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明朗”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年级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篇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以前我上这节课,无非就是我讲实验过程、结论,学生听、记,效果不好,学生能听懂,但记不牢,也不会用,通过这次学习,本节课我大胆采用“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科学家探索、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质疑补充→归纳总结→拓展升华。我在知识建构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生长素发现→生长素化学本质→生长素产生→生长素运输→生长素分布→生长素作用→生长素应用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知识归纳有条理,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老师提出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课上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前面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在授课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生长素发现实验,模拟科学家探索过程,说出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实验结果的意义。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样做法有一定难度,但比起以前的老师满堂灌效果要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也很快。为了弥补学生活动的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我也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导入课程,如以家里窗台上盆景为例讲述向光性,以棉花打顶为例讲顶端优势等等,同学们对此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我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例如:温特实验有没有不足之处呢,如何完善它呢。有的同学也能发现缺乏对照实验。我又提出如果你是达尔文,请你设计一个完整实验,一次性发现生长素,你将如何设计实验呢?这种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训练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我总是在想,如果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学生们常常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题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这就是我们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原因。如果这节课之前就让学生观察生长素的相关实验,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中学习,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可是限于目前实验条件,这个想法暂时还做不到。
这几天,我在课堂上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到了促进,对我的教学也很有帮助,真是教学相长啊。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培养,努力减少老师占用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所以,本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为教学策略核心,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篇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篇4:《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主要是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节课还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但是,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老师讲得偏多,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争取在以后的课上多多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2、引导问题提得不够。虽然在讲述其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时候,我尝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点子上,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想到正确答案。因此,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节改进之处:
1、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了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这部分比较赶,不能很好的展开。
2、有效组织教学语言,提高自己陈述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使自己的教学更通俗,有趣,易掌握。
3、学案在教学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我觉得还是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可能是刚接触新教材的缘故吧,以后要重点在这下点功夫。
篇5: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特性第四节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特性第四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阐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描述生长素的特性;
2、能力目标:①应用植物生长素的特性,解释植物向光性、顶端优势等自然现象;
②学会分析生物图表、曲线,并解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①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作用特点;
②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的曲线分析。
2、教学难点:①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的曲线分析;
②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解释植物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和顶端优势等自然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多,但都与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本节内容,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释植物的生理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或分析生物学图表、曲线等,会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向。
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知识回顾的任务(同步知识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ldqu;说话&rdqu;,分析问题,发现薄弱环节,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尽量做到讲练结合,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授课类型
复习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幅图片,画面上植物向光生长弯曲,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向光性,植物生长素导致。(类似答案即可)
教师:没错,这是生长素引起的。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就与生长素有关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板书)
(二)授课:
教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需要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发挥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这其中,最早发现的'就是生长素。今天,我们将从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和分布,生理作用及特点三个方面,综合回顾生长素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手上的同步知识梳理,迅速完成第一部分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够描述一下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随机选择一位同学)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学生:生长素的探究,最先是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该实验预测出尖端能够产生某种物质,单侧光照射下,该物质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
教师:很好(板书达尔文,PPT展示)那么具体实验过程可以描述一下吗?
学生:……(内容大致正确即可,需提到对照、控制单一变量)
2)1928年 温特实验
教师:那么,继达尔文的实验之后,还有许多科学家对该课题进一步的探究,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温特的实验(板书温特)。有没有哪位同学帮我们回顾一下温特实验的内容?
学生:……(内容大致正确即可,不完整可找同学补充)
教师:那么该实验的结论如何?
学生: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该物质就是后来人们发现的生长素。
教师:非常好。生长素的最初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探究,这些实验凝结了前人智慧结晶,堪称经典。为了便于大家的复习,请同学们尝试总结试验中的重点知识,即同步知识上的连线题部分。(随即选择学生,回答该题)
教师: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尖端产生生长素尖端感光尖端横向运输等关键词,不少例题都在这些地方做,让我们来看一下几道例题。
……(学生交流,然后回答)
植物向光性实验典型例题: 锡纸遮盖类
切割移植类
阻隔类
旋转类
教师:此类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希望多加练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完成第二部分的内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教师:好了,有没有同学可以说说你的答案?
学生:(如下)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叶、芽和发育中的种子。
3)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命活动旺盛的部分。
4)运输:①纵向: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转过来运输。
②横向:重力或单侧光照射下,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完成横向运输。
教师:这一部分的考点是集中在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让我们从例题中检测大家的掌握程度。
……(学生讲解为主)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教师:上一题,我们发现横放植物会得到两种生长方式: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要分析这里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生长素的特性两重性作用。同样,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知识梳理的填空题。
学生:(如下)
1)生理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2)作用特点:两重性。
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疏花疏果,也能落花落果。
②敏感性:根 >芽>茎;
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教师:很好,那么那位同学可以帮我们分析一下所谓的两重性?(PPT展示)提示问题:
①什么浓度时表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
②曲线上升与曲线的下降分别表示什么?
③植物根、芽、茎的最适促进浓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内容接近即可)
教师:正如大家所说,生长素的两重性问题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考点。大家一定要弄懂两重性图示曲线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道有关曲线问题的习题。
……(学生讨论为主)
3)两重性作用举例顶端优势
教师:自然界中,很多植物的生理现象都与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有关。顶端优势就是其中之一,我想请同学来分析顶端优势。(随机选择一位同学)
学生:(如下)
①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
浓度较高,发育受到抑制。
③解除:去掉顶芽。
教师:很好,如果将顶端优势现象与生长素作用曲线相联系,同学们是否还能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题。
……(学生先交流,然后回答)
4)两重性作用举例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教师:有关两重性作用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这一点,我们在先前的例题中已提到过,那么,我还是想请同学们来讲解该现象的原因(展示图片)。
学生:……(大概意思对即可)
教师:同学们要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根向地生长和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学生交流,然后回答)
4、本节重点知识回顾
教师:虽然知识性的内容介绍完了,但是大家不可以止步于此,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至关重要,因此,我将本节的知识为大家做一个总结(展示PPT上)。希望大家下来,多做习题,在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查漏补缺。
(三)结课
教师:还有一些时间,请大家温习课本,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好了,下课!
七、板书设计
篇6: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篇7: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的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是相对于教师较难讲的一堂课,由于这节内容课本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科学家的史实,详细介绍了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推理过程,而讲解也往往是以详细介绍实验为主,使得课堂容易被动,显得没有实验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其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讲得偏多,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争取在以后的课上多多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2、有效地引导问题提得不够。虽然在讲述其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时候,我尝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点子上,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想到正确答案。表面上提出了问题,但实际没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回答,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语速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体现在语速过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虽然说的痛快,但是学生对于理解方面可能会有障碍。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花心思改进。
篇8:《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1、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 推测:产生了影响
(2)鲍森·詹森 证实:影响可以向下传递
(3)拜尔 证实:影响分布不均匀
推测:影响是化学物质
(4)温特 证实:影响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节时,以向日葵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为动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步步揭示真相,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历程,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
篇9:《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 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课以“设计探究实验”为情境,通过师生的“协作”、“会话”,完成“意义建构”。
1.意义建构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课从20xx年开始尝试,经过多节课的修改实施。从几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确实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设定的探究任务之一,“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一段”,并未提出尖端可能是生长部位或是生长部位之一,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尖端以及尖端下一段”都有可能是生长部位,这表明学生真正在思考问题。在设计实验中,出现在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一段的区域上划均等的线段的方法,来研究生长部位,与科学家研究根尖生长部位的方法相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设计出此方案,是很有创造性的。
反思本节课建构概念的过程发现,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植物生理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使相关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或影响其探究的积极性。今后应思考如何在探究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作好相应的铺垫。
2.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
本课虽然采用“产婆术”,教师只起“助产”的作用,但教师需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故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时间时,往往存在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如在设计“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实验方案中,学生感到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讨论,而是将解决的思路分解成趋向解决问题的几个小问题,再插入介绍琼脂,将学生引向即定方向。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建构的过程打了折扣。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一般所面临的“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问题。“现在的思路是,如何既切去尖端,又不失去生长素,而且这里的生长素必须来自尖端。”这个思路,我的本意是要学生讲出来,但怕花费太多的时间,使一节课的中心主线不清晰,仍然由教师讲出,这一来,留给学生的更多是在解答问题,使思维的质下降。
也许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课前布置,课内外结合解决这一矛盾。但探究性学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使课内探究不能成为家常课。这也许是为什么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功能主要由研究型课程来实现。
3.探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般只能有一半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反应快,往往会带来“学生都掌握了”的假相,掩盖了可能其他学生还未很好理解的问题,这也是教学无法面对全体学生的缺憾。新的教学形式呼唤减少班级人数。
篇10: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 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 运动。
(二)实例: 、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
2.取材:四个长势 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 ,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 ,C 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
⑶四组都用 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 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 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 ,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 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 )
A.应激性 B.适应性 C.反射 D.遗传性
2. 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 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 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 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图Ⅰ 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 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 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 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 考 答 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 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 ⑵尖端、尖端、下端 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 2. 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 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篇11: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让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
2.老师设问: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
材料:金丝雀虉草
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
教师做背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分析达尔文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教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教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2.詹森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
教师设问:
①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
②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3.拜尔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教师设问: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讲师让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
教师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教师设问: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
4.温特的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
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教师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总结向光性的原因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师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
教师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
教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
全体学生朗读。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
篇12:高二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生物选修3的教学和必修一前三章复习。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全本的教学和必修一前三章复习。
(二)课堂练习: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轻松学习,乐于学习。
(三)测试情况:对每次考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这学期教学中,“复习”是教学的主战场,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科学、系统、有效的进行复习,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顺畅的通过会考的考查并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根据自己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前辈教师的悉心指导,针对复习中出现的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六忌”:
忌“重放轻抓” “自由式”复习法又叫“放羊式”复习法。这种复习方法,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放松了“抓”, 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往往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这在临近会考的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尤其注意学生复习的效率,避免做无谓的无用功!
忌“重练轻讲” 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高二学年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在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 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在这次复习中,我设计了会考考查的相关重点内容的专项练习,在全面复习重点内容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际操练,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 忌“重文轻图”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
而实际上,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对图像的复习,片面地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成绩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的作用,以图引文,以图释文,而决不能忽视图的作用。 忌“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复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结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这学期第一次生物月考试题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错误的认为,会考仅只是考查基础知识,因此背一背会考考试纲要就可以了。于是在第一次模拟考中就出现学生答案张冠李戴的笑话。至于那种“猜题押题”,划分“重点题目”的复习方法,就更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 。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忌“重难轻易,重大轻小” 难题、大题和易题、小题在复习考试中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几年的生物会考试题和高考生物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小题目在考查知识,扩大考查的覆盖面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改变死记硬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总复习时 ,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对于小题、易题,我们可以采取重复复习、重复练习加以巩固,而对于大题、难题,可设置典型的专题进行强化。 忌“重数量,轻质量” 在复习中,设计适量的练习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但在设计练习题时,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练习题的量,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练习题的质量,这是不妥当的。一道好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辨析、运用能力,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相反,一道不科学、不严密的题目,会把学生引向“歧途”,不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中选择练习题时, 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量,坚持精选、精练、精评,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而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无谓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复习效果。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13:高二生物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上半学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今年是全省高中新课改,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半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作为一名老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这是第一年用新教材,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变化,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
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
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 高二生物教学反思
★ 高二生物教学总结
★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 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年级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书2023-05-29
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书2023-12-24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书2023-06-12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素材2023-11-06
高中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3-07-25
高中生物说课稿2023-01-30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反思2022-04-30
小学美术组教学工作计划书2022-05-08
高中生物个人工作计划2023-06-21
生物教师教学计划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