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时间:2023-11-02 07:34:0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精选12篇)由网友“出勤很高”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1: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产生ATP数量

少量(2)

少量(2)

大量(4)

需要ATP数量

需要(2)

不需要

不需要

氧的关系

无关

无关

有关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①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有机物在体外氧化(即燃烧)与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但其化学反应的历程却是不一样的,为此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的“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本题涉及到了生物体的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即呼吸作用。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这种生理作用为什么可以叫“燃烧”,我们从对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为什么是一个氧化分解过程,教师可提出这样问题:“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呼吸作用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个含义吗?”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物质得失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有一个较为

简单的方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一个有机化合物去氢或加氧,这个物质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个有机化合物加氢或去氧,这个物质就是被还原了。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课时

1、引言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又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 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学生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本题实际是要学生来分析如何控制储存室的环境因素,即贮藏条件。

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都是有生命的,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如果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造成储存量减少而且影响品质;呼吸作用放出的水,又会造成储存环境湿度过大;呼吸放出的热量,会使储存环境温度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储存室中的有害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繁殖,导致作物种子、蔬菜或水果腐烂变质;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呼吸作用的速率,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能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人们总是希望储存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减弱一些。大家都知道,呼吸作用是受控状态下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而酶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储存湿度,即作物种子含水量这个因素。我们知道,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因此对作物种子而言,入库前的晾晒是必须的,而且种子含水量要低于一定标准时才准入库。有关部门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在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种子含水量是12.5%以下,稻谷是14.5%以下;广东省,稻谷是13.5%以下,因为南方高温多湿,要求更高一些。实验发现,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呼吸速率即会骤然上升。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的,因此降低储存室的温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三是氧气浓度。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这样,番茄可贮藏1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一提,有的同学认为: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不完全对,当环境中无氧气时,有些植物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而氧气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无氧呼吸的作用,因此氧气应调节到一个合适浓度,在这个浓度下,氧气浓度无论对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可起抑制作用。

当然,为了长期储存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还应注意防治害虫、消毒灭菌、保鲜保质等诸多问题。

综上,大致归纳出储存环境的三点最基本要求是低温、低湿、低氧。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细胞内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

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对基础较好的班,可适当补充无氧呼吸进化到有氧呼吸的历程: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那时微生物的呼吸都是无氧呼吸。随着大气中出现了氧气,细胞内出现了有氧呼吸的酶类,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的ATP,为生物体提供更多的可做功的自由能,有氧呼吸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生物的主要呼吸形式。有些生物的无氧呼吸的能力一直保留到现在,使这些生物体或部分器官组织在缺氧条件下仍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充分体现了在分子水平同样有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或乳酸,其产物的差异由什么决定的?

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在无氧呼吸中,葡萄糖并不是完全的氧化反应,产生酒精和乳酸的过程中还有还原反应,因此产生的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出就少得多。例如,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后,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含有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③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但由于缺氧,葡萄糖不能彻底分解,产生的酒精或乳酸等分解不彻底的产物中还储存着许多能量,所以释放出的能量较少,如果长期缺氧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对生物体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忍受长时间的无氧呼吸。

④为什么酵母菌由无氧呼吸转为有氧呼吸后,其葡萄糖的消耗量会大大降低(即所谓的巴斯德效应)?

⑤你能在生活实际中列举出实例来说明在酒精或乳酸中还储存着能量吗?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

是否需氧

第一、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第三阶段需要氧气

全过程均不需要氧气

氧化分解是否彻底

彻底

不彻底

氧化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有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最终氧化产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释放

释放出大量能量

释放出少量能量

产生ATP数目

1mol葡萄糖可产生36或38molATP

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ATP

是否需酶

需要酶

需要酶

化学本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这个问题涉及了人体不同运动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和产能方式的问题。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提供能量,但糖类是体育活动的主要能源。

我们先以运动员的训练为例:

运动员训练所消耗的绝大数能量来源于葡萄糖和糖元。在任何运动的最初半个小时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都是肌肉中的糖元。肌肉通常能储存大约275克糖元,足以供给90分钟以内运动所需要的“燃料”;90-120分钟的持续运动之后,糖元的储存量减小,而肌肉则开始利用血糖中的能量。储存的糖元一旦被用光,运动员就精疲力竭。

储存在皮下和肌肉中的脂肪虽然储存的能量多,但不如糖类的能量那样易被利用,在运动员运动30分钟后才会有较多的脂肪被转化为能量。脂肪的利用量越多,消耗的糖元就越少。因为糖元的储存量是有限的,而脂肪的储存量相对丰富,所以对于持久的运动来说,脂肪是更好的能源,但它不能像糖类那样可迅速地转变为能量,而且需要更多的氧气去氧化它。

人们长期以来误认为运动员最重要的养分是蛋白质,如古代的运动员强调高蛋白饮食,但实际上人体只有在饥饿或极度营养不良时才使用蛋白质作为直接的能源,所以蛋白质对运动员的能量需要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再说说你吧。

你的身体可根据运动的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频繁程度而利用不同量的糖类和脂肪。

而且你的运动有可能是厌氧的,也有可能是需氧的。厌氧运动一般是高强度、短时间的,这时肌肉不能及时获得其所需要的全部氧气,这类运动包括200-400米短跑、50米游泳、举重、足球、篮球、排球等,这些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性地提供大量能量。在厌氧运动中人体主要是利用糖元,虽然每次爆发运动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多次累积的结果也会导致糖元的耗尽。

需氧运动的强度方面一般是低等到中等程度的,但持续时间长,例如马拉松赛跑、长距离游泳或骑自行车、慢跑等。在这些运动中,肌肉细胞能够获得它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氧气,能源物质大约70%来自于糖元,其余来自于脂肪。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生物体产生ATP的方式大致有三:有氧呼吸(大量)、无氧呼吸(少量)及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转移(少)。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主要通过何种途径形成ATP,就需要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的反应产物及供能的特点。

当你进行长跑时(比如说5000跑或10000米跑,要提问学生是否跑过),此时为需氧运动,此过程中供能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当你进行200米跑时为厌氧运动,此过程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是无氧呼吸,而人体糖类物质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含量显著增加;

当你进行100米跑时情况较为特殊,此过程特点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静止状态达到高速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此时有氧呼吸,甚至于无氧呼吸都没有及时被调动起来,以适应这种高能量需求,怎么办呢?原来此时ATP的合成完全依靠体内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能量转移。当磷酸肌酸分解为肌酸和磷酸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迅速形成ATP,供机体剧烈运动时对能量的需求。要注意由磷酸肌酸转移到ATP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学生会有这样的常识,就是当自己剧烈运动(如400米跑)后,机体已不处于运动状态,还会持续剧烈呼吸一段时间?刚才提到过,人体在厌氧运动时,无氧呼吸占优势,人体在需氧运动时,有氧呼吸占优势,其实只要人处于剧烈运动中,不论是厌氧运动还是需氧运动,都会有无氧呼吸存在,而细胞的无氧呼吸都会有糖类物质转化为乳酸,这是人体细胞尤其是肌肉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产生ATP的一种应急手段。由于乳酸可在肝脏再转化为丙酮酸,进而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乳酸间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因此,剧烈运动后的一段时间的深呼吸实际上是使人体摄入更多的氧气,以抵偿在运动时氧气的亏欠,所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来说明此种现象,叫“还氧债”。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正确的答案是:病毒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那么病毒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即ATP从何而来呢?原来,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体,它所需的ATP、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复制、转录所需的核苷酸等物质全部是从宿主细胞(即病毒所寄生的活细胞)中获得。所以说,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现象。

4、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比较项目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反应部位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所需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需酶

只需酶

物质变化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有机物彻底氧化为无机物

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进行的时间

绿色植物光下进行

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随时随刻都在进行

与光的关系

在光下才能进行

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能量变化

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有机物物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其中约有40%左右转移到ATP中,其它以热能散失

联系

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机营养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人们发现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最终目的是用之以实践,解决人类种种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为人类造福,使人类与自然能长期和谐地发展。同样,当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些生物体最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后,你的脑子里有没有想到过,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用之于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非常重要。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原理却很简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加强光合积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时又能适当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各种方法都是围绕这个根本思路展开的。

(1)先来分析一下照射在叶面上的太阳能散失和利用的大致情况:

(2)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方法及其生物学原理。

具体措施

原理

适当增加光强

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光质

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光合时间

一年两熟、三熟

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生育期

补充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积

合理密植

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植物体株形

适当增加CO2浓度

控制栽培密度、使后期通风良好

加强光合积累

增施有机肥料

深施碳酸氢铵肥料

适当减少O2浓度

降低呼吸消耗

适当增加昼夜温差

加强光合积累的同时,降低呼吸消耗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探究活动

酵母菌的培养与分离

【实验目的】学习培养和分离酵母菌的技术和方法

【实验原理】

大多数酵母菌为腐生,其生活最适pH为4.5一6,常见于含糖分较高的环境中,例如果园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酵母菌生长迅速,易于分离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的特点,常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培养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酸性培养条件则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之。

【实验材料和用具】

1、甘蔗、成熟葡萄或苹果等果皮、0.1%美蓝染液、1ml的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原料: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蒸馏水(1000ml)。

配制方法:

(1)先将马铃薯去皮,切片,称200克并加蒸馏水1000ml,煮沸半小时,用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量至1000ml ,制成20%的马铃薯汁。

(2)在20%的马铃薯汁中加入琼脂,煮沸溶化,补足水分并在115摄氏度条件下高压灭菌20分种。

(3)加入葡萄糖,制成培养酵母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3、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配方同上,但不加琼脂而加乳酸,按每1000ml培养液中含5ml乳酸的量加入,并分装试管。

【实验步骤】

l、接种:取一小块果皮,不需冲洗,直接接入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管中,置28一30℃,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液变混浊。

2、培养,用无菌吸管取上述培养后培养液0.lml,注入另一管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置28一30℃再培养24小时或稍长(过长则霉菌长出)。

3、观察:用无菌操作法取少许菌液置于载玻片中央的0.l%美蓝染色液中,混匀后加盖玻片制成水浸片,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情况。

活酵母菌可使美蓝还原,从而使菌体不着色,用此方法可判断酵母菌的死活。

4、分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制成平板。用划线法分离酵母菌培养液,从而得到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反复再次划线分离纯化,最终可获得纯培养。

篇2: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篇3:初一生物《呼吸作用》教案设计

初一生物《呼吸作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并不困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体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在讲述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果、蔬菜、粮食的贮藏,都要尽量减弱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农田及时排涝,雨后及时倒掉花盆内的积水,以及农田和花盆要经常松土,则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实质。

手段: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植物呼吸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缺少亲身的感受。所以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呼吸作用的实质,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

总结:植物与人和动物一样,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植物呼吸时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

提示: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

2、进行实验的容器是什么?

3、怎样检测氧气?(氧气可助燃)

4、怎样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实验设计。

总结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学性错误。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

1、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2、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3、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热量: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讲解:

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联系的表格(见附表),组织学生按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篇4:高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篇5: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6.4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小结]: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小结]: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小结]: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篇6:初一生物教案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初一生物教案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调动其学习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 初中地理,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篇7:生物的呼吸作用课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教材新旧知识组合,使学生领会认知结构须逐步深化,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2.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分析比较;尤其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伴发生的理解,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2.拓宽发酵理论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科普实例,使学生受到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熏陶。

3.呼吸作用的突出意义是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充足的氧是有氧呼吸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比较法。

2.结合多媒体复合片,对板块知识能采用读、想、议、练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有氧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

[解决方法]①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①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特点。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①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通过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不可分离的联系点。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解决办法]启发学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法和引导对比法为主,兼用讲述法、归纳小结法。

五、教具准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分步图解。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连环图解。

3.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图。

4.洪水淹没植物前后和水稻生长环境动画模拟情景图。

5.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6.教师板书提纲。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学生阅读、勾书、视图、思考、叙述、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2.通过无氧呼吸内容启发学生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讨论形式去归纳小结。

3.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

4.比较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5.归纳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快速浏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储存在有机物中,但这个能量还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要将它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要经过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植物(包括所有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两种类型,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作用

(1)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P·67页,把有氧呼吸的概念勾画在书上,同时指导学生把其中的“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等词汇标上重点符号。

(2)总反应式

我们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解,怎样写出与概念相符合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思考、口头叙述概念,并把文字“翻译”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对不完整处进行引导和补充。

从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两边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逆向思考,可与植物的什么生理作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议论,教师引导到与光合作用相联系的知识点上。

提 问:呼吸作用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简单逆转?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

有氧呼吸是植物分解自身的有机物成为无机物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光合作用是利用无机物来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的过程,这两种生理作用前者是分解代谢,后者是合成代谢,表面上,它们的反应过程正好相反,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

①有氧呼吸是需氧生物(包括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必须的生命活动,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才具有;②完成两个生理过程的场所不同;③所需要的酶不同;④中间步骤也不同。

提 问:光合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上进行,那么,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让学生答出。

(用屏幕展示)线粒体结构图,让学生回答线粒体结构名称。

提 问: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什么结构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构与功能相关,我们将讨论有氧呼吸的具体生理过程,并理解“主要”场所的内涵。

(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P·68,思考:有氧呼吸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在细胞的什么场所进行?让学生讨论,教师肯定,屏幕逐一展示。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2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2丙酮酸+H2O 2CO2+2O[H]+2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34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一、二阶段产生的氢传递给氧,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

提 问: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并不是全部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可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第二、三阶段的生化反应不但在线粒体中完成,而且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占95%)能量。所以,线粒体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以上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这些酶是否相同?启发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即教材P·68页图22,请参看图解做练习。

①把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连环图解的三阶段用三个圈划分出来。(多媒体分步展示)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需要氧和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和场所是 [ ]

A.第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B.第二、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C.第三阶段和线粒体

D.第二、三阶段和线粒体

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 ]

A.CO2、ATP

B.[H]、ATP、O2

C.[H]、ATP

D.[H]、ATP、CO2

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形成的产物是 [ ]

A.CO2

B.[H]

C.O2

D.ATP

参考答案:

①略; ②C; ③C; ④D。

由第三小题可以推知,有氧呼吸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都要释放能量,二者总是相伴进行着。

(4)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2870千焦的能量,大约1255千焦被“ADP+Pi”捕获,并转移到ATP的分子结构中。请想一想,ADP和Pi接受能量并形成ATP的反应式应该怎样表达?抽学生口述(屏幕显示):

ADP+Pi+能量 ATP

2.无氧呼吸:即无氧呼吸作用

(1)概念

指导学生读书。请把概念中的“无氧、酶、分解、不彻底、少量”等词下划上着重符号。

酸奶或泡菜,啤酒或醪糟,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密闭处理——发酵后制成口感舒适、略带酸味或酒味的食品。那么,“密闭处理、酸味、酒味”是怎么一回事?生化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密闭处理给相关微生物创造缺氧条件,使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酒精。

提问:发酵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发酵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见过做醪糟,糯米煮熟稍微冷却后,加入醪糟即酵母菌,盖上棉絮,几天后,揭开棉絮,即闻酒香,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搅动醪糟,有气泡,是同时产生的CO2,摸容器周围是热的,则是发酵过程放出的热量。启发学生根据微生物无氧呼吸的原理再举出10个左右运用发酵的实例,教师给予肯定。如:酱油、醋、味精、面包、馒头、果酒、白酒、工业酒精、沼气、发酵饲料等等。阐述生物遗传工程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高相关厌氧微生物的生产力,在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待同学们攀登和创新。

发酵通常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完全是指发酵。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细胞的什么部位完成?请同学们读书,教师梳理:无氧呼吸分两个阶段,均为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屏幕显示)

(2)过程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 2C3H3O3+能量

提 问: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 有的是乳酸?启发学生回忆有关酶的知识,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等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酒精能燃烧,说明酒精中还储存有大量的能量。

学生模拟情景讨论:(分步展示图像)某地区和庄稼长势良好;一场洪水将庄稼淹没;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请联想,洪水退去后,庄稼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

学生读书P·70,发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小结:庄稼会枯萎甚至死亡(展示图象)。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屏幕显示图像:水田中的水稻。为什么水稻常年泡在水中仍无恙呢?学生讨论,水稻是中空的,地上部分可通过气腔把氧气运送到根部,再加上长期生活在水中,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

学生练习:屏幕显示。

填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学生填写,教师指正,在屏幕上逐项显示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凡是活着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你们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吗?让学生阅读教材P·70-P·71“呼吸意义”一段,并找出重点词语。

(三)总结

学生讨论,屏幕依次再现板书提纲,教师口述:(1)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它是一切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活动。(2)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3)高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O2和H2O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在无氧的条件下,高等植物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但是无氧呼吸放能少,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4)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又叫发酵。

(四)布置作业

1.P·71复习题。

2.课堂练习:屏幕显示。

(三)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教师在评价练习时,屏幕逐项显示上图参考答案。

(五)板书设计

篇8:生物的呼吸作用课件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八、参考资料

人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也同样日夜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它是通过体表上的气孔或生物膜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的。白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远远地超过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好像是在白天只有光合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实不然。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通常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要消耗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一部分有机物,还要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植物的这种呼吸作用又叫做“光呼吸”。

篇9: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篇10:高考生物知识点呼吸作用

第三节 呼吸作用

1.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装置通气或进行 ,以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在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却需要密封发酵。通气可以给酵母菌提供呼吸需要的氧气,利于酵母菌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密封则是避免空气进入,便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可以为酵母菌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细胞分裂提供充足的动力。密封发酵时,酵母菌将有机物转化为酒精的同时,能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少量能量。2.酵母菌是一种 细胞真菌,属于 核生物,做馒头、面包,酿酒等,都是利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 氧化分解,并释放 ,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的方式: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是因为B瓶在封口后,培养液液面上方还存有一定量的氧气,静置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将这部分 消耗尽,再连通盛有澄清水的锥形瓶可认为检验的是酵母菌的 呼吸释放的气体。

4.对比试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也叫 对照实验。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好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5.酵母菌在 和 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 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 ,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大量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细胞呼吸可分为 呼吸和 呼吸两种类型。

6.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 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 大大增加(图5-8)。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 ,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P93图5-9)。

第一个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 ,产生少量的 ,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 中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是, 和水彻底分解成 和 ,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直接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 ,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 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 上进行的。

概括地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过程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 中。这里的[H]实际上是还原型辅酶Ⅰ。

7. 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可使977.2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 的形式散失掉了。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34%。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1mol ATP分子的高能键含有30.54kJ的能量,因此,1mol葡萄糖能够使32 mol ADP分子转化为ATP分子。与燃烧迅速释放能量相比,有氧呼吸是逐级释放能量的,这种方式保证有机物中的能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可以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地转移到ATP中;由于ATP容易分解,可以直接供给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在供能方式上方便快捷。

8. 无氧呼吸:除酵母菌以外,还有许多种细菌(如 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此外,马铃薯块茎、水稻根、苹果果实等植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动物骨骼肌的肌细胞等,除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一般地说,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

9.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酶(与催化有氧呼吸的酶不同)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 和 ,或者转化成 。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10.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作 。产生酒精的叫作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作乳酸发酵。像这样,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 呼吸释放的能量。

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例如,在细胞手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

1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中耕松土、适时排水,就是通过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作物根系的 作用,以利于作物的生长;(2)在储藏果实、蔬菜时,往往需要采取降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收获后的粮食要晒干再贮藏等措施减弱果蔬的 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3)酸奶和泡菜制作是利用了乳酸菌无氧呼吸;(4)包扎伤口用透气的纱布防止 细菌繁殖;(5)破伤风杆菌只能进行 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1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哪些异同点?请尝试设计简明的表格来比较。

13.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了。需氧细菌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以下哪些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哪些不支持这一论点?

(1)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2)线粒体内的蛋白质,有少数几种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绝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

(3)真核细胞内的DNA有极高比例的核苷酸序列经常不表现出遗传效应,线粒体DNA和细菌的却不是这样。

(4)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

【提示】这一论点包含两个要点:线粒体原本是一种独立生存的细菌,后来与真核细胞共生变成细胞内的结构。由此可见,证据 、和 ,能够支持这一论点,而论据3不支持。

14.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判断以下解释是否合理。

(1)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造成的。( )

(2)如果有酒味,可能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造成的。( )

2.下图表示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不进行呼吸作用

B.氧气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

C.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D.保存该器官时,氧气浓度越低越好

3.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

A.甲 B.丙 C.甲和乙 D.丙和乙

二、拓展应用

1.松土是许多农作物栽培中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试分析农田松土给农作物的生长、当地的水土保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如何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提示】松土可以促进 (氧气)进入土壤,进而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提高能量利用率,并且避免了可能由于无氧呼吸积累 而对植物根系造成伤害。这会促进植物根系更加健康地生长,有利于根系吸收 和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能够增加根系对土壤和水分的保持作用,甚至可能由于促进了作物生长而更多的吸收CO2,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缓解的作用。但是,松土不当,有可能伤害到植物根系,得不偿失。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等,采用适当的松土方法。

2.有氧呼吸过程是否含有无氧呼吸的步骤?结合地球早期大气中没有氧气以及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等事实,想一想,地球早期的单细胞生物是否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你体内的骨骼肌细胞仍保留着进行无氧呼吸的能力,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漫长的生物进化史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记?

【提示】有氧呼吸 阶段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不需要氧气,都与线粒体无关。联想到地球的早期以及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推测:在生物进化史上先出现无氧呼吸,而后才出现有氧呼吸。继而推测,地球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体内骨骼肌细胞保留进行无氧呼吸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漫长的生物进化史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记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体在进行长跑等剧烈运动时,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骨骼肌细胞保留一定的无氧呼吸来供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 呼吸作用

1.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装置通气或进行振荡,以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在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却需要密封发酵。通气可以给酵母菌提供呼吸需要的氧气,利于酵母菌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密封则是避免空气进入,便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可以为酵母菌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细胞分裂提供充足的动力。密封发酵时,酵母菌将有机物转化为酒精的同时,能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少量能量。2.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做馒头、面包,酿酒等,都是利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的方式: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是因为B瓶在封口后,培养液液面上方还存有一定量的氧气,静置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将这部分氧气消耗尽,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可认为检验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释放的气体。

4.对比试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也叫相互对照实验。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好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5.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大量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6.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图5-8)。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P93图5-9)。

第一个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直接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概括地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过程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这里的[H]实际上是还原型辅酶Ⅰ。

7. 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可使977.2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34%。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1mol ATP分子的高能键含有30.54kJ的能量,因此,1mol葡萄糖能够使32 mol ADP分子转化为ATP分子。与燃烧迅速释放能量相比,有氧呼吸是逐级释放能量的,这种方式保证有机物中的能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可以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地转移到ATP中;由于ATP容易分解,可以直接供给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在供能方式上方便快捷。

8. 无氧呼吸:除酵母菌以外,还有许多种细菌(如乳酸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此外,马铃薯块茎、水稻根、苹果果实等植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动物骨骼肌的肌细胞等,除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一般地说,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

9.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酶(与催化有氧呼吸的酶不同)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10.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作发酵。产生酒精的叫作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作乳酸发酵。像这样,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例如,在细胞手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

1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中耕松土、适时排水,就是通过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以利于作物的生长;(2)在储藏果实、蔬菜时,往往需要采取降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收获后的粮食要晒干再贮藏等措施减弱果蔬的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3)酸奶和泡菜制作是利用了乳酸菌无氧呼吸;(4)包扎伤口用透气的纱布防止厌氧细菌繁殖;(5)破伤风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1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哪些异同点?请尝试设计简明的表格来比较。

13.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了。需氧细菌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以下哪些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哪些不支持这一论点?

(1)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2)线粒体内的蛋白质,有少数几种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绝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

(3)真核细胞内的DNA有极高比例的核苷酸序列经常不表现出遗传效应,线粒体DNA和细菌的却不是这样。

(4)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

【提示】这一论点包含两个要点:线粒体原本是一种独立生存的细菌,后来与真核细胞共生变成细胞内的结构。由此可见,证据1、2和4,能够支持这一论点,而论据3不支持。

14.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判断以下解释是否合理。

(1)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造成的。(×)

(2)如果有酒味,可能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造成的。(√)

2.下图表示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不进行呼吸作用

B.氧气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

C.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D.保存该器官时,氧气浓度越低越好

3.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B)

A.甲 B.丙 C.甲和乙 D.丙和乙

二、拓展应用

1.松土是许多农作物栽培中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试分析农田松土给农作物的生长、当地的水土保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如何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提示】松土可以促进空气(氧气)进入土壤,进而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提高能量利用率,并且避免了可能由于无氧呼吸积累酒精而对植物根系造成伤害。这会促进植物根系更加健康地生长,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能够增加根系对土壤和水分的保持作用,甚至可能由于促进了作物生长而更多的吸收CO2,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缓解的作用。但是,松土不当,有可能伤害到植物根系,得不偿失。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等,采用适当的松土方法。

2.有氧呼吸过程是否含有无氧呼吸的步骤?结合地球早期大气中没有氧气以及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等事实,想一想,地球早期的单细胞生物是否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你体内的骨骼肌细胞仍保留着进行无氧呼吸的能力,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漫长的生物进化史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记?

【提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不需要氧气,都与线粒体无关。联想到地球的早期以及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推测:在生物进化史上先出现无氧呼吸,而后才出现有氧呼吸。继而推测,地球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体内骨骼肌细胞保留进行无氧呼吸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漫长的生物进化史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记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体在进行长跑等剧烈运动时,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骨骼肌细胞保留一定的无氧呼吸来供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

篇11: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很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如果照搬书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没有探究性,意义不大;如果把改进好的装置都组装好、材料也都选好,只让学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刚开始给学生设置的探究环节比较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让他们自己组装合适的装置完成“植物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学生们对实验原理不明了,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又能给他们进行探究实验呢?方案经过几次修改和试讲,我们一致觉得应该以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为依托,首先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老师在一旁协助,帮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后,再抛出问题,实验装置可以怎样改进?学生明白后就可以思考改进装置的办法,老师再给出几个改进方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再在实验材料方面引导,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就引导学生用最简易的装置来探究叶片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叶片用的是西番莲的叶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植物,自然非常感兴趣。老师先做对照组,学生再操作实验组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注重联系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探究实验环节应用的实验材料是西蕃莲的叶片和果实,也与十中朱琦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所研究的课题“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相吻合。

2、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种子、西番莲的叶片、西番莲的果实(课下探究),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篇12: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由于缺少实验的支撑,所以,学生直观认识很少,仅获得的感性认识就是教师提供的实验课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呢?在导入时,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也就是人类的呼吸作用这个大众知识,人在呼吸时要吸进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以保证人的生命活动,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学习中注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并指导生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利用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试着去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居室中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好不好、一天当中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最适宜等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训去指导自己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初一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生物的特征教案

《生物的特征》教案 (新版)

初中生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上课教案稿

高中生物有丝分裂教案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2022-12-07

七年级上册生物辅导教学教案2022-09-14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2023-03-23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2024-02-2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2024-04-30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说课稿教案2023-01-08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023-11-11

七年级生物教案:探索生命2023-02-21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2023-03-07

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