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14篇)由网友“北京杨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之三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之三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佚名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5.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送 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之四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之四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佚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法设计:围绕中心,层层推进。情境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强化中心。
1、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归祖国。岁月如梭,一晃动年过去了,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呼喊:“再见了,亲人!”
2、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
3、但在漫长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多媒体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以读为径,以练为纬。
1、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多媒体出示)
A洗补衣,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B指名读,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艰难与危险。指导感情朗读。
D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打糕,送来了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时啊,因此作者说着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军心目中,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E指名读,救伤员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丢下”“背进”
G一个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还未成年的小孙孙,一个是为了朝鲜人民流血负伤的志愿军战士,敌机来了,大娘毅然绝然地背起伤员,而丢下自己的小孙孙,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H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说明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I多媒体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J指导感情朗读,理解“八年来、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然而就像亲生母亲,胜似亲生母亲,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理解“同归于尽”小金花妈妈的死重于泰山,敌人的死轻于鸿毛。
B生质疑: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却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C多媒体出示: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D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对妈妈的爱,对敌人的恨。这说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军叔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为我们失去妈妈的小金花,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3、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
B多媒体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C指导学生质疑前沿阵地那么危险,为什么大嫂还要去挖?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失去双腿的大嫂,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导读)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夜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
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
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
四、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
多媒体出示音乐和画面: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3、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五、课后作业: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前三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5.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篇4:《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的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法设计:围绕中心,层层推进。情境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强化中心。
1、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归祖国。岁月如梭,一晃动年过去了,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呼喊:“再见了,亲人!”
2、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
3、但在漫长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多媒体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以读为径,以练为纬。
1、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多媒体出示)
A洗补衣,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B指名读,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艰难与危险。指导感情朗读。
D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打糕,送来了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时啊,因此作者说着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军心目中,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E指名读,救伤员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丢下”“背进”
G一个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还未成年的小孙孙,一个是为了朝鲜人民流血负伤的志愿军战士,敌机来了,大娘毅然绝然地背起伤员,而丢下自己的小孙孙,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H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说明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I多媒体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J指导感情朗读,理解“八年来、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然而就像亲生母亲,胜似亲生母亲,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理解“同归于尽”小金花妈妈的死重于泰山,敌人的死轻于鸿毛。
B生质疑: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却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C多媒体出示: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D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对妈妈的爱,对敌人的恨。这说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军叔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为我们失去妈妈的小金花,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3、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
B多媒体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C指导学生质疑前沿阵地那么危险,为什么大嫂还要去挖?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失去双腿的大嫂,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导读)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夜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
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
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
四、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
多媒体出示音乐和画面: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3、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五、课后作业: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前三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篇6: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这篇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这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富有感染力,那么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让你特别感动。
3、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书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激情引读,理解课文
1、放录象片:志愿军离开朝鲜,人们送别。
从这段录象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抒发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的?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那位同学读的好?好在哪?
3、小结:
以上三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的.词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像他们学习。
4、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中那句话最能包含志愿军和大娘之间感情深厚?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这比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6、如果把它转化成陈述句,应该怎样表达?比较一下,这两句话那句情感更强烈一些?
7、读书,贵在思考,聪明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句话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么?
8、总结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9、默读课文,用笔边读边找课文中那几件事能够说明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板书:送打糕 缝补衣服 救伤员
10、八年的相处,大娘是不是仅仅为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想象在这八年的相处中,大娘还可能为志愿军做了那些事?
三、读中感悟情感
1、八年的相处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太多太多,此时此刻,随着列车的移动,难舍的泪水模糊了亲人的眼睛,望着大娘那一次又一次挥动的双手,又使我们的志愿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2、出示还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
3、战争离我们也许太远了,下面我们就在片子当中感受战争的场面。大娘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去打糕的?从大娘的行为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大娘这种行为,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同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说)
5、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请同学们练习读读。(配乐)(生读)
6、学生评价,教师抓住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鼓励。
7、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8、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丢下的是谁?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
9、唯一亲人:
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10、(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读,抓住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句,有感情的赛读。
11、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这一段是怎样学习的?
12、小结:
我们在学习这一段中是抓住了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来抒发斤自己情感的,希望同学在学习下一段时也要按照这种方法来学。
篇7:《再见了亲人》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
(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篇8:课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构,但这种建构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须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悟情,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英雄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启动情感
1、八年前,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和平而来,八年后,他们又依依惜别,万般不舍,为了和平而去,千百次呼喊:再见了,亲人。是因为朝鲜人民为他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指名说)
2、仅仅是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3、朝鲜人民也视志愿军为亲人?(找到根据)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送了一程又一程)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再也抑制不住的泪)
大嫂,请回吧!(伤离别,离别就在眼前)
二、追本溯源,体验情感
1、朝鲜人民为什么视志愿军为亲人,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说说。
2、这些都是你们从课外积累到的信息,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里有没有写志愿军付出的代价?四人小组讨论,划出句子。
预设:
⑴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你能想象一下三天三夜的激烈场面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的场面才是拼?你再体会体会,志愿军当时的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拼?(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
⑵ 列车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 那一回,我们的'侦察员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
三、有机整合、领悟情感
1、魏巍在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叙了朝鲜战场上最为壮烈的一次战斗──松骨峰战斗的场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发下的材料,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对拼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这些语句划下来。
2、学生快速默读后,教师随机点拔,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例如: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一志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拼的意思。)
敌人为了逃命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这是从敌人的疯狂进攻,垂死挣扎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这是从战士的英勇壮举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以至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这是从战士付出的巨大代价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这个连的伤亡虽大聚歼了敌人。(这是从结果中读懂了拼的意思。)
3、这个片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诉说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在浴血奋战,拼杀到底。让我们再次齐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4、影片《英雄儿女》刻画了志愿军战士坚守851高地,与敌人激战了一个白天,阵地上只剩下了王成一人,这时候(播放影片片断)(三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王成虽然是巴金的小说《团圆》中的一个人物,但他却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如我第九兵团第二十军连长、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壮烈牺牲的形象酷似王成;
第二十六军排长,在坚守二一二高地防御战中,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成群的美国兵蜂拥而上,向他扑来。这时他拔出掩埋在工事时的爆破筒,把爆破筒炸敌群的先例,其情节更符合王成的形象;
志愿军炮兵侦察员于树昌用电台指挥我炮火压制敌人进攻,直至敌人包围了他的观察点,发出了向我开炮的指挥口令,其语言就是王成。
(四读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拼了三天三夜。)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这一切,只是志愿军八年中为朝鲜人民所做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场面就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呀!这一别,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年迈的大娘、年幼的小金花、拄着双拐的大嫂她们忍心与志愿军分别吗?送了一程又一程。
2、于是,志愿军只好请求她们停步,谁来请求她们?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大嫂,请回吧!)
3、就是这样的请求,她们还是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志愿军只好肯求她们。
4、可是送别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成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们。
5、志愿军不断的哀求,可朝鲜人民还是不回去,志愿军只能用军人的口气命令她们。
6、这命令中有不忍,命令中饱含着深情──百感交集,谁再来试试。
7、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了,现在,男生起立代表志愿军,男子汉有泪不轻弹,你们女生代表朝鲜人民。看,火车就要出发,你们深情地说
8、火车缓缓启动,志愿军从窗口探着身子,挥着手,朝鲜人民也挥舞着鲜花大声喊
9、火车越开越快,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10、现在是和平时期,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亲人关系?
《再见了,亲人》讲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故事,我们既把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同,我们更应该将文中流淌着的爱融化我们心底。只要人人拥有一份爱,亲人到处在。
篇9:《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东栅中心小学 徐 伟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2、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
2、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学生知道的介绍背景。
3、教师简介背景。(加以有关图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背景。)
4、课文讲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后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
5、说到亲人你会想到谁?
6、那么课文中写到哪些亲人?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a、注意拼读生字。b、想一想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
2、出示词语。
战役 封锁暂时 供应 硝烟
雪中送炭 唯一情谊 噩耗刚强
(1)指名读 , 齐读。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
二、细读课文,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请你仔细地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2、交流讨论。
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3、请你再仔细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想想你是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的,圈一圈有关的词。学生如果回答不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大娘不顾生命危险。指名读。
生: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
生:送来了大娘对志愿军的爱。你也来朗读。
4、这么危险大娘为什么要给战士们送打糕?(请你联系上文找找)志愿军在战场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了,肚子很饿。
师:三天三夜不吃东西会怎样?上面还有敌机啊。处境怎样?
生:打战的力气也没有了。可能导致战斗失败。
5、战士们正饥饿的时候,大娘及时送来了打糕,对战士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6、师:课文中的“雪”和“炭” 分别指什么?
生:“雪”——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打糕
7、师: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大娘送来了打糕。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娘慈母般的温暖。指名朗读。
生: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
8、你是志愿军,吃着饱含大娘爱的打糕,你心情会怎样?
生:大娘真是我们的亲人。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
生: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战斗。
生:我们太感谢你了。指名朗读。
所以当时有很多同志都感动的流泪了。齐读。
师:大娘的这种爱是已经超越普通的爱,更像是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啊!
在这分别的时刻,儿子情不自禁地要对母亲说:
出示: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再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大娘对志愿军的爱护。我从“丢下”“背进”体会到的,指名读。
师: 一“丢”一“背”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娘的无私。为什么能这样做?(志愿军也为大娘流血牺牲过)
生:大娘把战士看得比小孙孙还要重要。小孙孙是谁啊?(唯一的亲人)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失去唯一的小孙孙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大娘失去了小孙孙就再也没有真正的亲人了。大娘的心情是怎样的?(痛苦)请你来读一读。
3、大娘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爱)哪里可以看出来?
4、但她还是选择先救志愿军,你想说什么?
生: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重要。 你来读这个句子。
生: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亲人。
生:大娘很无私。
5、师:此刻你就是那位被救的伤员,想到那为你失去唯一亲人的大娘,你怎么读?指名读。 是大娘给了你第二次生命,你怎么读?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我们都是被救的伤员。(配乐)小组齐读。
你们的感动,你们的感激,在分别的今天,都深深的蕴涵在一声声的道别声中:
出示: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6、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温暖。
生:洗伤口,做鞋子送茶水
7、8年来,大娘不仅在是生活上关心志愿军,还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她如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志愿军!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和大娘的之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表达的。
1、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为什么课文要用反问句?
生:比较朗读。
2、说说哪种说法好?
生:感情更加强烈。你表达一下这种情谊。
3、今天,志愿军就要和大娘分别了,你想跟大娘说些什么呢?
或许你是吃到打糕的战士??或许你就是那个被救的伤员??或许你是穿了大娘洗补过的衣服的战士??
4、交流。
5、在这分别的时候,所有的志愿军都来跟大娘说说心里话——
亲人分别,千言万语说不尽,谁也不想离开谁,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总结:汽笛已经响起,火车就要开动了,就要离开亲人,离开朝鲜妈妈了。把我们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融入到深深地呼唤中去吧。
出示: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6、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段落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呀?(劝说——回忆——抒情)其实我们下面这课时要学习的小金花、大嫂这两个段落也是按照这个布局来写的。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品读词句中渗透情感体验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东栅小学 徐伟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
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可是她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篇10:《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志愿军军歌》、(分别场面图)、(二胡曲《还乡情》)、(课文重点句)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放,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回到那场抗美援朝战役中,回忆当年那千千万万的感人至深的离别场面。
2、介绍时代背景,引出课题——《再见了,亲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4、“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5、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课件出示:)事 件:
(1)为了志愿军:大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2)为了志愿军: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
(3)为了志愿军:大嫂挖野菜失去腿
(1)大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2)小金花救老王失去母。
(3)大嫂挖野菜失去腿。
(二)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课件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B、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C、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课件出示:“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
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A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B、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丢下、背进)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
C、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了什么?
(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我们不会忘记,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2、“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A、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什么?
B、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依依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课件出示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
交流体会。
2、重点交流,:“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很大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B、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感情升华,结束新课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回顾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
2、出示课件
3、师引述,转换角色读课文最后三段。
3、师总结,结束新课。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再见了,亲人》学后感。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 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 深情厚谊 大 嫂 挖野菜失去腿。
篇11:《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密切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是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说是亲人?
2出示志愿军出征图
同学们,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14 再见了,亲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
2.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三、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
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四、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
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出示课件)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课件)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课件)第二句。
篇12: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课 题】:9再见了,亲人
【课 型】:讲读课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重 难 点关 键】:
1.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 具 准 备 】: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一、【教 学 内 容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后,领悟这三段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2、小金华、大嫂、大娘这些朝鲜人民此时此刻会向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学习本课表达方法,试着说一说。
3、找同学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让我们共同朗读最后三段,共同来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依依不舍的真情吧。
学生朗读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补充诗句: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
3、小组讨论,补充完整。
四、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听写本课字词。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班内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3、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补充资料,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篇13:《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 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篇14:《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流泪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六、作业。阅读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业: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 yì) 挎着篮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着(jiá jià)
2.将第三自然段划分为3层。
3.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6个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过程
一、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借助配乐(火车启动,缓慢离站),教师引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黄继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分角色或轮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音乐教案-小乌鸦爱妈妈2022-10-10
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9-02
教案本2022-06-25
老人与海鸥教案2023-05-13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乌鸦爱妈妈》优质教案2023-04-08
老人与海鸥心得体会2023-11-10
乡愁教案2023-03-26
蒙蒙细雨三年级作文2022-10-16
《乡愁》教案52022-05-0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