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改革总结

时间:2022-09-21 07:55:31 其他教学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精选20篇)由网友“daoko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学内容改革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

篇1:《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国际金融>是一门时代感强、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的课程.国内现有教材越来越多的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理论内容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目前反映国际金融领域新发展如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不多,且不适合本科教学.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完整介绍基本原理并以宏观为主;适当强化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前沿;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等,始终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变更.

作 者:李洪梅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国际金融》   教学内容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篇2: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题组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 者:宋海星 黄运湘 谢桂先 彭建伟 廖超林 王翠红 张玉平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3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探索  

篇3:教学内容改革临床医学论文

教学内容改革临床医学论文

1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删繁就简”

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如前所述,大一统的统编教材显然不适合我校的生源情况,而在没有或来不及编写合适教材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精讲多练”是一个有效途径。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基层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全盘灌输理论知识。“短理论,长训练”,以能力培养为主,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专业内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够用为度,不应只停留在口号层面。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就成为教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1)吃透现行教材,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确定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教学内容,对识别出来的内容精讲细讲,对后期临床教学无应用价值的删掉不讲,了解的内容粗讲略讲,突出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无情,该砍掉的章节、知识点要忍痛割爱,毫不顾惜,才能做到删繁就简。

2)打破学科界限,通力合作,集体攻关。加强医学基础课与后续课特别是专业课的融合贯通。淡化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强化专业课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树立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意识,改变各自为战,壁垒森严的状况,临床课还要积极听取、采纳医院专家教师的意见,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知识的有机联系,避免重复,可试行将某些基础课作必要的分割和内容上的组合,穿插到临床课中讲授,或实行部分内容分段教学,如神经解剖、临床病理、临床生化、临床药理等课程可移到临床课前进行,也可将临床部分的课程提前在基础阶段进行,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学习兴趣。

3)在以上两项工作做通的基础上,着力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医学基础课是这次修订的重点。我们发现,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学习热情很高,纪律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热情和纪律呈梯度降低,可能与基础课中的学习障碍有关。目前,我们的教学大纲是全景式的教材浓缩,覆盖整个教材,动辄五六十页,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的吃力,费力不讨好,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大纲的修订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应知应会的内容,删除前后重复的内容,降低知识难度,缩小课程容量,这样才能达到删繁就简,因材施教的目的。

2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转化课堂”

修订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大纲,仅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落实,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去,践行教改方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仍按原大纲授课,轻车熟路,已经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惯性的力量是可怕的,改变这种惯性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教师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回到老路上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

1)严格执行新大纲。大纲是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保证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无条件地执行,不允许无纲、超纲授课,保证大纲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按学生类别、层次、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

2)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我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有一些创新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还远远不够,一是所占比重小,大量的课堂活动仍沿袭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二是缺乏经常性,教法改革只是作为某一时段的实验性教学,没有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也与课程内容多、学时紧、大堂上课有很大关系。在教学内容改革的今天,“精讲多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富裕的课堂时间,完全有条件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大力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推行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从而保证改革的教学内容顺利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从教学技巧来看,“深入浅出”固然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常见大家授课,繁难艰深的道理用一个通俗的例子便豁然贯通,化千钧于无形,但对于经验不足、学养欠丰的青年教师来说,便感到力不从心,深不下去,跳不出来,深入浅出变成了深入深出,结果把自己也绕进去,老师讲不明白,学生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不妨采用“浅入浅出”法,换言之,“只讲是什么,不讲或少讲为什么”,突出重点,简明实用,学生易懂易学,也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何乐而不为呢?

3)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集体备课要以研究教材、大纲、教学内容、教法为重点,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教法、统一评价。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把教研作为教研室的第一要务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务求实效,不走过场。积极倡导老师撰写教学日记,从教学叙事、反思、感悟入手,积累素材,积累意识,发现问题,找准突破口,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教研一体,推动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教学内容改革的评价———“减负增效”

笔者认为,判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应该有两把尺子,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把教学效能提上去”。目前,我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以临床医学专科为例:必修课28门,平均每学期7门,周学时26.5,日均5.3学时,这还不算大量的计划外实验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晚自习甚至双休日都被占用。学生穷于应付,所学知识来不及消化、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差,根据有关资料报道,课程设置以每学期5~6门,周学时24以下为宜。因此,在教学计划未作大的调整修订之前,应充分利用课堂,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压缩课堂容量,使学生“学得会、记得牢、当堂消化”无疑是减负的重要标志。“增效”有两个标准:

1)有效的课堂组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怎样学习,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沉闷乏味的课堂变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愉悦的课堂,才能把学习效率提上去;

2)通过考试考核监测学习的有效性,加强过程考核的密度和力度,摒弃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作法,把课堂提问、讨论发言、实验成绩、作业批改、考勤等纳入考试考核内容,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状态,客观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篇4:如何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如何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这就给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①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四、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历史才成为科学。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

――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输出初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到极大摧残,迅速走向萧条、衰落。因此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的民族工业就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时机实施。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浅层次的说教式、硬性灌输、贴政治检签等简单做法,结果不仅难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定势,反而会加剧他们已有的逆反心理。因此对高中学生来说,思想教育要坚持理解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情感的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以史为鉴、知书明理的目的。

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思想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时,就必然涉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问题,我们不能回避错误,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途径很多。但体现在每一节课上的确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超于教材几倍的水平。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另一方面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一定会使历史教学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篇5:如何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如何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其落脚点大都在教材的理解深化方面。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伸出的知识和观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式的教学早已过时,脱离教材搞“题海战术”也难以奏效,出路在于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

[1] [2] [3]

篇6: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

【摘 要】《国际金融》是一门时代感强、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的课程。国内现有教材越来越多的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理论内容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目前反映国际金融领域新发展如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不多,且不适合本科教学。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完整介绍基本原理并以宏观为主;适当强化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前沿;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等,始终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变更。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行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国内高校目前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就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入手。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几年来对《国际金融》的授课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导向,提出一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突出特点

作为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1.《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时代感强

随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财经类课程中《国际金融》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介绍国内外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教师的责任。

2.《国际金融》课程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

要学习《国际金融》,必须以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的完成为基础,同时,其又是后续课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等学习的前提。这样一种承上启下的课程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特点必定突出。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国民收入的核算、IS-LM-BP分析、 AS-AD分析等知识要相当熟悉。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高数,特别是微积分的知识,否则对国际金融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中的内容将理解不透。除此以外,这门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否则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及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将一头雾水。

二、国内现有《国际金融》本科教材内容比较分析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国际金融》本科教材有数十本,其内容绝大部分大同小异,只是章节安排,侧重点有异。比较有特色及影响的教材主要有由复旦大学教授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教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人大出版社)、北大教授易纲与张磊主编的《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璋主编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国际金融》教材最新版本有两个明显的'趋向:①在姜波克教授倡导内外均衡为主线描述《国际金融》教材后,后续出版的国内教材越来越多的突出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②最新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多数都在理论内容上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

三、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及在国内现有教材的反映

近年来,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由 Krugman、Rogoff、Obstfled等开创的“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占主流的新古典宏观框架,运用更加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的假设和基于微观基础的动态跨时均衡分析方法构建出全新的国际金融分析方法。自 1995年以来,围绕新开放宏观模型衍生出丰富的创新成果,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效应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在危机的洗礼下迅速成长,在不到 的时间里已发展到第三代理论模型。对国际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研究持续十余年,也出现了重要进展。另外,对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新理论也不断涌现。

目前,市面上反映上述新进展的教材还不多,主要有国外教材的中译本,还有国内著名学者所编著的中高级教材。然而这些中高级教材在普通本科教学方面却还存在不足:①在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问题分析上,学生似乎还难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②针对本科层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本科教学来说并不适用,难度较大且内容偏重理论模型分析,这对于乐于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学生来讲不太适用。因此,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还需适当斟酌,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些新发展纳入教学内容。 四、融合国际金融新发展,改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目标就是在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保持较强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尝试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从而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扩展学生视野和分析的高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最好的教学内容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最利于学生掌握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必须求新,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适当增减热点问题的阐述,但这种基于热点问题的内容增减必须以如下原则的建立为前提:

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展开

从国内代表性教材的比较上能够看出,目前国内一些著名教材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外均衡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相关的理论与政策阐述及分析。当前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告诉我们,关注内外均衡是这种时代背景的必须,所以在《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开展。

2.完整介绍《国际金融》基本原理,以宏观为主体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外汇管理及汇率理论、外汇交易与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防范、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等。该体系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交易技术;既包括多种国际金融理论,也包括一定的国际金融实务,同时还涉及国际金融政策。鉴于经济类本科生后续课中多数不会单独开设国际金融实务类课程,因此,《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还应该在综合介绍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实务性知识给予相当讲述,这也是当代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国际金融》教学还应以宏观为主,即主要围绕国际收支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讲授,以宏观的国际收支、汇率问题、国际储备、国际货币制度及其相关理论为重点,这主要是由该门课程的属性及地位决定。从属性讲《国际金融》仍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延伸,它的许多内容也是依托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从地位讲《国际金融》是一门重要的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课,其主要先修课和后续课都是以宏观为主,例如先修课《宏观经济学》及后续课《国际经济学》。

3.适当强化国际金融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国际金融前沿理论问题。

《国际金融》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有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内容在先修课中几乎没有涉及过,在学生考取研究生时又是重点,而且这些理论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有必要详细展开给学生讲授,说明相关理论的假设、主要观点、图形分析、评价及应用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最新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关注转化到教学内容里则需要采用与传统理论内容讲授不同的方法。国际金融理论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如前面所说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入这种变化,但方法应有别于传统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述法。对于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必要完整阐述,只需要告诉学生它的“新”新在哪里、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就可以。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找一些最新案例,然后激励学生能应用最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主要靠学生的课后思考去完成。

4.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

当前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国际金融》教材中反应的内容有些落后于时代或者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而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 出现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可以适当加大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基本内容都是什么,课堂增加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进行课后思考。

参考文献

1 金仁淑.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 .黑龙江高教研究,.11:164~166

2 沈军 .论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广西教育,.3:76~77

篇7: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观念、思想、方法以及行动上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就涉及教育界的课程体系改革,如何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改革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与学生个人需要相适应.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要求.

作 者:代静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9) 分类号:H09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程体系改革   教育观念   课程内容  

篇8: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受有关方面委托,在沈克琦先生的主持下,笔者正在参加为北京市重点学校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探索。自然,教学内容现代化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编教材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的超常膨胀和不适当的“拔高”。我们力争做到的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为此,我们坚持编入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学到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同时,对一些虽在高中阶段不宜展开或不能完全掌握的,但又是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对开扩学生的科学视野、树立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极有好处的内容,也要开一个头,长一个芽。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拟议中的教材在内容上与现行教材(甲种本)就有了一些区别。

1)?在讲授经典物理学内容时不回避它的局限性。例如在讲牛顿力学时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并给出相对论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在讲授惯性力时,也讲解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性。

2)?在热学中专辟一章“热力学定律”。其中讲授热力学第零定律,以便对温度和温标进行再讨论,使学生对温度和温标的概念科学化。也讲自然过程的方向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使学生对不可逆现象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其统计意义和它所反映的偶然与必然、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认识。这对于破除学生头脑中“决定论因果性”是唯一的因果律的观念,树立“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的观念大有好处。

又如,?在讲授气体时,增加了一节“真实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体会从理想气体模型到较真实的模型的一种修正方法,而且正是因为范德瓦耳斯方程是非线性的,因而气体的液化即相变才是可能的,而理想气体无相变可言。这也就为讲授物态变化“长了一个芽”。

3)?在波动光学中,增加了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的讨论,以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下分析光的波动现象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上。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头”。

4)?“狭义相对论初步”作为一章准备编入教材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所发展,并对狭义相对论产生的物理背景、爱因斯坦的思考及其方法论内容有所了解和体会,帮助学生增加一点科学发现的“悟性”。

5)?在讲述微观物理学中专设“波和粒子”一章。在这一章中,不仅通过黑体辐射规律的分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和观点,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提出和证实光子的概念和观点,而且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引出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使学生认识类比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同时还在分析微观粒子可能显示波动性的条件后,以戴维逊一革末实验为例,介绍了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并顺带讨论一下“宏观物体是否也具有波动性”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讲述与讨论是非常基本的(应该指出,基本不等同于浅显),但又较以往的教材要先进些。

6)?拟议中的这套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基本粒子与宇宙”。如所周知,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粒子,其尺度范围小于10的13次方厘米,质量小于10的-23次方克。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星体、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其尺度范围大于10的19次方厘米,质量大于10的39次方克。然而,在今天这样两门研究对象迥异的学科却奇迹般地融为一体,成为物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学科。简要介绍一下宇宙概观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这对于处于花季般的青少年该是何等有益呀!

无庸讳言,这样的变化无疑会给教与学带来一些新的难度。事实上,任何现代化的事业都不可能是“轻松”的代名词。这是无法回避而只能知难而上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拟议中的这套教材重视科学概念、科学思想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淡化题海式的大运动量的习题计算,这就要求师生乃至教育行政领导从“应试竞争”中解放出来。因此,可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呼唤着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如升学考试制度等)的整体改革的全面深化。这一改革的成功之日,就是教育强国的崛起之时。

篇9:论中医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论中医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圈绕教育部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精神,我们认为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与其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近些年我校通过教学实践,修改了适应我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将传统保健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特色.本文就中医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

作 者:敖新平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体育部,贵阳,550002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5) 分类号:G807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   传统保健体育  

篇10: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本文从探讨大学语文的课程内涵与学科性质出发,明确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与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而定,主要以体载为经,以吏为纬串起文化经典,同时,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注意时效性; 教学方法遵循对学生量其资质,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灵活多样,注重实践性、高效性.

作 者:胡楠  作者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13003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篇11: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急需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新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处理好单门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调整、新旧知识体系转换等关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作 者:王丰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国际贸易系,江苏,南京,21000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教学经验  

篇12: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理论和思维方式上均取得了革命性进展,其显著特点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走向偶然;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走向不可逆;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所有这些,都在20世纪的物理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全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的基础物理教育难道不应该在这些方面打下一点基础吗?

现在,在多数较发达国家中,中学物理教材包括了力学、刚体力学、热力学和分子物理学、振动和波、电荷和电尝电流和磁尝电磁波、量子物理、相对论和物质等内容。除第一、五、六部分外,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是很明显的。有些国家仅是以某一个中学的'优秀学生组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而我们则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后再强化集训、补课后参加的。所以,尽管我们获得奖牌很多,但却不能认为我们就是教育强国了。而且,没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物理教育在教学领域中的改革是有成绩的。但其弱点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的删删减减、修修补补,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一些革新。

说得苛刻一点,这不过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且有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之嫌。

如果要做到“领异标新二月花”,恐怕就要动一点大手术,在内容现代化上“动土”了。

诚然,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十年功夫怕是不行的。惟其如此,我们才应该尽早认识并行动起来。等到下个世纪再搞,怕是太晚了。

篇13: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受有关方面委托,在沈克琦先生的主持下,笔者正在参加为北京市重点学校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探索。自然,教学内容现代化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编教材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的超常膨胀和不适当的“拔高”。我们力争做到的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为此,我们坚持编入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学到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同时,对一些虽在高中阶段不宜展开或不能完全掌握的,但又是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对开扩学生的科学视野、树立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极有好处的内容,也要开一个头,长一个芽。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拟议中的教材在内容上与现行教材(甲种本)就有了一些区别。

1)?在讲授经典物理学内容时不回避它的局限性。例如在讲牛顿力学时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并给出相对论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在讲授惯性力时,也讲解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性。

[1] [2] [3]

篇14: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及改革的论文

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及改革的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的背景分析,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的定位,围绕数学教学功能定位,分析如何推进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内容与要求

一、对中职服务类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的两个背景

(一)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普通高考热急剧升温的情况下,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在普遍下滑,特别是他们的文化基础素养低下,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服务类学生的总体素质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也愈发的尖锐。(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传统。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学生基础差、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大、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数学教师的抱怨声迭起,急躁情绪突出,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又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给数学教学功能以正确的定位,指导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

二、中职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制约教学功能的首要因素,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何种类型、层次的人才决定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整个教学体系的方方面面。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为实现目标而服务。据此,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需进行一般数学教学功能和鲜明的服务业实用功能定位:一般数学教学功能: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服务业专业学生数学素养,中职数学教学功能应在服务类项目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的作用。它包括教会服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认知功能、数学运算功能、数学应用功能和数学思维功能等数学学习的基本功能。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功能,就是学生的智力发展功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素养,既是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之后数学学习的继续,又是后期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知识基础。鲜明的服务业实用功能:为提高服务类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职业素养,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数学教学的“应用功能”应表现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视野、专业理论和技能、交往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数学的应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鲜明的服务业实用功能是“两个功能”中的重点功能。

三、积极推进中职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改革

(一)明确功能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中职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改革。1.开发富有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进行富有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离不开数学教材的.修订和变革,具有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数学教材,特别是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数学教材并不多见。因此,我校长期工作在服务类专业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科研成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数学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和希望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服务类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需求,选择与服务类专业课程知识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服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的、弹性的、以适应学分制课程体系,满足现代服务类专业岗位需求。通过增加预备知识,作好衔接,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和筛选,把对学生后继课程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需要的知识选择出来,或单独成章,或集中进行复习和强化。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选择与服务类专业知识整合的数学教材,能提高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富有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由于中职服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更弱,所以服务类专业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不会提高服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会使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越发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现代服务业专业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根据整合后的数学教材,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学校应开设数学实验课、教育科研部门应开展数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理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专业课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教学中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运用。加大“数学实验”教学力度就是加强服务类专业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适合专业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建立“数学基础+专业模块”的整合性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入手提出实际问题,通过课堂,由教师讲解整合过的数学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再交代学生与学习的合作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从不同层面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演算,得出结论,获得成功。

3.将数学教学与现代服务专业相结合,使数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使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一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就应该将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根据现代服务专业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及时的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专业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4.制定富有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的评价体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妥之处,并根据教师的评价结合自身的学习重新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师在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实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变化情况。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在数学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进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勇于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与同学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增加,攻坚克难的毅力是否增强,课中能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独立完成作业等。

(二)明确功能定位,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注重人文素养与数学学科素养并举的教学改革,培养“现代服务业的职业人”数学教育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目标的管理、教材修订原则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教材在“一纲多本”的原则上选择的灵活性有所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中职作为与高中并行,但又有别于基础教育的职业类学校,其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的各类中等专业型的“现代职业人”。这个目标定位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品质,使人人都爱学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品质,积极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健康人格素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组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竞争和创新能力并行发展。

2.强化大众数学的学习观与期待更多个性化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育改革对数学课功能的重新定位从以往的观念来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课作为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提供服务的,而忽视了其基本功能。从现代教育观点,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数学课是作为文化课,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服务的。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纯理论的,而是与专业学习整合的,因此它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注重的是大众需要的数学学习,注重学生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把数学学习当作是长学识,开智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对个性化教学的呼唤尤为迫切。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大众数学的学习观的同时,一定要有更多个性化的数学教学。

3.中职现代服务业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改革,虽势在必行,却任重道远。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影响的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前程,还有社会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勇敢地处于改革的浪潮中,乘新课程改革之风,破中职学生素养不高之浪。但数学教学改革并非一件易事。每位服务类专业一线的数学教师都应积极探索,在教学科研中不断地创新成果,不断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力争改变学生厌学数学的状况,使现代服务业专业的学生对数学充满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涂荣豹.建构主义观的辨析及再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3):1-3.

[2]王华.谈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篇15:物理学科教学内容总结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其一,选择仪器正确;其二,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其三,操作规程正确;其四,观察方法正确;其五,测量读数正确;其六,处理数据正确;其七,实验结论正确、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四人一组,总体安排,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另外要还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不要求统一的格式,只要求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联系,写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何不足、

3、演示实验下放成随堂小时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探讨。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时也将其下放为学生随堂小实验,甚至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来操作。我们做了以下研究。教师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后达标结果显示:上面讲演示实验下放为随堂小实验的教学,前两节课授课效果是理想的,后面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相关领域的发展及有关内容的授课。

总之,这一年是忙碌而又丰硕的,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去迎接更丰收的一年。

篇16: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的教学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不同,它更注重技能和素养的结合,强调内外兼修。高校声乐教学是传承声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为了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声乐改革创新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文章针对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改革创新进行个人浅析,以期引起广大声乐教育者的关注,裨益国内高校声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创新

声乐教学在发展历程中渐渐暴露出教学模式的弊端:生源短缺、教师专业素养不够、学生职业技能欠缺、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脱轨等,这一系列问题是高校声乐教学的警醒之钟。改革、创新、突破,时代在号召高校声乐教学扭转现今尴尬的局面,为声乐教学开辟一条崭新的大道,引导声乐教学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引导创作。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大刀阔斧革新,其原动力是学生群体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创作激情。当前教改的第一步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声乐课程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课程的规划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适时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逐步改变原先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主动发声,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利用有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声乐创新意识,直至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声乐知识。

(二)艺术指导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交流活动,以音乐艺术指导为核心内容。日常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艺术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更能突出展现声乐作品的精髓,为观众提供一场宾主尽欢的视听盛宴。艺术指导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优化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美、观察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端正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都可以在艺术指导过程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提升,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自然有所精进。伴奏与歌唱的配合能将声乐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演绎得尽善尽美,充实个人的艺术表现力①。艺术指导能提升声乐伴奏与演唱者之间的默契和合作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声乐艺术指导,便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与伴奏演唱的节奏,使其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对声乐本身产生别样的情感。艺术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声乐表演中歌唱的主体地位,切忌过分关注伴奏,也须关注伴奏与歌唱的配合度。在学生的声乐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艺术指导的作用,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声乐的魅力,升华其对声乐的崇敬之情,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教学相长。

(三)研究性课题的深入研究学习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一直在向前发展,近年来,“研究性课题”这一术语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研究性课题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即在相对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对现有环境进行探索,亲身去体验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与交流中近距离接触,不仅能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迎合了现今教学改革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定位模式,扶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根据教师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具有多层次、内容广的典型特点②。师生共同参与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与互相理解,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相应成长。

(四)在声乐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提升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最根本的属性是实践性。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教学模式下,师生都难以获得成长进步。部分学生由于从未经历过较大型的声乐活动,尽管每每在班级考核和综合测评中表现不俗,但在大型舞台上频频出现怯场、走神等发挥不好的现象③。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要多为学生创造演练机会。高校教学改革应深刻意识到声乐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定期或者不定期穿插一些校外或者校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次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中磨炼成长,收获最后的“梅花香”和“宝剑锋”。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日常引导学生积极观看国内外大型音乐赛事,并定期提交自己的观赏作业,点评和模仿某一专业歌手的歌曲。其次,班级定期举行“歌友交流会”,邀请教师献艺,学生打擂台,互相点评,在游戏竞技中获得进步提升。课外活动方面,大型音乐晚会、文艺表演放开权限,让学生自行争取赞助、安排曲目,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校外资源而言,与省、市内教育资源长期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城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④。因此,声乐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在高校声乐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浅显,以一对一声乐教学为主:教师布置声乐作业,学生课下完成新歌曲的学习,课上经由教师指导点评,学生课下再钻研改进不足之处,如此固定循环。这样的授课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同时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并极易可能在此定式循环中被消磨殆尽。综上而言,创新声乐教学方法是现今打破高校声乐教学瓶颈的有力途径。创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首先,注重声乐学习的实践性。声乐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干中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强化,巩固与考核双管齐下。其次,必须强调实践和理论深层次融合。声乐教学依赖于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巩固,二者相辅相成。另外,激发学生音乐创作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声乐教学不能一味地学习汲取,更要从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模仿前人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属于个人的作品,并在模仿、借鉴、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就课堂气氛而言,需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形式,调动一切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如新媒体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和艺术创作。

(二)集体和小组教学的`双管齐下

声乐教学本质上是艺术教学,故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审美教育。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个人教学,这无形中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对教学课时的消耗。为了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针对专业理论课这类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个人素质的课程,可个别调整为专业大课,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能促进同学之间的课堂交流,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声乐的集体性和社会性。集体声乐课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从集体授课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小组教学授课在形式上有别于集体和个人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编排原则将班级学生按比例分为若干小组。分组原则可以是按照学生性别、演唱水平、声部、学习问题、爱好方向等维度进行划分,具体划分维度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整体情况和个人教学目标进行判定⑤。分小组进行教学与练习,不仅便于教师高效管理学生,对相应组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专业层次上的因材施教,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成果,而且能促进同组别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瓶颈问题,携手成长。集体和小组的教学交流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意在提升学生的团队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理智看待个人学习的进退,学会悦纳他人、正视自我,是现今高校声乐改革的新趋势。

(三)优化声乐课程教学效果展示

声乐教学展示,可以用汇报演出的形式,定期对专业课学习成果进行汇总考查,前提是所有上课学生必须全程参与⑥。汇报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歌曲或者感兴趣的课外歌曲,自由发挥,歌出自我风采。表演过程中,教师认真聆听,仔细观赏,暂时不给予任何指导性评价,但综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在笔记本上给予相应的评分。汇报演出结束之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汇报演出的感想,在思想碰撞中成长。交流讨论结束之后,最后的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一一对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点评。点评过程中,为了更具有说服力,可以请出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现场再次范唱,教师从专业角度指出其提升点或不足之处,并邀请学生从各自的角度予以点评,教学相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给予他人的点评和他人对自己的点评之中,获得感悟和成长。汇报演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年测评分数。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促使学生对平时的声乐课程更为重视,是对声乐学习的一种变相督促与鼓励,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平时专业课逃课、滥请病假的现象。学生给予声乐课程教学相应的重视,并能在汇报演出过程中及时查缺补漏,交流提升,并能在一次次的汇报演出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如此,优化声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便已经达到。

三、结语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对优质声乐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声乐教学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声乐修为与艺术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唯有改革与创新,声乐教学才能突破现今的困境,实现进一步的成长。立足声乐教学的现状,从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大刀阔斧地加以革新,已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深入高校声乐教学,提出革新发展声乐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策略,以期为民族声乐艺术日臻完善、日益壮大贡献绵薄力量。

篇17: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探讨

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探讨

土地资源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土地资源学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国土资源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和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进行该门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 者:温善菊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8: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办法改革探索

关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办法改革探索

社交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觉形成并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他的素质和礼仪。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自觉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四有公民,所以社交礼仪课便顺势而出,不少高校还把它设为必修的基础课程。

一、社交礼仪课内容的变动

高校中的学生学习素养和文化礼仪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社交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清楚了教学目标后,就可以将所要交给学生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成礼仪概论、穿衣礼仪、见面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吃饭礼仪等。并且要将儒家文化中的“礼”贯穿于传授社交礼仪的整个过程中。礼不光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然而,我们目前的礼仪教学内容逐渐向国际靠拢,以国际礼仪通则为准,在课堂上也主要讲述西方的礼仪规范,对于中国礼仪的讲解较少,学生能学到的也不多,更谈不上继承、创新和传承了。因此在传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礼仪的历史起源等有关的书籍,如《周礼》、《礼记》等,更方便学生的理解。除去对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在实践上的应用,社交礼仪并不是通过理论就能理解透彻的,更多的还要学生们自身的实践,在任何场合都能处变不惊,举止得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课程开展方式的革新

(一)严格挑选授课老师

老师的严格挑选对于保证社交礼仪的`高效性十分关键。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都有这门课程,但是在老师的挑选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就以笔者在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社交礼仪一直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授课的老师却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了差异,有新闻专业、中文专业、法学专业、政治专业等;老师的来源也比较广泛,既有本校的老师,也有外聘的老师,还有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复杂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专业。在笔者看来,要想社交礼仪课程能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要在老师的筛选上面下功夫。在现今社会,考取证书是一个既普遍又能得到认可的方式。学校可以规定,教授社交礼仪课的老师,除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外,还需要考取国际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虽然过分的提高要求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总有这个证书,就说明老师经过了严格的礼仪授课培训。

(二)老师集中备课

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要保证课程的高质量,就需要老师们集中在一起备课。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引发所有参与教师思维的碰撞,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尤其是目前还有专门的社交礼仪专业研究,从事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老师正如笔者所说,专业涉及面很广,术业有专攻,大家聚在一起备课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精去粕。前段时间,有老师问我对于自己目前从事的教学职业的看法,对于工作是否有倦怠期。我仔细思考并且回想我的日常,我发现并没有这种感觉并且很难产生这样的感觉。正好借题发挥一下,在我看来集体备课能减小老师对于工作的倦怠感。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并且是一桶能给人补充最新营养的水。集中备课的条件下,任何有上进心的老师都不愿在同行面前出丑,不想说陈旧的知识,不愿意被人拖着走,就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追随时代的步伐。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以非常快的速度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例如,在讲社交礼仪课的形态部分,要讲述站姿,一般老师都会把基本的动作进行分开教学,然后再深入的讲一些不良站姿,通过老师自己来讲述和示范,一节课45分钟,大概只能讲这一个知识点。然而通过多媒体来教学,直观的讲解配上图片或者视频里专家的示范,图文并茂,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量大并且简单易懂的演示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然而,在许多大专院校,因为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老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就有点像给病人看病开药只靠看片子的医生一样,并不会传统的望闻问切,肯定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提议,在社交礼仪课程中,尽量多的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增色,而少的去依赖它减少教学负担。

(四)点面结合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因为实践才是檢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社交礼仪课培养学生们的社交能力,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每堂课的内容中都要点面结合,涉及到实践与理论,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比如接待礼仪,点的训练可以有模拟电话、互换名片等,面的训练可以有办公室接待或者用餐接待等情景练习。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实践,完成点和面的结合。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授课来评价学生们的行为,做的好与不好,是否标准等等。这种微互动的教学方式比死板的老师单方面讲课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把礼仪规范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喜欢,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还可以把上课地点延伸至会展中心、签约仪式、接待宾客等。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来带领学生去企业的具体岗位实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三、考试方法的变革

社交礼仪课程主要是以实践为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测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检验学生们的基本人文素养与礼貌修养,考验他们是否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了,考验他们是否具备现代高校学生应当拥有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很明显,传统的纸质试卷的考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检验的目的了,所以对考试方法进行了变革。下面三种考核方式是笔者研究并且实践后,发现的效果较好的考核方式。

(一)场景测试题

场景测试题是一种笔试考试。题目是用文字进行的场景描述,整个场景要包含无数个礼仪类型,比如个人礼仪、接待礼仪等等。学生要通过卷面上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并且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答题。整个考试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随机抽取题目,给一定的时间审题、理解、探讨后,再进行单独的答题。

(二)情景面试题

情景面试题是从场景测试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情景式的教学是指编造一些包含真实事件或是真是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情景面试题环节,笔者认为可以设置多个环境,供学生随机挑选。比如:餐桌礼仪、接待礼仪等,学生自觉将场景布置好,方便考生在考试中真情实感,身心投入的表现出来。在考试期间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规范。老师在考核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并且记录学生的优缺点,严格的评分,在考试后一并反馈给学生。

(三)礼仪小品表演

这里的小品就是指简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形式,小品要求表演者语言清晰、体态自然、尽可能的理解和表现所表演的角色。因此,礼仪小品就是要求表演内容与礼仪相关联。学生可以由2到6人自由结合,在考试前的一周进行准备,小组统一意见后以礼仪的若干章节为基础,自己创作小品,自编自演,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老师可以根据小品所表现的内容,学生的表演情况来给学生评分,最后的分数便是考核成绩。这样小型的表演,能够让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正确与错误的礼仪规范之间的区别,已经错误的礼仪产生的不良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度,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使用正确的社交礼仪。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在交往中十分看中礼仪,好的礼仪规范和修养能够让刚毕业的高校生在初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去公司面试时的良好表现,与人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等。我国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传承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革礼仪傳承的形式,让礼仪课程在我国更加广泛且高效的开展,将礼仪课程能够产生的好的影响带给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让整个社会更加文明与规范。

篇19: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急剧改革的;江苏省部分市县从1994年开始,在初中阶段采用由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主编的生物学新教材教 学。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和逐步完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1 回顾1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发布“钦定学堂章程”,19又补充发布“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 “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20: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 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 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 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 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 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 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 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 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 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代发展, 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 ”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 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 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 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 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 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 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 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 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 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 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 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 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 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 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 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 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 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 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 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 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 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 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 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 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 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 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 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 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 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 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 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 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生物》(苏科版)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旧教材重视知识、漠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科 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重视要求学生进行严 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得出结论;教材重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教材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改变过去“讲清楚,说透彻”的教材编写惯例,故意“ 留问题,拓思维”。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实验时,先和以往教材一样,安排学生通过 实验达到了解食物(小麦)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在实验中增加了比较小麦和花生种子中脂肪数量的多少的 内容。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取一块马铃薯和一些黄豆种子,怎样用实验来鉴定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物质? 根据实验中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里含有脂肪数量的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对人体的危害?前一个 问题是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则是跳开实验内容,让学生从总结出 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数量,发散开来考虑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进而明确偏食和挑食会造 成某些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教材在讲述了环境中植物影响植 物生活、动物影响动物生活的内容后,没有和过去的教材一样再清楚、透彻的讲述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同一环境,动物和植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问题。《生物》(苏科版)教材这样编 写的目的就是“留问题,拓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中智力的发展是核心,而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创造性思维 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生物》(苏科版)教材对于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视,设置学生实验30个,观 察124个,动手17个。为了确保实验和观察能够顺利进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尽量符合生物的生长季节,尽量采 用江苏省能够采集到的生物做实验材料。例如,在有专门章节讲授生物进化知识的前提下,讲授“动物的类群 ”一章时先讲脊椎动物,后讲无脊椎动物,目的不仅是因为学生比较熟悉高等动物,也和生物的生活季节有关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活生生的生物带入课堂等。

《生物》(苏科版)教材在试用过程中,通过各市、县教育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反复培训,成功地完成了试 教任务,并对教材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生物》(苏科版)教材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等还可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教委教研室已经在着手编写有关的补 充教材),但是《生物》(苏科版)教材的成功编写和试教是我国初中生物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加强对这一探索的科学研究和总结,必将对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

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工作的自我总结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个人总结的

小学的全面工作总结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教学课堂工作总结

北方民族大学排名

教学改革总结

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教学改革培训总结2022-05-02

试点工作总结2023-08-29

小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3-04-24

《体育课堂改革》读后感2022-12-03

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会的发言稿2022-05-07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2023-01-02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2023-10-22

三年教育改革工作总结2023-04-02

体育教学改革总结2022-07-21

小学教研工作的总结报告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