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桃子好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我还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口算。(12分)
1. 5×7= 36+35= 60+25= 76-40= 68-5= 24-8+7=
9×6= 6×7= 12+28= 80-23= 8+7= 8×5+4=
二、青蛙回家:用线把青蛙和荷叶连起来。(8分)
三、脱式计算(24分)
44+28-15 4×6+7 64+(52-29) 65-5×9
32-25+15 76-18+39 24÷6×8 63-(32-23)
四、在正确算式后面的( )里画“√”,错误的画“×”。(6分)
1. 小明吃了7个,还剩多少个?
(1) 4×3-7=4(个) ( )
(2) 4×3+7=19(个) ( )
(3) 4×3-7=5(个) ( )
2.小明看一本4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8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看的同
样多,这本书还剩多少页?
(1)40-8-8=24(页) ( )
(2)40-8+8=40(页) ( )
(3)40-(8+8)=24(页) ( )
三、解决问题。(50分)
1.二年级一班的图书箱里共有48本书,今天新增加了14本,又借出去了20本。现在还有多少本书?
2.6元
应找回多少钱?
3.果园里有苹果树、梨树、桃树共87棵。
桃树有多少棵?
4.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5.小红有45张画片,她送给了小华7张,送给了小强10张,还剩多少张?
6.老师出了4栏口算题,每栏9题。小明算了34题,还有几题没算?
7.36元 5元 28元 元
(1)买5个 和一辆 一共需要多少元?
(2)90元买一顶 和一个 ,还剩多少钱?
(3)自己想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8、小红在看一本68页的书,他已经看了20页,剩下的要在8天内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篇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二百、百、()百、()百、()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
(3)三百三百地数。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758690100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
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480521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
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6○2066○62100○8975○57
二、新课教学活动出示教学例3:小鸟叼卡图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459○456730○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375309420200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二、讲授新课师: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右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万。。。
数位: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2356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这个数是由(2)个千,(3)个百,(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篇4: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试题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试题
一、口算
7817= 42080= 27+25= 24÷5=
80+60= 40÷8×6= 35080= 50+2350=
3000+7000= 11040+30= 28+4×7= 7010-30=
二、填空
1.五千四百零八写作( ),这是一个( )位数。
2.和23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3.由1、8、0、3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它们的最高位都是( )位。
4.把7999、9908、10000、8957、9889这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 )>( )>( )>( )。
5.一台电磁炉的'价格比一台洗衣机便宜得多,
比一辆自行车贵一些,一台电磁炉可能多少元?
在合适的答案下画√。
210元 310元 810元
6.填上正确的符号或数。
4cm=( )mm 96○92-17 999m○1km
40dm=( )cm 2405○2400+5 40+1000○1400
三、计算
1. 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
28÷3= 33÷5 = △ 325+608 =
△ 583+246= 96+570= 189+247=
234+754+120= 987-432-123=
四、列式计算。
1.比398多298的数是多少?
2.760比290多多少?
3.减数是96,被减数是124,差是多少?再加上35,和是多少?
五、下面是一张图书借阅登表,请你把表填写完整
图书借阅登记表
书 名 总 数 借 出 剩 余
下午 下午
卡通画 册 82 37 29
科技画报 75 27 15
科学 故 事 29 24 18
六、解决问题
1.看下图,小明从家里出发,去上学,请问走哪条路更近?至少要走多少米?
年级 人民币元
一 146
二 218
三 165
四 387
五 490
六 485
2.光明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
情况如下表所示:
(1)哪个年级捐款最多?哪个年级捐款最少?相差多少元?
(2)五、六年级共捐款多少元?
(3)四年级比二年级多捐款多少元?
(4)哪两个年级捐款的数量最接近?
(5)你还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2.王大妈家养了172只公鸡,128只母鸡,卖掉155只鸡,还剩多少只鸡?
3.一年级有280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54人,三年级比一年级少54人。
(1)二年级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多少人?
4.一捆电线上午用去384米,下午用去216米,还剩400米;
(1)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
(2)这捆电线原来有多长?
篇5: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6: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篇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2分)
1.5×7=36+35=60+25=76-40=68-5=24-8+7=
9×6=6×7=12+28=80-23=8+7=8×5+4=
二、青蛙回家:用线把青蛙和荷叶连起来。(8分)
三、脱式计算(24分)
44+28-154×6+764+(52-29)65-5×9
32-25+1576-18+3924÷6×863-(32-23)
四、在正确算式后面的里画“√”,错误的画“×”。(6分)
1.小明吃了7个,还剩多少个?
(1)4×3-7=4(个)()
(2)4×3+7=19(个)()
(3)4×3-7=5(个)()
2.小明看一本4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8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看的同
样多,这本书还剩多少页?
(1)40-8-8=24(页)()
(2)40-8+8=40(页)()
(3)40-(8+8)=24(页)()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2分)
1.5×7=36+35=60+25=76-40=68-5=24-8+7=
9×6=6×7=12+28=80-23=8+7=8×5+4=
二、脱式计算(32分)
44+28-154×6+764+(52-29)65-5×9
32-25+1576-18+3924÷6×863-(32-23)
三、在正确算式后面的()里画“√”,错误的'画“×”。(6分)
1.小明吃了7个,还剩多少个?
(1)4×3-7=4(个)()
(2)4×3+7=19(个)()
(3)4×3-7=5(个)()
2.小明看一本4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8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看的同
样多,这本书还剩多少页?
(1)40-8-8=24(页)()
(2)40-8+8=40(页)()
(3)40-(8+8)=24(页)()
四、解决问题。(50分)
1.二年级一班的图书箱里共有48本书,今天新增加了14本,又借出去了20本。现在还有多少本书?
2.6元
应找回多少钱?
3.果园里有苹果树、梨树、桃树共87棵。
桃树有多少棵?
4.
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5.小红有45张画片,她送给了小华7张,送给了小强10张,还剩多少张?
6.老师出了4栏口算题,每栏9题。小明算了34题,还有几题没算?
7.
36元5元28元元
(1)买5个和一辆一共需要多少元?
(2)90元买一顶和一个,还剩多少钱?
(3)自己想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8、小红在看一本68页的书,他已经看了20页,剩下的要在8天内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篇9:新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数因数积
篇10: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口 算 20
(1)15×3= (2)42÷7= (3)9×5= (4)28÷4= (5)12×3=
(6)35÷7 (7)19×2= (8)18×3= (9)21+32= (10)19+17=
(11)28+9= (12)36+5= (13)28+3 = (14)16+30= (15)28-6= (16)13×3+20 = (17)45÷9+37=
(18)100-9×3= (19)80+5×4= (20)30 -36÷4=
二、计算 12
(1)9×8+12 (2)20+24×2 (3)72÷8+30
(4)56-8×3 (5)21+6×3 (6)15-40÷5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8+16÷8 改正 (2)40-15×2 改正
=24÷8 =25×2
=3 =50
四、脱式计算 18
(1)63-40+25 (2)35+4×8 (3)27+81÷9
(4)6×8-24 (5)36÷6×4 (6)49÷7+63
五、在〇填上>、<或= (12)
(1)5×4+5〇5×4-5 (2)6+7×2〇7+7×2 (3)5×2×3〇5×(2×3)
(4)42÷6+7〇42÷7+6 (5)40-8×5〇40-8×4 (6)30-49÷7〇20-49÷7
六、列式计算 8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 5*5=25
(1)菜站上午进10筐西红柿,下午进12筐西红柿,一共运进多少筐西红柿?卖出11筐后,还剩多少筐?
(2)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4)二年级一班有42人,二班有43人,全年级有10人体育没达标,达标的有多少人?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篇11:青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复习内容:
综合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习过程:
一、 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习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习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 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D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习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习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篇12:青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篇13: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口 算
153= 427= 95= 284= 123=
357= 192= 183= 21+32= 19+17=
28+9= 36+5= 28+3 = 16+30= 28-6=
133+20 = 459+37= 100-93= 80+54=
二、计算
(1)98+12 (2)20+242 (3)728+30
(4)56-83 (5)21+63 (6)15-405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8+168 改正 (2)40-152 改正
=248 =252
=3 =50
四、脱式计算
(1)63-40+25 (2)35+48 (3)27+819
(4)68-24 (5)3664 (6)497+63
五、在填上或=
(1)54+554-5 (2)6+727+72 (3)5235(23)
(4)426+7427+6 (5)40-8540-84 (6)30-49720-497
六、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
(1)菜站上午进10筐西红柿,下午进12筐西红柿,一共运进多少筐西红柿?卖出11筐后,还剩多少筐?
(3)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4)二年级一班有42人,二班有43人,全年级有10人体育没达标,达标的有多少人?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篇14: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以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为主线,创设了统计我们班同学校服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标准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统计班级学生看电视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的环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织登记,每个人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开拓了思维。
3、巧设情景,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喜爱有所选择,有的学生认为各种蔬菜平均分,有的则会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新知,学会合作,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篇15: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山寨》、《武夷山》都是描写青青的山,只不过是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写了各具特色的青山。许多学生对山了解不多。也没有真正看到过山。因此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的感官在文字中自由停留,让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触及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对山停留在感官上的情感将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随同文字一起慢慢渗入内心深处,“山”将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下烙印。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说明性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课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这段话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武夷山山的特点,而且便于学生想象、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为此,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常识采用了以下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想象画一画。
这段话中作者把武夷山山峰的样子分别比作玉柱、火把、鲜花和竹笋。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比较清晰的山的形象,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白纸上画一画这些山峰的样子,告诉他们玉柱和那些柱子的样子相似。同学们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饶有兴致地动手做画。有几位同学甚至突破了课文描写的局限,把山峰的样子想象画成了老人、怪兽等。尽管这些画非常稚嫩,但学生很投入,那么认真,完全溶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没有一位同学“开小差”。
由此,我得到启示:让学生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2、在学生对这些山有了初步的感官形象之后,我相应出示了如下的活动练习:
(1)给山起名字。
课本上第32页有个练习:让学生看着图上山的样子试着给山起名字。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参与讨论。随后,我又让各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认为,第一座山叫母子山,第二座山叫老人山......”
第二小组:“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几座山分别叫:手掌山,独指峰,蜗牛峰,公鸡山和骆驼山。”
其他几个小组也派代表纷纷发言。最后,师生共 同评议,选出优胜小组予以奖励,另外几个小组也相应得到了口头鼓励。
(2)仿照例句说话。
有了以上的基础,同学们再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组词语来造句以不是难事。看,他们个个神情激动,小手举得老高,显得那样自信。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看着这充满活力的课堂,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想起前几节课沉闷的课堂气氛,与今天相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新教材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这正是学生所期望的。所以,学生需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快乐,那样主动地寻找探究新知识。
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篇16: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1.填空题.
(1)207读作 (2)八百零三 写作:________________
(3)375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九百六十一 写作:_______________
(5)从996往后接着数5个数是、、、、.
(6)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三位数多.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31=5000+400+30+1 286=++
7560=++ 2048=++
8009=+ 3070=+
3.80里面有个十. 190里面有个十.
4.找出下面数的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5.用 三张数字卡片,可以排出个不同的三位数,把它们写出来是_________.其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最小的数是______.
6.直接写出得数.
400+300= 5000-3000= 99+1= 1000-1=
1000-240= 450+540= 1001-1= 999+1=
5600-5000= 7000+600= 350-120= 89+2=
7.填空.
(1)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十万里面有个一万,一千里面有个十.
(2)从右边起百位是第位,右边起的第五位是位,千位是第位.
(3)8008这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的8表示8个,第四位上的8表示8个.
(4)892是位数,最高位是位,1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
(5)用5、0、3、9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6)按顺序,找规律填数.
102、____、100、____、____97、____.
190、____、____、160、____、____、____、120、____、____
5000、____、6000、____、7000、____、____、____、____、9500
8.读写出下面各数.
4050 6009
二千零六写作 五千八百七十二写作
5个百和8个十是 1个千、2个百、3个十和4个一是
六个一、八个千是 一个万是
9.在里填上“>”、“<”或“=”.
1000999 99101 11119999 9991001
1010999+1 99100-1 1001-1999+1
12.在里填上“+”、“-”、“×”或“÷”.
455=33 67=202
279=8724 486=2719
1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1090 1009 1100 1909
(2)9999 8900 9990 8909 10000
11.写出个位上是0的所有两位数.
写出个位上是5的所有两位数.
12.应用题.
(1) 水果店原有35筐桔子,又运进65筐,后来卖出了48筐,水果店现有桔子多少筐?
(2) 一双布鞋8元钱,3双布鞋的价钱正好可以买4双凉鞋.一双凉鞋多少钱?
(3)二(1)班有24名男生和18名女生,每7名同学分成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测量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12-23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教学计划2022-05-2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2-08-2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2-12-18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5-3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3-03-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3-20
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2-2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3-08-08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