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说课稿

时间:2022-04-30 12:55:58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糯222714093”为你分享14篇“《词》说课稿”,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词》说课稿

篇1:词说课稿

如梦令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如梦令》六下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昨夜雨疏风骤”也是她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一首又不一样。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这两首在内容,意境的创造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着不同之处,很值得好好去品味。了解了这两首词对于帮助走进李清照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词二首,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才女!你会发觉有六百十三万条记录,如果在后面再输入关键词:宋词,你会发觉有8700条记录。如果再输入:婉约派,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听录音跟读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过渡: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了。那么我们再一起找找看有没有我们暂时不理解的词句)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解疑(借助下发的材料,注释)

(过渡: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落实对词句的品读,重点打磨,重拳出击)

(品形象———“常记”日暮 舟 藕花 鸥鹭 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昨夜”风 雨 酒 海棠 绿红 浓浓的伤感情绪

品语言———常记 沉醉 争渡 …… 欢快 乐观

疏 残 肥 瘦 …… 伤感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分析(方法指导)

小结:李清照这两首词(“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而“昨夜”这首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比】(过渡:品到这里,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看看谁能读出属于你的“李清照”,符合当年的李清照。下面同学们先自己有感情地读读看。)

朗读比赛,学生评分

配乐朗读你觉得你读得最好的一首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可融入自己对词的理解,亦可以不同于名家的朗读)

有感情地背诵

【吟】(过渡:词也叫做长短句,古代词是配曲子吟唱的,非常有韵律和节奏。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和名家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魅力吧。)

教师吟唱,学生感受

轻声跟录音一起吟唱

结束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才女李清照的身边,接触到她的欢乐,感受到她的哀愁。但是她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情感。少女时代的词,活泼烂漫如《点绛唇》,刚开始做为人妇时,甜蜜幸福如《减字木兰花》, 婚姻过一段时间,两人离别时,便有了相思愁苦如《一剪梅》, 后来丈夫死后,便心伤痛苦如《武陵春》, 再后来,国破家亡之际,便有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与沧凉和豪放如《夏日绝句》李清照的词是随着她的生活走的。 她的词并不光是悲,也有欢和恨。 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能去查找一些她的诗词,可以过来和老师交流。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声声慢》,要求能结合作者生平去反复品读,理解诗词情感。准备交流。(方法指导检验和运用)

2、查找并摘抄李清照的其它作品或名句。(知识积累)

3、结合作品内容和情境,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散文化的片段。(A层)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 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篇2:《词》说课稿

《词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词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之作,也都是婉约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来脍炙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文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至于本课两首词,字词知识不多,语言易懂,但语句生动凝练,平淡中见神奇,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优秀的词句。

2、能力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2)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四、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的目标。(朗读、感悟、迁移、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充满感伤气息的歌曲《别亦难》,营造情景,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二)学法的学习与积累

1、以往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进”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2、体验、感悟和朗读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

3、鉴赏写作方法

通过优秀诗句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三)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浣溪沙》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联想、比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内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点,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崔涂《旅怀》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花谢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王实甫《西厢记》 时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回歌词,喝几年美酒呢?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这首词虽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贵闲人的“闲愁”,但他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们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许还能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篇3:《李清照词》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两首》在必修四第二单元。《醉花阴》《声声慢》虽同为言愁,但情调有别,前者属“闲愁”,后者属“家国之愁”。

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已系统了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形成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因而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其中,两词对比阅读,感受二者“愁”之不同为重点;挖掘词中意象丰富的内涵为难点。

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借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次自由诵读,寻词中之愁(寻愁)。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在“愁”之基调上再次诵读词作,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如意象“梧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显示梧桐“孤然傲立,品行高洁”;“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更显梧桐“伉俪情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则代指“愁闷苦思”。诗歌虽然含蓄,但并不神秘,因为情感在诗歌意象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叠词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也是愁思的集中体现处。可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就此完成“析愁”目标)

在“析愁”基础上联系背景探究“为何而愁?”并进一步比较两词“愁”之不同(比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创作《声声慢》时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和亡夫之痛,各味杂陈。靖康之变是那个时代每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人的情意可无期,但人的寿命却有限,丈夫赵明诚不幸病逝,时光一莞尔,便是物是人非。夫妻琴瑟相和的二三事就稳稳当当的躺在她的记忆里,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当美好在孤单的湖水中荡漾,个中滋味唯有心知。这个女子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点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声声慢》就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为“家国之愁”。(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两首词”一切因愁而起,一切为愁而设。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翻江倒海,汹涌澎湃。相思之愁、国运之愁,种种“愁”绪诉诸笔端,营造了一种凄迷之美。李清照就有这种“化愁为美”的神奇能力。

为便于同学们系统掌握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用背投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和《一剪梅》作为拓展延伸,让学生推测背景、体会情感,教师点拨补充。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正是北宋后期,社会虽危机四伏,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流连于山川美景,词风轻快活泼,《如梦令》正是绝佳代表。《点绛唇》则把一位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情窦初开、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描绘地活灵活现。《一剪梅》创作于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在外,闺中少妇思夫之情挥之不去。

经历是季节的冷暖交替,文字是情感的花开花落,由拓展延伸让学生更系统把握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更深切体会“文学即人生”的内涵。李清照擅长将情意杂糅进她眼中的一花一草,深情流转却又不动声色,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感一伤、一叹一吸都会在她的文字中流淌,让1000多年后的我们和她一起笑语盈盈,一同黯然神伤。

李清照的“愁”氤氲在《醉花阴》与《声声慢》中不可散去,剪不断,理还乱。汪国真说:悲观是瘟疫,乐观是甘霖;悲观是一种毁灭,乐观是一种拯救。请同学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以此作为课下作业——“劝愁”。

即使西风凄紧、众芳摇落,但来年仍是群芳争春、姹紫嫣红、莺歌燕舞。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正如杨万里所说: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板书设计:

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词两首》

寻愁——析愁——比愁——劝愁

文学即人生

篇4:柳永词说课稿

柳永词两首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柳永词两首》教案。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

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篇5:苏轼词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以定**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第三课时以定**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今天注重就第三课时进行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

定**

预习要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心态探究更加有效,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需背诵该词,并对本词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同时,按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读过学过的诗词中积累一些类似题材和风格的作品。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同风格作品的寻找,可以检验学生对词人心理的理解程度。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了许多,往往说到古诗,古文。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词——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的诗中有那些与这个字有关呢?(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之初就让学生活动起来,注重创设品味词的情境,并对的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倒霉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

那么,我们就从苏轼的这首定**中寻找答案吧。

二、诵读体会。

1、学生背诵《定**》。

在学生课后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背。藉此检查口头作业完成情况。

2、阅读在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载体,共同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感知文字符号信息只是阅读手段,思考才是阅读实质。因此,要明白苏轼笔下好词的由来,就要带领学生去还原词人的心态。提问:大家从我们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这是苏东坡贬到黄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写一首诗,作者都会有一个心理动机,大家能不能结合这首词的文本与上节课的讲解,用两个字说明苏轼创作时的心态?

经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学生可能出现几种答案:一、悲伤。源自最简单的因果推理应——被贬谪自然伤心。说明没有认真理解词句。二、快乐。由被贬谪而得到闲适的生活,由小序得知生活快乐。说明偏差理解文意。三、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较合理。教师可让同学相互评判,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提供自己的理解:淡定。由此,诗歌的情感特征突显而出,需要解读的标本出现,教学难点呼之欲出。

三、解读心理。

《定**》中苏轼的情感态度全在“淡定”二字。但这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问题的开始。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实象世界和虚象世界二重世界。而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必须透过词所描写的表层,深入到其内核。也就是去体会这种“淡定”的态度。探究它的产生原因,探究它的产生背景。这也就使语文教学由工具性的层面上升到人文性的层面。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在探究苏轼这种“淡定”心态时,我考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迁移与联想来探究。

我设问:被贬谪绝对不是一件令人高兴难过的事情,大家在自己的十六年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许多的不高兴,那么,在失望、无奈之中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会说自己心情不好时所作的事,找人说话、运动、听歌、唱歌、大喊等等。教师点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说出是为了排遣不快、倾诉不快。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排遣、倾诉位移到苏轼的身上。提问:苏轼会怎么排遣这种失意呢?又将这种郁闷向谁倾诉呢?一般学生会从诗文本身以及注解中找到答案,会回答诸如“他会写诗填词”、“买田终老”等答案。应该肯定学生的细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提问:为什么苏东坡不和大家一样选择运动、大喊或是唱歌来排遣抑郁?问题提出后,应点拨学生结合我们了解过的苏轼的生平、他的学习背景、性格等来思考。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的,性格也决定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而决定性格的正是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教育背景。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资料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会找到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苏轼生性旷达;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作为文人的一种习惯。这样,学生就自主的进入到一个文化思考的层面上。由此,进一步提问:大家在不开心时,会找人倾诉,而这个人一定是大家所信任的、依赖的`。而苏轼在深处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灵向文字敞开,向自然田园敞开。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文人与文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苏轼面对贬谪生活,淡定处之的心理原因。学生通过讨论,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般能够说出,文字是作为文人的苏轼所信赖的,以及苏轼可以在自然的美景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的知识结构中道家、佛家的思想为他提供了面对低潮的一种方案。对学生的有见解的回答给予表扬。教师对这一段的讨论进行总结: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为文人,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对道教与佛教的认同。于是在他看来,一切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淡化了生命的悲剧意识。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心中已经有了一切。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就体会到了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的由来。

四、平面拓展。

苏轼只是一个个案,要让学生由苏轼的人生态度,扩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态度,需要一个平面的拓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人脑总是不断的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到结论。所以,在归纳了苏轼的“淡定”态度的内心原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谈一谈他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或自觉选择。根据对苏轼的分析,学生一般能再距离李白、杜甫、韩愈等熟悉的诗人。以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内心精神寄托。由此,教师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不论文人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有什么样的处世思想,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与自觉的付诸文字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千年以来,我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心理因素。(通过具体诗人的普遍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绝非凭空而作。而是作者人生经历、文化传承、心境情感的集成。通过这一探究,明确文人这一群体的共同心里指向,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总结。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

2、周记一篇,我所了解的中国文人。(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延伸,深化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认识。)

篇6:《反义词》说课稿

《反义词》说课稿

核心提示:语言是小学生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怎样在这节活动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是小学生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怎样在这节活动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呢?我大胆地运用了尝试教学,把以往教师单纯地教换成小学生在亲自感受与操作尝试中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因为,实践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就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这节尝试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小学生尝试的愿望;

2.动手尝试操作,了解反义词;

3.看投影片,进一步尝试。掌握一些反义词;

4.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来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5.通过形象思维,让小学生动脑筋,尝试发现一些新的反义词;

6.延伸活动,游戏“找朋友”。这节课通过小学生的尝试操作,教师的指导及引导,音乐游戏的巩固、深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技能。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小学生主动尝试的愿望。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小学生产生新鲜好奇感。然后,教师通过语言的诱导,特别是用了“发现秘密”一词,让小学生更加好奇,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尝试兴趣。

第二,给小学生提供各种尝试材料,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小学生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让小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捏一捏、拎一拎、尝一尝,来感知、探索、发现问题,知道教师提供的尝试材料中有几种相反的特征,让小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认识反义词。如利用味觉尝出糖和苦药的味道之后,理解了甜和苦是一对反义词;利用触觉用手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理解了硬和软是一对反义词。

第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小学生已在各种感官的感知基础上对反义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使小学生有兴趣地掌握更多的反义词,我就设计用看投影片的方法,让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尝试着说出一些新的反义词。如:我画一胖一瘦两个小人,让小学生试着说出胖和瘦这对反义词;画一哭一笑两个娃娃,让小学生试着说出哭和笑这对反义词等。

第四,新奇的游戏活动,让小学生巩固认识反义词。“新”、“奇”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到有新鲜感,感到好奇,对游戏产生兴趣,吸引小学生去尝试、探索。这里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还给反义词配上形象的动作,又是一次动作表现能力的新的尝试活动。第二个游戏“找朋友”.是活动的延伸。既让每个小学生都亲自尝试着找了反义词,同时教师又了解了每个小学生掌握反义词的情况。

第五,发展想像思维。举一反三。小学生已经利用教师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感官活动、实践活动认识了反义词,我就让小学生通过思维想像说出一些教师活动中没有认识的反义词,不仅达到发现掌握新反义词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通过这节尝试活动,小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小学生初步尝试的精神,使小学生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愿望,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素质。

篇7:识字学词学句说课稿

识字学词学句说课稿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 复习旧知识:

(1) 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填空。

出示小黑板:我是( )人,我国的首都在( )。

(2) 同学们集体读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国,全称叫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 借助图和音节、识字、理解词义。

1、边看图认识建筑物的名称边学习词语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是古代艺术的特色。

天坛:明、清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的地方,著名的.回音壁就在天坛。

小结:这些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在我国的首都北京。

三、 学习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1、 朗读句子

2、 理解句子的意思

(1) 为什么说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2) 为什么说北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四、 指导朗读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首、图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五、 巩固练习。

1、 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读词语卡片。

篇8:《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地位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掌握和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本部分内容逻辑联结词又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重点和难点:

由于逻辑联结词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掌握和判断一个事物并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以及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的理解和应用应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置一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联想,归纳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从中体会逻辑的思想。

(2) 通过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复合命题构成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表纲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含有或 ,且 ,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二) 能力目标:

1 经历抽象的逻辑联结词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如下的方法:

教法指导:

依据现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识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本节采用发现法为主,以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老师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列举两组例子,让学生观察,找出两组例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简单的指导,启发学生与已有的知识做模拟,来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学法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模拟归纳等手段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

依据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学习,真正实现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摸式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难点,增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小黑板辅助教学,并用彩色粉笔加以强调突出,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

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学具:笔,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

王惠,张红,李欣同学中的一位在放学后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事后,老师问他们三个人是谁做的好事。王惠说:是李欣做的李欣说:不是我做的张红说:不是我做的。已知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你能判断是谁做的吗?由于学生已具有一些生活的简单的逻辑常识,所以此问题解决不难。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极大地体现了逻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 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问题。在有了上面知识的引入,相信学生已对逻辑知识有了良好的兴趣,紧接着对学生说:要解决以上的这种问题,就需要学习以下的知识。

由于命题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有如下的设计:

拿出小黑板,上面有如下的题目:

(1)126 (2)3是15的约数 (3)0.2是整数 (4)3是12的约数吗?

并提出两个问题(1)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上面的四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2)依据你们的判断能给命题下一个定义吗?让学生自我总结什么是命题,最后给出命题的定义,并强调指出语句是不是命题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判断其真假。

学了命题的概念后,紧接着将学习逻辑联结词和复合命题的构成,这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由于设计到抽象的概念,而比较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比较:

再次出示小黑板,上面有以下的题目:

(5)10可以被2或5整除 (6)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7)x3或x=-1 (8)0.2非整数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根据上面命题的定义,判断以下的语句是不是命题,并说出理由?(2)指出上面的命题与这些命题的区别是什么?(3)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思考一下命题中的或 ,且 ,非与集合中学过的哪些概念的意义相同呢?

(1) 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概念,并与前面的集合知识相联系,指出这里的

(2) 提出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的概念或 ,且 ,非与集合中的并,交,补的意义是相同的,并阐述这里的或 ,且 ,非与生活中的或 ,且 ,非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强化对逻辑联结词或 ,且 ,非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我相信学生应对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进一步理解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提出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 等表示命题,既是(p或q, p且q,非 p)三种形式,那么上面的复合命题该如何表示,并用彩色粉笔对三个联结词加以标示以强调,在这基础上,举出以下的例子:

(1) 24既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 (2)小李是篮球运动队员或跳高运动员 (3)并行线不相交

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

(1) 三个命题应是上面的那种形式

(2) 三个命题是由哪些简单命题和联结词构成

让学生自我发现,探索,发现问题,然后抽学生来回答,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情况,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中通过设计问题串,作比较等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抓住其实质,从而轻松的掌握了本节的教学难点:或 ,且 ,非定义的理解和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性知识必不可少的。为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为此用习题26页的习题2进行课堂练习,在学生做时,进行课堂巡视,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的加以强调和总结。

〈四〉课时小结,反思提高

让学生总结,并进行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来了解学生对整节课的理解情况,最后对这节课进行补充,强调这节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理解时具有针对性。这种小结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五〉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的新知识,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准备,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

1 课本P 29习题 1.6.1 1题

2 预习提纲 a 复习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是什么?

b 复合命题p或q,p且q ,非p 的判断

真假的规律是什么?

教学评价:

作为一节概念课,在教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观察,模拟,归纳,最终突出本节的难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节通过对课堂实施的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作出即及时性评价,

篇9:二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六节逻辑联结词

地位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掌握和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本部分内容逻辑联结词又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重点和难点:

由于逻辑联结词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掌握和判断一个事物并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以及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的理解和应用应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置一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联想,归纳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从中体会逻辑的思想。

(2)通过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复合命题构成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表纲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二)能力目标:

1经历抽象的逻辑联结词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如下的方法:

教法指导:

依据现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识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本节采用发现法为主,以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老师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列举两组例子,让学生观察,找出两组例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简单的指导,启发学生与已有的知识做模拟,来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学法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模拟归纳等手段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

依据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学习,真正实现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摸式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难点,增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小黑板辅助教学,并用彩色粉笔加以强调突出,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

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学具:笔,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

王惠,张红,李欣同学中的一位在放学后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事后,老师问他们三个人是谁做的好事。王惠说:“是李欣做的”;李欣说:“不是我做的”;张红说:“不是我做的”。已知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你能判断是谁做的吗?由于学生已具有一些生活的简单的逻辑常识,所以此问题解决不难。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极大地体现了逻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问题。在有了上面知识的引入,相信学生已对逻辑知识有了良好的兴趣,紧接着对学生说:要解决以上的这种问题,就需要学习以下的知识。

由于命题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有如下的设计:

拿出小黑板,上面有如下的题目:

(1)12>6(2)3是15的约数(3)0.2是整数(4)3是12的约数吗?

并提出两个问题(1)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上面的四个语句是不是命题?(2)依据你们的判断能给命题下一个定义吗?让学生自我总结什么是命题,最后给出命题的定义,并强调指出语句是不是命题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判断其真假。

学了命题的概念后,紧接着将学习逻辑联结词和复合命题的构成,这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由于设计到抽象的概念,而“比较”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比较:

再次出示小黑板,上面有以下的题目:

(5)10可以被2或5整除(6)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7)x>3或x=-1(8)0.2非整数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根据上面命题的定义,判断以下的语句是不是命题,并说出理由?(2)指出上面的命题与这些命题的区别是什么?(3)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思考一下命题中的“或”,“且”,“非”与集合中学过的哪些概念的意义相同呢?

(1)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概念,并与前面的集合知识相联系,指出这里的

(2)提出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的概念“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交,补的意义是相同的,并阐述这里的“或”,“且”,“非”与生活中的“或”,“且”,“非”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强化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我相信学生应对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进一步理解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提出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等表示命题,既是(p或q,p且q,非p)三种形式,那么上面的复合命题该如何表示,并用彩色粉笔对三个联结词加以标示以强调,在这基础上,举出以下的例子:

(1)24既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2)小李是篮球运动队员或跳高运动员(3)并行线不相交

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

(1)三个命题应是上面的那种形式

(2)三个命题是由哪些简单命题和联结词构成

让学生自我发现,探索,发现问题,然后抽学生来回答,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情况,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中通过设计“问题串”,作比较等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抓住其实质,从而轻松的掌握了本节的教学难点:“或”,“且”,“非”定义的理解和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性知识必不可少的。为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为此用习题26页的习题2进行课堂练习,在学生做时,进行课堂巡视,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的加以强调和总结。

〈四〉课时小结,反思提高

让学生总结,并进行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来了解学生对整节课的理解情况,最后对这节课进行补充,强调这节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理解时具有针对性。这种小结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五〉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的新知识,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准备,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

1课本P29习题1.6.11题

2预习提纲a复习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是什么?

b复合命题’p或q’,’p且q’,’非p’的判断

真假的规律是什么?

教学评价:

作为一节概念课,在教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观察,模拟,归纳,最终突出本节的难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节通过对课堂实施的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作出即及时性评价,并顺势从教学内部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整洁明了的板书能给学生美的感受,积极的视野刺激,提高学生的热情,根据本节知识重难点的分析,将板书设计为三版:

板书设计

整洁明了的板书能给学生美的感受,积极的视野刺激,提高学生的热情,根据本节知识重难点的分析,将板书设计为三版:

§1.6.1逻辑关联词

1.命题的定义4.逻辑联结词的意义例题

2.逻辑联结词5.命题的表示方法

3.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的定义

篇10:大班语言活动《反义词》说课稿

大班语言活动《反义词》说课稿模板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糖、药、木块、海绵、沙子、图片若干份(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要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嘴巴尝尝,手捏捏、拎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许多小秘密,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老师(揭示要学习的内容):对,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尝糖和苦药的味道,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快和慢、甜和苦、软和硬、轻和重四对反义词。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利用投影片,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冷—热,厚—薄,方—圆,粗—细,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如果教师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请小朋友不仅说出正确的反义词,而且也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动作,再引导幼儿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的方式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如:好—坏,前—后,里—外,远—近,多—少,香—臭)

2、引导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六、活动延伸:游戏“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图片围成圆圈,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唱边找与自己手拿图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成好朋友。

2、请一对对好朋友告诉大家自己图片中的反义词。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怎样在这节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呢?我大胆地运用了尝试教学,把以往教师单纯地教换成幼儿在亲自感受与操作尝试中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因为,实践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就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这节尝试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

2、动手尝试操作,了解反义词;

3、看投影片,进一步尝试掌握一些反义词;

4、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来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5、通过形象思维,让幼儿动脑筋,尝试发现一些新的反义词;

篇11:用关键词查找信息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三册第四课:《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中第三小块:“用关键词查找信息”。

认知目标

1、 学会使用多个关键词的搜索信息的方法

2、 学会鉴别信息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获取网上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信息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热爱祖国,热爱知识

二、教材分析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已成为未来世界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失去方向往往是劳而无功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无疑使人们找到了通往目的地的捷径。学习搜索引擎,它的使用方法当然就是重点。那么最常用的方法,应该重点介绍、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信息。同时,学习搜索引擎的关键在于“搜索”,只有通过对指定内容的搜索才能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和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因此,本节课要通过主题信息搜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使用搜索引擎的方便和快捷,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网上资源的信息意识,并通过对信息的鉴别、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 学习者分析

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很多人接触过网络,经常有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小游戏,说明具有了一定的查找信息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是阅读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较低,对于一些信息的搜索、处理还处于大而全、盲目的状态,还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学生提出我要了解历史知识,我要了解海洋知识之类的'不容易着边际的想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务实的信息处理能力,对关键词、多个关键词的使用的学习非常重要。

四、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演示法、讨论和任务驱动法。

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化,它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正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学生作示范性表演,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来说明和印证模块中的知识点,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本节课的难点部分采用了学生探索,讨论研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是巩固知识点,发展能力的最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实践操作部分采用任务驱动强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喜爱知识小竞赛类型知识的心理,本节课设计了5个简单易行的实践操作,易于学生筛选关键词,阅读、判断信息的有效性。

五、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设计情景,引导】: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查找试题的答案?

引出课题:用关键词查找信息

【对关键词的理解与使用】

(学生讨论,使用,讨论搜索结果)

【多个关键词的使用】

(使用,讨论,总结)

【阅读能力培养】

(为什么有人称赞秦始皇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巩固练习】

学生练习,分享成果

【总结】

1、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信息能提高搜索效率

2、提出搜索信息的一些注意事项

篇12:大班语言说反义词说课稿

活动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糖、药、木块、海绵、沙子、图片若干份(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要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嘴巴尝尝,手捏捏、拎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许多小秘密,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老师(揭示要学习的内容):对,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尝糖和苦药的味道,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快和慢、甜和苦、软和硬、轻和重四对反义词。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利用投影片,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冷—热,厚—薄,方—圆,粗—细,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如果教师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请小朋友不仅说出正确的反义词,而且也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动作,再引导幼儿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的方式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如:好—坏,前—后,里—外,远—近,多—少,香—臭)

2、引导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六、活动延伸:游戏“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图片围成圆圈,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唱边找与自己手拿图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成好朋友。

2、请一对对好朋友告诉大家自己图片中的反义词。

篇13:大班语言活动《反义词》说课稿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糖、药、木块、海绵、沙子、图片若干份(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要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嘴巴尝尝,手捏捏、拎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许多小秘密,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老师(揭示要学习的内容):对,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尝糖和苦药的味道,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快和慢、甜和苦、软和硬、轻和重四对反义词。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利用投影片,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冷—热,厚—薄,方—圆,粗—细,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如果教师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请小朋友不仅说出正确的反义词,而且也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动作,再引导幼儿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的方式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如:好—坏,前—后,里—外,远—近,多—少,香—臭)

2、引导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六、活动延伸:游戏“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图片围成圆圈,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唱边找与自己手拿图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成好朋友。

2、请一对对好朋友告诉大家自己图片中的反义词。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怎样在这节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呢?我大胆地运用了尝试教学,把以往教师单纯地教换成幼儿在亲自感受与操作尝试中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因为,实践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就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这节尝试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

2、动手尝试操作,了解反义词;

3、看投影片,进一步尝试掌握一些反义词;

4、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来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5、通过形象思维,让幼儿动脑筋,尝试发现一些新的反义词;

6、延伸活动,游戏“找朋友”。

这节课通过幼儿的尝试操作,教师的指导及引导,音乐游戏的巩固、深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技能。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幼儿产生新鲜好奇感。然后,教师通过语言的诱导,特别是用了“发现秘密”一词,让幼儿更加好奇,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尝试兴趣。

第二,给幼儿提供各种尝试材料,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

让有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捏一捏、拎一拎、尝一尝,来感知、探索、发现问题,知道教师提供的尝试材料中有几种相反的特征,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认识反义词。如利用味觉尝出糖和苦药的味道之后,理解了甜和苦是一对反义词;利用触觉用手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理解了硬和软是一对反义词。

第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幼儿已在各种感官的感知基础上对反义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使幼儿有兴趣地掌握更多的反义词,我就设计用看投影片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后,尝试着说出一些新的反义词。如:我画一胖一瘦两个小人,让幼儿试着说出胖与瘦这对反义词;画一哭一笑两个娃娃,让幼儿试着说出哭和笑这对反义词等。

第四,新奇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巩固认识反义词。

“新”、“奇”是为了让幼儿感到有新鲜感,感到好奇,对游戏产生兴趣,吸引幼儿去尝试、探索。这里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不仅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还给反义词配上形象的动作。又是一次动作表现能力的新的尝试活动。第二个游戏“找朋友”,是活动的延伸。既让每个幼儿都亲自尝试着找了反义词,同时教师又了解了每个幼儿掌握反义词的情况。

第五,发展想象思维,举一反三。

幼儿已经利用教师准备的各种材料通过感官活动、实践活动认识了反义词,不仅达到发现掌握新反义词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通过这节尝试活动,幼儿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幼儿初步尝试的精神,使幼儿产生了继续尝试的愿望,也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素质。

篇14:形容词比较级的说课稿

说课稿

Revision:

The compar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and Adverbs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运用出现在八年级上册,在整个初中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学业水平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值,是初中英语语法知识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深入理解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概念

(2)复习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变化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2.技能目标

(1)能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对生活中的物品、人物、天气等进行比较说明。

(2)熟练运用交际语言,有效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比较,来感悟生活,通过对事物对比的阐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变化规则的整合;2.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运用。

难点:重读闭音节的概念及其注意事项。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而且是复习课,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产生了遗忘,不能掌握比较级的灵活运用,因此重点应放在中下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训练上,结合中下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达到掌握的目的,尽量降低中考时此类题的失分率,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指导:1.任务型教学,明确目标;2.使用视频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情境,归纳总结。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自我展示、交流;2.练中学,学中探究变化规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听英文歌曲“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中的一段来导入,并设问“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is music?”并强调more than为比较级。

设计意图:简单、愉悦的方式快速将孩子们带入英语学习氛围中,便课堂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复习内容做好铺垫。

(二)句型练习

who is tall?/who’s taller/who is long/who’s longer?/who’s young?/who is younger?

1.看图说话

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三组图片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呈现,给学生一个回忆、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说写训练和交流。

2.自主造句

(观察教室环境造句)

设计意图:锻炼孩子们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及其对句型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自我。

(三)对话练习

A:Hello! Bill, 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which is bigger, the sun or the earth?

B:Of course, the sun is bigger.

A:But we all live on the earth.

B:Yes, the earth is big, but the sun is even bigger than the earth. A:Why does the earth look bigger than the sun?

B:Because the sun is very far from us.

A:I see.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比较级的概念;

2.简单的片段有效帮助孩子们回忆起形容词比较级的学习过程;

3.摘录出含有比较级的陈述句,为接下来的句型呈现做好铺垫。

(四)总结规则

规则变化:

1.tall—taller/fast—faster/high—higher

一般情况下,在形容词或词副原级后直接加er。

2.nice—nicer/fine—finer/wide—wider

以字母e结尾的形容词或副词,在词尾直接加r。

3.heavy—heavier/early—earlier/happy—happier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词先把“y”改为“i”再加er。

4.hot—hotter/big—bigger/think—thinner

以重读闭音节结尾且结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er?强调重读闭音节:①闭音节:指辅音字母+元音字母+辅音字母;②必须是重读;③元音字母发短元音;④列举部分:big. thin. fat. Wet. red等。

5.popular—more popular. out going—more outgoing. beautiful—more beautiful.多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的比较级,在前面by more。

6.slowly—more slowly. quickly—more quickly. angrily—more angrily.以形容词+ly构成的副词要在前面加more. (early

除外)

7. boring—more boring. tired—more tired. excited—more excited. interesting—more interesting.由动词+ed/ing构成的形容词在词前加more。

8.不规则变化:

good/well

bad/badly/ill

many/much

little

far

old better worse move less farther/further older/elder best worst most least farthest/furthest oldest/eldest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单词来进行比较级的.转换,自己归纳总结出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从而加深对比较级的理解运用。

五、比较级的运用

(一)易错点

1.比较对象出错:

eg:①北京的天气比上海的天气冷

误:The weather of Beijing is colder than shanghai

正:The weather of Beijing is colder than that of shanghai 析:一般说来,相比较的事情为了避免重复than后面的对象,常用that. one. ones或those来代替。

②比较范围出现错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说课稿

小学生《菜园里》说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面试说课稿

少年闰土说课稿

《少年闰土》优秀说课稿

春晓说课稿

识字课说课稿

说课稿课件

识字6的幼儿园说课稿

小学五年长相思说课稿

《词》说课稿
《《词》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词》说课稿(合集14篇)】相关文章:

《东方之珠》的说课稿2023-10-06

课件比赛说课稿2022-08-29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2023-11-0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2023-09-04

说课稿设计2022-04-29

《童趣》说课稿2022-10-31

初中语文童趣说课稿2022-08-31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023-09-03

一年级语文上学期称象说课稿2022-11-14

聋校火烧云说课稿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