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的教案(精选9篇)由网友“豪懿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幕遮》的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苏幕遮》的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诵读
多种形式调动学生
三、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四、课堂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B类:JC,朗读并背诵《苏幕遮》。
预习布置 预习《国殇》。
板书设计 上片:写室内燎香消暑,屋檐鸟雀呼晴,室外风荷摇摆
下片:联想到故乡五月的风物,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课后反思
延伸阅读: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下阕写了什么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9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下阕写了什么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8(教师版)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填空:
周邦彦,我国 北宋 时代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他被尊为 婉约 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与杜甫的《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2.诵读全词,完成下列问题
⑴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 楫( jí ) 浦( pǔ )
⑵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 烧) 消溽暑 ( 湿润;潮湿)
侵晓窥檐语( 渐近拂晓,快天亮时 ) 梦入芙蓉浦( 有荷花的水边)
3.探究赏析
⑴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这些意象描绘了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构成了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⑵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下阙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下阕抒发情感的方式特别,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⑶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简要分析?
情与情的关系:触景生情,即景生情
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⑷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第一,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6(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 liáo ) 溽( rù ) 楫( jí) 浦( pǔ )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 ( 点燃 ) 消溽暑 ( 湿润 ) 鸟雀呼晴( 欢呼 )
梦入芙蓉浦( 水边 ) 侵晓窥檐语( 偷看 ) 侵晓( 快天亮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4、解答下列问题
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②下阕写了什么情?
(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
【探究案】
⑴ 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⑵ 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⑶ 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一个“举”字,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写出了风下荷叶的动态可掬。)
⑷《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风荷”。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钱塘,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案】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
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⑵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 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 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4(沪教版必修3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 周邦彦是_________后期著名的________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________》。
2.根据“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朗读全文并进而背诵。
二. 赏析学案: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3、赏析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下阕抒写了什么情?
5、《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6、诵读这首词的上阕你将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风荷举”三字是轻读还是重读?下阕诵读时你将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
7、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三.课堂练案:
分析下面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表达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四、课外练案.
《菩萨蛮》中学语文在线
1. 阅读这首词,给这首词加一个题目。
2. 有人说“弄妆梳洗迟”中“弄”字最奇,是一篇之眼目,请简析其妙处。
3.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设计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 合作
相关链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曲子词与长短句,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这就是把同韵部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这也叫韵脚。其目的是为了声韵谐和,构成声音 回环之美。就目前而言,作诗词一般仍要求严格遵照平水韵(106部),词林正韵简编.摘自。宋词精华。【学习过程】:
一、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识记检测
1. 周邦彦是_________后期著名的________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________》。2.根据“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朗读全文并进而背诵。
二、赏析学案: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烦闷---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4、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一个“举”字,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写出了风下荷叶的动态可掬。)
5、下阕写了什么情?
(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风荷”。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钱塘,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7、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8、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当堂达标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 侵晓 窥檐语 清圆
2、翻译下列句子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学后反思
篇2: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范围,但是意境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高天、金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烟霭给予人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山峦,碧色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天涯。这里芳草,虽未必有明确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情怀黯然凄怆,羁旅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推移,而主人公所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平直,而且使上片写景与下片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统一。写乡思离愁词,往往借萧瑟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 ,谥号 ,苏州人,著有 。
2.上片“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情事。回应上片所写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八、布置课后作业。
篇3:《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篇4: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三、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四、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五、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六、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七、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苏幕遮》原文和译文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赏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篇5:苏幕遮范仲淹文言文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文言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篇6: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老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 ,谥号 ,苏州人,著有 。
2、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八、布置课后作业。
篇7:苏幕遮范仲淹名师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
1.诗词教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对现代文来说薄弱一些;
2.平时的诗词教学,教师往往会“肢解教学”,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整首诗词,更别说从诗人的创作背景、主观情感等方面有所探究;
3教学层次
1.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
2.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
3.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
4.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活动
【导入】
一、教学导入
教师以猜作者的形式导入:他年幼丧父,经过数年寒窗,终究及第(考取进士);他是一位政治家,重视水利,曾修“范公堤”。入主朝政,实施新政,虽陷朋党之争,却兴改革之风,成为王安石变法之前奏;他是一位军事家,提出积极防御,一改朝廷柔弱之势;他是一位教育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文词作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倡导 “先忧后乐”思想,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欧阳修评价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认为他: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他的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说明:导入的设计是让学生能对范仲淹有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很好地进入文本。)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
由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进入此环节。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黯”“倚”等字音的准确。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2.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先带领大家回忆传统朗读,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入情、入境的内容,启示先生要沉下心来,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自由朗读体验。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大意。词的上阕写的是自然的秋色和想象中的春景,暗含“思乡”,下阕则直抒“思乡”之绪。
②赏析下阙,抓住“好梦”读懂词人内心。
重点读解最后一句,体会词作者在灵魂的迷幻与肉体的困苦直接挣扎徘徊的痛苦心理。
(说明: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诵读中理解,在对话中显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诵读课型问题,这是对诗词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三、品析词格,感受作者表达的“愁绪”。
1.以“梦”字入手,上阕无梦字,却写了两个梦,下阕有梦字,却没有了梦。
2.引出周邦彦的《苏幕遮》,同样是写思乡愁绪,同样有梦字,引导学生分析不同。
[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试着理解“境界”,理解范仲淹拥有“先忧后乐”的伟大思想的同时却也有黯然销魂语。]
教师出示对范仲淹词的评价: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秒至此。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说明:对词作的阅读仅仅在学生理解了体悟了,会念会背,感觉学生怎么来再怎么走回去。若与其他诗作一些比较,懂得一些评价,会让学生更懂词意更解词心,可能会比来时走得远一些。)
四、延伸拓展
1.范仲淹的词作只有五首传世,其中三首都写到了“思乡愁绪”,教师出示不同的三句,让学生讲讲喜欢哪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这一情感。
2.走进范仲淹,再读《苏幕遮》。
篇8: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同学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同学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同学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同学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同学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同学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同学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同学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同学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同学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篇9: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讨论、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说说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发怀乡之情。)
2、诵读指导:
上阕写景,格调活泼,应读出欢快之感。一、二句低沉,稍慢;三、四句转为欢快;五、六、七句连贯,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
下阕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前四句慢速,读出喃喃自语的.感觉;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放录音,范读。
4、学生齐读,读准节奏;再读,把握情感,读出韵味。
四、品味鉴赏
1、上阕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先写室内活动,再写檐间鸟雀的叫声,最后描绘荷塘美景。按照由室内到室外,由所闻到所见,由近景、特写到远观全景的顺序来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燎沉香,消溽暑。”连绵的阴雨,使得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这两句暗示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写久客思乡伏下了一笔。
3、品味动词,赏析名句
(学生品味、讨论,得出结论)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动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这两句写作者所闻,静中有噪。词人在室内就听到屋檐间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象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一“呼”字,极为传神,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一“窥”字,则把鸟儿们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而有风致。
(2)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能令你想起谁的诗句?
参考:这三句描写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的荷塘美景。“叶上初阳干宿雨”,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珠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被晒干,这是近景,特写镜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的荷叶像玉盘一样清新润泽,出水的荷叶,则一片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轻轻摇摆的美妙风姿。清新美丽,动态可拘,有着鲜明的画面感和简约的构图美。在写法上与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不同。前者清新活泼,后者雄浑苍凉),其中“一一”写出荷叶在水面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勾勒出荷花随风轻摇的姿态。“举”表现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4、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又有哪个意象与之照应?
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景与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这个意象。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荷花令他想起有荷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芙蓉浦”。
5、下阕抒情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故乡遥,何日去” 言离家之远,归乡无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客京华,身不由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至此,才发现,首句的“燎沉香”就暗含着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思了。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写家乡的旧友是否思念自己,使抒情有层次。
这种抒情的方法你还在哪些古诗中见过?如杜甫的《月夜》诗中用过。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儿,而设想妻子在富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以及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细腻复杂的感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用这种抒情手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离家在外的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一叶轻舟驶入莲花塘中。梦中飞度,可见思乡情切。“芙蓉浦”的梦境与上片中“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
整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目眩。”(《宋四家词选》)
【小结】这首《苏幕遮》清新雅淡,浑若天成,于周词中别具一格。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上下阕连成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写荷数语和轻舟归梦处,更是全词的神来之笔。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远,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余韵无穷。
五、熟读成诵。
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背诵。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荷诗,说说他们各描绘了荷花怎样的形态,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姿态、颜色、香气;比喻、对比、衬托)
多 叶 红 莲 莲 花
洪适 杨万里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周邦彦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
2、搜集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文,也写一篇吟咏荷花的作文,要求写出新意,不落窠臼。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长亭送别教案
★ 苏幕遮 辩,苏幕遮 辩潜真子,苏幕遮 辩的意思,苏幕遮 辩赏析
★ 苏幕遮 风发,苏幕遮 风发马钰,苏幕遮 风发的意思,苏幕遮 风发赏析
★ 苏幕遮 赠张善道,苏幕遮 赠张善道马钰,苏幕遮 赠张善道的意思,苏幕遮
★ 苏幕遮 点化道友,苏幕遮 点化道友王哲,苏幕遮 点化道友的意思,苏幕遮
★ 苏幕遮 述怀,苏幕遮 述怀王处一,苏幕遮 述怀的意思,苏幕遮 述怀赏析
【《苏幕遮》的教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苏幕遮,苏幕遮吕岩,苏幕遮的意思,苏幕遮赏析2023-01-15
《苏幕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023-06-02
《苏幕遮》范仲淹诗词鉴赏2022-11-11
苏幕遮的原文鉴赏2023-12-10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2024-02-02
苏幕遮怀旧的翻译2023-05-03
《渔家傲》优秀教案设计2022-08-21
《范仲淹读书》阅读答案2024-02-20
教学微型设计之《临江仙》(选修教案设计)2022-04-30
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注释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