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8 08:14:5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由网友“残天寒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1:小学《桥》教学反思

关于小学《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通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然后找出村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老汉是怎么做的。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作业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练笔,为老汉写一篇碑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老汉的'敬佩之情。

课后反思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一是对课文朗读方面指导得不够到位,没能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感人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迷茫。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课课有长进。

篇2: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课拉下了帷幕,在这次竞赛中我很不成功,但却是收获最多的:雨花区教科中心的朱主任和基教科的陈科长亲自为我作了点评,让我感受到深入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本次赛课,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的《桥》。一开始我以词语作为突破口,让孩子通过这些词语回想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去感受洪水来临时死亡的逼近。接着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步步逼近”,再让孩子们进入文本去找出描写洪水逼近和死亡逼近的.句子,然后找出村民们是什么表现,最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词句,在村民和老汉完全不同表现中比较,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再找出老汉对待儿子的态度的句子,来深入了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我认为思路是很清晰的。在听完了两位专家的点评,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主要有以下感想:

1、热闹的课不一定就是一堂好课,认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

2、本节课,我在让孩子们领会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词语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对篇章的感受少了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未实现“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教学观。那么好的场面描写,却不懂得处理,其实可以让孩子们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篇3: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

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课堂上肯定还有许多不足,大到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各环节设计,小到各细节,这堂课我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篇4: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由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篇5:《桥》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

中心小学   陈小文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本文作者以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此外,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针对这些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交流预习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后,将学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上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谈;在体会英雄言行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用严格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设置悬念,体会到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最后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从而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学完课文后,提供了拓展阅读: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②《伦敦地铁大火灾》帮助学生积累。     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3、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要不广,没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桥》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

篇6:《桥》教学反思

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了小说《桥》,《桥》篇幅极短,不足七百字的一篇小小说却把一位老党员老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心头。一场洪水与死神的威胁面前,百十号人要挤过一座窄桥逃生,如果没有有序的疏导,后果也许不堪设想。将要退休的老支部书记,“像一座山”,挺立风雨与洪水面前,用自己的党性给众人上了最后一课,也给自己的人生交了最后一份答卷。文中,老支部书记共讲了四次话。可以说,老汉的每一句话都力鼎千钧,少一句都不行。因为正是老汉的这四句话在传递着老汉内心情感的汹涌波涛,也在推动着情节的层层进展,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借助了这极为简洁的四句话。危险面前,一位老党员以自己的镇定来安抚人心,人心摇动之时他又以党支部书记的威严来给予震慑,亲情大义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那股血脉骨肉亲情,让他在最后的关头还是试图把生之希望留给儿子。

篇7:《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篇8:《桥》教学反思

20xx年10月20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六一班讲了《桥》第一课时,这是小学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课文。现写下教学反思,以改本节课之不足。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好处。

3.体会老支书的个性特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是整节课下来,缺少语文教学中很关键的读,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感情的掌握还不是很透彻,今后,我将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景仙老师评课总结

李景仙评课:刚才,朱素利老师和李慧敏老师评得都很全面,有很多看法我们是一样的,我就不再重复,下面我把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他们讲得非常精彩的细节说一下:

张萍老师的课:

1.课堂约定很好,有助于课堂组织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开火车读生字时,师:火车火车哪里开?生很活跃、很兴奋地高高举着小手回应:开到我这里来!数笔顺时,师连说三遍:小手准备—— 生:准备完毕。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小手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2.关注多音字“都”,让学生组词,学生组完词,师再出示一些词语,引导孩子抄在课本空白的地方,自己找位置,很实在,同时渗透了做笔记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不太恰当的地方有:学习目标出示的时间有点儿不恰当,应在导入新课、齐读课题后就出示,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方向,而张老师是在第二步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才出示,有点儿晚了;一个学生在读生字时,不会读“巨”字,张老师只是让学生告诉她怎么读就过了,如能让她再读两遍,强化一下就更好了。

闫俊涛老师的课:

1.分步板书课题,课题中的“圆”和“园”,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闫老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笔顺和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分,老师板书完“圆明园”三个字后,用低沉缓慢、非常痛惜的语调说:“这么圆满、光明普照的园子却被八国联军毁灭了!”,而后随即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这样既解释了课题的意思,又能初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指名学生读课文时,从四个方面提出评价学生读书的标准,让学生有标可依。3.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有引有扶。如指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问第一个句子是什么句儿?学生答不上来,老师就把这个问题分解开,问前半句讲的是哪一段的内容?学生回答上一段的。后半句讲的是哪一段的内容?下一段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第一句是过渡句。

3.师范读“毁灭”部分时,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用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

甘雨露的课:

1.一开始老师动情地叙述桥的系列作用,最后说到桥有时也是生命的希望,那学生自然想知道为什么说是生命的希望呢,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时,带着学生一起看课文儿,引导学生说首先写了什么,然后……最后……一步一步引导,很有条理。

总之三位年轻的老师都特别优秀,让我们这些从教很多年的教师都自叹不如!

篇9:《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描述了同一时刻两个触动人们心灵的场景:一个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个是不顾危险,抽取骨髓,只为挽救一个并不认识的陌生青年。本课时重点是学习第一个场景,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危情的严重,捐献的可贵。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边讲故事边出示课本插图,创设情境,设立悬念,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其次,以读代讲,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自由读、轻声读、默读、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钱病情的危险,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寻找合适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以悟促读,使学生感受到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可贵。在阅读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的心灵受到爱的洗礼。此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每节语文课必须考虑的问题,本节语文课中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首先,我觉得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若在讲课时能通过范读,以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对资料的整合运用不够充分,此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

篇10:《桥》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它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练笔写一写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写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另外,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备课时抓住课后题“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来贯穿整堂课,之后再过渡到题目明明是桥,却处处在写老汉,老汉和村民之间究竟有怎么样的联系。过渡到题目,再引申到桥的含义,最后理解表达方法。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朗读等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语言的生发点,情感的突破点,想象的链接点,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文本的情感世界,语言与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认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好课的根本。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篇11:《桥》教学反思

仰卧推起成桥是发展学生柔韧性的项目,通过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肩背,腰腹和髋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的灵活。本次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让学生一步步的练习、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本节课的热身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的参加活动,我不断地用语言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

二、喊口令要清晰、明了。在本节课中自己自己在喊口令是不够清晰,具体。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词语,语言不够规范,让学生明白推手、蹬腿、顶髋、挺腰名词及正确部位。在组织学生游戏时,没有运用口令“以这位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造成学生站在原地没有即使散开。

三、组织学生引导学生练习,自己没有组织好语言。在本节课中出现语言组织不够清晰。

四、新授课需要完整的示范动作放在首位,让学生看到正确的分解动作,再讲保护与帮助之后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受伤。

五、分单元模块练习。推手练习、顶髋等练习应放在第一节课,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六、关注个别学生的练习,在进行展示的环节,对优差生出现的问题,要点出男女生在顶髋的共性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多练习顶髋的动作,并在练习过程中强调重难点。

七、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多采用情景式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教研,我学到了好多,以后继续努力!

篇12:《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查阅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患上白血病对生命的危害及骨髓移植对挽救白血病人的重要性,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在讲读课文时,我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台湾同胞的献身精神,感受小钱生命的危险。比如在第二段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钱需要骨髓的迫切度,我让学生从“凋零”、“含苞”、“绽放”这几个词中体会小钱的生命正是花一样的季节,但却要面临被剥夺生命权利的危险。 同时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最想做什么。带着这份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想象、对比、升华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与李博士的献身精神。比如讲到台湾青年部分,我问学生在台湾青年捐骨髓的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想象大地震的情形,大地震会造成什么伤害?难道台湾青年没有家人吗?是什么让他在危难中仍坚定的躺在病床上?而小钱为什么如此的相信这位素不相识的台湾青年?从问题中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台湾青年把小钱当亲人看,以至上升到中国大陆与台湾感情深,从而体现主题。比如讲到李博士部分,我问学生面对如此的大地震,李博士怎样的站着?而此时此刻应该跑到什么地方比较安全?想象此时手术室里有什么在晃动?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博士仍怎样站着?通过反复的提问,让学生抓住“沉着”两字,体会李博士忠于职守、尽职的品质的对话中。

本节课依然有不足之处。在钻研教材方面还不够仔细,没有联系单元导读展开。课问中分别有两个“静静地躺着”,两个静静地躺着他们分别在想什么,说明了什么,这一点没有认真钻研,从而忽略了。

篇13:《桥》教学反思

以前很排斥上公开课,觉得把自己摆在台面上,供别人评议,很不自在,所以每次抛头露面的事,我都退避三舍。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速度缓慢,教材解读、课堂操控能力呈原地踏步的趋势,终于意识到公开课的重要,也喜欢上了公开课。虽然每次讲课前还会绞尽脑汁、惶惶终日,但每次反思总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课堂上把控力增强了,状态变好了,教学设计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做到“一课一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兼顾了。

学校最近举行“语文主题学习”展示活动,经过备课,我今天完成了《桥》这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比较成功,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开课伊始,我抓住课后提示语: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暴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一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学内容上来,通过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中,我以读为主,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短有力、拟人、比喻、反讽这些修辞手法,过程处理得当。

二、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我以生为本组织教学

以“这样肆虐的洪水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与文本充分对话。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回答,导致学生回答的顺序比较杂乱,虽然他们每次回答的很精彩,但是我没有足够的课堂把控力,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起到引领着的作用,比如在学生说到老汉对待小伙子的两个场景时,我应该恰当介入,引导学生抓住洪水的变化:老汉揪出小伙子时,洪水已肆虐到什么程度?当洪水没胸深时,老汉又是怎样做的?从老汉的一“揪”一“推”中,让这个人物更丰满起来,感受老汉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最后升华主题时,学生点到了课题“桥”的两层含义,这时老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更能体会老汉人格的伟大,做法的可贵。

三、主题链接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小小说的写作方法:

语言简短、环境烘托、结尾巧妙,从而与主题丛书《交接》进行语用点链接,遗憾的是未将写法提炼在副板书上,只是一语带过。学生主题学习时间太短,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精简课堂容量。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一堂课结束了,但反思永无止境。

【《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篇14:《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并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抓住“静静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来体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三、重视朗读训练,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特别是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指导学生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恐惧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引发共鸣。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二、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篇15:《桥》教学反思

《七彩桥》这一课选取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架起沟通的桥》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桥”这一思路展开教学。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再通过歌唱音乐中的“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认识歌谱,只有认识了歌谱才能更加准确的唱好歌曲。在学生唱会歌谱的基础上,再开始歌词的加入。当学生把歌曲学的差不多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我采用了分组歌唱及分角色歌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学习气氛马上又得到了提高。在学生唱会歌曲的基础上我又开始了基本乐理知识的教授,包括:调号、拍号以及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当学生学会这一切的时候,再让学生带有感情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整堂课结束在欢乐的气氛当中。

篇16:《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成功之处: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学生从“像泼”“像倒”两个短句体会出不仅描写雨水之大,还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铺垫。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样向人们逼近,让学生感悟险情并明确:险情越险,为后文渲染的气氛越浓。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让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没有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读说写结合。以后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篇17:《桥》教学反思

20xx年10月20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六一班讲了《桥》第一课时,这是小学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课文。现写下教学反思,以改本节课之不足。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好处。

3.体会老支书的个性特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是整节课下来,缺少语文教学中很关键的读,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感情的掌握还不是很透彻,今后,我将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8:《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篇19:《桥》教学反思

“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在引入课题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为后面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使一些平时“不安分”的学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的魅力能使人的身心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借助游戏的力量来辅助美术教学,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一直是我尝试的,效果较好。接着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样式、特色入手,找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然后请同学做一名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桥功能和特征。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出结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地设计安排出桥的使用功能部分,再加以美化,就形成一座漂亮的桥。最后进入主题,请学生将心中的桥用画笔画出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桥》教学反思(15篇)】

篇20:《桥》教学反思

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又使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用课件出示几个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小学一年级《兰兰过桥》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教案设计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形状与结构》小学六年级教案

家乡 的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想

桥的反思

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五年级桥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美术下册《民间玩具》教学设计2023-07-10

课文《兰兰过桥》课后反思2022-04-30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赵州桥作文2023-07-31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2023-04-21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023-07-20

表达我的未来教学反思2022-12-23

桥的说课稿2023-05-02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022-09-30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2024-02-21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