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3篇)由网友“小雪儿”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读书教学心得体会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篇2:读书教学心得体会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篇3:读书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就是有效益,有效果。现今社会,一切行业都得讲求效益,效率。我们也同样要求有效的课堂。那么,如何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注重实践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应有所改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人。
三、有效的作业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但是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应该包括有效的作业。那么,什么样的作业叫做有效的作业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有体会,有时布置作业,只是为了布置而布置,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做了也没有多大意思。这样的作业就是无效的。我们要布置的作业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要针对学生当天学习中的重难点,要让学生一下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效的作业,要求目标明确,难易搭配。如果所有题目都很难,学生会有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挑战的兴趣。但是如果太简单,就有失去了做的意义。所以难易搭配很重要,我们在安排试题时可以由简入难,由易入烦。甚至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一部分的难题,掌握基础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学习“有效课堂”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下面我谈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但“满堂问”虽说是达到了教学的互动,对话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有效的还乡团动,说到底,他没有真正理解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应遵循的标准:
1、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
2、问题的价值(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思考的价值,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
3、趣味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
4、大众性(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
5、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
6、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的也应该尊重鼓励,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发问: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只说一遍。
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
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
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有效提问十戒:
一戒提问专问优等生,省时省力省心。
二戒提问专找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
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
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
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
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
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
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
十戒问如林,答发流,面上开花。
二、动态的生成是课堂互动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生成,在互动中,往往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新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我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保护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阐述一个观点: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新的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课堂。
三、正确的评价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导向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教师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会给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或是赞赏,或是批评,或是认可,或是否定。纯粹凭借语言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肯定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能够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2、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提出评价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还要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提倡自评和互评。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提升自己。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喜欢在学生回答对问题后有规律地进行鼓掌,我个人认为鼓掌应该是发自内心,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鼓掌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教学其实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教学策略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篇4:读书教学心得体会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
更加珍惜人生。人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是无数本书铺成的。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幼儿教师读书心得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
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篇5:读书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篇6: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第6章辅助教学行为中第3小节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其中讲到了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4个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期望效应得以实现嗯?
我想,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合的期望。我们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等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关注知识本身,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及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是焦虑的,或是麻木的,对眼前的学习漠不关心,那么教师再怎么给与他厚望都是无用的。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状态,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慢慢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贴近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真正打开自己,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样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地去思考与探讨、识讨与运用,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其次,教师在传递期望时,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敏感而渴望被老师关注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有时候会暗示或传递给学生一些信号,也就是说有时候学生其实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所持有的期望。那么,我们就应该谨言慎行,尽可能地避免伤害,用不断的鼓励去支持学生的内在动力。再次,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倾注感情。我们对于学生的关注与期望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层次清晰的过程。在生活的细节中关心他们,让每个孩子都有既定的目标,并一起努力去实现它,进而因实现了它而满怀欢喜。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都能够形成一个向上的良性循环。
篇7:《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这本书好难,真不容易看懂。第一遍看的时候,好多内容看不明白。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连作者的观点都不明白。再次阅读,感觉有点感悟了,可是说不出来,自己的语言无法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在书上画画线条。再读第三遍,感觉能明白作者的一些观点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的选择,开始并不是真心的喜欢。知道工作了三年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我才感到了自己这一生是应该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开始深爱自己的学生和职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教学中各种困难的出现等等,却使我感到激情逐渐消退以致于感到教学进入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情境之中。“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能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吗?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这句话说得真好。想起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刘建宏说的一句话:我们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怎能不真心地把它干好呢?说到底,就是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
作者告诉我的,就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教师必须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感到教学的无力。
这本书中作者最主要的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做。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它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篇8:《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篇9:《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一书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帕克·帕尔默花了十年功夫完成的一本经典之作。对于此书,早有耳闻。有朋友把此书赠予我,当时翻看了几页,觉得它晦涩难懂,便放弃了它。这个暑假,因工作室要求认真阅读此书,并每天分享阅读心得,这样才又重拾并仔细阅读。读完此书,虽有些地方依然似懂非懂,但它确实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拾起曾失落的教学勇气。
导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吸引着我: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起来。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所谓的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
这段话让我回想起了我的教学、我的课堂。我无比的热爱着这份工作,热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常常让我感到失落和自责。来大道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因为刚踏入到这个领域,工作和上课的模式与之前有所不同,所以这一年一直在学习和摸索中进行,很多时候会令我感到焦虑和不安: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当课堂上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时......我常会感到无比的自责与懊恼,失去教学的勇气,有些时候,我甚至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恐惧学生觉得自己的课索然无味,恐惧看到孩子们不耐烦的表情,恐惧我的威信受到威胁......所以有时我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殊不知,我恐惧,其实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绝不在我之下。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提问到,害怕在同学们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便会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恐惧是病态的,但是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我恐惧平时的工作中家长不配合,这可能是在告诉我:平时与家长沟通的少,对孩子关注的少,家长不认可......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记得一次教师培训上,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会经历过很多个老师,一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老师本身却长久铭记,可能我们的一个行为,一句话都会让学生铭记一生。通过回想我的老师,我想到了现在为人师的我自己,回想自己,我会想到我的学生们。
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帕克.帕尔默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
还记得才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看到学校那些优秀的老师时上课时那种轻松自如的状态就特别的羡慕,也会有意无意的去模仿,但是之后会发现,也许我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别人的教学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真的不适合自己。如书中X教授的例子一样,他试图克隆他导师的风格,却扭曲了他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要与我们自己的个性整合,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自身之间找到一致性,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资,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我想:这就是教学技巧的适当位置和作用。我们更多的了解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优秀的教师则从中产生。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在摸索和跌跌撞撞中走来,一路上有很多的坎坷,也有迷茫、焦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好似豁然开朗,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让我感到内心的平静,我想,这可能就是一本好书的力量吧。
篇10:《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八九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篇11:教学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篇12: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篇13: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假日,我再一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书中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引言中的“素质教育”的解释深深吸引了我,它这样写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抱着对这一段解释的认同,我认真地读完全书。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万同的故事一路读来,情感就随着李老师的笔触跌宕起伏着,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感慨万千。一个活生生的万同形象,一个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全都不经雕琢地展现在我眼前。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十年,回想起来,这十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 个人阅读读书计划
★ 个人读书计划
★ 教师读书计划
【读书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3篇)】相关文章:
教师个人读书工作计划2023-12-29
教师读书计划范文2022-05-06
小班个人读书计划2022-05-06
小学教师读书学习计划2023-06-02
个人读书计划700字2023-04-08
教师读书计划个人小学2023-08-01
教师假期个人读书计划2022-04-30
老师的读书计划2022-05-06
小学教师的读书计划2024-04-21
生物教师读书计划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