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

时间:2023-03-28 07:29:13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集锦16篇)由网友“猜猜和页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

篇1: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实验准备:

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n(H2O)m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分类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糖水解生成 2 mol 单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糖水解生成许多 mol 单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

[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板书]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讨论]具有醇和醛的性质。

[板书]3、化学性质:

- (1)银镜反应:CH2OH-(CHOH)4-CHO+ 2[Ag(NH3)2]+2OH

-+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讲述]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热量。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补充营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讲述]?储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元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释放出能量。

?氧化:C6H12O6(s) + 6 O22(g) + 6 H2O(l)

[反馈练习]

1、葡萄糖是一种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

A.结构简单 B.不能水解为最简单的糖

C.分子中含羟基和醛基的个数少 D. 分子中含碳原子个数少

答案:B

2、把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中含有( )

A.食醋B.白酒 C.食盐 D.葡萄糖

答案:D

[课外作业]

1、结合P6科学视野,走访当地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了解对糖尿病如何进行检测?

2、阅读P6资料卡片,并查阅有关蔗糖、麦芽糖的书籍或网站,了解它们的性质。

第二课时

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H10O5)m

22O116O6 淀粉 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参考方案]

硫酸 ?淀粉液

是否有银镜

[小组实验]选择最佳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三、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

纤维素是白色(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 + n H2[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催化剂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9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篇2:高中地理选修3课件

高中地理选修3课件

知识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生长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分散到集中;

(4)从千篇 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3.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特点

作物

分布地区

自给型农业

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很少

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集约型农业

在单位面积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混合型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谷物牧草

西方国家

商品化农业

耕地广阔,机械化程度高,消耗资源较多,经营方式粗放,农产品价格低,商品率高

小麦、玉米、棉花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区

地中海式农业

葡萄、柑橘、橄榄、小麦、大麦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热带经济作物

东南亚、南美、非洲

4.典型案例水稻种植业

(1)水稻的习性喜湿喜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热量和水分。

(2)水稻生产的特点

①生产过程复杂;

②需要较多的劳动力;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劳动生产率低;

⑤小农经营。

(3)分布地区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埃及、南欧和美国等地区。

知识导学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来说,某地的农业生产都有其主导因素,这需要结合当地情况综合分析。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地区类型也会不同。

3.要求记住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主要种植的作物和分布地区。

疑难突破

1.如何分析某地区的农业区位条件?

剖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农业资源,需要考虑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对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逐个分析,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

其次,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因为这两个因素最具有发展和变化性。 最后,考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某些不利自然因素要进行改造,但应结合当地 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经过全面分析后,最终确定比较合适的农业区位。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特点

①位于季风区,气候条件优越,夏季高温多雨;

②地形为河流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④种植历史悠久,且稻米是人们喜爱的食粮;

⑤分布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有广阔的市场。

篇3:化学选修3试题及答案

化学选修3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注释)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属于单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纤维素属于糖类,有甜味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最终水解成葡萄糖

2、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鸡蛋清中加浓硝酸微热后变黄

B. 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 蛋白质水解能得到氨基酸

D. 苯与乙烯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

B.淀粉在体内必须转换为葡萄糖才能被机体利用, 而这种转换不需水参加

C.水约占人体体重的三分之一, 由于水分不断代谢, 故人体内的水分需不断补充

D.喝纯净水比喝矿泉水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5、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

A.氧化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聚合反应

6、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7、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其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CHOH—CHOH—CHO,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与葡萄糖互为同系物

D.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

8、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下列不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指标的是(  )

A.淀粉的含量 B.二氧化硫的含量 C.亚硝酸盐的含量 D.甲醛的含量

9、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液态的植物油经过催化加氢可以生成硬化油

B.天然油脂大多是由单甘油酯分子组成

C.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可提高肥皂的产量

D.脂肪分子里烃基的相对含量大, 熔点就高

10、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PH―CHO,下列

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互为同系物 B.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1、洗涤盛有植物油的试管,宜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硫酸 B.热水 C.热碱液 D.稀硝酸

1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如何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无毒、无害化的治理

B.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利用蒸馏的方法可以获得NaCl、Br2和Mg等物质

C.加热可杀灭H7N9禽流感病毒,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D.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H2O、CO2的同时,伴随着热能转变成化学能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食盐既可做调味剂,也可作防腐剂

B.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C.向含有Hg2+的废水中加入Na2S,使Hg2+转化成HgS沉淀除去

D.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14、吸鸦X上瘾是由于 ( )

A.鸦X味美

B.生产压迫的罂X花鲜艳

C.人追求某种特殊的刺激

D.鸦X使人食欲强

15、靛蓝是一种食品用合成色素,但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靛蓝允许小于0.1gkg-1。靛蓝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靛蓝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 B.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

C.该物质分子量较大是高分子化合物

D.它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1mol靛蓝需氢气最大量是9mol

16、从毒韭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 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断有①“致癌农药” ②“苏丹红” ③“碘元素” ④“亚硝酸盐”等化学名词出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 上述化学名词所提到的物质中, 在某食品添加剂中允许含有但符合限量时不会引起中毒的是(  )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只有③

评卷人 得分

二、实验题(注释)

17、要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提供了以下实验操作过程: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水溶)③加入碱液,中和并呈碱性 ④加入银氨溶液 ⑤加入几滴稀硫酸 ⑥再加热 ⑦加入几滴碘水

请指出要达到下列实验目的所需正确操作过程的排列顺序:

(1)证明淀粉尚未水解____________;

(2)证明淀粉正在水解_____________ ;

(3)证明淀粉已完全水解_____________ 。

18、下图为硬脂酸甘油酯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的步骤如下:

(1)在烧瓶中装入7~8 g硬脂酸甘油酯,然后加入2~3 g的NaOH、5 mL H2O和10 mL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注释)

19、如图所示:淀粉水解可产生某有机化合物A,A在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B(C6H12O7)或C(C6H10O8),B和C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B.C都可以被强还原剂还原成为D(C6H14O6)。B脱水可得到五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或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F。

已知,相关物质被氧化的难易次序是:RCHO最易,R—CH2OH次之, 最难。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A.B.C.D.E、F的结构简式。

A: B: C:

D: E: F:

20、3.24g淀粉和3.42g蔗糖混合,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假设完全水解),若得到ag葡萄糖和bg果糖,则a与b的比值是多少?

评卷人 得分

四、推断题(注释)

21、据最新报道,巴西新一代乙醇燃料汽车的总量已经突破200万辆,为了更好地推广乙醇燃料汽车的使用,巴西政府决定向普通汽车购买者征收16%的消费税,而向乙醇燃料汽车购买者只征收14%的消费税。巴西地处南美洲,是世界上甘蔗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乙醇可从甘蔗中提炼加工出来,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1)写出蔗糖转化为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                  。

(2)乙醇除可用做燃料外,还可以用它来合成其他有机物。下图是以乙醇为起始原料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是最简单的烯烃。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B是高分子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食品包装袋,但往往会带来环境问题,写出由A合成B的化学方程式:              。

②E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其分子式为C4H8O2,写出乙醇和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                       。

③写出乙醇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                 。

评卷人 得分

五、填空题(注释)

2、某天然油脂A的分子式为C57H106O6。1 mol该油脂水解可得到1 mol甘油、1 mol不饱和脂肪酸B和2 mol直链饱和脂肪酸C。经测定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原子个数比为C∶H∶O=9∶16∶1。

(1)写出B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含5个碳原子的C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淀粉、蛋白质被称为人类的三大营养物质,它们的共同性质是都与水发生________反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它被人体吸收后,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________,人体内各组织的蛋白质不断分解,最后主要生成________排出体外。

24、糖类物质提供了人体需要的75%的热量,因此葡萄糖对人体的健康尤为重要,试根据你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糖尿病一直折磨着很多病人的身心健康,某同学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用某病人的尿液作了实验,发现做实验的试管内壁上产生了闪亮的银,从而得出结论,该病人尿液中含葡萄糖,该病人患有糖尿病,现欲将试管内壁银镜清洗干净,最好使用下列的( )

A.乙醛溶液 B.浓硝酸溶液 C.稀盐酸溶液 D.稀硝酸溶液

(2)能说明葡萄糖是一种单糖的主要理由是( )

A.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数最少 B.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分子中只有一个醛基 D.糖类中结构最简单的物质

(3)我们将连有4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含手性碳原子的物质通常具有不同的光学特征(称为光学活性), 具有一定的光学活性,请你列举两种使该物质失去光学活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支柱。下表是某食品包装袋上的说明:

品名 蔬菜苏打饼

配料 面粉、鲜鸡蛋、精炼食用植物油、白砂糖、奶油、食盐、脱水青菜、橙汁、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

保质期 十二个月

生产日期 11月6日

(1)对上表中各种配料成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富含蛋白质的是鲜鸡蛋 B.富含维生素的是脱水青菜和橙汁

C.富含淀粉的是面粉和白砂糖 D.富含油脂的是精炼食用植物油和奶油

(2)以今天的日期为准,该饼干能否食用 ( 填“是”或“否”)原因是

(3)上表中碳酸氢钠是作为 ,其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6、A、B、C是大家熟悉与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合物,它们所含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其中化合物D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

D+3甲―→3A+2B

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写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A和B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C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27、5月,台湾传出“毒饮料事件”,一些厂商在饮料中违法添加了“塑化剂”,食品塑化剂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常用塑化剂的学名“领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化学式为C24H38O4,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有毒。常用作各种塑料制品的工业添加剂,不可食用。可是黑心业者为了牟取暴利,竟然将其添加到多种饮料、果冻、果酱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若长期食用此类食品可能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大量摄入还可能致癌。

请分析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 ;

(2)下列做法,可以使我们远离塑化剂的是 ;

①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②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③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

④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不法黑心业者

28、吊白快化学式:NaHSO2CH2O2H2O ,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溶于水,为一种化工原料。在水中吊白块能水解生成甲醛和次硫酸氢钠(NaHSO2 结构 Na+[O-S-O-H ]-)。不法分子常利用其泡制腐竹、水发食品等。添加了吊白块的食品除甲醛毒性外,残存的NaHSO2在烹调中会产生剧毒二氧化硫,导致呼吸道过敏,严重伤害人体健康。

(1)工业上生产吊白快的反应原理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表示:

_Zn+_NaHSO3→_Na2S2O4+_Na2Zn(SO3)2+_H2O

Zn+ZnS2O4+2Na2CO3+2CH2O+6H2O→2(NaHSO2CH2O2H2O)+2ZnCO3↓+2NaOH

配平第一个方程式并指出硫元素在两个反应中化合价变化。

(2)次硫酸氢钠可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吊白块能保鲜防腐是利用了_________,能漂白有色物质是利用了_________。

29、根据下列变化关系:

请填空:

(1)A物质的名称________,B溶液为_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④、⑥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  )中标明反应类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A

【解析】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A

【解析】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 A正确; 淀粉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需有水参与, B项错误;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约占人体体重的三分之二, C项错误; 矿泉水中含人体需要的多种成分, 比纯净水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

6、【答案】C

【解析】油脂中的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项错;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而乙烯与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B项错;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正确;乙醇、乙酸中的官能团分别为羟基、羧基,D项错。

7、【答案】B

【解析】据核糖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5H10O5,而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故二者既不是同分异构体,也非同系物,A、C错误;因其分子中有—CHO,故能发生银镜反应,但无—COOH,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B正确,D错误。

8、【答案】A

【解析】淀粉属于营养物质,不需安全检测,A不属于检测指标;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甲醛都属于有毒物质,B、C、D属于安全检测指标。

9、【答案】A

【解析】液态的植物油经过催化加氢可以生成硬化油, A正确; 天然油脂大多是由混甘油酯分子组成, B错误; 皂化反应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可提高肥皂的产量, C错误; 脂肪分子里饱和烃基的相对含量大, 熔、沸点就高, D错误.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植物油在热碱液水解较彻底,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C正确。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选项D不正确,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4、【答案】C

【解析】鸦X是一种毒品,从毒品的定义上来考虑

15、【答案】C

【解析】靛蓝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A正确;靛蓝分子式是C16H10N2O2 ,B正确;靛蓝中的碳碳双键、碳氧双键、苯环都可与氢气加成,共对应9mol,所以D对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述几种化学物质中, 在限量时, 加碘食盐中含有碘元素、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不会引起中毒.

二、实验题

17、【答案】(1)①⑤②③④⑥ (2)①⑤②③④⑥;①⑤②⑦ (3)①⑤②⑦

【解析】(1)尚未水解只需证明不存在能发生银镜反应的葡萄糖即可。

(2)正在水解需证明产生了能发生银镜反应的葡萄糖,又有能遇碘单质变蓝的淀粉。

(3)已完全水解只需证明不再有淀粉即可。

18、【答案】(1)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2)冷凝回流

(3)(C17H35COO)3C3H5+3NaOH 3C17H35COONa+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信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油脂的相关知识。

三、计算题

19、【答案】A.HOCH2(CHOH)4CHO B.HOCH2(CHOH)4COOH

C.HOOC(CHO)4COOH D.HOCH2(CHOH)4CH2OH

E 或 F 或

【解析】

20、【答案】3:1

【解析】

四、推断题

21、【答案】(1)C12H22O11(蔗糖)+H2O――→催化剂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

(2)①nCH2===CH2―→??

②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③2CH3CH2OH+O2――→Cu△2CH3CHO+2H2O(各2分)

【解析】

五、填空题

22、【答案】(1)C18H32O2

(2)CH3—(CH2)16—COOH 硬脂酸(或十八烷酸或十八酸)

【解析】(1)由B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C、H、O原子个数比可以确定B的分子式。(C9H16O)n相对分子质量为280,即140n=280,n=2,B的分子式为C18H32O2。

(2)由A和B的分子式可以确定C的碳原子数为 =18,因C为直链饱和脂肪酸,故C的结构简式为CH3(CH2)16COOH,其名称为:硬脂酸(或十八烷酸或十八酸等)。

(3)对于5个碳的饱和一元羧酸(与C互为同系物)异构体的书写,分析可知其结构由饱和烃基和羧基两部分构成。其烃基部分不难看出有以下四种结构,即:

23、【答案】水解;水解;氨基酸;蛋白质;尿素

【解析】

24、【答案】(1)D (2)B

(3)①使 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②使 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解析】本题从葡萄糖对人体的作用切题,由糖尿病人的尿液检查入手,对葡萄糖的性质、结构,醛基的加成、醇的消去等知识进行了考查。(1)中考查了单质银的溶解,银不溶于乙醛和稀盐酸,所以A、C都是不正确的,在浓硝酸和稀硝酸中,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方程式发现稀硝酸产生的污染小,故应选择稀硝酸;(2)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单糖和多糖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能否水解生成更简单的糖,所以本小题的答案是B;(3)题的设置,看似考查手性碳原子的性质,实则是对消去、加成反应的考查,在有机物 中,仅存在一个手性碳原子,若想除去该物质的光学活性,必须除去该手性碳原子,因此可以使碳碳双键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也可以使醇羟基脱去生成 ,这两种方法都能去除活性碳原子,使 失去光学活性。

25、【答案】(1)( C )

(2)否, 该食品已经过了保质期

(3)膨松剂,2NaHCO3=△=Na2CO3+H2O+CO2↑

【解析】

26、【答案】(1)C:葡萄糖 D:乙醇或酒精 (2)水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的 (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碳燃料、人口膨胀、森林大面积砍伐等 (4)CH3—O—CH3

【解析】

27、【答案】① 无色透明液体 不溶于水(有特殊气味)

② 134

【解析】

28、【答案】(1)1 4 1 1 2,

NaHS+4O3→S2+3O42-→ NaHS+2O2CH2O2H2O

(2)HSO2-+OH-=SO22-+H2O

(3)水解产生的甲醛易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解析】

29、【答案】(1)葡萄糖 NaOH 中和稀硫酸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氧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酯化反应

【解析】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Cu(OH)2悬浊液反应,所以水解后先加NaOH溶液中和H2SO4才可与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可生成乙醇和CO2,CH3CH2OH被O2氧化成CH3CHO,继续氧化成CH3COOH,进一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和水。

篇4:化学选修5第四章课件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

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Sn、Pb、Ag、Pt、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Cu + Zn2+

设计成电池:

硫硫酸铜s

硫酸

硫酸铜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2-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练习: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Fe == 3Fe2+,

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练习:

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电解质溶液为KOH,反应保持在高温下,使H2O蒸发,正确叙述正确的是:( ) A.H2为正极,O2为负极

B.电极反应(正极):O2+2H2O+4e- =4OH- C.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H2O-4e- D.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篇5:教学课件化学

教学课件化学

教学时间第二周 2月27日 本模块第5课时

[讨论]根据自己设计的原电池回答下列问题:

若用盐桥,铁极插入硫酸钠溶液,碳棒插入稀硫酸,两烧杯骨盐桥相连。

实质:失电子为负极,得电子为正极

正极变大

得失电子

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形成原电池后,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2.微型钮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OH,电极反应为: 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根据上述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C

A.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减小

B.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Zn是负极,Ag2O是正极 D.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3.(07海南)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 + Cu(s) == Cu2+(aq) + 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 ;电解质溶液是 ;

(2)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 电极流向 电极。

[分析]铜,硝酸银溶液

正极,2Ag++2e—== 2Ag 还原反应

(3)铜电极,银

板书计划一原电池工作

1、构成条件

2、工作过程3、盐桥

反馈探究实验效果很好,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篇6:化学教学课件

化学教学课件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篇7:化学选修四第三章复习课件

化学选修四第三章复习课件

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混和物

物质单质强电解质:。如HCl、NaOH、NaCl、BaSO4

纯净物电解质

弱电解质:。如HClO、NH3H2O、Cu(OH)2、H2O

化合物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非电解质:大多数。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在一定条件下能否(以能否来证明)电解质化合物或化合物非电解质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

在水溶液中(或是否存在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②SO2、NH3、CO2等属于③强电解质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4、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定的方法(以HAc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2)测0.01mol/LHAc溶液的pH2;

(3)测得NaAc溶液的pH7;(4)测pH=a的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2(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

(6)中和10mL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10mL;(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

最佳的方法是和;最难以实现的是,说明理由。

篇8:九年级化学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

篇9:中药化学教学课件

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按其组成可分为下面三类:

(一) 单糖类:单糖的化学通式为(CH2O)n,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绝大多数天然存在的单糖n=5~7,即五碳糖(L一阿拉伯糖、D-木糖等)、六碳糖(D一葡萄糖、D一果糖、D-甘露糖等)、七碳糖(景天庚糖)。单糖类多为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具旋光性与还原性。

(二)低聚糖类:(寡糖)由2~9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但目前仅发现2~5个单糖分子的低聚糖,分别称为二糖或双糖(蔗糖、麦芽糖)、三糖(甘露三糖、龙胆三糖)、四糖。(水苏糖)、五糖(毛蕊草糖)等。

低聚糖具有与单糖类似的性质: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溶剂。有的有还原性如麦芽糖、乳糖、甘露三糖等,有的无还原性、如蔗糖、龙胆三糖等。

(三)多聚糖类:(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分子量较大,无甜味与还原性,难溶于水,有的与水加热可形成糊状或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单糖或低聚糖,。可有旋光性与还原性。淀粉、菊糖、树胶、粘液、纤维素是中草药中最常见的多糖类。

1. 淀粉(Starch)是由数百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水解后能生成葡萄糖。淀粉为白色粉末,广泛贮存于植物的种子、块根、地下茎中,不溶于冷水与有机溶剂,在水中加热可部分溶解并膨胀、糊化成胶状液,极难过滤,故含淀粉多的中草药在提取时最好用乙醇为溶剂,或于水提液中加乙醇使沉淀而除去。

淀粉由约80%胶淀粉(支链淀粉,在热水中成粘胶状,遇碘液显紫色)与约20%糖淀粉(直链淀粉,可溶于水,遇碘液显蓝色)组成。

淀扮遇碘显蓝紫色,加热后蓝紫色消失,放冷后又复出现,此性质可以鉴定淀粉是否存在。淀粉一般不具特殊医疗效用,但大量用作为制造葡萄糖的原料,此外可作为润滑剂、保护剂、吸着剂与赋形剂。常用的淀粉有玉蜀黍淀粉、甘薯淀粉等。

2.菊糖(Lnulin)又称菊淀粉,由多数果糖分子聚合而成。分子量较淀粉小,约5000.广泛分布于菊科植物中。菊糖为颗粒状晶体,可溶子热水,微溶或不溶于冷水和有机溶剂。遇碘不显色。无营养价值。在鉴定上可作为特征之一。

3,树胶(Gums)是植物受伤后从。伤口渗出的浓稠液体,在空气中逐渐干燥成固体。豆科、蔷薇科、梧桐科等科的多种植物都可产生树胶,常见的有桃胶、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等。

树胶为大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其化学结构似多糖,但含有羧基,此羧基多与钾、钙、镁结合成盐,水解后产生单糖与糖醛酸。树胶在水中可膨胀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与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溶液产生沉淀。除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等少数树胶在医药上作赋形剂、混悬剂外,大多数树胶均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制剂时被除去。

4.粘液:(Mucilages)多存在于植物的粘液细胞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产物。其化学组成与树胶相似。提取所得的粘液质多为无定形固体,在热水中可膨胀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与醋酸铅溶液产生沉淀,在粘液的水溶液中加乙醇可使之沉淀析出,利用此性质可提取或除去中草药中的粘液。含粘液较多的`中草药有石花菜(可制取琼脂)、白及、车前子等。除少数中草药所含粘液有医疗作用(如白及粘液有止血作用)外,大多数粘液均作为制药时的润滑剂、混悬剂或作为杂质而去除。

中草药中的糖类成分可用下列定性反应试验加以检查:

1.Molisch试验:取药材10%水浸液1ml置小试管中,加数滴α-萘酚试剂,摇匀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1m1,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红紫色环。此反应为单糖、低聚糖、多聚糖及糖的衍生物如甙类的共同反应。故须检识究属于何类成分时,尚须配合其他反应。

2.Fehling试验:取药材10%水浸液2m1,加Fehling试剂(碱性酒石酸铜试剂,甲、乙二液,临用时等量混合)2m1,于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如产生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示有还原糖存在。非还原性低聚糖与多糖须加酸水解后才显正反应。

篇10:中药化学教学课件

一、抗疲劳、提高记忆能力

三七中的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g1(C42H72O14)、Rg2、R1等能刺激中枢神经兴奋,提高脑力和体力活动,具有抗疲劳和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二、保护肝脏

三七总皂苷能促进肝细胞的生长,防止肝脏缺血造成的肝纤维化和微血管病变,保护肝脏避免化学性的伤害(如酒精),有效降低肝细胞凋亡。

同时,三七总皂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三、抗衰老、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

抗衰老:三七中的Rb1等皂苷成分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LPO的形成,并通过增强SOD活性降低LPO的量,表现为延寿抗衰老的作用。三七花中Rb1含量较高,因此抗衰老效果较好。

抗肿瘤:三七皂苷Rh1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Rb1对肿瘤感染患者具有保护作用,三七多糖可可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因此三七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能保护正常细胞且无任何副作用。

调节人体免疫力:三七多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总皂苷可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液抗体的生成,表现为提高免疫力。

四、镇静安神

三七花含有的原人参二醇型皂苷R(C54H92O23)、Rb2、Rb3、Rc等,能抑制中枢神经,具有镇静、安神与改善睡眠,治疗头昏、目眩、耳鸣的作用。

五、活血、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能够净化血液,是血管清道夫。

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作用,可扩张血管,增加冠动脉和脑血管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溶解巳形成的血栓并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和脑缺血状

况;同时,三七还能降低动脉压,略减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中医以三七作为活血化瘀药物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脑血栓、脑出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六、补血

三七能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长,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和释放,增加骨髓红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达到造血的功能。

七、止血

在血管破损时三七中的三七素(C5H8N2O5)dencichine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变形,释放ADP、血小板因子Ⅲ等物质,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止血作用。

八、美容养颜

三七可促进肌肤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改善因血虚导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皮肤出现皱纹、色素沉着等症状。

篇11:高二化学教学课件

高二化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重点:水的离子积,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 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 的 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 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和 有什么关系?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 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 (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 (“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 增大。25℃时,

;100℃时, 。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 浓度, 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②在碱溶液中,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 浓度,而 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 ?碱溶液中还有 ?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 , 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越大,酸性越强, 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越大,碱性越强, 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 或 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 或 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 或 小于1mol/L,如 ,或 ,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 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 或 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 与 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 或 ,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中 ;水电离出来的 等于 ;

(2)碱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 ,此 就是水电离出的 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篇12:趣味化学教学课件

趣味化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2. 认识蛋白质、酶、核酸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完成蛋白质性质知识的形成,强化“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蛋白质、酶等重要物质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强烈兴趣。

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肽键的形成

讲]请同学们回忆胶体性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胶体的分类?

是胶粒的大小。即10-9m

]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很大。一般10-9m

1、蛋白质的两性: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缩聚而成,但其分子中仍有多余的羧基与氨基,所以会使蛋白质具有酸、碱性。

2、水解:同多肽。

讲]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蛋白质水解最终生成各种氨基酸,但只有天然蛋白质水解均生成α-氨基酸

指导实验4-2]

讲]向蛋白质溶液中加(NH4)2SO4、Na2SO4等盐溶液时,会使蛋白质从溶液沉淀出来,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此现象叫蛋白质的盐析。盐析是可逆的。

3—可逆的物理变化: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后,可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

指导实验4-3] 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并与盐析现象比较,思考

操作1 现象1 解释 操作2 现象2 解释 3 mL 加热

加入蒸馏水 加入2 滴1%醋酸铅溶液 加入蒸馏水 讲]蛋白质的这种改变叫蛋白质的变性。还有哪些因素可使蛋白质变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9页。

4.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

讲]通过实验得出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重金属盐、醛或加热均会使蛋白质凝结成沉淀。此过程不可逆。

讲]世界上在化学科学上有成就的不光是洋人。最早曾被国际公认的蛋白质变性学说是1931年我国学者吴宪提出的。

思考与交流]思考下列问题并交流(1) 在临床上解救误服Cu2+、Pb2+、Hg2+等重金属盐中毒时,要求病人立即服用大量含蛋白质丰富的生鸡蛋、牛奶或豆浆。为什么?

(2)医院一般使用酒精、蒸煮、高压和紫外线等方法进行消毒杀菌。为什么?

(3)松花蛋的腌制原理是什么?

讲]会让病人喝牛奶或吃鸡蛋;热消毒、酒精消毒……。

讲]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积极展开如何防治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也就是防止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研究。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防衰老保健品应运而生,如大宝SOD蜜等。

4-4] 用试管取2mL 鸡蛋白溶液;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讲]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反应的实质就是硝酸作用于含有苯环的蛋白质使它变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一般蛋白质中含有苯环。

问]日常生活中鉴别毛织物和棉织物的方法是什么?

演示实验]分别灼烧羊毛线、棉线

投影]实验现象:羊毛线燃烧时燃烧不快,火焰小,离火即熄灭,燃烧有蛋白质臭味,灰烬呈卷曲状为黑褐色结晶,用手指可碾成粉末。棉线燃烧无气味,烧后成灰。

讲]灼烧蛋白质会产生烧焦的羽毛味

讲]生物体、植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并且这些反应在生物体存在下进行,而且会随着环境、身体情况而随时自动、精确的改变。

三、酶

讲]酶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特点

投影](1)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2)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具有高效催化作用。

四、核酸

指导阅读提纲]了解核酸、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讲]核酸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可达十几万至几百万。核酸在生物体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命现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酸具有酸性,可分为

投影](1)脱氧核糖核酸(DNA):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还指挥着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和制造新的细胞。(2)核糖核酸(RNA):根据DNA提供的信息控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板书设计: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缩聚而成,但其分子中仍有多余的羧基与氨基,所以会使蛋白质具有酸、碱性。

2、水解:同多肽。

3.蛋白质的盐析—可逆的物理变化: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后,可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

4.蛋白质的变性:

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

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三、酶

四、核酸

教学回顾: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并且能够认识蛋白质、酶、核酸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完成蛋白质性质知识的形成,强化“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并且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强烈兴趣。

篇13:化学教学课件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且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象,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虚为实,是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好助手。但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直接使用,由于下载的课件内容受原作者的观点、看法限制,有的.不适用于目前的新教材,因此自己制作课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连接,构成了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体系。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本人是位从教多年的化学教师,近几年来积极研究和钻研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同仁参考。

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要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分子运动、化学反应等等实验的实质,仅凭学

生的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

篇14:化学选修五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酯化反应的概念,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会写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机理。。 【难点】

乙酸乙酯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及命名,酯化反应的机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乙醇俗称酒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醋酸在化学上称为乙酸,也是我们厨房里的品食醋的成分,那把这两种物质混到一起,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2、新课教学

教师:大家看讲桌上的这些仪器与试剂,我把它们搭好,将乙酸与乙醇放到一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想想为什么?大家注意观察试剂的先后顺序,并思考原因。

好了,反应完了,大家现在按化学小组来讨论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并讨论原因。 时间到了,谁先来说一下试剂的先后顺序,并说明能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为什么?

生1答:先加入乙醇,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原因是乙醇和浓硫酸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能够将以前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值得表扬。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反应产生了什么现象? 生2答: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教师: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那酸和醇真的碰撞出了火花,不过呢是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还有一种产物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动画,这是乙酸与乙醇反应的过程。

生答:另一种产物是水。

大家刚从动画上看到了酸脱掉的是羟基,醇脱掉的是氢。这就是酯化反应的机理。大家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水写上,很多同学忘记写水,是在不行大家可以先把水写上再写酯,这个酯叫做乙酸乙酯。大家做个小练习:乙酸与正丙醇的反应,甲酸与乙醇的反应。

刚看了一圈,大家都写得很认真,基本上都写对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第一个生成的酯叫乙酸丙酯,第二个叫甲酸乙酯。大家发现命名规律了么? 生答:某酸某酯。

教师:好了,大家都很聪明,思维很活跃啊。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

①大家看到装置的导管末端在液面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②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③写出异丙酸与异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篇15:化学选修五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实验的完成,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不断对固有的思维及实验装置产生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对化学实验的思路及装置持续进行改进,从而优化出一套理念先进的实验体系。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乙酸的酸性,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 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 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分组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1)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2)以科学性为原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3)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去闻摆在面前水果的香味。

(1)问题引入法:通过“水果的香味”的问题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分组实验法:①通过分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同时亲自动手,使学生感悟实验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与细节。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2)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次课是在之前学习了乙醇的知识及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乙酸酸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旧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七、教学过程

氢” 。同理,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

【教师板书】 酯化反应机理: 酸脱 羟基醇脱氢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 材 75 页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内 容。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去做实验。 并思考问题:

1、为什么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 和乙酸?

2 、浓硫酸在此实验中起哪些作 用?

3、加热试管为什么要倾斜 45°?

4、长导管的作用是什么?

5、饱和 Na2CO3 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6 、为什么导气管末端要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

【分组讨论】 整理出实验现象并引 导学生进行解释。

学生朗读三遍。 阅读教材

对试剂的添加顺 学生分工协作完 序、仪器的组装的 成实验。 次序及实验中的 注意事项进行分 析与讲解。 观察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 的能力、观察能力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加热温度过高,副反应多,如 实 验 应 注 意 的 问 学生思考 何解决? 题和原因。

2、有机反应慢,用时长,如何解 决?

3、有机物使橡胶塞溶胀,但如果 不用橡胶塞又无法打孔, 无法连接 多个反应装置,如何解决?

4、反应中如何补充试剂?如何解 决?

5、反应物乙醇随着乙酸乙酯的蒸 出而蒸出,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 如何解决? 【实验改进】 :对课本实验进行改 进。逐一阐述原理。

培养学生的严谨的 学科思想和探究精 神。

【提出新问题】 :如何从平衡混合 为 下 节 课 内 容 埋 学 生 课 下 对 教 材 对课堂进行拓展, 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下伏笔。 进行预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教师小结】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 今天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酸的酯化反应, 从而得到酯化 反应的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 水。还有,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酸脱羟基醇脱氢” 。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谢谢大家

小结重点内容,深 化记忆

篇16:化学选修五酯教学设计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第五章 第一节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有机合成材料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2、教学目标:

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了解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结构、性质。通 过阅读教材,提高阅读获取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教学难点: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加聚反应、缩聚反应单体的推断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在乙烯、氯乙烯的加聚反应基础上,认识单体、链接、聚合度等概念,并训练书写加聚反应方程式,由加聚反应产物推断单体(弯箭头法)。

第二环节:回忆乙二酸与乙二醇的酯化反应、丙氨酸的成肽反应,继而引出问题,所得产物中还含有什么官能团?还能继续反应吗?总方程式该如何表示?从而得出缩聚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并认识端基原子(团)。在此基础上再练习书写缩聚反应方程式,归纳小分子的配平规律。最后由缩聚反应的产物推断出单体(官能团还原法)。

第二课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出问题答案,有疑惑的地方提出,老师讲解。重点要讲清楚哪些属于合成材料?结构如何决定性质?

第三课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出问题答案,有疑惑的地方提出,老师讲解。课本知识不做重点要求,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了解。

第四课时:讲评练习题。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初步知道加聚、缩聚反应的定义,会书写简单的方程式,会判断简单的高聚物单体。

二、预习内容

(一)加成聚合反应 阅读教材填写

1、加聚反应:定义:

2、学生阅读课本100页内容,填写下表:

加聚反应

ch2=ch2

—ch2—ch2—

n

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又叫聚合物或高聚物。

n值一定时,有确定的分子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链节的相对分子质量×n。

一块高分子材料是由若干n值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混合物。

(二)缩合聚合反应 阅读教材填写

1、缩聚反应:定义:

2、学生阅读课本101—102页内容,填写下表:

缩聚反应

单体

单体具备条件

链节

聚合度

端基原子(原子团)

小分子计量数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二化学的教学工作计划

选修课个人学习总结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研计划

“医教结合”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化学选修六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高二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
《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集锦16篇)】相关文章:

高二教师化学工作计划2022-11-23

高二化学个人教学计划2022-09-12

化学选修4教学计划2022-07-29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2022-06-03

高二历史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2023-01-04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总结2023-08-18

高二新学期化学教学计划2022-04-30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2022-05-07

高二化学的教学工作总结2022-12-10

高二第二学期化学教学总结2023-06-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