下岗了没事找事吗?当然不是!大家看屏幕――经过双缝干涉后,它变成了更加漂亮的七彩光!变得更完美了啊!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双缝干涉?一道彩光突然打开了眼前世界,古罗马与古希腊的绚烂文化划开天际――那是文艺复兴在工业世纪开始了!无数宣扬人文主义的仁人志士被教会陷害。当时天文学正处于萌芽时期,科学的星星之火被黑暗势力驱赶着,因此当哥白尼的“日心说”引起大动荡时,支持他的席位很需要有人来填补,但是惧怕恶势力的人畏畏缩缩,天文界陷入一片黑暗。
此时此刻,布鲁诺毅然填补了这个空缺。为真理工作,他不顾一切!为整个天文界的努力使他被燃烧的灵魂熠熠生辉!
地理五人
这回的期末考又败在了“坎儿井”问题上,可谓屡战屡败啊!苍天无眼妒英才!――我哪料得到这冰川水放着安逸的高位不做,跑下来为土地打工呢!“嘿嘿,这你就不懂了。”地理老师得意地笑着说,“浇灌土地本来就是水的天职,如果它们占着高位永远做冰川而不做水,到头来被太阳一晒,化为气体,就活不出任何水的意义了!为土地舍身工作,换来了啥?水的生命达到了最高价值啊!”
不知怎么的,听了之后,突然想到了那五个人。这冰川水正如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杨涟、周文元五个人啊!他们宁死不屈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虽死犹生的伟大情操正是拯救了百姓后所体现的!他们只是农民,但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的确是百年难逢的际遇。假使这五个人贪生怕死,那么,他们固然能享尽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篇6:第一册(必修) 3.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1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文件大小: 30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篇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原理;能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并能用主次矛盾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能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道理;并能根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①辨证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①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的价值②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正确评价人和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一见义勇为者从水中救起一人,发现他有以下情况:(1)喝了不少水,肚子膨胀;(2)腿部严重划伤,流血不止,且被严重感染;(3)衣着非常单薄,急需保暖;(4)已经不能自主呼吸。他该怎么办?
同学们讨论,救人者者首先应该解决哪一种情况?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的往往是复杂事物,同时包含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中抓住重点。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板书)
(1)含义: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然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存在的前提条件:
①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矛盾个数≥2)
②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其他是次要矛盾。抗战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中心、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指想问题办事请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指办事请不分主次、颠倒主次。
思考:有些同学认为: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因此班主任没有必要抓班级的纪律、卫生。你同意吗。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比如: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分析辽沈战役,此战役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战略决战中既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的典范。
设计问题:(1)回顾历史知识,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何把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放在东北?
(2)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首先攻打最难攻克的锦州?
(3)在攻克锦州前后辽西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1948年9月前后,我军增至280万,正规军149万,军政素质和战术水平都大卫提高;蒋军365万,正规军198万,士气低落,总决战时刻到来。
纵观全国形势,东北战场上我军占据优势,在五大战场上唯一兵力超过蒋军。日军投降后,经过3年战争,我军在东北的根据地连成片,敌军孤立分散在各个大城市,补给非常困难,或撤或守,举棋不定。
1948年8月4日,国民党进行南京军事会议,议论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守沈阳至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但作好撤退的准备。集中优势兵力重点防御。”
若这样,敌人力量撤至关内集中到中原或江南,我军就增加了以后作战的麻烦。所以,党中央决定提前进入实力决战,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在三大战役中,先选辽沈战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为什么不把作战方向先放在华北或华东呢?因为若先打华北,可使东北之敌迅速撤退至关内,易受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和东北的卫立煌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若先攻华北,也会使东北的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战略收缩的意图。
当时,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30万人驻守沈阳,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10万人驻守长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率十五万人驻守锦州,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
从全国战局来看,主要矛盾在东北,但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要兼顾,以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了保证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命令华北野战军二、三兵团于9月14日发起察绥战役,以牵制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使其无暇东顾;命令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歼敌11万。有效地牵制了华北、华东之敌。察绥战役和济南战役是辽沈战役的组成部分。
从辽沈战役来看,主要矛盾在锦州。因为锦州是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一个战略要地。迅速拿下北宁线,控制锦州,不仅割裂了傅作义、卫立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军向两翼机动作战,而且把卫立煌集团封闭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置敌于死地。且攻打锦州,就能把龟缩在几个要点的不好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实现攻锦打援的计划。那么为什么不打长春或沈阳?因为那样可以使锦州之敌迅速撤退至关内,等于在敌人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且使长春、沈阳之敌龟缩于城内,不敢出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多。
但打锦州不好打。打下锦州,会使敌人失去整个东北,他们会疯狂反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力量,不敢南下到敌人的侧后方作战,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到新立屯后徘徊不前。毛泽东很生气,说:“让林彪来中央,我去东北指挥好了。”在毛泽东的严厉督促下,林彪才勇敢地南下北宁线。
拿下锦州,是主要矛盾,但为了保证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次要矛盾也得兼顾。林彪的战略布局是:用一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两个纵队置于沈阳以北,切断沈阳与长春之敌的联系,并阻止长春之敌的突围。三个纵队置于锦州以东黑山、大虎山地区,狙击沈阳敌军驰援。三个纵队置于锦州以西的塔山、高桥和葫芦岛一线,狙击华北敌人的驰援。以六个纵队、1个炮纵和1个坦克营围攻锦州。
蒋介石这时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原以为解放军会攻打长春。当发现解放军在锦州城下时,9月30日飞北平,调动华北五个师及锦西、葫芦岛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10月2日飞沈阳,调动了5个军11个师及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但都遭到了解放军的顽强狙击。其中“塔山狙击战”打得最为惨烈,阵地几易其手,林彪曾下了死命令:“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经过五昼夜的战斗,扫清了锦州外围的据点。10月14日发起总攻,激战31个小时,全歼了守敌。
锦州的解放威慑了长春之敌,在我方的争取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十七日率部起义,十九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我军解放长春。可见,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板书)
(1)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统一:二者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其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统一体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我国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核 能 能量密度高、污染小 放射性污染 是药三分毒 药 毒 丹晶硅,优良 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成分。只允许电流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许回流。但生产厂家绝不允许参观,因为生产丹晶硅要求环境特别干净,若其中混进0。01%的杂质,就会使半导体的性能急速下降,不能再做集成电路。工人走路快了不行,摘下帽子耢耢头更不行,99.9%主要方面,0.01%次要方面,前者决定仍然是半导体,但后者影响了其性能。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篇8: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理论性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述极易混淆,学生理解困难。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各个教学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课堂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2)运用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 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是学生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情景陶冶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水调歌头》
诗词中蕴含着怎样的哲学道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既立又统一的,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 情景(一):
?李某受伤案例
材料展示:
国庆放假期间,李某出了车祸,失血过多、皮外伤和骨折。
1、作为主治医生对于伤者身体的这些问题,应当首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2、该伤员输血之后脱离了危险,其他的伤情还要不要治疗?为什么?
?教师展示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表格展示:
主次矛盾的区别
展示
主次矛盾原理方法论
古语 ?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失血过多,它会威胁到伤者的生命。
皮外伤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害到生命。
理解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识记 贴近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体验中理解主次矛盾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动脑能力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景(二)
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提出问题:
篇9:3.1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教案
3.1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教案)
3.1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计算机的功能、特征和工作原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后面的信息的加工处理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本节课基本上属于纯理论课,学生的兴趣不是太高。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是本节课的关键。同时,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之前对计算机的接触也比较少,很难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需要在讲授新课的同时穿插一些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各部件名称和功能以及计算机发展简史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以及信息加工处理的本质都是通过计算完成的。 2、能描述计算机的基本特征,知道计算机的优势,并能理解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计算机还不具备人所独有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3、知道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知道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针对具体问题,试着学会用计算机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计算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计算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具,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难点: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特征,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提问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 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无处不在,除了我们学习使用的计算机之外,它还是个百变金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产品中,找找看,它们都躲在哪里?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摆脱对计算机的狭隘理解,明白计算机的实质就是微处理器,许多物品都可以使用微处理器来实现计算机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看似简单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什么是计算机 小到手表、玩具、手机、家用电器,大到汽车,飞机、火车、轮船、自动取款机、销售终点、自动售票机等等,它们都在使用计算机或者嵌有微处理器芯片的设备进行工作。所以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处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学生参与举例 把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延伸开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 了解了什么是计算机以后,那同学们知道计算机能干什么吗? 前面我们学习过信息的编码,知道计算机只能处理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实际上计算机只是由一堆集成电路构成的高速开关,只会按照程序的规定执行命令,这些程序指令只有算术(加、减、乘、除)和逻辑运算(与、或、非)、存储、输入输出以及控制、转移等几种基本功能。所以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信息加工处理本质上都是通过计算完成的。 数据和信息的区别:数据是指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等,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思考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特征及几个重要的指标 既然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如此简单,人们为何还如此青睐呢? 举例:如计算圆周率到12411亿位,计算机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人即使读完也要两年,更何况计算呢?又如到银行取钱自动取款机和人工取款的时间差异。又如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计算。再如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在电脑中只需几兆。从而得出计算机的基本特征:速度快、准确性高、存储容量大。 当然不同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也不同,那这又与什么有关呢?首先,计算机主要元器件所采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其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此外,软件的质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算法的效率。 然而即使计算机的作用这么大,但它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虽然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计算机仍然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只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能不能具有人脑的思考能力,就需要大家将来去研究了。 学生参与举例分析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 计算机实际上是怎样工作的呢?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一般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用计算机处理。即:第一阶段要求确定问题类型和解题目标;第二阶段建立模型,寻找合适的算法和工具;第三阶段用计算机处理。具体见书本47页图。 学生看书自学 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阶练习讨论并查找资料,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各部件名称和功能以及计算机发展简史等内容。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相互讨论交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计算机的概念、基本功能、基本特征以及它处理信息的一般步骤有所了解,下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能力设计制作主题板报。 聆听、领悟 留下悬念,为下面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篇10:高二英语作文:矛盾幸福感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happiness?¨Is it material wealth filled with fancy cars,a dreamhouse,exteravagant furs and jewelry? Or is happiness simply having a roof over your head?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拥有豪华的汽车、梦想的居室、名贵的裘皮和珠宝等物质上的富足嘛?或者,幸福其实很简单一一有遮风避雨的住所
Food inthefridge?Having a child? A pet?A swimming pooI?A designer Gucci bag? Parents?Grandchildren? Love? Money? The perfct job?Winning the Lottery?
冰箱里有食物,有孩子、宠物、游泳池、Gucci的包,有父母、子孙、有爱情、金钱和理想的工作,彩票中奖了呢?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happiness”is derived from the Middle Englishword hap-meaning¨Luck.¨
在《美国传统字典》中,幸福是从中古英语“Hap”一词演变而来,“Hap”意为“好运”。
But does happiness reall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luck?¨Based on this description,one couldassume that if you avoide水a:stal traffic accident but got fired by coming late to work,youwould be fdled with¨happiness?¨
幸福真的与“好运”有关联吗?基于此,想想看,如果你在一场必死无疑的`交通事故中幸免于难,却因此迟到,导致被老板炒鱿鱼。对此,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吗?这是好运吗?还是要看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Is it luck or what you make of it?Maybe,”happiness”is exactly defined by its indirectalias:happiness-perhaps,happiness is in fact defined by the fortune thatwe permit to happen.
或许确切地说,幸福的定义应当直接从它的词源来看一一事实上,幸祖或许就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情。
Do you recall a time-let's say when you were about 5 years old-what defined happiness backthen? Was it getting a puppy for Christmas?
依能回忆起你5岁时对幸福的理解吗?那时,幸福是从圣诞树上摘下的一只小狗吗?
篇11:高二教案 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高二教案( 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2)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
通过二、三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
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引言部分。)
上面我们所列举的问题就是引言提出的问题。这也正是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我们应当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分析。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纲阅读教材第 l18页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教师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阅读提纲:
(l)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 (是)
(2)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种蛋和适宜的温度)
(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 (缺一不可)
(4)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前三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比较一致,教师随着发言、讨论的进行逐步显示出。最后肯定会集中到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孵小鸡过程中哪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在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第l19页第1自然段至第l20页第2自然段,然后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从大家的看书思考和讨论中,可以得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要孵出小鸡来,没有种蛋不行,没有适宜的温度也不行。种蛋就是受精卵,种蛋之所以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而且只能孵出小鸡来,是因为种蛋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本身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在胚胎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是决定种蛋能够变成而且只能变成小鸡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种蛋中的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种蛋还是种蛋,而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就更谈不上孵出小鸡来。可见,种蛋与温度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是鸡蛋变小鸡过程中的外部矛盾。适宜的温度是种蛋孵出小鸡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可显示孵化示意图,以利讲解。)
1.内因和外因
(1)什么是内因?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所谓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什么是外因?
外因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涨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在鸡蛋孵化小鸡的发展过程中,种蛋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由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发展过程来说,都是同时必备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可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提问:能不能把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共同起作用理解为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呢?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到底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这一问题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其他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道理,对个人成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必须注意:
第一,搞清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既包括内因,又包括外因。只有内因或只有外因,事物都不能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在各种外部条件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首先,我们应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根据、源泉。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外因也只有作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发挥作用。其次,我们应注意,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性质上看,存在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一种起延缓作用。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因,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在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和适宜的温度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种蛋(内因)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在鸡蛋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本身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能变为小鸡、只能变为小鸡的这个发展方向是由种蛋本身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的。而无精蛋或者石头,无论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边决不会孵出小鸡来,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孵小鸡的内部矛盾即内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19页第3自然段至第120页第2自然段。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种瓜不能得豆?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杜会的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即内因起着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
所以,我们考察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时,一定要特别重视内因的作用。
提问:事物的发展能不能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显然不行)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内因虽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时,才能使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即内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的温度这一外部条件(即外因),对能不能实现种蛋变小鸡的发展结果影响极大。有了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雏鸡,实现发展;温度不适宜(或低或高)胚胎都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实现由鸡蛋到小鸡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策120页第3自然段至第121页第1自然段。想一想教材第120页小栏目中的问题。
提问:古莲子为什么会沉睡千年?
莲花
莲 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些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说明事物仅有内因没有外因是不可能发展的。
可见,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提问: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外因能不能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请同学们思考。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是教学的难点。“关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学生在大量的事例分析面前,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在单独讲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时甚至是重要条件”时,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但在讲授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点会很多。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 “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教材在处理时,强调了“内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不能单独起作用”。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这一限度,不必过多展开;同时要紧扣教材的观点回答分析学生的疑难问题。
因为尽管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内因)而起作用的。
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 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外因)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内因)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起作用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页第3、4自然段。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一边阅读一边讲解、归纳。)
(在讲解教材第121第4自然段的事例时,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作以下补充,以提高兴趣,加深印象,帮助同学理解。起到激情导行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盂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 子
课堂小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都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西部开发中优先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部发达地区要继续帮扶西部地区・・・
据此回答1―3题。
1.这是因为 (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篇12:高中政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难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地位、作用不同
材料一: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敌军卫立煌集团共四十八万余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打狗。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材料二:我军攻克了锦州之后长春之敌悲观失望,军长司令被迫投降。蒋介石企图夺回锦州,出动沈阳十万余军队,我军将其围而歼之,乘胜解放了沈阳。我军攻克锦州后,顺利地解放了长春和沈阳。
在辽沈战役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仅从首攻地的选择来说,存在着哪些矛盾?(敌军卫立煌集团共四十八万余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与我东北野战军构成三对矛盾。)
毛泽东为什么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首先解决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能否攻克锦州是主要矛盾。)
为什么说能否攻克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主要矛盾?(攻克锦州,关上了东北大门,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消灭其他方面的敌人就比较容易。能否解决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关系到全国战局的发展。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首攻地的选择给我们的思想方法启示是什么?(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材料三:如果我军攻克了锦州之后,不乘胜解决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也就不能取得辽沈战役的全局性胜利。锦州也有可能面临长春、沈阳之敌包围的威胁。
我军攻克了锦州,为什么不放弃解决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如果不解决,锦州也有可能面临长春、沈阳之敌包围的危险。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解决了我军与锦州之敌这个主要矛盾,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军攻克锦州后,不放弃解决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给我们什么思想方法启示?(想问题,办事情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复杂事物中往往包含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同,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作为一种矛盾,都有两个方面(即矛盾着的双方),这两个方面地位和作用不同,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别。
EMBED PowerPoint.Slide.8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地位、作用不同
材料: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等优越性,但人们对其安全性、磁辐射等危险性又有一定的担心。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将它作为代步工具的步伐。对此有关专家解释说,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远远高于飞机、汽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其磁辐射比彩电的磁辐射还低得多。
磁悬浮列车该不该投入使用?为什么?(该。磁悬浮列车的优越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磁悬浮列车的优越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磁悬浮列车既有优越性,又有风险性,且优越性大于风险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磁悬浮列车尽管存在安全性、磁辐射等危险性,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将它作为代步工具的步伐。这给我们的思想方法启示是什么?(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磁悬浮列车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说明了什么?(相对于其对立面风险性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固然支配次要方面,但它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孤立地存在,否则只有一个方面也不能构成事物。)
对于磁悬浮列车存在的风险性,人们不断地通过技术改良加以控制。如果任其自流,不加控制,将会怎样?说明了什么?(风险不断积聚,最终酿成大祸。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会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
这给我们什么思想方法启示?(看问题在抓主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
说说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存在的前提 存在于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 存在于简单事物的一种矛盾中。 地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 作用 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方法论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适用的对象不同 主要矛盾适用于办事情(怎么做),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生要以学习为重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等等。 矛盾的主要方面适用于看问题(涉及对人和事的评价、对形势的分析),如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是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毛主席是七分功绩三分过失。 运用时的提示性词语 抓重点、抓关键;以…中心;把…作为首要任务、目标;把…作为重中之重。 抓主流;坚持以…为主体;代表…的方向;总体上…。 判断选择:
网络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告诉我们要
中美关系在我国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一部分,告诉我们要
A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B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高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力量和决胜关键。其哲学依据是
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12篇)】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下学期个人教学计划2024-02-29
高一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12-13
高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11-21
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2022-04-30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工作计划2022-09-17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022-12-17
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高二数学工作计划2023-03-19
第二学期高二地理的教学工作总结2024-04-05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学总结参考202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