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时间:2022-08-23 07:39:2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kaogong上岸”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篇1: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文/filwast

在正式自己的教育反思之前,让我向生命中每一位老师献上我的钦慕和感激。说到钦慕之情,并非刻意讨好之意,而是时至今日,我真正体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可或缺,这个职业的勇敢高尚,同时也是最能播撒文化种子的使者,多年来,是他们满足我的知识和精神渴求。

也许这个社会早就知道丰满的人性,向来都不是简单的生物学基因编程决定:生来本是土豆就一辈子是土豆,生来是章鱼就一辈子是章鱼。其他生物出生时就已经是他们最终要成为的样子,无论发生怎样,它们都会长成那样。而对于人来说,最谨慎的说法是,我们是为成为人类而出生的。人类的本质有时是靠自然地生发,有时则需要用心雕琢。在我们成长中,从母亲的启蒙教育为我揭开人性的天窗开始,中小学教育则把我一步步推向天窗,接近明亮。而在我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天堂。

(一)小学教育:我看到指向月亮的手指

小学教育是截至目前最快乐的教育,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整个七年,不,应该是八年。在老家盛行一种说法“聪明的孩子都要在三年级留级一年,会在以后越来越聪明”于是我的父母为了也让我成为那些更聪明的孩子,三年级我就很无耻的读了两年。也是那次留级开始,往后的生活、学习开始印记在我的脑海直到今天。看来我是真的变“聪明”了。前三年的事情记忆很少,在很少的记忆中,最深的就是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贪玩,不写作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拿着作业跑到老师那里要小红花,老师脸露喜色,一早上笑呵呵的,轮到我的时候,没法交差了,只能哀求的眼神看着老师那张发白而又凶神恶煞的脸。他二话没说就把我抱到讲桌上,面朝学生坐着。其他孩子都面朝着黑板,唯有我是背对着的。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班上还有一个姑娘居然也没写作业,同样也被老师抱到讲桌上,坐到我的身旁,旁边的孩子们都笑着。就这样,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上海了,不过伤害的感觉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一个小萝莉紧挨着我坐着,为了在她面前表现我良好小正太的一面,硬是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就这样坐了一周。

这算是小学中一次严重的心理阴影了,对于其负面影响,要是弗洛伊德先生健在,一定会说:“这孩子童年的这种心灵创伤,尤其在更多同龄孩子面前自尊心收到打击和挫伤,一定会影响以后的社交恐惧等”。不过时至今日,我一直是一个乐群性、积极外向的人,外加的“福利待遇”是女生缘特别好。

除了上述这个事件,整个小学都是在快乐中成长。最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最最淳朴的礼貌德行,方块字的识别识记、算术的珠算应用。记得小学还有门课程叫做《社会》期中包括了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这门课的教学过程基本在学校的树林里完成,老师也会讲解很多生动的小故事。语文课是最有趣的了,读课文像唱歌一样,上课我们都积极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仍然把手举得老高老高。往往我们的回答老师总说是对的,并且奖励小红花,只是小红花的数目不同,记得小时候我呆头呆脑的,看到别的小朋友那么多小红花,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们坚强,因为老师应该知道小红花少给了我,我是不会哭泣的,给的多的都是爱哭的孩子。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好可爱。

对了,小学还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虽然全校只有一个篮球,但是聪明的老师从来都不让我们玩,担心分不过来,于是四五个老师在哪打篮球,召集我们过去加油助阵。我们的心里都挺高兴的,偶尔有同学被老师叫过去捡球什么的,更是荣幸了,那的高兴好几天呢,估计好几天都不用洗手了。虽然我小时候经常也不洗手或者好几天不洗,但是都不是因为捡球的时候被老师“临幸”或者特殊待遇,只是自己太贪玩。

小学还有作文课,画画课,毛笔字,舞蹈,剪纸等等,不敢说当时的教育重塑了我的人格,洗涤着我的心灵,构建着我幼小的灵魂。但是那确实是一种爱的教育,智慧的传递,创造性的培养和美感的熏陶。小学的教育那是没有标准化的教育,或者很少有所谓的标准。

作文课,无论看图作文还是故事作文,都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不对的自己也不知道,老师总是会给予好评,附加三朵小红花。但是作文课一直有一种限制,就是老师总说我们作文要流露真情,要有血肉,最后一句最好要写成:“啊、、、、、、”于是整个小学我的作文最后一句总是“啊,春天啊,真美”、“啊,雪花啊,真白”、“啊,老师啊,你是蜡烛啊,尽情的烧吧烧吧”。

画画课也是很自由的,老师喜欢画简笔画,就也教我们,随意地画。记得我最爱画的是猪,因为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猪,同时我也觉得猪材长得好吧,挺可爱的。于是就在小时候的随心所欲中,直接影响了我往后的审美取向,喜欢微胖的身材,尤其对女性的审美,也被童年的猪的艺术严重影响。

此上种种就是快乐幸福的小学教育了,爱的教育,唤醒我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对知识、规范的了解,价值信仰、好的品行也慢慢树立。总之小学的教育是很自然的成长。老师给与了我指向月亮的手指,但我看到的岂止是月亮呢。

(二)初中教育: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三)我不再知道自己是谁

(未完,待续)

篇2: 我的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我的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在正式自己的教育反思之前,让我向生命中每一位老师献上我的钦慕和感激,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说到钦慕之情,并非刻意讨好之意,而是时至今日,我真正体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可或缺,这个职业的勇敢高尚,同时也是最能播撒文化种子的使者,多年来,是他们满足我的知识和精神渴求。

也许这个社会早就知道丰满的人性,向来都不是简单的生物学基因编程决定:生来本是土豆就一辈子是土豆,生来是章鱼就一辈子是章鱼。其他生物出生时就已经是他们最终要成为的样子,无论发生怎样,它们都会长成那样。而对于人来说,最谨慎的说法是,我们是为成为人类而出生的。人类的本质有时是靠自然地生发,有时则需要用心雕琢。在我们成长中,从母亲的启蒙教育为我揭开人性的天窗开始,中小学教育则把我一步步推向天窗,接近明亮。而在我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天堂。

小学教育:我看到指向月亮的手指

小学教育是截至目前最快乐的教育,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整个七年,不,应该是八年。在老家盛行一种说法“聪明的孩子都要在三年级留级一年,会在以后越来越聪明”于是我的父母为了也让我成为那些更聪明的孩子,三年级我就很无耻的读了两年。也是那次留级开始,往后的生活、学习开始印记在我的脑海直到今天。看来我是真的变“聪明”了。前三年的事情记忆很少,在很少的记忆中,最深的就是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贪玩,不写作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拿着作业跑到老师那里要小红花,老师脸露喜色,一早上笑呵呵的,轮到我的时候,没法交差了,只能哀求的眼神看着老师那张发白而又凶神恶煞的脸。他二话没说就把我抱到讲桌上,面朝学生坐着。其他孩子都面朝着黑板,唯有我是背对着的。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班上还有一个姑娘居然也没写作业,同样也被老师抱到讲桌上,坐到我的身旁,旁边的孩子们都笑着。就这样,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上海了,不过伤害的感觉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一个小萝莉紧挨着我坐着,为了在她面前表现我良好小正太的一面,硬是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就这样坐了一周。

这算是小学中一次严重的心理阴影了,对于其负面影响,要是弗洛伊德先生健在,一定会说:“这孩子童年的这种心灵创伤,尤其在更多同龄孩子面前自尊心收到打击和挫伤,一定会影响以后的社交恐惧等”,教育文摘《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不过时至今日,我一直是一个乐群性、积极外向的人,外加的“福利待遇”是女生缘特别好。

除了上述这个事件,整个小学都是在快乐中成长。最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最最淳朴的礼貌德行,方块字的识别识记、算术的珠算应用。记得小学还有门课程叫做《社会》期中包括了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这门课的教学过程基本在学校的树林里完成,老师也会讲解很多生动的小故事。语文课是最有趣的了,读课文像唱歌一样,上课我们都积极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仍然把手举得老高老高。往往我们的回答老师总说是对的,并且奖励小红花,只是小红花的数目不同,记得小时候我呆头呆脑的,看到别的小朋友那么多小红花,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们坚强,因为老师应该知道小红花少给了我,我是不会哭泣的,给的多的都是爱哭的孩子。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好可爱。

对了,小学还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虽然全校只有一个篮球,但是聪明的老师从来都不让我们玩,担心分不过来,于是四五个老师在哪打篮球,召集我们过去加油助阵。我们的心里都挺高兴的,偶尔有同学被老师叫过去捡球什么的,更是荣幸了,那的高兴好几天呢,估计好几天都不用洗手了。虽然我小时候经常也不洗手或者好几天不洗,但是都不是因为捡球的时候被老师“临幸”或者特殊待遇,只是自己太贪玩。

小学还有作文课,画画课,毛笔字,舞蹈,剪纸等等,不敢说当时的教育重塑了我的人格,洗涤着我的心灵,构建着我幼小的.灵魂。但是那确实是一种爱的教育,智慧的传递,创造性的培养和美感的熏陶。小学的教育那是没有标准化的教育,或者很少有所谓的标准。

作文课,无论看图作文还是故事作文,都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不对的自己也不知道,老师总是会给予好评,附加三朵小红花。但是作文课一直有一种限制,就是老师总说我们作文要流露真情,要有血肉,最后一句最好要写成:“啊、、、、、、”于是整个小学我的作文最后一句总是“啊,春天啊,真美”、“啊,雪花啊,真白”、“啊,老师啊,你是蜡烛啊,尽情的烧吧烧吧”。

画画课也是很自由的,老师喜欢画简笔画,就也教我们,随意地画。记得我最爱画的是猪,因为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猪,同时我也觉得猪材长得好吧,挺可爱的。于是就在小时候的随心所欲中,直接影响了我往后的审美取向,喜欢微胖的身材,尤其对女性的审美,也被童年的猪的艺术严重影响。

此上种种就是快乐幸福的小学教育了,爱的教育,唤醒我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对知识、规范的了解,价值信仰、好的品行也慢慢树立。总之小学的教育是很自然的成长。老师给与了我指向月亮的手指,但我看到的岂止是月亮呢。

篇3: 教育反思与感悟

教育反思与感悟范例

做了5年教师后,反思教师这项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面向自己内心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在教育中不断获得心灵感悟的过程,教育反思与感悟。以下是我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环节――默写课文,我采撷出三朵花絮,三个场景,也是三个教育的片段,三种教育的启示,与大家一起共勉。

高一时我接手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对于课文默写这一环节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了一番,中心意思就是要求学生默写要体现出真实性,不要出现打小抄的现象。结果怎样呢?请看:

学生甲,默写课堂上,这已是第二次默写《过秦论》了,所有未过关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前三排,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在纸上划动的声音。突然我察觉到他的异常,笔尖飞快的在纸上飞跃,一丝慌乱的余光扫向我所在的位置,我发现了“猎物”,故意在教室转了几圈后,出其不意悄无声息的站在了他的身后,不出所料,默写的稿纸下一张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便条,我缓缓地伸出了手,笔尖顿时凝滞了,紧接着在洁白的稿纸上拖出了一道印迹,刹那间,我清晰的看到红色从他的脸部迅速蔓延到耳根,就这样没有任何语言,我静静地站在他的身边十几秒钟,也许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煎熬,是一种反思,抑或是哀叹……我无语。当时的'动机只是想:于他,需要一段时间审视自己的做法;于我,需要一段时间等待他新的开端。

整个教育过程,我创造了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没有说教,没有批评。我真庆幸,当时我给了他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责罚是一种特别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唤起学生的进取心,从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我用爱心为他筑就一个台阶,等待他拾级而上。结果,真的如我所愿,他真的在语文学习的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生乙,聪明机灵,但缺乏笃志学习的态度。晚自习默写《阿房宫赋》,我很快在看似平静的“战潮上发现了他,我走过去,抽出了他藏下的纸条,拿掉了他的默写本,狠狠的丢在了讲台上,结果因为力道过大,默写本掉在了地上。坐在他周围的同学迅速转过头去,眼光“刷”的一下“电”到了他。他无声无息的趴在了桌子上。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没说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学生让我感到批评要因人而异,对这个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要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借助他自尊心强的特点狠狠“刺激”一下,范文《教育反思与感悟》。当然在批评完后要注重“善后”,加强巩固。因为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适当地创造机会给他“表现”,让他获得称赞的机会。在观察了一个星期后,我利用一次课前检测给了他展示的契机,然后看似“不经意”的表扬了他。我想一个学生有了过错不要紧,关键是要通过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改过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因人而异的批评,偶尔的“重创”一下,效果也是很好的。

学生丙,一个面色苍白而沉默寡言的男孩。每一次默写,他总是全班最后一个过关。对于这么一位“温吞水”“蔫蔫”的孩子,我虽然对他颇有微词,但碍于他在“行动”,所以也不便多说什么。但几乎就在同时两件事让我有了触动:教室后有一块”放飞理想“的学习园地,我的目光无意识地搜寻到这样一则信息:“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和一帆风顺,但对人唯一公平的是时间,学习正是如此,有好有坏,但在时间的作用下,再加上踏实,就可以和名列前茅的人看齐。”这段话的作者正是他。第二件是期中考试后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他的文中赫然写着这样一段话“虽然每次默写都是最后一个过关,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默写没有丢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反问自己:难道我就没有在心里忽视和小视过这个学生吗?尤其在他一次又一次留下来最后完成默写任务时。优秀生常常是老师眼中的明珠,他们倍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而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因错误的举止行为,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只有那些极不起眼、内向甚至有些木讷的学生则“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忽视也是一种伤害。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往往误导自己在内心对学生的评判不公。

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时不在的,但学生对你的启示有时却在不经意中产生,这些启示有时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但却能让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让你感觉到学生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让你学会了该怎样做老师。所以想要做好一名教师,那就千万别忽视了学生对你的启示。

篇4: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即教学反思。孙启民老师曾经在《说反思》一文中这样说到: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目前,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之一。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很多的培训学习、活动观摩,都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事实上,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做。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老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它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那么,怎样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呢?事实上,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都是能够反思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而学生无动于衷时,教师就会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所以没有反应;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老师就会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效率很差;反之,教师就会想:我成功了……这些反思是教师本能的、自发的、无需领导强制的行为,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说,反思可以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体验。

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他们的校领导抓住了工作的着眼点。只要去过那儿的人,都会看到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有教师的反思,每天的晨会上也可以听到老师们的反思,在办公室也可以看到老师们的反思日记。他们的反思大多包括收获、不足与改进措施。我认为杜郎口中学之所以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典范,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抓教学反思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还以听、评课促反思,评课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畅所欲言,认真严谨的评课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比较、反思、借鉴。教师才会自主地发展、专业化地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

师应清楚地认识并确定反思内容,在实际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反思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反思活动。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应新课改之需,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反思能力必须在自身的教学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撰写反思日记

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备课和上课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重要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各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其合理性是在课堂实践中获得检验的。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经由学生的群体性反应,如他们的接受程度、参与程度、投入水平等表现,教师会产生某种体验。因此,在一天的教学工作在或一节课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常常自问: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吗?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有效吗?我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能吸引学生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有什么是我可以改进的?如何改进?我给了我的学生现成的“鱼”,还是给了他们“钓鱼”的方法?我微笑了吗?

这种反思方式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陈述水平,并带动认知成分的延伸,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二、以听、评课促反思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上课者和听课者对课堂情景热烈而细致的讨论,坦率地交换意见和建议。听课者和上课者之间的这种详细描述式的反思常常能发现许多教师自己平常难以发现的问题。

三、参与教研活动

在市或县的教研会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的教师可能会产生种种困惑,如什么样的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如何在活动课中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活动模式?等等。这时候,市、县或更大一个范围内的群体反思往往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总之,反思是对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求,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可贵的品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教师才会自主地发展、专业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民.说反思.人民教育,(23).

[2]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

相关阅读:

试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论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和谐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思考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

篇5:中小学双减工作总结与反思

作业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应用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脱离题海战术,让作业不再重复低效、枯燥乏味,真正让作业发挥应有的`效果,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呢?这是“双减”政策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线教师最苦恼的事情。

今天特别有幸听到陈特谈《“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领略了一位名师的独到见解。陈特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引领者我发现了数学教学的新天地。这次讲座给我心灵上的震憾、精神上的顿悟、思想上的净化、认识上的升华。

陈特认为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分层:

(1)作业量的分层。

(2)作业难度的分层。

(3)作业的自主选择。

(4)评价的分层。

分层作业优点:

1、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激发兴趣去做更高一层次的作业,对于这些学生,采取多种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信。

2、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也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不是教师给的强制任务,让做作业变得轻松,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讲究作业布置的技巧。对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保证课堂裨益不浅。作为数学老师注意积极这一方面经验有好处。

听了这次讲座,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平时上班每天在埋头苦干批改作业,和同事说一句都不舍得,只怕作业批改不完。在教学中一直想着往前冲,只想每天把新课时落实,以为这样就可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了。今日听了陈特讲座觉得自己真的要慢下来,回头看看孩子掌握多少,有没有深层次的掌握。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好了,学生就真正的提质增效了。陈特讲得特别经典一句话:“做人、教书都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我在教学之路上仍然探索着、实践着。今后我还要踏着坚实的步伐,扎扎实实走在我的教学之路。

篇6:中小学双减工作总结与反思

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此后减负是各地教育教学组织必须落地的“雨点”。陈加仓老师的《“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直播课,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为龙港的小数老师们答疑解惑,为老师们的今后的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

一、种下“发散”种子

陈加仓老师在课上指出,“不按照常规思路,积极创新,从不同角度分析,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他结合几道例题给我们生动讲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一道题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并在比较中优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老师在备课时,也应跳出舒适区,不拘泥于教材给出的“答案”,更应善于摸索,钻研和总结方法和规律,成为带领学生学习的“先行者”。

二、培育“创新”之花

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建构能力。陈加仓老师的“题组练习”给予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对比中加深理解,突破知识混淆点。比如,2.4+7.6×5,2.4×5+7.6×5,这样的两道题给学生呈现,不少学生会得出相同的答案,就是混淆了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老师结合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区分和辨别两者之间的区别。

三、结出“数学”果实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了育人的重要使命。陈加仓老师的“主题研学”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趣、好玩、有用。他通过让学生主动尝试对常见的“国旗”作画,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今后的作业设计,我们不应只让数学知识局限在课本和作业之内,更应绽放在日常生活之中,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篇7:我国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展望的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进步,而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逐渐得到革新与完善,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经济、政治等相关领域的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持续深入,原有的中小学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一些有碍我国基础教育任务实现的不利因素,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和展望,从而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基础的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优秀教育人才。

一、 我国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是以简政放权为主。受我国历史文化以及相关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较为集中统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教育部门对教育事业的消极、怠惰,也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工作显得有些刻板、缺乏活力,没有主动权。而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权力下放,一方面保证了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从战略角度掌控全局,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从而使得相关人员和部门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和任务安排,调动积极性。这样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更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前提。然而,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现今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出现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其一,教育管理实权仍集中于国家一级行政机构,管理体制不够灵活,法治建设不健全。虽然相较于以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层次逐渐分明,权力较多下放,但是仍然可以看到,真正的实权还是较多地集中在国家一级行政机构,地方部分所拥有的权力不能够快速有效地为地方教育的发展谋得更大的实惠,造成了地方教育部门为完成或落实中央的任务和要求而不能兼顾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和利益,不仅不利于地方教育的发展,还会阻碍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设施、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也造成了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和活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多,而各个分部门又都会制订自己的规定,使得行政部门缺少系统性的把握,各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也较少能得到及时反馈,致使很多制度都是流于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宏观规章把控中,还缺少对相关制度的补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其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任何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都离不开的,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监督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更是为了学生和学校更好的未来。我国在教育部门虽建立过教育督导制度,但主要是对学校教育进行监督,缺乏行政管理机制内部的监督,使得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缺乏必要的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阻碍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发展。行政机构必须要接受公民监督、司法监督以及审计监督等,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立法者和公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可以行之有效地监督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活动,因此,在这样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监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 我国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展望

虽然我国中小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完善改进,当然这些路径的提出,也是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展望的表达。

(一) 引进专门人才,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许多都是有着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他们虽然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但是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学方面的造诣还较浅,而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可以从改进这一点入手,引进专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同时加大对学校教师相关专业的培训与管理知识的补充,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教育行政管理队伍,为我国未来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 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行,教育事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部门和体制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立法,把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法律形式落实下来,要提高法律意识,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建立,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完善其体制机制的建立,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明确中小学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教育工作密切相关,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将自身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关系混淆起来,不仅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完成,还会浪费或阻碍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在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该明确学校和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政事分开,简政放权,对学校只是宏观上的指导,不能过多干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同时也不能将中央的一切要求与工作重心都放在学校教育教学上。只有各自分工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地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共同促进祖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罗娟.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0年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7):1-4.

[2]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

[3] 吕建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学周刊,(1):29-30.

篇8: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路之反思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路之反思

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历经十多年的.探求与发展之后,其发展现状可谓是喜忧兼具:可喜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后发”的情况下,正在努力追赶先进水平,并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

作 者:张国强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9: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

在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和中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作 者:杜海平Du Haiping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631 关键词:中小学   感恩教育   缺失   重塑  

篇10: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继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 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

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 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

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所谓“愿意写”,就是要变“他人”(老师,家长……)“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喜欢写,渴望写,甚至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其实这样的要求,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孩子们尤其强烈,但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开导。我们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对话”的概念。我们几乎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向学生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念: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其实,孩子们早就本能地在进行这样的与大自然“对话”了,我们不是随时可以听见孩子和他心爱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说“悄悄话”吗?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的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经常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也即与他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家长,老师们)却不理解这一点,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日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欢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是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与老师的对话。──这里顺便说一点:在我们看来,“日记’、“书信”(包括网上的“帖子”)与我们在下文将要讲到的“读书笔记”是人的自我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与阅读的书的作者的对话)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由的书面形式,因此,我们在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都将其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图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这三大习惯,那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这是一个为学生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打基础的上作,其意义不可小看。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他们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上就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到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在高中读本中特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仅“我要写”,而且“我喜欢写”,这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主动的,自由的写作状态,而且也会主动、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写作的飞跃性的突破:如同阅读在某一时刻会产生“高峰体验”一样,写作也会出现这样的“高峰”状态,也即写作读本高中卷所提出的充满了写作激情,甚至下笔若有神的“爆发”时期。这是水到渠成、长期培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正是期待着、准备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时刻”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学生的“自主、自由写作”了:这就是“教,为了不教,教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就是教师逐渐淡出的过程”,这或许正是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吧。

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我们的写作读本初中卷曾引述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样的天赋的生理的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前文已经强调,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在我们所建立的写作体系里,又具体化为:发现大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与发现大师。

(一)发现自然。

在初小一年级,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夜是宁静的吗?

生:是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安静极了,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师:如果竖起小耳朵再仔细听,会听到什么?

生:我家住在马路边上,晚上其实还是很吵的。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有自行车的“的铃铃”的铃声,有“吱──”的刹车声,有卡车开过“轰隆隆”的声音。

师:很好,用了很多象声词,把各种声音都说出来了。再想想,晚上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放暑假我到乡下去,晚上可热闹了。有青蛙“呱呱”的叫声,有纺织娘动听的歌唱声,还有很多“嗽嗽”的叫不出名的虫子声。有时候,知了好像被吓着了,突然地叫了一声。

我们还设计了“长眼睛的手”、“鼻子告诉我”、“站在窗口看风景”等单元,目的是开发学生的“五官”,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这样的训练要不断地进行,并逐渐丰富。而且,不仅“倾听大自然”,更要“想象大自然”,不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这是一个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渐内在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发现”。

如果说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启迪,到了初中阶段,就应该作一些理性的引导,并教给学生以“发现与描写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让学生学会“捕风捉影”,把流动、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这样的谈话―一、

“大自然的音乐到处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听,去想。

用心,是指倾听时要静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如果心气浮躁,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也听不出这种感受的。

用心,又是指善于边听边展开联想、想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写成视而可见、摸而可触的东西。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以丰富恰当的联想、想象为基础的。

用心,还指在聆听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进去,把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声,本是大自然的声音,但你能从中听出一些别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雷声的隆隆,有没有一种扫荡一切的正气?如果这样注入自己的情感,来自自然的声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内涵。”

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题为《走进自然》的单元,并且这样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的无所感动,是一种现代病。治疗这种病的有效方法就是―一走进自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一次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我们借用作家王蒙的话,对学生说:“这是一种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夸张一点说,你离开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定势、情绪定势和知识局限,你得到一种参考,你见识一下世界,你开阔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没有得到乃至不会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问题。更不要说那令人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庙、博物馆、美术馆……你沉浸在世界的丰富与奇妙里,你面对长久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你得到了经验也得到了诗。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启迪。你睁大了眼睛也张开了臂膀。”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无与伦比的博大气质,那些顽强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雄伟、柔曼、清纯、绚丽等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风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获得襟怀的大度和大气。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细致地刻画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内在精神,记录自己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记录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我们所期待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旅行和写作,达到人(学生)与大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这大概也就是“发现自然”的真意吧。

(二)发现自我

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主题一直贯穿,这就是“我是谁”?──这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

“我是谁”看起来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永恒的“追问”,因此,我们在初小阶段就把这一问题向孩子提了出来,当然是

[1] [2] [3] [4] [5] 下一页

用孩子所能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小朋友,你对自己了解吗?你从哪里来?你‘呱呱落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可以讲讲‘当年’的照片里你是什么模样吗?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你也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好吗?那么,你怎样在名片里,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呢?如果你觉得在短短的名片里说不清楚,那么,你就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你还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我’……”这样的谈话与写作引导是要经常进行的;而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某些“关键时刻”,更是要及时抓住的时机。比如,当孩子十岁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谈话与写作:“你们已经十岁了,是个小大人了。可父母们总是把你们搂在怀里,左一声‘宝贝’,右一声‘乖孩子’,想想看,你们怎么向大人们证明‘我们已经长大了’?”于是,这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纷纷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放学后,我自己走回家》《晚上起夜,不用大人陪了》《第一次走夜路》《我第一次代姑姑看管小表妹》《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妈妈说我懂事了》……这都是孩子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是他独立地面对世界的开始,鼓励学生写下来,这将是他的生命的记录,很可能成为终身难忘的最美好的记忆。 到了初中阶段,当孩子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又有了这样的谈话与引导──

“整个童年,你都是爸爸妈妈精心呵护下的心肝。突然有一天,你朦朦胧胧之间产生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

这实际上是困扰我们人类千万年的大问题呀!古希腊阿提农神庙上就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当你第一次问:‘我是谁’时,就是你人生第二次‘自我体现’。如果第一次是肉体上的觉醒,那么这一次自我是精神上的了。

我就是我!你走出了父母师长的身影,太阳底下第一次照出了自我。这是何等地伟大!就如同盘占开天辟地!

拿出你的笔,记下这巨变时刻的每一个奇奇怪怪的念头,每一次无端袭来的苦闷,每一个歪歪斜斜的脚印。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它们也许幼稚,也许可笑,甚至谬误,但它们都是真的,毫不掩饰,毫不做作。”

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不仅有明显的生理的体征,更是精神上的,“他们思考问题开始复杂,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会为一次表扬而欣喜若狂,会为一次失败而自卑,自怒,会为一个笑容而得到安慰,会为一次批语而痛哭流涕,当然也会为一次成功而踌躇满志。”我们的写作教育正应该面对这样一种思想、心理与情感状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基本表现手段。我们围绕这一中心作了许多作文设计。例如、我们用一位作家的话,对学生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优点,而是因为他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写《我很矮,但是我很能干》这样的作文,在克服自卑感的过程中,逐渐正确地认识、把握与有意识地发展自我的特点,并向他人和社会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我们还向学生介绍著名作家哈代的一个观点,“大凡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并作了这样的作文提示:“又要开学了,但我的学费还没有凑齐,这几天爸爸妈妈一直愁眉苦脸。爸爸甚至说,一个乡下女孩子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上什么初中?我听了难过极了。写一篇文章,说说你心中的苦闷。或换一个角度,说说苦困难中看到的希望。”这自然只是二个“举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自己(与社会)真实的痛苦,不幸,烦恼……并把它们转化为写作与精神的资源,并使学生通过这类的写作实践,逐渐懂得写作并不神秘,它是与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紧密相连,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并建议他们把自己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写下来。

可以想见,孩子们在写“自己的故事”时,一定是非常愉快的。如果学生觉得这些故事还不够精彩,或者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启发学生,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虚构,写成“自传体小说”,这是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写作,是更能够吸引孩子的。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走向“独立”。干是,就有了这样的谈话──

“童年和少年时代渐渐远你而去,不知不觉之间,周围的人们不再把你当作一个孩子,你的师长们开始重视你的话,你对世界开始变得敏感,在注意别人的目光时,你学会了了解他们的思想;你懂得了一个人的自尊,也开始知道了要尊重每一个人……

虽然,你只是个中学生,但是因为你有了独立的思想,你就是一个站起来的人!”

因此,高中卷的老师们一直在提倡“一个站直了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见王栋生:《换种思路写作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的写作”。干是,老师们一再地对学生说:要“学会说‘我认为’”,并且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不少同学在学习上比较习惯于“接受”。师长说的一切,书本上的一切,他总认为是正确的。这在人的幼年时代是正常的。不妨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说出“我认为”的?你说出“我认为”时,别人的反应如何?

生:我第一次说“我认为”时,父母都很惊讶,我记得他们当时愣了一下便大笑起来。

师:是的,几乎每一个孩子,当他第一次说出“我认为”时,都会让成年人感到有趣,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几乎只能是成人的语言。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动植物最根本的特点。因此,当一个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思想,向世界大声说“我认为……”时,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人的精神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其实,随着自身的成长,你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你们却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总是担心人微言轻,别人不重视我,我的认识对别人没有价值,所以写文章总喜欢引用,不但引用思想家、文学家的,也引用歌星的歌词。老师,你是不是觉得可笑?

师:适当地引用名家名言,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你引用的目的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还是取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是“以我为主”,还是使自己成为鹦鹉学舌的“他人之奴”。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相信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这也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自信,“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可以说,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像人那样独立思考;也就是说,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因为是属于你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立价值。同学们,作为“思想者”,你和一切成年人,包括你们的父母、师长,都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高声说出:“我认为……”

这里所说的对“思想者”的自我及其价值的发现,也许是更为重要与根本的。

(三)发现社会

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或者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

我们从初小开始,就要唤起孩子对“周围的人”的感觉:“你有没有发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在妈妈抚摸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觉得奶奶的唠叨里包含着对我们的希望?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爸爸沉默的时候比发火更可怕?你又能从爸爸的沉默里‘读’出什么?表弟表妹虽然不会说话,但你能从他们咿咿呀呀的比划中明白他们一举一动的意思吗……”孩子正是从这样的感觉中体味到一种爱,一种与他人息息相关的生命意识。由此出发,我们又引导学生以同样的爱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以《感谢》为题的单元设计:“今天,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十岁了。在十年的生命旅程中,是否有许多值得你说一声‘谢谢’的人?是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是同学?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久我们将组织一个十岁生日的庆典,请你们的家人、老师、亲朋好友出席。希望你在这个庆典上,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你心中的这份感激,好吗?”

初中阶段的孩子是最敏感的,但也容易陷入自恋自怜;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胸襟;这时候的作文教育,也应该引导他们扩大写作视野,从写自己,写学校、家庭“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于是,就有了一次关于“风声雨声”的谈话──

“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你过早就参与的时代,它只需要你按照它的‘规矩’读好你的书就行了,学而优就能上重点中学、大学。于是,你的父母把你关进了这一间不能推开窗子的屋子,闭门读书不问窗外事。这样生活了十几年,你还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于是,在你的作文里,你睁大眼睛也只看见自己的影子,你竖起耳朵,也只听见自己逐渐失真的声音,你的情感走不出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

请你推开窗子,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

你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唤声吗?

你听到了一片森林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吗?

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叹息吗?

你听到了一幢大厦拔地而起的声音吗?

你听到了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吗?

你听到了社会变革的呐喊吗?

请在你的笔下倾注你的热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就有对社会表达你的见解的权利。这里没有禁区,没有‘红牌’,你可以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老师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但一定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要学会并善于表达:要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要言之成理,有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有较好的表现形式,抒情,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皆因需要而行。

我们期待你的‘指点江山’的大气文章。”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学的问题:如前文所说,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强调要说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论及),这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只要说出自己的话,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吗?不,还有一个是怎样的“自己”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有一个对学生的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的问题。鲁迅曾批评某些作家,说他们“所感觉的范围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在这样的作家的作品里,往往“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不能说鲁迅批评的这些作者没有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但由于他们“自己”的眼界和精神境界都过于“狭窄”,这样,他们发出的声音,就变成了“顾影自怜”。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警戒:在强调言说主体的独立自主时,不能陷入对自我的迷恋,那将是另一个精神误区。而如前所说,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本来就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如果我们引导不当,也会陷入教育误区。这就提醒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立人”,真正的“独立自主写作”,绝不意味着仅仅回到所谓“自然人性”的自然流露,还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境界阔大,内心世界丰富的真正的人,这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到了高中阶段,我们更是鼓励学生“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即所谓“少年意气,慷慨文章”。在我们看来,喜欢思考“太”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这正是青少年思维的一个特点。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事都敢想,什么话都敢说。正像当年青年毛泽东所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此时不狂,更待何时?”少年的可贵就在没有成见,能以新颖、独特视角来观察与思考,因而常会有超出常规的独特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不可解的难题,没有不可探讨的奥秘,这种自信,这番志向,这样的探索与创造激情,是极其可贵,极应该加以保护的。从青少年起,就有一个高远的眼光与胸襟,培育一种大气度,一股沛然之气,这就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一个高起点,这无疑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我们因此设计了关于“少年意气”,关于“思考大问题”,关于“崇高的境界”,关于“仁爱之心”……的话题。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要追求生命与写作的‘崇高’境界,那是一种完美的人性的回归,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满结合,是充满高尚的激情并具有震撼力的生命运动,因而是照亮心灵深处的明灯,是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的”;“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把这种感情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比如,战乱和灾难笼罩着非洲,那种遍地哀鸿,民不聊生的图景会使你想到什么?当你看到饥饿的儿童伸出干枯的手时,你能无动于衷么?”俄国诗人爱罗先柯说,“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要有这样的大慈悲的博爱精神: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处在不自由、被奴役和贫困状态,就不能说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自由与幸福的。我们因此建议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注意你身边的贫弱的人,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写一篇调查报告,和同学交流;读几本反映中国底层社会真实情况的书(例如,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黄河边上的中国》等),结合你所看到或听到的中国社会情况,写一篇读书报告;搜集资料,编写本年度“世界灾荒灾难大事记”。同时告诉学生,“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你们以同情和慈悲之心去写作时,不要忘记‘平等’,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特别懂得,即使是处在最困难的境地,人仍然有自尊,要尊重并保护那些贫弱的人们的尊严”;“还要提醒的是,你们所做的一切,应该出于无私的动机,就像是为亲人,为兄弟姐妹,这就没有必要炫耀,任何美好的情感一旦含有功利的目的,其实已经被玷污了―一要珍惜自己的美好的感情与心灵。”

(四)发现“大师”

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教育与阅读教育的结合的问题。关于“走进大师”的问题,我们已经谈得不少。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师对于正在学习中的中小学生,当然首先是一个精神的引导人,但同时也是学习写作的典范。这里也有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这些年我们比较强调创新,并有“创新作文”的提倡,这是针对当下写作中的人云亦云的平庸状态提出的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作文创新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最后的结果,要达到创新,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模仿”与“积累”这样的环节,这一点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是尤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写作应该从模仿开始,这就好像学写字要从“描红”开始,年龄越小的孩子的写作教育越要重视模仿,从初小入学到高中毕业,是一个以模仿为主到逐渐摆脱模仿,走向独立的创新写作的过程。──这些年不断有高考作文中的模仿问题的争论;在我看来,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受语文教育训练的一个总结,一个最终体现,因此,它必须是学生的独立创造,这当然也有借鉴、影响,但已经经过了消化,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了,因此高考作文中的直接搬用应该是不允许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否认作文训练中的模仿:片面地强调创新,而否认模仿与积累,也同样会陷入教育的误区,这是我们要警戒的。

尽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愿意写”,以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怎样写”的问题,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怎样写”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里也有一个如何教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除了必要的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应的讪陈(造句,谋篇,为使学生掌握某种表现手段而进行的专门性练习,等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可以怎样写”。因此,我们在全书体例的设置上,规定:每一个单元的“个案”(虚拟情境中的相对完整的教学实录)里,要有范例解说与习作点评,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参考范文或书目”,在“拓展性的写作”提示里,也可以有相应的阅读建议。总之,在整个写作的指导中,范文借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所谓“范文”,首先或主要是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包括当代具有可示范性的佳作。学生(本校与外校)的习作也不可缺,它们往往因更适合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实际而发挥经典不能代替的启示作用。这里还有一种发挥学生写作集体的作用的意义,推荐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对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效果,有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它往往构成我们所说的学生青少年时代的“神圣记忆”的一个灿烂的瞬间,这是我们每一个“过来人”都会有的经验。 除了“应该怎么写”之外,还有一个“不应该那么写”的问题,按鲁迅的说法,这或许是更重要的。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很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鲁迅还引述了一位苏联作家的意见:“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从作者的“修改”中去学习写作,这是一个很有启示性的做法。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抓住“修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改,也可以采取学生相互改,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一边改,一边议论“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是一种最容易见效的“不应该怎样写”与“应该怎样写”的教育。而这背后,也还隐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的批评的精神,要告诉学生:所有的文章(包括范文)都是有缺憾,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修改的,因而是可以质疑、批评的;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与批评,不要把自己的思考、认识与表达凝固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校正与发展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小学的阅读教育是写作教育的基础,是为写作教育打底的。而写读书笔记则是二者的一个结合。因此,在我们的体系里,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作为写作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喜欢读,并且每读必写”的习惯。我们主张“开卷有益”,提倡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随便翻翻”式的自主的自由阅读,因此,读书笔记的写法也是随意而自由,是由简单到复杂,更准确地说,是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可以是佳句的摘录,书的内容提要,可以是零星的感想,由此而引发出的自由联想;可以因共鸣而写心得,借题发挥,也可以因意见不同而与作者辩驳;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写成鉴赏式的或研究性的文章,等等。因此,读书笔记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自由心灵的交流与抒写,其意义不只在写作本身,在“发现大师”的同时,也在发现与发展自己。

关于“发现”这一关键词,我们已经谈得够多了;但最后还要说一点:“发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概念,提倡“同题重写”,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生命发展的阶梯上(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对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命题(例如对于大自然,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不断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思考,以求有新的发现与表达;或者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观察一些看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获得一种新的发现的喜悦与写作冲动。这里,同样也隐含着一种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的状态中。在我们看来,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与劳动的原动力。我们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与诗人林庚先生的话:“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并且对学生这样说―一、

“这里所说的‘婴儿’状态,就是要保持婴儿那样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同学们不妨作一次试验:明天早上起来──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说,人在‘休息了一天以后,人的灵魂,或者说人的感官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因此,早晨醒来,都会有一种‘黎明的感觉’,驱使人去重新发现与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那么,你就怀着这样的‘黎明的感觉’走在上学的路上,尽管你已经走了千百次,对路上的一切早已麻木得失去了感觉,那么,‘这一次’,你试着用新的眼光再看一看,你会因突然的发现而产生新的感动,把这种美好的新鲜感写下来,你甚至会觉得你的似乎已经厌倦了的重复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如果你每天都这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赤子之心’,人类最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一些赤子,永远的赤子。”

这样说来,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的“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写作,也为其终身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

三、“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

使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中,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谓良好的写作状态,就是学生不仅感觉到有许多东西(感觉,感悟,故事,景观,形象,思想,看法……)要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对如何表达有了或者明确,或者朦陇的感觉,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出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用文学的语言说,是“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逼”出来的。

但,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是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的。──当然,引导也是为了最终的不引导。

这就涉及教师在学生的写作中发挥什么作用,师生之间处于什么关系的问题。

常见的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应命作文,老师批改判分。在这样的模式里,学生自然是被动的,写作对于他当然谈不上是一个自觉的生命运动。而我们要强调的是,老师同样也是被动的:他仅仅是一个“考官”,学生写作与他自我的生命运动是毫无关系的。师生都处在被动地位,不仅是学生,连老师也进入不了状态,自然不会有我们所期待的积极而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 如何走出这样的被动写作的困境?我们以为,还是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即是要把学校教育中的写作,看作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这是我们在前文已经讨论过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是学生愿意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作文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是倾诉者,教师则担当了倾听者的角色。──不可小看这样的“倾听者”,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最匾缺的,学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甚至包括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学生有话要说却找不到倾听者有关。但倾听者的角色并不好当。首先是学生愿不愿意向你倾诉,这里就有一个教师是否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的问题。而这又是与教师以什么样姿态去面对学生直接相关。在我们看来,关键是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让孩子望而生畏的训导者、审判者的角色预设,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兄长,以至朋友的地仕,首先要相信学生(这是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的前提),对学生可能向你倾诉的一切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想一想,一个孩子向你敞开心扉,你将面对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并有一种理解的同情(要能够设身处地:“假如我也是这个学生……”),这样才会有轻松启然的倾诉气氛,才会有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的自愿的倾诉与倾听。

但如我们在前文一再强调的,学生的倾诉是需要教师启发的,这是教师必须担当的另一个角色。具体到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要有参与写作的意识,把自己“摆进去”。曾经有过所谓“老师先下水”的倡导,记得早在1960年代,我在贵州某中专教语文时就作过这样的尝试。我想,我们对此不必作机械的理解,教师不一定每次都亲自执笔成文,但参与意识却是绝对必要的:既然是对话,就必然是双向的,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首先要向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以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吐露的愿望,并且参与学生写作的酝酿过程。在本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如前文所介绍过的教学旅行(有的教师又称之为“文化学旅”),在活动过程中,师生面对同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或社会现象,共同观察,共同体验,共同讨论,分享感受与思考;同时,教师又作为一个组织者,组织与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中,每一个学生就会自然而主动地逐渐进入写作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与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进行。因此,更常用的方式是课堂上的对话,通过师生的对谈和同学之间的讨论,相互启发,引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中发现写作材料,唤起他的形象记忆,诱发他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倾诉、吐露、描写、表达的欲望,进入写作状态。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体现在他的语言的启发性与暗示性,前提是教师主体的投入,教师是以自己的真诚的、有爱心的、充满幽默感的、平等的、亲切的语言,营造一种自由创造的气氛,设置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入其内,即所谓进入写作状态,而言干外,即以文字表达出来。有时候,教师还要善干等待,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寻找材料,酝酿,构思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的缘由与时机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学生,面对不同的写作对象与要求,进入写作状态的途径与时机也不相同,因此,除了必要的等待之外,还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我过去在教中专语文时,也曾做过这样的努力,即每一次作文,都选择几个学生作个别重点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进入写作状态的途径,并通过反复的修改,总结经验,进而把握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我还建立了学生写作档案,将学生每次写作的进步与问题都记录下来(现在有了电脑,应该说这样的写作档案是更有条件建立的),以使自己的指导更切合学生实际,并更有计划性与系统性,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帮助学生“找到、发现自己”,而不是将学生强纳入某一既定的写作模式中。

实际上我们已经谈到了教师参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学生作文的评价。这里首先也依然是一个观念与姿态的问题:绝不能充当审判者,用自己的权力,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有的朋友提出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文,甚至是用“孩子的眼光”来理解和评价学生的写作,其用意都是在强调新的作文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写作的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这才可能有一个真正平等的关系。有的老师说得很好:“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作文,那里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这都是他的精神财富,即使是某些不足,甚至错误,如果引导得当,也会转化为一种财富。”教师的责任,正是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因素,包括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帮助学生将其提高为一种更为自觉的努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与内在精神上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转化为一种写作与精神财富。总之,作文评价绝不能压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我表达了,我受到尊重,也使别人(首先是老师)受到启发”的乐趣,这就是所谓“享受写作”。同时,也因为某种写作的成功而增强自信;又因为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产生新的试验,新的创造的冲动,从而为下一次作文较快较好地进入写作状态奠定了基础,这就达到了一个作文写作的良性循环。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修改,二是总结,三是展示。而这三个方面,都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与自我展示,自我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相互修正、展示与总结。而这样的评价、修正、展示和总结的方式又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在本书中即有这样的设计:在学生进入初中之始,我们就告诉他们:“初中三年,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是人生成长最快的三年。从外形到内心,你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中将发生很多很多你从未经历的事,产生很多很多你从未感受过的感觉。而且过了这个时期,你也许再也不会有这种经历,更不会有那种感觉了。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你可千万要把它保存下来,珍藏起来,这将影响你的一生。”因此建议学生,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做一个有心人,在初中三年,把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感受,都写下来,并保留、收集起来,准备三年后也像作家叔叔一样,编成一本自己的文章的集子,并且现在就先取好一个名字,例如《卵石集》《丑小鸭》之类,甚至预先写一篇序言,写下自己现在的心情、未来三年的打算。―一可以想见,这样的颇有诱惑性与想象力的建议本身就会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到初中第三册“尾声”,我们又建议学生“盘点你的金子”,“你可以对三年写的文章稍作修改,但主要是改错别字、病句等,不宜动大手术,以免失去当年的原汁原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必‘悔其少作’,即使是‘出屁股,衔指头’,也是十分真实、可爱的”,“在编辑中,你可以按时间先后排列,便于显示自己在写作园地的耕耘足迹;也可按作品体裁排列或按内容分类,便于进行自我比较。还可以有另外的编辑法,这都由你自己做主”,“你还记得当年写的序言吗?再拿出来自己读一读,你一定会感慨万千的。你现在可以为自己的文集写‘序二’了,就对自己三年的写作与精神历程作一个自我总结吧,还可以写写对未来的自己的发展的展望”,“至于文集的名字,可以保留原来的设想,也可以根据你现在的想法,重新改定”。―一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总结中长大了。作文教学正是从一个方面促成并记录了这样的成长,这大概也是其意义所在吧。

四、中小学作文的三个阶段

《新语文读本》写作卷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写作与生长发育、精神成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相互关联,力求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有机整体。为更鲜明地体现这样的学校写作教育的阶梯性及其内在联系,我们提出了“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的概念。

周作人说过,“儿童学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上的事项来说明”,我们由此得到某种启示:学生从“童年一少年一青年”,以及相应的“初小一高小一初中一高中”的写作,与人类从“原始一现代”的写作的发展程序是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的。而我们知道,人类的原初表达有三个特点:一是口头的,二是群体性的,三是将音乐、绘画、舞蹈与文学(诗歌,戏剧)混融为一体,是游戏性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才逐渐产生书面的表达,个体性的表达,以及文学(从诗歌、戏剧开始,发展为各种文类)的独立表达,这是一个逐渐分离(书面从口头中分离,个体从群体中分离,文学从音乐、舞蹈、绘画中分离,意义从游戏中分离),而又保留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过程。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小学写作教育正是应该循着这样的发展程序来安排,以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因此,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小阶段的写作教育必须强调三个原则,一是写作先于阅读,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即先说再写,在说的基础上写,有的教师主张把学生的最初写作称为“写话”,这是有道理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的“小儿的的语言”(周作人语),而千万不要用成人的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写作。二是群体性,要把教学群体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让写作教育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的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恢复类似原始人的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的混融状态,即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突出趣味性,以及对学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开发,要鼓励学生荒诞的、怪异的、虚幻的、非现实的想象,即所谓“小孩之诳语”,发展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从初小到高小,书面写作、个人写作的成分自然会逐渐加强,也会逐渐与音乐、舞蹈、绘画分离,但回头写作与群体作用仍应占重要地位,音乐、绘画,以至舞蹈的教育手段的运用仍不可忽视,尤其是游戏性、趣味性,以及五官的开发,想象力的开发,更应该成为整个小学作文教育的重点与主要特色。在我看来,不必给小学作文教育以过多过重的任务,它如果能够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趣的事,因而愿意写、喜欢写,并且初步养成写作的习惯(包括前文所说的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包括正确地书写,写完以后要多看几遍,作认真修改……这一类的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一开始就立下这样的“规矩”,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会有好的影响),学会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初中阶段无论是学生生长发育、精神发展,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前面所说的“分离”,应主要在这一阶段完成,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的写作,应该是以书面的,学生个体的独立写作为主的写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口语表达的讪陈,以及完全忽视学生群体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是要贯穿整个学校写作教育的全过程的;但与小学教育相比,这样的向书面表达与个体表达的倾斜是必要的。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自觉的自我表达意识,具体的说,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两个基本的写作观念,即“是自己要写,而不是他人要自己写”,“是为自己写,而不是为他人写”。这就是说,是真正发自自己内心的,是出干自我生命发展需要的,自觉、自主的写作,即所谓“率性写作”,而不是被控制的,迎合的,被动的,失去自我主体性的写作。应该说,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自身思想、情感与心理都不成熟,是很容易被控制,受影响,落入“迎合写作”的陷讲。所谓“迎合”,可以是迎合他者(家长,老师,考官……)的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因而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假话,也可以是迎合社会流行文化,或陷入各种“伪写作”(伪伤感,伪抒情,伪天真,伪深沉,甚至伪叛逆),或陷入消解一切的调侃与“寻开心”。―一这里,顺便还要提及,不可忽视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与网络写作对学生精神发展与写作的影响,这是网络时代所产生的新的写作教育课题,值得重视。回到初中阶段的“率性写作”这一话题上来,我们还想强调一点:鲁迅的两段话是特别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意义的,这就是:“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无声的中国》);“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 弄”(《作文秘诀》)―一这确实是“作文秘诀”。

其次,还要强调“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这对于初中阶段也许是格外重要的。我们在前面谈到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分离,但又不失去其联系,这应该是初中写作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鲁迅谈到“做文章”时,提出了一个“大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的原则,并引用高尔基的话,说“大众语是毛坯,加了工的是文学”(《做文章》);我想,学生作文也是这样,口语是毛坯,书面语言就需要加工,并且有一定的规范。在初中阶段就需要进行语言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做”文章的方法,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因此,其本身就是“率性写作”中的应有之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写作的“基本功”的训练,即字、词、句、谋篇布局的训练。我曾多次说过,在教育改革中,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写(少写)错别字、词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达到的,否则就是失职―一这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按我们的设想,在初中阶段就应该解决这些语言与写作的基本规范问题,这就能够为学生继续升学或直接参加社会劳动奠定了一个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

谈到教学生“做”文章的方法,已经涉及率性写作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即“有创意地表达自己”。通俗地说,就是不但要真实、真诚启然地表达自己,还要表达得好,表达得有力量,有创造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样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以及必要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初中阶段要特别重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的结合,这都是打基础的工作。

到高中阶段,我们提出了“公民自由写作”这样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强调,不仅是因为高中的学生将要或已经成为公民,而是要培育学生自觉的公民意识。我们认为,这无论对学生的“做人”,还是“作文”,都会带来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意义同样重大而深远。从写作教育的角度说,就是要使学生自觉意识到,写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自由地写作,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公民的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不容侵犯的;我们由此而教育学生:既要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写作权利与尊严,也要尊重并捍卫他人的写作权利,特别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更要如此,即所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用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条现代民主观念的基本底线:任何时候都不屈服于权势,不放弃自己的自由表达的权力,同时也要警惕,不以自己的意见定是非,任何时候都不能侵犯他人说话、写作的权利。另一方面,写作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是说,我们的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向社会发言,提出自己的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因此而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从事写作。我们告诉学生:“绝不允许用自己的文章砧污人类的文明。”我们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这样说:“你知道自己手上的笔有多重吗?看一看前人留下的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凝然正气传之子孙的血书,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责任与真挚的情感。还记得林觉民的《与妻书》吗?读过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吗?还有一本写经济学家顾准生平的书,副题极有震撼力:‘拆下肋骨当火把’……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带着锁链的囚徒,可是他们在精神上是最早挣断锁链的人!”自由写作的前提是自己要做一个精神上摆脱了一切有形无形的束缚的自由的人:“立人”始终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强调,高中阶段的写作教育,除了应继续注意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并逐步引向综合性的训练(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功没有过关,就更应补课)之外,应给学生写作的自由选择与自由发挥以更大的空间,并引导学生追求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以及独立批判的意识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创造性思维,非常规的,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写作构想,不断地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知道:“原夹作文也可以这样写”;同时更要注意和鼓励个性化的写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之路,要善于发现那些更具有写作天赋的孩子(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不要低估中小学生的学习与运用母语的能力与创造力,而且现在也确实陆续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巨大写作潜力的学生,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值得珍惜),并加以正确地引导―一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捧杀”与“骂杀”,应该让这些孩子在正常的情况下健康地成长,这需要一种良好的学校、家庭与社会氛围,这是要我们去努力营造的,这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如何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得以自由地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由的写作,这是一个更大的教育问题;而我们只能在中小学语文写作教育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有限的努力。

毋庸讳言,我们以上的讨论,都是“理想状态下的写作教育”。对此,我们有以下认识:这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的中、小学写作教育的距离是明显的;但它也并非没有基础:我们实际上是在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就是写作卷的编写者)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提升,并且期待着将来能够对第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更多的汲取,并得到更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朋友的帮助,使我们的写作卷更切合教学实际,同时也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化,现在的写作卷也只是一个“初步呈现”。一切都在实验的过程中,无论是《新语文读本》写作卷的编写,还是我们在编写中所形成的理念,都有待实践的检验,并期待得到中小学界的同行,以及一切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朋友的批评指正。

《教师之友》第2

上一页  [1] [2] [3] [4] [5]

篇11:中小学环境教育广度与深度调查报告

中小学环境教育广度与深度调查报告

环境教育的兴起起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者中市场经济机制的刺激下不断提升.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远离自然造成的异化使人类忘乎所以地认为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了科学,技术,似乎自然就会驯服地为人类提供一切享受.

但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营过程中,资本在不顾一切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一方面创造了“消费文化”这一当代时尚,另一方面所制造出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的环境问题及公害事件促使发达国家的民众开始觉醒并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生活消费的多样化也促使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的呼声在西方越来越高,发出这种呼声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

人类“对环境的觉醒”是石油工业污染触发的,但随着认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内涵都在迅速加深.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指出“教育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对应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赋予公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环境及道德方面的意识’,‘价值观与态度’和‘技术与行动’,以有效的参与意识决策”.建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环境教育不仅局限于传授一些有关环境的知识,更强调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行动;环境教育已经提高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就环境教育的内容而言,那一阶段环境教育的重点在于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一点与当时中国盛行得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育主流文化及教育现状是一致的.而且,在当时,可以说环境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知识对象不同罢了,环境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中进行的,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则是在非正规教育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从环境教育方法上看,当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多是讲授,灌输,正规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讲座,相关科目的课堂渗透,选修课,课外活动中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现;非正规教育也是通过讲座中的讲授和灌输,媒体中的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现的.

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现在,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

(1)民众对于环境的关注空前高涨,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非政府的明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社团.

(2)少数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其中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学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监督工作,其环境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对人和人的关系的讨论,教育和分析,环境教育这个术语已经变得不足以描述这些小学所进行的这种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个词汇开始在某些小学取代环境教育的称呼了.

(3)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开始成为媒体的工艺广告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有关环境教育的达标要求对小学,中学不同层面的学生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意识(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

2.态度(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认识环境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状况,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

3.知识(促使并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4.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调查内容:

环境教育展现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教育思潮的影响.这种新的文化思潮就是可持续发展.

在这次设计问卷内容,我们参考了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教育的理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民众的经济收益大多不是通过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更多地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后获得,因而对环境的理解比发展中国家要广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中认为“环境”应涵盖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人的精神环境.

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还大部分认为就是指自然环境,最多扩充到社会环境,鲜有提及人的精神环境.

因此,在这次问卷内容上,我们尝试把社会环境知识及人的精神环境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三部分的比例依次为:自然环境占26%,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6%,(中学生). 自然环境占24%,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8%,(小学生).

三.调查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二,初三,高一学生.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交的办法,并事先向学生说明该问卷与成绩评定不挂钩,要求学生如实填写且互不讨论.在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意义及如何操作后,攻击发放问卷669份,回收649份,其中作废16份,实际有效649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从回收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比较好,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广度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例如第3题的作答明显表现出初中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面较窄,学习较局限于课本,对距离我们生活较近的自然环境知识却显得比较陌生.再例如2,5题,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但不十分清楚.从小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掌握程度较好.因为依据小学生学习特点,他们的知识系统能力还没有形成,所以完全正确率不是很高,但是从错误率来看,小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掌握得不错.

2.对于社会环境知识的考察,中学生的环境意识要优于小学生的.这部分的知识多与生活相关,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环境问题,中学生多表现出了较多的关注程度.但对于塑料不可以再利用,卖血造成的污染,光污染也是城市主要污染等,同样表现出了这部分知识的匮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环境意识还是较好的.

3.关于人的精神环境这部分知识,我们主要是从环境态度和参与程度两方面来考察的,下面依次来说,

(1)态度:中小学生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环境态度,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

(2)参与程度: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不强,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行为会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很难所有同学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说明学生的环境参与还需要我们环境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当然这也更缺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道德和法制社会.

五.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从环境教育的特征来看,它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所以,环境教育首先是对现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一种不适宜的教学方式会明显地限制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一位成功的环境教育教师应当转变教育风格做到:教师不应当把学生仅仅当作是一个低己一等且待接纳的容器,而是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具有平等地位,彼此需要交流,学习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作用不应当再只是充当一个灌输知识的机器,或提供知识源泉的水库,而是应当成为引起学生学习需求的一个动力引擎.此外,在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引导。

篇12:浅谈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的教育

浅谈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的教育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结合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谈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不妥之处,诚望得到批评指正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小胥》:“(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就包括学习《诗经》,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先秦政治文化活动中,赋诗言志风气之所以盛行,正是当时上层社会诗歌教育的流行和普及。

《论语·阳货》记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不仅用于政治活动,也用于日常生活。《论语·季氏》中记孔子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汉代官学立有五经博士,其中就包括《诗经》。由于《诗经》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六朝时期,贵族子弟从小就学诗,读诗写诗蔚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社会各阶层弥漫着浓厚的爱诗风气。不少文学家从小就能作诗。如梁简文帝“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昭明太子“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据《南史》《北史》等书记载,庾肩吾、任丘迟八岁,谢惠连、薛道衡十岁即“能属文”。六朝人所说的“文”包括诗。唐代兴科举,作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

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作诗。宋代朝廷多次选拔神童,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宋史·晏殊传》载:(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考的内容就是诗、赋、论。宋代谢枋得《千家诗》因为“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题辞》)。唐末胡曾的《咏史诗》以及宋代杨简《历代诗》等,也曾被选作教材。

明代程敏政《咏史绝句·序》说:“余家居,见塾师以小诗训童子,乃首以市井无稽韵语,意甚不乐。因以所记古七言绝句咏及史者,手书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余年,以时比次,得数百篇。又以其猥杂而不便于一览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间世之治乱、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贤否,大抵略备。”《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红楼梦》中十几岁小姐丫环都会作诗,结海棠诗社,香菱向黛玉学诗等描写,可以间接看出当时人们对诗的偏爱

本世纪50年代,文学教育也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文学课本。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中止。60年代初,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禁区。直到80年代,语文教育界才又重提文学教育的任务。随着文学教育的“春风吹又生”,诗词才又重新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好的诗歌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性情。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X、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产生了地心吸力、万有引力的学说。瓦特看到开水壶冒气,也海阔天空地联想、想象,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莎士比亚戏剧中那瑰丽的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自然也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这说明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需要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住,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4.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

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选择的范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晚清的龚自珍。可以说,中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有选录。

20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新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文学作品占60%以上

除教学大纲中指定背诵的古诗词以外,中小学语文教材还选了一些现当代诗和外国诗。仅以中学为例,如,现当代诗,选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冰心的《纸船》,臧克家的《有的人》,闻一多的《也许》《色彩》《死水》,陈梦家的《一朵野花》,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何其芳的《欢乐》《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X的《沁园春·长沙》,陈毅的《梅岭三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李广田、席慕容的《乡愁》,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梁小斌的《我爱秋天》,韩东的《山民》,杜谷的《春夜》等

外国诗选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莱蒙托夫的《帆》《祖国》,泰戈尔的《纸船》《萤火虫》。另外,教材还编入了诗歌鉴赏常识、诗词格律知识,还有朱光潜的《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等文章,以期多方面地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与素养

从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都在起始年级使用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小学和初中是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的修订,高中则是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教材基础上的修订,但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是新教材。与过去相比,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宜任意夸大诗词教学的作用。比如,有的同志主张读古诗一定要用古音,特别是作为韵脚的入声字,否则就不押韵了;有人认为,不仅要读,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写诗;甚至有同志主张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把作诗列入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诗词真正走进校园,等等

关于古诗的'读音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来读就可以了。当然,用现代音读古诗,自然会出现某些古诗不押韵的情况。这是由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只要给学生交代一下即可。至于古汉语的声纽、韵部、声调是怎样发展演变的,《诗经》里怎么读,六朝时怎么读,唐宋时怎么读,那是音韵学家的事情。如果要求严格按照古音来读,那么读《关雎》《蒹葭》就得用周秦音来读了,读李白、杜甫的诗,又得用唐代音来读了。正如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王怀祖广雅注·序》中所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后为今。”再说,即使是唐诗,由于每个诗人的籍贯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语音对他的诗歌创作肯定会有影响。中小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求之过深

关于写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少数有写诗才能的学生,不妨一试。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比尔·盖茨虽然大学没念完就去创业并获得了成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学比尔·盖茨。不能把少数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扩大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我们只是在高中阶段的某些诗歌单元里,以选作题的形式安排了有关诗词写作方面的练习。比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11课是“近代诗八首”,张必锟先生就在课后出了这么一道练习题:“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说:?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我们的原则仍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

第12课“词六首”课后有这样的练习:“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教师教学用书里也有这样的话:练习填词仍然是为了读词,要求要低些。学生中有填得较好的,拿来读给大家听听,不必修改。初中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西江月》,X词中也有《如梦令》和《西江月》,作一点比较,也许容易打开思路

关于把作诗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意见恐怕是不现实的。第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服务的。考什么,怎么考,首先要考虑如何为这一目的服务。当然,高考也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高考虽然是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是不可以随意挥舞的。必须充分尊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第二,也有悖于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目的。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考或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性质,还是考试内容、范围,都与科举时代大不相同,如果再要求考生作诗,显然已不合时宜了。且不说多数学生是报考理、工、农、医类高校,即使是考中文系,也没有必要考查作诗的能力。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逐渐加大了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是古诗词和现代新诗各选一首,并列出对这些诗歌理解(赏析)的若干选项,让考生选出理解(赏析)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我认为,对诗歌教学的要求,能够做到诵读、理解、鉴赏、评析就可以了。

篇13: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继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断想》一文。 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关注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关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成效。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尤其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对少年儿童的

[1] [2] [3] [4]

篇14: 道德现象与教育反思

道德现象与教育反思

20xx年11月,中国广东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20xx年3月中国北京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四月非典肆虐,疫情几乎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个省份。

SARS是一面镜子,在这一面镜子前,有的人微笑、有的人哭泣、有的人逃避、有的人站起……我们看到了邓炼贤、叶欣、王晶、姜素椿,我们也看到了造谣传谣、趁火打劫、制假贩劣、囤积居奇、逃避检疫、抗拒隔离……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能经受住考验,保留一份清纯么?安徽农业大学团委在“社会公德意识实验报告”中列举说:一把明显妨碍通行的大扫帚,在两个小时之内有大约350名学生经过,但只有11人将这个障碍物扶起。在过去一年中,只有两位同学拾到饭卡主动交公,大部分丢了饭卡的同学在报失之前,电脑上都有被别人或多或少用过的记录。在34位学生购物者中,有15位同学没有退回营业员多找的零钱……。类似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学生中并不少见。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从其客观意义上说,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个体的人。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文明的社会、进步的社会,要求社会的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社会意识的培养已经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在表象的背后,我们还需要第三只眼看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的意识里,心理咨询室只是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摆设”;在不少学生看来,3月5日学雷锋、3月12日多植树……已经成了一种口号多于行动的“必修作业”;在更多家长的家教观念中,利己多于利人、自私多于无私。因此,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社会意识方面,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肩负着艰巨的任务。

一、培养作为社会公民的生命意识。

吉林四位一起玩耍的小学生发现自己的同伴落水,他们选择了悄悄离开;14岁少年绑架11岁少年,最终将人质撕票;浙江金华徐力榔头杀母;郑州李光辉硫酸泼教师;花季少女轻易自杀……这样的报道我们还陌生吗?

人,最可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处于困境的保尔・柯察金实现了自身生命对死亡的悲壮挑战。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话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来之不易。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爱别人,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贵,才会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读一读育儿网站上准妈妈的怀孕日记,看一看自己出生的'摄影录像,父亲节、母亲节亲手为父母准备一份电子贺卡……教育学生对生命常怀感恩。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无论是应对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的生存能力,还是面对抢劫、诱骗等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我们的学生都相当匮乏。指导学生在火山与地震的专题网站上自主浏览,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关注日本和阿尔及利亚的地震新闻,加强自我救护的意识提高自我救护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还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自尊自爱;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互尊友爱。

二、培养作为集体成员的合作意识。

也许你没有注意,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试一试,你会大吃一惊。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合作意识”,你可以找到成千上万个公司,他们的招聘广告中无一例外均打上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没有合作意识的危害,而“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则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合作的强大威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无处不在,不会合作的人几乎寸步难行。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含义。

“One for all, all for m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在新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可以见到合作的身影,这种合作不仅是学生层面上的生生合作,还有各科教师参与其中的师生合作,更可贵的是社会力量也加入其中,形成一个有力的有效的合作群体。我校三年级学生在自编课本《我是五一人》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方方面面的帮助,找电教教师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向电脑老师讨教上网的技巧秘诀,请爸爸妈妈介绍过去的学校,采访村委领导走访集团企业,小组合作生成Powerpoint文稿……他们的成功就是群体合作的成功。

三、培养作为独立个体的竞争意识。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21世纪需要的不是一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乖孩子,而是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巧孩子。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坚强意志、创新精神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孩子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把孩子的竞争能力当作由学业、才识、创造力等组成的一个能量系统,则它对该系统有一种重要的保护与提升的功能。

正如《挑战主持人》栏目的广告语所说:挑战无处不在。竞争也无处不在。大到国际的、省际的,小到校间的、班中的,有人群存在就有竞争存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在班级管理的事务中开展诸如班委改选、方案竞标、主持人选拔以及各种专项比赛,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加以渗透。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数学教学中,规律的再发现、法则的再体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流。在注重经历体验的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帮助开展深层次理性思考,对于想法独树一帜、思路标新立异且科学合理的同学,可以用其名字来为规律法则定理冠名,如:陈氏规律,许氏解法,王氏定理等。激励学生大胆与历史名人竞争、与现实名家竞争、与学习伙伴竞争,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个性的果实。I try, I win.

四、培养作为社会一员的服务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服务者。特殊的是,你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别人为你提供的服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各司其职,为人们的日常起居同时也为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没有义务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服务的享受也是不存在的。从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对于加快学生的社会化、加速社会的文明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脑网络等创设仿真情景,网上购物Toy Shop、人际交往On the bus、电话交流Mayor’s Hot Line……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营业员、售票员、市长等诸多社会角色的辛勤工作。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位会有高低,分工会有不同,但是服务是不变的宗旨。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社会嗅觉,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对学生展开强有说服力的适时教育。在晨会课、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队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媒体搜索报章浏览的形式,向学生全面展示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医护人员所表现出的“我不上谁上”的英勇无畏精神,而这恰恰就是服务意识的最高境界。

五、培养作为地球儿女的环保意识。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强调教育必须重新定向: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目的。调查显示,40%的人认为当今的社会文明习惯水平提高了;55%人认为“要从自己做好保护环境”,但同时又有50%的人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或“根本没有想过”从事环境保护的义务劳动。

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环境,一方面在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一矛盾现象令人深思。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是当前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班主任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收集世界和中国的环境现状,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在这种使命感的推动下,深入社区开展义务宣传以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身先士卒,在社区、在家庭、在学校,每一个同学都时时提醒自己作为一个环保小卫士的神圣职责,消除白色垃圾、控制电池污染、关注噪音污水……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EXCEL统计表统计图借助鲜明而醒目的数字、直条、曲线客观反映环境现状;科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验数据分析;语文教师则可以更多地结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视频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开展专项社会调查,创作各具特色的环保标语警示社会,倡导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社会新风。

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教育机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亿万个孩子就有亿万个家庭。我们教育能做的不仅是教育孩子,通过孩子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我们任重道远。

篇15:教育教学随笔与反思

为了教好本门课程,我总是认真做好课后随笔,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教育教学随笔,写课后反思。例在《我在进步》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在《学会自我保护》这一课中,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无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写课后反思》。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我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果学生对本课感悟不是很深,于是课下我及时记录了这一点: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调查采访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例在在教学《学习别人的长处》这一课时,我明显感到本班学生对别人的优点发现不够,反而专揪同学缺点,所以本课我临场发挥,由我扮演骆驼,一名学生扮演羊,同学们演老牛,上演了一幕《骆驼和羊》的童话剧,骆驼和羊的争论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课堂教学的规则》一课时,学生忙于回答问题,课堂纪律反而有些乱,我趁机让学生们坐好,一分钟后,让生说原因,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课堂纪律一下好转。于是,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道:非常情况,非常处理,教师在课上应多些应激机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育教学随笔与反思]

篇16: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与反思

破茧成蝶的蜕变

我担任08计算机(5)班班主任期间,班里有个学生叫梁某,梁某是我班最为“出名”的学生,他的“出名”不是表现在好的方面。梁某无心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自由散漫,无视校规、班规;他自尊心较强,遇事冲动,不顾后果,据了解初中阶段曾无故顶撞学校领导与老师,不易接受别人意见与批评。

有一天早读期间,我点名时发现梁某不在课室。我以为他又在学校的食堂吃早餐逃避早读,但刚早读完时,宿舍管理处就打响了我的手机。我一看到宿舍管理处的电话号码,心里就暗想有事发生了。果然,宿舍管理处的宿管告诉我,我们班的梁某破坏宿舍楼梯的消防设施灭火筒,叫我亲自上去领人。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非常气愤,赶紧跑到宿舍管理处。去到宿舍管理处,看到梁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当时我真想狠狠地臭骂他一顿,可以我想到如果当着宿管面前骂他,效果可能适当其反,就深深呼吸一下,平复自己的心情,问他:“你吃早餐了吗?”他有点惊讶,低声地说:“吃了”。“那么你跟我去办公室把整个过程写下来吧,这样也好早点回去上课。”随后,我就问宿舍管理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他将宿舍楼梯的灭火筒拿下来玩,打开灭火筒喷向其他同学。

回到办公室后,我叫梁某坐下来,把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经过写下来。不到五分钟,他说写完了,我一看,只有寥寥几行字,说自己早上下宿舍楼的时候,见到有同学玩灭火筒,他也走过去瞧瞧就被宿管捉住了,一句也没有提到他自己有份破坏灭火筒。而且也没有提到有那几个同学一齐破坏,他还想帮其他同学隐瞒这个事实。看来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必须采取什么措施让他受到教育,我就让他自己再继续想想还有什么遗漏没有写清楚,然后我去上课。

经过我的观察发现,梁某是自尊心好强的人,为人也讲义气。下课后,我就将他带到办公室外面的凉亭里,我让他感觉被人尊重与理解。我对他说做男孩子,要有所担当,敢做敢认,现在你这样百般抵赖也于是无补,因为学校的宿舍楼梯装了摄像头,想抵赖也抵赖不了。第二破坏消防设施是非常严重的违纪,如果万一发生火灾就是因为你这样的行为,而导致其他人的财产和人身的损失,你会不会内疚一辈子。最后我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时贪玩而去拿灭火筒喷同学。如果你能详细写下发生的过程,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暂时不会通知你的家长。梁同学听到老师暂时不通知家长,好像深深轻了一口气。经过我耐心的劝导,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最终写下发生的详细过程,并写下检讨书。

经过这件事,他彻底认同了我这个班主任,认为我同他初中以前的班主任不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责骂,一发生什么事就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这样的做法令他非常反感,所以他才处处与初中的班主任对着干。在接下来我的几个学期,我与他成为亦师亦友,我与他的家长共同配合,紧密联系。我知道他喜欢体育活动,就安排他做体育委员,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他加入学校的篮球队。在校运会他带领同学们获得了团体第三名;在班际篮球赛上他带领班篮球队打出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高三的最后一学期,他光荣地去参军了,成为一名人民海军战士。

反思:

1、破坏消防设施是非常严重的违纪行为。我严格要求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有个别老师的单一粗暴的教育方式令梁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看来一味的责骂是解决不了问题。

2、知道他破坏宿舍的消防设施,我没有立即大声责骂他,而是冷处理,同他讲暂时保守这个秘密,不告诉家长,从而取得他的信任。 3、抓住他喜欢体育,喜欢打篮球的特点,让他承担班级的管理,融入班集体当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自信心,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树立他在学生中的威信,改善在人际关系和班级中的地位。

总结:

每一个学生不是从一出生就被认定是有问题学生,学生来到学校受教育是非常有可塑性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来灵活处理教育学生。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觉得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我们要关爱学生,爱护学生,就算学生一时未能理解老师的苦心,但我深信有爱心始终能打动学生,令他们迷途知返。回想起这件事,我深感欣慰,通过自己的教育能够换来一位学生在人生关口的一次转变。问题学生的转化也是一项持久工程,通过我们细心、耐心的教育,令一个个迷途的学生破茧成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

四年级美术《快乐的回忆》教学反思

《明天我们毕业》的教学反思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成长足迹 教学反思

《一只鸟仔》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学心得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三年级《小船摇啊摇》的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反思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中小学教育回忆与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023-08-01

三年学习计划2023-04-14

《淅沥的小雨》美术教学反思2022-09-16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2023-10-05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2023-06-25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022-11-23

《课上飞来一只大马蜂》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022-12-03

我的老师课程教学方案2022-06-17

大班语言《梦》教学反思2022-09-25

小学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蒲公英》教案及反思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