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推荐14篇))由网友“miaomia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巴金先生《鸟的天堂》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我所知,诉自我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透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一样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透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齐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就应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潜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那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篇2:《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前不久,刚上完鸟的天堂。此时,回想起来感触颇多。年轻的我也和许多同龄教师一样希望能借鉴、模仿一些名家的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并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总认为只要发挥它们的作用,课堂上一定是轻松自在、活跃非凡的。同时,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然而课堂、学生并非哪里都一样的,他们的个性很多时候造就了结果与设想产生出入,意想不到的问题悄然出现,因而教学时导致的一些遗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这些让我思绪波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点点滴滴。下面就《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一个导入片断谈谈自己教学时和后的一些感想。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棵美丽、壮观的大榕树,树上许多鸟儿在那里做窝、生活。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知道“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我便在导入时,多媒体出示了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同时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了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本以为身临其境的观看录像能确切的让学生对鸟的天堂有所感悟,然而并非如此。
师:(播放大榕树及树上百鸟飞、叫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美丽、壮观的榕树,它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树上住着许多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地飞呀,叫呀,生活得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鸟的天堂。
师:请同学们迅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生:(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
当时我想着这样的开场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投入到阅读文章中来。但事实偏离了我的设想。学生观看影片时的确是聚精会神的。可以说是眼睛直盯着影片,一副被陶醉、完全吸引了得样子。我暗自庆幸,以为这一步走对了,并且走得还很不错。多媒体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很多多媒体运用的思路在脑中一扫而过。接下来便是重点内容了,从初读到熟读再到精读,真正到读课文时,不少学生似乎一下子愣住了,跟课文就是接不上轨,自以为较完美的导入,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后面的教学就未能达到设想的效果。
为此我课后问了好多同学,让我大感意外。特别是个别的同学在第一节课学习之后,似乎对哪里是“鸟的天堂”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甚清楚。对此我想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按常理来说,我所设计的导入应该是可行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然后在从文本中来体会“鸟的天堂”,从直观感知到引入文本,步骤清晰可见,问题因该不会出现在这里。思索再三也找不出缘由,我便又去问那些同学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从影片中你了解了什么?
2、你对鸟的天堂有什么了解?
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出乎我预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对影片所描写的就是“鸟的天堂”并不知晓。也就是说我在放影片时,描述大榕树时的一段话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导致了后来再读课文时,学生概念的模糊。
回想自己的导入,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分析的不足,对多媒体过于信任和依赖,让一篇优美的散文无法发挥它的魅力。
现在我明白了,多媒体无法取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他们对天堂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的导入虽然不唐突,但生硬的牵引学生让学生直接接受那棵大梧桐树就是鸟的天堂,其实已经失败了。结果必将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明白“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至于学生在读文章时的兴趣不浓厚,也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来。
对学生认识水平的了解过于简单,理想化是我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之后,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测验,又制定了一个新的导入。那就是直接从文本入手,首先让学生一起对“天堂”来进行一下认识。当然根据调查学生对“天堂”的认识是不同的但这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反而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人的天堂大家都知道,而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之后,再来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学习方法那就轻松容易多了。综上两个导入,让我明白了一点。万事开头难,的确要想开好头,找到好的导入确实不易,但是我想:如果能把握好感知道目标,并把它辅射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找到。那么学生就一定能活跃起来。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清楚得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感知水平,并且明确一切应从文本入手。多媒体等教具的应用是为了文本服务,它们不能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以文载道,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也就不再是遗憾的教学了。
篇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教学这样的课文,就是要通过朗读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中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没想到想象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画面,还产生了我所没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丰富画面
学习课文时,我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惊讶、赞叹的心情。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形容树的词句体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惊讶,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也许是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除了感受到一些美丽与生机之外,似乎没有深深地打动他们。或许是心还没有沉静下来,所以很难感受到作者这份在宁静中的美吧。
一直以为看景读景,是非要带着这颗善感宁静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丽的.。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开始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慢慢地,孩子们的脸上有了一丝沉醉的气息,好像已渐入佳境。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
生2: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有睁不开。
生3:我看到一树碧绿的叶子,树叶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榕树正在悄悄长大。
生4……
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心中窃喜,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以前学习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章,也常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时,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调动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与作者的文字衔接起来,填充认知上的一些空白,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二、我所没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学取得成功,于是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又故伎重演,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晨光中的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然,静寂的树林中起了一声鸟叫……”这一次学生更加踊跃,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画面:
生1:我看到许多鸟在我周围飞,它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睛里除了鸟再也看不到别的。
生2:鸟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最先飞出来的是报幕的主持人,然后鸟儿们依次出场,纷纷登台表演节目。
我忍不住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鸟飞出来拉屎。”哄的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刚才还沉浸在联欢会中的同学们一齐哄堂大笑起来。联欢会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准备发火忽然想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于是待学生稍稍安静我便问他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吗?可别小看这些鸟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正是靠这些肥料提供养分,榕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这么大,长么茂盛。大榕树为鸟提供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鸟在榕树上生活,也为榕树提供肥料。鸟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巴金爷爷不由得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听了这番话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地吁了口气。
课后,回顾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让学生沉静下来,潜心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才算读出真味。但是同样的想象却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随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篇4: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篇5: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篇6: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对学生来说,这世界是新奇的,问题无处不在。给予学生质疑,就等于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无知”,给予他们“求知”的自由。对《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感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脱离以往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并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案例片段】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急切地想见到鸟,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这是作者的错觉,因此作者用“仿佛”。(学生掌声鼓励。)
生:我想是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还有,当时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用上“仿佛”更准确。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这么多不同的解释,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平时写作文时,也会像作者一样,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地用好每个词。
【教学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可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不知道什么”,提出“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以“求知”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求新的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无形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特别是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能都没想到,所以学生一提出来,便可以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下子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不过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质疑的时候老师可以延迟评价,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就渐渐地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重视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先通过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的时间。
(4)改变“请君入瓮”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牵引教学进程的教学思路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们往往是教师独自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友好或懊恼地“请君入瓮”,从而在学生身上求得教师所定的答案,完成教师所定的目标。虽然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但细一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并不了解;而教师也不过是无疑而问,问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只是想应灌给学生。我想这也就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没人提问题的原因吧!
篇7: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g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篇8: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看似平淡,但内涵丰富:人与树相处和谐、人与鸟相处也和谐……这样,才有了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和朋友前后去“鸟的天堂”两次,第一次去由于是傍晚,所以他只看到榕树。作者对这能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进行了饱含深情的描写:“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文字中,把榕树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我在教学时也曾试着让学生反复品读,对“翠绿”、“照耀”、“颤动”等词语进行推敲想象,从品读中感悟榕树之美在于它的勃勃生气,但效果不甚理想。因为,小朋友课前预习不充分,文章读得结结巴巴。
上过课以后,我总有一种挫败感,经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失败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影响了课堂效果。所以学生感悟不深,体会不透文章的主旨;在课堂教学中,我被教案牵着鼻子走。没有结合、联系生活经验中的美感加以拓展延伸,学生很难意会到榕树的美,从而也体会不到榕树生命力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缺乏取舍,犯了面面俱到的毛病,重点、难点把握不够。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未能充分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
所以,对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必须:
1、课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
2、启发学生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3、学会取舍。抓重点段落、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篇9: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反思)“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
篇10: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说明》)《鸟的天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么繁复冗长的文本内容中,该选取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呢?教师迎难而上,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个重点: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以此为中心来选取能帮助理解这两个问题的段落来学习。重难点都解决了,其他内容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把最后一段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难理解的话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部分到整体再回到部分,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重新编排,不正是教师对文本准确巧妙把握的体现吗?
篇11: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篇12: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1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正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了《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学的精彩片断。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死记硬背,问一答一,我大概永远教不到“为什么用句号”这个问题,因为我的脑子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又如何会知道呢?而正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活了。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了老师教也教不到的更广阔的知识。
二、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更精彩。
本节课如果没有王勇生问题的提出,这节课会失去很多光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生问题的提出正好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个性需求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生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尊重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天才。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和看待学生。以往,我们把成绩优秀、听老师的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真得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了:吴帅同学成绩不好,作业经常不完成,这只能是他某一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节课上他的精彩表现难道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吗?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培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成为天才。
篇14: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老课文,对于我来说很熟悉。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认认真真地备过课。因为认真,我对课文的了解更深了。
1、学生的预习较好。如:生字的认识、词语的朗读、找多音字,对不懂的词语的理解等等吧,预习很到位。
2、很多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来。今天上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景象,尤其是,我问道:“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原来,讲课很多时候需要适合学生的方法、方式,尤其是需要鼓励性的方法。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简单的问题打得还算可以,但回答较长的问题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有些句段的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时,会语无伦次。所以这方面,我得练练。
2、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够好。本来学校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但课堂上,还是老师的说为主,这样以来,很多学生会吃“现成饭”,从而“撑破肚子”,学会了懒惰,有了头脑生锈的景象。
总之,我的课堂上有了学生的“足迹”了,我会慢慢地渗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鸟的纹样教学反思
★ 鸟的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推荐14篇)】相关文章:
天堂的忏悔教学反思2022-07-10
八年级生物下册《鸟的生殖与发育》教学反思2023-11-05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23-12-14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2022-10-07
《珍珠鸟》教学反思2023-10-27
《父亲的叮嘱》教学反思2023-11-22
珍珠鸟教学反思2022-08-25
鸟语教学反思2022-09-27
鸟教学反思2023-11-13
鸟岛的教学反思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