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内普教授语录

时间:2023-02-16 08:08:23 语录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斯内普教授语录(整理11篇)由网友“q2wa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斯内普教授语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斯内普教授语录

篇1:致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一封信

致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一封信

致我最尊敬的斯内普教授:

望展信安。

其实哪里还能展信安呢?算起来,您已离去十九年,十九年前,我还不知在哪里呢!

今年九月,魔法世界的救世主——哈利·波特,与金妮的小儿子,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踏上了国王列车,前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学习。而我,莉莉·菲克缇乌,也十分有幸地和他踏上同一辆列车。

教授,如果你还在,真应该看看小波特的模样,他与莉莉·波特有着更为相似的眉眼。小波特同他的父母亲一样被分在了葛莱芬多院。

至于我,虽然有些您最喜欢的名字,却无缘成为您的校友,被分在了拉文克劳院。啊!多么可惜啊,我出生得这样晚,错过了魔法世界那般动荡又辉煌的时代,错过了那么多优秀的魔法师们。只能够在口口相传的故事里窥得一点当年的传奇。

如果您还在,大概能够继续担任校长,至今校长办公室里还悬挂着您的画像。我曾有幸,在校长室中驻足,观摩画像中依旧栩栩如生的您。但我心底里却希望您能够继续教授魔药课。

所有的.课程中,我最喜欢魔药课,所有的魔药课教授中,没有人能够超越您了。这是近二十年来所有校友共同的观点。

说起来,我为什么会喜欢您呢?容我冒犯些,您的容貌并不出众,脾气也不算好,是个让人惧怕的角色。可是偏偏,我就是喜欢这样一个阴沉丑陋的您啊,或许是因为在令人讨厌的皮囊下面,有一颗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心吧。

教授,现在的你不知道过得好吗?可曾在天堂里遇见莉莉吗?假如遇见了詹姆斯·波特,可不要再吵架了。我相信他们会感激您对哈利所做的一切,对魔法世界所贡献的一切。

我在学校中,永远缅怀我最爱的您。

您最诚挚的校友

莉莉·菲克缇乌

20xx年xx月xx日

篇2:普赖斯和他的

普赖斯和他的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及其作者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等学科有巨大的影响.<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也是一部杰出的科学史著作.该书缘起于作者提倡科学史研究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重要科学史成就的展现很好地服务了这一目的.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推进了人们对科学、科学的历史和科学史的认识,而且我们今天还能从中获得某种体悟和灵感.

作 者:任元彪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刊 名:自然科学史研究  PKU英文刊名: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091 关键词:<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的知识脉络' >  普赖斯   科学史  

篇3:梅丽尔・斯特里普

梅丽尔・斯特里普

梅丽尔・斯特里普(梅丽尔・斯特里普)

梅丽尔・斯特里普(英语:Meryl Streep,1949年6月22日出生),好莱坞女明星。生于新泽西州苏密特,被誉为“80年代最佳女演员”。她在1977年的电影处女作《茱莉亚》已令人眼前一亮,其后自《猎鹿人》获奥斯卡女配角提名开始,她便和“奖”结下不解之缘,《克莱默夫妇》获奥斯卡女配角奖后,1983年又以《苏菲的选择》夺得后冠,其它奖项及提名更是不计其数,90年代以《廊桥遗梦》最为脍炙人口,新世纪后再创事业高峰,凭借《铁娘子》再度封后,好莱坞叱咤风云三十余年,她被影评人誉为“一代只出一个”的世界影坛常青树。

斯特里普的发展非常顺利,1977年出演的第一部影片《朱莉娅》就让她名声大作。在这以后的一年,由于斯特里普在影片《猎鹿人》中的精彩表演,她获得了生平第一次奥斯卡奖提名,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斯特里普事业上的黄金时期。1979年,她出演了《乔・泰南的引诱》、《曼哈顿》、《克莱默夫妇》三部影片,获得了纽约影评协会的最佳女演员奖,而《克莱默夫妇》一片又使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梅丽尔将一个处于尴尬青苔种精神几乎崩溃的焦虑重重的中年女性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获得了令人心醉的共鸣,1981年,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梅丽尔・斯特里普一人分饰“戏中戏”里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一个是感情的逃避者,一个是爱情的捍卫者。一个是大胆随意的演员安娜,和男明星迈克相爱同居。为了能将莎拉这个人物的神秘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梅丽尔・斯特里普将原著小说带在身边朝夕研读,还特地聘请老师教导她老式英语。《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亦对斯特里普的表演大加赞赏。应该说,观众真正领悟到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应该是从本部影片开始,毕竟在《克莱默夫妇》中,斯特里普只是作为达斯丁・霍夫曼的配角存在着,《法国中尉的女人》却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员生涯中最光灿的一笔。

演艺经历

黄金时期

当《苏菲的选择》的导演帕库拉向斯特里普发出邀请时,先是遭到了她的否决,她坚持要看过剧本才接演角色。后来,斯特里普花三个月时间学习波兰和德语,并控制饮食使体重减轻六公斤,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和领悟索菲的内心世界。她以枯槁的面容和痛苦的眼神再现了苏菲这个充满人性挣扎的角色。假模假式的轻佻笑容,对爱近乎病态的依恋,集中营里的痛苦回忆如同恶魔般缠绕着她,绝望的索菲最终选择了死亡。梅丽尔・斯特里普因此片获得了了第二个奥斯卡奖。她出演《西尔克伍德》里粗犷坚强的普通女工,《走出非洲》中屡受挫折却从未失去希望的女作家艾萨克,《紫苑草》里醉生梦死的女艺术家,《暗夜哭泣》里失去儿子却被人误解中伤的隐忍母亲和《来自边缘的明信片》中的二流女演员

平稳时期

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新星、新秀的成长,斯特里普的片约因为年龄的影响关系而逐渐减少,但她主演的影片仍然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进入90年代,梅丽尔・斯特里普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转型,虽仍有《飞越长生》和《狂野之河》让人眼前一亮,但相对光华璀璨的八十年代,四十几岁正处在女演员青黄不接时候的斯特里普显得沉寂了许多,直到1995年,她出演了《廊桥遗梦》。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近乎完美,她将平凡主妇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内心激情爆发的感觉表现得细腻委婉,更将角色在爱情和责任两者间苦痛挣扎难以取舍的状态演绎的十分到位。这部作品成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爱情经典之一。斯特里普致力于探索各类女性角色身上的.独特魅力,展现她们与社会家庭之间发生的冲突,人性的挣扎和内在灵魂的昭示。她在《马文的房间里》饰演冲动自私的女儿Lee,在《最爱是谁》扮演一位乐观开朗,对家庭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深沉的爱的母亲。这些女性角色都是大时代下现代女性的缩影,尊崇自由,喜爱独立而亲情淡薄,但最终仍为拳拳温情所感动。,斯特里普在《弦动我心》中扮演一位用音乐洗涤生活磨难的伟大母亲――小提琴教师佳斯帕里。为了将角色表演得真实,梅丽尔・斯特里普练习了8周小提琴,每天有六个小时在琴房度过,最后,她学会了巴赫的曲子。进入二十一世纪,斯特里普在出演的《时时刻刻》《改编剧本》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与阿尔帕西诺联手出演的迷你电视剧集《天使在美国》,包揽当年艾美各大奖项。时尚轻喜剧《穿普拉达的女王》以夏季档黑马姿态出现,斯特里普奉献又一经典银幕形象,同时为自己积聚起惊人的票房号召力。夏,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音乐电影《妈妈咪呀》热映全球,以5.8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创造了斯特里普个人电影生涯的票房新高。

步入老年

扮演意志刚强、作风果断的英国政坛“铁娘子”是斯特里普从影以来面临的最具重量级的角色之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演好这一角色,同撒切尔夫人一样勤奋的斯特里普做了大量功课。演绎《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一角,梅丽尔・斯特里普很是下了一番苦工,她透露一到伦敦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让工作人员把食物放在房间门口,“一天24小时,除了很短的睡眠,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我有意体验她是怎么工作的,一样的时间强度、一样的热忱。她做首相的也是封闭的生活,我可坚持不了11年。我甚至模仿她拿手提包的方式,包括训斥内阁成员的态度。斯特里普凭此片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和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剧情类影片最佳女主角奖。《铁娘子》在英国上映后,首周票房就雄踞英国电影排行榜之首,更激起英国人对执掌英国政坛11年之久的“铁娘子”功过是非的热议。202月27日,再次凭借《铁娘子》获得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是获得17次奥斯卡提名,三次获得奥斯卡,成为继凯瑟琳・赫本的四座最佳女主角奖以及英格丽・褒曼的二主一配后第三位达到此记录的女演员,也平了英格丽・褒曼和杰克・尼科尔森的两主一配的记录。

个人生活

早期生活

1949年6月22日,巨蟹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叫萨米特的小镇上并在那里长大,父亲是一个制药公司的主管,喜欢弹钢琴,于20去世;母亲是一名艺术家,喜欢演唱,于去世。还是个小孩的梅丽尔就处处显露出一种极为强烈的表现欲望,她好出风头,喜欢在孩子们中间发号施令。在童年的时候,梅丽尔的母亲就教她演唱;在12岁时,她正式开始学习演唱,并希望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她在瓦萨学院学习音乐的时候,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她参加了戏剧小组,学校的演出使她发现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中学毕业后,梅丽尔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表演。在学校学习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尝试各种角色。她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各种演出,这为她以后拓宽自己的戏路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家庭情况

梅丽尔和卡扎尔在一起生活了3年直到卡扎尔不幸离世。后来,在1978年9月30日,她和雕塑家唐・狄墨结婚。他们有4个孩子,Henry Wolfe Gummer (b. 1979), Mamie Gummer (b. 1983), Grace Gummer (b. 1986), and Louisa Jacobson Gummer (b. 1991). 其中 Mamie 和 Grace 是演员, Henry 是音乐家。

篇4:阿普斯作文400字

阿普斯作文400字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是被贵族统治时,有一位光明之神来到人间看到了弱肉强食的悲惨情景时决心去找一位有勇气有恒心有带领性的人打败贵族。

有一天,天神来到了贵族干活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士兵拿着一条鞭子正想抽一个小孩子却被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冲上去护住了那个小孩自己被打伤了天神感动了就选定了阿普斯。

晚上,天神走进贵族给普通人的.草房里并把阿普斯交出对他说了一句话:“阿普斯你非常有带领性,只要你不放弃希望抱有信心,便能战胜一切困难!”“你是谁?”阿普斯疑惑地问道。“你不用管我是谁,你现在的任务是带领大家打败贵族!”随着一股烟雾天神啪一下不见了。阿普斯似乎明白了什么,又回到了草房。

第二天早上,阿普斯从队伍中打倒了几个士兵跑到队伍前面呼喊:“大家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自由已经慢慢滴消失了,大家振作起来,打败贵族,唤醒自由吧!”“自由,自由,自由!”随着一声声的呐喊战斗拉开了,最后大家团结合作鼓起勇气打败了贵族。

四年级:韩邦逾

篇5:埃德蒙・费尔普斯

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EdmundS.Phelps):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

目录人物简介人物生平成长经历学术研究收缩展开人物简介

费尔普斯1955年获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1959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教授。现为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曾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费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 费尔普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当时的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 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指出通货膨胀不仅和失业率有关,也跟企业及雇员对价格的预期有关,并将基于理性预期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引入到就业决定理论与工资-价格动态均衡和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本累积黄金定律等。20,埃德蒙・费尔普斯因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物生平

1955年毕业于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195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 4月被闽江学院和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聘请为新华都商学院院长,目前已正式上任。

成长经历

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于伊利伊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当时也正是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含义:通过政府干预来拯救经济萧条也成为最流行的做法。 1951年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的经济学学习中,菲尔普斯逐渐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 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二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引导他把微观经济学引入了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并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 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于是菲尔普斯选择了那里。在那儿,菲尔普斯师从自己仰慕已久的詹姆斯・托宾。在这段时期,托宾、托马斯・斯凯林、阿瑟・奥肯等著名学者的杰出智慧和不倦教诲,使菲尔普斯受益颇多。一些中欧经济学家也对菲尔普斯产生了影响,他对这些经济学家所重视的预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菲尔普斯不久就感觉到,那里的环境并不符合他做学问的愿望。恰在此时,耶鲁大学的考勒斯基金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术职位,于是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 在这段时间,他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在这一时期中,作为对其研究工作的一个回报,菲尔普斯还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1962~1963年对其进行访问的邀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菲尔普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经济学家。 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瓦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60年代后期是他学术成果非常丰硕的时期。根据菲尔普斯的回忆,在那段属于职业生涯开始起步的几年中,他就像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 就是在这一时期,菲尔普斯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模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批评和发展。菲尔普斯最早从理论上对菲利普斯曲线发生兴趣,是在1966年夏天和他同年秋季进入宾夕瓦尼亚大学后的最初几个月。他的著名论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随时间变动的最优就业”,就是在该年冬天完成的,该文于次年发表并引起广泛瞩目。 伴随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个人生活的不断干扰,他的学术生涯也随之步入了一个低谷。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通过变更工作,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阶段。他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维维安娜・蒙特多,两人1974年举行了婚礼。在个人生活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菲尔普斯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学术多产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经济公平问题、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非一致工资或价格制定、非对称信息下的隐性合同以及理性预期本身等问题都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 80年代,菲尔普斯开始想用一本导论性教科书把自己认为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记录下来。1985年春天,他的《政治经济学:入门教材》面世。1990年,菲尔普斯把多年积累的、自己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理解整理成册,出版了《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一书,这也被视为他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 在刚刚步入60岁的时候,菲尔普斯撰写了自传,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清算和检讨。回顾过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这些成就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更是一种满足。他感到自己的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平和的阶段。 在他看来,学术影响并不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报、特别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由于了解这一点,他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学术研究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费尔普斯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研究 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历来是经济稳定政策的核心目标。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早在凯恩斯的《通论》中就有所涉及。根据战后初期形成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即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从凯恩斯的角度来看,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十分简单:把总需求保持在足够高的水平上以避免不充分就业,当然也要防止总需求过高造成对劳动力的超额需求(过度就业)和通货膨胀。利用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菲利普斯分析了英国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则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来,萨缪尔森和索洛证明了美国也存在类似的菲利普斯曲线,而且,基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他们还对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考虑到货币工资在总成本中占有相对稳定的比重,并且企业往往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进行定价,因此就可以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来形成新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无疑,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推翻了标准的凯恩斯模型,尽管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总需求的手段来增加就业,但这会造成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从经济政策上来说,政府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目标,因此政策制定者只能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均衡。 事实上,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对一种统计关系的概括性表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置疑之处。疑问之一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变动的微观理论基础何在?根据利普西的论述,是产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需求,在工资率上升之后通过成本推动使物价水平提高。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可以简单表述为:当失业率较低时,一方面,企业出于对劳动力缺乏的考虑会提高工资来吸引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会组织也会要求提高工资,这两种压力将导致货币工资率的上升,平均劳动成本的提高反映在价格水平上即形成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充分的选择权,工会组织也不敢贸然要求提高工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愿望并不强烈,因此货币工资率就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水平也比较低。疑问之二则来自于其替代规律本身,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过允许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可以永远实现高就业率,但这与传统经济理论显然是有冲突的。因为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实体经济变量是由实际力量而非名义力量决定的,或者说,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能够影响价格水平,对产出或就业则不起作用。疑问之三还在于菲利普斯曲线无法解释即使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问题。尽管一般都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零失业率,但很少有理论具体说明了摩擦性失业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实践方面,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替代关系与西方国家1950~1960年代的情况还基本符合,但从1970年代初期以来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却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无法解释的。这样,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要求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 费尔普斯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在把企业的工资和价格调整行为纳入研究模型之后,他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进行了修改。费尔普斯充分考虑了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对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作了严格区分,并对这种区分的宏观经济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从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与利普西等人的研究不同,他强调了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费尔普斯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三篇最重要的论文上: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最优失业率》中,他分析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长期权衡情况下的最优需求政策;1968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论文《动态货币工资与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收集在1970年出版的论文集《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基础》中的同名文章重点研究了摩擦市场中工资调整与均衡失业率的问题。 费尔普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描述价格、实际工资水平与预期水平的差别是如何影响实际就业水平的。在引入预期理论之后,他提出了预期增强准菲利普斯曲线。费尔普斯认为,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权衡替代关系,因为在长期中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指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在均衡失业率水平上与纵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菲利普斯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通货膨胀率,横坐标轴表示失业率),这是过去50年来宏观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含义在于表明了尽管货币扰动的真实效应在短期非常重要,但它们纯粹只是暂时性的。经济主体对于市场条件的预期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实际水平,因而真实就业水平会在较短时间内回到仅由真实因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上。基于此,费尔普斯提供给政策制定者的理论内涵是:今天的低通胀导致对未来低通胀的预期。这显然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有必要补充的是,对菲利普斯曲线做出修正的还有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因此在引入通货膨胀预期之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经常也被称作弗里德曼-费尔普斯修正,他们也几乎同时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但与费尔普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并没有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讨论融入到一个正式的模型中。 对于上述预期增强准菲利普斯曲线,费尔普斯后来曾指出其中的一个缺陷是价格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没有任何微观经济学说明。对此,在后面的两篇论文中,费尔普斯从劳动经济学入手尝试性地搭建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沟通桥梁。费尔普斯构建了一个明确的适用于有摩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模型,其中员工寻找工作和企业调整工资的行为可以解释均衡失业率的决定因素。在失业率达到一个足够低的水平之后,每个厂商都将通过提高其工资水平的手段来提高相对工资,从而降低本企业的离职率;但所有厂商都采取这一行动的结果是各个厂商对其他厂商货币工资的预期持续过低,从而导致非均衡的出现。因此,劳动力市场均衡需要一个合适的失业率水平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根据其劳动力转换模型,任何试图把失业率维持在一个充分低的水平上的政策,都会引发工人的频繁跳槽活动,进而导致各个厂商竞相提高工资来保护在员工培训等方面已经支出的巨大投资,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未预期的工资膨胀状态。这项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通过货币政策进行的总需求管理手段,并不能在合理的范围内任意选择失业率水平,总需求管理的方法只能造成对自然失业率的暂时偏离。长期来看,失业率将维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并且在任何均衡路径的任何点上,都会存在因为不能通过以低于现行工资提供劳动取得工作机会而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在后面两篇论文中,费尔普斯已经对自然失业率的决定因素做出了一些解释,希望能够揭示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他建立了“失业的跨期一般均衡模型”,这也是宏观经济理论框架中第一个正式的`所谓“效率工资”模型,其中隐含了自然失业率的动态特征。在随后的研究中,费尔普斯进一步扩展了对自然失业率随时间变动这一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失业滞后的观点。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道路上,受费尔普斯的影响,不完备信息一度成为新古典学派的中心研究主题,比如卢卡斯利用费尔普斯的岛屿模型分析了货币冲击如何导致经济周期波动,但卢卡斯采用了理性预期,而不是费尔普斯采用的适应性预期。不过,其结果却是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费尔普斯的结论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研究发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系统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无用武之地”,因为它将被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中,由此造成的价格变化将消除货币政策的效应。另外,在费尔普斯与他的学生约翰・泰勒共同完成的《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1977)一文中,他们考察了把适度的工资和价格粘性引入到标准理性预期模型中的情况,这同样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对于货币当局政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费尔普斯关于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关于美国总储蓄率是否太低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一个社会应该如何在当代消费和下一代消费中做出权衡。对此,费尔普斯强调了代际公平的目标,对最优资本积累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扩展了动态无效率的概念并据此讨论了应该维持一个怎样的储蓄率。稍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代际福利的比较,提出了考虑储蓄率决定的问题的新思路。 采用由索洛(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斯旺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费尔普斯把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放到了增长模型的框架中。索洛-斯旺模型描述了一个运用资本和劳动生产单一产品的经济,假定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总量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生产性投入,劳动力以一个给定的外生比率增加,不存在技术进步和折旧,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增加劳动型的)。那么在长期稳定状态下,产出的增长是由有效的劳动力增长率,即由劳动力增长率加上技术进步率所决定的,而与储蓄率和投资率无关。因为更高的储蓄或投资比率被更高的资本产出比或更低的资本生产率抵消了,而后者是由于新古典模型假定资本报酬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只会影响均衡时的人均消费水平,即只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备增长效应。费尔普斯对此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一个社会的储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在索洛-斯旺模型中合意的储蓄率应该是多少?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储蓄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换言之,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有多少投资用于研发,又应该有多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 费尔普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人均消费量最大化作为长期经济效率的最优目标,在他1961年的论文《资本积累黄金定律:经济增长的童话》中推导出了著名的资本积累的黄金定律:当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恰好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加上技术进步率时,经济就处于最优的增长路径上。黄金法则简而言之就是每一代人的消费水平应该是一样的。根据这一法则,最合意的储蓄率满足一个简单的条件:储蓄率等于资本收入和国民收入之比。在1962年的论文《风险资本积累的序数效用分析》中,他又考察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资本积累问题,讨论了为什么不同收入类型的消费者拥有不同的储蓄率。后来在1968年与波拉克共同完成的论文中,费尔普斯还分析了时间不一致偏好问题。 对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与研发投资结构的问题,费尔普斯的研究将黄金法则推向一般化。为了实现长期消费的最大化,用以提高技术水平的研发投资也应当调整到其回报等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在1966年与尼尔森合作完成的论文《人力投资、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中,他们论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如何有助于传播新技术,进而使落后国家更容易“赶上”发达国家,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实证研究发现GDP增长取决于既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其增长率。另外,他们的研究结论还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回报在技术高速变迁时代往往较高,因为这种情况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于生产率增长特别重要。近十余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技术的迅速扩散,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收入显著增加,就是对此的一个佐证。 除了上述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之外,费尔普斯的成就还表现在劳动经济学和公共财政方面。由他发起的关于统计歧视的讨论导致了最优所得税结构的新结果,以及对最优通货膨胀税的重新审视。费尔普斯对统计歧视的研究集中在其1972年的专著《通货膨胀政策与失业理论》以及同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统计理论》中(几乎是在同时,阿罗也发表了关于统计歧视的重要论文),该理论强调了当企业主对各个工人的特征具有不完备信息时,会对具有同等生产率的工人产生不平等待遇。在单个生产率被错误衡量时,就应该采用分组数据),即个人所属组群中的平均生产率数据,以改善对各个工人生产率的预测。 在公共财政方面,费尔普斯继米尔利斯之后探讨了最优工资所得税的问题,他假设工人具有不同的工资率,但政策制定者只能观察到工资收入,而看不到工资率(或者工作时间),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在收入分布的顶点处边际税率将接近于零(即使此时的平均税率可能很高),这就是所谓的费尔普斯-萨德卡结果。另外,经济理论长期以来都把通货膨胀看作是对名义资产持有者的一种征税,但费尔普斯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注意到,通货膨胀对政府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税源,因此政府必须在不同类型的税收之间做出最佳选择。由此,费尔普斯认为应该维持一个合意的通货膨胀率(必须是适度的),以在各种税收之间达到均衡。

篇6:埃斯普马克演讲(全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奇妙的是,马丁松和特朗斯特罗默都很快超过了他们的老师。

让我在此刻代表一下这代人中曾拜图尔谢为师学习写诗的人。我那首有关西安的兵马俑的诗歌――也有中文的翻译――正好也显示了这样一种两个事件的双重展示,一条线索是用土烧制的古代兵马俑,而另一条线索是今天的活生生的人:一个跪射的兵马俑拉紧了弓箭,对准一道近代战争的杀戮之光。腐烂了的弓和生了绿色铜锈的箭头属于久远的古代,而放火烧杀的敌人和冒着气泡的烧伤伤口属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这首诗中的“我”是来自西安的一个兵马俑,能够认出朝他走来的现代士兵。“认出我们自己的风度”。这种双重视觉的结果就是一种“我”的感知,一种既是古代又是现在的战争的感知。

在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和我的诗歌之间,有一种法国超现实主义的自由关联性和一种追求视觉性和串联的连贯性的瑞典式愿望。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国际影响和本土传统的会面,这样的诗歌就无从谈起。

相应的,这种情况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也是适用的。也许在莫言的创作里我们看得最清楚。当人们试图描述莫言的创作特点时,已经有人指出过他和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之间的相似性。不过,重要的是莫言与这两位外国文学大师的关系中具有独立性。莫言本人就谈过这是一种对话的关系,是穿越了时代的一种谈话:“每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就与他(福克纳)交谈一次”。

但是,对话不仅仅是建立在莫言所说的“相当亲密的私人关系”上。莫言也可以这样回敬说,“因槲揖造故事的才能Q不在他(福克纳)之下”。

威廉・福克纳

如果说福克纳能有什么可以教中国同行的话,那么最重要的要点就是掌握打造一个自己的乡土,在这片乡土里,普通老百姓和他们的生活遭遇可以发挥到几乎神奇的地步。相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设置了他的高密东北乡,而突出强调他的省份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这点是和那个美国作家是不一样。

问题在于要创造“广阔的视野”。而这种雄心不仅是美学上的,也是道德上的。莫言是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他把对作家的这样的要求表述为“站在人类的一边”。正是这样有普遍意义的目的,他在自己的乡土风景中也利用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地形特征――现实中高密县并没有的山脉、沙漠和沼泽。

加西亚・马尔克斯

也正是在这样有普遍意义的目的中,他再现了事实上存在的历史。为了让现实可以显示“一个混乱的社会可以扭曲人的感情生活,让人失去理性”,作家必须“转换”历史的事实――而且在缺少事实的地方“创造出事实”。

这不仅展示了莫言利用了来自福克纳的激励来创造出了自己的一片中国天地。这也同时显示,正是在来自福克纳的路径与地道中国经验的道路交叉口出现了大师之作,没有这种交叉,这种杰作也就不可能产生。外来的激励是真相的一个部分――但只是一部分。莫言自己也俏皮地“减低”了他从福克纳那里学本事的意义。他说,“我感到福克纳像我的故乡那些老农一样,在用不耐烦的口吻教我如何给马驹子套上笼头”。福克纳可以教莫言一点本事,但笼头和马驹子还是莫言自己的。

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会面”的问题上也可以做同样观察。莫言是在已经深入到《红高粱》的写作时,才读到了《百年孤独》这部“独一无二”的长篇小说。他那时就表示过遗憾,没能在自己这部小说中用上那样一种写作手法。而在莫言随后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例子了。但是,就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也不能匆忙下结论。莫言也完全有理由提到本土的故事传统对他的影响。比如他最初的文学阅读经验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里充满超自然的生命体和想象奇幻的事件。

莫言每次可以借读这部书两小时,为此他要先帮书的主人磨面。除了这样读书,莫言在自己成长的年代与本土口头说书传统“会面”――并把这种会面叫做“用耳朵读书”。这种民间叙事文学也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占有重要地位,富有想象奇幻的组合和故事,在这部作品里没有人与兽之间的界限。莫言有一部小说中写到过女人为狐的情节,就属于这一说书传统。

如果我们退一步,试着全面观察加西亚・马尔克斯能给莫言提供什么,就可以发现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传说文学宝库成为参照文学这一点上具有最大的意义。加西亚・马尔克斯并没有教别人魔幻现实主义,他只是对莫言说:你已经坐在这种文学财富之上,请使用它吧。当然,莫言需要这样的建议,把本土传说宝库纳入到自己的现代小说艺术中。

我们用这样观察的方式可以在一系列的案例中发现,大师的作品都是在外来的道路和自己信赖的道路的交叉口处出现的。很多重要的文学著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会面,就不可能创造出来。不过,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看到年轻作家是通过和前辈大师的会面并通过这个大师向他阐明他已经拥有了他要锤炼的金属,才能找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外来的学识帮助他找到他自己和他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

这种国际文学和本土传统的会面能教会我们的是,这种摸索的才能绝对不需要你成为一个模仿者。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激励帮助一种意义重大的创作主题找到本土自身的资源,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语言。在这样的会面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当代的文学杰作。

篇7:埃斯普马克演讲(全文)

演讲者:埃斯普马克(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评委)

中译者:万之(旅瑞中文作家、翻译家)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在全球化的时代循环中,很多维护民族或者地区特性的呼声也在高涨。在欧洲,有很多国家合作,要保护欧洲电影,对付来自好莱坞的巨大压力。法国甚至立法保护自己的语言,对抗英语的入侵。在瑞典,瑞典学院也为了瑞典语而多次出头,防止所谓的“域界损失”。

为了捍卫本土语言和文学而投入的这类努力,并非新鲜事。冰岛语很长时期反对借用外来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在语言上的同仁都努力维护自己的语言,抵制西方的影响。文学研究者们也赞同语言纯洁派的看法,所以丹麦文学史家维尔赫尔姆・安德森认为,十九世纪丹麦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因为诗人和作家都努力摆脱外来影响,找回了本土的特色。

维护自身语言的持续努力值得我们尊敬,即使我们明白本土语言会因为借用外来语而变得丰富,可以学习其他语言的成熟和气魄。相应的,我们赞赏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爱护,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处于劣势要对抗强大的国际性潮流的时候。

但是,对本土文学的维护很可能忽视了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多少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刺激和本土元素或语言的会面中产生的。

在二十世纪最有活力最重要的文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例证。

英国诗人T・S・艾略特(一九四八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译者注)具有突破性的诗歌创作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与本土17世纪早期诗歌传统的相会。在早期的诗作《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借他的主人公抱怨,说出“正是我的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这个主人公梦想“神灯”有能力“在一个屏幕上用模式投射出神经”。

T・S・艾略特

当普鲁弗洛克责怪人浪费自己生命的时候,他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我用咖啡勺子量掉了我的生命”。这就是波德莱尔叫作“翻译灵魂”的艺术,把内在的事物用明显的形象展现出来。艾略特很熟悉的公式“客观的关联词”,就是指这种艺术。这种赋予内心事物可感知形象的方法,在伟大作品《荒原》里有最为人熟悉的表达:荒漠景色在艾略特作品里成为其时代内心枯竭不育的外在图像。

我在四十年前的一部研究著作里就说明了艾略特如何发展这种诗歌创作的方法:一方面是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启示,另一方面是17世纪早期英国的所谓玄学派诗人的影响。后者可以“就像感觉玫瑰香气一样直接感觉他们的思想”。艾略特的这种新艺术可以用视觉、嗅觉和手指尖的触觉去表达思想和情感。这是诗歌领域的革命――就发生17世纪本土传统被重新唤醒而与法国19世纪诗歌会面之际。

奥克塔维奥・帕斯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一九九零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译者注)用相同的方式,将他从法国超现实主义受到的启发与他从墨西哥印第安人诗歌中受到的影响结合起来。阿多尼斯(叙利亚出生的阿拉伯语诗人――中译者注)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近代法国诗歌和古典阿拉伯语传统的会面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繁荣”来说,福克纳富有幻想的方法和本土口头文学传统的交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案例显示,从外部来的刺激如何在本土著传统中“合法化”了。

瑞典文学中也能找到例证――我们可以举出两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瑞・马丁松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马丁松当过多年的轮船锅炉工,他在漂流过七大洋之后于1927年登岸生活时,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对于传统瑞典诗歌也满怀信心。不过他当时笨拙的文学尝试还缺少一种表达他丰富经验的语言。后来他从美国诗歌中得到解放自己的激励,包括卡尔・桑德堡和意象派诗歌的启发,这才发展出他自己需要的这种语言。结果就是他创作了非常接近中国古典诗歌的作品(意象派本身就可以追溯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在海上我们感到春天或夏天只是一阵风。

漂流的佛罗里达水草有时在夏天开花,

而某个春夜里一只琵鹭朝着荷兰飞去。

仅用一两个富有内涵的细节,马丁松就再现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不同季节在大海上的呼吸。是美国现代主义帮助了他,既能使用自己丰富的素材,也能面对瑞典人的感性。

哈瑞・马丁松

如果没有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瑞典传统的会面,就难以想象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我们就以他的一首诗歌为例,这首诗的开端是这样的:“十二月/瑞典是一条被拖上岸的 / 憔悴不堪的船/ 它的桅杆斜立着 / 朝向黄昏的天空。”把风景描绘成一条拖上岸的船,这个意像贯穿了整首诗歌,于是风会抓住“橡木的全套桅杆”做一次穿越时代的航行中,还载着甲板下面的死者。

这种电影化的双重展现手法,是特朗斯特罗默从他同代人中许多诗人的共同老师――拉格纳・ 图尔谢那里学到的。也是在图尔谢这里,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瑞典本土传统会面了。图尔谢通过不同途径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产生联系,他们的写作方法打开了通往无意识的阀门,释放出了一种富有荒诞图像的泛滥洪水。但图尔谢同时又对有强烈视觉感的电影艺术很感兴趣,也对以一种社会结构为言说对象的形象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篇8:希腊神话《珀罗普斯》

希腊神话《珀罗普斯》

坦塔罗斯亵渎神祗,而他的儿子珀罗普斯与父亲相反,对神祗十分虔诚。父亲被罚入地狱后,他被邻近的特洛伊国王伊洛斯赶出了国土,流亡到希腊。这个少年下巴上还没长出胡子时,心里却早已选中了一位妻子。他的妻子名叫希波达弥亚,是伊利斯国王俄诺玛诺斯和斯忒洛珀的女儿。这个女子不容易娶到手,因为一个神谕曾经对父亲预言,女儿结婚时,父亲便会死亡。父亲信以为真,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挠任何人前来向他女儿求婚。他让人四处张贴告示,说凡愿意和他女儿结婚的人,必须跟他赛车,只有赢他的人才能娶他的女儿。如果国王赢了,那么他的对手就得被杀死。

比赛的起点是比萨,终点是哥林多海峡的波塞冬神坛。国王规定了车辆出发的顺序:他先给宙斯献祭一头公羊,让求婚者驾着四马战车先走,等到献祭仪式完毕后,他就开始追赶。他的车夫叫密耳提罗斯;国王站在车上,手执一根长矛。他如果追上竞赛者,就有权用长矛将对手刺翻在地。

爱慕希波达弥亚年轻美貌的求婚者,虽然听说了这个苛刻的条件,但都不以为然,以为国王俄诺玛诺斯年老体弱,知道赛不过年轻人,故意让年轻人先走一程,这样,即使输了,也可为自己找到一个体面的借口。年轻人纷纷赶到伊利斯,向国王要求娶他的女儿为妻。国王很友好地逐个接待他们,给他们提供一辆漂亮的'马车。四匹马在前面拉动,威武雄壮。他自己则去向宙斯献祭公羊,而且一点也不匆忙,紧张。等到献祭仪式完毕,他登上一辆轻便车,前面由两匹骏马菲拉和哈尔彼那拉动,它们奔跑飞快,赛过强劲的北风。他很快就赶上了前面的求婚者,残忍地用长矛刺穿他的胸膛。就这样十二名求婚者冤死在他的长矛下。

珀罗普斯为求婚来到这座海滨半岛,这座岛后来就叫做珀罗普纳索斯。不久他听到有关求婚者在伊利斯惨死的消息。于是他趁着黑夜来到海边,大声地呼唤强大的守护神波塞冬。

波塞冬应声驾浪来到他的面前。

“伟大的神啊,”珀罗普斯祈求道,“如果你自己也喜欢爱情女神的礼品,那么就请交给我,让我不会受到俄诺玛诺斯的长矛的伤害,请赐给我神车,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伊利斯,祈求你保佑我取得胜利。”

珀罗普斯的祈求立即生效,水中又响起一阵哗哗声,波涛中推出了一辆金光闪闪的神车,前面有四匹带翼的飞马拉动,速度犹如飞箭。珀罗普斯飞身上车,一阵风似的向伊利斯驶去。俄诺玛诺斯看到了珀罗普斯来到时,大吃一惊,因为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波塞冬的神车。可是他并不拒绝与小伙子按照原定的条件进行比赛。此外,他对自己骏马的神力充满信心。珀罗普斯经过长途奔驰十分疲劳。他和骏马休息了几天,等到精力恢复后,便策马参加比赛。快要接近终点时,依照惯例先给宙斯献祭了公羊的国王追了上来,挥舞着长矛,正要刺向前面的求婚者的后背。但珀罗普斯的保护神波塞冬急忙赶来救助。他弄松了国王的车轮,马车摔得粉碎。俄诺玛诺斯飞出马车,即刻坠地而死。这时候,珀罗普斯驾着四匹飞马顺利地到达终点。他回头一看,只见国王的宫殿里烈火熊熊,原来是雷电击中了宫殿,它烧得只剩下一根柱子露在外面。珀罗普斯驾着飞车奔到火光冲天的宫殿里,勇敢地救出了她的未婚妻希波达弥亚。

后来,他统治了伊利斯全国,并夺取了奥林匹亚城,创办了闻名于世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他和妻子希波达弥亚生了很多儿子。儿子长大后,分布在珀罗普纳索斯全境,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篇9:普劳图斯名人名言

普劳图斯名人名言

1、恋爱是人之常情,放纵也是人之常情。

2、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懂得的人才有意义。

3、好货不愁没有市场。

4、个人的智慧只是有限的。

5、需要面前无羞耻。

6、其味愈淡,其香愈佳。

7、红颜圣人多薄命。

8、高傲的人是不能做仆人的。

9、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

10、勉强保持友谊是最难堪的。

11、义务是我们语言中最美丽的词。

12、个人的智慧只是有限的。

13、水手们遇到什么风挂什么样的帆。

14、他本想行善这句话毫无意义,除非他确实这样去做。

15、适当地用理智控制住爱情,有利无弊,发疯似的`滥施爱情,有弊无利。

16、仆人应该知道得多,说得少,这样才是明智的。

17、适当地用理智控制住爱情,有利无弊,发疯似的滥施爱情,有弊无利。

18、如果你用拳头去打刺棒,最倒霉的还是你的手。

19、勇气是一切天赋中最好的天赋,它先于一切。

20、每个人都应照顾自己的利益,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篇10:希梅内斯简介

希梅内斯

姓名: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eé)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1-1958

国籍:西班牙

所获奖项: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eé,1881-1958)西班牙诗人。出生于安达卢西亚平原南部的小镇莫格尔。18去塞维利亚学画,同时在大学攻读法律。不久便放弃作画和法律,开始文学创作。

希梅内斯创作伊始,便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并以卓异的诗才引起诗坛的关注。19,拉美现代主义诗歌人创始人鲁文·达里奥在马德里召见了他,不久又以诗歌相赠。同年,希梅内斯发表诗集《白睡莲》和《紫罗兰的灵魂》。这一年由于父亲暴病身亡,诗人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忧伤使诗人多次住进疗养院。病愈后重返马德里诗坛,19去美国。这期间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歌颂大自然,抒发对童年和故乡的强烈怀念之情,但由于诗人被忧伤困扰,诗歌的格调低沉、哀婉,赞歌蕴含着挽歌的情调。主要诗集有《诗韵集》(1902)、《裴哀的咏叹调》(1903)、《遥远的花园》(1904)、第一哀歌集《纯粹的挽歌》(1909)、第二哀歌集《温和的挽歌》、第三哀歌集《悲哀的挽歌》(1910)、《春之组曲》(1910)以及著名的自传性散文诗集《柏拉特罗与我》等。

1916年,诗人在美国与波多黎各女诗人兼翻译家塞诺维亚结婚。这一结合使希梅内斯在人生和创作道路上发生重大转折,从此诗人生活、精神和诗歌面目一新。由此诗人创作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影响明显消退,形成了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1917)、《永恒》(1918)、《石与空》(1919)、《一致》(1925)和《全集》(1936)等。

西班牙内战时间,诗人站在共和国一边,后被迫流亡国外。二次大战期间,他为和平奔走,呼吁人民反战。这时期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1942)和“20世纪最杰的象征主义代表作”长诗《空间》(1954)。晚年,诗人对西班牙独裁政治不满,定居波多黎各,从事诗歌理论研究,主张创作“纯粹的诗”。他的诗歌和诗论对西班牙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他的西班牙文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1956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白睡莲》、《紫罗兰的灵魂》、《诗韵集》、《裴哀的咏叹调》、《遥远的花园》、《纯粹的挽歌》、《温和的挽歌》、《悲哀的挽歌》、《春之组曲》、《柏拉特罗与我》、《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永恒》、《石与空》、《一致》、《全集》、等

篇11:拉克斯内斯简介

拉克斯内斯

姓名:拉克斯内斯(halldó kiljan laxness)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年

国籍:冰岛

所获奖项: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

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halldó kiljan laxness,1902- )冰岛作家。出生在冰岛首都雷科雅未克,在自家经营的农场里,度过童年时代。他最早的启蒙都是是他认为“有生以来所认识的最有独立性格的女性”──他的母亲。

1914年,他到首都求学。高中文凭还未拿到手,他便离开了中学。17岁时出生了小说《自然之子》(1919),全局全书充满了乡野间的浪漫。同年他离开冰岛,到欧洲大陆旅行。1927年,他发表重要的、充满内省的自传体小说《伟大的克什米尔织工》。1927年至1930年,他先后旅剧加拿大和。这个时期,他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930年,他回到了祖国。此后的十年间,接边写出了以冰岛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小说:《莎尔卡·瓦尔卡》(1931-1932),《独立的人们》(1934-1935)、《世界之光》(1937-1940)。这三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红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

二次大战期间,拉克斯内斯又创作了总称为《冰岛钟声》的3部长篇历史小说:《冰岛钟声》(1943),《浅发女郎》(1944)、《哥本哈根的火光》(1946)。小说描写了17世纪冰岛人民反抗丹麦人统治的斗争。拉克斯内斯还以极大的政治敏感写了现代题材的小说《原子站》(1948)。1960年,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重返乐园》。除小说外,拉克斯内斯还创作或改编了多部戏剧,并有散文诗多种。

1955念 ,"为了他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的、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哈利波特读书心得800字左右

k语录

《哈利波特》家长读书心得

哈利波特读书心得

哈利波特与我们同在的作文1000字

哈利波特电影观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600字初中

给哈利·波特的一封信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五年级读书笔记作文

经典奇幻小说哈利波特读后感

斯内普教授语录
《斯内普教授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斯内普教授语录(整理11篇)】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书笔记2022-09-15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读书笔记2023-07-17

我和老师共同的秘密作文800字2023-10-31

读后感62024-01-20

《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读后感2022-05-07

读哈利波特读后感2023-12-26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书心得600字2022-05-06

梗概500字作文2022-08-01

《读后感7》2022-10-14

哈利波特3观后感作文2023-05-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