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时间:2023-01-27 08:02:0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由网友“luuv”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在读中感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品读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父亲的仍不放弃。师:“没人再来阻挡他。”说明有人阻挡过他。都谁阻挡他了?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在危险的时刻还想到是别人,感受阿曼达对别人的责任感。5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你更喜欢谁?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篇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 )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 )的儿子。

6、讨论:

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 正音:砾、颤、爆、墟。

⑵ 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 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 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 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 “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 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 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 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5、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篇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篇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师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你看房倒屋塌,满目疮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第17课。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这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自由朗读课文1——12自然段,把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用“------”画下来,想象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A、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有什么体会?

面对大家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怎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可是父亲说三句话的心情一样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练读这几句话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

2、配乐出示5·12地震时表现父母之爱的图片,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2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用“”划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抓住主线,引深感悟。这对父亲和儿子真是父子情深啊!课文中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了父子情深,我们还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描写方法上的见解。)

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想象画面内容,用上今天所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了不起父亲

儿子

外貌动作语言

篇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篇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篇8:《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揭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学习生字,感知主要内容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出示词语:洛杉矶 、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过渡:同学们,这些悲惨的画面,就是这场大地震带给我们的。虽然大震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震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这篇课文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感人的事呢?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问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齐读,师板书)

三、品读体验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课文片断)

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四、总结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爱 儿子

挖 不论…总…

篇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文本细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有一种爱,含蓄而坚定,深沉而伟大。这爱就是父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在文中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想一想,事情的起因如何,经过怎样,最终结果怎样?

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受最深,请在文中勾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勾画出了最感动的地方,也体会着读了读。下面就把你的`这种感受在四人小组当中交流交流吧。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或许你会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

3.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动和别人一起分享。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父亲不肯放弃。)

(3)“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坚持不懈,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4)“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5)“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儿子的先人后己,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总结: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一写。

六、作业。

把这篇文章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的重点之一。相对于精读而言,文章结构、语文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所以在本课中,首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再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意图,本课的情感目标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所以,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育情,以情导情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激活,心灵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 ,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通过想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亲的和儿子的了不起。把读书与习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零”距离体验作者的感受,感同身受。这样,不但抒发了孩子 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并通过和父母的交流,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打造多彩的情感世界。

篇10:《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 “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篇11: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篇1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非常爱你们,谁愿意来谈谈,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

2、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可以感觉到,你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

一.  导入:

二.  板书课题

三.  说起地震,我们不能不想起.5.12.的下午2:28,那一刻我们或许刚刚睡醒,或许正在上学路上,或许已经踏入教室,但是2008.5.12.的下午,对于四川是不同寻常的,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短短几分钟时间,灾区人民就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在这场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展开了积极的抗震救灾工作。

四.  听歌曲生死不离

五.  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也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荒原。同样的灾难,同样的情感。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咱们课文里也有一句话,和这句歌词的意思相近,你能找到吗?

六.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这句话出现了几次,把它画下来。

七.  指名读给大家听。

八.  这句话出现了三次,这说明了什么?

九.  我来把前半句读一下,你们说后半句。

出示:(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说――――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父亲说――

(3)――――――――――――――――――――――――――――――。

十.  是啊,母爱如溪流般绵延不断,父爱如海洋般深沉博远,或许当人们拥有它时并不在意他的存在,正是这种平凡的父母之爱,当他的儿女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阿曼达的父亲在混乱中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此刻,阿曼达的父亲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板书

十一.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这位父亲想起了平时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他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句子最使你感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十二: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十三:

(1)老师真的不明白,消防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生两人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十四: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

十五:课文最后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十六: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黑暗的墙角,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又冷又饿又渴。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从这片黑暗的废墟里走出去。他们多么盼望有人来救他们呀……黑暗中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1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1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三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篇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准本课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即可。

2.默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②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义。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再交流。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1.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呢?谈谈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体会这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自由读。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还不够理解的同学,再读一读,直到会理解为止。

(新课标指出: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有责任感。

板书:不放弃责任感信任

3.你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自由读,然后读给同学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个体体验。)

4、分角色读。

(四)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

(作业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营造出一种关心孩子的教育、人人担当责任的环境氛围。)

附板书设计:

篇18:《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下一页更多精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篇2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 爱 语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品词析句是本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朗读体验是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表达运用是根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情怀慈母的教案

五年级课文马克?汉林《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扩写《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有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心得2022-05-2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2023-11-29

续写《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500字2022-11-2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2023-06-19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022-11-19

感恩奉献班会教案2023-09-2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023-10-25

诚实――做人的前提作文2022-09-10

父与子教学反思2023-02-26

诚信为本诚实做人作文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