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8-10 07:59:1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合集12篇)由网友“没有穿山甲”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

篇1: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 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 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 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 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 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 孜(zī) 汲(jí) 渊(yuān) 恒(héng) 榨(zhà) 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 明这一道 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 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 费 因格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 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篇2: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 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学法指导: 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教师点评。

五、赏读课文析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六、拓展课文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反思

篇3: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

教学难点

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

课前准备:罗迦·费·因格的相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号召大家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文精读

1.作者开头引述材料有何好处?

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

2.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也批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

3.作者用“可以说”一词承上启下,说明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个答案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那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

(1)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一些例子。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田忌赛马;飞机和船的结合产生了航空母舰,等等。

5.第9自然段开头作者用“不过”一转,通过两个设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他是怎样分析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

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前者自我压制,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后者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名人的事例来加以论证。

6.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举例证明。

见课文第12自然段。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

7.体会第11、12自然段中“大多数情况”“往往”“主要……之一”的作用。

对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说明一般如此,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避免表意绝对化,用语准确。

8.通过以上分析,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态度意识及三个关键,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9.课文在证明论点时采用的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第二课时

摆事实,讲道理。

复习提示

1.名言(教师可以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巩固理解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探究升华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伙伴们不停地往里面倒水,球终于浮了上来。

(1)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吗?

(2)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文章脉络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由一个有趣的思考题作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作者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用一个设问引出下文的阐述。“本论”部分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得出全文的结论。引论——本论——结论,论证逐层展开,层层递进。

文章主旨

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并锲而不舍地探索,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写作特点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阐述道理,先论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即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再进一步论述其实所有的人都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3.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如第④、⑨段这些设问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有利于逐层展开论述;在表达效果上更能迎合读者心理,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教学反思

一、尝试短文长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这种想法,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深奥,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完善。

二、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合理。“对话”环节的设置是一个不小的亮点,在活动中愉快合作,有兴致有热情地解决问题,攻克理清思路的难点。“对话”,是不会过时的活动,尤其初中学生较喜欢说话,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尽量多地给学生彼此间对话的机会,师生间对话也在其间穿插。

篇4:《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创造性思维》,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我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预习检测

同学们自主完成预习题,完成起二人互查,师生共检查。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

2、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

(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如下:

(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

(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

(3)第三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右边成员伸出左手,两两交差,形成斜坡,第一位成员左手抛掷钥匙,钥匙顺着斜坡滑落到第十位同学的手中。历时比第二组短。

(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

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

6.教师总结:

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篇5:《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2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篇6: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 “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

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大凡遇到千篇 一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

两个误区

通过参赛,我个人认为少数参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也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多媒体运用的误区。过多的图片、音乐对课堂的充斥,会大大冲淡了语言的文学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误区。少数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领会其实质。比如,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场或蜻蜓点水地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呈现随意性。《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

个人一直认为,优质课不应该是“作秀课”,它应该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何为美?美学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和谐。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自然流畅,和谐融洽,我想这该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吧。

以上只是个人一孔之见,期待和诸位老师商榷。

篇7: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题目为课件中的六个句子,还可以适当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处;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总结收束全文。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分步品读课文

1.通过练习“       桃源”的形式了解课文的线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还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了解写作目的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五、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篇8:长恨歌教案一等奖

长恨歌教案一等奖

自古文学欣赏有两个著名的方法,大家应当知道,其一是知人论世,其二是以意逆志,长恨歌 教案。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战国)孟子人情不远,以己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东汉)赵歧尤其是对于像《长恨歌》这样有真实历史背景为底版的文学作品,这两种文学欣赏的方法就更加重要。央视百家讲坛蒙曼老师专门以《长恨歌》为专题,讲解了唐玄宗的一生,我们借其中与诗歌相关的部分播放给大家,以增加我们“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知识背景。

一、第一部分阅读第一部分,带着以下问题看蒙曼说唐之《父纳子妻》:

1、杨贵妃为玄宗所识、所宠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描写了杨氏之美?对比李白《清平调》,说明这两种对美人的写法有何特点?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代喻(表情美代人美),对比。李白: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教案《长恨歌 教案》。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二、第二部分阅读第二部分,带着以下问题看蒙曼说唐之《马嵬之变》:

1、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哪些语句透露出来?怎么理解以文学手法写史?

2、描写贵妃之死是哪几句?“贵妃尸体无人收,散落一地玉搔头。”为什么要格外用贵妃的首饰代写贵妃之死呢?

3、李隆基对杨贵妃宠爱吗?(找出文中句子)为什么一代君主对自己爱妃之死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4、对比李商隐:马嵬二首(其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翻译:徒然传闻九州之外,在天尽头还有九州;来世的相守虚幻难料,今生的相聚已到尽头。只听得巡夜的禁军,一声声敲着凄切的刁斗,再也听不到朱雀门外的卫士,黎明时分鸡鸣报晓筹。想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还嘲笑一年一聚的织女牵牛;为什么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宠妃竟被逼一命休?还不如那平民百姓卢家子,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三、第三部分

1、依据思念的`地点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2、指出描写思念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四、第四部分

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篇9: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C: It’s over there.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 Then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It’s about 15 kilometres away. 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

A: Which number do I need, please.

C: I think you need a number 12.

A: Thank a lot.

C: Not at 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 /she’s on duty

Are you /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 time to

swim

go home

have a rest

go shopping

have a cap of ten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篇10: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下面具体谈谈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数学思维如何自我培养,供同学们参考.

1.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逐步养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索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已知a+b=l,a>0,b>0,求的最小值.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三角、数列、不等式、方程、函数、几何以及常数更换等各种背景下进行一题多思,从而一题多解,而且通过比较,寻求最佳解法,例如(常数更换)可能是解决此类题的最佳方法;还可进一步通过改变或调换题设和结论以及将条件和结论拓广进行一题多变训练,例如本题可拓广出:已知(P,Q,R为正常数),且 a>0,b>0,c>0,求ma+nb+c(m,n,为正常数)的最小值.通过训练,同学们可以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2.善用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条件的先后顺序,按常规的思路去研究某一数学问题,而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可独辟溪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例如,若函数 y=f(x)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图象与的图象相同,求f(x)的'表达式.本题若按常规思维,应设f(x)的解析

式,显然较繁.同学们不妨逆向解题,一则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二则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具体过程如下:

3.构建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整体原理在数学中的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同学们的思维不一定要集中在问题的个别部分,有时要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种种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求sinl0°sin30°sin50°sin70°的值.若将整个乘积看成一个整体,可得如下解法:设a=sinl0°sin30°sin50°sin70°,b=cosl0°cos30°cos50°cos70°两式相乘然后运用倍角公式后可解得。当然,若把a转化成:cos80°cos60°cos40°cos20°,则通过对上式整体结构的解剖后,可由“连锁反应”即通过分子、分母都乘以8sin20°多次运用倍角公式来解,显得更为简洁!

又如

[1] [2]

篇11: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1] [2] [3]

篇12: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下面具体谈谈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数学思维如何自我培养,供同学们参考.

1.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逐步养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索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已知a+b=l,a>0,b>0,求的最小值.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三角、数列、不等式、方程、函数、几何以及常数更换等各种背景下进行一题多思,从而一题多解,而且通过比较,寻求最佳解法,例如(常数更换)可能是解决此类题的最佳方法;还可进一步通过改变或调换题设和结论以及将条件和结论拓广进行一题多变训练,例如本题可拓广出:已知(P,Q,R为正常数),且 a>0,b>0,c>0,求ma+nb+c(m,n,为正常数)的最小值.通过训练,同学们可以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2.善用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条件的先后顺序,按常规的思路去研究某一数学问题,而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可独辟溪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例如,若函数 y=f(x)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图象与的图象相同,求f(x)的表达式.本题若按常规思维,应设f(x)的解析

式,显然较繁.同学们不妨逆向解题,一则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二则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具体过程如下:

3.构建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整体原理在数学中的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同学们的思维不一定要集中在问题的`个别部分,有时要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种种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求sinl0°sin30°sin50°sin70°的值.若将整个乘积看成一个整体,可得如下解法:设a=sinl0°sin30°sin50°sin70°,b=cosl0°cos30°cos50°cos70°两式相乘然后运用倍角公式后可解得。当然,若把a转化成:cos80°cos60°cos40°cos20°,则通过对上式整体结构的解剖后,可由“连锁反应”即通过分子、分母都乘以8sin20°多次运用倍角公式来解,显得更为简洁!

又如 2000年高考13题:一个长方体共一个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A)(B) (C) 6 (D)

整体考虑的关系()和长方体的各面面积又是三度中任二度相乘,很容易猜出三度分别为,故答案为(D).

4.注意直觉思维

当人们解一道数学题时,往往要对结果或解题途径先作大致的估计(估量)或猜测,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要时刻注意利用直觉思维解题,以培养自己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本身也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 2000年高考第 11题:过抛物线(a>0)的焦点心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

P、Q两点,若线段PF与FQ的长分别为p、q,则等于(A)2a (B) (C) 4a

(D)

分析1: 首先抛物线方程化成标准形式为 ,其次当PQ为通径时可求得,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C)。分析2:当直线PQ的斜率趋向于

时,其中一条(不妨设PF)的长度趋向于,而另一条趋向于OF,从而可求得答案(C),十分简单。

总之,思维是解题的基础,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数学不只是掌握现成的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物理教师述职报告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画教案

敬业与乐业教案

《敬业与乐业》教案

物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述职报告

小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师教学年中工作总结

高中的政治高级教师个人述职报告

初中历史教师述职报告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起点之美》教案2022-12-31

教师晋职个人总结2023-01-28

物理教师年度考核总结2023-08-11

教师晋职总结2023-04-30

《设计吉祥物》教案2022-05-02

春季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2-10-06

教案教学总结2023-03-17

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2022-05-08

颂祖国树理想主题班会教案2023-11-01

教师职称述职报告2023-06-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