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运输血液的管道(共10篇)由网友“小小石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生物教案-运输血液的管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运输血液的管道的教案设计
运输血液的管道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三.学情分析
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对于运输血液的管道并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以及功能还不了解
四.教学方法
挂图法 实验法 观察法 分类比较法
五.教具
挂图 止血带(布条) 木条
教学双边活动
一. 引入新课
提问 1)我们每天都用水,那你每天用的水都是从那获得的呢?
2)现代化的家庭中,用天然气做饭,那天然气的运输需要什么呢?(天然气管道)
3)人体内有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样流动的呢?(运输血液的管道)
出示)血流示意图和血管示意图
讲) 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划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观察)血流示意图,说明三种血管
实验1.摸手腕动脉
观察)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壁厚)
师生总结)动脉的其他特点和功能 (血流速度快,布在身体较深部分,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过度: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如同树干,与分越细,最后与毛细血管相连
提问)图中哪个是毛细血管?
生)第三个
观察图并总结其特点(管壁极薄,血流速度很慢,分布在全身各处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过渡:毛细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相连
实验2.观察手背的的静脉
提问:静脉是那一个?
学生:第二个
问:管壁又有何特点?血流速度又怎样?分布在哪里?
师生总结: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有的分布较深,有的较浅
讲:静脉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送回心脏)
小结:整体看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过度:生活由于磕碰划破,就会引起血管出血,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出血?
学生自学出血的初步护理
试验3演示:用止血带止血
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还知道了出血的初步护理
习题:课本P55填表
想一想:1,2题
思考:动脉血和动脉有何区别?
静脉血和静脉有何区别?
篇2:教案 运输物质的管道--血管
教案 运输物质的管道--血管
课题 运输物质的管道____血管 类型 新授 授课人 王迎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重点 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观察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止血带(布条)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一.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输液图片 输液时是向哪里输? 这是人体运输血液的管道 认识血管 输液是在手背上扎针 输入到血管中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二 讲授新课分别认识三种血管 (一)血管的分布 (二)血管的结构 (三)血管的血流方向总结血管的概念 C 毛细血管的血流方向总结血管的概念 三 归纳总结 四 解决问题 五 认识常见的血管病症 观察图片 血管有几种 血管有三种,认识三种血管 展示目标 (一) 血管的分布 A 动脉的分布 展示图片 老师讲解 动脉分布深,体表有几动脉搏动点 跟着老师一起来找一找 B 静脉的分布 观察手臂上的青筋,这就是静脉 分布比较浅 输液时针刺部位在哪? C 毛细血管的分布 一起来做活动 用手拍打手臂,直至红肿 这就是毛细血管充血造成的 (二) 血管的结构 A 动脉的结构 出示血管结构图 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并填表 播放视频 形象的`感知血管的特点 三)血管的血流方向总结血管的概念 A 动脉的血流方向 学生合作探究 1. 一同学摸一摸手腕上的桡动脉,感受动脉的跳动。 2.另一同学用绷带扎紧这个人的上臂,这时,感受桡动脉的跳动有什么变化?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①动脉中血液的流向?②讨论动脉 的作用 ?③归纳动脉概念? 展示动脉的概念 思考 动脉的作用 B静脉的血流方向 学生合作探究1.一个同学,选手臂上的一条最明显静脉先观察。 2.另一同学用绷带扎紧这个人的上臂,观察在绷带以上和以下部位的静脉有什么变化?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静脉中血液的流向?讨论静脉的作用 ?并归纳静脉概念? 展示静脉的概念 思考 静脉的作用 展示静脉的作用 观察图片,认识毛细血管中血流方向,从中归纳毛细血管的作用。归纳毛细血管的概念 展示视频血液流动 归纳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液就是通过这些血管在体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通过以上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填表归纳总结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某人手臂出血了,血流速度快,出血量大,如何紧急止血包扎?(提示:先判断哪种血管出血) 2:某人手臂出血了,血流速度慢,缓缓流出,如何紧急止血包扎?(提示:先判断哪种血管出血) 出示图片 介绍几种常见的病症 动脉硬化 静脉曲张 学生观察回答 三种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学生观察图片,动手从自身找动脉搏动点 学生观察手臂上的青筋,明白了静脉的分布 静脉和实际相联系学生明白输液时输入部位 学生做活动 感知毛细血管的分布 无处不在 学生归纳 填表 总结三种血管特点 学生观察,观看视频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归纳总结概念 学生感知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 学生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 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发表见解 归结总结 学生感知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得出结论,互相交流 学生观察, 理解感知 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听内容 感知常见病的症状,及其预防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 培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篇3:初中生物教案:血液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
血液导学案
学习流程:
看课本(5分钟)→完成轻松起航(4分钟)→完成试试身手(3分钟)→完成基础回顾(15分钟)→完成能力提升(8分钟)→完成实际应用(3分钟)→点评(2分钟)
学习方法:在学习血液时可运用表格总结归纳法对比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容易牢固掌握。课题4.4.1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型
1.在下列血液的成分中,具有防御、保护功能的是
A.红细胞和白细胞B.红细胞和血小板
C.白细胞和血小板D.红细胞含铁
2.在血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
3.下列关于贫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贫血是指患者的血量比别人少
B.贫血是指患者的血量比原来的大量减少
C.贫血是由于血小板大量减少
D.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数目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
4.血浆的主要功能是()
①运输养料和废物②.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③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④运载血细胞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部分分离取决于()
A.氧气的含量B.二氧化碳的含量
C.红细胞的数量D.血红蛋白的数量
6.血友病患者是由于什么很少,所以一有伤口便会流血不止()
A.血红蛋白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能力提升
1.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体内红细胞较多,是因为()
A.空气中含氧量少B.空气中含氧量多
C.阳光中紫外线强D.没有科学依据
2.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量可以作为贫血的依据
B.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也能与氧分离
C.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D.血红蛋白一旦与氧结合,就不能分离
实际应用
1.明明不小心划破手指并出少量血,过一会儿伤口自动止血了,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表皮细胞
2.炎热的夏天,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这个“脓头”的主要成分是()
A.红细胞B.白细胞
C.死亡的白细胞D.血细胞和死细胞
学习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主的主要功能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巩固
1.在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血液会分层;上面是,中间一层是和,下面是。
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和体内等。
3.血液中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是。
4.血液中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侵入的部位,将病菌、。
试试身手
1.血液的组成包括()
A.血清和血细胞B.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
C.血浆和血细胞D.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下列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的是()
A.水B.蛋白质C.无机盐D.血细胞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在显微镜下呈淡红色,细胞边缘颜色较深,中央部分较亮的细胞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浆D.血小板
4.血液的运输功能是由下列哪组成分完成的()
①血浆②红细胞③.白细胞④血小板⑤血红蛋白
A.①②B.②⑤C.①③②D.④⑤①
5.小王患急性炎症被同学送到医院治疗,医生通过验血,发现血液中()
A.红细胞增多B.血红蛋白增多
C.血小板增多D.白细胞增多
6.下列关于人体血液呈红色的解释正确的是()
A.血液中含有红色素B.血浆中含有铁
C.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D.红细胞含铁
篇4:《血液》初中生物教案
《血液》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vAlign=top width=77>
成 分
vAlign=top width=245 colSpan=2>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vAlign=top width=217>
细胞特征
vAlign=top width=118>
功 能
vAlign=top width=77 rowSpan=4>
血 浆
(55%)
vAlign=top width=112>
水 分
vAlign=top width=133>
91--92%
vAlign=top width=217 rowSpan=4>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vAlign=top width=118 rowSpan=4>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vAlign=top width=112>
蛋白质
vAlign=top width=133>
7%左右
vAlign=top width=112>
葡萄糖
vAlign=top width=133>
0.1%
vAlign=top width=112>
无机盐
vAlign=top width=133>
0.9%
vAlign=top width=77 rowSpan=4>
血细胞
(45%)
vAlign=top width=112 rowSpan=2>
红细胞
vAlign=top width=133>
男500万左右
vAlign=top width=217 rowSpan=2>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vAlign=top width=118 rowSpan=2>
运输氧和部分CO2
vAlign=top width=133>
女420万左右
vAlign=top width=112>
白细胞
vAlign=top width=133>
0.5--1万
vAlign=top width=217>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vAlign=top width=118>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vAlign=top width=112>
血小板
vAlign=top width=133>
10--30万
vAlign=top width=217>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vAlign=top width=118>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血液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血液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血液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血液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血液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微观观察血液涂片(取血液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血液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血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血液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
板书:第一节血液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血液的组成:
[提出问题] 血液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血液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vAlign=top width=148>
组成 比较
vAlign=top width=148>
位置
vAlign=top width=148>
颜色
vAlign=top width=148>
约占血液总量(%)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
篇5: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教案
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同学合作完成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意义。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法及教具实验法、观察、讨论;显微镜、活金鱼等
教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
活动
一、预习检查
1.(1)填写右图结构名称:1.________;3.______;
5.______;8.______;9.___________.
(2)与8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___,流_________ 血;与6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 ___,流_________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
A.右心室 肺动脉 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B.右心室 肺静脉 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左心房
C.左心室 肺静脉 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D.左心房 肺动脉 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右心室、
3.体循环是血液由( )
A.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的循环
B.右 心室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右心房的循环
C.左心室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动脉 主动脉 左 心房的循环
D.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的循环
二、导入新课
如何观察血液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三、新知探究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
方法步骤:
⑴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
⑵ 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朝正前方)
⑶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
观察内容:
①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②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
③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 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④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
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
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注意: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保持载物台与镜头的清洁。
反馈学生观察的结果。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的营养在哪里最适于交给组织细胞,为什么?
教师补充:
毛细血管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动脉和静脉主要是运送血液。
2.电动模型演示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指导观察: 先观察体循环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再观察肺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3.问题探 究
(1)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2)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 的变化
(3)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
(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5)、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6)、动脉管里流的一定是动 脉血吗?静脉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能不能用血管名称来判断血液名称呢?
4血压:指导自学了解血压的形成,高血压、低血压的概念,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少吃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食物,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四.检测反馈
1.下列关于体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B.将吸收的养料和氧运送给组织细胞
C.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D.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血液经肺循环后,成分发生了变化,结果是( )
A.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C.养料少的血变成了养料多的血
B.静脉血变 成了动脉血 D.含二氧化碳少的血变成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
3.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的是(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4.血液经过肺循环后 ,发生的变化是( )
A. 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 养料变成废物
C.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 废物变成养料
5、下列流动脉血的是( )
A.肺动脉 B.右心室 C.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
6、心脏的四个腔中,流静脉血的是( )
A.右心房、右心室 B.左心房、左心室
C.右心房、左心室 D.左心房、右心室
7. 下图为有关人体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a]、[c]代表血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则[c]代表肺动脉
B.若[b]处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b]是下肢内毛细血管网,则[c]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D.若[b]处代表的是肾小球,则[a]代表入球小动脉
8.动脉出血比静脉出血要危险,原因是血液:
A.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
C.含有更多的白细胞和抗体 D.无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
9. 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观察到下列三种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判断A、B、C分别是什么血管。
A是 、B是 、C是 .
A B C
10、王飞同学因患感冒引起肺炎,医生为他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药液从手上的静脉到达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
1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还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五、课堂总结
指导学生谈学习体会。
完成预习任务
完成习题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尝试绘图
学生回答:
在毛细血管处,因为毛细血管壁极薄,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最慢,而且全身除了表皮外,各处细胞的周围都有毛细 血管的分布。
讨论交流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
和师共同归纳结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每班1 台测压计)
篇6: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篇7: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篇8:初一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初一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篇9: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
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
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
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篇10: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生物教案-运输血液的管道(共1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022-04-30
初一下册生物教学课件2023-09-20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2022-09-25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2022-05-07
血管突出怎么治2022-05-06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12-12
七下生物复习提纲2023-10-18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2023-04-01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师教学计划2022-05-06
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教案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