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共6篇)由网友“霜落乌啼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神不知,鬼不觉
【汉语拼音】shén bù zhī,guǐ bù jué
【近义词】:不知不觉、人不知,鬼不觉、天知地知
【反义词】:人尽皆知
【成语出处】
1、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天来高,地来厚。”
2、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李自成和刘宗敏等神不知鬼不觉地率领着队伍过了洛南,埋伏在华山东麓的深山密林中。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神不知,鬼不觉造句】这人神神秘秘的,干什么都是神不知,鬼不觉。
篇2: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高一功率领中军一百名将士和陆续回来的几十名孩儿兵保护老营,他自己率领刘宗敏和李过两员大将,三百多名挑选的精锐将士去迎击从潼关来的官军,派袁宗第率一百多名将士向蓝田和渭南方面警戒,设法牵制官军,有机会就赶快打粮。使自成觉得放心的.是李过已经同黑虎星马重喜成了朋友,不但免去了后顾之忧,而且万不得已时还可以往西撤退。
依靠当地百姓带路,李自成和刘宗敏等神不知鬼不觉地率领着队伍过了洛南,埋伏在华山东麓的深山密林中。按照闯王的计划,从潼关到商洛丛山的沿路都不设防,只派偏将刘体纯率领几十名骑兵作为疑兵,袭扰官军的辎重和宿营地,并引诱官军深入。一旦官军越过洛南继续前进,他就同刘宗敏和李过率领少数人出金盆坡或通洛川,奇袭渡关城。
篇3: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
【成语名字】人不知,鬼不觉
【汉语拼音】rén bù zhī , guǐ bù jué
【近义词】:不知不觉、神不知,鬼不觉、天知地知
【反义词】:人尽皆知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太医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可不好?”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人不知,鬼不觉造句】这事做的人不知,鬼不觉,没几个人知道。
篇4: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
《红楼梦》第31回:宝玉见他哭了,也不觉心酸起来,因问道:“你心里觉的怎么样?”袭人勉强笑道:“好好的,觉怎么呢!”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洞丸来。袭人拉了他的手,笑道:“你这一闹不打紧,闹起多少人来,倒抱怨我轻狂。分明人不知道,倒闹的.人知道了,你也不好,我也不好。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太医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可不好?”宝玉听了有理,也只得罢了,向案上斟了茶来,给袭人漱了口。袭人知道宝玉心内是不安稳的,待要不叫他伏侍,他又必不依,二则定要惊动别人,不如由他去罢:因此只在榻上由宝玉去伏侍。
篇5: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
【成语名字】人不知,鬼不觉
【汉语拼音】rén bù zhī , guǐ bù jué
【近义词】:不知不觉、神不知,鬼不觉、天知地知
【反义词】:人尽皆知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太医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可不好?”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人不知,鬼不觉造句】这事做的.人不知,鬼不觉,没几个人知道。
【人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红楼梦》第31回:宝玉见他哭了,也不觉心酸起来,因问道:“你心里觉的怎么样?”袭人勉强笑道:“好好的,觉怎么呢!”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洞丸来。袭人拉了他的手,笑道:“你这一闹不打紧,闹起多少人来,倒抱怨我轻狂。分明人不知道,倒闹的人知道了,你也不好,我也不好。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王太医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人不知鬼不觉的可不好?”宝玉听了有理,也只得罢了,向案上斟了茶来,给袭人漱了口。袭人知道宝玉心内是不安稳的,待要不叫他伏侍,他又必不依,二则定要惊动别人,不如由他去罢:因此只在榻上由宝玉去伏侍。
篇6:成语故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 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
★ 推敲教学反思
★ 《推敲》教学设计
★ 古诗春晓教案
★ 眼的成语
【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共6篇)】相关文章:
秋思改写成作文500字2023-01-11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00字2022-10-19
六年级《朝花夕拾》的读后感500字2022-05-16
高考毕业感言佳句2022-10-31
500字朝花夕拾读后感2023-05-26
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500字精选2022-08-21
不知不觉的意思和造句2022-04-30
记叙文阅读之十一父爱的高度2022-10-13
改写《秋思》成故事作文2022-12-28
学校学生古诗春晓教案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