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

时间:2023-08-11 07:31:0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集锦17篇)由网友“陆柒捌玖”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

篇1: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 出方程.

2.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概念.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阅读教材P78~80,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们的 解?怎样列方程?

知识探究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自学反馈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 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cm,列方程得:4`=24.

2.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则女生数为52%`,男生数为52%`-80,依 题意得方程:52%`+52%`-80=`.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解:设小明买了`本,列方程得:0.8`=10-4.4.

4.长方形的周长为24 cm,长比宽多2 cm,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解:设长为`cm,则宽为(`-2)cm,依题意得方程:2(`+`-2)=24.

先设未知数,再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来源:学+科+网Z+`+`+K]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1 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3=4;(√)

②-2`+3=1;(√)

③2`+13=6-y;(×)

④1`=6;(×)

⑤2`-8>-10;(×)

⑥3+4`=7`.(√)

例2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52-1=`-2的解.

解:-3是,2不是.

带入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3 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10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2)长方形的周长为40 cm,长比宽 多3 cm,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5%,比男生多5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4)A、B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小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离B地还有20千米,求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略.

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活动2 跟踪训练

1.下列方程的解为`=2的是(C)

A.5-`=2

B.3`-1=4-2`

C.3-(`-1)=2`-2

D.`-4=5`-2

2.在2+1=3,4+`=1,y2-2y=3`,`2-2`+1中,一元一次方程有(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 000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方程的解)

解:设小华要`分钟完成,由题意,得

50`+700=2 000,

`=26.

活动3 课堂小结

1.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如何列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1.2 等式的性质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教材P81~82,思考下列问题.

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

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知识探究

1.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2.如果a=b,那么ac=bc.

3.如果a=b(c≠0),那么ac=bc.

自学反馈

1.已知a=b,请用“=”或“≠”填空:

(1)3a=3b;(2)a4=b4;(3)-5a=-5b.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7=26;

(2)- 5`=20;

(3)-2(`+1)=10.

解:(1)`=19.(2)`=-4.(3)`=-6.[来源:学_科_网]

注意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逐步变形,最终可变形为“`=a”的形式.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 验:

(1)`-9 =6;

(2)-0.2`=10;

(3)3-13`=2;

(4)-2`+1=0;

(5)4(`+1)=-20.

解:(1)`=15.(2)`=-50.(3)`=3.(4)`=12.(5)`=-6.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不能漏掉某一边或某一项.

活动2 跟踪训练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5=8;[来源:学|科|网Z|`|`|K]

(2)-`-1=0;[来源:学+科+网Z+`+`+K]

(3)-2-14`=2;

(4)6`-2=0.

解:(1)`=3.(2)`=-1.(3)=-16.(4)`=13 .

活动3 课堂小 结

1.等式有哪些性质?

2.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电话计费等有关方案决策的问题.

阅读教材P104~105探究3的内容,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知识探究

方案决策问题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求得每种方案的结果,再结合结果做出判断.[来源:学科网]

自学反馈

某市乘公交车(非空调)每次需投币1.5元或者购买IC卡,每次刷卡扣款1.35元,但办理IC卡时需付工本费15元.问需乘坐公交车多少次时两种收费方式的收费一 样?当超过这个次数后哪种收费方 式较合算?[来源:Z``k.Com]

解:100次,购买IC卡合算.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教 材P104探究3)电话计费问题

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月使用

费/元 主叫限定

时间/min 主叫超时

费/(元/min) 被叫

方式一 58 150 0.25 免费

方式二 88 350 0.19 免费

考虑下列问题:

(1)设一个月 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 min(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活动2 跟踪训练

某厂招聘运输工,有两种方法来结算工资,一种是每月基本工资300元,每运1吨货给15元;另一种是没有基本工资,每运1吨货给20元.问每月运多少吨货时两种结算方法给的工资一样多?如果某工人每月可运货70吨,那么用哪种结算方法可多拿工资?

解:60吨,用第二种结算方法可多拿工 资.

活动3 课堂小结

电话计费等有关的方案决策问题.

篇2: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 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 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 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 过有关方程的一些 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 叫做方程。

2: 判断下列是不是 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 ;( ) ②3+4=7;( )

③ ;( )④ ;( )

⑤ ;( ) ⑥ ;( )

二、自主探究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下面方程的特点

(1)4 =24;(2)1700+150=2450

(3)0.52`-(1-0.52`)=80

小结:象上面方程,它们都含有 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

如何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如方程 =4中, =?

方程 中的 呢?

请用小学所学过的逆运算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 的解。

解:当`=2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2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当`= 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3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 =4;( ) ② ;( )

③ ; ( ) ④ ; ( )

⑤ ; ( ) ⑥3+4 =7 ;( )

2.检验3和-1是否为方程 的解。

3.`=1是下列方程( )的解:

(A) , ( B) ,

(C) ), ( D)

4 、已知方程 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

【要点归纳】: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方程的解?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拓展训练】:

1.检验2和 是否为方程 的解。

2.老师要求把一篇有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 方程的解)

【总结反思】:

篇3: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从实际问题到方程》说课稿

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从实际问题到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瓦室初级中学的教师刘永军。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第1节《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总共1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有理数和整式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它是初等数学的一项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教材中渗透的数学建模思想和类比、化归、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修养与素质。

2、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教材注重了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和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世界问题中解释和检验的过程。这是初等数学的基本运算工具,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从实例出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注重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①能辨别出方程。

②能判断一个数值是否是某个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①以求解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经历实践、思考、探索、讨论、交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②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用方程进行描述,初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自主学习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①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

②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以及理解方程的解。

四、教学方法

①教法分析: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②学法分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了观察归纳的能力,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引入

问题:某中学初一级师生共328人,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①首先用算术方法求解:(328-64)÷44=6②反思,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相等关系

(坐校车的人数) + (坐租用客车的人数) = 全部春游的人数

所以我们设租的车辆数为x,则得出方程:64 + 44x= 328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利用算术方法和利用找出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横向比较两者对于解题来说,它们具有共同的作用。

问题:我今年45岁,你们13岁,那么经过几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的三分之一?

①用算术方法求解: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5+1=46岁,同学们的年龄长了没有?13+1=14。14≠46÷3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5+2=47岁,同学们的年龄长了没有?13+2=15。15≠47÷3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5+3=48岁,同学们的年龄长了没有?13+3=16。16=48÷3

所以说答案是3年。

②现在我们来仔细讨论这个问题:

45+1=46 ?????13+1=14 ????14≠46÷3

45+2=47 ?????13+2=15 ????15≠47÷3

45+3=48 ?????13+3=16 ????16=48÷3

相等关系

相同的可变量

所以我们设经过x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的三分之一,则得出方程:13+x=(45+x)÷3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利用算术求解的方法和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可以看出哪个更方便,书写更直接,以及怎么样找出相等关系。

(二)、应用巩固

1、例题:

七年级(1)班共有40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你知道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1)、如果设女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设男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通过两个不同的未知数的设立,明确未知数的实际意义,正确列出方程,并注意解题的步骤。

2、归纳: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觉得我们怎样规范地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从问题到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1)、审题并找出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关键是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感受,交流发言,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从问题到方程的解题步骤。

3、练习:

用方程描述下列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一头半岁的蓝鲸体重22吨,90天后体重为30.1吨,如果设蓝鲸体重平均每天增加x吨,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2)、把50kg大米分装在3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5kg,如果设每个袋子可装大米xkg,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3)、据资料,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0C。现测得某山山脚下的气温为15.20C,山顶的气温为12.40C。如果设这座山高为xm,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在下面巡视其他学生的解题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很顺利的寻找到问题中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并适当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以上的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

(三)、思维拓展

①军军今年5岁,爸爸今年32岁,如果设x年以后军军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那么可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七(1)班分两组参加学校某项活动,第一组16人,第二组28人,现在要重新分组,使两组人数相同。如果从第二组调x人到第一组去,那么怎么列方程?

变一变:

若现在重新分组,需要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能使第二组人是第一组的3倍?

③请选用以下提供的信息,编写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题。

①香蕉3元/千克 ????②橙子5元/千克 ???③用15元钱买水果 ??④共买10千克水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地选用这三题。

【设计意图】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出题、再解题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学好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四)、学习的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

2、首先把宇宙万物的所有问题都转化为数学问题;其次,把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转化为代数问题;最后,把所有的代数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设计意图】1、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以数学大师笛卡尔的名言小结,“夸大”方程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名人效应,对今后方程的学习与应用更加充满兴趣,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五)、课后延伸

①课本P3 /习题6.1的1、2、3题。

②请你根据方程:2x+3(xC1)=27,自编一道应用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

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4.1 从问题到方程

情景一……

情景二……

例题……

归纳……

练习……

多媒体演示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探究到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篇4: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师教案

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师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 小时,王家庄到秀水 小时,

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 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五、课堂小结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六、作业布置

习题3.1 第1,2两题。

篇5: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3)渗透对应思想.

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 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2.例、习题的意图

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根据(1)题未知数 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 对第(2)、(3)题再采用(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容易,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储备.

例2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学生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学生掌握.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 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

二、新课引入

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练习:当 , , 时,求式子 的值.

答案: , , .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

三、例题讲解

例1 教材P69 中 例1

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

(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 间+继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

(2)2(长+宽)=周长.

(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 中的 的值吗?

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 ,估算的 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 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 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 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 , ,……分别代入 方程算一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 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 有一个确定的数值, 为方便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

1 2 3 4 5 6 7 … 185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现:当 时, 的值是 ,也就是,当 时 ,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 叫做方程 的解,也就是方程 中,未知数 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 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 理解.

从表中你还能发现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得出)如方程 的解是 ;方程 的解是 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

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教材P71的思考:你能估算方程 和方程 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

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一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复杂,出现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必要.

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

篇6: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1、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2、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

3、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从算式到方程》第一、二课时,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存在一定困难,从而积极探求新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然后,通过列代数式,找相等关系引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本节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通过方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2、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问题1: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

时间

王家庄

10:00

青山

13:00

秀水

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说明问题1中算术解法不容易,得出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

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x千米,则:

路程

时间

速度

王家庄-青山

王家庄-秀水

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

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思考回答:

1、王家庄-青山(X—50)千米,王家庄-秀水(X+70)千米。 2、汽车以每小时(X-50)÷3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青山;以每小时(X+70)÷5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秀水。 三、定义方程,建立模型

1、定义:(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练习一: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

(1)1+2=3 ( ) (4) ( )

(2) 1+2x=4 ( ) (5) x+y=2 ( )

(3) x+1-3 ( ) (6) x2-1=0 ( )

练习二: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 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树苗每周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解: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

解: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3)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解:如果设这个长方形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_______米.由此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4)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为x,那么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由此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上面的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2、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三: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2)

(3) (4)

(5)

3、方程的解:做一做 填下表:

篇7: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像2x=50,3x+1=4等简单方程,那么什么叫方程呢?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呢?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使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把问题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这是本章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章中丰富多彩的问题,你将进一步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并学习利用一地一次方 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1.怎样列方程?

让学生观察章前图表,根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表,你知道,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青山到秀水呢?

(2)青山与翠湖、秀水到翠湖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本问题要求什么?

(4)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不妨试试列算式.

(5)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1)汽车从王 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3小时,青山到秀水用了2小时.

(2)青山与翠湖的距离为50 千米,秀水与翠湖的距离为70千米.

(3)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分析:要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只要求出王家庄到青山的距离,而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为3小时,所以必需求汽车的速度.

如何求汽车的速度呢?

这里青山到秀水的时间为2小时,路程为(50+70)千米,因此可求的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70)÷2=60(千米/时)

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60×3=180(千米)

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180+50=230(千米)

列综合算式为: ×3+50

(5)分析:先画出示意图,示意图往往有助于分析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

从章前图表中可以得出关于时间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3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

由路程数量和行车时间的数量,可以得到行车速度的表达式.

汽车从王家庄开往青山时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从王家庄开往秀水的速度为 千米/时.

要列出方程,必需找出“相等关系”,题目中还有哪些相等关系吗?

根据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于是列出方程:

=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x的值,从而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思考:对于以上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所以还可以列方程:

= 或 =

(前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后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翠湖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比较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有了这个未知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周长为4x(cm),依题意,得4x=24.

篇8: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

重难点

重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难点: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基本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具学具准备

无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明的年龄是12岁,王老师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少2,王老师的年龄是____岁?如果设小明的年龄是x岁,那么王老师的年龄是_____岁? 2、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梨,一人两个少两梨,请问同学知道否,几个老头几个梨?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做等式?

答: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形式:把相等的两个数(或字母表示的数)用等号连接起来。 2、等式有何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3、什么叫做方程?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例:4x=24

150x+1700=2450

0.52x-(1-0.52)x=80

4、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篇9: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篇10:初中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3。1 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 小时,王家庄到秀水 小时,

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 (1)

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 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五、课堂小结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六、作业布置

习题3。1 第1,2两题

3。1从算式到方程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

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1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 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

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

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 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五、课堂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

布列方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六、作业布置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1。3从算是到方程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简单方程的解,但是仅仅依靠观察来解决比较复杂的方程是很困难的 ,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么样解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像m+n=n+m,x+2x=3x,3x+!=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

由教科书中天平的图形,由它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我们可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两边都加(或减)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

由此,我们得出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 a=b,(c≠0),那么 =

通过例题来对等式的性质进行巩固。

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 x―5=4

分析: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减7,另外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

解:(1)两边减7,得

x+7―7=26―7

于是

x=19

(2)两边同时除以―5,得

=

于是

x=―4

(3)两边加5,得

化简,得

两边同乘―3,得

x=―27

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带如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让学生检验上题是否正确。

(四)课堂练习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5=2; (2)0。3x=45; (3)2― x=3; (4)5x+4=0

教师引导学生做,做好师生互动。

四、课后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习题3。1,3,4,5题

一元一次方程

――系统习题课(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主要为习题处理,由浅入深,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引导。

习题3。1中,1。2。3都是基础知识题,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几道有代表意义的题,然后老师对错的给与纠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题的正确把握。

主要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应用题来讲解;

习题5,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奖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由已知条件得:

X×200+(22―X)×50=1400

本题要让学生理解这种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思想,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那么二等奖的人数就是22―X。

习题6,种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10棵,则剩6棵树苗未种,如果每人种12棵,则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种数?

分析:两种方法种树苗,等式就是总树苗相等,设有X人种树,

那么:10X+6=12X―6

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习题7,一辆汽车已经行驶了1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几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20800千米?

分析:由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最后达到20800千米,我们设X个月后达到目标,列出等式

12000+800X=20800

总之,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对拓广探索中的题目老师要细心讲解,因为学生对这些题的理解有困难。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大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五、作业布置

习题3。1第7、8题。

篇11: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教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 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探索式教学法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篇12: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对等式进行变形。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一方一次方程。2.利用方程解的定义求待定字母的值。3.等式的性质。

难点: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列方程。 课后记 教学完成情况 □正常完成 □提前完成 □未完成 学生接受程度 □完全接受 □部分接受 □完全不能接受 学生课堂表现 □很积极 □比较积极 □一般 上次作业完成 □完成 □未完成 (完成质量: 分/5分制) 上次笔记整理 □完成 □未完成 (完成质量: 分/5分制)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内容包含知识点、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设计意图)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例如 等。

理解要注意以下2点

方程必是等式,并且必须含有未知数。方程是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式的等式,所含未知数不一定是一个,如 中, , 都是未知数。

与代数式的区别和联系:代数式不是方程(代数式中不含等于号),方程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

2.方程的解

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中若只含一个未知数,此时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例如方程 左边= ,所以 是方程 的解,或说 是方程的根。

3.解方程

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却别:

(1)解方程是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同解变形过程,在这里,解是动词。

(2)方程的解是求得的结果,它是未知数的数值,它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它是由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

例1:请指出下列哪些式子是方程

练习:1.下列各式中, 是等式; 是方程

例2:检验下列各题括号里的未知数的值,判断它们是不是前面方程的解。

(1)

(2)

(3)

练习:2. 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

A. B. C. D.

3.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是( )

A. B. C. D.

二、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最简形式 ,标准形式

例如 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③整式方程。三点缺一不可。

例3: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例4: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的值是( )

A.1 B.任意数 C.2 D.1或2

练习:4.若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三、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 .

2.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 ,那么 ;如果 .

例5: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指出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

篇13: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课本P78的问题,可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行驶情境.

1.理解题意: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从这句话中可知客车、卡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2.能否列算式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要求能够解释列出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提出问题,如果用字母x表示A、B两地的路程,根据题意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数量用表格形式反映题意: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x 60 客车 x 70

2.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探讨、列出方程,并说出列得方程的依据.

3.讨论列出方程表示的意义,并对比算术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4.反思:这个问题中除了A、B两地的路程是一个未知量,还有没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如果还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能否用字母(或未知数y)表示这个未知量,列出与前面不同的方程呢?学生分组讨论.

5.将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表格列出: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60 y 客车 70 y-1

6.探讨:①列出关于y的方程;②解释这个方程表示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③如何求题目问题:A、B之间的路程.

7.总结以上列出两个含不同未知数x、y的方程的方法:①以路程为未知数,则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方程.②以行驶时间为未知数,则从两车行驶路程的关系列方程.

8.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阅读课本P79.

9.举一反三:分别列算式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1)某数与它的的和是8,求这个数;

(2)班上有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

(3)公园购回一批风景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的,樟树比桂花树的棵数多,杉树比前两种树木的棵数和还多12棵,求这批树木总共多少棵?

三、初步应用

1.例1:课本P79例1.

例2(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①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②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 ②2a-b=3;

篇14: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教学

目标 1、通过处理实 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 步学会如何寻 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 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二.新课讲解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 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 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

,再列出方程 =60

三.练习巩固

1、例题P/80

2、练习(补充):

篇15: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教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 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探索式教学法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

篇16: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的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的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下图),已知每个小砝码的质量为1克,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设大砝码的质量为x克.

图中左右两边的天平想象成两个方程,你知道后一个方程是前一个方程用了哪个等式基本性质得到的?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1.

答案与解析:根据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为等式.

2.方程3y=

,两边都除以3,得y=1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2并熟练运用.

答案与解析:得y=

.两边同时除以3时,右边也要除以3,不是乘以3.

3.当x= 时,60-5x=0.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式两条基本性质来解简单方程.

答案与解析:12.由原方程和等式性质1得5x=60,再由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5,得x=12.

4.方程的解是(36,48中选填一个)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的解的概念,使得等号成立即可.

答案与解析:36.方程的解使等式两边相等,把两个数代入验算即可.

5.一年三班55人,一年八班29人,因植树需要从三班中抽出x人到八班,使得两班人数相同,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答案与解析:55-x=29+x.等量关系为:抽调后,三班人数=八班人数,关键要理解三班少了x人的同时,八班多了x人.

二、选择题

6.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B、

C、

D、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答案与解析:A.A和B都需要化简后再判断,C明显是二元的,D分母中含未知数,不是整式方程.

7.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A.一个数的'与另一个数的的和

B.与1的差的4倍是8

C.和的60%

D.甲的3倍与乙的差的2倍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与代数式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B.其余几个答案都不能列出等号.

三、解答题

8.一位教师和一群学生一起去看足球赛,教师门票按全票价每人70元,学生只收半价.如果门票总价910元,那么学生有多少人?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并会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题等量关系为:教师票价+学生票价=910.

答案与解析:设: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得70+70x×=910,

解方程得70x×=840,

即35x=840,

所以x=24.

篇17: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4.7.1垂 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4.7.1垂 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 §4.7.1垂 线(教案)   ***县**镇一初中  ***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4.7.1垂线(华师大版) 二、教学自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2、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变式训练和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会学、学会,营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提高观察、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不断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 四、教学难点: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课前准备 教 具准  备:多媒体、投影仪等。 生活经验准备:旗杆与旗台边线线的垂直关系;红十字会标志。 以往知识准备:两条直线相交,产生两对对顶角,且对顶角相等。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1)复习回顾 ?.互余与互补的定义? 答:如果两个角的和为直角,那么这两个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那么这两个互为补角。 ?.互余与互补的性质. 答: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 答:对顶角相等。 (2)导入新知 (播放CAI课件)播放奥运会 十米跳台跳水比赛的三位跳水运动员入水前的精彩瞬间定格画面,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用一条直线代表水面,用另一条直线表示身体,试画出无水花、水花小、水花大的示意图。 2、出示导纲,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做一做: (播放CAI模型)直线AB、CD相交于O点,固定AB不动,绕O点顺时针旋转CD,观察∠BOC在量角器上对应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教师提示注意观察:当∠BOC成直角时,其余各角的情况)?发现∠BOC由逐渐转动到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根直线互相垂直,即AB与CD垂直,CD与AB垂直。从刚才的演示得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要提醒注意:两条直线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两线段垂直、两射线垂直、线段与射线垂直、线段与直线垂直、射线与直线垂直,都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直.) 【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抽象出几何图形,发现垂线,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归纳: 1. 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垂直用符号 “⊥”来表示,读作“垂直于”。如“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就记作“AB⊥CD”。 (2)交点O叫做垂足 2、垂线的定义有以下两层含义: (1)∵AB⊥CD(已知) ∴∠1=90 ° (垂线的定义) (2)∵∠1=90°(已知) ∴AB⊥CD(垂线的定义) 知识拓展:    画垂线的方法: 画垂线的方法可归纳为“一落、二过、三画”: 1.一落: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落在已知直线上; 2.二过: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 3.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CAI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例:  如图,∠ABD=90° (1) 点B在直线  AC、BD  上,点D在直线 AC   外; (2) 直线 AC   与直线 AD  相交于点A ,点D是直线  AD  与直线 BD 的交点,也是直线  AD  与直线  CD  的交点,又是直线   BD  与直线  CD   的交点; (3) 直线  BD  ⊥直线  AC   ,垂足为点  B  ;  (4) 过点D有且只有  一  条直线与AC垂直 学生探索: 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 如图 所示,点A与直线L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AB特征: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 提高:线段AB的长度就是点A到直线DC的距离。 思考: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点A到直线DC的距离:垂线段AB的长度,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点A到点C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教师总结归纳: 线段AB最短,且只有当AB与DC垂直时,才最短。 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而得到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导学归纳 这节课学习了“垂线”,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运用和反馈训练 1、小海龟位于图中点A处,按下述口令移动:向上前进3格;向右转90°,前进5格;向左转90°,前进3格;向左转90°,前进6格;向右转90°,后退6格;最后向右转90°,前进1格.用粗线将小海龟经过的路线描出来.   2、如图,一长方体箱子, 问题1:长方体的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想爬到点C处,请你帮它画出爬行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问题2:若A处的蚂蚁想爬到棱BC上,你认为它的最佳路线是什么? 问题3:若蚂蚁在点M处,想爬到棱BC上,请你设计一条最佳路线。 (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MN的长度叫做点M到直线BC的距离。) 3、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 OF⊥AB,∠DOF=65o,求∠BOE和∠AOC的度数。 解:∵0E⊥CD,0F⊥AB ∴∠BOF=∠DOE =90° ∴∠BOD=∠BOF―∠DOF =90°―65°==25° ∴∠BOE=∠DOE―∠BOD= 90°―25°=65° 而∠AOC=∠BOD= 25°(对顶角相等) 答: ∠BOE= 65°,∠AOC=25°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经过直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道直线的垂线 (B)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三个角度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垂直 (C)直线l上有三点A、B、C,在直线l个外有一点P,若PB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有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下教学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集锦17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4-10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总结2023-03-28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研组计划2022-07-28

北师大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2022-05-08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05-08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3-02-11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6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2023-01-15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华师版2022-05-0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