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心得感悟(精选7篇)由网友“饮饮迟是江湖骗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读《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篇1: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读后感
天津,一个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战争史中很难被忽略的城市。以前说起天津首先会想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和麻花等美食,如今说起天津我首先会想到它是黎元洪病逝的地方,是平津战役的战场。
我对于天津这座城市的好感不仅来源于它同大连一样是个沿海城市,还有它是我的妹妹读书生活过四年的地方,所以对于它的曾经,我很愿意去了解并靠近。
而《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这本书不仅包含了流逝在时光里的市井吆喝,还有那些年代里的美食、风俗和人文等,虽然只是那么蓦然一瞥,却让读客以最快的速度领略了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奇妙氛围。
本书分为“津味吆喝”和“津人津味”两部分,共110篇。
每一篇都是天津曾存在过的或者是如今已罕见的民俗世象,短小却有滋有味,配一两幅图给不熟悉的人解惑,给熟悉的人以怀念。
说起“吆喝”,其实就如作者所说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具有天津特色的语言遗存,有必要好好的保留下来。”我想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引起全民重视,得以保留文化。
中国地儿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随时间流逝,想要保护的事物太多,但可惜的是起步略晚,在各种因素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逝的速度很快。
在几年前,我曾看过一部关于“北京街巷吆喝的寻找与记录”的纪录片,记录者带着录音设备在繁华都市的边边角角里寻找那些久远的吆喝,但很多吆喝都随着老手艺人的离世而失传了。讲述者说吆喝看似平常,但你要能吆喝出那种韵味来,是很难很难的。
就像本书作者在书中的自序里写的“吆喝已经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声喊叫,其中的用词、用气、行腔走调都很讲究......经历代代传承,叫卖声逐渐艺术化,变得有腔有调、含辙押韵,朗朗上口。”
当听到那些京味的吆喝时,我突然想起小的时候也曾听过这种类似的调子。而且很多特别的调子是和美好的记忆相关联的,比如爆米花的吆喝,卖冰棍的吆喝。
印象深的还有那句“磨剪子咧~菜刀”,儿时常听见,每次都新奇。中间的那个字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听到的是“抢菜刀”。
本书第一部分的100项里我熟悉的事物也有二、三十项。但因为地域不同,语言习惯亦不同,即使卖着相同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吆喝,这点真的太有趣了。
像“卖糖堆儿”,也就是我们说的.冰糖葫芦,“子”就是油条。小时候走街串巷来卖吃的吆喝第一声,馋嘴的孩子早就带了钱窜出来了。还有剃头匠在小时候也是常见的。至于卖大白菜卖萝卜的,话说我们这里是自己种,除了新鲜吃,还可以做酸菜,或者埋在土坑里保存,冬天再扒开雪堆刨一个来吃。
书里也有很多我没见过的事物,更别提说它的吆喝了。像吹糖人儿、打草帘子、变戏法儿等等,很想能亲眼瞧瞧,但只怕这些就连现在的天津人都很难见到了。
书的第二部分“津人津味”主要介绍了天津地标级的老味道,吃货看了是极向往的,只不过有的已经随时光变迁消逝了。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这本书唯有一点遗憾的是它的图片不是很清晰,但这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兴趣,在这么闷热的一天,兴致盎然的感受了一个城市的曾经。
篇2: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读后感
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欢这其中的五个字,首先是“津声津世”,然后就是“哏”。我很喜欢天津人,非常幽默非常喜乐。可是《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这本书里,真的“哏”很少哦,我其实没有发现呢。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书中记录了许多老记忆。其实许多的东西好像也没有那么老,我儿时的时候多少也见过一些,甚至脑海中也仍然有许多的画面。走街串巷的货郎其实还是仍然有的,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地道了。而有些市井里的吆喝声,也真的在消失呢。比如乡村里卖针线、磨刀、修伞、方糖、爆米花等,现在已经极为少见了,估计城市里还是偶尔能见到的,但已经是越来越少了,最后的结局肯定是会消失的。
市井吆喝声估计天津腔是好听的。在我的生活周围,我还是很不欣赏的。比如经常会听到,收头发辫的、收旧手机的、手旧家电的、卖各种菜的。这些已经替换掉了传统的修伞、爆米花和磨刀等,在生活社区里此起伏的全是新时期的噪音,没有老记忆中的那种很有味道的吆喝声了。城市里还是有爆米花的,但是不会再吆喝了,而且总是在夜色中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卖豆腐脑和油条的小摊点早已是随处可见,再也听不到他们吆喝什么了。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记录的是过去天津的各种吆喝声,比如切糕、豆腐脑儿、肉包儿、大白菜、烤山芋等等,用天津话吆喝出来,真的是各种“哏”,估计会非常好听,非常好笑,非常可乐,也非常有时代记忆感。只是用文字传递出来,那“哏”料就弱了许多哦,也许天津人会记得许多发音,能在文字中想起老天津的各种吆喝声,而天津外的其它地方的读者,估计会少了感同身受的亲临现场的感觉,不会体会出原汁原味的天津吆喝声。
其实我是有想法的,可以建议给作者,就是把《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里的各色吆喝声,制作在可以在网络上传播的音频,估计我们听的时候,会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天津发音,就更加“哏”的。这感觉跟小说不一样,小说通过文字描绘,能传递电影和电视都传递不了的心理感受,而老天津的市井吆喝声,曾经绘声绘色,但是已经离开大家的生活许久了,突然喊两爽子,是很有特色的。但是用无声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不会说话的哑巴文字,不会把天津特色完全带到读者面前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是可以改编的,但不管怎么改,肯定离不开“声音”这两个字,离了声音,这台戏肯定唱不响。
篇3: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读后感
拿到王和平先生的书,我用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王和平先生的文字语言风趣幽默,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天津人骨子里的“相声”幽默感。
王和平先生在序言中讲到作书的原因,今日的天津高楼林立与往日的四合院、老胡同对比,已然脱胎换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举目皆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市井吆喝声也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耳畔与视野。
时代的前进总是会将一些“古旧”的事物碾压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下,只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该被归于“古旧”之中,而是当做历史被好好地保留下来。就好像余光中称李白的诗作“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天津的这些由市井手艺人、劳作人、卖艺人长年累月积攒下充满特别的“吆喝声”,更是充分的展现了老天津人儿们的智慧,在阵阵吆喝声中,我们好像能够隔着文字看到当年天津的繁荣景象。
一如王和平先生说的:“叫卖文化必将成为津味文化和文化创作不可缺少的元素,因为越稀有会显得格外珍贵”。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一: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天津的”叫卖文化“――津味吆喝。
二:以天津的特色小吃、餐馆为中心,讲一讲老天津发生的故事。
其中第一部分”津味吆喝“更是本书的重点。讲了100种天津的吆喝声。
大概同属北方的原因,王和平先生在书中讲的不少吆喝,在我小时候也有听过。比方说卖”豆腐脑儿“的,卖”臭豆腐辣豆腐的“,以及磨刀匠扛着家伙事儿走街串巷留下的那一声声高亢的”磨――剪子来~~~戗菜刀――”。
小时候在外头玩耍,一听到有人喊,便和小伙伴们学摸做样的跟在后头,也学着气沉丹田憋一口气喊到底“磨――剪子来――――戗菜刀”。然后就会从楼上抻出不少脑袋,紧忙招呼:“诶,师傅等等,我家要戗菜刀”。
与他相似的还有收破烂的,收破烂的车上别个喇叭,一遍遍的重复着:“收――冰箱电扇洗衣机,塑料瓶子旧报纸”,收破烂生意最景气的时候还得是20xx、4年那阵,小塑料瓶1毛,大塑料瓶2毛,旧报纸两毛五,易拉罐2毛,经常家里喝完饮料瓶子都不会乱扔,攒了一些后,一听到收破烂那一个流水线下来的“收――冰箱电扇洗衣机,塑料瓶子旧报纸”就赶紧去卖掉,然后拿着卖破烂的钱,又能换一瓶饮料喝。
还有早市儿上卖的五颜六色的小鸡,5毛一只,养不到一周就会死。我每次去和妈妈上早市儿,看到小鸡就挪不动步,一定要挑上两只带回家,妈妈就不让买染了色的,但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样,都是养不活。
作为动物,小鸡养不活会伤心。但一种动物的存在,让人恶心,那就是――耗子。市场上买蟑螂老鼠耗子药的小贩,绝对是我见过口才最好的,而且嘴皮子利落又清楚。看《中国好声音时》华少那逆天的语速令人惊叹,但我觉得市场上那些卖耗子药的小贩可以一比,而且未必赢不了。
在王和平先生的书里也有“卖耗子药”的吆喝,而且描绘的还特别逗“卖耗子药的吆喝是嘶哑的男低音并且节奏感强,按时下的说法属于“摇滚发声”,其中还加了不少休止符”。
在这节里王和平先生将其天津人儿骨子里的贫展示的酣畅淋漓,他说“卖耗子药的只顾喊着走自己的路,好像多大架子似得。其实不能怪他,实在是卖的东西特殊。像是情人节卖玫瑰花的,能够拦人说‘先生给这位小姐买朵玫瑰花吧’,但要是卖耗子药的也学人家‘先生给这位小姐买包耗子药吧’,估计耗子没药死,小贩先“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同样的幽默在书中俯仰皆是,令人在捧腹之余,又了解了过去的市井吆喝历史,在读懂历史的同时,发人深思。
生活在变得愈来愈便利的同时,也变得“公式”化。一切都是肯德基、麦当劳似得标准化、一致化。货物就冷冰冰的陈列在那里,仅保留了其“商品”的意义,而失去了许多能够令人怀念的记忆,再想找到过去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难了。
就拿“爆米花”来讲,小时候吃苞米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必须等着那个扛着黑色大铁罐的小贩来了,才能买到。一水瓢晒干的苞米粒,加上四大勺糖精,一起倒进那个大肚子的黑罐里,然后小贩摇啊摇啊摇啊摇啊,只等“嘭――”的一声炸响,苞米花才成了。而且因为受热不均,还经常糊一些,没崩开一些,留下的玉米豆得提防着,不留神就会咯到大牙。
可如今的孩子们,记忆里再没有那种古朴笨重的苞米花罐。他们只知道那个小小的玻璃窗口,苞米粒放进去一会儿,不声不响的就成了香飘十里的奶油爆米花。
可我依然怀念着当年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嘭――――”带着童年的欢呼雀跃与渴望。那是色香味俱全的回忆,一如学过的知识,走过的路,令我受益终生。
所以王和平先生的这本《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创作的理由也就是这么简单,历史的进步是好的,但过去依然不能够被抹杀,滚滚前进的车轮下,总有些宝贵的经验与记忆需要我们记住、保存。
流逝在时间里的市井吆喝,那是我童年最美的印象。
篇4: 读《俗世奇人》有感:有“津”有“奇”
读《俗世奇人》有感:有“津”有“奇”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其中一部作品。它记录了许多上世纪初的天津的一些奇人怪事。这些人多事普通人物,但他们都是身怀绝技,令人惊叹不已,这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拿起这本书,我先看了作者本书的序,也是本书的来由:天津卫本是水路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气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中,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摆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看《俗世奇人》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一个“奇”,一个人物、一件件事,无一不奇。举个例子吧,书中有个人物“苏七块”,此人是位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与他的“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骨断筋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可见这位大夫手法之熟练,甚至连病人疼都来不及感觉到,这有多奇!书中还有许多奇人,有刷墙从不掉白浆的刷子李,有单手飞速捏泥人而且捏出来像活人的泥人张,还有大回、蓝眼等等,各怀绝技。《俗世奇人》里的人物个个很传奇。
看了这本书,我第二大感受便是一个“津”,文章通篇有一股“京味儿”,在这里是“津味儿”十足。总之,一打开书,看见上面的文字,就有一种北方特有的韵味扑面而来。比如书中的“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玩得正来神儿”、“热气儿”、都有一股浓浓的地方口音,句中的“嘛”、“甭”、“赛”、“儿”等字更是口语化,读了能感觉到生活中的气息。我也很喜欢读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让人读了十分亲切,仿佛作者不是在写文章,而就在你面前轻松地讲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
《俗世奇人》的“奇”和那股特有的“津味儿”,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百读不厌,同时那一件件“奇人奇事”中总有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我启发,这真是一本好书!
篇5:《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得感悟
影片前半部分是真的很扎心,也很催泪,尤其是伍千里整个连一起隐藏在石堆里,两个无聊的美军却想来对赌谁打的“尸体”更多,这一幕真的看得我忍不住哭了出来,长津湖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对于我们来说,三个小时的电影可能很长,但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那三年对于站在前线的战士们来说,更是煎熬。
刚新中国成立,还没来得及退伍,还没来得及探望家人,就要马上被号召去前线支援,家人们担心,那么辛苦得到的太平,为什么又要重新回去。站在军人们的角度来讲“如果他们不打这场战,就要下一代来打了”
很庆幸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现在走的康庄大道,都是用老一辈革命家杀出的血路铺垫而成的。在面对美军派出的最先进和最优秀的兵队,中国人勇敢且坚强,是的,不是为了让谁瞧得起自己才是勇士,而勇敢地上战场,便是真正的勇士。
部队在出发时,哪怕那么仓促,那么匆忙地赶火车,老百姓也要把棉服丢上火车给他们。
如此寒冷恶略的天气,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扛着寒冷在雪地里吃冰土豆,而另一边的美军却衣着温暖,吃着热热的饭菜和肉,还一边准备庆祝圣诞节。
影片的最后雷爹的牺牲实在让人痛心,让我想起了伍千里对他说过,战争结束后便随他回老家,然后雷爹住百里的房间,然后还要给他像一个媳妇,雷爹是满心期待的。但最后,雷爹为了引来美军,牺牲了自己,在伴随着“人人都说,沂蒙山好”的歌声,雷爹再也不会感到痛了。
电影的最后,看到志愿军们一个个被冻成了冰雕,美军也不禁向他们敬礼。是的,国人不服输的精神也总有一天会让我们成为最强,成为第一。
很庆幸我们活在了这个年代,与战争年代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抱怨的呢?故事的结尾也并没有彩蛋,也许《长津湖》最好的彩蛋,便是今日繁荣昌盛的祖国。
篇6:《长津湖之水门桥》心得感悟
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千难万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
观看电影时,我的双眼顷刻间湿润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朝鲜处于生死存亡,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我们的志愿军决然开赴朝鲜。电影中很多个镜头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毛泽东说的:“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比如五千里带着百名士兵徒步前进到达战场时,为了躲避敌人的巡查飞机,在前无草后无树遮挡的情况下,假装”尸体”躺在一堆石头上面一动不动,敌人的两架飞机为了一己之乐,在他们以为是“尸体”的地方投放炸弹。但,为安全抵达战场,战士们只能遵守纪律,默默忍受。比如,梅生拿着女儿的照片对战友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还有,一个个被冻成冰雕的战士,一个个被冻僵的战士端着步枪趴在雪地上,在忍受着零下40度的严寒天气下,他们毫不退缩。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志愿军们奋勇杀敌?到底是为什么让志愿军们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生命呢?我想一定是因为爱国。深深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志愿军们打败了王牌部队,取得了不可能胜利的胜利。
少年强,则国强。勿忘过去,珍惜现在。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用知识保卫我们的祖国,振兴我们的祖国。
篇7:长津湖之水门桥观看感悟心得
长时间不间断的宣发推广,好评如潮的观后影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可谓吊足了我的胃口,让我迫不及待地提前一天预定好一张电影票,只为致敬英雄。
说实话以前我对抗美的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知之甚少,甚至于对抗美的援朝战争的了解也更多地源于电影《上甘岭》、《奇袭白虎团》、《英雄儿女》等等。对于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到底有没有宣发推广说的那么好、那么燃亦心存疑虑,但想到鬼才徐克能够把老电影《智取威虎山》拍的那么惊世骇俗,对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精彩我还是有信心。
电影从“若有战,召必回”开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所属某七连连长伍千里和连指导员梅生为代表的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地辞别爹娘、抛妻弃子,慷慨赴死的担当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随后解放军(志愿军)七连奉命万里赴戎机,奔赴朝鲜战场。而连长伍千里的弟弟伍万里为了让二哥看得起他,偷偷地尾随哥哥到了部队,通过拦住师长的车请求参军而成为了七连的第667名战士,满员共157名战士的七连,经过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算上已经伤亡的战士,伍万里已经是第667名战士了,当看到战士花名册上一个个画红色边框的战士姓名,战争的残酷跃然纸上。
入朝之后,作为著名的穿插连,七连即奉命护送无线报话机去大榆洞志愿军总指挥部,七连在穿越敌机封锁区的轰炸、扫射后,又遭遇敌地面部队的攻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完成任务,将无线报话机护送到大榆洞志愿军总指挥部。然人未歇、鞍未卸,七连又奉命立即奔赴下一个战场,长津湖战场1100高地,由此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
战争的艰苦难以用语言描述,志愿军不但要面对武器装备的巨大劣势,毫无还手之力的敌空中优势,还要面对零下40度低温的严峻考验,仅有的军粮土豆硬的像铁疙瘩崩牙,需要在怀里捂热后才能下咽。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顽强阻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整建制全歼王牌“北极熊”团,取得了长津湖战役的伟大胜利。当然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战后被誉为冰雕连的全连129名战士全部冻死,无一生还!
★ 药店的实习报告
【读《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心得感悟(精选7篇)】相关文章:
药店实习报告2022-11-07
药学实训总结范文2022-11-05
药店中药房转正申请书2023-07-07
烘焙心得体会2023-07-06
大一医学实习报告2022-10-09
不同行业的求职简历也不同2023-09-17
药房营业员的述职报告2023-07-19
写药店个人年终总结2024-03-25
大学生医学实习报告2023-04-06
实习护士工作计划书2022-12-09