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2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3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平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
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4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5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6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情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7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9
一、源于生活,课堂更有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力求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关键时刻,教师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同时,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0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1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2
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线”提问:能否用“线”这个字来组词?(生答)
教师相机板书:线段、射线、直线
师问:
生活中哪儿有线段?能把它画下来吗?如想知道它有多长呢?
出示:
城市夜景图教师提问:这幅夜景图中你感觉最醒目的是什么?能描述一你所看到的光线吗?
能用手势表示这样的一条光线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这样的光线是从一个点出发,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指名学生板演。
追问:
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线也可以看作是射线?
引导学生举例,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激光等。
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我结合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灯光夜景图、作图与想象,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虽然人民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新知识,但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浅的认识阶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识1元,1角,5角,这些人民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纸币现在比较少见,所以有可能不认识。至于1分、2分、5分这些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陌生的。为了更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掌握,我在课前几天让孩子与家长一起玩人民币的游戏(可认识钱,可随便抽一张人民币与家长比大小等),在游戏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些不认识人民币的孩子通过此活动,对于人民币有了初浅的认识,有一部分家长会根据书上的内容拿出1分、2分、5分的人民币让孩子认识。
教学时我请孩子拿出你喜欢的那张人民币,向同学进行展示介绍各是多少,并说说自己的辨认方法,加深了他们的印象,也总结出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这样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没有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过程中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 “做”数学的乐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4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10-30
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03-31
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2024-03-1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09-18
小课题研究:《认识角》教学反思2022-09-19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022-09-22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05-06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2022-10-2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22-09-22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