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18 07:44:52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共13篇)由网友“窗户小李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1: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

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

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

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

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

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

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

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

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

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

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

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

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

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

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

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

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

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

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

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

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

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

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书籍》【3】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篇2: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 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

学校一开学就布置了一学期每位老师必须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于是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我选择了 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并有幸拜读了书中的大致内容,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若有不当,敬请各位指教。

一、及时的肯定,让他喜悦万分

每个班级的优差生的区别很大,对于优秀的孩子老师不懈的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和信任,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平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再小的进步,再小的成功,也是他全心努力的结果。这时的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会让他们万分喜悦,从而使他信心坚定,勇往向上。

记得有一次学校教研小组组里上课的时候,我们上的是《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妈妈爸爸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这时,在无意当中我却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学生举手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举过手,属于班级中的差生。于是,我示意他回答,他说虽然我平时在家里也是像前两个儿子一样,只顾自己玩耍,可是今天我学了这一课,我会改变。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课下我还专门与他交流谈话,并鼓励他今后课堂上继续努力。这些无形的表扬与肯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改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高兴。

二、及时的保护,让他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引起其兴趣的事情上能积极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往往是在教师讲课中间。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误进程;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也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积极性的表现。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知识感兴趣了,频频举手发问。有的问: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有的问: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及时做手术呢?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等等……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又能肯定地说一定不会实现呢。如果当初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未想到,而这些问题正是给今后备课提供了借鉴。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及时的诚实,让他感到自豪

这是发生在讲评期中考试卷的一件事。班上的冰冰同学从来没有考试得过100分,可是在期中考试中考了100分。这真实令她令老师和家长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讲完最后的阅读题时,冰冰举起了手,我叫她站起来说。她难过地说:“老师,我不是100分,我最后一道选择题答错了。”随后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此时下课铃响了,我看了她的试卷,果然是改错了,老师疏忽了。我当时很激动,为孩子的行为而激动。试想:如果她不说,老师、同学不会知道;而她面对100分的诱惑,毅然选择了诚实,多么可贵的品质。老师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了痛苦的经历,但也考验了孩子的诚信。可喜的是,孩子经受住了考验。我为我们判卷的疏忽向学生道歉,同时肯定了她的诚实。当时已是课间。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我有一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点什么的欲望,这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机会;我抑制不住地想说。于是下节上课时我说:“刘莞同学虽然这次考试没有考到100分,但我认为她的行为已经是真正的100分了。我为冰冰同学自豪。古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刘莞用她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同学们,为你们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同学自豪吧,也让我们一起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我相信:在学生和我一起吟诵古语和为冰冰鼓掌时,他们一定对那句古语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为自己能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感到满意。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5: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 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 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 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 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 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 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 首任老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 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 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 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 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 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 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 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 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 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 “后门”。

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 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 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2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 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 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 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 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 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 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 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 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 培养出成功的孩 子。

篇3: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 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2:《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教育专著读书心得——《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学校一开学就布置了一学期每位老师必须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于是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我选择了 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并有幸拜读了书中的大致内容,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若有不当,敬请各位指教。

一、及时的肯定,让他喜悦万分

每个班级的优差生的区别很大,对于优秀的孩子老师不懈的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和信任,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平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再小的进步,再小的成功,也是他全心努力的结果。这时的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会让他们万分喜悦,从而使他信心坚定,勇往向上。

记得有一次学校教研小组组里上课的时候,我们上的是《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妈妈爸爸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这时,在无意当中我却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学生举手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举过手,属于班级中的差生。于是,我示意他回答,他说虽然我平时在家里也是像前两个儿子一样,只顾自己玩耍,可是今天我学了这一课,我会改变。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课下我还专门与他交流谈话,并鼓励他今后课堂上继续努力。这些无形的表扬与肯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改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高兴。

二、及时的保护,让他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引起其兴趣的事情上能积极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往往是在教师讲课中间。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误进程;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也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积极性的表现。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知识感兴趣了,频频举手发问。有的问: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有的问: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及时做手术呢?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等等……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又能肯定地说一定不会实现呢。如果当初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未想到,而这些问题正是给今后备课提供了借鉴。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及时的诚实,让他感到自豪

这是发生在讲评期中考试卷的一件事。班上的冰冰同学从来没有考试得过100分,可是在期中考试中考了100分。这真实令她令老师和家长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讲完最后的阅读题时,冰冰举起了手,我叫她站起来说。她难过地说:“老师,我不是100分,我最后一道选择题答错了。”随后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此时下课铃响了,我

篇4:教育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降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5:教育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

篇6:教育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课后,梁校长给了我一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和提供的实际案例,确实让我有所感悟。

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亲历和体验。老师讲出来的概念大多会成为学生的短暂记忆或学生做题时硬记的方法,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不断积累、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才会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巩固,在巩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知识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同步发展。

很多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我们一看就懂的知识、方法通过教学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导学生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要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观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像课件中提出的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总结的。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跟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知道出错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环节、内容、重难点等等。

现在,对数学教学还处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数学教学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篇7:教育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篇8:教育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如: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

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篇9: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读书心得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1990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为了让各种不同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通过争取额外资金于1992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同范式的形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在其基础上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从1990年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学者主要关注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2]: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性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social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metionism象)和控制论系统(cybemetic esystem)。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我们应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通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篇10: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每做一件事的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收获。只不过这个收获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

读了波普诺先生的《社会学》,得到的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以下,我想谈一下给我最深的几个观点。

(1) 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 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人,生下来就不平等。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

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谈论,可我却非常喜欢读它,我觉得郑杰校长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九条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贬损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修养——赏识他人的过程本身就在矫正着你的狭隘、克服着你的自私。因而赞美他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培养和张扬大家风范的过程。

面对“赞美他人”的丰富内涵,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关照自身,如果我们可以把教育本质属性理解为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话,那么,赞美他人,理应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还有什么可以光大人性那美丽的面庞?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一粒沙子,一个世界,一朵小花,一个天堂。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我们不仅应该知道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与敬畏感,现在的关键是要解

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今天看了郑杰校长写的第23条教师要有静气。是呀,教育拒绝浮华,不需要热闹,那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应摒弃热闹与浮华;教育,亲近的是实在,坚守的是理想,淘洗的是媚俗,剔出的是虚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习,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平淡平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快乐就在寂寞之中。

告别泸沽湖慵懒的阳光,回家继续拜读郑杰校长的大作,今天看的标题是——学校,人们犯错误的地方。这个题目似曾相识,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看到了摘抄的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的语句:“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可以犯错的地方;在孩子离开父母之后仍可以淘气、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产生冲突,并可以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同伴的地方。“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学校是人与人的心灵最微妙地接触的地方,当我们走进它时,它应该仍旧是美丽和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的地方。

下面有当时读后的感悟,偷一个小懒,于是稍作修改便搬了一下家。学校这个名词在教师的概念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含义: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是教师教学的地方,是师生共同交往、提高的地方……然而,学校是可以犯错的地方的定义几乎从未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过。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如果心向着孩子的秉性,那么学校就会成了孩子秉性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所有在父母、家庭里表现出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当然也就在学校发生着。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的快乐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在学校里,“心向着孩子”会指引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与孩子们和谐相处;“心向着孩子”会指引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寻

找教育的真意,它将给我们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无助与悲伤、发现孩子的天真与稚嫩、发现孩子的诚信与自强,接下来,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疼爱的抚摸都那么管用,简直与学生心有灵犀!最后,我们终于“心向着孩子”,学校的美丽与魅力便真正展现了出来。

看着书一天天变薄,心中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今天看到了第84条,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喜欢这个题目,不太喜欢下面的文字。可能这也是普通教师与校长的思维区别吧。

看到善待孩子,使我想到了同学发给我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作者摘录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的诗句。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形,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们说明天,他们的名字叫今天。

从现实状况上讲,我们清楚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却不清楚我们能培养成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清楚自己培养孩子的心思,却不清楚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什么心思;我们清楚地勾画着孩子的未来,却不清楚孩子的未来怎样才不是梦。有一首歌唱得好,要认真抓住每一分钟,孩子的未来才不是梦,因为,他们的名字叫今天!

今天,我培养了孩子良好习惯了吗?这是我们最应回答的问题。印度一句名言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我们没有为学生播种习惯,而习惯是靠我们坚持不懈,慎终如始,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他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更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今天,我培养了孩子民主性格了吗?这是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应有之义。所谓民主性格,用肖川的话说,就是乐于分享,敢于承担,心存感激,服膺真理,勇于实践的性格。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些美好的魅力人格,更没有任何理由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的魅力人格的人,而这些,哪一样不需要我们把握今天,珍惜今天?

当然,我们还能写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这句话的更多内涵。诠释他并不是我要研究的根本宗旨,我最想说得是,趁孩子们的心地还柔软,骨骼正在成形,血液正在生成,做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吧!而善待孩子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回答!

善待家长这四个字,让我想起曾读过的安尼?斯通《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文中写道: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地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知之事。教予他,尽可能温柔些。给予他指导,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的成功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他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与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出。请温柔的教予他,世界。但是不要娇纵他,因为只有烈火才能锻炼出真钢。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读着片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为人父母的期望!她期望世界“尽可能温柔些”,“请温柔的教予他”,同时又“不要娇纵他”,多么理智而慈爱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读着这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我分明觉得就是写给身为教师的自己!郭沫若曾说:“经师容易人师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被浇灭了奋发向上的朝气,泯灭了天真烂漫的童心,毁灭了赖以生存的尊严与自信,我们还是合格的教师吗?我们还能面孩子的父母,面对自己吗?所以我们每天都“教予他”,除了知识更应会做人;除了自我更要有他人;除了书本更要有生活;除了索取更要有感恩;我们每天都“教予他”,……教予他一切的一切,只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记得还在书上看过一位家长的话,“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在他离开你的时候,他对生活,拥有一份热爱,对人生,拥有一份自信,对你,对我,对所有的人,拥有一份真情。”我们可以满足这位家长“简单的要求”吗?这个要求简单吗? 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在追求着世界的真善美,那就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我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虽然我与他人比,不一定做得最好,但对于“我”自己就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6:《今天怎样当教师》读书心得

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一书中有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我们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光辉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那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呢?

一、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班级部分学生寄宿,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当临时班主任的日子里,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有时要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可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管。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我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快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而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的教学经历,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职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职业学校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因此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老师们,让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今天,我们做教师,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今天,我们做教师,在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今天,我们做教师,在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篇11: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 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篇12: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篇13: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读《陶行知教育学》有感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学校一开学就布置了一学期每位老师必须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于是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我选择了 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并有幸拜读了书中的大致内容,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若有不当,敬请各位指教。

一、及时的肯定,让他喜悦万分

每个班级的优差生的区别很大,对于优秀的孩子老师不懈的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和信任,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平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再小的进步,再小的成功,也是他全心努力的结果。这时的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会让他们万分喜悦,从而使他信心坚定,勇往向上。

记得有一次学校教研小组组里上课的时候,我们上的是《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妈妈爸爸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这时,在无意当中我却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学生举手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举过手,属于班级中的差生。于是,我示意他回答,他说虽然我平时在家里也是像前两个儿子一样,只顾自己玩耍,可是今天我学了这一课,我会改变。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课下我还专门与他交流谈话,并鼓励他今后课堂上继续努力。这些无形的表扬与肯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改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高兴。

二、及时的保护,让他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引起其兴趣的事情上能积极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往往是在教师讲课中间。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误进程;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也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积极性的表现。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知识感兴趣了,频频举手发问。有的问: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有的问: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及时做手术呢?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等等……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又能肯定地说一定不会实现呢。如果当初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未想到,而这些问题正是给今后备课提供了借鉴。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及时的诚实,让他感到自豪

这是发生在讲评期中考试卷的一件事。班上的冰冰同学从来没有考试得过100分,可是在期中考试中考了100分。这真实令她令老师和家长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讲完最后的阅读题时,冰冰举起了手,我叫她站起来说。她难过地说:“老师,我不是100分,我最后一道选择题答错了。”随后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此时下课铃响了,我看了她的试卷,果然是改错了,老师疏忽了。我当时很激动,为孩子的行为而激动。试想:如果她不说,老师、同学不会知道;而她面对100分的诱惑,毅然选择了诚实,多么可贵的品质。老师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了痛苦的经历,但也考验了孩子的诚信。可喜的是,孩子经受住了考验。我为我们判卷的疏忽向学生道歉,同时肯定了她的诚实。当时已是课间。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我有一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点什么的欲望,这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机会;我抑制不住地想说。于是下节上课时我说:“刘莞同学虽然这次考试没有考到100分,但我认为她的行为已经是真正的100分了。我为冰冰同学自豪。古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刘莞用她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同学们,为你们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同学自豪吧,也让我们一起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我相信:在学生和我一起吟诵古语和为冰冰鼓掌时,他们一定对那句古语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为自己能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感到满意。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个人读书计划500字作文

个人阅读读书计划

个人读书计划及心得

小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学校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个人读书计划

教师个人读书工作计划

小学教师的个人读书计划

个人读书计划700字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共13篇)】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阅读活动计划2022-12-30

小班个人读书计划2022-05-06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2022-08-11

小学教师读书学习计划2023-06-02

个人读书活动计划2023-06-17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方案2022-05-18

党员教师个人读书计划2023-10-27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2022-05-07

教师读书计划2022-06-04

小学读书活动实施方案2023-01-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