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5 01:25:1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通用15篇)由网友“呲次次次饱了马”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篇1: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原文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雷电颂》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篇2: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篇3: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第1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能准确地读出生字词。

能力目标:能把握朗诵的感情基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

研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设计雷电颂

郭沫若

舞台说明:外貌动作铺垫

内心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课后小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屈原:

三、介绍作者:

四、创作背景、写作意图、剧情简介:

五、自学字词: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是谁呢?(他就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雷电颂》第二场里节选的一段,一起来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1.请同学介绍屈原。

2.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屈原,讲屈原的故事。

1.请同学介绍郭沫若。

2.教师介绍郭沫若。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剧情。

请同学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重点词语。人物竞猜

介绍屈原

倾听、观看投影

介绍作者

倾听、观看投影

倾听

扫清字词障碍引起对屈原的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了解屈原

了解作者

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

积累词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六、朗读训练:

七、布置作业:

1.倾听朗诵录音,畅谈感受。

要求:

请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教案 ) 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4.指定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指出优点与不足,并给这位学生做朗读示范。

1.朗读课文两遍。

2.复习字词。听录音

谈感受

完成作业为分析鉴赏文章作充分的准备

积累词汇新课时教案授课人纪春玲课时第2课时课题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能说出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目标:能借助于朗读,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能结合作品说出作品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运用象征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难点品读象征意义。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设计雷电颂

郭沫若

象征手法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合理大胆地想像

多用短句课后小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整体感知:

二、研读赏析:1.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东皇太一、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土偶木梗形象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明确:象征手法。速读课文

概括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跳读课文

列出独白中所描写到的景象

速读课文

把握全文的写作手法培养概括能力

结构文章的能力

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三、品味语言: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屈原所带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评点屈原形象: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把握每一个景象的象征意义

思考

交流

鉴赏人物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把握思想内涵

深入理解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2.《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达爱憎情感。

②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③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1.背诵1-6自然段。

2.基础较好的同学将以前学过的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静夜》与《雷电颂》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几篇文章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3.感兴趣的同学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探究修辞方法

倾听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

拓展阅读提高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增加文学积累

提高比较阅读能力

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醉》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又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谈谈你读了《雷电颂》后是否和本诗的作者有类似的感受?尝试着也将其写下来。

篇4:《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

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

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

二、感受情感

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

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

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

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

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

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在上面节选的第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炸裂”“烧毁”这两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屈原此时想要毁灭黑暗现实的情感。后一个句子使用反问修辞,表达出屈原对光明的坚定追求和对光明到来的坚定信念。

⑶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令人读来铿锵有力,情绪饱满,同时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

肠、朗朗上口。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指出自己觉得情感最为强烈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鉴赏,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表演性的朗读来表现句子强烈的情感。

四、揣摩意图

1.思考:在《雷电颂》中,诗人屈原召唤了风、雷、电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风、雷、电象征着什么?

明确:借助风、雷、电,屈原试图摧毁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消灭那些无德无能、高高在上、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因为屈原本人无力去改变黑暗现实,所以寄希望于这些自然的力量去改变世界。风、雷、电象征着改变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力量。

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愤怒、想要摧毁黑暗的世界,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屈原。那么,郭沫若创造这个艺术形象在当时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同学们说说郭沫若的写作意图。

明确:《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x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了反x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遂创作了《屈原》。屈原对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怒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对国民x反动统治的愤怒,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由、光明社会的渴望。“屈原”的形象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精神,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暴政。

五、教师总结

《屈原》在当时国民x的统治中心重庆一经上演,便轰动了整个山城,随后的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虽然被国民x当局禁演,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前六段,感受屈原的愤怒与追求吧!(在朗读中下课)

篇5: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篇6:雷电颂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德育目标: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语: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板书课题)

2、投影仪出示辅助资料:

⑴ 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⑵ 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3、整体感知:

⑴ 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⑵ 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① 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政治异已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② 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⑶ 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4、深入阅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板书: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迁移:(作业)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品味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象征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语:

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教师适当的点评,以表扬为主,并引入正课《雷电颂》。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体会其好处?

(学生分小组研讨,教师适当点评,并给予明确)

板书:

风雷电:象征了追求光明、要求变革的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有形的长剑:指屈原入狱前身上的佩剑。

土偶木梗:象征了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深入阅读:

结合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组通过合作研讨来完成,教师归纳总结)

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例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增强了抒情的效果,即表达了爱憎之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4、拓展迁移:(作业)

回忆以前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与之相比较,找出两文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

篇7: 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潜力目标: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教学资料

活动形式

一、导入

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郭沫若的一篇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已经对郭老的丰富想象力有所了解,这天,我们再一次学习他的作品,以感受其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二、预习自学

(一)掌握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貌。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

摆弄:摆布。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咆哮(xiào)波澜(lán)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介绍《屈原》话剧

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

五幕剧中矛盾冲突是直线上升的:第一幕:屈原家……;第二幕:后宫……;第三幕:屈原家……;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声……。

《屈原》全剧就是这样透过矛盾的不断激化,塑造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教学资料

活动形式

(三)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戏剧的三个集中:时间的高度集中,矛盾的高度集中,人物的高度集中。……

(四)写作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五)课文资料简介

《雷电颂》出此刻《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应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情绪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六)教师范读

(七)学生齐读

三、小结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篇8: 雷电颂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资料,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潜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DD屈原。这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伟人掠影:

屈原(约前339~约前285)名平,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证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DD“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超多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职责,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学习生字:睥睨稽首污秽犀利迸射虐待

雷霆踌躇忏悔罪孽鞭挞

(三)1教师分析《屈原》中秦、楚、齐的背景和人物。请一生讲《屈原》剧。

2、教师范读《雷电颂》,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应使用的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的朗读,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资料和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那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情绪感。

2、透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情绪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3、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用心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杯具,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雷电颂》。

2.《雷电颂》的结构、资料和象征好处。

3.《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能够看出?

二、朗读《雷电颂》。

范讲《雷电颂》第1、2段。

提示:在《雷电颂》的开头,屈原在呼唤大风,这时他的动作是“伫立睥睨”,神态是“目中内含怒火”,舞台上“雷电交加,大风咆哮”的声音与屈原镣链的铿锵声相应和。朗读时必须要读出这种感情和气势。

为了很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还应注意把握重音和节奏速度。例如第一段,重读的应是这些词语: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就应你咆哮的时候,就应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重读的除“咆哮”之外,再有就是修饰及补充性的成份,因为语句的感情主要是透过这些附加成分表达的。

至于节奏速度在开头部分能够舒缓,到排比与反复的时候应逐渐加快,以体现人物逐渐激越的联想与感情。

《雷电颂》的第6段,屈原的感情又跃进了一步,在那里屈原已把自己的向往追求与闪电熔为一体。要注意读出以下重音: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在这段独白中,长、短句交替变换。对长句,要把节奏读清楚;对短句,更要斩钉截铁,以与剑的形象与劈的想象一致。学生齐读。

三、提问:此刻我们来分析《雷电颂》的资料。

1、屈原为什么呼唤大风?

提示:在“暗无天日”的时候,应对“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屈原对祖国的命运担忧,因此,他呼呼大风,热切盼望咆哮的风改变这沉重黑暗的现状。

提问:屈原说的“一切”和“他们”又是指什么呢?

提示:屈原借自然界中“沉睡”、“死了”、“黑暗”的东西象征楚国那些醉生梦死,邪恶卖国的统治者。

提问:既然“死了的”不能“吹活转来”,屈原为什么还要呼唤大风使“洞庭湖”、“长江”、“东海”翻波涌浪呢?“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呢?

提示:屈原寄期望于人民,“洞庭湖”、“长江”、“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象征觉醒斗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提问: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

提示:屈原歌颂雷电是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他渴望爆炸的雷声的车轮把自己拖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祈求闪耀的电光劈开黑暗,创造“灿烂”、“眩目的光明”。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提问:第6段中的“你”,分别指谁?“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提示:第2句中的“你”指“电”;第3句中的“你”指楚国的当权者。“有形的长剑”指屈原的佩剑——进而象征屈原捍卫祖国,与敌人斗争的权力;“无形的长剑”指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提问:第7、8两段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提示:这两段中,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齐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提问:参看注释回答,屈原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神位”“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却只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能够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提问:透过对《雷电颂》资料的讨论,谁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屈原这篇长篇独白的象征好处。

象征好处是:歌颂冲决黑暗争取光明的力量,渴望奋斗献身与邪恶抗争到底。(板书)

提问:郭沫若在《屈原》中创作这篇散文诗式的长篇独白,意图是什么呢?

提示:引用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来说“这是郭老说给国民党反动派听的,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

《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用心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郭沫若借屈原的杯具,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这段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强烈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来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后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主义特色。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雷电颂》虽然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剧作者遵从着屈原的精神,也体现着屈原作品用心浪漫主义的特色。《雷电颂》中有大胆夸张的艺术虚构,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惊电的翅膀,飞向光明自由的天地;也借助它们伟大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雷电颂》成了屈原的化身;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正气恢宏,光辉日月。奇特的想象,纵横的奇思,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特色,展示了剧作者卓越的才华与炽热的激情。现代和古代的两位大诗人的精神透过《雷电颂》融为一体。

二、多种修辞的运用。

提问: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增强磅礴气势,《雷电颂》中运用了超多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以第13段为例,分析该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到达了什么效果?

提示:“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反复,拟人;“眼泪有什么用呵?”——反问;“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反复、排比;“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比喻;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反复,拟人;“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排比、呼告;“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拟人;“毁灭,毁灭,毁灭呀!”——反复。

三、句式长短参差的变化。读起来气势宏伟,格调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屈原钢一般的正直品格,火一般的爱国热情。类似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可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篇9: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精选

一、课文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四、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又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雷电颂》。

2、检查预习,感知文意。

①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独白”一词指什么?(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现象及不同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那么文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形象,依据屈原的不同态度,大家觉得可以将之分为几类?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归纳:风、雷、电(呼唤它们摧毁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渴望走入它们的世界)、土偶木梗(愤怒地指责、控诉)

③总结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顽强战斗精神。

3、朗读指导

过渡语:屈原是怎样的人?或许你有已经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让我们通过朗读,赋予文字以生命,点燃心中的激情,荡涤心中的尘埃……

①语气,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倾向。

语气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途径。下面这几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为什么?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

(学生活动,依据提示,明确朗读的语气,再朗读,先个别读,再齐读)

提示:

⑴结合上下文及对戏剧内容的介绍,感受屈原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对照《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全体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哪能够以干净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诗句,思考屈原呼唤风的原因。(对现实黑暗的愤恨,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对于风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期盼、颂扬)屈原还对文中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风雷电)

⑵屈原对于剧中众神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对他们的蔑视与批判)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批判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无能、愚昧)补充戏剧中的郑袖勾结张仪出卖国家利益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张仪选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怀王偏听偏信,根本不听屈原的辩解。再对照《离骚》中对世人的描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说说剧中的众神是什么人的化身?(就是楚国贵族的写照,也代表历自私短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是黑暗势力的化身)

⑶面对这些统治者屈原屈服了吗?他凭借什么与之斗争?(风雷电)于是自然界的风雷电就有新的含义,是什么?(与黑暗世界抗争,改变黑暗世界的力量)风雷电都在呼唤光明,创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来到长江、东海及无名的小岛,这里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这里是光明、自由的。

总结:这种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特殊含义的手法,叫做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风雷电象征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与黑暗世界的抗争。

拓展:从文章中任选一句话,揣摩语气,朗读评析。

②语调,把握情感的变化。

语调主要包括抑扬顿挫(下降、上升、停顿、转折。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与轻重缓急两种情况,这是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请大家朗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出语调的变化。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语调下降、上升、停顿与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对应的,在这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吗?找出文中情感与主体内容不相同的语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⑵语调的轻重缓重与情感的激烈与平静相对应,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最激烈的语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避开”)

(学生活动:先齐读,指导后自读,再由个别学生先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齐读)

总结: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呼唤风雷电,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呼告)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强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里情感的变化正是他精神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文中表现出什么精神。

4、体会精神。

①对照屈原的诗句,感受本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

朗诵《怀沙》片段:“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对照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写出《雷电颂》这样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补充背景:1941年祖国山川正遭日寇践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流离……而同时,“皖南事变”的血腥,窒息着国统区每颗进步心灵,愤怒了华夏每一个正直的灵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构想中,是要把《屈原》写成一部时间跨度达成的作品,其间屈原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终在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杀殉国。但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被浓缩为一天,屈原也奔向汉北,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秦军的侵略。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要改变历史人物的结局?

选择一段情感比较强烈一点的,齐读体会(预设第8段)

朗读设计:学生读——教师指导——领读7段学生跟读8段

情感激发: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当道,祖国即将毁灭,大殿外雷声轰鸣,狂风大作,闪电霍霍……读8节

5、拓展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多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同时接合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称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强情感及感染力。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写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写一段相关的描写。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区的陈隽老师开设了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之所以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极其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陈老师的视频请见我仔细分析了全课的主要内容,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执着于分析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而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即可。他在朗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选择的两组朗读的例句,以训练语调、语气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变化。这两个训练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课朗读的核心内容。因为通过这两段朗读的练习,也就将文本的主题明确了出来,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体现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篇10: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

《孟子》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篇11: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二、激疑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

三、预习检测

(一)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二)配图讲故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2.PPT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质疑

(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师补遗

(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较好?

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亚夫的,翻译为“要”则稍显强势了。

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方能贴合此语境。

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能彰显军令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

六、字词梳理

(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

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

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

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二)教师总结

明确:

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

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

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切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大家知道细柳营的魅力在何处了吗?

明确:周亚夫

(二)文中有对周亚夫的评价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嗟乎,此真将军矣!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课时的导入,将本课学习引向周亚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关键句,切入文本:三是与本课收束环节呼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勾连《陋室铭》。若学生回答的是细柳营戒备森严或军纪严明,亦可引导其归因为周亚夫治军有方,此皆可为后续学习张本。“嗟乎”一句,读是关键,为收束环节再读此句做铺垫。)

篇12:八年级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高潮。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篇13:雷电颂优秀教案

雷电颂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三、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课后记:在学习本文前,应充分给学生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篇14:《雷电颂》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修辞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屈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戏剧知识推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2、屈原简介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助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蜻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学生阅读课文《参考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师补充: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4、掌握下列字词。

伫立(zhù)睥睨(pì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

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字词,标示段序。

2、学生阅读舞台说明。

回答问题: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舞台上的屈原是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将喷涌而出!

3、媒体展示舞台情境,学生听课文录音,体会朗读的情感、语气。

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4、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方面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层次结构如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里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1—8)诗人呼唤和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怒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课堂总结: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表现了他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一

六、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感情

受到奸佞残酷迫害者愤怒、慷慨、激昂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伫立睥睨犀利稽首驰骋虐待

2、《雷电颂》的作者是,本文节选自,是一部 剧。

二、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小组展开朗读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予以中肯评点。

2、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3、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举例,教师归结;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到达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写写你读后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六、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七、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一、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二、结构:(一)呼唤、歌颂风雷电,表达愤激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情感。

(二)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手法:1.象征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2.比喻、拟人

八、课后反思:

篇15:《雷电颂》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新人教版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童年故事八年级下语文作文

江干区八年级下语文作文

诗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有哪些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9-06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023-08-15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2022-11-02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023-05-23

高三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残参考2023-09-20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的教学反思2022-08-06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2024-01-1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