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2 07:50:14 数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8篇)由网友“啊那个什么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关概念: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体会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会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情感与态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二、学习路线:

1、阅读课本 。

2、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①列算式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方程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先画示意图:

再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小组交流,讨论多种方法)

(2)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以下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画

3+1=4; ;

(3)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①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则可列方程:________

②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x 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设这个学校有x 名学生,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课本 的三道练习题: (完成后小组批改)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是整式方程。

(5)什么叫做解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什么叫做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括号里的数( =3, =4, =-4)是方程 的解有____________

归纳: 设未知数 列方程

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篇2: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方程的解的概念。

掌握验根的方法。

体验用尝试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尝试检验法

教学过程:

1.,温故

方程是含有 ______的______.

归纳:判断方程的两要素:

①有未知数 ②是等式

(通过填空让学生简单回顾方程概念,并总结方程两要素)

2.知新

根据题意列方程:

(1)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8折后售价为______

可列出方程 .

(2)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几年后树高为5?

设x年后树高为5,

可列出方程_______

(3)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33米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 当“蛟龙”号下潜至3500米时,它承受的压力约为340个大气压. 问当它承受压力增加到500个大气压时,它又继续下潜了多少米?

设它又继续下潜了x米,

x米增加大气压 个。

可列出方程 .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80%x=72

观察比较方程:

(学生根据方程特点填空)

等式的两边的代数式都是_________;每个方程都只含有___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___

(教师总结)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提问:需满足几个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1.两边都是整式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教师引出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

3.(接下来一起将前面所学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 (2)1+3x

(3)2=4+ (4)x+=5

(5) (6)3+2=1–

(这里需要让学生较快的先找出方程(1)、(3)、(4)、(5)、(6),并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不是方程。接着找出其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着重说说为什么(3)、(4)、(5)不是呢?引发学生套用一元一次方程三个特点说明,教师要补充的是(3)是二次方程,(4)是二元方程,(5)这种情况左边不是整式,进而进一步再强调一次什么是“元”什么是“次”。(3)错在未知数不能出现2次,(4)错在不能出现两个未知数)

4.概念提升(为了能够游刃有的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我们再对它做一次提升,大家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1、方程3x-2 + 5=3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 =_____。

2、方程(a+6)x2 +3x-8=7是关于x的

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

(通过概念的强调对这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题1检验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中“一次”的理解,题2检验学生对“一元”的理解)

5.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思考:

当为多少时一元一次方程6=+4成立呢?(本题学生容易猜想得到,教师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引导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验根过程书写步骤)

判断下列t的值能不能使方程2t+1=7-t 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1 )t=-2 (2) t=2

(先让学生口头检验,再叫学生说说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书写(1)步骤,学生齐答教师需要先板书步骤,完成后投影出示步骤,接下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2)的验根过程)

解: (1)把x=-2代入方程:

左边= 2×(-2)+1=-4+1=-3

右边=7-(-2)=7+2 =9

∵左边≠右边

∴x=-2 不是原方程的解.

6.尝试-检验法(光会验根还不够,我们还应学习怎样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大家请看这个问题)

一射箭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是6.5环,其中第二次射箭的成绩为 9环,问第一次射箭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一次的射箭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

(请一学生回答得出的方程 )

思考:同学们,请猜想一下,结合实际,x能取哪些数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0.到10所有整数都可能若说不出再引导)(每次射箭最多是10环,

而且只能取整数环)(要检验11次有点多,能不能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呢?引导学生对比已知的一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高低,从而得出未知成绩应该比平均成绩小,学生得出可以代入检验7次):由已知得,x为自然数且只能取0,1,2,3,4,5,6.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让学生检验得到根,接下来梳理验根的结果)

把x为0,1,2,3,4,5,6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

x

1

2

3

4

5

6

4.5

5

5.5

6

6.5

7

7.5

当x=4时, =6.5 ,所以 x=4就是 一元一次方程

=6.5 的解.

(刚刚我们得出方程根的方法叫)----尝试检验的方法

(投影出示其概念并强调其对于找出方程根的重要意义)

7.收获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强调三个特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有验根以及尝试检验法找根)

8.时间多余做书本练习

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1 解: (1)把x=-2代入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掌握验根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尝试检验法寻根

篇3:七年级《3.1.1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3.1.1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7)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篇4:《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分析

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课时)。

内容解析

通过前一阶段“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节省以及球赛积分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顾客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有几种打折的方法,顾客如何选择最佳的优惠方法;在各种工程的招标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投标方案,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本课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又是新的应用和引伸,同时本课作为“数学活动”,这就为数学拓展了空间,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实际了解有关数学问题,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获得真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便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知识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3)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目标解析

(1)通过活动一,让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

(2)通过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探究了解未知的领域与知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3)通过活动三,把事先借的报刊、图书拿出来,再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活动四,了解了杠杆平衡规律,并运用规律求杠杆平衡时的支点位置;另一方面体会了数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与启发,进一步认识到方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所有结论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主动发现,这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两个活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不多,大多属于陌生领域与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交流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需要边学习,边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生活中的数据较大,在计算上也会给学生带来困难。

教学难点

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ppt、白板交互、微课、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数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弄懂它们,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

(1)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

(2)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多少元?(精确到0.1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展示成果。本题学生对提议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先理解本题不懂的数据含义)

师引导: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生回答:通过查阅资料或其他方式解释.

师指明: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生回答:(1)增长率的公式:(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8%,即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1+8%)

(2)去年价格上涨率=8%-6.5%=1.5%

生独立做,后展示结果.

(1)解:设山水第前年居民人均收入为x元

列方程(1+8%)x=11664

解得x=10800

答: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800元.

(2)解:设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2元

答: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985.2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数据表明:从19xx年至20xx年,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到20xx年底已经升到14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67%,比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2.37个百分点。

你能算出20xx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吗?还能算出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的增长百分比吗?经调查,20xx年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是18895亿元,你能计算出20xx年的总产值吗?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为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进而介绍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 在木杆中间处栓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2) 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 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4) 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5) 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想想可以怎样替代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没有木杆,重物等实验用具,我们可以设计替代实验。

生:小组交流设计,几分钟展示: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

师介绍:展示两种试验方法,及数据.

师问: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思考回答。

师问: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

l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

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通过简单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根据这个条件,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问题中有字母n,l作为已知数,进行推导计算,为物理学科的公式推导积累经验.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创设情景——活动探究——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的方式展开。突出一个“活”字,重在一个“动”字,落实一个“用”字。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布置作业。

请收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气候、节能、经济等)的有关数据,经过分析后编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的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六、目标检测设计

小明和小红到公园玩跷跷板游戏,可是他们俩坐在跷板上怎么也平衡不了。现在知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红的体重是27千克,跷板长3.8米。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检测,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篇5: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教学计划。

学习目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关概念: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体会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会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情感与态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二、学习路线:

1、阅读课本 。

2、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①列算式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方程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先画示意图:

再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小组交流,讨论多种方法)

(2)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以下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画

3+1=4; ;

(3)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①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则可列方程:________

②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x 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设这个学校有x 名学生,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课本 的三道练习题: (完成后小组批改)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是整式方程。

(5)什么叫做解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什么叫做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括号里的数( =3, =4, =-4)是方程 的解有____________

归纳: 设未知数 列方程

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篇6: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提纲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提纲

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还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5.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6.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7.应用:行程问题:s=v×t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利率=利润÷成本×100%

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学习数学的方法

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必须要有错题本

说到错题本不少同学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好,不需要错题本就能记住,这是一种“错觉”,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等到题目增多,学习内容加深,这时就会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了。

错题本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知识短板,帮助强化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初中数学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篇7: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篇8: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是关于足球比赛的。这道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感觉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

不足之处:

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篇9: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我主讲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现将教学反思整理如下;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篇10: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球赛积分问题,尽管在课前与学生体会了一下赛事得分问题,但是在上课时学生仍感到茫然,农村孩子几乎与各类体育项目绝缘了,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篮球足球,各种规则仅仅就是从电视上了解,知道得不多,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半天理不出头绪,头脑里难以呈现比赛场面,就更别提常用规则了,没办法,我只好先给学生描述了一下,简单介绍规则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本题进行了分析,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之间的探究讨论就没有充分进行。

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在教学时学生没有体验无法感知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真正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并尽可能的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比如本节课如果先与体育课联系进行提前渗透,就会节省很多的介绍规则时间,讨论会更充分,效率会更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数学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如何为学生的互动创造条件,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提前设想的。

篇11: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10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 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 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长acm, 宽b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 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篇12: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7)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修改稿和原稿)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篇13: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 9,则 = ;如果 2 = 9,则 =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 、互为相反数则 )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 ,则( )

A、, 互为倒数 B、, 互为相反数 C、, 都是0 D、, 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 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 +25)=310 C、2 =310 D、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 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 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 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 的 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P151习题5.1

篇14: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篇15: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

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 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 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20 = 4x-25(板书)

【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

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

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

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

(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只设列即可)

(变式训练2)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板书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篇16: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师:为什么等式(方程)可以这样变形?依据什么?

(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 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篇17: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让各个小组凭着势力去抢答。这五个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

【归纳板书】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 移项,(2) 合并同类项,(3) 系数化为1

(综合训练) 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

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

(中考试练)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

(四)我总结、我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

(五)当堂检测(50分)

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

(六)实践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 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 。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篇18: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

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20 = 4x-25。(板书)

【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

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

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

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

(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只设列即可)

(变式训练2)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板书)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师:为什么等式(方程)可以这样变形?依据什么?

(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 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设计理念:让各个小组凭着势力去抢答。这五个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

【归纳板书】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 移项,(2) 合并同类项,(3) 系数化为1。

(综合训练) 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

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

(中考试练)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

(四)我总结、我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

(五)当堂检测(50分)

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

(六)实践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湘教版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评课稿

七年级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上)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教案)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8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2022-09-06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2023-07-20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2023-08-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2023-05-22

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2022-10-2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3-04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12-26

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工作总结2023-01-09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2-07-29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7-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