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语录

时间:2023-06-25 07:55:57 语录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联语录(整理16篇)由网友“疯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联语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苏联语录

篇1:苏联名言名句

1、小鸟衔泥口口多,筑成树上大鸟窝——苏联

2、做事不畏难,自无难人事——苏联

3、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苏联

4、一个人不可能是既时髦又出类拔萃——苏联

5、与熊分蜜糖,只得一点尝——苏联

6、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苏联

7、睡着的猫哪能捉到老鼠——苏联

8、饶了豺狼,害了山羊——苏联

9、人并不因为他自知很差——苏联

10、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所选来作他妻子的那个女人——苏联

11、只有当一切音响被它们的一个统一的和声所吞没并消失在其中的时候,才能成为音乐——苏联

12、一朵花在含苞未放的时候是不应去摘的——苏联

13、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苏联

14、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

15、失去好友,难过七年;失去祖国,痛苦一生——苏联

16、都为自己打算的人群里,不会出英雄——苏联

17、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18、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19、做将军需要的才能与做士兵需要的——苏联

20、自负就像谋杀,总会露出马脚——苏联

21、在异乡看到故乡的乌鸦也感到高兴——苏联

22、社会主义不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苏联

23、不是地位使人增光,而是人使地位生色——苏联

24、追求私利,所有的美德就会付诸东流——苏联

25、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苏联

26、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

27、供给人们的甜食已经够多了,他们的胃因此得了病,这就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苏联

28、光荣不登懒汉门——苏联

29、地雷手在一生中只能犯一次错误——苏联

30、屈已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苏联

31、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苏联

32、要和气对待弱者,不要以为威力就是一切——苏联

33、疑问是人的天性——苏联

34、不怕“以”字挡道,就怕“懒”字——苏联

35、知识愈浅,自信愈深——苏联

36、不晓得明天该做什么事情的人,是不幸的——苏联

37、磨坊里的牛总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很远,因为它被蒙住眼睛——苏联

38、白蚁长出翅膀飞扬跋扈的时候,它——苏联

39、胆小鬼没有眼睛,眼睛是为勇士而生的——苏联

40、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

41、工作着的傻子比睡在床上的聪明人强——苏联

42、一个人绝不应忘记最初哺育自己的那块土地——苏联

43、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苏联

44、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道路——苏联

45、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苏联

46、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苏联

47、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才是不朽的——苏联

48、要有好的明天,就得从今天做起——苏联

49、英雄只死一次,胆小鬼要死十次——苏联

50、智慧越发达,人生就越是获得莫大的满足——苏联

苏联名言名句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苏联

前苏联的宇航员

篇2:苏联名言名句

1、大海不会干涸,人民不会迷路——苏联

2、不是地位使人增光,而是人使地位生色——苏联

3、饶了豺狼,害了山羊——苏联

4、擒捕的凶狮在于智慧,套捕烈马要——苏联

5、一朵花在含苞未放的时候是不应去摘的——苏联

6、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苏联

7、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推到明天——苏联

8、光荣不登懒汉门——苏联

9、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苏联

10、一个人不可能是既时髦又出类拔萃——苏联

11、要有好的明天,就得从今天做起——苏联

12、追求私利,所有的美德就会付诸东流——苏联

13、睡着的猫哪能捉到老鼠——苏联

14、有些人希望靠财富而被人尊重,但——苏联

15、在异乡看到故乡的乌鸦也感到高兴——苏联

16、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就变成了滑稽——苏联

17、胆小鬼没有眼睛,眼睛是为勇士而生的——苏联

18、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19、疑问是人的天性——苏联

20、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

21、和时代并驾齐驱的人,永远年轻——苏联

22、知识愈浅,自信愈深——苏联

23、小鸟衔泥口口多,筑成树上大鸟窝——苏联

24、一个人绝不应忘记最初哺育自己的那块土地——苏联

25、社会主义不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苏联

26、白蚁长出翅膀飞扬跋扈的时候,它——苏联

27、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苏联

28、爱你的工作,但不要爱你的业绩——苏联

29、不晓得明天该做什么事情的人,是不幸的——苏联

30、一个人是在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苏联

31、做将军需要的才能与做士兵需要的——苏联

32、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

33、不是和财产,而是和丈夫过一辈子——苏联

34、不怕“以”字挡道,就怕“懒”字——苏联

35、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苏联

36、要和气对待弱者,不要以为威力就是一切——苏联

37、智慧越发达,人生就越是获得莫大的满足——苏联

38、都为自己打算的人群里,不会出英雄——苏联

39、狂妄的人,没有正直的朋友——苏联

40、磨坊里的牛总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很远,因为它被蒙住眼睛——苏联

41、工作着的傻子比睡在床上的聪明人强——苏联

42、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所选来作他妻子的那个女人——苏联

43、做事不畏难,自无难人事——苏联

44、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

45、误解和怠惰,恐怕要比作恶和欺诈还要误事——苏联

46、英雄只死一次,胆小鬼要死十次——苏联

47、地雷手在一生中只能犯一次错误——苏联

48、失去好友,难过七年;失去祖国,痛苦一生——苏联

49、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苏联

50、供给人们的甜食已经够多了,他们的胃因此得了病,这就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苏联

相关推荐: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苏联

前苏联的宇航员

篇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4、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具体地说,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些人搞垮了苏共和苏联,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不能说由于党内出现了腐败和官僚特权阶层就导致党衰国亡,世界上有不少存在这类现象的国家,未必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赖原有的体制和秩序,以维护和保障其既得利益,因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使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得益者。

篇4: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至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

解体原因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将改革引向社会主义崩溃的方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 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一个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东剧变的罪魁,是社会主义的叛徒。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过: 是时势造成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恰如其分地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体地说,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些人搞垮了苏共和苏联,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不能说由于党内出现了腐败和官僚特权阶层就导致党衰国亡,世界上有不少存在这类现象的国家,未必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赖原有的体制和秩序,以维护和保障其既得利益,因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使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得益者。

篇5: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苏联历史知识点

苏联历史知识点1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苏联历史知识点2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苏联历史知识点3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篇6:苏联战争历史故事

苏联战争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红军与白军的斗争是十分残酷的。这一天,红军一队25个人,在政委叶甫秀可夫的带领下,拼死突围出来。重重包围他们的,是大量手执闪闪发光的马刀的哥萨克。未能突围的119名战士和所有骆驼都直挺挺地长眠在那冰冷的荒滩上了。白军指挥哥萨克上尉,认为突围红军走的是沙漠,没有根草,没有骆驼,他们是活不了多久的,所以放弃了追击。

25个人中有1个是女的,名叫马丽娅。她是个小个子,身材纤瘦苗条,长一头的棕发,一对淘气的大眼睛,闪着猫眼一般的黄光。

马丽娅酷爱写诗,一空下来,就要舔着铅笔头,在报纸边角上,吃力地写下些字体歪歪斜斜的诗句。这些诗有写革命的,有写斗争的,也有写领袖的。可是编辑部里的那些人却说这些诗火候不够,还不能录用。

马丽娅写诗的火候或许真不太够,但她的枪法是十分够火候的。每逢上战场,只消政委用手指向前方一指,说:“马丽娅瞧,一个白党军官!”马丽娜会眯起眼睛,舔舔嘴唇,然后从容地端起枪来。到此为止,这个军官算是已向阎王报了到了。枪声一响,那人就会应声而倒。于是,马丽娅就会放下枪,说:“嗯,第29个,这个遭鱼瘟的!”

“遭鱼瘟的”是马丽娅的口头禅。这也难怪,因为她是地地道道的渔家女。7岁起,她就穿着硬绑绑的油布裤子,坐在油腻腻的剖鱼凳上剖银白色的青鱼肚子了,这一剖就是12年。

到19岁那年,红军在招赤卫队志愿兵,她就报名去了。起初,人家取笑了她一顿,将她赶跑了,可是后来经不住她一次次的软磨硬缠,终于收下了她。于是,她就成了赤卫队中唯一的一名女性。

这伙突围的人自己也搞不清,他们该上哪儿去。到安全的地方,最近的也得走10天,可他们只有3天的粮食。

正当他们愁眉不展的时候,前面来了一个商队,他们迅速地包围了这个商队。政委登上沙丘,端着枪,发出喇叭般响亮的声音喊迫:“喂,站住!要是有枪,都撂在地上。不许动!否则将你们统统干掉。”

吉尔吉斯商人吓得魂飞魄散,全都屁股一撅,像只鸵鸟一般地卧倒在沙地上了,红军士兵们气喘吁吁地从四面八方围上去。

蓦地,一排枪声响处,政委身边一个士兵“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伸直了胳膊。

政委一卧倒,高喊道:“卧倒!……打这些龟孙子们!”

枪声大作。骆驼后猫着的那些家伙枪法相当准,不像是商队里的人。荒野被这噼里啪啦的枪声震动了。最后,商队里的枪声终于稀落下来。

红军一步一步逼近去,直到30步之遥才看清,骆驼后面有一个头戴皮帽、肩上佩金肩章的家伙。

政委回过头来,对马丽娅说:“马丽娅,瞧,一个白匪军官!”

马丽娅答应一声,从容端起枪,手起一枪。

不知是马丽娅的手指冻僵了,还是她跑得手发了颤,总之,正当她刚刚说出:“第41个,遭鱼瘟的”时,这个军官却活生生地从骆驼背后站了起来,两手举着长枪,刺刀上挑着块手帕。马丽娅气得将枪往地上一扔,哭了起来,眼泪顺着脱了皮的脏脸往下直淌。她的百发百中上哪里去了?

政委要人点清了这商队的财产,然后用化学铅笔写了一张收据,塞给了这些生意人,任他们倒在地上,捂着脸去痛哭。

他记起了这个军官,回过头来,只见这个军官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边抽烟,边冷冷地笑着,盯着政委瞧,两只眼睛湛蓝湛蓝的。

政委问他:“你是什么人?”

军官喷了口烟,回答:“近卫军中尉奥特罗克。”

人们在这军官的一只秘密的小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公文。公文里写明,白军头子高尔察克上将任命中尉奥特罗克为邓尼金将军里海军部政府的全权代表,由他去作口头汇报。看来,这个蓝眼睛是一个要人呢。

政委问了他几句后,发现他的态度极其恶劣,就对马丽娅说:“喂,马丽娅,我把他交给你了。你得好好儿看着他。要是放跑了他,我就扒了你的皮!”

马丽娅没有吭声,将枪往肩上一背,走上前去说:“喂,跟着我,你是归我管的了。你别以为我是个女人,就想溜之大吉。我让你先跑300步,看我能不能一枪将你嘣了。一次失手,第二次保险饶不过你,遭鱼瘟的!”

中尉斜了她一眼,咯咯笑着,很斯文地鞠了一个躬,说:“能在您这样漂亮的小手下当俘虏,真是三生有幸!”

马丽娅哼了一声道:“废话少说,你大概只会跳跳四步舞吧。抬起你的蹄子,起步……走!”

就这样,这个白军中尉就当了马丽娅俘虏。

这天夜里,他门在一个湖的岸上宿营。

马丽娅用驼毛绳子把这个中尉的'手和脚捆起来,然后又在腰间缠上一圈,将绳头紧紧惧在自己手里。红军小伙们都来嘲笑她,可她不睬他们,倒下来睡在这中尉的身边。

这天夜间,风声呼啸,雪片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哨兵只好钻到毛毡里去避寒。这一避,竟睡着了。3个商人潜回来偷偷牵走了所有的骆驼,而骆驼上还背着救命的粮食呢。

第二天一早,中尉从毛毡下探出脑袋来。望了一下,吹了一声口哨,冷笑说:“太帅了,苏维埃的纪律性,十足的笨蛋!”

政委气得七窍生烟,大喝一声:“闭上你的鸟嘴,坏蛋!”

现在,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走着走着,他们已只剩下10个人了,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了。几乎每天早晨总有这个或者那个睁不开眼睛,腿肿得像圆木一般,他们的鼻孔里只有出气,已没有进气,于是政委只好流着眼泪,亲手用枪打死了他,让他早些解脱。

10个人走得跌跌磕磕的,唯独这个白军中尉腰板笔挺,走得很沉着。红军战士们已不止一次地劝政委:”政委同志,干吗还带着这个累赘?口粮已经不足了,还让这家伙白吃?嘣掉算了,他那身衣服和靴子还蛮好的,大家也可以分着穿。”可是政委就是不让他们动中尉一根毛。政委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要带他到司令部去。他是一本活材料,肚子里的资料大有用处,不能白白打死了他。”就这样,他们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阿拉尔海边。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村落。乡亲们既可怜,又佩服他们,就给他们东西吃,使他们迅速恢复了体力。

一个星期后,他们弄到一条被风刮来的渔船。这船还有几分新。他们将船修理好了,坐上4人,2个摇船掌舵,1个是马丽娅,1个是白军中尉。

政委吩咐要将他早日送到司令部,万一路上有变,就毙了他。

开始时一路顺风,可是第三天的夜里,狂风呼呼地怒号起来,滚滚巨浪越来越高。一个巨浪滚过之后,桅杆旁的两个红军战士不见了。白军中尉坐在齐腰深的水里在画十字祈祷。

马丽娅生气地叫道:“魔鬼!你干吗泡在水里?快舀水!”

中尉跳起来,赶快用自己的皮帽舀起船里的水来。

马丽娅朝着狂风怒号、黑乎乎的大海大声叫道:“谢明!维赫尔!你们在哪里?”

浪花激荡着,听不见有人回答。显然,这两个红军战士被浪卷走淹死了。

接着,风将这艘半浮半沉的船送到了一个小岛边,船底在沙子上擦得“籁籁”发响。

马丽娅跳下水去,说:“来,跟我下水!”

中尉也跳进水里。

他们两人先将船拖上岸。马丽娅抓起了枪,叫中尉将口粮袋背上岸来。

篇7: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 农民非常不满。列宁不得不改变了国家的政策,让农民自由贸易,农民自然是非常支持。

在列宁的举措下,让苏联的经济恢复了不少。列宁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

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二战,也不可避免的来到了这个国土上。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了。

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篇8: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5、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①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__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并且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第(2)问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3)认识要体现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要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篇9: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l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l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l 3)农业的相对落后;

l 4)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4.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l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l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l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四.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六.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篇10: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篇11: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2.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篇12: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 社会主义向。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4、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思维导图及表格等信息技术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篇13:苏联亡国亡党心得体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苏共由一个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甘愿流血牺牲,为人民谋幸福的党,蜕变为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党;党和国家瞬间四分五裂,怎么能不叫人痛心疾首、深刻反思?

通过观看此次影片,让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感到惋惜,更要体会其中的深刻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党员,我看完苏联亡党亡国的事迹后,有很深的感触,更要坚定牢记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明主,切实加强监督;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明主专政,高度警惕敌对

势力西化、分化的阴谋;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掌握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始终高度重视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像苏联那样,出现国家四分五裂、内乱外患,就没有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局面,更没有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更应该如此通过开展党务工作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

篇14:苏联亡国亡党心得体会

《苏联亡党亡国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全片共分“苏联最后的日子 —— 世纪大悲剧引起的反思”、“把自己推向灭亡的政党 —— 多党制引发的恶果”、“被?休克?的国家 —— 经济私有化带来的衰败”、“阿尔巴特街的迷墙 —— 指导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乱”等4集 。一个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军事上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一个拥有近万名的世界第一大党,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苏共倒台?苏联亡国?原因种种?肯定也不是一个两个能够说得完的?下面综合自我分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党兴衰存亡的根本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 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它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历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履行职责、开拓创新、永不叛党。我感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通过学习?我深刻领会到了党员的先进和带头作用。政治上坚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和灵魂所在。共产党员必须刻苦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发展本领。 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不能动摇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的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中央、社会成员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在改革进程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家庭财产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下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过去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犯过错误等等因素的影响,党内党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高举旗帜,用科学的信仰、理论、目标来统一全党思想,引导全社会的认识。苏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苏联在大民主中解体了,社会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乱,无限制的民主显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在苏共历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也留下了瑕疵,给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以攻击的口实,也给了领导者把全党引向错误的可能。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维护好民主集中制。

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苏联亡党亡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大逆流、大灾难,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遭遇重大的挫折。苏联亡党亡国,首先给前苏联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0年过去了,许多俄罗斯人谈到苏联解体时无不痛心疾首。据统计,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仅仅下降2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6000多倍。俄罗斯迄今为止有30%的公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从积贫积弱走向了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旧中国变成了世界强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主张私有化和自由的市场经济, 攻击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认为改革“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取消公有制的“垄断”地位,推行公有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他还以计划经济没有效率为借口,主张完全放弃国家的宏观调控。戈尔巴乔夫为了向国内外塑造所谓“公开”、“民主”的亲民形象,一是推行无休止的“公开性”,致使苏共高层内部矛盾公开化,加剧了苏共内部的分歧;二是推行所谓的“民主”,致使指导思想多元化,各种非法组织、党派林立,活动猖獗,且听之任之,导致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只能是内忧外疾,导致亡党亡国。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实现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又保持了国家对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即注重了效率优先,又兼顾了公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围绕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篇15:苏联亡国亡党心得体会

上周我校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大家深有体会。这部影片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教育和震撼。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些亲历者的诉说,全景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用历史的、现实的、形象的事实向人们昭示:什么是党的灵魂、生命;怎样保持党的纯洁性;什么样的原则能够保证长久掌权而不丧权;什么样的改革和发展才能保证党掌好权、执好政;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一个很多人都很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与解析。平时,我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思考和辨析。而我们在观看学习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历史教训》纪录片后,对苏共失败的原因概括了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从而间接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否定党的历史,从而否定党在二战中的历史作用,否定了党领导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历史功绩,使阴谋分子抹黑苏共的形象,制造舆论,从而丧失了苏共在苏联人民中的地位。另一个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从而是党内分裂势力的生长、壮大,最终导致了党员退党的高潮,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一、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法理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苏共19建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自卫军和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而在1991年,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被他原来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二、背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

苏共在74年间经历了5代领导集团,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和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损毁,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

苏共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不能丢,加强党对国家了领导,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的认真学习,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种精神动力。

通过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党内系列教育参考片,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致认为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到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16:苏联兴盛的原因

苏联兴盛的原因

二战以前;

1.与沙俄时代相比,苏联的建立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苏联人民看到了希望,生活状况也略有提高.使苏联人民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刚建国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便于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集中力量,统一调度,发展生产,进行斗争.

3.建国后不久,资本主义世界即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减轻了苏联遭到的挤压与封锁,并使其经济有了发展空间.

4.另外还有一些次要原因比如地大物博,正确的方针(包括重工业优先等)以及沙俄时代的工业基础等.

二战后;

1.虽然在卫国战争中损失惨重,四分之一的社会财富化为灰烬.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几乎都被摧毁,再也无力与苏联抗衡,使苏联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展.

2.卫国战争中苏军占领整个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在苏联控制之下,使苏联的地位不在孤立.

3.另外二战后的迅速恢复,在各方面竞赛中,苏联也大有收获.

但是后来,苏联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宜,又由于称霸政策中消耗巨大等原因,尽管后几任领导人尽力改革,但也由于措施不当,终于没能挽救苏联于1991年解体的命运.

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

至少说在当时列宁的社会社会主义路线是正确的,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同时苏维埃政权在1929-1933年西方陷入萧条的深渊时其工农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加盟国是主动投入苏联的怀抱的。你不能因为苏联最后的失败便怀疑于其政体一开始建立的合理性,这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你的第一个问题(在下若未理解错的话)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一成不变的,在大方向,主义,理念正确的前提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所以,你只能说苏联是在其之后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中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的。

对于像俄国(包括中国)有着好几个世纪的专制体系,以农民为大多数的社会来说自由民主制是不可能立即确立的,你要记住只有在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发挥绝对作用时自由民主制才能确立,不然必乱,正如成龙说的那样。虽然成龙的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香港,但不知港人知不知道他们的社会根本不是自由民主制,有些国家实行了该制度而乱,如印度(其不完全符合条件但比中俄要有文化基础)。所以中央集权在原俄罗斯帝国(含沙俄吞并地区)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但集权制的最大特点与缺陷就是“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故每一时期的苏联历史是和其领导人密不可分的。我只能大至地讲一下:列宁是一位纯粹的理想的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天使般的人物。但你不能保证每一位领导人都这么完美,斯大林虽然是一名优秀的领袖他在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大搞个人崇拜且他的心胸并不像列宁那样坦然,其统治时期大清洗后的苏联共产党不再有新鲜的活力,彻底地臣服于他,所以在他死后党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斗争。最后的胜利者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有着发自内心的恨,虽然他纠正了斯大林时期的许多冤假错案但在大政方针上难免有些矫枉过正,比如他坚持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些是他凭借着大位将个人的情感错误释放的结果。同时,他这种性格也为他自己招来了祸端,毛主席在和赫鲁晓夫接触后就他的性格便断言他的位置坐不太久。在64年主席的预言实现了以后,就我看来真正埋葬苏联的人上台了——勃列日涅夫上台了。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人,其戏剧性的上台过程与他后来料想不到政治手腕令人错愕。他的民调率现在仅次于普金(现任总统不算)但从客观上来讲他的一系列政策直接使苏联前进之轮熄火,如对外愚蠢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而其很高的声望来自他对内的所谓福利社会,但须知这是对西方的邯郸学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军备竞赛,长久以来的重工轻农早使其由斯大林时期的农业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他哪有什么财政基础搞什么福利社会?它只会更加拖挎苏联的经济。但这一举措却使勃列日涅夫深得百姓的爱戴,所以说民意是一件在政治上不很可靠的东西,尤其是中产阶级孱弱的国家,因为民众往往是被动的。还有勃列日涅夫时期纵容了苏联官僚主义的盛行,使得今后苏联的改革举步惟艰,党团失去了先进性。而勃列日涅夫是幸运的,因为他和他的两个短命继承者维持着苏联早已重病缠身的恐怖平衡,错误政策的后果为低级发作。可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但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戈氏的悲剧也就在此,在他的刺激下苏联这个庞大的猛兽(看似)突然发病,在短短几年间以西方都预料不到的速度垮了。(以上笔者仅按主线以宏观的历史分析法不全面具体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处可察进一步具体的资料)

普京语录

书籍《第二性》中的经典语录名句

胡适经典语录名言

高尔基论青春语录

生活格言经典语录

励志教育的名言警句语录

《动物农场》经典语录

苏霍姆林斯基的语录

理想信念的语录

教育的经典语录

苏联语录
《苏联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联语录(整理16篇)】相关文章:

心理经典语录2022-11-28

北大学界泰斗的名言语录2022-05-06

切格瓦拉语录2022-12-26

切格瓦拉中英语录2022-11-07

睡觉前适合看看这些名人语录2023-05-22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经典语录 靠人不如靠己的名言警句2022-12-01

莫言经典好句摘抄2022-08-31

《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2023-08-20

小学的作文素材名人语录2022-12-18

财富经典语录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