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教学反思(整理19篇)由网友“轻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短歌行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分享。
篇1:《短歌行》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篇2:《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通过此次授课,自己在对课的设计和思考中成长。同时也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说得好“上得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篇3:《短歌行》教学反思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篇4:《短歌行》教学反思
宝鸡市姜谭高级中学 张肖侠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篇5:《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x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
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篇6:短歌行教学反思
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的文学成就是最没争议的。《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曹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诵读,探究为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吟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好的问题是思维的兴奋剂,是课堂活跃开放的保证。在诵读中,抓住“忧”这个关键词,把握情感基调。并据此设计探究题:诗人忧什么?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在感知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求贤若渴的同时,进一步贴近他的心灵,体会他功业未就的忧闷。也能理解酒并不能解曹操的忧,曹操的忧愁与感伤已在对统一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短歌行》的朗诵视频和《三国演义》插曲《短歌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常言道:上得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篇7:《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关于《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篇8: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感谢新乡教研室为我们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感谢评委老师们这三天辛苦的工作,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实践自己,锻炼自己!受益颇多。
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尤其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但是高一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仍然缺乏整体鉴赏思维,尤其当学生拿到一首诗时,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吧。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学以致用”是对学生本节课掌握鉴赏方法能力的检测,因为《诗三首》本为自渎课文,通过本课所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两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当堂训练,效果还算不错。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一星期时间(因为之前忙于一些事情),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在课堂上老师临场的从容与镇定不够,课堂驾驭应变能力也要提高,正如刑老师所说的,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比较草率,学生诵读没有充分落实,这些方面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通过这次作课、听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作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所以我喜欢作公开课。
篇9:《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由于本次录课我所讲述的便是《短歌行》一课,所以对于这一课我准备的异常充分,但事实上,从课堂的反应来看,本节课讲述的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方面,我做的一直都有很多的欠缺,这节课也是一样。另外,由于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时间分配的均匀问题,所以导致这一节课在最后结尾的时候比较仓促,这也是这一节课最大的败笔。除此之外,我对于课件的把握不是很好,并且在白板的操作与应用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在教学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历史、文学方面的贡献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举酒酾江横槊赋诗的视频,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引入赤壁鏖战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然后自由诵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种海纳百川磅礴的大气,又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包含其中。这可以说是在内容上对诗的初步理解。然后,强调字音,疏通疑难字词。在诗歌鉴赏环节,我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来解读诗词。例如:“诵读诗歌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请找出诗中流露忧愁之情的诗句,思考他忧的是什么?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思考诗歌的内容层次”等等。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篇10:《短歌行》的教学反思
应该说问题设计相对比较合理,但每个小组只讨论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当某个小组选定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时,其它问题就只能听其它小组同学或教师的解释,自己并无认真研究、体验、探讨,这样可能导致这一组学生直接接受同学或老师的结论,直接对问题与文本的理解还处在浅层次上的;其次,第1个环节与前面有些重复,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感情基调前面已经明确,再无探究必要,把诵读体会感情基调设计在“问题探究”环节也不尽合理;也不知何种原因,朗读始终没有进行;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对修辞的讨论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到最后只明确几个修辞名词,如比喻、借代、用典等,并未弄清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应该才是修辞最主要的部分,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注重认知而非语言运用,也反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偏差。
凡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全面,更透彻;该适时诵读就进行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品味修辞语言,一定要学生体味出修辞的效果,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抽象的术语,那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欠准确;三是教学内容选择失误,诵读缺失,学生没有把握这首诗的节奏以及押韵、换韵等特点;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有关修辞手法;四是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问题,有待改进。
篇11:《短歌行》教学案例及反思
《短歌行》教学案例及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短歌行》教学案例
案例细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朗诵苏轼《赤壁赋》中关于曹操的语句,塑造曹操的形象,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认真体味、感受曹操的形象。
2.检查先学任务
教师询问先学任务完成情况,激励学生呈现并评价。学生呈现,学生评价、学生总结。
3.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的学生先阅读学案中提供的概念,结合事例思考,再阅读诗文,自主完成练习。
4.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5.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明确呈现方式;肯定呈现内容的闪光之处。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6.学生学习成果总结
教师谈整体感受,课代表谈个人感受。
7.学生朗诵
教师要求全班齐读,提出齐读要求:整齐、有情感。教师评价并过度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齐读。
8.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9.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10.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呈现情况,进行引导。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11.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学生总结
12.学生背诵
教师提要求,学生背诵
13.布置自辅落实作业
教师布置,提示完成时间,学生记录
《短歌行》教学反思
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尤其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但是高一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仍然缺乏整体鉴赏思维,尤其当学生拿到一首诗时,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吧。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学以致用”是对学生本节课掌握鉴赏方法能力的检测,因为《诗三首》本为自渎课文,通过本课所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两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当堂训练,效果还算不错。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一星期时间(因为之前忙于一些事情),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在课堂上老师临场的从容与镇定不够,课堂驾驭应变能力也要提高,正如刑老师所说的,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比较草率,学生诵读没有充分落实,这些方面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通过这次作课、听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作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所以我喜欢作公开课。
篇12:曹操《短歌行》教学反思
最近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听课教研活动中,曹操的《短歌行》一课的教学,似乎还有些可以商榷之处。
课堂回放一,课堂教学流程:1.《三国演义》“横槊赋诗”部分的视频导入;2.预习检测;3.目标展示;4.作者介绍;5.文本探究;6.学生朗读“模块测评”(课本配套练习册)中本课后面的写作素材与热点扫描;7.课堂检测,完成“模块测评”的'三个题目。
反思:从整节课的流程及课堂结构来看,都有些不合理。课堂导入后应该进行目标展示和作者介绍环节,然后再进行预习检测,也就是说,把以上环节中2、3、4顺序调整为3、4、2的顺序,而第6个环节与教学关系不大可以删掉。另外,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而整个教学环节缺少诵读环节,应该加上这一环节,在文本探究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诵读,这样文本探究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流程的自然连贯性缺失,反映了教师对这节课整体设计意识不足,教学内容选择不准,而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合理,则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建构及提高,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堂回放二,导入:师:用《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一段的视频导入。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师:(接着板书)忧,忧伤、忧愁、激昂,大家选一个。
生:激昂
反思:导入是为了创设一种学习情境,而本课导入时也设置了问题,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学生没有充分思索的情况下,教师抛出几个可能的选项,尤其是选择问的使用,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学生则很容易地得出了结论,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也就失去了意义。况且“激昂”作为全诗的感情基调似乎是欠准确的,与文本中的“忧思”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弥合这一对矛盾,教师在解读过程中也是语焉不详,从而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上出现偏差。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问题出抛来后,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适当的等待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在体验、感悟中得出结论,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当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时,考虑变换提问方式,如把一个疑问性问题可以转化为“选择问”,给学生以支架,让学生得出结论,也让稍微上升一步;当学生思考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不可放任学生思考的结论,偏离教学目标与文本价值。
课堂回放三,文本探究:本环节教师共设计了5个问题:1.朗读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2.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3.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从细节看,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期盼的?5.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全班分成5个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一个题目,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反思:应该说问题设计相对比较合理,但每个小组只讨论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当某个小组选定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时,其它问题就只能听其它小组同学或教师的解释,自己并无认真研究、体验、探讨,这样可能导致这一组学生直接接受同学或老师的结论,直接对问题与文本的理解还处在浅层次上的;其次,第1个环节与前面有些重复,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感情基调前面已经明确,再无探究必要,把诵读体会感情基调设计在“问题探究”环节也不尽合理;也不知何种原因,朗读始终没有进行;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对修辞的讨论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到最后只明确几个修辞名词,如比喻、借代、用典等,并未弄清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应该才是修辞最主要的部分,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注重认知而非语言运用,也反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偏差。
凡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全面,更透彻;该适时诵读就进行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品味修辞语言,一定要学生体味出修辞的效果,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抽象的术语,那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欠准确;三是教学内容选择失误,诵读缺失,学生没有把握这首诗的节奏以及押韵、换韵等特点;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有关修辞手法;四是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问题,有待改进。
篇13:《短歌行》语文教学反思
《短歌行》语文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篇14:教学:短歌行
教学: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解读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分析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篇15:《短歌行》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二)
这一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高中学生的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所以,虽然已经讲读了三首古诗《诗经》、《离骚》,但是学生对于怎样读诗歌,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所以备课时,我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上。
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如《归园田居》。有的可以知人论世,如王维的诗歌,有的可以从意象入手,如王安石的《孤桐》。但具体到这一课似乎都不是很合适,,从题目入手,只能分析到文体知识,知人论世倒可以,但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意象似乎也不是很突出。想了很久,觉得还是用一般文章的鉴赏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几个方面去带着学生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诗眼?2、“忧”从何来?3、如何表现出“忧”?这样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提纲挈领的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手法。效果还不错,学生为了理解这几个问题,自己读通全诗,自己去查找典故的原文,理解意义,讨论用法,比老师逐句的翻译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时时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读懂新诗歌,如对照诗歌中的“酒文化”理解“对酒当歌”,对照诗歌中对人生短暂的吟咏以及曹操的其他诗歌理解曹操的感情基调是否低沉。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对方法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
同时,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次诵读,开始的听读正音,齐读初识,到分层的齐读把握感情,再到分层个别学生读点评,然后是学生比赛诵读,最后齐读成诵,应该说在诵读中巩固了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本节课唯一不满意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本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少,但是遗忘了教师的适时展示,如诵读。时间把握也还要更严格一点,课外拓展没有完成。以后要注意这一点。
张文龑
[《短歌行》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二)]
篇16:《短歌行》教学设计
岳阳市第十四中 杨武韬
一、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二、解题、背景介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三、解答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 (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 (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板书)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5. 资料链接:曹操的《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6.品读句子,理解诗人如何“求贤”。(点击幻灯片)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3. 幻灯展示:(点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板书:
短歌行
人生短暂
忧 人才难得
功业未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求贤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短歌行》教学设计]
篇17:《短歌行》教学设计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评析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篇18: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习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篇19:《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全班齐背此诗。
二、诗歌情感内容:
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学习新课】
一、总结艺术特色。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二、鉴赏诗歌风格特点。
1、慷慨悲壮又不乏激昂豪迈的风格特征。
2、简单介绍“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龟虽寿》参照阅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2、展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汉书《武帝纪》)
(4)、易中天评曹操: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3、结合以上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100-200字的练笔。
三、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
★ 短歌行教学设计
★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整理19篇)】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语文教学反思2023-01-25
《匆匆》课后教学反思2022-05-06
《短歌行》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2024-01-11
二道法人教版我能行教学设计2024-03-03
小学五年级语文《刺猬》教案及教学反思2023-11-15
前赤壁赋的教学反思2023-02-16
鸟鸣涧诗词鉴赏2023-04-08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2023-05-20
白桦教学设计一等奖2022-06-29
优质教案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