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件

时间:2023-05-19 07:51:15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数学课件(精选10篇)由网友“zwindl”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数学课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课件

篇1:七年级数学课件

七年级数学课件

宋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实例、观察、类比进行教学活动,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认识了不等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与教师身高比较(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从而引入不等式符号,体现从学生“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不等式,并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悟到等式与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了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育人价值的思想。在落实双基方面做了精心准备,选题由浅入深,题目典型能较好发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了不等式,而是通过类比发现了等式与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需改进之处:

1.引入不够创新,过于普通;

2.个别提问的有效性不高;

3.学生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执教者扎实的教学功底,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听课和评课,我从执教者身上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吸收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篇2:数学七年级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课件

教学内容: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二、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四、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篇3: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课件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

2.通过理解得到不等式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

3.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知道不等式是用来刻画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

4.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到不等量关系.

2.引导并帮助学生列出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成立条件.

3.通过分析、抽象得到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4.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过程使他们体会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然后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通过创设问题串,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归纳、整理,尝试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然后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难点:对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能列出不等式.

教学突破:由于学生在以前已经对数量的大小关系和含数字的不等式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接触过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入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数量间的不等关系,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之处.在本节的教学中能够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变量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函数思想,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在处理本节难点时指导学生练习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知识,准确“译出”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研究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27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纪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浪费吗?

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二.新课探究:

分析上面的问题: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①若x≥30,应该如何买票?②若x<30,则又该如何买票呢?

结论:至少要有多少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才合算?

概括:1、不等式的定义: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用符号>,<,≥,≤.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分类:⑴恒不等式:-7<-5,3+4>1+4,a+2>a+1.

⑵条件不等式:x+3>6,a+2>3,y-3>-5.

三、基础训练.

例1、用不等式表示:⑴a是正数;⑵b不是负数;⑶c是非负数;⑷x的平方是非负数;⑸x的一半小于-1;⑹y与4的和不小于3.

注:⑴不等式表示代数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与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相对应;

⑵研究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的重点是抓关键词,弄清不等关系.

例2、用不等式表示:⑴a与1的和是正数;⑵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⑶x的2倍与1的和大于—1;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例3、当x=2时,不等式x-1<2成立吗?当x=3呢?当x=4呢?

注:⑴检验字母的值能否使不等式成立,只要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如果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关系,就成立,否则就不成立.⑵代入法是检验不等式的解的重要方法.

学生练习:课本P42练习1、2、3.

四、能力拓展

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某电影院票价每张12元,50人以上(含50人)的团体票可享受8折优惠,现有45名学生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享受8折优惠,必须按50人购团体票.

⑴请问他们购买团体票是否比不打折而按45人购票便宜;

⑵若学生到该电影院人数不足50人,应至少有多少人买团体票比不打折而按实际人数购票便宜.

解:⑴按实际45人购票需付钱_________ 元,然后如果按50人购买团体票则需付钱50×12×80%=480元,所以购买团体票便宜.

⑵设有x人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当x_____时,按实际人数买票______张,需付款_______元,而按团体票购票需付款________元,如果买团体票合算,那么应有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

由①得,当x=45时,上式成立,让我们再取一些数据试一试,将结果填入下表:

x12x比较480与12x的大小48<12x成立吗?

由上表可见,至少要__________人时进电影院,购团体票才合算.

五、小结:

⑴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

⑵对实际问题中探索得到的不等式的解,然后不仅要满足数学式子,而且要注意实际意义.

六、作业课本P42习题8.1第1、2、3题.

补充题:

1.用不等式表示:

(1)与1的和是正数;(2)的与的的差是非负数;

(3)的2倍与1的和大于3;(4)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

(5)的2倍减去1不小于与3的和;(6)与的平方和是非负数;

(7)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8)减去5的差的绝对值不大于

2.小李和小张决定把省下的零用钱存起来.这个月小李存了168元,然后小张存了85元.下个月开始小李每月存16元,小张每月存25元.问几个月后小张的存款数能超过小李?(试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并参照教科书中问题1的探索,找出所列不等式的解)

3.某公司在甲、乙两座仓库分别有农用车12辆和6辆,现需要调往A县10辆,调往B县8辆,已知从甲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40元和80元,然后从乙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30元和50元,(1)设从乙仓库调往A县农用车辆,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总运费W元;(2)请你用尝试的方法,探求总运费不超过900元,共有几种调运方案?你能否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

篇4:七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七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篇5:七年级数学垂线课件

七年级数学垂线课件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垂线的唯一性);(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2)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垂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垂线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垂线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垂线,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篇6:七年级下期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熟练了解算式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规范书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了解每一步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填空

1、练习一:括号里该填几?

40+( )=70 20×( )=80 ( )-3=20

24÷( )=2( )÷3=7 40-( )=20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小结算式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因数×因数=积

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3、练习二:求符号或字母表示的数字是多少?

40+△=7020×□=80☆-3=20

24÷n=2 m÷3=740-t=20

4、对比练习二与练习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4a=20,那么:

4a+5=20( ) 4a-7=20( )

4a( )=20×3 4a( )=20÷4

2、想一想:4a=20可以得到4a+80=20×5吗?为什么?

3、试一试:如果4a=20,在4a( )=20÷4的括号中可以填( )或者( )。

二、探索新知

1、有时,可以将4+( )=10中未知的数用字母表示,如:4+a=10、4+x=10??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列字母代表的数字:

5x=20 10-y=3 m÷2=6

方法1:

因为积÷因数=另一个因数,所以:x=20÷5=4

试一试:10-y=3、m÷2=6

方法2:

依据等式的性质:

x=20÷5

x=4

试一试:10-y=3、m÷2=6

3、对比两种方法,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

4、小结: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练习巩固

1、规范的书写格式: 5x=20

①解:②5x÷5=20÷5 (依据是: 等式的性质 )

③x=4 (可以这样检验: 5×4=20 )

④注意:解方程过程中,所有“=”必须对整齐。

2、试一试,解方程:10-y=3 m÷2=6

3、学习P101例1;

4、学习P102例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P104 1、2题。

七、课后反思。

篇7:七年级数学平方根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正常轨道,它运行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米/秒). 、的大小满足 .其中,g是物理中的一个常量、R是地球的半径 。怎样求 、呢?即使给出g、R的对应值,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也很难求出。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神五”的成功发射这一伟大壮举,竟然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本章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

请看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

问题一: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很容易算出画布的边长等于5dm。

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如果这块正方形画布的面积为单位1,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如果面积分别为9、16 、36、呢?

(边问边展示幻灯片)

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求这个正数平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幻灯片的演示,直观的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为学习算术平方根提供背景和素材,进而引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出示自学提纲:

阅读课本P160-161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算术平方根以及有关概念

2、为什么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为0。

3、自学例1,先试做后对照。

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值 是多少?用等式怎样表示?

5、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怎样用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1、2、3、4、5、(4分钟)

小组交流 1、答案  2、提出疑难问题

注意:每个小组作好纪录(4分钟)

全班展开交流 提出疑难问题

篇8: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老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老师点评.

解:(1)x+18=54;(2) (27-x)=4x.

列出方程后老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 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 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 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篇9: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课件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3x+20=4x-25.

问题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问题2:怎样才能使它向x=a 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

问题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或用框图表示。

问题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师:解方程时,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三、尝试运用,加深巩固

师出示教材例3.

解下列方程:(1)3x+7=32-2x;(2)x-3=32x+1.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框图所展示的过程,共同完成本例。

练习:课本第90页练习1.

四、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习题3.2第2,3题。

这节课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移项的时候要注意变号。

篇10:七年级数学平移课件

七年级数学平移课件

“平移”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 第四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数学平移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平移”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纸上画简单图形的平移。

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挂图、箱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推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推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了。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1、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情况。

师:(在学生说出诸如:电梯上下、国旗升降、抽屉拉动等现象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说的很好。我们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的现象,相信大家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交换座位(导出平移方向和距离的.内涵)

师:(请第4排的“甲”同学与第2排的“乙”同学交换座位。请第3组的“丙”同学与第6组的“丁”同学交换座位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是不是发生了位置的平移?

师:(扣紧:位置变了,其他未变。待同学肯定回答是平移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是怎样移动的?

(待同学回答了,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移动了2排或4组后,再问)同学们回答的很棒!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平移的特点。

师:(在同学回答后,总结)说得很对,平移总是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的。

3、教学例题1 (学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平移既然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方向和距离呢?现在我们来分组操作并讨论。(将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每人发给一个硬纸片做的小房子)请同学翻到课本第41页,找到方格中的图案。

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图上画了什么?实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虚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右边虚线房子下面写的是“向左平移7格”,在上面虚线房子旁写的是“向上平移5格”,请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并请同学们拿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房子对照书上图案认真动手操作,看看哪组同学发现的东西多,能不能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师:(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汇报一下他们操作和讨论发现的内容,他们填写的答案是什么?(汇报完毕后请全班补充)

师:(注意指导学生选移动点的方法,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总结)同学们非常认真进行了操作和讨论。都知道了从原图形移到后来位置所指向的方向就是平移的方向,数出移动的格数要注意选择同一个点,要通过同一个点的移动来确定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的这一发现非常重要。

三、巩固提高,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独立完成练习1(巩固已学平移方向和距离的知识)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 要来挑战了。挑战(一)请同学们翻开书43页练习十的第1题:把红色的小帆船向右平移4格得到哪个图,请涂上颜色。

(巡视学生完成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2、分组合作完成练习2(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师:小精灵见同学们成功挑战了第1题。问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二个挑战?挑战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认真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小组。)

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结)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的用的是先确定四个平移点,然后把四个点连起来的办法;有的是用了一条一条线段平移的办法;有的是用了先确定一条线段,再把整体图形画出来的办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

四、学习总结:

师:谁来说说你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师: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完成课后的实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平移的方法,请把它画在纸上。

【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平移现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认、画平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三是巩固提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之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了课后实践。

在具体的情景创设中,我还十分注重选择能够把学生自身引入情景的例子。比如:移动同学桌上的课本和文具盒以腾出空间,推动教室里的窗子以流动空气和保温, 同学们互换位置等,这些都是同学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事情。

总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七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结

七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数学课件
《七年级数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数学课件(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工作总结2022-05-06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2024-04-29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湘教版2023-12-30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2023-07-20

七年级数学工作计划2023-04-05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7-25

沪科版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2022-11-11

七年级语文课件2022-12-14

七年级数学教学实习总结报告2023-06-12

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022-09-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