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 含义(通用5篇)由网友“zzxxll99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歇后语的由来 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歇后语的由来 含义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
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後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
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有时也称作「俏皮话」。
最初的歇後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後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
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後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後来的歇後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
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後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後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傢——尽是输(书)
火烧旗桿——长炭(嘆,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後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不著头脑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佔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後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悽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桿——有排长炭(嘆)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缐(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沖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篇2:惊蛰什么由来含义
惊蛰的由来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的意思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_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_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篇3:歇后语的由来
八月十五团圆节——一年一回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二百加五十——二百五
二十七文钱分三份——久闻(九文)
二十钱一双乌拉——贱皮子
二十四磅榔头敲钢板——响当当;当当响
二十四天不出鸡——坏蛋
二十岁长胡子——少年老成
二十岁当博士——初露头角
二十五斤四百两——没错;错不了
二十五只老鼠咬死人——百爪挠心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二十只耗子拉犁——乱了套;乱套了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人到八十拜花堂——老来喜
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割了脑袋还走十里路——人死心没死
给了九寸想十寸——得寸进尺
你给我个初一,我给你个十五——互不相让;谁也不让谁
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不得空
年三十晒衣裳——今年不干明年干
年三十讨口——丢人现眼
年三十夜拨算盘——满打满算
年三十夜的年糕——人有我有;你有我也有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七十老汉演花旦——别出心裁
七十老汉坐摇篮——老天真
七十老翁叼九十斤重的旱烟袋——全凭嘴劲;嘴巴子劲
七十岁婆婆学绣花——老来发奋
七十岁讨老婆——老来喜
七十岁学气功——老练
七十岁学巧——长到老,学到老
七十岁演活报剧——非同儿戏
七十岁中状元——老来喜,老来发奋
五十两元宝——一定(锭)
嘻嘻哈哈,年过十八——虚度年华
正月十五才拜年——晚了半月
正月十五打灯笼——年年都一样
正月十五打牙祭——一年一回
正月十五的龙灯——任人耍;由人玩耍
正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正月十五的走马灯——反复无常
正月十五放烟火——好景不长
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流
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
正月十五卖元宵——抱成团
正月十五贴春联——晚了半月了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
正月十五云遮月——不露脸
钟馗爷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
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
怀里揣着十五只兔子——七上八下
初一吃十五的饭——前吃后空
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离板了
腊月三十贴对子——一年一回
腊月三十洗长衫——今年不干明(来)年干
老虎背十字架——冒充耶稣
六十岁尿床——老毛病
六十岁生娃娃——好事难盼
三两棉花十张弓——谈(弹)不得
三枪打了二十七环——八九不离十
三十斤干饭没吃饱——十足的饭桶
三十里地不换肩——担子越来越重
三十亩地一头牛——安居乐业
三十年的旧棉絮——老套子
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一成不变
三十晚上熬夜——送旧迎新
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三十晚上吃年饭——没外人
三十晚上借蒸笼——不是时候
三十晚上盼初一——指日可待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三十晚上走路——没影子
傻子活了九十八——虚度年华
十八口子乱当家——各自为政
十八里地保——管得宽
十八罗汉斗悟空——各显神通;大打出手;各显其能
十八岁当博士——少年老成
十八只唢呐齐奏——全吹了
十步九回头——难舍难分
十冬腊月出房门——动(冻)手动(冻)脚
十冬腊月的鼓风机——吹冷风;专吹冷风
十冬腊月掉水缸——凉了半截
十二寡妇征西——全家都上
十二艘轮船出海——四通八达
十二岁做媳妇——不懂事;啥事不懂
十二月说梦话——夜长梦多
十个人排四队——三三两两
十个铜板少一文——久闻(九文)
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捉不住
十个指头生疮——毒手
十个指头做事——同心协力
十里高山观景致——上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十两酒装进一斤瓶——正好
十两纹银——一定(锭)
十亩园里一棵草——单根独苗
十亩竹园一根笋——格外珍贵;独一无二
十年寒窗中状元——先苦后甜
十年无战事——安居乐业
十三陵的石人——站惯了的
十套锣鼓一齐敲——热闹
十天九雨——缺少情(晴)意
十天跑完万里长城——一日千里
十五把铡刀铡草——七上八下
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圆圆满满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十五个妇女拉家常——七嘴八舌
十五个聋子问路——七喊八叫
十五个瘸子拜年——七高八低
十五个人当家——七嘴八舌
十五个人睡两头——七颠八倒
十五个人抬木头——七手八脚
十五个驼子睡一炕——七拱八翘
十五个瓦盆摔山下——七零八落
十五个小孩打闹——七哭八笑
十五个小孩睡当院——横七竖八
十五根秫秸当标杆——七长八短
十五块板子做桌面——七拼八凑
十五面锣鼓一齐敲——七想(响)八想(响)
十五盘菜放两处——七荤八素
十五只老鼠打架——七抓八扯
十五只小船出海——七颠八倒
十五只蜘蛛结网——七勾八扯
十月的芥菜——齐心
十月的螃蟹——横行不了几天
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
十盏明灯熄五盏——半明半不明
十指戴满金镏子——摆阔气
十字街头迷了向——晕头转向;糊涂东西
十字街头遇亲人——巧相逢
十字路口分手——各奔前程
十字路口迷了向——不知走哪条路
十字路口贴告示——众所周知
十字路口行车——四通八达
十字路头摔跟头——分不清东南西北
四十里地不换肩——抬杠的好手
孙猴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孙悟空七十二变——花样多
大年三十的案板——家家忙
大年三十的烟火——万紫千红
大年三十看皇历——没日子啦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有日子了(比喻到了尽头。)
大年三十盼月亮——痴心妄想;妄想
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饭——年关难过
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大年三十晚上卖门神——再迟不过了
大年三十喂年猪——来不及了
得一望十,得十望百——贪得无厌
堵八戒十八变——没有一副好嘴脸
杜十娘的百宝箱——全部家当在里头
杜十娘的箱中物——件件是宝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人财两空
肚里钻进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挠心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一斤的酒瓶装十两——不多不少
一月穿三十双鞋——日日新
十字路口迷了道——不分东西;晕头转向。
八十岁老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岁奶奶搽胭脂——老来俏
八十老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吹喇叭——有气无力
八十岁比高低——老当益壮
八十岁吹喇叭——寿长气短
八十岁的阿婆——老掉牙了
八十岁公公耍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公公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考状元——人老心不老
八十岁老人进幼儿园——返老还童
八十岁老翁吹喇叭——有气无力
八十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月十五办年货——赶早不赶晚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是时候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过年——差远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篇4:歇后语的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 熟语的一种。
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 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
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也有利用同音字的。
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
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篇5: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的由来100字
五则歇后语故事
歇后语大都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口语的结晶。
它虽然周身散发着泥土气息,却又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歇后语如果引用得当,常能起到打破尬尴、调节情绪、悄然讥讽、引出哲理等多种语言效果。
歇后语用大家熟知的故事、人物、事物作材料,通过谐音、别解、引申、转述、望文生义等方式,抒发当事人的见解,一语既出,风趣无比,常能立刻引起哄堂大笑。
所以,歇后语也是小品、相声、快板等语音类节目的重要作料。
因为歇后语来自民间,所以它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突出表现是语言的方言性和故事的本土化。
下面几则歇后语,就是我们林州的土特产。
苏家坪上失了火了——尽在嘴上闹张哩
苏家坪是合涧镇河西村的一个小自然村,距合(涧)嘴(上)公路的终点站嘴上村更近。
苏家坪村小人少,一旦村上头失火,自然只有嘴上村能去搭救。
“苏家坪上失了火了——尽在嘴上闹张哩”这条歇后语,很巧妙地使用了当地的两个村名,用来刻画那些好吃懒做,干活前先论饭好赖的“饿死鬼转世”的人,真可谓入木三分。
辛安家戴耳暖儿——一直气儿哩
辛安村是合涧镇的一个行政村。
旧社会妇女时兴裹脚,脚越小越好。
传说这村有个青年娶了个小脚妇女,新婚之夜闹罢洞房准备入睡,新郎官却端详着新娘子的'一双小脚玩味起来。
脚小,鞋自然就小。
新郎官一手拿一只,嘴里赞叹着:“这真跟耳暖儿一样!”说着便情不自禁地扣到了耳朵上,然后摘下来再端详,再赞叹,再扣上。
新娘子开先还强忍着不笑,后来见丈夫没完没了的,实在憋不住了,就说:“你瞧你就一直气儿哩!”夫妻洞房玩笑,不知窗外有人偷听,随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林县人都知道了,便成了一句著名的歇后语。
二买呦拾骨谶——没一根出奇的
传说某村有个人取名“买德”,因排行老二,大家便习惯叫他“二买呦”。
“二买”生就个稀溜货,在村上敢跟任何人开玩笑,还常拿自己开涮。
因为信口开河,直来直去,便闹出不少笑话。
有天家里移坟,他们兄弟请了邻居和族人帮忙开墓拣拾先人遗骨。
挖开墓道一看,不仅棺木早已腐烂,骷髅、身骨也已变质。
“二买”一见,顺嘴说道:“真是没一根出奇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事后,人们添油加醋,就使这句话演变成了林州的一句歇后语:“二买呦拾骨谶——没一根出奇的!”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那些流里流气不务正业的人,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王保选模范——就咱都吧
有些歇后语没法道出主人公的真名实姓,这条歇后语却不在此列。
王保,任村镇卢家拐村第二村民小组的一个普通农民。
卢家拐村子不大,分了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经常下地的也就只有八九个男劳力,妇女很少出工。
每年年底,生产队里自然都要评选模范,参加评模会的自然也还是经常下地的这些人。
那时候人都讲觉悟,不像现在的人敢于明目张胆地争名誉闹地位——一说评选模范,大家往往一言不发。
这时王保同志说话了:“评吧评吧,反正也就是咱都。”
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一个小村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一句大实话,就成了林州市一句极有用场的歇后语:“王保选模范——就咱都吧。”
山江拜天地——就或没多哩弄过这
山江什么姓氏,家住哪乡哪村,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山江是个大龄青年,这却错不了。
他因为怀疑自己要一辈子打光棍了,便有意无意地躲避别人的婚礼,结果竟连拜天地的过程也不清楚。
虽然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但时来运转,到三十出头的时候,山江竟然交上了桃花运。
临到拜天地,他心里发憷,嘴里不停地唠叨:“咋办哩,以前就或没有多哩弄过这。”
喜事办完了,这话也一阵风似的传开了,最后竟成了一句歇后语:“山江拜天地——就或没多哩弄过这!”
当遇到办错了事,或碰到不熟悉的情况,用这句歇后语来自嘲,效果肯定错不了。
朋友,看了上面的几个歇后语故事,大概也勾起了你对歇后语的兴趣和思考吧?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其实,只要置身百姓之中,留心群众语言,便随时可以挖掘到十分鲜活的东西,当然也包括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歇后语。
★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的由来 含义(通用5篇)】相关文章:
2022年中秋节放假安排出炉2023-01-20
班会说课稿2022-10-30
汉字真有趣教学设计2023-09-10
人教版语文五上回顾四教学设计2023-09-19
古代日本说课稿部编版2023-02-17
蒋干盗书歇后语的由来2024-05-20
飞蛾扑火的歇后语2022-12-05
飞蛾扑火周记2022-05-06
中秋节班级活动策划2022-07-31
水浒传中的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