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教师读书心得(通用6篇)由网友“songocoo11”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寒假教师读书心得,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我又一次翻开《母亲是一根穿针线》这篇文章,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的母亲正为儿子穿针钉纽扣,可只因她视力下降得厉害,试过无数次,线仍未穿进针眼里,她为了不打扰儿子,依然再试一次……儿子透过显示屏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明白自己以后该怎样做,即使帮母亲穿一根针,也可以使她的母爱畅通无阻。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的母亲深深地感动了,也许,她的母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甚至不值一提。从小到大,她为成长成作家的儿子付出过多少爱?在穿针的过程中,尽管她试过无数次,针也仍未穿进针眼里,但是她也不会打扰正在文思如泉的儿子,这正是母亲的丝线在儿子这里找不到进出的“孔”,使母爱无法释放出来。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有一个孩子因母亲的唠叨,而跑出了家门,饥寒交迫中又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但一位善良的老奶奶帮助了他,给了他一顿免费的馄饨,他不禁感激涕零,但他却忘记了母亲无私地为他付出了多少爱,正是因为他怕母亲的唠叨,而堵住了母爱这条道路。
再想想我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也常常这样吗?在我没考好试的时候,母亲便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学习的方法、经验,怎样预习,怎样复习,给我上辅导课,做考卷,每当这时,我就觉得母亲特别烦,甚至我会关上房门,拒绝母亲那爱我的唠叨。但母亲还是毫无怨言地重复她的唠叨,一如既往地关怀着我,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懂事,是我堵住了母爱这条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不能把母爱拒之门外,要让母爱永远地畅通无阻。
篇2: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寒假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使我反思语文教师的素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应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那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能够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这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到达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务必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职责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潜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能够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潜力来引导帮忙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xx,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xx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xx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篇3: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篇4: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激励、呼唤与鼓舞,也就是说,彼此间找到共同的归属,成就共同的愿景。《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书通过鲜活的实例展现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本、以生命为本”的实质。细细品读,感受着那种轻松教愉快学的氛围,分享着低投资高回报的喜悦,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文化启蒙,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启蒙。“养鱼养水,育人育心”。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则应该是生命的“牧者”,在一望无垠的知识大草原上,放飞心灵,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生命活动,在悠闲自得中实现提升。
具体说来,“牧者”工作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关注孩子的感情,共谱和谐之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希望孩子们能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享受着学习所创造的欢乐。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理解、体悟、尊重和信任之上。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学生。在每天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除了完成教学内容外,有多少时间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注重师生的认知交往,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往。《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 “知其心”,进而才能“救其失”。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更多地接触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那样才能理解和感觉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多走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像父母一样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书中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无不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让学生变得快乐自信,激发其向上的潜质,从而愿意与你一起延续爱的传递。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详见《学习共同体构建和教学方式变革》第10页)
可见,在这个学习场中,学习者本身对知识诱惑而产生的心智投入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助学者的激励、呼唤和鼓舞,就会使这个学习场丧失某种动力。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牧者”,是建立在关爱的基础之上,为学习者的学习注入“动力”,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本身。
二、激发孩子的潜能,共享学习之乐
教育是启蒙,但教育不仅仅是启蒙。启蒙只是点燃和照亮,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但很小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学习本能,通过训练帮助孩子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书中第三篇“大班额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重点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用一个比喻表达就是: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是做“牧者”而不是成为“纤夫”。
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饮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羊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服务、保护着羊群,又尊重羊群独立的生命运动,让羊根据自己的喜好、食量、方式去自由采食,于是羊便能自主地、和谐地、健康地成长。我想这就是生态成长。试想,如果牧羊者强硬地干涉羊群摄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羊群,吃何种草、吃的方式、数量都严格控制,很可能造成牧羊人的抑郁劳疾,羊儿不再肥美。
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依靠教还是依靠学,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教育需要回归自然。让孩子自主学习,不仅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重难点所在,让知识的种子生长到头脑之中,而非为传授灌输下的暂时寄存。
这令我想起了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的教学理念即自由教育。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本能关注发展。他认为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之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作为“牧者”我们只要提出主题和问题,区分出哪些依靠本能可以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启蒙的,让孩子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把学习变成他们自己的有趣的探究活动,基础教育的任务便可以轻松完成,学习成绩必然良性地发展,从而轻松地释放本能,激扬生命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促进启发
进步是相对的。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理念推陈出新,进步必然会带来反进步。过去,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于分析挖掘教材。而对于基本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课堂来说,教材与课堂的灵活性、可动性和个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课程的线索和灵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以学定教”的形式下实现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时俱进的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感悟生命的满足与快乐,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书第九章重点阐述了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该书认为:在分层教学中,了解差异是前提,分层是关键,学生的发展是目标。而在许多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时,仅仅从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成绩优劣,简单粗放地进行分层教学。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生的认知程度。在该书提供的几个研究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也是一位学习者,或者说成长者,需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践行新教育理念。例如一位教师归纳出隐性分层教学力求“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罗森塔尔说过,最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正是那些能提出公正要求而又能机智地实现它的教师。
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放飞儿童的心灵,做生命的牧者。学生能够自己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学习时光在如歌岁月中升华。
篇5: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一、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的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缺少互动。而新教改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新课改呼唤着教师解色重新定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候,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教师热情的帮助、鼓励、指导,这时教师由课堂上的上帝转换为激励者、指导者。由leader转变为learner,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转换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组建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的多种能力。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座次,以及各科老师早已规定好的小组等多种因素,按照英语学习能力,重新选出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组员课堂开展小组活动,组长再进行二次分工,分别负责检查各项学习任务:前置性作业的检查,单词记忆的检查等。课中: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时,指定组长负责检查,大家互补知识的同时监督分数记载。在单词教学中:组长领读、小组学习、汇报单词的读音、拼写以及造句。阅读教学:自我检查、小组学习(读、翻译、找知识点)、汇报、复述),课后评价:统一的小组评价本,统一的加分方式,统一的表彰方式。加强对个人的评价。
三、小组学习中的加分细则
1、前置性作业。每完成一项分别按优良不合格记分3分、2分,奖励分:教师抽查组员全部完成每人另外奖励2分。
2、课堂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每周至少举手一次。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次+1分。
3、课堂展示。单词类展示一次+1分,造句展示一次+2分,写作作文展示一次+3分,全员参与每人奖励1分。
4、纪律。说话、睡觉等违纪行为一人次―1分,同时小组-1分。
5、书写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一次―1分,认真书写每次+2分。小组内成员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书写认真的小组,另外奖励每人+2分。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
1、实行之初,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现象。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其表现形或是在某些课堂上仍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3、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4、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体,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们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比如: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分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在注重“人人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我们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6: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经典的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三)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 关于寒假读书总结
★ 寒假心得体会参考
★ 寒假心得体会
★ 小学寒假心得体会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通用6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寒假心得体会2022-12-31
小学生的个人计划归纳2023-10-11
老师寒假学习教育心得体会2023-12-24
寒假读书活动总结2022-09-06
2022年个人寒假读书心得2023-09-15
文萱寒假读书心得32023-07-03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2022-04-30
初中寒假心得体会2022-12-03
寒假阅读书籍心得2022-08-25
党员教师个人读书计划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