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共13篇))由网友“Fridaa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篇2:《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 (见)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篇3: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设计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课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树立热爱和平、维护祖国利益等观念。
2、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的矛盾与冲突;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作用。
思想教育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依据:通过学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依据:通过教学中对战争残酷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培养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二、说教法
利用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性,引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导火线。同时利用历史地图、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让学生对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地图)、“导火线”引发的地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地图)、“争霸”野心的表现(漫画)等事件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演示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便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2.学习新课:
第一框题: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观看萨拉热窝事件的影片、出示斐迪南像),启发讲述,双边活动。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 。
(2)、在讲解第一框题时重点讲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31页小字部分),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矛盾异常尖锐。让学生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地图)、“争霸”野心的表现(漫画)等事件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第二框题: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引发的地点(观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地图)自然过渡到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为大战提供了导火线。(阅读133页“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使学生获得以下信息:大战的爆发时间、地点、交战的双方、起因。
第三框题:空前的灾难
讲解凡尔登战役(指导学生阅读134页小字部分描述;观看凡尔登战役的影片),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使学生了解凡尔登战役的时间、地点、双方、结局及对此战役的称呼。
同时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新式武器(幻灯片展示)及造成的后果。
大战的结局(观看幻灯片展示)——同盟国失败
讨论: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最后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讨论,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从课题入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六、测试:
依据学习目标,反馈教与学的质量。
篇4: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8月―19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于19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的目录
基本简介理解延伸基本简介性质 : 第一次世界大战( The First World War )是一场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 掠夺战争,除 塞尔维亚 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持续时间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 向 塞尔维亚 宣战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 德国 投降
波及地区 : 欧洲 、 非洲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中东 、 亚洲
结果 : 协约国 获胜、 同盟国 战败、战后形成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导火线 : 萨拉热窝事件
理解萨拉热窝事件 是在1914年6月28日 巴尔干半岛 的 波斯尼亚 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上回家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 普林西普 (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影响 :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与灾难。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分裂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 苏维埃俄国 。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 五四运动 )
5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如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
发起国家: 同盟国 、 协约国
延伸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期建立的 国家联盟 。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协约国
英国 、 法国 、 沙皇俄国 、 塞尔维亚 、 美国 、 比利时 、 中国 北洋政府 、 日本 、 意大利 (1915年5月,意大利望风使舵,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 希腊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印度 、 新西兰 、 南非 、 葡萄牙
同盟国
德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 、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 人口 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 世界人口 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 师 ,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普法战争
普鲁士 为了统一 德国 并与法国争夺 欧洲大陆 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 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 阿尔萨斯 和 洛林 予德国,并赔款50亿 法郎 。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发展
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 战争 。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 后, 普鲁士 首相 俾斯麦 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 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 三皇同盟 ”,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 柏林会议 上,因 巴尔干半岛 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 突尼斯 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 三国同盟 ”。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 德奥同盟 ”后,俄国十分愤怒。但 俾斯麦 是一个老练的 政治家 。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 再保条约 ”。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 威廉二世 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 法俄同盟 ”。
而英国则在19与法国签订“ 挚诚协议 ”。这协议并不是 军事同盟 。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 英俄谅解 ”。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 三国协约 ”。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 世界大战 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 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篇5: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中国大学网-
武陵仙境的博客
春色依然,渡船人何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10-06 22:14:28| 分类: 教学设计|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自学提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一、 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1) 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 帝国主义两大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其性质是什么?读图分析: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导致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使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大战的爆发
1、 导火线:
2、 大战开始: 挑起战争, 年月
3、 交战双方:
4、 主要战役:
5、 中国、美国有没有参战?
三、 大战的结束
年 月, 投降,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的失败而告终。
四、 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 特点:具有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和十分残酷的特点
3、 影响:
达标检测:
篇6: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互动访谈,引导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理解战争形势走向,体会战争决策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战争资料片,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评价”的方式来教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方式来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的话,那么,最终是什么事情成为“那粒火星”呢?在这次战争中曾爆发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又给人类带了什么样的灾难呢?让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请学生讲述同盟国和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夺情况
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一点即燃的“火药桶”。那么,这个“火药桶”到底是怎样点燃的呢?
一、谁点燃了“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教师:放映《萨拉热窝事件》资料片断,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中的普林西普呢?你是否赞同普林西普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突发事件?最好举出一二件实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讨论之后,
由小组代表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指出这类带有恐怖性质的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确实是个威胁,也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这次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找出各参战国,并且结合形势图来介绍各战场的分布情况,指出,一战爆发后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战役在西线。在这次战争中发生很多惨烈的战役,下面就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来感受一下。
二、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为什么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呢?
学生:主要是因为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
教师: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⑴ 作战时间长(1916.2.21——1916.12.18)⑵ 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近百万人 ⑶ 现代化武器的使用(飞机、毒气弹等)⑷ 死亡人数多,共伤亡70多万。
教师:为学生放映《凡尔登战役》的资料片断和《凡尔登战役形势图》,感受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师生达成共识: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三、人类的灾难
学生读课本107页的第二自然段,回答:
1、一战持续的时间:
197月28日——1911月11日
2、一战的结果:
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3、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 参加国有30多个国家 ② 人口15亿 ③ 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 ④ 840万人阵亡,2100万人受伤 ⑤ 战费2084亿美元。
教师提供图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认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师启发学生从参战国本身性质及参战目的入手讨论分析,得出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局部看,塞尔维亚等国家从事的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不能改变整个大战的性质。
(三)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及一战的相关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可以涉及一战爆发的原因、起止时间、战争规模、破坏程度、死亡的人数、损失及使用的新式武器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卡片对本课进行小结。
教师: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地球需要安宁,人类呼唤和平,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愿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四)巩固基础: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
A 斐迪南大公视察波斯尼亚军事演习 B 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半岛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B 德、俄、英、法卷入战争之中 C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 凡尔登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属于同盟国作战国家的是 ( )
A 土耳其 B 奥匈帝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下列欧洲的参战国中,唯一一个国家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这个国家是 ( )
A 塞尔维亚 B 奥匈帝国 C 俄国 D 德国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役是 ( )
A 塞尔维亚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凡尔赛战役 D 攻占德国战役
6、世界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坦克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 ( )
A 1914年 B 19 C 19 D 1918年
(五)能力提升: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却会酿成一场大的战争或**。比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又发生了9。11事件,结果爆发了美伊战争。你怎样看待突发事件带给
篇7: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在上本课时,我充分运用史料,紧扣教材。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我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紧扣教材提供的史料来说明问题,这些史料包括文字、老照片、漫画等各个方面。如在讲述“大战前的欧洲”时,提供表格数据,以及漫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前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出现不平衡的表现及其原因。在讲述完原因后,我又以图片、教材中文字材料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两个问题大战前的局势,以及大战的导火线。
其次,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为什么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为什么是非正义的?其中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说是正义的?”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的战争。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如:在介绍萨拉热窝事件时,通过拨通时空电话回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现场,连线记者(学生扮演),学生记者讲述了事件经过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让学生有如亲临现场,也培养学生的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讲到战争经过时,通过“学当军事家”,探究德国的优劣势及其采用的战略战术;再如:课末,教师通过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和战后留下的照片,强烈视觉冲击使学生更理解“一战”对欧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感悟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哪些是现象(直接原因),哪些是本质(根本原因);再如:分析一战的性质时,通过层层解析,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等等。
在课堂设问方面要站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情感互动的场所;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在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要能从旁做一些引导,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关注课堂边缘学生。回想整节课的流程,在这个问题上关注是不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自己忽视,这集中表现在对课堂边缘生的关注度不够。
篇8: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1918):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导火线、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集团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集团的形成,并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
二、导火线:19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三、经过:1.战争初期: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向俄国、法国宣战;英国对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德军企图一举打败法国,在西线对法军发动攻击双方在凡尔登展开激战,史称“凡尔登战役”。由于双方死伤较多,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战败。
四、结果:19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五、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六、影响:1.时间长,1914--1918,历时4年多;
2.损失大,给参战国造成重大人员(参战国30多个、有15亿人卷入战争、死伤3000多万)和财产损失(顷战国军费和造成的损失共3400多亿元);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篇9: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双方对阵形势(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3.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xx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xx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xx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xx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反思】:
篇10:《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
最近一周里,我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这本图书是由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H.PWillmott撰写的,由英国DK出版公司出版的。它收录了令人震撼的真实图像,再现首次全球性战争历史全貌。读后我感慨万千。整本书讲述了一战中,起初大规模的、可怕的屠杀、化学武器的使用、机械化杀戮工具的登场、毁灭性的后果以及军方承诺的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19至19的这场战争是一场悲剧,除了民族国家兴起这唯一值得称道的'进步外,它留下的记忆只与痛苦相关。
其中梅西讷岭攻势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英军为了攻陷德军在梅西讷岭的阵地,在深达30米的地下埋了数十个地雷。引爆后,约一万名德军士兵被炸死或活埋,而又有7500余名德国士兵因过度震惊而不能抵抗被俘虏。英国军官艾登在谈到地雷爆炸时说:持续不断的枪炮声都让我们对地雷爆炸的声音麻木了,然而比这些声音更大的是被困住的德国人在弹坑里的尖叫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愿世界不再充满血腥与痛苦,愿人类永远和平。
篇11:《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过程
教学重点:一战后的国际局势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 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活动二 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
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 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liuxue86.com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 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liuxue86.com
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 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 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后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篇12:《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活动二 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 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 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 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 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篇1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本书专写一战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纪念发行
巴尔干为何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丘吉尔讲述“中欧的苦恼”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瑞典学院在为丘吉尔颁发诺贝尔奖时致辞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媒体推荐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瑞典学院在为丘吉尔颁发诺贝尔奖时致辞
名人推荐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瑞典学院在为丘吉尔颁发诺贝尔奖时致辞
★ 高中历史说课稿
★ 长城说课稿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共13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化石吟2023-10-18
《不同的电话号码》说课稿2024-01-21
说课稿、教案说课与讲课这三者的区别2023-09-2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2023-11-27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2022-08-20
背说课稿的技巧2023-06-29
高中美术《诗情画意》说课稿2023-04-14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怎么写2022-12-25
短歌行说课稿2023-08-02
小学音乐说课稿:《樱花》说课稿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