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通用19篇)由网友“阿呆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五年级语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五年级语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风卷残云”、“痛快淋漓”、“遥遥领先”、“沉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特点概括主要内容。默读课文,展开合理的想像,感受刘翔跨越新记录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仿写一个精彩的场面。
4.知道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平了世界纪录的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新闻特写稿的写作特点,善于捕捉有意义的场面,并加以渲染,突出主题。体验感悟“进入决赛、热身起跑;飞奔冲刺、成功夺冠”精彩场面,感受刘翔跨越新纪录的非凡意义。
2、学习按叙述顺序有条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老师:PPT课件一套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风卷残云”、“痛快淋漓”、“遥遥领先”、“沉稳”等。摘录描写“速度快”的词,再积累。
2.查找资料,了解刘翔夺冠在中国田径世上的意义。搜索刘翔在美国疗伤的近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今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录像。(播放刘翔夺冠视频)。
2、启发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3、揭示课题:这是多么难忘,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40跨越新纪录)这位跨栏运动员跨越的是什么新纪录?让我们一起去回首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说明:通过录像来引出课题,既渲染了氛围,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平了世界纪录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凸现主旨
1.学习第一节:当时有许多媒体对此作了有关报道,请同学们来看这则报道(出示课文第1节)
2.读题释义:大家预习了课文,“跨越”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新记录”在文中指什么?“跨越新记录”呢?(生交流,)
3.理解句义:
(1)文中哪句话生动描写出了刘翔跨越新记录时那惊心动魄的瞬间? 出示句子: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12秒91!场上的人们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板书:110米栏 12秒91。
(2)理解:
①句中的两种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句子,读出中国人的自豪感。
②读了这节课文,大家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自读句子: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交流,分别从“历史”、“第一个’、“黄种人”等词,引导学生体会到刘翔的创造是所有黄皮肤的亚洲人的骄傲。)
说明:学习第一段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是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他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平了世界纪录的事情,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学习使采用了紧扣关键词和中心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以朗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三、情景交融 走进场面
1.导入:现在让我们随课文——走进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走进刘翔撞向红色之线的一刹那。(配现场画音)。
2、默读课文,按要求定格现场激动人心的具体场面
要求:认真读课文2-10小节,文中给你印象深刻的具体场面是哪些?
3、生交流,师出示媒体
☆刘翔进入决赛、热身起跑的精彩场面
☆刘翔飞奔冲刺、成功夺冠的精彩场面
4、轻声朗读课文,简要介绍这两个场面。
说明:遵循先整体再部分的规律,引导学生先整体上了解课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具体的描述了刘翔进入决赛、热身起跑与刘翔飞奔冲刺、成功夺冠的精彩场面。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这两个场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四、学习感悟 品读句子
1、找句子: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场面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呢?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2、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品读。
(1)刘翔进入决赛、热身起跑的精彩场面
①刘翔同样按照自己的习惯预热着,先是缓缓地走向第一个栏架,转身返回起跑点,轻轻跳跃两下;当再次走向栏架的时候,刘翔的脸上放松许多,轻轻拂了拂额前的头发。”
②“顺势而出的刘翔稳稳地走回,脸上不起一丝波澜。”
③“重新回到起点的刘翔深吸一口气,跳了两跳,但是望向终点的目光依然那么坚定。和每次起跑一样,刘翔仍然是最后一个蹲下身子,显得十分的沉稳。”
(品读要求:抓住“缓缓地”、“轻轻跳跃”、“轻轻拂了拂”、“稳稳地”、“起
波澜”“深吸一口气”、“跳了两跳”、“目光依然那么坚定”、“仍然是最后一个蹲下身子”等词语联系两次起跑失败后赛场格外紧张的气氛,衬托出了刘翔镇定、从容,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想像当时的刘翔可能想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2)刘翔飞奔冲刺、成功夺冠的精彩场面
①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刘翔的速度——风卷残云的速度——去为中国赢得一
场痛快淋漓的`胜利。(品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痛快淋漓”的意思和具体内容,引导学习第7、8节。引读:人们仿佛已看到了: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②刘翔疾如炸雷,快如闪电,起跑非常有力,他冲在了最前面,这一次他倾
尽了全力,从第一栏起就一直领先。没有人追得上他的步伐,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领先。”(品读要求联系上下文,引导学习第三节中的句子,体会“蕴涵着民族志气的力量在炸裂长空的枪响中全力爆发”。积累表现“速度快”的词。有感情地朗读。)
③12秒 91!场上的人们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品读要求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当时的运动场上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在场,会有什么表现?)
3.根据课文内容,按句式说话:
刘翔跨越了_______________,跨越了___________ _________,我为刘翔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重点句子进行重点研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衬托出了刘翔镇定、从容,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适时的说话训练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能激发他们兴趣,效果较好。
五、适时总结 合理延伸
1.出示: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2.反复读,认真抄写在课文上。
3、总结全文:课文是一则新闻报道,它的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概括地记叙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及事情的结果和意义:第二段具体地展现了刘翔夺冠的经过;第三段再次强调夺冠的意义。
4.学习按总-分-总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述中的场面按顺序有条理简要概括。
说明:在充分品读重点语句之后,我们教师还要注重文道统一,尤其是这类励志型课文,更要从课文的主旨出发,引导学生刘翔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与他勤奋、刻苦,有强烈的为国争光的精神分不开的。当然语文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又增加了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习中练,再在练习中感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板书设计:
12秒91,破奥运会纪录
刘翔----跨越新纪录
创造亚洲历史纪录,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 。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篇2:课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
课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跨越新纪录》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第40篇课文,文章取材于新华社在雅典奥运会期间采写的新闻特写,经过略微改动后,收录到教材之中。《跨越新纪录》一稿被收入教科书,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多年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恪守的“活人不进教材”的规矩从此被打破;二是将新闻作品改编入教材,在小学教材编写史上属首创。
《跨越新纪录》属于新闻特写题材,在900字的篇幅里,特写讲述了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且还附上了刘翔“精彩一跨”的大幅照片。课文记叙了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力挫群雄,获得男子110米栏比赛金牌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表达了对刘翔跨越新纪录,为中华民族、亚洲、黄种人争光的欣喜、自豪之情。
作为新闻特写稿该文写作特点鲜明。文章结构清晰,条例分明,采用先概括,再具体,后总结的方法叙述。第1节概括地写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事情的结果和意义。第2-9节具体展现了刘翔夺冠的经过。第10节再次强调了事情的意义。作者语言极富感染力,描写生动,立体,尤其抓住了热身、起跑和飞奔、冲刺这两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将作者观战时紧张、获胜后欣喜,自豪之情淋漓尽致地寄予描写之中。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篇励志型文章,刘翔又是代表着上海速度的优秀运动员,他不仅以平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创造了黄种人在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上冠军“零的突破”,也“破纪录”地以“活人英雄”形象“跨”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但是由于伤病原因在北京奥运会上他退赛,至今仍然在美国治病疗伤,对于刘翔的近况可能学生有所闻,但并不知详情。五年级学生基本具备信息搜索能力,为了获得最新的刘翔近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搜索刘翔信息,并对信息做适度筛选,制作信息卡片为本文学习做好铺垫。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体育专业词汇就需要查字典理解,以免发生歧义。
通过四年半的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自学生字新词,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读准积累“风卷残云”、“痛快淋漓”、“遥遥领先”、“沉稳”等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年级上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尤其是阅读课文更要发挥学生自主性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特点概括主要内容。默读课文,展开合理的想像,感受刘翔跨越新记录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篇3:六年级语文《新的跨越》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新的跨越》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练习表格,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澳星发射成功的意义,交流报载消息。
借助练习表格,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澳星发射成功的意义,交流报载消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概括主要内容。
(1)看板书,述说澳星发射的过程。
(2)这段话加上发射的.具体日子和地点,就可以构成全文主要内容,试归纳。(多让几个学生发言,评价语言的正确、简洁程度。)
(3)读第1自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和我们刚才的归纳有哪些区别?(课文用一句话归纳,直奔结果,显得简洁;我们的归纳,展示了发射的过程,归纳具体。)
小结:一句话的概括要求更高,是在具体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产生的。所以首先要打好具体概括的基础,要做到概括简洁,动笔前想好要点;动笔后修改,删除可有可无的话。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1)审题。明确字数要求:100字左右(不包括标点)。
方法要求:借助板书,或作业本习题3。
(2)动笔--交流。(叙说用什么方法概括,评价。)
3、自由诵读全文。联系“长征二号E”的特点,回答为什么说澳星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技术“新的跨越”。
(1)思考--四人组议论。理清要点--交流。
要点:①我国自行研制;②火箭威武,运载力大,准确无误,安全可靠;③外国人发射卫星要用我国的火箭运送,说明中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标志”是什么意思?(标识,记号。)
澳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什么?根据你的理解说一句话,用上‘’标志‘’这个词。(展开说,如......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世界公认。)
4、交流读报信息。
(1)明确说话的要求:不看材料,不背诵,先概括消息主要内容,再说报道的主要过程和结果。
(2)记忆方法:记住要点,即记住主要内容,记住主要内容也就记住事情过程。
(3)准备--典型引路。(评价。)
(4)四人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小结:鼓励平时多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拓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5、作业。作业本第5题、第7题。
篇4: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
2、了解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并尝试练笔写一写熟悉的人。
过程与方法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在思考中读书,在交流中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吸收他人的正确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和奉献智慧,而不是索取和享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有关心灵美的名言警句。
二、回顾“美丽”
1、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居里夫人的美丽首先体现在——外表美。(板书外表美)
2、看着屏幕上或者文章中的插图,你能用书中的句子描绘一下居里夫人的外表吗?
3、的确,居里夫人的外貌很美,但人们常说,美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课文里不仅讲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的美,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发现和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
三、解读“美丽”
(一)发现美丽(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文3-6自然段,将你发现的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的句子勾画出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感悟“美丽”
1、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美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1)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PPT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我给大家来读读。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仅仅”“把玩”“摸瓜”“摘叶”比喻科学发现中浅尝辄止的行为。“研究”“寻藤”“摘叶”比喻居里夫人对科学刨根问底的做法。
生:我找的也是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通过对比居里夫人和别人不同的做法来突出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
师:这两名同学说的不错,从这句话中体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板书(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
(2)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美。我给大家读读。我从“一锅一锅”,体会提炼过程的艰辛。
生:我从一吨这个词中体会到工作量大。
生:我“废弃的破棚子”、体会到环境的艰苦。
生:我从“终日”体会的时间的漫长和枯燥。
生:我从“烧痕”一词体会到这个工作的危险。
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做着如此危险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付出?(对科学执著追求)
师:指导朗读:
(1)让我们慢慢地读这句话,深深地感悟这份执著吧!(生齐读)
(2)师引读: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不停地工作着,第一年,玛丽终日在——生接:烟熏……第二年,玛丽也终日在——生接:烟熏……第三年,玛丽还是终日在——生接:烟熏……
(3)师: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终于”“成吨”、“0.1克”)
生:我从三年又九个月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漫长
生:从成吨和0.1克这两个词差距之大的对比体会到这项工作的艰辛。
生:我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提炼出的0.1克镭非常不的不容易。也体会到居里夫人喜悦的心情。师:读出漫长艰辛的感觉,读出喜悦的感情。
2、献身科学的美
师: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儿呢?
(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师:为什么说这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生: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烟熏火燎为代价,以手上的点点烧痕为代价。
生:这项成就的取得是居里夫人坚持寻找“其他物质里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
生: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赞美了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不再美丽了吗?(不)她变成了什么样子?
(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她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是因为她开创了(放射学)这门新学科;她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是因为她提炼了(镭);她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是因为她不断在进行(科学探索);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是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
这四个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是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是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也能体现她的美。这里用了四个变成了让我感受到她伟大的成就和奋斗的一生,为科学事业奉献了终身的精神。
3、淡泊名利的美
同学们,居里夫人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但是(指名学生说)——(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她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难怪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板书淡泊名利)
三、回归主题,升华美丽
这就是居里夫人,她不仅仅有着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着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美丽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吗?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相信大家一定会铭记这份永恒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来现伟大的居里夫人致敬
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
即便是奖章和头衔不在
这一切都不重要
在我们心中
已烙下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
因为这是——
跨越百年的美丽
也镌刻下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风骨
因为这也是——
跨越百年的美丽
更记录下了居里夫人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因为这更是——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不——
这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的美丽,
这是永恒的美丽。
四、课堂检测
1、“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百年”指的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也不光是指她伟大的(),更重要的指的是她()、()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
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我不禁暗暗问自己,有一个声音悄悄告诉我……(请接着写下去)。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有这样几点应该注意:
1、加强预习环节。预习不仅仅是读课文,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充分的预习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交流更加生动,理解更加深刻。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这样安排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抄写一遍。要求:规范正确。
(3)查解词。(老师推荐,学生自己确定两种方式)
(4)了解课文作者或文章写作背景。
(5)结合课后问题初步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语句,写出体会。即“画—圈—思—写”
为此,我建立了预习本,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2、进行文本解读。在备课前,教师要进行一次文本解读。首先是熟练朗读课文,挖掘文本本身的含义,感悟每一句每个词,捕捉理解的点。其次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对人物、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等进行充分了解,对深入理解课文,有效达成目标很有帮助。我特别重视教师朗读文本。不管读多少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让自己对文本有崭新的感觉。一遍遍读下来,很多的感悟油然而生。
3、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一节课需要的是师生密切的合作,课堂气氛的好坏与老师平日的常规要求、上课习惯,学生的听讲、发言等细微的表现关系密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要培养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要让学生会说。会说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堂堂课去潜移默化。我打造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生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和同学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积极,目标达成良好,总体感觉是相当成功的!
篇5:《桥》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1.村民们面对洪水是惊慌失措的,那文中的老汉在面对惊慌的人们和气势汹汹的洪水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把自己的儿子排在后边,就以为这他的危险更大,老汉是不爱他的儿子吗?(不是)从哪里能看出来老汉是爱儿子的?】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是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老党员值不值得我们敬佩?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带感情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1)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篇6:儿童诗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一、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二、相关链接
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开鲁人。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波军旅散文选》。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话》。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写儿童生活的几首儿童诗:
山村孩子的画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浓一笔,淡一笔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童年
黄国辉
什么时候我还托着腮帮
仰望父亲脸上
岁月碾过的道道车辙
冥想着
时光的华丽马车呼啸而至
满载我一个个天真的梦想
什么时候我还趴在母亲的膝旁
耳边的故事像山泉一样流淌
微风的抚摸是催眠的小曲儿
睡梦里
身子在云端悠悠飘荡
什么时候我还牵着风筝的手
躺倒在绿油油的球场
蚂蚁爬上我的鼻头
跺着脚抱怨我
压塌了它新婚的洞房
什么时候我还盼望着班级的远足
锅碗瓢盆是必备的行装
生一把火期待诱人的饭香
雨点们不期而至结果
只能把它们与欢笑
一起品尝
主备人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五年 设计人 吴蔚莹
章节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二单元《儿童诗两首》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学习者分析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有感情地朗读。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5
7
10
13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自由读诗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生自由朗读全诗
3
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生个别回答
学生质疑,释疑。
5
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
3.有感情朗读。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9
重视朗读训练。《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3.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交流感悟。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9
鼓励大胆想象。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8
在习作上加强力度,更好地落实基础目标。
布置作业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2
板书设计
小手----安------悠
我想 脚丫----接------长
眼睛----装------望
自己----种------飞
教学回复
篇7: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学,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的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学懂课文的使命,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小组学习交流更有实效性,教师规范合作步骤,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1.读课文,为14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弄懂“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子、流泻”等词语的意思;
3.浏览阅读提示,给三个问题标上序号。
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回顾一下,你与哪些小动物熟悉,曾和它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听音)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知道是谁吗?(板书:珍珠鸟)来,一起亲切的叫叫它。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接下来发生什么呢?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顺。出示由文中内容组成的三个句子,抽生逐句练读随机正音。
(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斑斑驳驳,显得生意葱茏,珍珠鸟便从中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那雏儿从画框上飞下来,“嚓嚓”地在纸上跳动,还用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珍珠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细腻的绒毛盖住,还咂咂嘴.)
2.感知全文:
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整体把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说出课文大意即可。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珍珠鸟交往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指名读,聚焦第十三自然段,并说说这一段为什么最令人惊喜?
2.感悟情景:出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课文插图),请同学用心走入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小鸟的感受、作者的感受。(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
3.挖掘文本:
短短七行字,融入了多少惊喜和幸福啊!这字里行间,还藏着谁的心情,你发现了吗?再读第十三自然段。
反馈: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还藏着一对大鸟的放心和信赖。
齐声诵读第十三自然段。
4.回归重点:
引读最后一段(随机板书:信赖),随机理解信赖。
四、研读文本、悟情明理
1.看图质疑:
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看到天性胆小怕人的鸟有一天竟如此信赖“我”。你有什么疑问?
回归“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规范要求:
明确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①“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②“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以及建议的学习方法:勾画词句、换角色读、写批注、……)
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点拨重点:
问题一:“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脉络:
“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小鸟飞出笼子了,它们起初还有些担心,总是“生气地叫一声”。
后来见“我”不伤害雏儿,便到天色入暮才呼唤孩子。
最后,完全信赖“我”了。
问题二:“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通过换角色读8──12自然段,说说体会。
如: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来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喝茶,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引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美好的境界)
五、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1.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2、名家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娇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过渡: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反馈:指名分享,教师随机将同学的内容打上屏幕。然后同学齐读自己的练笔。
4.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篇8: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生意cōnglongbānbo()垂man()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眼睑()眸子()呷嘴()瞅()雏鸟()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小说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珍珠鸟有怎样的一种感情?
2、“我”在与鸟儿相处中得到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课文
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说说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四、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2、怎样做才能产生信赖?
3、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篇9: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 导语:你知道古罗马吗?你去过斗兽场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参观古罗马斗兽场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段意是什么?
2、 在课文中划出我们一家参观的顺序。先写参观前,我的心情,再写远看斗兽场的总体印象,接着写近看斗兽场的样子,又写我在斗兽场的联想,爸爸的讲解,最后写我们离开了斗兽场。
3、 我参观斗兽场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在斗兽场的广场前,看见几个武士打扮的人,我高兴极了,为什么参观完后我却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参观前,我心里急得要死,参观后,却觉得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狰狞可怕呢?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热爱与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轻松―沉重)
4、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吧!
三、思考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练笔: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
篇10: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题,齐读课题。
二、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同学校正,老师适当选择段落泛读,指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四、作业
1、读熟并理解课文。
2、写会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篇11: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认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绕着落花生展开。)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可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合作与交流。
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交流讨论:兄妹们强调了花生显而易见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是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使人
。它只把果子,等到成熟,人们才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交流: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赏?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固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不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虽然不体面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伟大”“体面”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
3、抽生汇报,总结: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落花生--有用但不图虚名借物喻人
(1)种花生、收花生略写详略得当
(2)提议过花生节
(3-11)尝花生、议花生详写
篇12: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语文丰碑的教学设计给老师们参考!
教学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多角度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学习氛围的工具。
3、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开放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丰碑 》 生:齐读题目。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自渎、质疑、合作、探究。
1. 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 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3.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4.感知形象。从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5.入境体验。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词,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6.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过渡: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 ?
7、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从哪里体会?
(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 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体会此时将军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
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1、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3、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
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4、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训练 填空:
你是一座( )
你把( )给了( )
而自己却( )
你用你的( )告诉我们,红军队伍
一定能经受得住( )
你用你的( )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 )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
五、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总结:正因为 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自然更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板书:
丰 碑
神情镇定安详 冻僵的老战士 衣服单薄破旧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 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
[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篇13: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篇14: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五、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篇15: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③有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篇16:珍珠鸟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 《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
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⑴ 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⑵ 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⑶ 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⑷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篇17:珍珠鸟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珍珠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本文语言自然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爱意。因此在教学时先借助多媒体视听材料唤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细细品味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出示珍珠鸟的画面或图片,配以鸟鸣的音乐)
清脆的鸟呜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给予鸟类的却是顽劣的弹弓、限制自由的笼子和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听不见小鸟悦耳的歌声。当你目睹小珍珠鸟伏眠于“我” 的肩头时,怎能不羡慕,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那人鸟相依相赖、和谐自然的美好境界吧!
二、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用生动的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学们在听读时脑海中一定也浮现了生动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你认为最美好的画面描摹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4、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
(1)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我” 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绿蔓里小鸟一家三口自由的生活。1、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2、小鸟在“我”写东西时,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3、“我”伏案写作时,小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三、学生品读
1、学生速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问题。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不出的等全班交流时解决。
3、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1)文章开头写珍珠鸟是一种十分怕人的鸟,为什么后来却与作者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小鸟,略写大鸟?
(3)在文章中,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融入了喜爱之情,举几例简要分析说明。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交流后让学生明确:
(1)因为”我”对小鸟的关爱使“我”与小鸟成为一对好朋友,尽管小鸟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仍旧精心照料,为它们重新加工、构置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居室,并按时给它们添食加水,“我”按撩自己的好奇心,决不因为所谓的喜爱而轻易打扰小鸟的生活。
(2)大鸟因为在朋友家已经养成了”怕人”的习惯,对过去主人的喂养已有了感受。而小鸟却是初生的,它在一点一点地感觉”我”对它的爱,一步一步地接近“我”。
(3)喜爱之情。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如“接近”、“蹦”、“俯下”、“喝”、“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画出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再如: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地睡在人的肩头,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到了何种程度[
(4)人与人靠信赖才能长久相处下去,动物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
四、体味反思
1、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去秦岭游玩,看到清澈的河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儿,高兴极了,连忙捉几条放在瓶子里,想回家喂养,没想到半路鱼就死光了。后来朋友告诉我,这种鱼离不开它生长的环境。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给大家讲出来。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收获?
提示:在写作上,学到了仔细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把自己的感情融八其中,并通过精心的描绘来表达的表现手法。在情感上,我们顿悟了善待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
篇18: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
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篇19: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5.课后小结
★ 国宝档案观后感
★ 跨栏教学计划
【五年级语文跨越新纪录教学设计(通用19篇)】相关文章:
闭幕式发言稿2022-10-21
人文之月闭幕式发言稿2023-08-22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题目押题2023-03-25
高三作文开学的目标2023-05-23
有关长征的精选观后感作文800字2022-07-08
小学英语新教师三年发展规划2023-02-26
小学新学期校长教师会议讲话稿2023-09-13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五百字2022-07-21
感动中国事迹及颁奖词2023-04-21
有关寒假的总结作文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