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10课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发疯奶油月亮”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六年级《第10课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六年级《第10课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生奶的益处,讨论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
2、采访一下家长、社会人士、同学等人对学生奶的看法。
重点难点:
讨论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
教学准备:
课前采访一下家长、社会人士、同学等人对学生奶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喝过学生奶吗?对学生奶又有多少认识呢?
二、教学过程。
1、请学生阅读书本第10页的一段话,初步了解学生奶的益处。
2、小调查:
A、师设疑:我们要对学生奶进行大搜查,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呢?
B、集体解疑。
3、讨论区:小学生应不应该喝学生奶?
A、四人小组讨论。
B、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4、四人小组小组内汇报访谈表的`采访情况。
5、小组长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6、师小结。
三、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学生奶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四、布置作业:把学生奶的益处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学生奶从哪里来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牛奶厂,让学生了解学生奶的来源。
2、交流理解“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句话。
重点难点
通过参观牛奶厂,让学生了解学生奶的来源。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离我们最近的牛奶厂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学生奶是从哪里来的吗?
二、教学过程。
1、同学们,参观要想既愉快又有收获,就要做好计划与准备。
A、四人小组制定参观牛奶厂前的计划。
B、讨论:参观牛奶厂要注意什么?
C、小组制定参观计划并讨论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D、师小结。
2、让学生看录象,参观牛奶厂后,师:同学们,把你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好吗?3、让学生自由写参观后的感受。
4、讨论区:
A、鲁迅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跟同学交流一下。
B、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师小结。
三、师总结:看来这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学生奶是从哪里来的,对吗?
四、布置作业:继续完成习作:参观牛奶厂后的感受。
篇2:第10课〈论语〉教案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掌握十则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而九月二十八日则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全球华人在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一部电影《孔子》也同时上映。(教师出示图片曲阜、郑州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学习他十则语录。
二、整体感知:
1.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视情况出示课件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找出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以及画出读不顺的句子。(课件出示字词)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传()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诲()女()知之乎
(9)是识()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1)教师指导诵读、划分节奏。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
作业:抄写、今译、背诵前五节。
第二课时
一、继续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后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2.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大声朗读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预设问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背诵课文
三、当堂检测:
翻译句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课堂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作业:1.翻译后五则。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你以”老师"为话题,结合《论语》中有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篇3: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第10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景色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特点。 说明: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时,可分别抓住“坼”、“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品味诗人写景用词的准确,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两诗分别写于公元767年、768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即将终结前的感怀之作,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诗人的人生境遇体验其思想情感。《石豪吏》一诗,文字浅显,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可通过自读理解文意,体会差役的凶狠、百姓的苦难,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感知杜甫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缘由。另外,还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积累三首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分析诗作中蕴含的作者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学习过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能与文士们郊游酬唱。二十岁开始就过着漫游的生活。《春望》《月夜》《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 都是作者的传世名篇。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的诗类型众多、风格多变。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来叙写广泛的内容,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开启了后代众多诗派。 三、初读文本:1、配乐范读,注意节奏的划分和语速语调。2、学生自读,试着将前两篇诗歌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将《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提示: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研读文本:思考:(1)前二首:同样是登高望远之作,作者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这不同的景物所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景物: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特点: 壮阔而悲凉。感情:从“无一字”“ 孤舟”“ 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高》景物: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特点:风(急、冷) 天(高 ) 猿啸(哀 )、小岛 、白沙、鸟飞回(孤独、凄凉)、落木(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时间无穷)感情: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后一首《石壕吏》: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提示: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五、小结归纳:《登岳阳楼》:通过对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的平平叙述,寄予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的许多感触。《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六、拓展训练:思考:试比较二四课《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七、课后作业:1、抄读三首古诗并背诵。(必做)2、配乐朗诵其中一篇。 (选做)篇4:六年级上册第10课木兰诗预习教案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篇5:六年级上册第10课木兰诗预习教案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 ),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篇6: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
篇7: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10课
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10课)
第 13 周 星期 三 年 11 月 24 日 教学内容 第10课 欣赏《春节序曲》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学会用打击乐器锣、大鼓、钹和小鼓,感受和表现中国特色的春节气氛;培养自我表演意识,提高分工合作能力。 重 点 欣赏、学会用打击乐器锣、大鼓、钹和小鼓。 难 点 学会用打击乐器锣、大鼓、钹和小鼓。 关 键 认识、学会用打击乐器 教 具 多媒体课件、锣、大鼓、钹和小鼓 课 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欣赏《春节序曲》(20分钟) 1、 听着《春节序曲》的音乐进教室,感受春节的气氛。(5分钟) 2、 教室: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那个乐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啊?热闹,欢快(5分钟) 3、 向同学们介绍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3分钟) 4、 请同学们说说,春节的时候你们都怎么过呀?(3分钟) 5、 再次欣赏《春节序曲》,请同学们说说,你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6分钟) 二、 欣赏《东北秧歌歌曲》 1、 同学们,当全国人民都在热热闹闹过新年的时候,我们也去看看东北人民是怎么样过春节的。介绍在东北过春节的一些风俗民情。(2分钟) 2、 欣赏《东北秧歌歌舞》,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从歌曲中都听到什么乐器的声音。(5分钟) 3、 介绍锣、鼓、镲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先用口练简单的锣鼓经,再到击掌练习简单的锣鼓经。(5分钟) 4、 请三个小朋友在锣、鼓、镲上,把大家说的锣鼓经敲出。(3分钟) 5、 播放《东北秧歌歌曲》,教师带领同学走简单的秧歌步,小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每一句的结尾伴奏。(5分钟) 三、 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学生对于节日的热爱表现得尤为突出,听到熟悉的音乐和欢快的旋律都会让孩子们显得格外的兴奋,所以在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掌控,能放得开也要能收得紧。 第 14 周 星期 一 2010 年 11 月 29日 教学内容 《行花街》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用喜悦的心情演唱广东特色的方言歌曲《行花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而自信地参与模拟逛花市的自编自演活动。 重 点 能用喜悦的.心情演唱广东特色的方言歌曲《行花街》; 难 点 能用喜悦的心情演唱方言歌曲 关 键 唱准方言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10分钟) 1、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还体验了一次东北人民扭起大秧歌,热闹过大年的气氛。今天啊,我就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年是怎样过的。(2分钟) 2、 比较一下北方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说说,在广东过春节一般都要做些什么呢?(4分钟) 3、 教师介绍:广东是中国的南方,气候温暖。春节期间春意盎然,鲜花盛开。因此“逛花市”是广东人过春节独特的节日活动。人们都会在花市开放时,全家老小到花市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华式品种,装点家庭,营造节日的气氛。(4分钟) 二、 学习演唱歌曲《行花街》。 1、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花市上都有些什么好看的花呢~~~ (1分钟) 2、 聆听歌曲《行花街》,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呢?――是用粤语演唱的。(4分钟) 3、 对歌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逐句的解释。(5分钟) 呢――这; 个――那; 睇唔晒――看不够; 拣唔晒――挑不完。 4、 教师带领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歌词。(5分钟) 5、 用普通话教唱歌曲。(8分钟) 6、 会说粤语的学生,尝试着领着大家用粤语来演唱歌曲。(4分钟) 7、 邀请同学边唱边表演行花街逛花市的场景,感受广东行花街的风土人情。(8分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这是一首广东方言歌曲,学生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但是大部分外地学生学广东方言比较困难。 第 14 周 星期 三 2010 年 12 月 1 日 教学内容 儿童集体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在音乐律动的陪伴下,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和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二: 学会演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集体舞表演。 重 点 学会演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集体舞表演。 难 点 如何通过音乐律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之间的团结精神。 课 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二、 简单的进行教唱歌曲,可以在教唱的过程中,配合音乐进行拍手律动。 三、 集体舞的编排: 组合动作(每小结2拍) 双圈,女孩在外圈,男孩子在内圈面对逆时针方向准备。 前奏的后4拍:5-6男孩向女孩伸出右手做邀请的手 势;7-8女孩把左手搭在男孩的手上。 (1)1-4男孩模仿小熊走步4次,女孩后跳踢步8次;55-二人对面都向右横迈1步;6-左脚在右脚旁跺地1下,同时双手在右耳旁拍1下;7-8反面。 (2)1、8动作同上。 (3) 1-6女孩拍手跑跳步6次,男孩模仿小熊步伐6步, 同时逆时针方向里、外圈换位置;7-8对面行礼。 (4)1-6动作同换回原来位置后再换人;7-8二人行礼。 继续与另外的小朋友跳舞。 四、全体同学边唱歌曲边进行集体舞表演。 教 学 后 记 全班性的集体舞表演,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中,这是第一次,所以小朋友们显得格外的感兴趣,学起来也非常认真,但是由此带来的是课堂上也显得特别的热闹,在课堂常规管理上,应该下重功夫,既能给孩子们带来喜欢的课程,也要维持好课堂纪律。 (15―18周是期末测试,“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排练时间)篇8: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松鼠和松果预习教案
一、导入 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 )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 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 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 总
(1) 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 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分段读课文。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 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 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 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 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篇9: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松鼠和松果预习教案
一、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二、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三、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四、布置作业
1. 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 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板书设计 :
10.松鼠和松果
吃
松鼠 松果
生活 成长
松树
篇10:第10课《松鼠和松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小语在线 作者:实小语文组
10、松鼠和松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 )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 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 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 总
(1) 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 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分段读课文。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 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 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 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 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四、 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五、 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六、 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七、 布置作业
1. 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 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板书设计:
10.松鼠和松果
吃
松鼠 松果
生活 成长
松树
[第10课《松鼠和松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3.准备白纸和彩色蜡笔。
六.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Revision (3′)
1)Play agame:说形状比赛。
把数学课上学过的各种形状用英语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多。(优胜者奖励贴纸)
2)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Do asurvey: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What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What shape would you like? 的调查,并派代表发言。
2. Presentation( 12′)
1)T produce ice cream candy
2)Learnthe new words
发音标准正确的奖励
3)教师把各种形状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到前边来指图片,说形状。
4)Ss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T readthe order by arbitrary word, ask Ss to lift corresponding word’s cards.
6)Listenagain. Ss read after the tape.
7)Acting. Teachers play a saleswoman with the students toquiz
T: Look at the cakes.Are they nice?
Ss: Yes, they are.
T: Do you want a cake?
Ss: Yes, I do.
T: What kind of cake would you like?
Ss: I want .......
Please 2 to 3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ppingdemonstration,模拟完整的购物过程。
8) Just write.
板书本课四会单词和句子,让学生练习正确书写.
3. Practice(12′)
1)Astudent playing cake shop’s boss. Two other students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ir cake shops in the types and prices, and fill out survey forms.
4)教师播放chant的录音2遍。学生跟着模仿,有节奏地跟读,最后边表演边说chant。
4. Assessment(10′)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activities/Homework (3′)
1)形状抢答比赛:
T: I have a clock. What shape is it?
S1: It’s round.
T: Yes, clever boygirl. One point increase
S2: I have a pencil-box. What shape is it?
S3: It’s
比一比哪一组最后得分高。(奖励贴纸)
七. Blackboard design:
篇12:六年级语文第16课预习教案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篇13:六年级语文第16课预习教案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篇14:第10课 “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教案
讨论会
---学习与探究之二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活动目标:
通过搜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的艰难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了、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主动、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已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寻代自已身边的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学习查找、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
活动过程:
1、组内活动:
组内交流搜集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汇编,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
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讨论:1、这些英雄人物大多来自于普通人,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人物的?
2、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继承发扬?
3、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
4、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人具备了类拟的品质?
将以上活动的记录整理成稿,推选一名同学在班上演讲。
2、班组交流,举行“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主题活动。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演讲,可包括英雄人物主要的事迹、品质和本组在讨论中的认识等内容。
各组组长汇报本组活动情况。
共同概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
3、延续活动。
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或最欣赏的一种优秀品质,结合自已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感想。
活动总结:
通过本活动,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和优秀品质,发现同学身上的优良品质,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已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绝大多数英雄都是由平凡的人成长而成的。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源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他们的坚定执着。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每一个同学通过自已的努力,都能够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篇15:人教版高二上册第10课《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第二或复习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讲我听。”学生们顿时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 景阳冈语文说课稿
★ 春天的手作文

【六年级《第10课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一个这样的老师作文750字2023-06-16
小学四年级班会教案2022-05-07
小学的班会主题教案2022-08-19
下课之后六年级作文2022-08-30
营养配餐 感言2023-09-01
小学新班开学第一课班会2023-06-19
六年级安全教育教案2022-06-13
小学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设计2022-06-09
春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2023-03-27
初一12主题班会优秀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