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时间:2022-09-18 09:04:1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共3篇)由网友“里里外外都可爱b”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篇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能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和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3、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教学过程:(第一段) 一、导语: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解前两段,第三段初中已学过了。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讲解: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作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当然还必须是行正义之事,不能行苟且之事还踌躇满志,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义和道相匹配。)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讲解:这告诉我们培养浩然之气要坚持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要去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你人生的污点,就像如果一个人进过监狱以后,不管他以后怎么做或者做得再好,这都是他人生中难以抹杀的污点。)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1思考:“气”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明确:精神。浩然之气实际上指一种由于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当然具体的精神内涵本文中阐述的很详细。 2思考:什么是浩然之气?(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至大至刚  配义与道 (回答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要点) 3思考:怎样培养浩然之气?(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要坚持)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心中常念且勿急功近利) 用比喻的句子来回答?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注意文中的具体语法知识的讲解可参考课本 教学过程:(第二段) 一导语 本段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即顶天立地的“人”(不要只说男子汉还包括女中豪杰呢)那些社会地位比较高,对社会影响比较大,呼风唤雨气势凌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么?或许我们的印象里:这些人就是厉害,不是他们又是谁呢。但是按照孟子的标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 二原文与翻译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讲解 1文言知识可以参考课本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课下注释学生需要仔细看看。 实际上就是说这些人在外是多么的风光,呼风唤雨气势凌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在内或在国君面前却是唯唯诺诺阿谀苟且、人格何其卑下这些人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呢?可以想到的典型例子“和|”(实际上我想孟子之所以贬斥他们,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些人拿着自己所学去追求财富和地位特别是苏秦的例子二是这些人搞得社会不安宁,总是想着以暴制暴,用战争的方式来对付对方,这和孟子的推行仁政的主张是完全相违背的。) 3思考:大丈夫应具备什么条件或素养? 明确:仁  礼义 (可从“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知) 4思考:“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和我们经常说的孟子的那一句话的意思接近明确: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5思考: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考举例历史上的那些人是大丈夫? 明确:屈原 苏武 文天祥 谭嗣同等等 (考虑韩信算一个么,按孟子的标准他其实不算的,有同学可能会想到后来的他成了大将军,我们就事论事,如果都像他那样,面对一个地痞无赖就“威武能屈”,那还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么这样的义行么。)   由此可见,所谓的大丈夫并不是离我们特别远不可及,而是让我们触手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想做都能做到。 四参考资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从这里开始。 这一章经是讲什么是大丈夫,做一个大丈夫,孟子给他有一定的一个定义出这个问题来,就是景春。景春是在孟子那个时候的一个学纵横的,算是纵横家,研究这一方面学术的一个人。所谓纵横家就是苏秦张仪那时候合纵连横,在这里讲的是讲公孙衍张仪这两位。景春是研究这一方面学术的人,他就跟孟子讲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根据赵岐的注解是魏国人。他跟张仪那个时候都是学合纵连横这一派的学术。他说像这两位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w的,他们这两位不就是w正的成为一个大丈夫吗。为什么呢,,一怒而诸侯惧,他们一发怒,各国的君主就害怕了,害怕什么呢,害怕他们两位,无论是任何一个,讲合纵也好,讲连横也好,都对于天下各国,都受他们很大的影响,受他影响,各国都是被他们扰乱就不能安定,所以诸侯就惧,惧就是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安居下来,天下就安定了,熄是什么呢,指的军事,他们一怒的时候,就挑起了国际上的战争,那时候整个一个中国大陆就是天下,就等于现在全世界一样。他们一怒,世界战争就起来了。他们一安居,天下战争就没有了。赵岐注解天下兵革,兵是武器,兵革就是那些武器,就停下来、停止下来。这是景春讲公孙衍张仪。他们两个人,你看看对于各国诸侯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量,一发怒或者一安居,都使得天下的.诸侯有那样的反应。 孟子一听以后,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你说他们两个是一个大丈夫,而且是诚是w实的一个大丈夫,孟子说我看不然,是焉得,是你指的这个公孙衍张仪,他们两个焉得,焉得是何得、或者是安得,他们那里称得上是大丈夫呢。子未学礼乎,子就称呼景春,你没有学过礼吗,这个礼,孟子就说了,从这个礼上面来讲,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一个成人的人,成了年的人称为丈夫,一个人在古时候满二十岁,按中国的算法,到了二十岁的那个年龄就算是成年了,成年要行加冠礼,这个加冠礼按照这个礼来说,由父亲跟他举行这个男子的冠礼。男子的冠礼就是把做人之道、一个成人了,成人一些做人的道理,由父亲说给他听、命之,父命之,就把一个成人的一些待人接物的这些道理,父亲说给他听,叫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嫁了。出嫁的时候,由她的母亲把这个女子到婆家应该怎么样顺从婆家的一些礼仪,应该怎么样的事奉公婆,怎么样对待丈夫,这个道理由她母亲来讲给她听。所以说是母命之,往送之门,特别女子出嫁由她母亲讲过之后,,然后这个女儿要嫁出门了,送她到门口。 戒之曰最后还要告诫她,往之女家,女家就是对她女儿讲,啊到家里,为什么女家呢,女子嫁出去以后,那个就是她自己的家,那叫归宁,古时候叫归宁,归宁就是嫁到丈夫那里去。夫妻,这个家庭是夫妻俩个人的,这个女儿嫁到那里就是女儿自己的家,所以往之女家,就是到的家里面之后,必敬必戒,对于公婆、对于丈夫,对于公婆要敬,对于丈夫,夫妻都要互相尊敬,必敬。必戒那些事情自己要警戒,都要知道,都要记在心理。 无违夫子,夫子就是丈夫,无违就是要顺从。为什么要顺从,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作主,不能两个人作主,两个人遇到有什么事情,可以互相商量,商量之后还是由一个人来决定,一个人作主,所以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就这个女子出嫁的时候,讲究顺从,以顺

篇2: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出自《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名句。

【全诗如下】

《潮州韩文公庙碑》

作者:苏轼(宋代)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能够欺王公,不能够欺豚鱼;力能够得天下,不能够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D、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因此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萆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赏析】

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无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韩愈)而上之”(《苏长公合作》引钱东湖语)。黄震甚至说:“《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三苏文范》引)

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劈空而来,突兀高亢,豪迈警策,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作者并没有急于要说出具体是谁能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如此深远的影响,而是继续泛论这种伟人的作用,能“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之后又举出申侯、吕侯是岳神降生,傅说死后变为列星的古代传说来说明这类伟人降生到这世上来是有目的的,从这世上逝去后也能有所作为。这就为下文论述浩然之气作了充分的铺垫,蓄足了气势。于是,文章顺势引出孟子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明这种气无所不在,“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之后,连用三组排比句,从所遇对象的反应、此气存在的条件和此气存在的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具体予以描述、评论。“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这组排比句是说,突然遇上这种浩然之气,能使人失去其原有的贵、富、智、勇、辩,可见其威力之大。文章又用“是孰使之然哉”这一设问句,引出对此气存在条件的评述:“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实际上是强调此气乃无条件地存在于宇宙之间。正是正因它无条件地存在于宇宙之间,因此它的存在形式也变化不一,并不固定: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以上三组排比句,如江海横流,浩浩奔涌,襄陵浸天,势不可挡。而为了疏荡其气,使文章构成顿挫,在一组和二组之间,用一设问句“是孰使之然哉”,表示意思的转换;在二组和三组之间,用一因果连词“故”,表示上下层之间的因果关联。三层写完,又用“此理之常,无足怪者”予以归纳小结,使其开合有序,奔放中现出严谨。这一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虽带有相当的夸张和较浓的神秘色彩,但浩然之气并非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确实存在着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正义的力量和精神。因此,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比如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将其写入著名的爱国诗篇《正气歌》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今后还将沾溉后人,涵育百代。

碑文首段,对于浩然正气作了充分的描述、评论,韩愈的高大形象已隐隐出现,于是二段顺势转入评述其道德文章。碑文先强调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之后,不仅仅统一的政治局面不复存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儒家思想也完全解体。先是道教和佛教盛行,到了晋朝,又出现释、道合一的玄学。因此,从儒家的立场来看,儒道丧失、异端并起的说法并非夸张。再看文风,魏、晋文章已开始骈偶化,到了南期,骈文占了绝对的优势,讲究平仄押韵,堆砌辞藻和典故,资料空虚,陈言泛滥,连反对过于骈偶化的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时也依然采用骈文,可见其势力之大,已积重难返。即使进入唐朝,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了贞观和开元盛世,并先后出现了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Z等贤相,对于衰弊的文风,也无法改变。直到贞元、元和之际,“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用“谈笑”“麾之”“靡然”等词语来强调韩愈所倡导的古文户外号召力之强、声势之大,是完全贴合文学史实际的。之后,碑文连用四个排比分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以此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来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

事。一个分句一个方面,概括力极强,气势也极其充畅,因此这四个分句也成为整个碑文最警策的名句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而韩愈在文、道、忠、勇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上文所写的浩然正气,因此苏轼强调说:“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这样,将一、二两段完全挽合起来。至此,读者才充分明白,原来碑文首段所放笔泛写的浩然正气,实际上是句句都在描述韩愈。由此可见此文立意的精巧,用心的良苦。

碑文第三段,完全转换角度,另起炉灶,从论“天人之辨”人手。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状况,也即是:“智能够欺王公,不能够欺豚鱼;力能够得天下,不能够得匹夫匹妇之心。”人干坏事能够无所不用其极,但天意是不能容忍的;人能够欺骗王公大人,但天意不能容忍人去欺骗小猪、小鱼,正因《易·中孚》的卦象象征着中心诚信,诚信到能感化小猪、小鱼等微细之物,如能扩大到以之施政,必须能获得吉祥,正因诚信正应合着天刚正的美德;人能够用暴力去夺取天下,却不能用暴力去征服匹夫匹妇之心,正因这也体现了天意。这些说法,在这天看来,有不少唯心的成分在内,但也不是毫无合理的内核。比如将天意明白为公理和法律,还是能够讲得通的。之后,碑文便从天意和人为的角度,连用排比句进行两相比照,指出:“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镩、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在这两相比照中,前项均属天意,后项均属人为。凡属天意者,韩愈都能取得成功;凡属人为者,韩愈全遭失败。因此结论是:“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这样论说,不仅仅能与上文论述浩然之气的话完全吻合,

不致矛盾,而且主要是突出和强调韩愈受到贬滴、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人为的结果,也即是君昏臣奸的黑暗政治所造成的。因此,碑文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歌颂韩愈的忠诚和正直,也寄寓着对韩愈在政治上屡遭陷害打击的愤懑在内。

碑文第四段,重点描述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兴办教育事业,故“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水利、根除民患,故“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对于王涤倡议重建韩愈新庙之举,“民欢趋之”。而当有人以韩愈生前在潮时刻很短、对潮并不留恋为由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好处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既极生动形象,又极具说服力。

碑文最后,为了进一步抒写作者对于韩愈的高度崇敬之情,又展开浪漫的想象,创作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诗中想象韩愈是天仙下凡,“下与浊世扫秕糠”的;他的诗歌成就极高,能够“追逐李、杜参翱翔”;他忠诚耿直,敢于“作书诋佛讥君王”;他感动上苍,“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因而当他离开天廷以后,上帝十分悲伤,仍然将他召回。诗的最后,写作者献上丰厚的祭品,虔诚地向他祷告,期望他能在人间稍作停留,但他却翩然飞回天宫,于是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我的感情,便涕泪滂沱了。诗中透过这种浪漫的想象,既再一次高度赞扬了韩愈的业绩,天人共鉴,韩愈的精神,感天动地,从而表现一位古文户外完成者对于古文户外开拓者的十分虔敬的情绪,又紧密呼应碑文首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文心之深细严密,到达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综上所述,这篇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高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正如王世贞所说:“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御选唐宋文醇》引)而宋代著名诗文评论家洪迈,则将它与唐代许多著名作家所撰写的韩愈碑、传、墓志等文章相比,指出它完全超越了前人:“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颂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

篇3: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

四、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艺术特色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论语〉六则》最显著,《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译文

(2)分析

在这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

①全文为问答式;

②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

(2)论证艺术:

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

③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六、练习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C)

A.严厉B.严格C.恐惧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B)

A.统一B.专一C.一直D.一起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

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七、研习与思考

1、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阐论孟子的`身心及心性思想。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参考答案:

(1)第一则文字阐论了存心养性的思想。孟子为人性是全善的,这种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又全是根于心的。所以人的善性美材,在道德上,人性是完善的,人心也是“良心”、“仁义之心”。但性不得所养,心不得操持,人的心性便如同树木失去养护并被斧斤砍伐一般被毁坏。所以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2)第二则文字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孟子认为身心皆是天所与我者,即都是人的自然构成,但二者有大体与小体的分别,人要完成人的意义与价值,必先立其大体,培养自己的心。所以在《告子上》中,孟子又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己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养其藜,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2、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你对文与气的理解。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法度),至于引气(运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参考答案: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是指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更多地指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而苏辙则将二者综合起来,讨论如何培养作家的精神与气质,提高作家的创作水平。他们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认为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

3、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分析孟子善用譬喻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论语・雍也》载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己独至。”《孟子》开篇与梁惠王论政治时便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从《孟子》中举出五至六个譬喻的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注意孟子对孔子“能近取譬”思想的理解,他的譬喻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而不是玄想与超验的。

八、延伸阅读

详细文字见“备课资料”部分

(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二)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

(三)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孟子的名言摘抄

孟子名言座右铭摘抄

孟子关于励志的句子

孟子的励志名言推荐

精选关于孟子励志名言

孟子,孟子王安石,孟子的意思,孟子赏析

《孔孟》教学设计

孟子的名言格言

《正气歌》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孟子》名言警句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共3篇)】相关文章:

孟子语录2023-10-11

孟子的名言名句集绵2022-12-19

孟子名言警句座右铭及理由2023-05-15

《正气歌》原文,翻译加赏析2023-11-30

文天祥正气歌文学赏析2023-06-21

孟子简介2023-05-22

文天祥正气歌参考译文2023-02-28

永远的孟子作文650字2023-04-10

孟子名句2023-07-03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2-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