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aa6785”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一、教材分析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表达观点的方式 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 越美好越可惜 人类高度
反语 越表扬越讽刺 人民立场
篇2: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 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 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 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产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本文的感想。
要求学生用书信的形式和大师对话,抒写读后感,可以从“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这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来谈。
2、假如你正漫步在圆明园的遗址上,你会有什么感想,请以“叩问圆明园”为题写一段话。
3、1861年2月23日至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公然将抢来的圆明园文物在杜伊勒里宫展出,请你想像当时展出的情形和周围人们的议论。假如你在法国见到了圆明园的遗存物品,你会有什么想法呢?请把它写下来。
4、请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第一人称,以中国人的身份来写。
二、关于组织以“请战争走开”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坚信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本单元我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战争及战争涉及的多方因素有所了解。开展此次演讲比赛旨在激发同学了解战争、认识战争,呼唤和平、追求和平。
三、讨论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余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敲响,战火与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请就此展开讨论 。
提示:可联系美、英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谈起,要对战争的根源有所了解。
四、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废墟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古的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址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们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坏。把损坏降低到最低程度,是一切真正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完全崭新的圆明园,那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起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提示:只有能帮助我们解读历史的废墟才值得留存,修缮也要科学合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圆明园文物今何在: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灭迹。时至今日,圆明园文物已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30余年,他们的境况又如何呢?
枫丹白露的中国宫:
与欧洲的其他一些王宫的城堡、宫殿一样,枫丹白露宫内也陈列着许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古代油画、石雕,而其独具特色的是在楼内二层有一处“中国宫”,宫内的全部陈列品都来自圆明园中国宫内最重要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是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三世佛像,画上清晰可见乾隆的鉴赏御印。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奇椅、屏风、宫扇,在其左侧依墙是两个大多宝阁柜。在展室的另一侧是几个各自独立的展柜,里面全是大型的器物。在一件硕大的雕绘镶嵌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清晰刻写着“大清乾隆年制”。
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
在挪威西部有一座依山傍海的重要城市名为伯尔根。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城市沿海平原上。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石雕。在该馆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陈列的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这座展厅也被起名“圆明园厅”。
散落欧洲的圆明园文物:
在欧洲,除枫丹白露和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也都收藏有圆明园文物。惟一幸存的、能使人们了解圆明园原貌的《圆明园全景图》保存在法国巴黎博物馆,清朝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则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分册,大英博物馆有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馆内专门有一座徐展堂中国艺术品陈列馆,展出中国古代文物。
二、时文超市
1、荐读《圆明园》:
八国联军的炮火
轰开了万园之园
一双双数不清肮脏的手
伸向了圆明园
把秦砖汉瓦一齐搬进了船舱
而后火舌爬满了圆明园的名字
爬满了一个民族的耻辱的记忆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那耻辱
凝成铅字
在教科书上,在讲台上
向后一代讲述
不要忘记
不能忘记
那段屈辱的历史
记住
落后就要挨打
篇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介绍圆明园及雨果: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0、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六、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七、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敌人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 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敌人在抢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布置作业:
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篇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2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篇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
篇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章,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CAI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CAI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0月,英法联军在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3、圆明园CAI
三、品味赏析(正课)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个别朗读),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齐读文中第三段:
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教师提问)
明确:
代表性句子有:(CAI演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总结:(CAI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请大家阅读课文(5—10段):(方法:自由讨论)
①雨果在信中怎样描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
明确:(CAI演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②这是雨果对巴特勒上尉参加远征中国的评价,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CAI演示)
明确: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讽刺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部赞誉”有极其尖刻的嘲讽意味
4、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能感觉到语句上形成鲜明对比:(方法:点拨法)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5、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CAI演示)
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四)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CAI演示)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出发点: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篇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篇10: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既愤怒又开心。我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感到愤怒:但又因雨果先生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感到开心。
巴特勒上尉想到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先生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不顾个人得失的公开指斥英法联军将圆明园里的所有财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雨果先生写的信后,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到敬佩。因为雨果先生能够站出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想我们中国也没有一个人会像雨果先生那么勇敢,有骨气。
我也相信假如写作的权力落在其他作家身上,他们一定会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写得多么体面,出色,光荣。因为他们心里都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也根本没有勇气去与英法联军对抗。
我对雨果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强烈,坚定了。因为他不仅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尊重人类的文明的创造者;他写的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他不仅有惊人的勇气;而且敢于与英法联军对抗。我们都要以雨果先生为榜样,学习他那勇敢,不顾个人得失,博大胸怀的高尚品格。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更要记住雨果先生为我国勇敢的与英法联军反抗的高尚品格。
篇1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完这篇课文,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雨果的道德和良心而发出由衷的感谢。他说得多么好啊: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强烈地表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还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更重要的是:雨果能公开地大胆地指诉强盗政府,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您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哦!不。应该是对世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及对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尊重。因为雨果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我们所有的人都尊敬他!
我想,他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受到了更大的鼓舞,我们会万众一心,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类付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记住历史的残酷,激励他们花更大的心思去为祖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作贡献。
篇1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导入。
2, 检查预习。
3, 整体感知。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 感受雨果精神。
6, 小结。
7, 布置作业。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5分钟)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
(珐)琅 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 (瞥)见 给(ji)予
恍(huang)若 朱鹭(lu)
3, 整体感知。(10分钟)
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
[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
[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20分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比喻)
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
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引用)
4,“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词格叫反语。运用反语可以产生讽刺的效果。“悲⑷松的有r值的|西缃o人看o喜⒛or值的撕破o人看。S刺又不^是喜〉淖的一支流。”(迅)。
1, 以正当反。“从前对……荡然无存。”
2, 以反当正。“你坏死了。”“你个杀千刀的。”
①,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②,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举例:
1)你努力作弊,K於得到高分,真是辛苦啊!
2)作I都不的孩子,得好好「疼」一下了。
3)他@人最有x猢o那次|窗事lo他第一逃了。
4)秦始皇焚抗儒的S功タ。
5)你的理非常『高超』o在『可敬可佩』。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7)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的《藤野先生》
8)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一点脾气,你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没有了你,谁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10)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
使用反语应注意:1,区分对象不可滥用。
2,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对圆明园美丽的描写: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4,“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5,“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5,感受雨果的高尚精神。
[提问]通过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雨果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提问]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篇课文中看到,我们祖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观点合理即可)
6,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领略了法国文豪雨果的文风特色,从中学习了反语的修辞效果。此外,文章强烈渗透着雨果崇高人格的魅力,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为本国侵略军的不齿行径而愤怒,体现了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7,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第二题,明天交。
2, 预习《亲爱的爸爸妈妈》,理解文章,疏通文字。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反语――讽刺效果:“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
“野蛮”、“全部赞誉”
1, 以正当反。2,以反当正。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赞美圆明园 同情中国 人类的立场
“赞誉”(反语)
嘲讽巴特勒 谴责英法 正直的立场
篇1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
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
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二、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三、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1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如果人人都能像雨果那样那该有多好啊,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私自利的人了。读了这篇课文,让我读懂了许多,让我读懂了做人应该像雨果那样公义。正直。公正。无狭隘的民族之情。我感到非常的震撼。感动。惊讶。我也非常的感激您为我们祖国做出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给雨果的一封信2022-05-04
给雨果爷爷的一封信2023-02-1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教学设计2023-12-05
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2023-01-23
雅琦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2023-07-13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设计2022-12-03
给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的一封信2022-04-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6
给雨果先生的信2022-11-08
初中生话题作文之给雨果的一封信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