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精选20篇)由网友“多喝旺旺长得高”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情境导入
老师出镜同学们,我们知道,出去旅游,人们总会预先安排好旅游线路,建造大厦,工程师总会提前设计好图纸,那么,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结构是骨骼,语言、材料是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能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就能使文章更“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PPT1课件展示:
模块二:梳理知识
教学板块2:自学解疑
PPT2首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到118页,自学知识短文《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然后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PPT2课件展示: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现场老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PPT3刚才,同学们的学习很有成效,从书上来看,两个问题的答案应是这样的。
PPT3课件展示: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
(1)开头和结尾应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精心设计。
(2)在行文中要注意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照应。
(3)在写作前应先编列写作提纲,或打个“腹稿”,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从而组成比较严密的整体。
教学模块三:感知结构
教学板块3:学习标准
PPT4课件展示:既然结构如此重要,那怎么给它放置进我们写作的容器里呢?其实我们有最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古人曾经归纳过好文章结构的标准,即凤头、猪肚、豹尾。那这六个字怎么理解呢?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PPT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解,都很有见地,下面大家看看老师的理解,我们是否一致。
PPT5课件展示:
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鸟的头一样美丽动人,寥寥数语而显现作者的才情功力,使人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往下读;
猪肚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子一样饱满充实,内容非常详实,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
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具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作用。
教学板块4:了解过渡
PPT6凤头、猪肚、豹尾三者间的自然连接还少不了“过渡”,“过渡”强调的是“前后连贯,气脉相承,通篇浑然一体”,作用是使文章言之有序。常见的过渡方式有:
PPT6课件展示: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
1、词语过渡。一般采用关联副词作为段落、层次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常用的关联副词有:因为、所以、不过、但是、可是、然而、诚然、固然、因而、因此、只要、尽管、况且、正是、应该说、之所以、可以这样说、上述表明、由此可知、综上所述、正因为如此等等。
PPT7课件展示:
2、设置悬念过渡。在段与段之间设置悬念,形成大悬念套小悬念的连环结构,也是文章过渡的一种好方式。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下文让琵琶女出场;如《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接下来就写点缀小屋的树。
PPT8课件展示:
3、设问过渡。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这时,用一两句设问,激起读者到下文去寻找答案。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后面接着论述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的“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接下来谈论人性不是永久不变的问题。
教学模块四:把握结构
教学板块5:把握结构
老师出镜当然,凤头、猪肚、豹尾、过渡只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要求,就像武功高手都要扎的马步一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没有一个只愿扎马步,而不愿学拳脚套路的习武者。所以,我们还必须了解更多的文章结构方式。
PPT9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以下几种。
PPT9课件展示:
1.纵式结构法: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一种构思方法。比如说,本册课本《父母的心》就是按“送子”“换子”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PPT10课件展示:
2.横式结构法:体现在内容、层次的层递性的安排上,或表现在空间转移上,如《我的母亲》一课作者就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PPT11课件展示:
3.纵横式结构法: 以从纵横两向来综合运用,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再辅之以另一种结构方式。如《斜塔上的实验》。
PPT12课件展示:
4.蒙太奇式结构法(片段组合式):所谓“蒙太奇”,本来是电影用语,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镜头组织起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方法。如小标题式、一二三式、X幕式、散点式等。
PPT13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课文和自己写过的习作,例举几个,看看属于哪种结构法。
教学模块五:实践练习
教学板块6:演练结构(时间约8分钟)
PPT14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老师相信大家对文章的结构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专门的训练。
PPT14课件展示:
如果让大家以亲情友谊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请尝试以纵式、横式、蒙太奇式三种结构法各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拟稿后组织交流。时间约6分钟)
PPT15同学们的构想肯定是精彩纷呈的,接下来老师提供几个大家借鉴。
PPT15课件展示:
亲情友谊类
纵式:记一件事或 童年--少年--中学
横式:关注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学习--关注我的思想
蒙太奇式:声音(小孩的歌声--姐姐的安慰--老师的鼓励)
1、整我没商量--2、六亲不认--3、数学革命
教学模块六:练写提纲
教学板块7:练写提纲(时间约10分钟)
PPT16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内容,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构思一篇记叙文,要求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先请大家编列好写作提纲,老师这儿提供一个给大家参考。
PPT16课件展示:
《快乐的三人世界》写作提纲:(孟娟娟)
一、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写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语言,设置悬念。
二、插叙一段,交代电脑VCD的来历。写好一个矛盾:爸爸的提议和妈妈的异议;补充一个对比:妈妈的游戏瘾比谁都大,前后呼应。
三、我回家后发生的事:饭没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语言描写,突出快乐的内容。
四、结尾段,“我”赶走爸爸自己学电脑,暗示“我”的志向。
(现场老师巡视,在学生完成提纲后组织交流。时间约7分钟)
教学模块七:课后学习
教学板块8:课后习作
PPT17 相信刚才大家拟的提纲肯定比老师提供的精妙。下一节课,就请同学们完成一篇习作,要求是:
PPT17课件展示:
以“带着 出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作前编好写作提纲。
张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篇2: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作家作品
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
2.《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台阶》作者李森祥。
4.《老王》作者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5.《信客》作者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随笔》等。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谋(óu)死鼹(ǎn)鼠切切(qiè)察察(chá)絮(xù)说辟(pì)头
苌(cháng)震悚(sǒng)疮(chuāng)疤(bā)诘(ié)问渴慕(ù)
霹(pī)雳(lì)孤孀(shuāng)簌簌(sù)迂(ū)蹒(pán)跚(shān)
拭(shì)颓(tuí)唐交卸(xiè)伛(ǔ)尴(gān)尬 (gà)
翳(ì)滞(zhì)笨愧(uì)怍(zu)攥(zuàn)荒僻(pì)
取缔(dì)接济(ì)唏(xī)嘘(xū)噩(è)耗焦灼(zhuó)
伎(ì)俩(liǎng)颠(diān)沛(pèi)吊(dià)唁(àn)文绉绉(zhōu)粗拙(zhuō)
琐(suǒ)屑(xiè)赋(fù)闲撬(qià)狼藉(í)凹凼(dàn)
骷(ū)髅(lóu)茬(chá)颠沛(pèi)涎(xián)水箸(zhù)
2.形近字
灸(针灸)掉(掉队)蔼(和蔼)槛(门槛)诞(诞生)躁(烦躁)
炙(炙热)悼(哀悼)霭(暮霭)滥(泛滥)涎(垂涎欲滴)燥(干燥)
歼(歼灭)忏(忏悔)伎(伎俩)箸(举箸)厥(昏厥)拮(拮据)
纤(纤细)阡(阡陌)肢(肢体)躇(踌躇)蹶(一蹶不振)诘(诘问)
3.多音字
正:正(zhèn)好;正(zhēn)月单:单独;单(chán)于;单(shàn)姓
称:称(chēn)呼;称(chèn)心;称(chèn)东西辟:开辟(pì);复辟(bì)
倔:倔(uè)脾气;倔(ué)强绷:绷(bēn)带;绷(běn)着脸;绷(bèn)裂
三、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粗拙:粗糙低劣。
惶急:惊慌害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低眉顺眼: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场合。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焦灼:非常焦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困顿,受挫折。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四、名句精华
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3.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马南)
4.《背影》中车站送别时买橘的一段。
篇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本大题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猝然(cù)妥帖(tiè)琐屑(suǒ)祸不单行(hu)
B.教诲(huì)时髦(máo)赋闲(fù)驰骋疆场(chěng)
C.捉摸(zhuō)推搡(sǎng)附和(hè)鲜为人知(xiān)
D.针灸(jiǔ)积攒(zǎn)菲薄(fēi)姗姗来迟(shān)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疮疤尴尬诀别长途跋涉
B.霹雳晦暗凌驾气冲斗牛
C.仰慕鞠躬苍茫抑扬顿挫
D.迁徙羁绊店铺金榜提名
3.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C.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D.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C.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D.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心急如焚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鲁迅――浙江绍兴
B.《背影》――《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江苏扬州
C.《老王》――《谈艺录》――钱钟书――江苏无锡
D.《信客》――《秋雨散文》――余秋雨――浙江余姚
二、(本大题共3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苏教版)
第一部分(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A.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棵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B.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qīqiāo()。
C.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叛刑和罚款加以恐吓()!
D.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chàyì(),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1)给A、C两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2)根据B、D两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3)上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句中的应改为。
句中的应改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B.高考前夕,江西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公交车上被歹徒砍伤,见歹徒仍在行凶,他们义愤填膺,奋力夺刀,制止了歹徒,被网友称赞为“最美考生”。
C.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勇夺多枚金牌。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体育馆内总会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虽然他们是萍水相逢,但在后来的参展交流中,他们很多人都成了朋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几千年的祭祀传统,牵动着中国人一种最隐秘而质朴的情感,一头系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头连着对未来的祈福和期盼。
B.在学校追逐教育效率的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证明并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调控和监督功能,要对非正当、无界限抢夺优质资源加以规范。
C.20xx年热播的《咱们结婚吧》,虽然是一部常见的被观众戏称为“电视购物剧”的都市情感剧,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别具浪漫主义气息,成为当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D.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4.古诗文默写。(6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人生观。
(2)用典是古诗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
。”
(3)诗人陆游在垂暮之年仍不忘收复失地,即使在梦中,也念念不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正体现了这一点。
5.张丹想用对联的形式来表现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请你根据她拟写的上联,选择下面提供的任意一篇文章的内容对出下联。(2分)
《始终眷恋着祖国》《过零丁洋》《枣核》《春望》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6.品析“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中的“连”字
的表达作用。(2分)
7.买回《山海经》后,阿长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8.当阿长买来书时,“我”有怎样的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境?(3分)
9.在阿长买来书之前,写“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有什么作用?(3分)
10.阿长买到的这本《山海经》刻印粗拙,纸张发黄,图像也很坏,为什么那时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白老师,你是我的朱砂
我一年级的班主任是白玉琴老师。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我那时梳着齐眉娃娃头,一缕湿发遮住了眼帘。汗水淋淋的我顺手捋了捋头发,白老师立刻大声说,好啊,毕淑敏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请起立。A我魂飞胆颤,当下想以后哪怕是头发把眼珠刺瞎了,也不再捋头发。我恍若慢镜头一样起身,企图拖延时间以想他法。也许因为我动作太慢,白老师在这个当儿另起了主意。她说,毕淑敏站到讲台上来,面向大家复述课文。
天啊!没有任何法子对抗,我只好拖着双腿,像老爷爷一样挪向讲台。咬牙切齿痛下决心,以后剃成个秃瓢,永不留发。B从课桌到讲台的那几步,是我7年人生中最漫长的荆棘之旅。然而无论怎样蹒跚,总有到了尽头的那一刻,我只好战战兢兢地开始了回答。
如何下的课,全然忘却。以上是我开蒙之后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开蒙,古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现如今泛指儿童开始上学识字。早年的开蒙礼,要由礼官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在额头点一粒大大的朱砂眼。点眼的具体位置是在鼻根上方印堂的中央,名曰“开智”。象征着这孩子从此脱离了蒙昧的混沌,睁开了天眼。朱砂色艳如血,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美艳无比且触目惊心。之后是孩童学写“人”字、谢师恩、开笔石上练字、初背三字经……破蒙如同破晓,人生从此曙光乍现。
“小猫钓鱼”后,我听白老师对别人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记性的孩子,居然把整篇课文复述得几乎一字不差。几十年后我重回母校,有年轻老师对我说,白校长(白老师已成为校长)至今还会说起当年的你,是多么聪慧……
时至今日,我常在想,自己并不聪明,那一日的捋发,看似偶然,也许是心中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使然。细心的白老师看穿了一个畏葸的女孩乔装打扮后的渴望,她温暖地推动了孩子的尝试。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不自信的幼童,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喜爱的欢欣。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将伴随终生。
我上学时没有举行过开蒙礼,白老师就是我的朱砂。
(选自《北京晚报》,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11.作者为什么用“白老师,你是我的朱砂”这个令人费解的句子作为题目?(3分)
12.阅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说说画线句A的妙处。
(2)阅读画线句B,为什么作者说从课桌到讲台只有几步,但却是“我7年人生中最漫长的荆棘之旅”?
1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白老师比作“我的朱砂”?(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失礼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震惊了。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又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想不到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道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
背包客彻底被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20xx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5.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学习了《背影》《台阶》后,同学们深受感动,于是在班上开展了“亲情之舟”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8.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仿照画线句,在空白处补充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爱是一盏灯,照亮黑暗的远方;,;爱是夏日
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2分)
19.请你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发一则短信给父亲,要求用上“台阶”二字。(3分)
(二)名著阅读(5分)
20.《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鲁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是从哪来的?(3分)
四、(本大题共40分)
22.本单元《背影》《台阶》都写了父亲,在你心中父亲、母亲的形象各是什么?请以父亲或母亲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二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B(A.妥帖tiē;C.鲜为人知xiǎn;D.菲薄fěi。)
2.D(D.金榜提名―金榜题名。)
3.A(只有A项所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其他三项都是记叙。)
4.D(“心急如焚”是形容非常着急,修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不恰当。)
5.C(《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是杨绛。)
6.“连”字一方面表明阿长的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求。(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或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本题中“连”字表现了阿长的地位低下,也表现了“我”对这本书的渴求之心。)
7.“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一下子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也不再怨恨她了。(此题关键是找准信息所在段,选文倒数第3段有着明确的答案,我们加以提炼即可。)
8.“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表现了“我”内心的震惊。(此题答案较容易总结,可从选文第6段中寻找答案。)
9.这样写能较好地表现阿长对“我”的关心,表现阿长的朴实和善良。(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从“衬托”的角度来回答此题。)
10.因为在那时《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梦寐以求的书,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山海经》的缺点则是因为“我”现在是以成人的眼光看的。(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而且这本书中的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这说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问难度较大,关键是答出“以成人的眼光看”这一点。)
11.这个题目喻义深刻,引人思索,既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品味一个好的标题,概括来说,主要从标题的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品味。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1)准确鲜明;(2)新颖生动;(3)简洁凝练;(4)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句式等。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吸引读者关注;(2)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3)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我们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此题。]
12.(1)这句话运用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当时紧张与后悔的心理,充满童真童趣。(2)“我”胆怯、不自信,害怕上讲台复述不好会遭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觉得那是“最漫长的荆棘之旅”。[赏析句子,我们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赏析:一是赏析句子精彩的修辞手法;二是赏析句子优美精当的词语;三是赏析句子灵活多变的句式;四是赏析句子深邃的哲理意蕴。(1)题,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2)题,我们可从作者当时的心理分析。]
13.这段扣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白老师的感激之情。[文章结尾段的作用通常有三个方面:(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引起读者思考,令人深思。此题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14.古代儿童入学时要用朱砂点印堂的中央,名为“开智”。白老师对“我”的鼓励就像点在“我”额头的朱砂一样,开启了“我”的学习之旅,开启了“我”的心智,所以以此作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文章的第4段和第6段来总结答案。)
15.交代了驴友蜂拥而至的原因,为“奇迹”消失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背包客发表游记,使“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可见,内容上,背包客发表游记,是驴友们蜂拥而至的原因,也是导致“奇迹”消失的原因;结构上,本来处于歌颂目的的一篇游记,却起了出人意料的反面作用,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故事的结局令人深思。)
16.(1)阿拉坦乌拉认为奶茶就是给那些口渴的人喝的,在草原上人人都这么做,没有必要解释和道歉,同时背包客说的“锁门”也让他疑惑不解。(2)与上文“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驴友“顺手牵羊”的行为困扰了草原牧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1)“并不理会”“自顾自”写出了阿拉坦乌拉面对背包客解释时的态度,结合原文中主人的发问“什么是锁”“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以及背包客的感悟“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可明确阿拉坦乌拉如此态度的原因在于“不知道锁为何物”和“口渴的人喝奶茶不需要解释”两个方面。(2)“中午时分骑马归来”强调了“骑马归来”的时间是“中午时分”,突出奔劳的辛苦,与前文“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的悠闲相互照应,且形成对比,突出驴友们蜂拥而至且“顺手牵羊”的行为,改变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状态。]
17.示例:“锁”在文中既指实物锁,又象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设防,一种不信任。(此题考查对“锁”的含义的理解。可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这句话中的“锁”指起封闭作用的一种器物;“家家户户都上了锁”既指实物锁,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防备、敌对,一种不信任。)
18.示例:爱是一盆火温暖孤寂的心灵(仿写句子如同“旧瓶装新酒”,要注意仿写的基本步骤:①观察“旧瓶”,一定要看清被仿写的句子意思、分句间内在的关系;②赏“旧瓶”的特色,即句式、语法、修辞、标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③倒“旧”找“新”,即倒掉“旧瓶”里的“旧酒”,找仿写的“新酒”;④装入“新酒”,注意句子的表达。)
19.爸爸,您是火种,点燃了女儿的心灵之火;爸爸,您是台阶,帮助女儿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注意题目要求,可围绕“对父亲的感恩、理解”来作答。)
2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从所学过的课文中很容易能找出鲁迅的散文。)
21.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文中介绍了《二十四孝图》是一位长辈的赠品。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课下加强对有关课文名著知识的积累。)
22.思路点拨: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首先,我们要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要做到三审:审材料或提示语,审话题,审题目要求。本道作文题,话题限定在“父亲”或者“母亲”上,我们可根据这个话题,进行发散性思维,从中抓住一点,进行写作。
其次,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可拟的标题很多,关键是能使人耳目一新。“题好一半文”,写好本文,拟定一个精彩、贴切、新颖的标题同样重要。
再次,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你可以写成记叙文,绘声绘色地叙述往事;也可以写成小说,巧妙地编写故事,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人物的形象。
最后,写作时最好从小处落笔,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选取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融入自己的感情。
例文:
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
母亲啊,您温柔的双手牵我走过美丽人生。
――题记
母亲啊,长大的路上,您温柔的双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宽容。曾经,贪玩任性的我迟迟归来,您用温暖的双手抚摸着我的头说:“饭热好了,吃吧。”曾经,我手捧着不理想的成绩单站在您的前面,您抱着我说:“没关系,下次努力,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您的眼波中闪现出一道光彩,我知道,那是宽容。
母亲啊,长大的路上,您温柔的双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慈爱。曾记得,每次晚自习归来,总是见您倚在门边默默等我,做着总也织不完的毛线活。您说:“我也是出去刚回来。”曾记得,每次下雨,您总是第一个给我送雨衣,您说:“没事,我也是路过。”您挥动着手臂拭着头发上的水珠,我知道,那是慈爱。
母亲啊,长大的路上,您温柔的双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操劳。我记得,您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可您却从不让我干一点,您说:“你没干习惯,弄不好。”您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您只是说:“我天天干习惯了,闲下来倒觉得别扭了。”您枯瘦的双手不停地忙着,我知道,那是操劳。
母亲啊,女儿没有用高山、大海、大地、山川来形容您,女儿觉得,您给我的是真实的、确切的、触摸得到的关怀与爱护,不是空洞的、遥远的、模糊的一个概念。您执着地爱您的女儿,您觉得,爱我就是给我您一切有力量做到的;您觉得,爱我就是要包容我所有的错误与任性。您执着地守候着,就像蓝天执着地守候着白云,就像一棵大树执着地守候着飞鸟。母亲啊,您在女儿心中是那不可磨灭的烙印,是那不可丢弃的生命。
母亲啊,您温柔的双手牵我走过美丽人生。
点评:精巧的谋篇布局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每一段开头皆以“母亲啊”领起,表达了对母亲深沉而强烈的爱戴之情;尤其是第二、三、四段话,结构完全相同,构成段与段的排比:“母亲啊,长大的路上,您温柔的双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每段末再以“我知道,那是……”相呼应。文章对母亲的歌颂可谓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篇4: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1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xx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篇5: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知识导航】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这是被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按照我们的理解,显然应该重新排序,顺序是: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这三句话正表示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见,我们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这件事才能明明白白。“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是训练记叙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可见,写清楚一件事是写好复杂记叙文的基础。写一件事,不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难以使人信服;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不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事件的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只有让事件要素完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才能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但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的作文时经常会犯以下错误
一、没有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具体,重点不够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不够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一些学生不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记叙一件事,使文章的条理不够清楚明白。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第二部分: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隶属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作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三种,究其实质,事件叙述清楚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所以,安排本课为八年级写作课的开篇,应当予以重视。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在写作中避免以上这些常见的错误,更好地写清楚一件事呢?
一、先说起因。起因是事件的基座,是逻辑源头。举个例子说,有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割麦子,开头就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麦浪滔滔,甚是喜人,但天气预报说三天后有大雨,于是“我”也去抢收麦子。接下来记叙割麦的过程:因为第一次割麦,“我”累死累活,可还是又慢又差,狼狈不堪……这篇文章开头就揭示了事件的起因,把“割麦”这一事件置于“抢收”的当口。我们常说“顺理成章”,把事件的起因交代明白,下文才能“顺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事件的起因不等于文章的开头,写作时一定要注意。
二、写事件的经过要具体,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泛泛的一般叙述上。所谓具体,就是将事件中的感人动情处细细刻画,将事情的高潮大肆铺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在学习课文《草》时,你最感动的地方一定是周副主席论“吃草”的片断:“‘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再比如,一位同学写自己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我很不想干。”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句话扩写成了下面的一段:“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就走……”修改后的文字比原来的具体,丰富,显得更真实。
三、把一件事叙述完整,有头有尾,人们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显示的思想意义。事件的结果中常常蕴涵着主题。比如上面的例子,麦子割完了,可谓“龙口夺食”,这个结果就可以开发出这样的主题:家里的农事获得了丰收,我具体地体验了劳动的艰难,我的人生也获得了一个小小的丰收。因此,有效地记叙事件的结果,常常有助于突出主题。
一句话,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清楚,尤其是事情的经过要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
那么,又怎样把一件事写得精彩呢?
首先,要有结构意识。我们决不能总想着一口气把事情讲完,我们要考虑的是读者,也就是阅卷老师看你作文时的感受。文章要有一个思路,先怎样--后怎样--再怎样,有这样一条线索,按照中间部分至少三段的原则,写起来方便,读起来明白。
第二,明确写事情的经过不是目的,只是表达中心的一种手段,要学会巧用事件。可以通过倒叙改变叙事结构;可以通过插叙充实文章内容;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兴趣;可以一波三折增加事件的曲折度。这些写作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和课外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学习好的有特色、有个性的故事的结构方式,通过结构控制叙事的“一根筋”,这是在动笔写之前要构思好的。
第三,好的语言要想办法写进事件中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可以停下来的,看看事件周围的人和事就可以描写,描写环境可以渲染人物的心情;描写周围的人物可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可以想一想,这不就是心理描写吗?既可以表现人物,又可以突出中心。一门心思表述事件的经过,就会把这些方法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必须在写作中学会不断地停下来,想一想,写一写,避免写完后发现只写了事件的过程,没注意语言的问题。
第四,选材时要注意一件事的素材,事要大一点,也就是动笔后有的可写,不会让人感觉拖沓、唠叨,特别不要出现铺垫过长的情况,事件的中心过程要有的可写。
最后,还应考虑过渡的问题。有些同学在写作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思路顺着事件的经过写,停下来就接不上了。其实没关系,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不用事无巨细一一交代,可以有跳跃,只要把过渡做好,自然地到后面的环节就可以。
总体说来,写一件事的作文也是需要有中心、有结构、有好语言、有吸引人的事件,决不能只满足于把事件交代清楚。
小结:记叙文中叙事具体指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这也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这就是记叙。记叙要求头绪清楚,交代明白,详略得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的描绘出来,叫描写。描写要求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具体的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倒叙、插叙、补叙、顺序)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详、略得当)
(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
(4)注意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
【写作导引】
[训练题目]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情节要吸引人。
⑵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方法指津]:
1.学生根据训练题目,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想法。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解题:
是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写作本文时要注意把故事的特点体现出来--故事注重情节,要写得曲折动人;故事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要通俗、亲切、自然。
【学法指导】 自主写作与综合探究相结合。
叙事作文是基础,三段写法要记牢。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记事容易学,起因经过和结果;开头交代四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
事件起因点明白,经过具体写出来;结尾交代事结束,首尾内容要略写。
倒叙方法变化多,结果提前是妙招;开头加快多变化,结尾照应好处多。
中间具体叙述事,细节描写要有趣;过渡照应衔接紧,线索清楚最要紧。
选材要选新鲜事,话语实在感情真;话不在多而在精,事不在多而在新。
一篇文章一主题,串串事例不离题;层次分明条理清,详写略写心里明。
[片段训练]学生在5分钟之内写一个生活中发生的事,可选择记叙一件事的起因或结果的作文片段,要求事情记叙清楚、明白、完整。教师抽查并朗读。
[拟写提纲]
指导学生确定文章主要内容,撰写《我的故事》作文提纲,同桌交流一下。
1.展开回忆,追溯往事 如: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具体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3.谈些感想,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备选的素材列出清单:
(1)我和我家--在家庭中,发生在我和亲人之间的故事
(2)求学路上--学习生活中,发生在我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故事
(3)边走边看--发生在我和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构思誊写]:紧扣主旨,删繁就简,卷面整洁,把空时间
起因:简洁明了
记叙文 经过:详细生动
结果:自然合理
张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6: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22课时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7 背 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DD《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DD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复习巩固通讯的写作知识。
2.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写作本文的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像漂在汪洋中一片树叶”的情景。在现场采访中,写作本文的记者获取了__进入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__完成了现场特写。稿件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稿件进行了。此稿抓住了舰载战斗机上舰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是一篇集新闻和史实的佳品,又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精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一位退休的海军上将专门派秘书到报社,指定要刊有此稿的报纸100份,送给老战友们留作收藏。在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稿件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
二、积累下列词语:
澎湃(péngpài)桅杆(wéi)凛冽(liè)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咆哮(páo)
镌刻(juān)殚精竭虑(dān)
镌刻:雕刻。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三、根据课文,复习通讯的特点,并比较与消息的异同
1.这是一篇什么通讯?
明确:事件通讯。
2.这篇通讯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意义。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课堂探究1.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了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2.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为什么要重点写这些环节?
明确: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着舰过程中的状态。重点写这些环节便于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以及词语的表达作用。
明确:如:“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运用“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4.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内容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作用: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内容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作用: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内容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作用: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内容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作用: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第三、四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危险性的难题;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方法
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
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篇9: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摘录: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正文:关爱每个伙伴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每个伙伴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在此我真诚呼唤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让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
关爱,关爱,爱在身边,无处不在!!!
篇10: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摘录:万神之王宙斯搞不懂凡间到底有何魔力,竟让有的天神也动了下凡的念头。他委派天使巡访人间,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正文:天使人间行
序幕
万神之王宙斯搞不懂凡间到底有何魔力,竟让有的天神也动了下凡的念头。他委派天使巡访人间,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故事:
天使人间行
第一幕
天使来到某单位的一幢家属楼前,顺着天窗慢慢上升。他看见一个备战中考的小男孩儿正在台灯下“啃”一道令人费解的数学题,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划过。这时门“吱”地开了,天使看到小男孩儿的妈妈手里端着一只碗,同样也是满头大汗地进来了。她亲切地喊着小男孩儿的乳名,让他喝下这碗莲子汤,并慈爱地为他擦擦汗,扇起了扇子,没想到却使自己的汗流得更多了。这时,天使的心像是被什么揪了一下,鼻子酸酸的……
第二幕
天使又来到一家医院的住院区,他停在一扇最小的窗户前往里看。原来,这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妇人的病房。老妇人的床前围着她的一对已经成年的儿女,他们眼睛红肿,声音嘶哑。夜深了,他们谁也不愿意回去,他们都希望能在母亲弥留之际再和她说说话,拉拉家常,再多看她最后几眼。母亲的双手被四只手紧握着,微微睁开的眼睛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天使呜咽着离开医院,心里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舒坦……
第三幕
天使累了,他来到一座公园里,想在那里休息一下。公园里微风阵阵,风里夹着些甜的花香味儿。这时,一个正在放风筝的小女孩儿“咯咯”地笑着从天使面前跑过,后脑勺上扎起的羊角辫儿一翘一翘地闪动着快乐的音符。不远处的草坪上,一对年轻的夫妇正铺开餐布,把小食品一样一样地往上摆。“爸爸妈妈你们看,我的风筝飞上天了,快看呀!”说完“噔噔噔”地跑过去躺在爸爸怀里撒起娇来,银铃般的笑声一阵阵地传进了天使的耳朵。天使不由自主地咧开嘴,笑了……
尾声
天使终于完成了巡访任务。他回到天宫,激动地对宙斯说:“尊敬的宙斯大王,此次巡访人间,我受益匪浅,人间确有许多让人留恋的东西:人间第一情,确非亲情莫属;人间第一爱,也确非亲人的关爱莫属啊!”
篇11: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What’s the matter?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学习表达身体的各种不适。 能够对他人的不适给予适当的.建议。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步骤: Period 1 Step1 Greeting Step2 1) Learn the new words T: How many parts of the body can you name? S: Head, back… T: I have a headache …(act out an illness.) Show the new words and learn Arm, back, ear, eye, foot, head, leg, neck, nose, stomach, tooth… 2) S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finish 1a by themselves. 3) Practice . A: “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cold /sore back/…” Step3 1) Look at picture , answer questions. T: “What part of the body doesn’t feel good ?” S: “His stomach…” 2) Listen to the tape, twice, name the name 1-5 Step4 Give Ss a card, Ss listen and do some exercise. 1) Match the program with the advice 2) Fill in the blanks 3)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A: 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 A: Maybe you should… B: That’s a good idea. Step5 Homework Use the new word to write two conversations. Period 2 Step 1 Have a try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conversation (3a). Ask a student read the conversation for the class, then the students have a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Step 2 Practice 1) Read 3a together. 2) Work in pairs. Make new conversation with the pictures Step 3 Group work 1) Work in group of four, one student mimes an illness, others guess the illness and give advice . 2) Fill in the chart. Step 4 homework If you are a doctor, interview other Ss , “What’s the matter?” then give them your advice ,make a chart. Period 3 Step 1 Use pictures learn the new words Tired, hungry, thirsty, stressed out Give them some advice Tired ------ go to bed early Hungry ------ eat an apple Thirsty ------ drink some water Stressed out ------ listen to music Step 2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2c). Work in pairs. A: What’s the matter with Gina? B: She is tired. /… A: Well. She should… / She shouldn’t…. Step 3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hart Listen twice. The first time only listen, the second time to finish the chart. Homework Write the new words, use the words to make sentences . Period 4 Step 1 learn 3a 1) Read the article to the class. 2) Ss read it in groups of four. 3) “Underline the things you should do” by themselves. Step 2 Practice Give Ss a piece of card “Are you tired?” Ss try to finish it. Step 3 Writing T: Write an article called “Do you have a cold?” Write about what you should and shouldn’t do? Step 4 Do some exercises Finish self check one, by themselves.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room and offer assistance as needed. Homework Self check 2.篇12: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00字作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00字作文
有一个商人,他家财万贯,吃的是山珍海味,穿得比国王还要华丽,真可谓“大富豪”。但是他还感到不够,想做一笔更大的生意。听说爱心值钱,他决定去收购爱心。
我居住的小村子里,邻居之间互相关心,大家都充满了爱心。因此,村名就叫“爱心村”。在爱心村里,所有的人生活得都很快乐,很和谐。这样,爱心村就成了“大富豪”的第一目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富豪”的“宝马”开到了我们村。人们甚是惊奇,都围上去看热闹。“大富豪”慢慢地走下轿车,说明了来意:“听说你们爱心村人人都充满了爱心,今天我出高价收购,让你们个个发财!”
村民们听了,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说:“爱心怎么能卖给人呢?”有的说:“光有爱心没钱也不行。”村民们各有各的不同看法。“大富豪”连忙向大家解释:“我在江湖闯荡十多年,我做生意,你们尽管放心,你们把爱心都卖给我,我不但给你们每个人一大笔钱,而且之后再把爱心还给你们。”大家听了,觉得这样有赚头,就都把爱心卖给了他,当然也包括我。
自那天以后,邻居之间不再互相来往了。我还经常听到吵架的声音,摔茶杯的声音。全村鸡飞狗叫,不得安宁。这样过日子实在是难受,人们开始后悔了,想把爱心要回来。但是“大富豪”早就盘算好了,除非出收购价的10倍才可以赎回爱心。
人们都绝望了,这时我才感悟到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爱心啊。我哭着把卖爱心的钱都丢到了水中。突然间,一种东西从我的身子里钻了出来,我发现我会关心人了,爱心找到了!我高兴地把这方法告诉了全村人,村民们也像我一样把钱抛进了水里,重新找回了爱心,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祥和与安宁。“大富豪”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气昏了过去。
原来,人世间最宝贵的是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
篇1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
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一片雾蒙蒙的绿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到了。
他,是一个插班生,有一个别致精巧的名字:羽。正好我的座位旁边有一个空位,他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坐到了我的旁边。他那白皙的小脸上透出几分优雅,他爱笑,不爱哭,他的脸上洋溢着那迷人的微笑,带着几分天真。
虽然羽爱笑,但他却和我一样不太爱说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声中度过的。偶尔我俩闲聊几句,之后便哈哈大笑,我喜欢看着他笑,他笑起来比闷着脸好看多了。我们俩似乎很像,他爱笑,我也爱笑。他不爱说话,莪也不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飘走,渐渐地我们接触多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一改往日的风格,天天追逐打闹,颇有几番趣味。
直到有一天,他表现得十分反常,羽早早来到教室,趴在桌子上一声不吭,莪关切的问他怎么,羽只是冷淡的看了莪一样,依旧趴在课桌上,他的表情几乎无异于暴风雨前的闪电,莪意识到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一节课下来,他依旧是这样,而且把头埋得更深了,似乎在隐瞒什么。最后终于放学了。他拿着书包哭着跑了出去。他哭了。
这是莪第一次看见他哭。
第二天,他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后,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从小陪伴他,拥有他所有他所有童年回忆的爷爷去世了。我记得,,他曾向我描述过他哥爷爷玩耍时的快乐场景……
那一次,他哭的那么悲伤,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一样……
他终于哭了.
篇1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篇15: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2.关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二个层次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上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很直观,是知识的切人点;基因的多样性是关键,是知识的深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强化了知识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名词中的“多”字来展开讲解,以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为主线,在归纳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内涵,理解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设问]
(1)“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名词侧重于哪个字?
(2)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的“多”呢?“多”的意义何在呢,
播放多媒体:游弋的鱼群、打闹的狗、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糜鹿、追逐的狮子、悠然的乌龟、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荒漠等。
[提问]
(1)从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2)同—种生物有没有不同的类型?
(3)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
[归纳总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回答]
(1)“多”字。
(2)种类多,三个层次,“多”是指牛物的种类、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面的多样性。
观察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通过分析“多”字,指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纠正学生前概念巾认为生物多样性只是种类多样性的片面认识。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过渡]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刚才看到的只是生物大干世界中的几个片段、上物到底有多少种,很难确切地统计出来,但目前已知的种类就足以说明生物的种类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构107页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相关问题。
利用教相中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小结]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动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日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裸子植物最为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
[想一想)
我国三北防护林早期采用的捌种大多数是单一的杨树,饱受星天生肆虐之苦,为什么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林容易发生严重的虫害呢。
[小结]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回答]
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基因的多样性 [设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展示图片]
展示花、鱼、猫等不同生物种类以及狗的不同类型的多张图片-
[提问]
(1)生物种类之间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固是什么?
(2)同一种生物,为什么也会有差异?
[总结)
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的各种特征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既然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而我国又是生物朴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么我国基因多样性的特点是什么,
[资料]
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㈩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回答]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星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基因。
[回答]
(1)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
(2)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完全相同。
[回答]
我国也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同家之一;我国有很多的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也有很多的野生动植物、这些组成了丰富的基因库,
通过一系列图片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学生更易理解基因多样性的含义及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
利用上一个知识内容,点拨学生思考。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1)我国的这种野生大豆有什么优点?是什么物质决定了它具有这种优点,
(2)通过搜集资料,你能说出我国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的例子吗?
(3)基因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资料]
动物同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小结]
从以卜事例可以看出.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减少直接影响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回答]
(1)我国野生大豆的优点是能杭萎黄病;因为我国大豆具有抗萎
黄病的基因。
(2)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等。
(3)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回答]
因为近亲繁殖,双亲可能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会将致病甚因遗传给子代,使子代患上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体会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形成保护基因多样性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过渡]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
[展示我国生态系统图片]
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与不同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观察图片,思考作答: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识图观察能力。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
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的二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通过下列资料尝试总结—下。资料1:日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鸟兽繁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2:麻雀曾经被定为四害之一.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中,伞同共“消灭”麻雀2.1亿只。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 分析资料,总结二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如果基因多样性降低,就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多样性利基因多样性都将受到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概述三个层次的关系,激发学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渗透爱国卞义教育。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拓展
延伸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到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收集资料。
课后延伸,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篇16: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 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篇17: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
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篇18: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24
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25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
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6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27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
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篇19: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一、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B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篇20: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教学设想:针对本节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比较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查阅图表、自学课本、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本节内容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三大有机物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第二课时学习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相关知识。
借助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2、能举例说出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3、知道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
能力目标:1、学会信息资料、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
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效果 |
课程引入 | 据调查,我国中学生中有29%的人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食品。但专家指出,洋快餐是导致人们发胖并诱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共包括8条内容: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引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 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 引起疑问: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引申出食物中营养的重要作用,为本节内容的深入作好铺垫。 |
食物的营养物质 |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巡视指导。 研讨题: 1、你们组所确定的1-2种常吃的食物中各含有那些营养物质? 2、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是否相同?数量呢?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关系? (4)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归根结底来源于什么? | 学生查阅教课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对相关内容进行质疑、释疑。 | 1、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 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源于什么,体现人与生物圈的统一性。 3、 使学生认识到良好饮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4、 在学生研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分析、团结协作及表达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的快感。 |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释问题。 |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脂肪、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的旁边,并利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 常见的问题。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 使学生了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对肥胖、减肥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 各小组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组间进行交流,对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 掌握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 |
水与无机盐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膳食纤维。 | 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结合当地富含维生素和富含无机盐的食物种类,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 |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积极、踊跃通过“医生看病”的角色扮演,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入P25表1及P26表2。 |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掌握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及缺乏时的病症 激发学习兴趣。 |
小结 练习 | 小结有关内容 | 积极发言,回忆所学知识。 完成练习, | 使知识得到巩固、反馈。 |
课堂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吃过哪些食物?它们都来自哪些生物?
生:肉、蛋、奶、白面……
生: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来自植物、肉、奶等来自动物。
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进食呢?
生: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物质。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师:每个同学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把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填入P21资料分析的表格中。
生:(学生写出两种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填写资料分析中的表格)
生:写出的食物有米饭、面、猪肉等。
师:指导学生查阅表格。
师:这两种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所占比例相同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这两种食物中都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六类营养物质。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
师:糖类、蛋白质、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靠哪些食物提供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2页的课文,在书上划出来。也可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划出重点,举出例子,写在书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看书和完成讨论,并给予表扬。
师: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师:食物中含有能量, 这一结论是仅仅靠推测得出的吗?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测定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请同学们看教材P23页中的插图,你们小组想知道什么呢?
生:小组同学通过看插图并讨论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各个小组的探究问题可能不一样。
生: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
生: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生:核桃仁和花生仁含的哪个能量多?
师:(让学生明确探究过程中,问题不同,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不同)。
生: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能否作出假设。如能,则各小组积极讨论,作出假设。
师:巡视、指导,纠错。
师:请将课前准备的实验装置向同学们展示,并说出它的优点。
生:(有的用白塑料筒,有的用倒置漏斗,有的用透明的玻璃管,并外套一层铝箔。)
师:肯定学生的制作及丰富的想象力。
师: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操作。
生:各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利用谭前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探究。
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和对数据的处理。
生: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说出实验结论。
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或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和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生: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主要了解了营养物质中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食物中还有哪些并不含有能量,但对健康也很重要的物质呢?
生:有,如水……
题:为什么水分对我们的生命这么重呢?
生:因为水分是人体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生: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角在水中才能运送出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所产,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以看病的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
师:要保持健康,只多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赞美,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了一名学生以角色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呀!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生:(气氛活动,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热烈,查食物成分表积极。)
师:(注意引导学生做诊断,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生:(根据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板书,填写表一和表二。
师:除同学们说到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补充哪类食物呢?
生:我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我妈妈让我多吃水果和笋子,这种情况就消失了。
生:多吃新鲜蔬菜也可以。
师: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生: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师: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许多好处,所以一些科学家将它称为“和七类营养素”。
(引导学生看书P28-29)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表演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自学能力也很好,而有的同学简直就是小辩论家,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睦收获呢?
生:原来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这么多,这么重要。
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的种类吗?
生:(回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
生:我们应该改掉偏食的毛病。
生:我觉得我的胆子比以前大了。
师:只要大家有收获,我们就成功了。希望大家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后,能自觉地合理饮食,健康快乐地成长。
★ 苏教语文教学计划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案(精选20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2023-04-27
第一单元总结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2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3-01-3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文范文2023-05-17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7-2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2022-10-1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4范文2024-02-0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3范文2022-05-06
6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预习教案2022-11-08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