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课标)(精选7篇)由网友“雪花六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课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八年级上教案(第19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9课)
19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感受本文生动自然而又准确的语言了解鸭嘴兽的特点。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说明: 这是篇融科学性与人文性与一体的科普文章。用生动自然的语言,聊天式的形式,既说明了鸭嘴兽卵生哺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又以恩格斯先否定世界上存在鸭嘴兽这种动物,后来在实践的检验下改变认识的事例,提倡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没有不犯错误的完人”,“对待事物不拘泥于传统认识,尊重事实”。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画、分析、写批注等方法,切实感受本文说明性文字生动活泼而准确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文所提倡的重视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1、出示鸭嘴兽图片 2、请学生简介鸭嘴兽 简介鸭嘴兽 由已知知识进入,可以使学习有个轻松的开始。 初识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我们还能了解些什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 2、解决生字词 出示部分生字词,请学生朗读,并口头解释部分词义。 1、默读全文 2、学生朗读解释 拘泥、媲美、不伦不类、俨然、断然、蹼 方便快捷的检验预习工作,同时为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理解课文 1、课文在介绍鸭嘴兽时多处与其它动物作比较。找出这类句子,并说说这样比较为了说明鸭嘴兽什么特点。 2、文中这些比较最终要突出鸭嘴兽哪些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不伦不类”“奇怪”的特点,予以肯定后要追问怪在哪里、怎么不伦不类?促进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回答,非泛泛而谈。) 3具有鸭嘴兽的这种特点的动物现在生物学上归为哪一类? 1、圈画并用批注形式写出作比较的作用。 1“鸭嘴兽有一个平而扁的阔嘴巴,短而钝的粗尾巴,还有一对蹼。乍看起来,同家鸭差不多。而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灰色绒毛,又可与我国的特产水獭媲美。”――将鸭嘴兽与家鸭水獭相比较,说明它兼有家鸭的外形与水獭的皮毛的特点。 2“说它是兽类吧,它却是靠下蛋繁殖后代,说它是爬行动物吧,可它孵出的后代都是靠哺乳喂养的。”――与兽类和爬行动物相比较,说明它在繁殖方法上的特殊性。和一般兽类、爬行类都不完全同。 3“若与爬行动物相比,鸭嘴兽显然是比较高等的动物,因为它虽属卵生,却是哺乳的。但在哺乳动物中,它却是最低等的。”――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相比,说明其动物进化中的等级特点。 2、突出鸭嘴兽既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又结合了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3、生可齐答:卵生哺乳类 用圈画、写批注的方法引导每个学生进入文本并产生思考。只有充分思考之后的交流才更有机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也使课堂活动能有效促进每个学生能力提高。 引申思考 1、但在鸭嘴兽刚进入人类视野时却带来一些问题?是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先读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读5、6两段;师读1、2两段。 3、谁能简介恩格斯,出示图片。 4、教师小结:回顾人类对鸭嘴兽的认识过程:从不信其存在,到为它分类而伤脑筋,再到最后的接纳。也许对世界上许多新出现的事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过程。现在当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可能会觉得那是多么可笑的行为,但当身处其中时,犯错误的人中未必没有你。如何去看待新生事物,我想今天的课文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做点实际的调查研究,看到事实真相后再下结论。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少犯错误。 学生简要回答:人们不认可它的存在。 2、齐读5、6段,边听边看边思考。 3、简介恩格斯 4、思考回答故事的启示。 任何时候朗读都是促进理解和思考的良方,朗读使学生再次投入文本,在文章语言的启示下体会到文本真正的思想。 通过朗读中的语气语调向学生传达教师的理解,开启学生的思路。 教师的小结可弥补学生理解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练习1、本文作为科普类文章,在用词上也具有尊重事实,表达准确的特点,例如文中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也一度拘泥于这种认识,后来……”中的“一度”准确表达了恩格斯在生物学上有较长一段时间是拘泥于传统概念的',但并非一直如此,这样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2、请你也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词,并加以点评。 1、学生寻找思考。 文中的例句主要有 (1)“据说,当1880年一个……。”中的“据说”表明恩格斯大发雷霆的故事来源不一定完全真实。 (2)“这拍案者之一,就是恩格斯”中的“之一”表明恩格斯是其中的一个,而非只是他。 (3)“我们知道,一般从蛋中孵出的小动物……;而一般吃奶的动物……。”中两个“一般”都说明动物的普通情况,但不排斥特殊情况。 ……等等。 该环节既是对语言特色的巩固,也是对课文倡导思想的检验。 作业 1、查阅资料,写一篇题为《针鼹与鸭嘴兽》的小短文。150字左右。试着通过与鸭嘴兽的比较,让人们了解针鼹的特点。 2、寻找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格言。 完成作业 既尝试了用比较法写作,又兼顾了与课文内容的承接。另外鸭嘴兽材料是现成的,也减少学生课外查资料的量,让学生提高作业效率。篇2: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韦德的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中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3.学习课文运用比较、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重点词句、段落中去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难点:理解当中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交流,了解圣诞节。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圣诞节的资料,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圣诞节”的故事呢?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们在圣诞节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有一个孩子与你们的心愿都不相同,很特别,他就是韦德。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再得到礼物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理清文章的顺序)。 3.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韦德的.心愿是什么? 三、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在课文的空白处,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收获?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合作解决。 (2)交流探究结果。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感情的变化:争先恐后哄笑安静认真 韦德感情的变化: 静静地忧伤兴奋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我觉得韦德是一个善良真挚、充满爱心、天真憨厚的孩子。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 五、板书设计: 韦德的心愿 争先恐后 孩子们 哄笑 认真 静静地 纯洁真挚的爱 韦德 忧伤 兴奋 六作业布置:字词句段篇:1、2篇3: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18外婆的手纹 教学目标: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李汉荣的散文天地,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把书翻到《外婆的手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说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虔诚 临摹 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2、 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读罢全文后,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 外婆的针线活 2、同学把书合上,看投影。投影上的三句话就是描写外婆的针线活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把句子填完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大家认为填上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评价一下。 这些词语很美,非常形象生动。写出了外婆手艺的高超,绣的作品的十分逼真。3、 看来,外婆的针线活不仅让作者难忘,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 4、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5、大家认为怎样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怎样的人能创作出艺术品? 非常美的,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于生活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艺术家能创作出艺术品。 6、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品,而文中外婆的身份是什么? 普通的劳动者 艺术家能否就和普通劳动者划上等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 7、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1DD13节,圈划后归纳一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外婆俨然是一个艺术家?(五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 艺术家: 1、审美DD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2、准则DD做衣如做人 (板书) 3、态度DD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4、灵感DD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小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为“我们”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 8、时光飞逝,现在,当大多数人已不再接触针线活时,“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非常珍惜、怀念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叫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9、全班朗读课文16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10、教师小结:可见,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请大家回家细细品味,并找出一两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课后阅读《替母亲穿针》,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本文是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从而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分析外婆针线活手艺好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最后走入这位普通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下作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上能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我觉得课中的一处闪光之处就是在投影中列出三句描写外婆针线活手艺高超的句子,要求同学把关键的词语填写完整。这样一来能直接引入课文,省去很多繁琐的提问,二来也能让学生通过所填写的词语,直接感受到外婆所绣作品的逼真、惟妙惟肖。课堂中的难点就是如何从外婆的作品中感受到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学生往往只会从书本中找答案而不能联系外婆所生活的年代和外婆的内心世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拨。 在教学完毕并检查了学生的两项回家作业后,觉得所布置的作业可操作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差别较大,这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因为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只有真正让学生有东西好写了,有东西好说了,他才会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9雁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的语句,以及不同人对雁的不同态度的语句,来揣摩文章的主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估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估计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样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心理变化,揭示文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小组合作收集到的有关雁的生活习性的资料。(扣住“迁徙”,以便引出下一步。) 2、以影象资料导入。(“悲情”片段) 导语:(接上影象资料)和刚才悲惨身亡的雁相比,也有幸运的,比如说没有中弹的,或者只是受点伤的,那么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呢?请打开课文《雁》。把你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按要求说出来。(点击下一张PPT) 二、 预读,说“了解”的话 设问:请说说你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点拨、引导,以熟悉课文内容。 应明确:一只雌雁受伤掉队了,雄雁不忍离去,结果双双死在一起。 三、选读,说“积累”的话 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老师出示“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齐读第4节和14节;个读16-17节。 四、寻读,说“发现”的话 1、通过刚才的选读,我们进一步感知到发生在大雁夫妇间的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问题: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出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语句。你能理解孤雁的心情吗?受伤的大雁又是怎样想的? 2、由大雁的本能引出“拟人化”的手法。 3、从这则凄婉的故事中,你感受到大雁身上有怎样可贵的品质? (对情感的真挚,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PPT) 4、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丰富内涵。 5、就在大雁夫妇悲痛欲绝但仍在执着追求时,而一旁的张家夫妇和人们却表现出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请在文章中寻找出描写张家夫妇和人们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这样的语句。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学生寻找、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品位出人对生命表现出的冷漠、自私和残酷。再次理解、充实“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对待生命呢?zzz引导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zzz进而揣摩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也再次理解“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五、演读,说“想象”的话 1、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人类以人类的方式对待落雁的语段(6段---10段),以及落雁以落雁的方式对待人类的语段(21段---24段)。(两个同学朗读) 2、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想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想象一下: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六、续读,说“探究”的话 其实,正如作者所观察的那样,我们生活中还是有不尊重生命、不善待生命的现象存在的。请大家课外继续阅读,寻找这类文章,这类现象,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善待生命。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说读的方法,学习了篇小说《雁》。在这过程中我们借助于作者那“拟人化”的手法欣赏到大雁夫妇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和对生命价值那执着的追求精神,也清晰地听到他们那无声的呐喊“人们啊,你们尊重我们的生命吧!”更看到了人们当中还存在的对生命价值的冷漠、自私和残酷的一面,还明白了作者塑造雁这一形象现实意义。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八、布置作业: 1、搜集四句关于生命的至理名言,并且选择其中你最能认同的、或给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句,在下次上课时交流,并且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2、课外搜集并阅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类的感人的文章,为下次的班级“故事会”做准备。 3、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段有主题的小故事。篇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前2);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篇5:C(1-19)《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C(1-19)《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课时1总第1课时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的: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揭示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 自学: 1、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海域yù 可望而不可即jí 椭tuǒ圆 铁锹qiāo 2、解释下列词语: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 3、感知内容: ①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 讨论: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写作特点: ①恰当的描述; ②用数字说明; ③叙述中有议论。 四、 质疑: ① 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引导: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 自测: 1、多音字注音组词。 降 兴 乘 奔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3、你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六、 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或: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 教后记:篇6: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登月各阶段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登月过程的几个阶段的划分。
【教学设计】
用Powerpoint制成的课件,用形象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动画MTV《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刚刚欣赏的是我国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其“蝉娟”指代月亮。茫茫的苍穹,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于是便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月宫仙子──嫦娥的故事。(请一位学生简要讲述“嫦娥的故事”)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展示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图片)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那么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梦想已久的月球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球上去走一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思考: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总结归纳:
⑴登月准备。
⑵飞向月球。
⑶登上月球。
⑷返回地球。
2、试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要点:
⑴登月准备。
这是一篇记叙文,在阅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时间,人物,地点,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⑵飞向月球。
弄清楚飞船升空的每一个过程。
(展示图片和火箭升空,二级火箭脱离视频。)
⑶登上月球。
明确:
①登月舱与飞船脱离的准确时间。
②登月舱降落地球的准确时间。
③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间。
④人类足印第一次印在月球的精确时间。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展示动画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宇航员所做事情和相关顺序。
⑷返回地球。
①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
②“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
(展示相关图片)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段落。
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总结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三、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四、介绍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1、简要介绍“神州五号”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州六号”。
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步:20xx年左右,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第二步:20xx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实地考察。
第三步:20xx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
3、登月:
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
陆续建设月球基地,实行太空旅游等。
五、布置作业
2030年,你作为我国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之一,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在月球上你将看到什么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篇7:七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第18课 密室日记 教学目标:1、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2、理解并学习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3、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说明:本文节选自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日记是自己每天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真实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是自己真情实感的体现.日记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来抒发感情,真实而直接,这一点必须让学生理解.《安妮日记》是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面对逆境,主人公那种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是尤其值得现在长处顺境中的中学生学习的.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细细体味安妮清纯的心灵和细腻文笔,使学生与安妮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2体会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资料。 二、准备知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在欧洲的一万多座集中营中,有六百万犹太人死于法西斯的暴行。 本书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为躲避纳粹迫害,在两年的密室生活中记下的日记。二战后,其父将她的日记整理出版,从1947年至今,《安妮日记》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发行两千多万册。 关于“日记”:日记是一种文体名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人日记,记录自己一天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类日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比较自由。写作中,不必面面俱到,要记一天里对自己有教育意义或感触较深的事。如:《雷锋日记》。另一类是作者根据需要,采取日记体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类日记可以虚构。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三、初读文本:思考:1、文中的八则日记写了哪些内容?2、这些日记反映了安妮当时身处于怎样的生活环境中? 1提示:第一则:开始写日记。第二则:渴望出去。第三则:想离开密室。第四则:想救汉妮莎。第五则:感到春天来了。第六则:立志永远快乐。第七则:战后想出版小说。第八则:长大当记者,给所有人喜悦。 2提示:从日记里可见:身处“密室”的安妮仍然生活在随时可能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恐惧与危险中。这种日子让她压抑和痛苦,但她对生活依旧保持了乐观向上的'态度。 四、研读文本:思考:安妮在厄运中,为什么说:“可是我快乐,而且立志永远快乐!”?提示:因为她说,“我生来快乐,我爱人,我天性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也快乐。” 思考:安妮这种“生来快乐”和“天性爱人”的个性还表现在哪里?从而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1、“我想,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2、“我终于明白我必须做功课,才不会无知;必须好好活下去,当记者,因为这是我的志向!3、“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4、“慈悲的上帝,请安慰她,让她至少不孤独。但愿你能告诉她说我满怀同情和爱在想着她,那样也许能帮助她撑下去。” 提示:上述语段体现了安妮对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痛恨,表现了她面对逆境,勇于斗争,乐观进取的精神品质。 五、小结归纳:本文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少女安妮两年密室生活的经历。抒发了她对战争的痛恨,对消伙伴的思念,以及战后当记者的憧憬。体现了面对逆境坚贞乐观的精神品质。安妮虽然不幸死去,但她的精神仍活着,象征着灵魂面对罪恶与死亡的胜利。 六、拓展训练:阅读从《安妮日记》里摘录的另一则日记,体会:它抒发了安妮怎样的情感? 1944年2月23日 星期五 我们住在这里,错过很多事情,非常多,我和你一样想念我们错过的东西。我指的不是外在的事物,因为这方面我们不愁,我指的是内在事物。和你一样,我渴望自由和新鲜的空气。但我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已经获得了丰富的补偿。在内心获得的补偿。我是说,今天早上,我坐在窗前长长,深深的往外看上帝和大自然的时候,我好幸福,纯然的幸福。 1944年2月23日 星期五 我们住在这里,错过很多事情,非常多,我和你一样想念我们错过的东西。我指的不是外在的事物,因为这方面我们不愁,我指的是内在事物。和你一样,我渴望自由和新鲜的空气。但我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已经获得了丰富的补偿。在内心获得的补偿。我是说,今天早上,我坐在窗前长长,深深的往外看上帝和大自然的时候,我好幸福,纯然的幸福。 七、作业:1、《密室日记》中哪一篇最能引起你的共鸣,或其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请围绕它写一篇读后感。(必做) 2、仿照课文,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你的校园生活,抒发你心中的情感。(选做) 第19课 你是我的辞典 教学目标:1、具体了解并概括文中父女如何面对逆境 共过难关的故事。2、通过学习用日常小事展示人物精神世界 的写法,把握人物的重要性格特征。3、学习作品主人公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品格。 说明:本文是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穿结文章的全部材料,推进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将复杂的材料巧妙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值得一学。根据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特点及本篇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圈划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双线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在默读、散读中圈划人物描写,同时把握作者情绪的脉络,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课文双线结构的把握及作者思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播放《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象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二、初读文本:思考:你认为“你是我的辞典”中“你”、“我”分别指代的是谁? 提示:①表层义:“你”是指“露丝”,“我”指父亲―本杰明。露丝教她父亲学习新单词,帮她提高语言能力。②深层义:“你”是指父亲――本杰明,“我”指露丝。父亲教会露丝如何观察、思考问题、启迪人生 小结:这是本文并行的两条线索(即双线式结构)从中足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三、研读文本:思考:父亲是我的辞典,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忍辱负重、乐观的人(在女儿听到有人叫她父亲哑巴后,愤怒不已时,相反父 亲却安慰她。)努力学习、顽强的人(学而不厌,而且在答应女儿上大学后,他依然要求和女儿一起学习。)笑对生活的开朗自信,乐观向上的人(“只要父亲一回到家里,家里就立刻充满了欢笑”、“时时刻刻洋溢着笑意的大眼睛”、“尽管如此,父亲却从不悲观,他总是把困难转变成幽默”、“我们应该笑对生活。”他常说,“这样,艰难用苦也会变得轻松愉快。”、“非常愉快”、“兴高采烈”、“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小结归纳:是父亲教会了她如何观察、思考问题,是他那无声的言语,教“我”学会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是父亲的乐观、幽默、顽强、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她。(他是她启迪人生的“活字典”) 五、拓展训练:你生活中的“辞典”是谁?为什么? 六、课后作业:1、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精彩,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加以仿写。(必做)2、查资料,谈谈你对“双线式结构”的了解。(选做)★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课标)(精选7篇)】相关文章: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2022-05-06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3-06-18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总结2022-09-30
初一学科作文2022-12-22
如何写好说课稿的步骤及格式2024-03-22
赛罕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2023-05-22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学计划2023-02-21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2023-05-16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学计划例子2023-02-19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1-音乐教学计划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