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心饴不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出师表》教学反思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篇2:《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虽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又属于自读课文,但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求:熟读并背诵,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读,加之中考题还往往会涉及到本文,可见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目标时,就很注重它的基础。
这课主要目标是读通、读准全文;通译全文,重点语段默写。教学任务看似不重。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是很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我感觉本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是恰当的,重视了学生的双基训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要面对中考,因此教授课文的同时,我结合中考的考点渗透符合毕业班的教学要求。基本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
由于学生独立译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我继续采取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
我对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我有要求学生把重点的积累到文言积累本上,这样一来,就有百密而无一疏了。
篇3:《出师表》教学反思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4:《出师表》教学反思
今天有两节课,我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出师表》一文确实有点难,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说明了学生还是很可爱的,知道学习的,我也一直给他们进行预习的指导,而在第二节的时候,仍然是进度很慢,讲了一节课才讲了两个自然段,而在网上看到的教学片段,和我的教学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对课文翻译的内容,我生怕掌握不住,另外几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还与我交流,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至少说他们能把学习当成一回事,而我更应该好好备课,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篇5:《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 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 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 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 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 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 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 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 表警示诸臣。
篇6:《出师表》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 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 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 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出师表教学反思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 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 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 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 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 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 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 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 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篇7:《出师表》教学反思
在这次“践行新课标,研磨示范课”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的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出师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也要求必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是复习课,根据新课标和中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默写课文。
3、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4、会译课文。
5、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的意义,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平等中的首席,异步备课,异步授课,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我在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默写课文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强调书写工整美观,坐姿正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针对学生反馈实际及时矫正强化,力求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第四、释义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条建议和体现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领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资料积累和比较阅读,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向诸葛亮学习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之,以上的设计既紧扣中考重点,又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整体感知、部分研读、精读品析、拓展延伸,真正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务实高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己的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缺点失误在所难免。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总摆脱不了受中考的影响,教师说得多,学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放手学生自学自悟。
篇8:《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如下: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师表》中很多语句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危急存亡、亲贤远佞等。哪些语句你最喜欢,试举两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
《出师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9:《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出自于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政权,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平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篇10:《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人教版就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题:
①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②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探讨,可以提高思想修养的认识,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两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篇11:出师表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篇12: 《出师表》教学反思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通过本文的讲解,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词汇,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耿耿忠心。
篇13: 《出师表》教学反思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陆游、岳飞等人和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篇14:《出师表》语文教学反思
《出师表》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
《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陆游就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情感。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而且他们本身对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一人物就很感兴趣。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课上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掌握。但这篇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理解掌握了。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篇15:《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出师表》教学流程和反思
王娅莉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习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篇16:《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谏(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祎(yī)以遗陛下(wèi)咨(zī)裨(bì)阙漏(quē)闻达(wèn)颓(tuí)桓(huán)猥(wěi)危难(nàn)夙(sù)驽(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诹(zōu)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2、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
“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而”:却。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
“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
“疲弊”:困苦穷乏。
“诚”:确实,的确。
“之”:的。
“秋”:时机,时刻。
“然”:但是。
“侍卫”:侍从护卫。
“于”:在。
“内”: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语中停顿。
“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报”:报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于”:及于,给。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宜”:应当。
“开张”:开扩。
“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
“以”:而。“光”:光大。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
“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谏”:忠诚的劝谏。
3、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
“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
“陟”:升进。
“臧”:善。
“否”(pǐ):恶。
“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
“奸”:邪恶不正。
“科”:法令。
“为”:做,行。
“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
“论””评判。
“刑”:处罚。
“以”:用来。
“昭”:显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内外”:内廷外府。
3、内容: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待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
“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
“良”:贤能。
“实”:诚实,老实。
“志虑”: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简”,选择。
“以”:用,把。
“遗”:交付,给予。
“愚”:自称的谦词。
“以”:认为。
“为”:是。
“无”:不论。
“悉”:全,都。
“以”:拿,把。
“咨”:征询,商量。
“必”:一定。
“裨补”:增益补阙。
“阙”:同“缺”,欠缺,不足。
“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晓畅”:明了通达,精通。
“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
“于”:在。
“称”:称赞。
“举”:推荐。
“为”:作,担任。
“督”:谓大将。
“营”:军营。
“行(háng)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
“所”:处所。
3、内容: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接近。
“远”:疏远,离去。
“小人”:奸邪无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兴隆”:昌盛。
“倾颓”:衰败。
“论”:议论。
“未尝”:未曾。
“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
“于”:对。
“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
“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
“参(cā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贞”:正直。
“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
“愿”:希望。
“信”:信任。
“隆”:势盛。
“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3、内容: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的谏诫。
2、练习诵读。
3、总结词语。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称。
“躬”:亲自。
“于”:在。
“苟全”:姑且保存。
“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
“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
3、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四、第9段
串讲: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临表”:面对奏表。
“涕”:泪。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办法。“咨诹善道”。
遗:
1、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2、(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
1、是。“俱为一体”。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
1、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
1、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2、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
1、实行。“然后施行”。
2、行为。“性行淑均”。
3(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
1、益处。“有所广益”。
2、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
1、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
1、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3、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到。“还于旧都”。
以:
1、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2、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 出师表反思
★ 师德师风学习反思
★ 个人师德师风计划
★ 个人师德学习计划

【出师表教学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师德师风计划2023-02-28
师德师风反思材料2022-07-11
师德反思报告2024-05-05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反思2023-11-20
师风师德培训反思2022-06-16
师德师风工作反思2023-07-08
高中语文教师个人交师德师风反思2023-03-26
师德师风学习计划2023-08-08
师德师风培训学习计划2022-04-30
师德学习计划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